传统文化元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59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1)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二、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

第一,从形式方面讲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例如,以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文艺节目、典礼活动、演出、论坛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还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示、文学作品创作、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宣传片设计等竞赛,促进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可组织大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及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第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讲,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愠’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琴棋书画礼等文化技能以及传统文学、古典戏剧、古代建筑、中医养生等文化知识,都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及自身办学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激发大学生爱国感情、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中可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结合教学实情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中;其次,通过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设、建筑布置、校园管理等角度着手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崇高理想的心态,对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效果。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物多为古式建筑,校园的湖泊、拱桥、楼阁等也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同;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内网、报栏、展品等宣传设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宣传系统。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2)

(一)蒙文字体设计

蒙文字体设计旨在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蒙文字体较少,设计可选范围有限的问题;2.蒙文字体缺乏适合设计,不能有效地融入到各类形象传达组合中的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需要设计师不断丰富蒙文的标准字体。一般来说,蒙文在电脑系统中的标准字体只有十一种,而其他文字诸如英文、中文等均有上百种之多,这种情况就大大限制了平面设计的文字素材范围。设计师可借鉴不同文字的体例展开蒙文标准字体设计,将装饰体、手写体甚至书法体等形态引入到蒙文形制中。此外,设计师还可创新蒙文字体笔画的线条表现,以或粗或细、或平或曲的装饰性线条丰富字体本身的表现力。针对第二个问题,设计师要想对蒙文字体进行适合设计,不但需要对形象传达组合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对民族地域特色有所认识。比如,蒙古族通常认为蓝色代表吉庆,那么在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时,设计师就可以尽量选择适合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字形式。

(二)蒙文图形化设计

蒙文图形化设计一般有两种手法。1.蒙文字装饰图案化设计。设计师可将蒙文转化为具有装饰性效果的图案,如寿纹、云纹、万字纹等中国传统图案,或是将文字做适合转化形成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状。这两种方式的蒙文既拥有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又拥有丰富的形式,实现了图文结合,非常富有现代感。2.蒙文抽象或具象图形设计。这种设计手法需要设计师从文字的整体特征出发,从蒙文的形态特征出发联想与其相关的物象,然后通过各种加工手法的运用将文字抽象化或具象化为该物象。这种手法能够使蒙文这一表音文字实现表意效果,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二、蒙古族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通常将蒙古族传统图形狭义地理解为传统图案,其实不然,蒙古族传统图形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除了包括蒙古族文化中的图案及纹样,还包括同蒙古族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的图像,如传统器皿、蒙族刺绣、家具雕刻、生活用具等。下面笔者就从传统图案和传统图像两方面详细介绍蒙古族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图案的运用

传统蒙古族图案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抽象几何形状及象征性花纹,如万岁花纹、八宝花纹、兰萨花纹等;2.抽象或具象动植物、自然景物图案,如花卉、马、鱼、水、山等。在进行蒙古族传统图案的创新时,首先,设计师要对各个分类下图案的组织结构、造型手法、共性个性、内涵意趣等有所了解,这样方能实现素材的创新应用,否则则是肤浅的照搬照抄。其次,设计师还要对图案素材进行合理选择与取舍,实现设计的化繁为简。蒙古族图案为了追求饱满和华丽,线条环绕较为繁絮,可能会产生较重的视觉负担,同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也较为不适应。设计师要根据设计对象的主题适当地删减累赘结构,力争以最精髓的点、线来实现画面主体的解构与重构。最后,无论是抽象图案还是具象图案,设计师都要通过现代创新手法的运用赋予图案新的内涵,使之能够与现代文化相渗透。

(二)传统图像的运用

传统图像是蒙古族日常生活的艺术升华,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符合蒙古族典型特色的器物图像都可以纳入到这一分类。如家具器皿、房屋建筑、生活用具等等。我们平时常见的蒙古哈达、马头琴等就属于传统图像的原型素材。设计师在运用传统图像进行平面设计创作时,可从抽象和具象两个角度展开:具象表现较为简单,通常只需要将选取好的图像稍作改动进行概括再现即可;而抽象表现则较为复杂,需要设计师在保证图像涵义可识别性的基础上对素材采取符号化的加工,从主观角度赋予传统图像设计意图,实现从内到外的高度概括。如,鄂尔多斯集团的企业形象设计就选用了牧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象——绵羊,通过柔软的羊绒和羊角抽象概括了原素材,很好地传达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理念。

三、蒙古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作为现代平面设计最直观、最表象的元素,对作品视觉效果的展现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传统色彩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具有质朴、鲜明、真挚的感官特点,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次还表现在它能够传达一种隐藏在蒙古族文化内涵和观念形态下的象征意义,具有升华主题的功能。这些优势同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要求不谋而合。针对蒙古族传统色彩的功能优势,设计师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展开色彩设计:

(一)直观表象应用方式

蒙古族传统色彩的直观表象应用可从对比与调和两方面考虑:蒙古族传统色彩由于多色相、高纯度的特性,视觉效果往往非常鲜明亮丽,这样就有利于设计师开展高纯度对比和强明暗对比。例如,内蒙古青年联合会的会徽设计就采用了蒙古族传统竞技项目“博克”中选手佩戴的装饰物“章噶”的色彩,“章噶”的飘带色彩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设计师将这些色彩进行并置排列更加强了色彩之间的对比,既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凸显了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在调和运用方面,设计师可采用单色作为调和底色,通过多种色彩的相互穿插和重复实现色彩调和。如草原红太阳公司的企业形象设计就采用了红色和黄色的色彩调和,设计师通过色彩之间透叠、叠印的方式将两种色彩连结起来,朴素之中透着统一与和谐。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45-0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广告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构思的源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对于提高广告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含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的广告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依据

所谓广告设计是指广告从创意到制作的设计活动过程,是广告设计者为了影响人们的消费情感和理念,树立品牌形象,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创作,对广告主题、创意、语言文字、形象、衬托等要素进行组合安排的创造性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夏、商、周到清朝晚期的文化,包括儒道释学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是以汉民族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较强的融合性和世界性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集合体,前者包括通过视觉和听觉可以感知的吉祥图案、戏剧脸谱、龙凤纹样、象形文字、中国红、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木版年画、景泰蓝、剪纸、雕塑、园林、筑建、古代巫术、音乐、舞蹈、戏曲、武术等,后者是指体现中国文化内在意蕴的神韵、意境、哲学思想、文化精神、艺术理念、审美观念等。这里,我们是从中华文化的形与神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极为丰富,内涵极为深厚。

(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设计者探索广告设计的一个宝贵资源。广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当代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流”与“源”的关系。世人常常认为“传统文化”耐看且厚重,“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往往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某段时期的流行,具有一定代表性、符合审美原则的元素,因而成为后世模仿学习典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无限丰富,它们是广告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比如,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的设计思想,从石器时代设计思想萌芽到夏商周精湛的青铜工艺,从宋元时期充满理性的设计思想到明代设计思想之集大成,再到清代源自民间的经典设计,无不渗透着中国古代优秀的设计思想。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秦俑、唐三彩、剪纸、布老虎…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可作为我们广告设计的创作借鉴。如何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中国广告设计彰显艺术特色和文化特色,这已成为设计者们的共识和探索课题。

(二)活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现代广告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中国广告设计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文文化的关系。有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要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告宣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广告设计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就是向世界输出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各种宣传广告点燃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热情,全球瞩目中国。追捧中国文化、应用“中国传统元素”已在国际商界形成风潮。而随着中国广告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中国传统文化也将越来越被外国设计者借鉴和利用,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例如,早在2006年德国人制造的蕴含着中国“八卦”理念的“阴阳”椅,在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获得头奖,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设计舞台上的地位。可见,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亲切感和差异性,既可以拨动本国消费者的心弦,又可以吸引别国消费者的眼球,让中国广告走向世界。

(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反映了当代人一种浓浓的回归传统的意识。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开始走向多元,社会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选择多元使原本有些迷茫的中国人不知所措,加之拜金主义、道德滑坡、假冒伪劣泛滥、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人们开始向往以前温馨、平静、单纯的生活,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回归的心理。比如,就消费而言,人们开始“尚古”。在他们看来,“古旧产品”往往意味着手工制作、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产品独特面稀有,生产者有道德良心;而“现代产品”则相反。“尚古风”催生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诉求,广告设计也不另外。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的吉祥图案、纹饰,岁寒三友梅、竹、松,象征吉祥如意三羊开泰,寓意“连年有余”莲花与鱼图形等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新的灵感、精神与内涵已成为广告设计者们的一种自觉。在设计领域当“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现象比较突出时,广告设计走向传统,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就成为一种必然与超越。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广告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符号把商品的价值传达给受众的艺术行为,是沟通企业、商品和受众的桥梁。为了达到宣传新产品文化和促销的目的,广告设计者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文化情结和艺术灵感,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告设计中,从而提升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含量。

(一)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提升广告的主题、深化广告寓意。广告主题就是一根红线,贯穿于广告作品之中。而广告主题的确立除了考虑产品及品牌自身的因素外,还要考虑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塑造品牌形象,创造产品附加值。中国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离开文化的支撑,那种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未必能带给产品真正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所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意境、哲学思想、文化精神、艺术理念、审美观念等是提升广告主题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主题是广告的灵魂,鲜明、集中、深刻的广告主题能够提升广告的文化价值,实现意义的有效传达,唤起受众的情感认同。

如何将中国元素应用到广告主题设计中去?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明确产品定位,确定广告主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把握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其次,要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深入研究产品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特点,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最后提出产品设计的主题。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儒家仁、义、礼、孝、悌、廉、耻、忠、恕、智、信等方面内容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精华部分渗透到当今广告主题中。这成为现代广告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价值根源,有利于在广告中体现人文精神内涵,弘扬真善美,如不少晚辈孝敬老人的广告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就是利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的缘故。仁爱是最容易引发广告受众的共鸣感的。二是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取出来作为广告主题的思想根源。例如,中国哲学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这种思想可以融入环保产品的广告主题,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将利用中国古典诗画的意境理论营造广告主题。简言之,意境就是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广告设计中运用意境理论使受众对有限的广告元素进行联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传统审美意境强调真切自然、情景交融、言外有致、富有余味。比如农夫山泉的设计,其主题为“农夫山泉源自优质水源,从不使用自来水”。绿色水源,朦胧的群山,山体倒影清晰可见,一瓶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置于画面的右侧,而左侧都是如诗如画的山水,强调了广告主题。以水墨技法为主的广告作品对意境的表现尤其突出。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广告制作中,打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广告艺术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极为丰富,它们的图案、图式、图像,它们的形式、形象、形态,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现代广告设计可供利用的造型资源。现代广告设计在利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要考虑到现代广告设计的国际化要求和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将传统元素进行改造,突出广告设计的艺术性、人文性,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个性。

第一,在选材上运用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并进行适度创新。广告作为一种符号必须选择一种载体,即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体化为一种造型元素,能灵活融入现代广告设计,例如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太极八卦图、兵马俑、京戏脸谱、皮影、祥云图案、龙风纹样、门神、麒麟、篆刻印章等都能运用到现代广告设计中,这些传统元素的加入能突出传统地域文化、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比如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表示健康长寿、鸳鸯象征夫妻恩爱,将这些中国传统图案融合于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符号承载的意义引发消费者的文化共鸣,从而达到广告的传播效果。

运用传统造型元素,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图案,而是要深入理解传统造型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以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符号进行改造、提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使现代广告艺术设计更具人文精神。具体方法有三:一是直接运用;二是形式转移,即以传统的视觉元素为基础,进行创意设计,可以在画面上通过改变同一元素的视角、位置甚至是把集中元素进行组合形成新的艺术元素;三是元素再造,即根据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法则,将传统图形、图案等元素加以提炼,再将提炼后的各种元素进行组织、整合后形成崭新的艺术元素。例如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连年有余、花开富贵、三羊开泰、并蒂同心、天女散花、龙凤呈祥、丹凤朝阳、蟠桃献寿等,不仅图案美丽,而且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生命气息,寄寓了人们对“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的美好的愿望。在广告设计中运用上面提及的三种方法进行再造和创新,不仅能增进广告的艺术性,同时还能减轻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的心灵空间。

第二,在广告创作中借用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表现手法。广告是视觉传达的一种方式,色彩是广告最显著的外貌特征。色彩表达着人们的信念、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寄托,在广告设计中运用色彩,体现着设计者的个性和情感特征,也最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要让自己的广告在众多的广告中区别于其他广告,夺人耳目,色彩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传统色彩中,青、黄、赤、白、黑五色中赤色、黑色、白色三色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运用最多。“赤、黑、白”这三种颜色视觉效果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颇受设计者和大众的青睐。赤色就是红色,被认为是中国红,是中国传统通用的喜庆色,自然在设计中经常用到。黑色和白色由于具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也经常被一起运用到设计中。

中国传统色彩在广告设计中合理运用会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如中国红就是中华民族对这种抽象色彩的喜爱和崇拜,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种内心深处隐秘的欲望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被赋予展示国家形象的标志性色彩,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色彩倾向和使用习惯,使中国色彩的表现在当今全球化、时尚化的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今“中国红”已经渗透于广告设计的方方面面,它向世人传达了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又如中国的水墨技法。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具有使人“看不尽、思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它的秘密武器只是普通的水墨,水墨以浅黑色为主,色彩淡雅,表现力却无穷无尽。中国水墨色彩元素以创新的手法出现在广告设计领域中,能够增加作品的意蕴,彰显民族艺术的特色。

第三,在广告创作中活用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技巧与创作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艺术创作技巧、经验,有的还称得上是创作原则,如“不似之似”、“脱形写神”、“气韵生动”、“传神写照”、“形神兼备”、“平衡对称”、“自然平衡”、“疏而走马,密不透风”等。如果能将这些创作经验与原则灵活运用到平面广告创作中无疑能让广告设计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

对立统一原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它最早体现于中国的太极图中。太极图是由一个圆中呈S形的一条黑鱼和一条白鱼首尾相连组成。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旋可转、变化无穷、生生不息、表现了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法则。太极图形象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它蕴含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应该把握好它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将“太极图”的理念及其变化融入到广告设计中去彰显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活用太极图的广告是很多的,比如百事可乐标志、韩国国旗、国杂技团的标志、香港西武百货公司标志、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等。可见,对立统一原则广泛运用于各类广告设计中。再比如“留白”、“藏境”、“造势”、“造险”等中国传统艺术构图技巧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也十分普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还有待深入研究。在广告设计方面,我们应该“立足传统、面向世界”,把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与现代国际通用的艺术理念相结合,努力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的广告作品。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研究课题”(消费者文化价值认同对广告设计的影响)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4)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1]。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2.1面料。总体来讲,中式传统服装的面料选择十分广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却是中国独有的或是最先运用在服饰中的。例如大麻被称为汉麻;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丝绸也是我国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则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绫、罗、绢、绮、绵、纨等。我们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时的织物中,麻织品的精细程度甚至可与丝织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服装有所区别,而且在服装的面料上也颇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服装面料使中式服装增色不少。

    2.2色彩。传统的中式服装在色彩上是很有讲究的,也并不是所有颜色都适合人们的日常穿着。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仪礼法中明确规定了服饰的色彩,不同的服装颜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而且在生活中还忌穿“贱色”和“凶色”。所谓“贱色”,就是从事某种低贱职业者的服装颜色,这些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把它们称为禁忌的颜色,比如绿色头巾就是一种贱人所穿服装中的一种。因为民间认为绿色和青碧色多为娼妓优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与四神方位的说法,春德为木,据于东方,其色为青;夏德为火,据于南方,其色为红;秋德为金,据于西方,其色为白;冬德为水,据于北方,其色为黑。”由此可见,通常看似普通的颜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中国自周代以来建立服饰制度,认为色彩是汉民服饰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但在现代的服饰上配色高艳度、强对比却成了中式服装的典型的配色方法。传统服装色彩受到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的说法。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的,代表着高贵,成为民间人们所喜欢和追求的色彩。从配色方法看,强对比和高纯度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则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在一起比较协调,能够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民间的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2]。

    2.3款式。中国传统元素服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款式风格才风靡世界。而现代的中式服装中仍沿用着许多传统的细节与款式。传统的款式包括对襟、斜襟、一字领、裙子侧摆处的开叉、灯笼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领子分为斜交领、对开领、立领。在装饰手法上通常使用镶、嵌、滚、盘、绣等种工艺。中式的服装崇尚自然下垂,强调的是纵向感,不会过分地夸张肩部,长长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显得有挺拔感。我们所熟悉的中山装就是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典型,它是由孙中山先生仿照童子军格式而定,所以被称为中山装。衣服为翻领,对襟,五纽,前胸左右各有两个方形凸袋,有软盖,衣长及臀,袖长及脉;裤子前面开,用暗纽,左右二暗袋,右后臀部有一个裤袋,有软盖。从装饰特点上看,由于中式服装表现的是二维效果,属于平面直线裁剪,所以装饰也主要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的装饰。装饰手段有镶、盘、滚、绣、嵌等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造型简练,色彩靓丽,让人在穿着它时既能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又不失美观。刺绣用于服装中的历史悠久。发展到后来,甚至形成了“衣必锦绣”。在现代的中式服装中运用平面刺绣的方法来装饰服装表面空间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精致的丝绸面料相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3]。

    2.4图案。中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样式和种类也十分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里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或抽象或具象、或夸张或写实,风格全面且精美,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无论是在高贵的绸缎还是朴素的民间印花布里,吉祥纹样运用都极为广泛。这表明中式服装喜欢利用图案表示吉祥祝愿。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的崇拜,而且以类似的图案来抒发“龙的传人”的情感。像凤穿牡丹、团鹤仙寿、鹤鹿同春、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福禄寿喜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其中还包括几何纹样、飞禽走兽、四季花卉等类型,这里最具特点的是皇帝的龙袍。因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所以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稳重;“华虫”取文丽的含义;“日、月、星”取照临的含义;“藻”代表洁净;“粉米”表示滋养;“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决断;“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图案里也更是充满寓意和标识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饰中多采用飞禽图案,武官的则多为走兽图案。其实说起服饰的装饰,它是从原始部落时就已存在的,在那时的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经穿有不同饰物的服装。在商代的墓室壁画里我们看到奴隶主们的服装绣有云纹或几何纹图案。在众多的装饰图案中“宝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它是佛教的象征性名物,是佛教庙宇中最庄严的装饰,后来才被用到了织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纹。宝相花图案在唐代开始被用于衣服上,从此它从庄严的佛教殿堂走进了世俗的生活。到后来出现了变体的宝相花,带有变体宝相花的纹锦和变体宝相花纹的锦鞋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饰中,传统的吉祥动物图案有:兔,它性情温顺,象征着很强的繁殖力,寓意着年年丰收;玉兔可以捣药,所以还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鱼,寓意着“余”,有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蝙蝠,谐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见的传统图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开百子”、“花开富贵”等等。

    3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5)

[关键词] 国产动画片;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缺席――中国动画片的最大硬伤

近20年来,国产动画片普遍存在的缺憾可大致归为以下几点:(1)画面缺乏想象力;(2)台词平庸沉闷;(3)故事情节平淡;(4)细节缺乏审美张力;(5)内容幼稚肤浅;(6)本国的文化元素贫乏。

这几点可引申出如下的语境关联:第一,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和技术含量在加强;第二,随着日本和美国动画影响的加剧,中国受众对于动画片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动画片的简单说教和幼稚化倾向已经令包括儿童在内的众多观众厌烦;第三,在向日本和美国动画学习的过程中,国产动画似乎更多地注重借鉴和模仿其技术和技巧,如色彩、构图、情节设计、人物语言的后现代风格等,却普遍忽略了动画片的根本――具有本国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内容、能让成人和儿童都爱看的故事,以及有着一定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的主题。

在中国动画片史上,曾出现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崂山道士》《五色鹿》《天书奇谭》《哪吒闹海》《大闹天宫》《葫芦娃》等,但在当时,中国的大众消费文化产业尚未成型,这些动画片也几乎都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而制作,因此,它们主要是作为艺术品而不是消费产品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动画片恐怕就只有《蓝猫淘气三千问》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了。然而,如果立足于中国动画的整体现状看待《蓝》和《喜》,则会发现中国动画产业之路依然是“雄关漫道真如铁”。首先,《蓝》是典型的童稚型,《喜》在这方面稍好一些,但仍以儿童为主要受众;其次,《喜羊羊与灰太狼》具有明显的好莱坞式的编剧风格,狼吃羊的故事链与美国华纳公司的《猫和老鼠》中猫捉老鼠的无穷循环的叙事方式如出一辙;再次,虽然《喜》在剧词上有所突破,考虑到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和当下受众的欣赏习惯,呈现出鲜活的后现代语言风格,但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表达依然匮乏。

唯技术是举的观点在动画从业界的蔓延,极容易误导中国动画片的制作方向和着力点,并忽略了对于文化内容的原创性开发,而后者才恰恰是根本。

首先,动画片的成功绝非只是靠好的画面技术来保障。中国早期成功的动画作品即是明证,很多优秀动画片的技术手段在今天看来并不高明,但仍然历久弥新,被视为经典。其次,即使在当下,仍有很多并非以技术取胜的动漫作品,如日本的《蜡笔小新》《灌篮高手》、中国的Flash版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美国动画注重使用3D画面,而日本的动画片往往故意采用二维画面。这种对于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国民性格的迥异。日本人具有东方民族隐忍、含蓄的特征,讲究简练与写意,使用二维动画便于体现意境,而意境在美国动画片中则完全缺席。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并善于幽默。3D动画适合表达细腻的人物表情,体现出趣味性,因此更受青睐。日本动画注重故事的叙事性,好莱坞的作品侧重动作的娱乐性;日本动画善于用相对简单的笔画勾勒角色形象,好莱坞3D动画则着力刻画主角的立体真实性。这种表面上的不同,反映的本质乃是东、西方民族的品位、性格、审美心理和欣赏需求的差异。一言以蔽之,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是决定其动画产品技术风格和特点的根本原因。

技术手段往往只是为了实现文化定位的工具,虽然,技术手段所带来的画面冲击也可以具备很强的审美震撼,甚至能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湮没了内容本身,但是,这种情形只是一部分作品成功的策略,不具备代表性;而且,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技术至上的制作倾向也不符合实际。在第二届XML苏州动漫产业大会上,《功夫熊猫》导演约翰•斯蒂文森被请教最多的问题就是:故事、技术、画风等哪一点最重要?他的回答是:故事!①《功夫熊猫》就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好莱坞式的故事,而只有故事才可以蕴涵最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动画制作和经营个案的角度来看,《蓝》与《喜》是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把这种成功置于需要更高眼光来审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之中,其成功则要打折扣。原因在于:这种成功仅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难以和中国文化内容产业的核心地带,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元素接轨,因而不仅缺乏可复制性,制约了价值增值链的延伸,而且在民族文化传播的社会意义上也贡献甚微。如果没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基础,那么,不仅是动画片,而且整体上中国影视的成功都只能限于单个的成功个案,却无法形成东方文化类型的合力,更侈谈与已经形成品牌的美国和日本的文化产品竞争。

二、“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化产品的重要两极

在谈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两个范畴的时候,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应该引起注意并加以辨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世界文化的同一化,各民族文化最终要走向类似乃至相同。这种看法立足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认为: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与物质产品不同,文化艺术产品作为观念意识领域的产物,其全球化趋同的过程是漫长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才能符合全球化的要求。这种观点是经典的列宁观点,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合理和片面之处。

第一种观点强调了文化传播和影响的一般规律。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世界文化的趋同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越是与这个时代的主导潮流相契合的强势文化就越能够影响弱势的文化。第二种观点着眼于文化内容的原创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不同的文化类型的生发根源,任何统一性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多样性。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文化也符合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期待。这种观点正确地解释了文化创造的根源,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类不会枯竭的创造能力和对于多元追求的好奇心理。

这两种观点,分别从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文化内容的产生这两个方面,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做了正确的概括,但又都不够全面。在进行文化内容原创的时候,要强调民族性,否则文化内容就失去了独特的魅力;但是,在进行形式包装与内容传播时,则要强调文化产品的世界性,即要考虑到其形式包装、宣传方式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与以商业文化为主的世界主流文化的趋同,否则民族文化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对外传播。民族性决定非产品属性的原创性,而世界性则是这种原创价值成为有效传播的商品的确认标准,因为商品流通和贸易领域内所遵循的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前提,而经济一体化又是文化全球化的动力源。

在国际市场上,全球性的大众文化只是“貌”合,其“神”却往往相离。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通常是把其具有特色的内容和大众乐于接受的一般形式做了很好的结合。每一部在全球风靡的美国电影,在其实质上都沾染了浓厚的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烙印;日本动画之所以明显区别于好莱坞,也是因为其中充满了日本人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形式全球化,内容地方化,大众文化的外壳给予文化产品以天然的亲和力,而地方文化的特色则赋予该文化产品内在的吸引力。这种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包装地方文化内容的策略,是当今诸多大众文化产品跨国传播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世界的”是形式,是基于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基础之上的大众文化形式,而“民族的”则是内植于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心理深处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

在电影制作领域,世界上只有美国有实力对全球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不论欧洲、非洲,还是亚洲、美洲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都已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延伸其经济触角的重要依赖对象。如果说1998年美国拍摄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只是触及了中国文化的表面,那么2008年的《功夫熊猫》则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影片中中国武术的展示、乌龟大师的禅意、水墨动画技术的运用等,无不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忧的是中国自身却难以传播这种文化。《功夫熊猫》的成功或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好莱坞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美国价值观式的变形。亨廷顿认为,“可口可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并不表明西方文化的胜利,“文化的核心涉及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和习俗……那种以为通俗文化的消费商品的传播表明西方文明取得了胜利的看法低估了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也把西方文化浅薄化了。”②字里行间中,美国向全球推广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冷静和野心一目了然。

全球化在其文化意义上,最为显著的特征乃是大众文化的全球化,这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世界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对于一般的文化产品而言,只强调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没有吸引人的大众形式,或者只是在形式上吸引人而没有自身的特色,都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这解释了国产动画片目前的两种极端性的尴尬――要么延续几千年封建文化的说教性,要么一味追求大众文化的喧哗而缺少文化内涵。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内容与形式,始终难以实现良性的对接。

三、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中国动画片的核心竞争力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指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并为生产主体所独有的资源;从艺术创作而言,风格也是对作品独有的艺术特点的指称。中国动画片内容产业的最大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中国五千年没有文明断层的悠久历史和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

2006年,中国一家公司曾投资1.3亿人民币购买美国原创科幻故事,邀请西方导演和工作人员,制作了一部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完全仿照好莱坞模式,但是最终票房惨淡。央视少儿频道的《大嘴巴嘟嘟》之所以被广大媒体和观众所诟病,原因就在于它和风靡中国的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过于相似,因此被认为缺乏原创精神和想象力。可见,不去发掘自身的长处,却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无异于缘木求鱼。北京电影学院的黄世宪教授认为:“国产动画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盲目照抄不行,全力民族化,走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选择。从《哪吒闹海》开始,中国动漫都是民族形象,但是这几年丢了这个传统……如今动漫作品严重缺乏民族元素,就像平地起高楼。艺术都是从民族的原点开始的。现在一提动画就模仿西方,很容易被。”③

中国早期的动画片,往往注重表达民族文化特色,也因此获得成功。曾在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的动画片《牧笛》的动画音乐,由作曲家吴应炬作曲,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演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曾被美国评论家斯通誉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音乐”。1983年,《大闹天宫》在法国公映时,《世界报》曾这样评价道:“《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④

近年来,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倾向越发明显,中医养生、太极文化、琴棋书画、禅宗儒学等培训机构和讲堂纷纷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势可谓方兴未艾。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虽然,受限于经验、技术、原创能力等原因,当下的动画制作实践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照面前,国产动画片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与开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总的说来,国产动画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在故事的架构上,以典型的中国历史文化为剧情背景,通过人物行为和语言,塑造具有东方性格的人物形象;在可供选择的内容上,古代的神话传说、三皇五帝、诸子百家、易经、太极、古琴、禅宗、中医、茶道、山水画、书法、诗词文赋、古代典故等都可以成为编剧的故事和主题诉求对象;在所追求的画面意境上,可创造性地发挥白描、水墨等中国画的技法,营造独具中国魅力的意境。通过这几个方面,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全巧妙地编织于故事之中,以场景、道具、音乐、行为、语言等加以展示。 然而,在加强动画片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方面,有两种较为极端的观点值得警惕。

第一种观点认为,动画片是儿童的娱乐,难以承载精致的传统文化。

这种对于动画片的片面认识,对中国动画片的制作方向起到很大的干扰作用。以电视动画片为例,“在国产电视动画片创作的八种题材中,稳列在前两位的分别为童话题材、教育题材。其余六种(如神话题材、历史题材)制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少儿化倾向,这使得我国电视动画片创作的局面仍然是:围绕少年儿童转,九成观众成了被遗忘的群体。”⑤

认为动画片必须是童稚型的观点错在两处。第一,所有精致的文化都可以被改造,使其更加浅显,从而得以大众化和普及化,关键是如何处理的问题。第二,动画片早已不是儿童的专利。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票房纪录,以及日本动画片在网络上的风靡都充分证明:中国的成年人并非不爱看动画片,而是不爱看过于幼稚的动画片。优秀的儿童读物、卡通动漫等,既有较强的娱乐性、艺术性,又富有很多启迪和智慧,对成年人而言同样有相当高的玩赏趣味和欣赏价值。当前社会上“成人儿童化”⑥和“儿童成人化”⑦的心理现象,体现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必然导致成人和儿童的文化消费品呈现出类似的倾向,也预示着中国动画产业将进一步向成人市场挺进的前景。

第二种观点认为,要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因此惟高雅和忠实原作是举。这种观点的出发点固然好,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趋于文化保守主义。较为浓郁的精英色彩使得动画片成为某种艺术品而非文化商品,从而与消费社会的趣味相悖,难以被广泛接受,在经济效益上失败。比如,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注重说教和叙述;根据蔡志忠的漫画改编的动画片《五子说》(《老子说》《孟子说》《庄子说》《孙子说》《孔子说》)过于忠实于原作,没有考虑到动画片的故事性特点,也因此显得缺乏趣味性。这两部动画片共同的失误都在于过于保守和迷恋直来直去的文化本身,缺少对于文化历史的智慧性的掌控和创造性的发挥,缺少对于现实消费群体心理的把握,即受众对于故事、剧情、趣味和娱乐的需求。不用有情节的、吸引人的故事去阐述一个精妙的道理,而只是给一段经典文字配上一幅动画的画面,这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图解,而不是真正的动画片。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保留了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却由于机械地照搬而难以被观众所喜爱,往往只具备狭窄的传播面和微弱的影响力,结果自然是被束之高阁。

当今,免费的网络资源为受众提供了巨大的文化消费源头,竞争无处不在。美国和日本动画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利润的范畴,而危及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甚至具有政治上的深远意义。中国动画片的不发达现状,如果只是由于起步晚或技术上等客观原因所致,尚有情可原,但如果在创作思路和制作方向上出现偏差,那种损失则尤其令人痛心。中国动画界若继续视动画片为小孩子的把戏,继续一味模仿外来动画作品而不从本民族文化出发加强原创力度,那么,中国必将失去维护本国文化尊严的重要一翼。

注释:

① 《约翰•斯蒂文森:认真去讲好每一个故事》,中央电视台网站。

② 《参考消息》,1996年12月2日。

③ 刘鹏云:《技不如人还是智不如人?国产动画差距几何?》,《北京晨报》,2009年8月6日。

④ 李飞雪:《试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8期。

⑤ 李三强、黄健云:《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电视》,2008年第6期。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6)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WwW.133229.COM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科学、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上,无论是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8)

1.1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和形态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元素自然包罗万象,既有具象形态也有抽象形态。传统文化元素的种类在这个新新的时代,挖掘和创新已成为必然。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深入的透析,通过抽丝剥茧的方法,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听觉形态、视觉形态、触觉形态甚至嗅觉形态等全方位的感官形态出发,来发掘更贴近更能融入现代的传统文化元素。

1.2城市景观设计的范畴

1.2.1景观概念

景观的原意是自然和开放广阔的景色,该定义类似于风景。19世纪初,景观一词开始作为一个专业名词,专指开放而广阔的自然景色。在城市化日益蔓延的今天,人们的生存环境大多被人工环境包围,社会对于景观的定义也在日新月异,因此景观设计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

1.2.2城市景观

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景观包含了天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属于人文景观范畴。城市的整体环境由人工和自然景观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城市景观还包含了“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意象”三方面,所谓“观”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审美感受,城市景观最为重要的谁会属性则是城市的文化特征。

(1)城市小品景观。小品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文化形象。小品文化最初起源于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赏石文化,发展至今,景观小品种类各样,形式丰富。景观小品的盛行也带来了大批生产的泛滥:造型粗糙无美感、质地低劣、体量失衡,导致与环境不相容,也无法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最终将与城市文化向悖。

(2)城市色光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中光和色的处理以城市夜景观为基础,以景观照明为主题。光和色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灯光设计可以使城市景观充满生机。古语云:蓦然回首灯火阑珊,阑珊的灯火便是错综复杂的照明,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结构的视觉感受。

(3)城市标识景观。标识是人们观察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幻无穷是单体式具形的构成因素。城市具名依靠标识做向导的趋势日益增加。也就是说,对独一无二和特殊性的关注胜过了对连续性的关注。

(4)城市建筑景观。建筑是一种文化形式。城市中的建筑有现代建筑和历史文化遗留建筑,对于前者,设计者在考虑其功能造型至于,还得考虑其与周围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建筑物最能体现城市个性与特征,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用以留存城市的记忆,也不仅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它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2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2.1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2.1.1拓宽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交流是一种必然也无法抗拒的潮流,没有哪个民族可以封闭自己。文化的交流是多样的,本民族年代前后的交流,异域名族之间的交流等,这种交流使得差异巨大的各种文化相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并且产生碰撞直到最后消融。

2.1.2延续了文化脉络

使城市文化脉络得以延续的景观设计有这样的原则:历史连续性、空间连续性、传统心理延续、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设计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给景观设计注入文化内涵,实现对历史文化特征的视觉要素整合,加以创新,对人们进行具体的视觉刺激,从而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2.1.3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意义不仅仅是造就宽阔的马路、摩天的大楼或是西式的风格。哈尔滨市原本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北方城市,但是在近20年间,哈尔滨这个城市中充斥着国际、现代化等各种风格的景观,哈尔滨原有的城市景观特色面临了危机。然而由于该市内的建筑、绿地、小品环境设施都与之曾经截然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座所谓的“东方莫斯科”的城市失去了往日的发展盛况。

2.1.4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

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让人们从生理上感受到舒适,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文化需求,设计者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时必须照顾人的感受,尊重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归属和基本认同。

2.2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2.2.1整体呈现

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整体呈现,主要体现在对城市格局、斑块、廊道、基底等组成城市的大小要素进行整体的、有中心地设计。

北京的城市景观设计中集中凸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整体应用。“和”是儒家的一种语言元素,它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科解释为整体性与有序性,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北京市的城市格局以旧城区为中心,在南北中轴线的基础上向外以辐射状扩散,遵循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在“和”的前提下,城市需遵循的是宏观协调统一、微观异中求同。也只有在“和”指导下的城市景观元素,才更具功能性和美学性。无论是形态、体态、色彩、功能与周围和谐一致,达到美观大方的效果之外,也应与地域名族特征相统一。

2.2.2部分呈现

传统文化元素形式多样、种类各异,从中抽取代表性元素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是城市体现文化性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以自然为主题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潮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掀起了新的篇章。园林植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空间构成功能更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竹类植物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态效益和景观观赏效果更是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代表元素。

(1)竹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居住区供居民居住,是人口长期密集的场所,因此对于居住去的设计要更为人性化,以尊崇生态型、循环性和人文性为基础的设计思路,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居住环境。竹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根据竹季变化和生长的景观效果,制造出一步一景、时异景移的效果。竹景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

(2)竹元素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画家笔下的竹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色彩也有不同层次的变化。竹作为四君子之一,确实代表了一种熟知文化。竹具备易制作的特点,可设计成不同造型的类似雕塑或者小品疑惑篱笆栅栏,在广场中以作分隔之用,充当城市文化的载体,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

2.2.3直接呈现

将传统文化元素直接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是利用率非常高的文化体现方式。这种简单的方式在被应用的时候能够直接地体现城市的文化,但是也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每座城市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但是现在很多城市景观中带有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它不能很单纯地体现城市独特文化,而因为过于追求和错误追求导致了文化元素错乱匹配。

2.2.4间接呈现

与直接相反,所谓间接,就是人们视觉上无法再第一时间识别出来,而需要体会感受和思考的呈现方式。以水元素的应用为例,水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以水源为生存基本,沿河而筑,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滋养万物、维系生命、刚柔相济的。正因为水元素拥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水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水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频繁的,这种应用不光光是在景观中制造流水等显而易见的方法,更多的,设计者将水元素以间接的形式应用到了城市景观当中。

2.2.5形象呈现

形象呈现这种方法跟直接呈现法略有相同,之间的差别在于,直接呈现大部分来是对元素的大小体积做完调整后的直接使用,使用地点一般与该元素原本使用地点是一致的。而形象呈现可以不拘泥于元素的具体体态,对元素原有形态进行大小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对抽象元素进行形态创造,从而应用到城市景观的各个地方。

2.2.6意境呈现

意境是一种美学概念,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诗画艺术的评价,古人认为风景的观赏和自我情感的体验两者组合产生“意境”,同样,景观的设计业不仅仅是叠屋架桥,种草栽花,而是智慧与情感的体现,也体现了个人对生命的态度。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观赏和行为需求,能够使人们对景观产生美的联想是设计的目的,如“境生象外”、“以少胜多”。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对景框”、“景观互借”、“加深空间”、“以小见大”等方法的应用。南京市四牌楼街区有一片居民休息区,外侧供路人和附近居民休憩临近马路,内侧种以翠竹竹木花草、筑以假山怪石,两片区域中间以一青砖墙相隔,墙上漏窗,从此经过,窗内有景,别有一番风味。意境追求的是情与景的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求景与人统一、虚实统一。

3结论

画家齐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创作品质,可作为我们对待传统遗产及深刻认识民族形式的座右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这需要我们结合现代审美和艺术的时间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要有所作为,还要敢于追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新。只有在了解传统文化历史的前提下让时代背景彰显新意,才能设计出好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方益萍,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

[2] 崔文婷,等.在全球强势文化下如何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J] .山西建筑,2009(2).

[3] 余庆康.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建设[J].建筑学报,1990(7).

[4] 牛彦军.建筑 文化 自然――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中州建筑,1997(1).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9)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科学、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10)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1]。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2.1面料。总体来讲,中式传统服装的面料选择十分广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却是中国独有的或是最先运用在服饰中的。例如大麻被称为汉麻;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丝绸也是我国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则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绫、罗、绢、绮、绵、纨等。我们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时的织物中,麻织品的精细程度甚至可与丝织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服装有所区别,而且在服装的面料上也颇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服装面料使中式服装增色不少。

2.2色彩。传统的中式服装在色彩上是很有讲究的,也并不是所有颜色都适合人们的日常穿着。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仪礼法中明确规定了服饰的色彩,不同的服装颜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而且在生活中还忌穿“贱色”和“凶色”。所谓“贱色”,就是从事某种低贱职业者的服装颜色,这些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把它们称为禁忌的颜色,比如绿色头巾就是一种贱人所穿服装中的一种。因为民间认为绿色和青碧色多为娼妓优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与四神方位的说法,春德为木,据于东方,其色为青;夏德为火,据于南方,其色为红;秋德为金,据于西方,其色为白;冬德为水,据于北方,其色为黑。”由此可见,通常看似普通的颜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中国自周代以来建立服饰制度,认为色彩是汉民服饰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但在现代的服饰上配色高艳度、强对比却成了中式服装的典型的配色方法。传统服装色彩受到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的说法。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的,代表着高贵,成为民间人们所喜欢和追求的色彩。从配色方法看,强对比和高纯度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则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在一起比较协调,能够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民间的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2]。

2.3款式。中国传统元素服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款式风格才风靡世界。而现代的中式服装中仍沿用着许多传统的细节与款式。传统的款式包括对襟、斜襟、一字领、裙子侧摆处的开叉、灯笼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领子分为斜交领、对开领、立领。在装饰手法上通常使用镶、嵌、滚、盘、绣等种工艺。中式的服装崇尚自然下垂,强调的是纵向感,不会过分地夸张肩部,长长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显得有挺拔感。我们所熟悉的中山装就是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典型,它是由孙中山先生仿照童子军格式而定,所以被称为中山装。衣服为翻领,对襟,五纽,前胸左右各有两个方形凸袋,有软盖,衣长及臀,袖长及脉;裤子前面开,用暗纽,左右二暗袋,右后臀部有一个裤袋,有软盖。从装饰特点上看,由于中式服装表现的是二维效果,属于平面直线裁剪,所以装饰也主要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的装饰。装饰手段有镶、盘、滚、绣、嵌等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造型简练,色彩靓丽,让人在穿着它时既能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又不失美观。刺绣用于服装中的历史悠久。发展到后来,甚至形成了“衣必锦绣”。在现代的中式服装中运用平面刺绣的方法来装饰服装表面空间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精致的丝绸面料相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3]。

2.4图案。中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样式和种类也十分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里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或抽象或具象、或夸张或写实,风格全面且精美,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无论是在高贵的绸缎还是朴素的民间印花布里,吉祥纹样运用都极为广泛。这表明中式服装喜欢利用图案表示吉祥祝愿。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的崇拜,而且以类似的图案来抒发“龙的传人”的情感。像凤穿牡丹、团鹤仙寿、鹤鹿同春、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福禄寿喜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其中还包括几何纹样、飞禽走兽、四季花卉等类型,这里最具特点的是皇帝的龙袍。因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所以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稳重;“华虫”取文丽的含义;“日、月、星”取照临的含义;“藻”代表洁净;“粉米”表示滋养;“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决断;“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图案里也更是充满寓意和标识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饰中多采用飞禽图案,武官的则多为走兽图案。其实说起服饰的装饰,它是从原始部落时就已存在的,在那时的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经穿有不同饰物的服装。在商代的墓室壁画里我们看到奴隶主们的服装绣有云纹或几何纹图案。在众多的装饰图案中“宝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它是佛教的象征性名物,是佛教庙宇中最庄严的装饰,后来才被用到了织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纹。宝相花图案在唐代开始被用于衣服上,从此它从庄严的佛教殿堂走进了世俗的生活。到后来出现了变体的宝相花,带有变体宝相花的纹锦和变体宝相花纹的锦鞋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饰中,传统的吉祥动物图案有:兔,它性情温顺,象征着很强的繁殖力,寓意着年年丰收;玉兔可以捣药,所以还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鱼,寓意着“余”,有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蝙蝠,谐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见的传统图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开百子”、“花开富贵”等等。

3结语

上一篇: 在线检测论文 下一篇: 校园经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