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09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1)

1.主机到网络层在这一层面,主要探讨在数据链路层软件方面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技术。现在,通用的安全协议有两个:PPTP和L2TP。它们主要在远处访问VPN上起作用。1.1PPTP的封装将用户数据,TCP或UDP,IP进行绑定,封装,然后传输给PPP。

2.网络层在网络层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技术主要体现在IPSec规范上,它是将安全机制引入TCP/IP网络的一系列标准,主要包括安全协议、安全联盟、密钥管理和安全算法等。是主机之间、安全网关之间以及主机与安全网关之间数据安全的保证。它支持多种方式的VPN访问,包括ExtraNetVPN访问,IntraNetVPN访问和VPN远程访问。

3.传输层目前,在传输层能够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协议是安全套接层协议,(SecureSocketLayer,简称SSL),它需要以可靠的传输服务为基础。它主要由SSL记录协议和SSL支持协议两部分组成。

4.应用层网络层的安全协议增加了主机或进程的数据通道的安全性。实质上是说,安全数据通道主要在主机之间或进程之间,但对于传输文件的安全性不同需求无法满足。换言之,如果两台主机之间或进程之间建立起一条安全的IP通道,则在这条通道上传输的全部IP包都会自行被加密。但是如果真的需要区分具体文件的不同的安全性要求,那就需要依附于于应用层的安全性。应用层的安全服务,最突出特点就是能安全的灵活处理单个文件。以电子邮件的收发为例:一个电子邮件系统也许需要对待发信件的某些段落进行数字签名操作,而对于较低层的协议,他们是无法区分文字段落的,因而无法对相应的文字进行数字前面。继而不能保证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可是应用层就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对精细层面进行安全操作。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2)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 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 CDMA2000 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为3G 技术标准之一。

2. 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 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11-03

Opinion on Information Transmitter's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Control

LI Z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China)

Abstract: Since Busheng VS. Baidu, the quarrels around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ight has been never ending. In one hand, the right holder, who admits “Red Flag Rule”, requires Network operations and service centers to bear the tortious li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Network operation and service centers, believing “Safe Harbor Rule” to evade related responsibilities, emphasize non-re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hese kinds of case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there’s no dominant ideology. In this way, totally different judgments happened in different districts. Even the same judgment in two cases, the basis and reasons of the judges are really differ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 information transmitter; right to network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ntrol

从步升百度公司以来,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网络侵权行为”[1]研究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一方面权利请求人要求网络服务商承担侵权责任,承认“红旗原则”;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服务商大部分以 “避风港原则”精神来规避自己的责任,强调技术不可实现性。

笔者认为: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即用信息传递的社会性角度来规制此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导致了这一局面,应该在完善已有原则的基础上,引入技术性角度,即以信息传输是否可控作为判断传输人是否侵权的重要标准。

1 网络信息传输人

在我国立法体系中,尚未引入“传输人责任”的概念,“网络信息传输人”的概念并未确立,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传输”的定义更多涉及到技术原理,而掌控技术原理的通常是技术公司、研发机构而不是立法人员,立法人员更多的是通过法理的角度制定条文加以规制。但是这种不能深入的法律条款,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

最典型的步升诉百度案,当时在法学界、法院司法界、律师事务界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而比较微妙的是,百度公司咬死“避风港”原则,以技术上不能实现为理由应对诉讼。在今年百度文库的争议中,百度公司也同样以技术上不可行,百度公司无法分析目标文档为理由搪塞。网络上、传统媒体上,各类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反对者认为百度的行为应被视为“网络侵权”[2]行为,支持者更多的从产业发展的思路摇旗呐喊。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两个原因:

1) 行业壁垒。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隔行如隔山”现象,法律学者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理解,以及当事人的陈述,依照法理或者行业发展的思路加以考量,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各当事方技术解释不对称。即当事方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技术原理,一方面误导视听,另一方面有利于诉讼。

笔者主张将“网络信息传输人”定义为:网络信息从特定信息源到目标信息点的传送过程中涉及的法律主体的总和。按照在信息传输各环节担任的角色不同,具体分类为:

(1) 信息人与最终接收人

(2) 网络设备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电信)

(3) 域名或空间服务提供商(如:万网)

(4) 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如:新浪网)

(5) 寄存服务提供商(如:126邮箱、115网盘)

(6) 平台服务提供商(如:淘宝、支付宝)

(7) 搜索服务提供商(如:百度网页搜索、谷歌网页搜索)

(8) 链接服务提供商(如:hao123)

2 网络信息传输类型化分析

传输人在传输过程中的功能不同,与信息的关系也不同,并且这个关系可以承接、可以转化、可以几个关系兼一身。

2.1 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即在信息在互联网上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的过程中,传输人在此过程中仅仅提供基础服务,没有掌握也无法掌握基础线路或通道中所传输的信息内容。比如一个电子邮件从发出一直到达接收人这个过程中,中国电信等基础服务运营商所担任的角色。

2.2 寄存关系

寄存关系,即在信息在互联网上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的过程中,传输人在此过程中仅仅提供信息的短息或长期的存储服务,并且这项服务通常是应信息传输的发起方或接收方要求或协议关系而建立的。比如一个电子邮件从发出一直到达接收人这个过程中,运营126邮局的网易公司所担任的角色。

2.3 协助关系

协助关系,即信息从互联网的某一终端后,或者即时传播,或者寄存到某一存储节点后,因为信息传输人的协助使人将信息传输的更快速、更广泛或者使信息获取人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或者更容易获取相关信息。比如,某学生为了书写毕业论文通过百度文库查询各类书籍、论文、文章时,百度公司与此学生建立的就是协助关系。

2.4 传播关系

传播关系,即信息从源头发出一直到最终的接受人这一过程中,传输人通过自己的存储、计算、索引、指向、下载和显示等功能服务,使得从源头出来的信息可以更快速、更广泛的信息需求人获得。比如某一网名将自己的硕士篇论文作为自有文档上传到百度文库服务器,百度公司通过分析网民上传的文件,将文件本身的信息以及文件所载内容信息存放到数据库中;而更多的信息获取人通过百度文库数据库本身的计算,可以更便捷的获得这一论文文件。百度公司于信息人或接收人之间构成的是传播关系。

“信息网络传播权”本义覆盖的法律关系仅为上述的“传播关系”,而在我们法学界、司法实务界事实上扩大适用范围到“传递关系”、“寄存关系”和“协助关系”。理清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传递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区别理解“信息网络传播人”与“网络信息传输人”的覆盖范围。

3 以信息可控性的角度对典型传输人的归责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软硬件的发展,以及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传输人对数据流的即时分析和控制已逐渐变为可能。在一些成熟传输环节,传输人通过技术手段或保护措施可非常方便地完成对信息产品的控制[3]。

下面分析一些典型的传输人环节,理清信息的传输线路图,从而证明信息的可控性。

3.1 新浪等网站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1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上图所示,在“一般数据存储的过程”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的存储在入库之前传输人可以很明确的知道信息内容(图1中的 value1 value2 value3),并且在入库的时候可以应用约束机制(图1中的check),而入库之后就当然的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查询或检索操作。

3) 结论

ISP作为传输人可以几乎不用考虑成本的实现对其所传输信息的分析、检查、过滤和后置的内容比对,对于实现信息的可控性没有技术障碍。

3.2 谷歌等搜索引擎服务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2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上面的技术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搜索引擎他的工作流程可以分解为:网络信息挖掘(图2 A区)、信息入库分析(图2 B区)、数据检索(图2 C区)。在信息挖掘阶段可同过调度中心进行第一层次的信息控制;当信息入库后,可以当然的利用数据库的本身特性,进行更高效的信息分析和后置信息过滤操作,具有当然的可控性特点;在信息检索阶段,信息传输人一方面可以对词汇进行过滤从而进行请求控制,另一方面在计算过程中不进可以依据自己的计算方案进行约束检查,更重要的是计算中心可以易如反掌的对返回结果进行二次筛选控制。

3) 结论

诸如搜索引擎等检索服务平台,在引擎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进行信息的控制。对于一些公司为了商业目的声称的“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4]的形式工作而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搪塞,通过以上分析而已当然的认为,其声明与事实不符。

3.3 金山网盘、百度文库等文件寄存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满足互联网用户移动存储大文件的需求,网络文件寄存服务商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给用户带了加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良信息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3所示。

对于图3中“A”处的详细技术流程图4。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A处的详细图示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信息传输人的文件寄存服务商,对于计算机可识别文件具有完全的分析和管控能力,对于数据流文件可以获得相当多的基础信息,足以可以进行有效的基础过滤和管控。

3) 结论

寄存服务商在完全有能力分析出寄存信息的同时,应该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同时,加重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注意义务以及不良信息的过滤义务。

3.4 优酷等视频网站

随着网络宽带的不断进步,视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开,同时网民个性化的视频传播也是风起云涌。视频网站丰富了网络的表现形式,让网民更多、更个性的参与到网络生活中。但是网站视频不进存储个人上传的自己录制的视频,还允许用户上传自己控制的视频,这就极大的扩大了视频的范围,包括电影、电视剧、有版权要求的小型视频文件等。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视频版权的纠纷。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5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图5的技术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在视频上传前,视频网站已经能够通过视频上传提供的视频文件格式、名称、分类、关键词、描述等信息;同时,我们知道即使对视频文件本身,只要上传用户传输完毕,网站服务商就可以通过对应的协议,读取视频本身内置的更进一步的的相关信息。因此通过关键词和描述的信息过滤,以及后置的视频文件的分析,优酷等类似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管并不难。

3) 结论

通过视频上传前的信息获取、获取后对视频文件的协议分析、已经在转码过程中的人工监管可以完美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控制。这就说明了视频传输人即视频网站运营人所主张的“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内容过滤“的主张不成立。

4 结论

从信息传输的技术角度可以更好理清问题的实质,从技术平面的角度更全面的认识技术流程,从而知道某些注意义务所对应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具备可行性,进而指导对某一问题的法律性质判断和法律责任的认定。

总之,网络信息在网络传递环节是否具备可控性是确认传输人是否需履行注意义务的基本判断标准。通过分析各传递环节的注意责任可以很好的厘定网络新词传输人的具体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2] 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5.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4)

一、通信实用传输技术的发展

PDH之后,逐渐发展起来了一种数字传输网络,也就是SDH体制,它的形成离不开SONET这个基础,主要的展开领域是光纤传输。相较于传统的PGH技术,这种传输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比如有着较强的网管能力、有着较为统一的比特率以及具有自愈保护环等等。这种传输技术可以在帧结构中固定网络传输的信号,然后进行复用,最后在光纤上进行有效的传导,传导速率是特定的。由光纤分配器进入光纤信号,然后通过O/E转换,经过设备上的支路卡,由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才可以进入到分插复用器中,之后还需要到达基站收发机中,或者是到达用户接口,利用的电缆,或者是数字配线架。

二、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

目前,被应用于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形式多样,如SDH、WDM、ASON、MSTP等。在此对常见的传输技术和方式加以阐述,希望对其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有所助益。

(1)SDH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SDH即同步数字系统,主要是基于SONET、以光纤传输为对象的新型数字传输网体系,其首先将信号以帧的形式保存下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速率经光纤传输至ADM,此时信号会自动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借助电缆或DDF借口连接用户端口,完成信息传输过程。一是针对骨干线网络。SDH传输技术可基于标准、统一的光路接口和帧结构数字传输速率,与网管系统实现互通,进而大大提高横向兼容性能,可完全兼容于PDH,以此容纳更多形式的业务信号,如宽带业务、IP业务等,实现网络传输可靠性的提高,因此在骨干线网络中应用广泛。二是针对接入网和宽带局域网。就当下而言,SDH在其中的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无论是企业用户的LAN接入方式,还是个人用于接入有线电视、Internet的ASDL、Modem、HFC等方式,均是基于SDH技术完成的;此外以SHD为核心的MSTP技术因同时涵盖了MPLS、ATM、RPR、以太网等技术,故可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为其营造可传送多业务的服务平台,故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ASON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ASON即自动交换光网络,其是当下信息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研究热点,因其以智能化技术为依托将交换、连接光网络变为现实,可以说其不仅具有SDH技术的自愈保护功能,而且拥有WDM技术的大容量,以及IP技术的灵活便捷性,故可扩展性和高弹性优势突出,会逐渐成为传输技术的主流。ASON技术被纳入网络传输管理层后,其功能也出现在相应的控制层面,因此可以借助分布式控制,发挥动态连接、流量工程、业务恢复等功能,这也是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关键所在。如受EDFA日益成熟和商业化的影响,融合ASON技术与WDM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如此一来,ASON的敏捷性、智能交换光网络,SDH的保护功能,WDM的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优势等均可得到充分发挥,以此自动搜索业务、发现网络资源,最大限度的保障网络信息传输顺利、畅通、高效,促使信息传输网络功能更为强大、齐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其与电信网络的融合问题,以便使其为宽带局域网、长途干线网、本地传输网提供更优质、可靠的信息传输服务。

三、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规划

应当强化城域网建设于通信传输网络发展规划中,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建设城域网中强化应用DWDM、MSTP等传输技术,重视三网的有机融合。为了有效的防止陷入误区于通信传输网络的规划过程中,那么就必须全面且详细的论证、对比规划方案,择选出具备代表性的,且能够与未来技术有效衔接的一种方案,以此更好的规划执行。在建设规划城域网的过程中,DWDM技术有着非常显著的扩展性,有着较强的业务接受能力,可以合理的升级新老业务,而且还可以具备良好的自愈讷讷给力,使得通信传输网络更加畅通无阻。而MATP传输技术则能够兼容与传统SDH,其扩展能力较大,充分的保证了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城域网传输网络的发展规划为:其一,为了与直达路共同将大容量传送实现,骨干层则需要应用DWDM技术,并且通过该技术将较大贷款的传输平台提供给下层SDH等方案;其二,在接入层,借助于MSTP技术平台,采用环形组网的方式,将多种业务的兼容实现,并且提供可调整的速率及容量传输服务;其三,将现有的SDH系统、光纤资源以及密集波复用系统充分利用起来,以此促进网络能力的提高。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5)

【摘要】随着近几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网络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越高,人们对网络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对于網络信息而言,信息数据安全非常重要,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丢失,不仅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财产安全,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现状,探索有效的数据加密技术,为网络环境安全和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加密技术

引言: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帮助,但是由于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人们的隐私数据安全也受到了威胁。但是,目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数据泄露、信息被窃取问题非常常见,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利用数据加密技术解决此难题,才能维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因此,如何优化数据加密技术,如何提升网络信息保护质量,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关键。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述

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信息储存和传递的安全性。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想要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性能,必须优化信息加密技术和加强信息管理控制,才能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将数据加密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数据保护权限,限制数据信息的可读性,确保数据储存和运输过程不会被恶意篡改和盗取,还会提高网络数据的保密性,营造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数据加密技术,对维护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社会稳定非常有利。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问题

2.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缘由

根据网络信息发展现状,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人文因素和客观因素。首先:网络信息安全的客观因素。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病毒危害更新换代很快,其攻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果计算机防御系统没有及时更新优化,很容易遭受新病毒的攻击。例如,部分计算机由于系统长时间没有升级,无法识别新木马病毒,这样便已遗留下一些安全漏洞,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同时,部分计算机防火墙技术局限,必须安装外部防护软件,才能提升计算机网络防护能力。其次:网络信息安全的人文因素。所谓人为因素,就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计算机时,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计算机操作行为不当,如:随意更改权限、私自读取外部设备、随意下载上传文件等等,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涉密数据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例如,在连接外部设备时,忽视设备安全检查工作,随意插入电脑外部接口,容易导致计算机感染设备病毒,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2.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有待提升

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网络通信发展必须攻击的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计算机信息安全防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能够有效应对病毒冲击危害,但是相比先进国家而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起步较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也有待提升。例如,根据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对新病毒的辨识能力和清除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控制病毒侵害,这对信息安全保护和系统运行都非常不利。因此,技术人员可以借鉴他国安全技术经验,构建出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优化计算机系统安全性能,才能为网络信息安全传输提供保障,避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3.数据加密技术分析

3.1对称加密技术

所谓对称机密技术,就是指网络信息传输中所采用的密钥功能,利用加密和解密的方式,提升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常常被应用于电子邮件传输中。同时,对称加密技术具有加密和解密密钥相同的特征,所以密钥内容可以通过其中一方进行推算,具备较强的可应用性。例如,在利用电子邮件传输信息时,传输者可以采用加密算法将邮件内容转化为不可直接阅读的密文,待邮件接收者收到数据信息文件后,再采用解密算法将密文还原可读文字,既可以实现数据传输加密的目的,又能确保交流沟通的安全性。从应用角度来讲,对称加密技术操作简捷方便,并且具备较高的安全度,可以广泛应用于信息传输中。但是,对称加密技术欠缺邮件传输者和接收者的身份验证,邮件传输双方密钥有效的获取途径,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3.2公私钥加密技术

相对于对称加密技术而言,公私钥加密技术在进行信息加密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具备一致性,密钥安全性更佳。在公私钥加密技术中,信息数据被设置了双层密码,即私有密码和公开密码,其中公开密码实现了信息数据加密工作,并采用某种非公开途径告知他人密钥信息,而私有密码是由专业人员保管,信息保密程度高。因此,在采用公私钥加密技术时,需要先对文件进行公开密钥加密,然后才能发送给接收者,而文件接收者需要采用私有密钥进行解密,才能获取文件信息。在这样的加密模式下,网络数据信息安全度提升,密码破解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但是这种加密方式程序较为复杂,加密速度慢,无法实现高效率传播,加密效率相对较低,不适用于日常信息交流传输。

3.3传输加密和储存加密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中,数据传输加密、储存加密是重点保护内容,也是信息数据保护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风险问题。线路加密和端对端加密是两种主要的传输加密方式,实现了传输端和传输过程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例如,传输加密是对网络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通过加密传输数据线路,实现信息传输过程保护,如果想要停止加密保护,必须输入正确的密钥,才能更改数据加密保护的状态。端对端加密技术是在信息发送阶段,对数据信息实施自动加密操作,让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呈现出不可读的状态,直到数据信息到达接收端,加密密码会自动解除,将数据信息转变为可读性的明文。此外,存取控制和密文储存是储存加密的两种形式。在存取控制模式中,信息数据读取需要审核用户的身份和权限,这样既可以避免非法用户访问数据的问题,又能限制合法用户的访问权限,实现了数据信息安全等级分层保护。

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合理应用

4.1数据隐藏技术

在网络信息数据加密保护中,将数据信息属性转变为隐藏性,可以提升数据信息的可读权限,提升信息安全度。因此,将信息隐藏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加密工程中,利用隐蔽算法结构,将数据信息传输隐蔽载体中,可以将明文数据转变为密文数据,在确保信息安全到达传输目的地时,再采用密钥和隐蔽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还原,将密文数据还原成明文数据。例如,在企业内部区域网络信息传输时,便可以采用数据隐蔽技术控制读取权限,提升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因为在企业运行模式下,一些企业信息只限于部分员工可读取,尤其是一些涉及企业内部机密、财务经济等数据,所以需要采用隐蔽载体技术,通过密钥将隐藏的提取数据信息。在这样的加密模式下,企業数据信息安全性得到保障,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数据高效率传播,还降低了二次加密造成的安全隐患,控制了员工读取权限,对企业稳定发展非常有利。

4.2数字签名技术

相比公私钥加密技术而言,数字签名技术更加快捷便利,是公私钥加密技术的发展和衍生。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安全中,在数据传输之前,传输者需要先将数据文件进行私有密钥加密,加密方式则是数字签名信息,而数据文件接收者在收到文件信息后,要使用公共密钥解密文件。由此可见,数字签名技术在公私钥加密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权限身份的审核程序,即利用数字签名的方式,检查数据文件传输者的权限和身份,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根据信息数据管理要求,灵活运用对称加密技术、公私钥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充分发挥各项加密技术的优势作用,落实数据传输和存储加密工作。例如,针对保密程度较低的数据信息而言,可采用灵活便利的对称加密技术,而对于保密级别较高的数据而言,即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进行加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保障网络信息传输效率,优化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能,还可以提升数据加密技术水平,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4.3量子加密技术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信息安全保护质量也随之提升。相比以往的数据加密技术而言,量子加密技术的安全性更好,对数据安全控制效果更佳。将量子力学与加密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既可以实现数据传输时的加密操作,又能同时传递解密信息,节省了单独的密钥传输操作,加密方式也更加智能化。例如,在网络信息传输中,一旦发现数据传输存在被窃取和被篡改的风险,量子加密技术会及时作出反应,转变数据传输状态,而数据传输者和接收者也能及时了解数据传输状况。这种数据加密方式一旦发生状态转变是不可复原的,虽然有效避免的数据泄漏风险,但可能会造成数据自毁和破坏问题。同时,由于量子加密技术专业性强,并且仍处于开发试用状态,应用范围和领域比较局限,无法实现大范围应用。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落实各项数据加密技术应用工作非常必要。根据网络信息安全现状问题,分析了对称加密、公私钥加密、数据隐蔽等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弊端,指出其合理的应用领域。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数据加密技术,不仅强化了数据传输、存储的安全性,营造了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还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数据加密意识,促进数据加密技术优化发展。

信息安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研究论文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效提高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决定了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信息安全与防护的相关问题。本文介绍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和问题,研究了如何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3点防护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

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工具,如电子商务、网络办公、社交媒体等。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效率,实现全球各地区人们的无障碍沟通。但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是开放和虚拟的,并没有防止信息泄露和被非法利用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从技术层面上考虑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海量数据在网络中传播,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1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特征

大数据是指信息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描述和定义并加以利用和创新是目前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大数据的产生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大量的商业企业和技术组织,也为各行各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改变生产模式提供了有效帮助。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特征首先是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传统意义上的海量数据是相关业务信息,而大数据时代由于社交网络、移动互联和传感器等新技术与工具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本身是没有关联性的,必须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才能产生社会价值;其次,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种类和格式繁多,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声音、日志等等,数据格式的复杂性使得数据处理的难度加大;再次,有用信息的比例较低,由于是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数据价值的提炼要经过挖掘、分析、统计和提炼才能产生,这个周期还不宜过长否则会失去时效性,数据的技术和密度都会加大数据挖掘的难度;最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被非法利用、泄露和盗取的数据信息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较大的经济社会损失。传统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防护主要是利用网络管理制度和监控技术手段来提高信息存储、传输、解析和加密的保密性来实现的。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的规模、密度、传播渠道都是非常多样化的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措施也需要不断补充和发展。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一是网络的自由特征会对全球网络信息安全提出较大的挑战;二是海量数据的防护需要更高的软硬件设备和更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三是网络中的各类软件工具自身的缺陷和病毒感染都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第四是各国各地区的法律、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不同,部分法律和管理漏洞会被非法之徒利用来获取非法利益。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計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防范非法用户获取网络信息

利用黑客技术和相关软件入侵他人计算机或网络账户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称为黑客攻击,黑客攻击是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防护对象。目前针对这部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问题一般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的:首先是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非法用户进行约束,让他们明白必须在各国法律的范畴内进行网络活动,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是构建功能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管理系统,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再次是利用物理隔离和防火墙,将关键数据进行隔离使用,如银行、证券机构、政府部门都要与外部网络隔离;最后是对数据进行不可逆的加密处理,使得非法用户即使获取了信息也无法解析进而谋利。

2.2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的效率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对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针对网络中的病毒、木马和其他非法软件进行有效识别和防护,这都需要国家和相关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才能实现。目前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可以概括为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个方面,其中物理安全是保证网路系统中的通信、计算、存储、防护和传输设备不受到外部干扰;逻辑安全则是要保障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信息的逻辑安全技术,包括安全监测、数据评估、拨号控制、身份识别等。这些技术研究的效率直接影响着网络信息安全,必须组织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各级监管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中来,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来提高信息防护技术的研究效率。

2.3提高社会大众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6)

0 引言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从最初的传播文字、图片等资料到现在的各种形式的网络视频和三维动画,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上网人数的增加和网络设备的局限性直接让文件的大小成为网络传输过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在网络上看到生动、清晰的多媒体信息演示;另一方面:网络速度制约着文件的下载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流媒体是指在互联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多媒体文件的媒体,实质是应用流技术在网络上传输的多媒体文件,数据从发送源端同时向目的接收端传输,它可以作为连续实时流在目的地被接收。其原理是将连续的多媒体文件或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它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融合了多种网络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包括流媒体数据的采集、压缩、编码、存储、网络传输和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

1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在,流媒体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有专家预言,流媒体将成为未来因特网上应用的主流,实现沟通和传播的多向性,使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新闻出版、证券、娱乐、电子商务、远程培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总结起来有三大应用。

1.1 网络视频直播 目前,流媒体技术作为第四代媒体技术中的一种,很多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等,都在互联网上提供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节目,目前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突破了网络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在低带宽的环境下的高质量影音传输,其中的智能流技术保证不同连接速率下的用户,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流媒体技术在网络上观看多媒体信息。

1.2 远程教育 internet的使用开创了远程教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传递日趋现代化,这种教育形式能跨越校界、区界甚至国界。流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传统的远程教育以文本为主、没有声音和视频,解决了教学模式单一、交互性差的问题。教学模式多样化体现在教师的在线直播授课和授课视频观看,学员可以由针对性的选择想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节省时间。此外,流媒体技术也使远程教育的交互从单向通信的方式,如通过email、在线聊天、bbs等。采用流媒体技术,把流式视频、音频加入答疑系统将提高它的完整性和交互能力。流媒体的vod技术还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像flash、shockwave等技术就经常应用到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经验。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对员工进行培训。

1.3 视频点播及电视电话会议 视频会议系统指互联网上或者其它数据网络上开展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业务。视频会议系统与流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良好的可访问性、可扩展性和对带宽的有效利用性,实现视频会议内容的广播和录播,并且由于流媒体终端播放软件大多是免费的,因此利用流媒体机制:点对点(unicast)、多址广播(multicast)和广播(broadcast)可以很好地满足视频会议的如上需求:首先可以使大量的授权流媒体用户参加到视频会议中,扩大了会议的规模和覆盖面;而且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记录功能,视频会议在召开完以后可以实时存储,流媒体用户就可以通过点播的方式来访问会议的内容。

流媒体进行php的通信,最常见的就是可视电话。只要两端都有一台接入internet的电脑和一个摄像头,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音视频通信。此外,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的视频会议系统来组织跨地区的会议和讨论。

2 流媒体技术的研究现状

目前,流媒体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编码器(编码技术)、播放器(播放支持)和流服务器,三者缺一不可。在数据网络上传输流媒体,需要解决从音/视频源的编码/解码、存储,到网络端的媒体服务、媒体流传输,到用户端的播放一系列问题。

怎样使较好质量的流媒体实时播放,需要考虑媒体流传输的各个环节。其中,影响传输质量的三个最关键的因素是:编码和压缩的性能、媒体服务器的性能、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

2.1 编码及压缩:流媒体文件需要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因此必须考虑传输中数据丢失对解码质量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先进的编码技术,例如错误弹性编码(errorresilient encoding):在编码中通过适当的控制使得发生数据丢失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质量的影响。此外,媒体流的压缩/编码还需要考虑速率调节的能力,网络的拥塞状况是实时改变的,流媒体的编码应该最大限度适应网络速率的变化。

2.2 服务器的性能提高:流媒体应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也成为制约流媒体服务扩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包括cpu能力提高,i/o总线带宽和传输速度,存储带宽扩展等。

2.3 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由于流媒体传输对网络带宽、延迟、丢失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提高流媒体系统的整体扩展性和降低单个服务器性能要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此外还有流媒体技术研究还有流媒体传输协议和流媒体文件格式的兼容和压缩的研究上,流媒体在网络上传输需要合适的协议,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流媒体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流媒体中协议有三种:实时传输协议rtp与rtcp;实时流协议rtsp;资源预订协议rsvp。流媒体文件的格式主要有三类:realsystem的realmedia文件格式;微软高级流格式asf简介;quicktime电影(movie)文件格式。针对流媒体传输协议的研究和文件格式的转换上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方向。

3 结论

流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网络和互联网为平台,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于丰富多彩流媒体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流媒体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主流媒体形式之一,而新兴3g业务的推广也将成为驱动流媒体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01-02

Research on network coding based on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Li Ni, Yang Wangdong, Chen Qia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City College,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he network coding research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described. The feasibility of network coding is prov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coding and decoding principle. The most basic property of the linear network coding-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theory of linear algebra. Finall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as a "hybrid" technolog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heory, coding technology and cryptography theory.

Key words: network coding; feasibility; 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hybrid

0 引言

今天的互联网信息就像高速路上的汽车或管道中的水流一样被传输着,日益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和不可靠网络的QOS需求,已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瓶颈。为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提高系统容量,采用网络编码技术实现网络的最大流传输,已被国际学术界认定为解决网络问题的重要手段,并成为网络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 网络编码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香农就提出:通信网络端对端的最大信息流是由网络有向图的最小分割决定的,但传统路由器的存储转发模式难以达到最大流最小分割定理的上界。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R.Ahlswdee等人在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9],并根据信息论严格证明了网络编码允许中间节点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转发,接收节点通过相应的解码获得原始信息,这样可以达到通信网络的容量上界,从而最大限度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编码的提出从本质上打破了通信网络中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是通信网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近年来,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已取得重要发展,同时在应用基础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正在全方面展开。2003年,SYR.Li等人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足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Koetter R等人提出了网络编码的代数框架,并证明了存在满足多播流量的线性不变编码。这两位学者的工作为网络编码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理论条件。随机网络编码是由Ho T、Medard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它的提出拓宽了网络编码的适用场景,使得网络编码不再局限于确定的网络拓扑和集中式算法。Cai Ning利用分布式网络编码来纠正网络中的差错,并论述了网络编码在安全方面的应用,为网络编码增加了新的应用领域。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瑞士EPFL学院等,以及多家知名IT研究机构包括微软研究院、贝尔实验室等,都在积极开展网络编码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而国内针对编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网络编码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实际应用也远未挖掘出其真正潜力,还有大量的难题有待解决。①即便网络编码可以提高通过率,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要确定存在合适的边函数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还存在网络什么时候传输的边函数有用,有多少信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传送等问题。②在许多实际的网络中,并不一定是有向或无环的。对于有环网络构造的编码是时变的,这在实际中很少应用。并没有证明有环网中最佳时不变码的存在。③多源网络编码构造问题。④目前许多的有效编码算法都只限于应用到组播的情况,缺少一般性。⑤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应用。

2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

网络编码的概念源于2000年Ahlswede R,Cai N,SYR.Li,R.W.Yeung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其最初的思想即允许网络的中间节点参与编译码。网络编码采用存储-编译码-转发的方式,可达到网络的多播容量[6]。网络编码的实质:①信息流被压缩或被编码;②网络编码是通过计算(编码)提升吞吐量。(网络吞吐量:是指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速率。吞吐量的单位以比特/秒或字节/秒表示。)

网络编码理论也称为网络信息流理论,属于网络信息论的重要分支。经典信息论的编码通常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而网络编码与其有本质上的不同。网络编码除考虑信源和信宿节点的编码外,中间节点也参与编码,并且网络编码能从整体上提高网络吞吐量,提升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网络编码理论指出网络信息流可以被压缩,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吞吐量。并且信息流仍然满足守恒定理,虽然信息内容被处理,但处理前后信息是不增也不减的。

其中,线性网络编码是研究较早,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类。有向无环网络中的网络编码称为线性网络编码。蒲保兴等详细分析了线性网络编码的计算时延与关键参量之间的关系[5]。

3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译码原理及其可行性

线性网络编码中的核心是确定两个重要参数,即局部编码矩阵和全局编码向量。

定义1 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8]

有向无环网络中,已知F为有限域(具有有限个元素的域),s(向量矩阵维数)为正数。对于任何节点T,其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为:

KT=[kd,e]d∈In(T),e∈Out(T)

式中,In(T)是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集合,Out(T)为节点T所有输出链路的集合,|In(T)|表示节点T输入链路的个数,|Out(T)|表示节点T输出链路的个数。KT矩阵是维数等于|In(T)|×|Out(T)|的矩阵。kd,e表示节点T的每个相邻链路对(d,e)的局部编码标量,取值于有限域F。

对于信源节点由于没有输入链路,一般假设产生s维信号的信源节点存在s条输入链路,由于这s条链路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称为虚拟链路。

定义2 线性网络编码的全局编码向量

式中,fd为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e称为输出链路e的全局编码向量。全局编码的是维数等于s*1的列向量,标记网络输入信号量为s。该迭代公式的初始条件是信源节点的s维虚拟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它是从向量空间上选择的一个s维的标准基。

定义3 线性网络编码中全局编码向量与链路上传输信息的关系

me=x·fe

式中,x为信源节点产生的所有信息行向量,维数为1*s。fe为链路e上的全局编码向量,me为链路e上传输的信息。通过线性编码后每条链路上传输的是关于输入信号的线性表达量。

定义4 线性多播的译码矩阵D

[fe]e∈In(T)·D=Is

式中,maxflow(T)是针对任何满足maxflow(T)≥s的节点T,[fe]e∈In(T)为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并列放置一起所组成的矩阵,Is为s×s维的单位矩阵。

将节点T收到的所有消息(可用消息矩阵x·[fe]e∈In(T)表示)乘以译码矩阵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S所发出的信息。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和译码原理,其基本思想是,编码时,根据每个节点的每个相邻链路对的局部编码标量,得到每个节点的局部编码矩阵。将局部编码标量和局部编码矩阵的线性组合,得到关于每条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于是得到通过编码后每条链路的实际传输信息。译码时,由定义4得到译码矩阵D,将信宿节点收到的所有消息乘以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所发出的所有信息。

可见,线性编码的基本思路简洁,当局部编码矩阵确定后,可以惟一确定全局编码向量,并可通过译码矩阵得到其信源信息,并易于在网络通信中实现,保证了在网络中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吞吐量,由此网络编码是可行的。

4 网络编码的线性多播性质

在向量空间的一组元素,如果其中没有向量可表示成有限个其他向量的线性组合,则称为线性无关,反之称为线性相关。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输入链路为n,均存在由其所有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S*1集合组成的向量空间vs*n。若n≥s,则vs*n秩的最大值为s。已知全局编码向量均是从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的,所以,向量空间vs*n的每个列向量均是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所以vs*n的秩为s。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非信源节点T,当其最大数据流大于等于网络信息输入信息量时,其所有输入链路全局编码向量所生成的向量空间的秩为网络输入信息量,即向量空间中线性无关的全局编码向量的个数为网络信息输入量。所以,信源节点发出的信息量为w,则非信源节点最多收到信源发出的w个信息。对满足输入链路大于w的节点,则能同时接收到信源发出的所有信息。在路由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网络编码性能优于路由的本质原因。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存在其所有输入链路e的全局编码列向量fe的集合所生成的向量空间ve。对于满足输入最大流量大于等于网络输入信息量的非信源节点T,均有

dim(ve)=网络输入信息量

则此时的线性网络编码称为线性多播。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线性多播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5 结束语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由于不存在环,所以我们可以“由上至下”从信源节点至信宿节点顺序地线性编码传输信息,增强了信息传输安全性,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在此,我们详细描述了网络编码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线性网络编码技术论证了网络编码是一门可行的网络技术,而且,从线性代数理论基础上证明了网络编码存在线性多播性。

有向无环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是网络编码技术不可或缺的内容。未来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将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论和编码技术,密码学理论等知识,并结合现代技术如透明计算,云计算等不断发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谢坚戈,袁涛,王晓灵等.网络编码调度策略的研究[J].电视技术,

2012.36(3).

[2] Xia Yin, Zhang Tiyuan, Huang Jiaqing J .New algorithm for

variable-rate linear broadcast network coding. Cent. South Univ[J].Technol,2011.18:1193-1199

[3] 蒲保兴,杨路明,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的导出与扩展[J].软件学报,

2011.22(3):558-571

[4] 司菁菁.线性网络编码的类型保持转换矩阵[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47(7).

[5] 蒲保兴,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运算代价的估算与分析[J].通信学报,

2011.32(5).

[6] Yeung R, Li S,Cai work coding theory. foundation and

trends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heory[M]. Now Publishers,2006:11-55

[7] Tan M,Yeung R,Ho S.A unified framework for linear network

codes.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kshop on Network Co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C].Hong Kong,China,2008:132-136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114-02

21世纪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网民数量年年递增,网络的普及率也逐年增长。从2008年底我国网民人数2.98亿(其中宽带用户2.7亿),网络普及率为22.60%,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到2011年底,网民数量为5.13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8.3%,中国的网民数量在迅速增长,网络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进步,除了传统的台式电脑以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IPTV电视已经成了家庭中常见的需要使用网络的设备。网络设备增加,人们对家庭网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网络搭建也出现了几种可选择的技术。

1 几种家庭常见组网技术

1.1 快速以太网

家庭中使用的以太网为快速以太网,一般为100BASE-TX,它是一种类似星型结构的100BAST-T双绞线标准,使用5类电缆中的2对线缆,理论速度可达到100Mbps,最远距离是100米,是目前家庭局域网组网技术中最为稳定与普遍的一种,其遵循的是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IEEE 802.3标准。

1.2 无线Wi-Fi局域网

Wi-Fi的全称为wireless fidelity,意为无线保真,是Wi-Fi联盟所持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品牌,应用在建立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设备,目的是为了改善基于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性。由于两套系统的密切联系,常常有人把Wi-Fi作为802.11标准的同义词术语,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符合802.11标准的设备都要申请Wi-Fi认证,也不意味着没有Wi-Fi认证的产品就与Wi-Fi设备不兼容。 通俗来讲Wi-Fi网络即是把手机、电脑、PAD等无线终端络通过Wi-Fi技术连接到一起的无线电磁波的网络。

1.3 电力线组网

电力线组网是指通过使用 “电力猫”(即“电力调制解调器”、电力线以太网传输适配器)利用现有的传输电流的电力线作为通信载体进行组网的一种新兴组网技术。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力猫将带宽为1.6 MHz~30 MHz的载波信号通过民用电力线传输进行通讯,从而达到组网的目的。电力猫本身不会产生网络,它是一个延长、拓展、延伸网络范围的产品。目前主要生产电力猫的品牌有ZINWELL、TP-LINK、LechenTek等,功能上有普通电力猫、带无线AP功能电力猫、带路由拨号功能电力猫等。电力猫产品支持HomePlug系列协定,另外带有无线网络功能的电力猫还同时支持802.11系列协议。电力线组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是传统有线以太网和Wi-Fi无线网络的补充和延伸。

2 家庭组网主要涉及的通信协议和工业标准

2.1 IEEE标准

前面介绍几种组网方式的时候,我们常会提到一些802开头的通信协议和工业标准,这些协议和标准是由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英文缩写为IEEE)制定的,主要规定了各协议中网络的频率带宽、传输距离、传输速率以及数据链路层等。

1)802.3协议: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家庭组网中使用的百兆网线支持100BASE-TX协议,最大传输速率100 Mbps,传输距离

100米。

2)802.11协议及扩展:

802.11,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2.4GHz频道)。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5GHz频道)。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2.4GHz频道)。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802.11e,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支持。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nteroperability)。

802.11g,物理层补充(54Mbit/s,2.4GHz频道)。

802.11h,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频段)。

802.11i,安全和鉴权(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补充。

802.11n,导入多重输入输出(MIMO)和40Mbit信道宽度(HT40)技术,基本上是802.11a/g的延伸版。802.11n在20MHz带宽时理论速度可以达到300Mbps,比802.11b快50倍,比802.11g快10倍左右,传输距离也更远。当带宽为40MHz时,理论速度更可高达600Mbps。

除了上述的扩展之外,802.11家族还有k/p/ac/b+等新的扩展,并且还会随着网络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拓展。目前主流的家庭无线路由器主要支持的是802.11b/g/n协议,设置时选择b/g/n混合模式可以更好的兼容老版本的无线网卡,但是如果网络中同时有802.11b和802.11n的无线网卡时,网络的传输速度会自动匹配到速度较低的802.11b模式下。

2.2 HomePlug协定

这是由家用电力线网络联盟(HomePlug Powerline Alliance,缩写为HPA)制定的一系列协定,应用于家用电力线通讯。主要有HomePlug 1.0、HomePlug turbo、HomePlug、UPA、HD-PLC几种。HomePlug1.0速率为80Mbps,HomePlugAV 为 200Mbps。HomePlug 1.0与HomePlug turbo可以互通,其他规格的HomePlug设备无法互通。也就是说,市面上的不同厂商的电力猫,85Mbps的可以和85Mbps的混合搭配使用,200Mbps的可以和200Mbps的混合搭配使用,但85Mbps的和200Mbps的即使是同一厂商的也无法搭配使用。

以目前主要应用的 HomePlugAV 为例,主要设计标准:

1)接口:Powerline;10/100 Base-TX Ethernet Port。

2)电源网络调变技术:OFDM(QAM 8/16/64/256/1024,QPSK,BPSK,ROBO)。

3)电源网络传输频率:1.6 MHz~ 30 MHz。

4)资料传输速率(实体层传输):电源网络200 Mbps;以太网路 10/100 Mbps。

5)QoS:智慧型QoS网络优先机制。

6)安全机制:128bit AES资料加密。

3 几种组网技术的对比

3.1 灵活性

快速以太网使用双绞线,需要在家庭装修时预先在墙壁内埋线并预留接口,这样就限制了终端设备使用的地点。如果需要增加一个接口,或者想换个舒服点的位置使用,就必须另外拉一条网线,这样一来,既不美观又麻烦。

无线Wi-Fi网络则不同,理论上,只要在信号的覆盖范围内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方便的上网,使用起来非常的灵活。

电力线组网由于依赖电力线网络,只要在有插座的地方插上适配器,就可以方便的使用网络,虽然不如无线网络那样自由,但相对于以太网来说,使用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也增加了很多。

3.2 安全性

快速以太网以进户的网络端口为起点,在局域网络范围内,只有连接了网线的设备才可以使用网络,从物理上隔断了其他人盗用网络的可能,网络的安全性很高。

无线网络则不同,由于是用电磁波作为载体,只要在覆盖范围内,所有能搜索到信号的设备理论上都可以连接并使用到该无线网络,网络资源被盗用的风险很大。因此,Wi-Fi联盟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标准来对符合802.11标准的设备进行认证。这些标准包括:WPA/WPA2、WMM、WMM Power Save、WPS、ASD、CWG以及EAP等。目前家庭所使用的路由设备主要使用的是WPA/WPA2-EAP认证方式,用户在连接Wi-Fi网络时,必须输入对应的密钥,通过认证后才可以使用对应的无线网络,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

电力线组网由于是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还很陌生,有人就怀疑这种技术组网是否安全?实际上,根据HomePlug协定的规定,在电力线中传递的信号是工作在一定的带宽内的,我们家庭中的电表和带有滤波功能的插座都能过滤掉这个频段内的信号,也就是说,利用电力线组网的网络信息是无法穿越家庭电表的,因此,不在同一电表内的用户也无法使用到这个电力线网络的资源。理论上来讲,电力线网络和快速以太网是同样安全的。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集体宿舍或与他人合租使用公用电表的用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增加网络安全性:一是安装电力猫产品的应用程序,将自己的网络设置私有化,并将对应的电力猫添加到自己的网络中来。二是将自己的电力猫进行配对加密。在电力猫上有相应的配对按键,按住一台电力猫的配对键几秒,当指示灯闪烁时,再按住另一台的配对键几秒,指示灯闪烁几下,然后两台电力猫的指示灯会熄灭然后变成常亮,重启之后两台电力猫之间就通过128位的AES加密配对成功了。如果还有其他的电力猫需要加入,只要按照上面的方法和第一台电力猫进行配对,就可以了,十分方便。通过这两种方法,即使公用电表的电力线组网也变得安全可靠。

3.3 上网速率

前面提到过,每种组网方式遵循的协议都定义了其网络传输速率,但那只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理论速率最大值,实际应用中,网络传输的速率是否如此呢?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使用百兆网线的快速以太网络的传输速率能达到90 Mbps(如图1),损耗约10%。

图1 百兆网线单 pair下行速率平均值90.305 Mbps

而标称速率为200Mbps的电力猫表现又如何呢?以TP-LINK公司生产的200M速率电力猫实验,测得的结果让我们大跌眼镜,居然只有不到45Mbps(如图2),损耗高达77.5%。

图2 TL-PA201单pair下行速率 平均值 44.237Mbps

(以上图表数据均来自)

造成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

1)电力猫的200 Mbps传输速率指的是信息在电力线上的理论传输速率,但是电力猫采用的接口为10/100 Mbps的RJ45接口,这说明,电力猫和电力猫之间的理论传输速率最大值为200 Mbps,但电力猫和网络设备之间的传输速率理论最大值只有100 Mbps。

2)电力线网络中的信息是在电力线上传输的,电力线上同时还负载了很多家用电器,比如冰箱、空调、微波炉、电饭锅等等,这些电器会对网络信号造成干扰,从而影响网络的传输速率。目前最新型的电力猫产品的理论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500 Mbps。

Wi-Fi网络兼容的协议较多,隔一堵墙时,在802.11b协议下,其实际速率约为3 Mbps-6 Mbps,802.11g协议下为16 Mbps-30 Mbps,802.11n协议下为50 Mbps-90 Mbps,但无线网络抗干扰能力差,如果设备性能不稳定或者相隔的墙多几堵,拐角多一点,无线信号会迅速衰减,网络速度也就大幅下降。

无线网络适用于对网速和网络延迟要求不高的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等,而对网络延迟要求较高的IPTV、网络游戏等则适合使用快速以太网或者电力线组网的网络。

3.4 组网成本

1)路由器:无论选择哪种组网方式,现代家庭局域网都少不了使用路由器,一个路由器的价格从几十到一百多元不等,带有无线功能的路由器要比不带无线功能的贵几十元。

2)快速以太网:因为需要专门布线,所以材料加上人工费一条线路的费用大约是90元。

3)无线Wi-Fi网络:如果家里的路由带有无线功能,而上网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又自带无线网卡,则所需的组网费用为0。否则也只是多了几十元的无线路由差价和一块无线网卡的价格,加起来100元以内。

4)电力线组网:不计算电力线的铺设费用,一个电力猫的市场售价在150元左右,如果带有无线AP功能的大约200元左右。由于电力猫是要配对使用的,因此至少需要2个,最低也要在300元左右。

由此看来,电力线组网的成本还是相对较高的。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目前适用于家庭组网的网络技术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快速以太网的网络质量相对最好,但灵活性不高;灵活性最高的无线上网方式抗干扰能力差,网络延迟严重;电力线组网的网络质量好于无线Wi-Fi网络,灵活性也高于快速以太网,但成本又比较高。因此,在现代家庭组网中,仅仅选择一种组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网络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的网络实际需求,多种组网技术相互补充,搭建最经济、实用与灵活的现代家庭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3次,2009,第29次,2012.

[2]日本电气学会高速电力线通信系统和EMC调查专门委员会 编,吴国良 译.高速电力线通信系统(PLC)和EMC[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246-02

光纤通信最大的技术优点是信息容量大,且光纤的损耗低、传输距离长;光纤通信不易被电磁干扰,对信息的保密性能好;可以有效节约有色金属;光缆尺寸小,便于安装和运输。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光纤通信已经成为现现代通信技术的重点。

1 光纤通信的特点

1.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在光纤技术中,光纤可以容纳50 000GHz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容许频带(带宽)是由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决定的。例如: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一般是使用密集波分复用等一些复杂的技术,以便解决通信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的问题,保证光纤宽带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率已经得到了2.5Gbps到10Gbps。

1.2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光纤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石英,其绝缘性好,抗腐蚀能力强。因此,光纤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且不受雷电、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等电磁影响,也不会被人为释放的电磁所干扰,这就是石英这种通信材料的最大优势。除以上有点之外,光纤体积小、质量轻,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便于安装;光纤的制作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光纤的温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由于光纤通信的优点很多,使其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宽。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方面更是发展迅速,促使光纤生产量不断增加。现代信息网络通信系统不断扩展和增加,导致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以及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显得更加困难和繁杂。此时,我们采用SDH+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这种传输系统可以保证环网传输的稳定性,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也能满足各种信息传输的需要。针对电视节目的传输,我们同事是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进行传输,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有数字信息设置成广播的方式,让同样的电视节目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下载,也能利用网络管理平台的控制,以便不同的站点可以下载不同的节目。目前,有线电视已经在全国普及,在有线电视的网络支持下,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就更容易实现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是科学的利用它,满足人们的需要,将光纤通信技术融入到千万家,方便人们的生活。

3 现代通信系统的光纤技术

3.1 单纤双向传输技术

单纤双向传输技术是针对双纤双向传输而言的,双纤传输时,其信号可以在两根不同的光纤中传输,而单纤传输时,信号在调频过后可在不同的波段后,在同一根光纤里传输。现代光纤的传输容量不断增大,从理论上说,光纤传输的容量是无限的,只是受到设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传输容量大大降低,远不及预期的效果。目前,光纤通信传送网都是通过双纤双向传输的,如果利用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就能有效的节省一半的光纤资源,而对于现代庞大的光纤网络传输系统中,可节省的光纤资源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

研发出成熟的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对网络通信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主要用在光纤末端接入设备:PON无源光网络、单纤光收发器等设备,骨干传送网上还没有使用到这种技术。可见,这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2 光纤到户(FTTH)接入技术

高速数据通信和高质量视频通信等媒体业务的发展和拓展,对现代宽带综合业务网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今,核心网便成为了以光纤线路为基础的高速信道,国际权威专家认为,宽带综合信息接入网是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指出,这是信息通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虽然ADSL技术为现代通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未来将要发展的通信业务,如:网上教育,网上办公,会议电视,网上游戏等双向业务和HDTV高清数字电视,尤其是HDTV,现阶段的传输率仅为19.2Mbps,用H.264压缩技术可以压缩到5 Mbps~6Mbps。

在实践中,QOS有所保证的ADSL的最高传输速率是2Mbps,但仍然难以传输HDTV高清数字电视。而使用铜线接入的ADSL的方式已经无法再满足数据高速传输的需求,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新技术探究

4.1 光网络的智能化

光网络智能化是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光通信技术已有4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以传输为主线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进步,现代光网络中还加入了自动发现能力、连接控制技术和更完善的保护恢复功能,促使光网络的智能化发展,其中,ASON就是典型的例子。

4.2 全光网络

未来的通信网络是属于全光网络的世界,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光纤技术的最理想发展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可以实现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光纤通信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经成为光纤网络发展的最终极目标。

4.3 光器件的集成化

光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其集成化。想要实现全光通信网络,器件的集成是重点,也是核心,光子集成芯片的制造需要将将激光器、检测器、调制器和其他器件都集成到芯片中,这些集成需要在不同材料多个薄膜介质层上不停的沉积,主要材料有砷化铟镓、磷化铟等。虽然这是一种复杂的技术,但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1M-6M的互联网接入带宽变得不足,因此,只通过增加设备来提高速度扩大带宽已经不现实了,可见,光器件的集成是必须的,也是保证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

5 结论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形成,而社会的信息化又进一步加速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容量、高速率是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新型光通信技术也正是为了解决现代光纤技术中的问题而诞生的,这必将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取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裘庆生.浅析我国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前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12).

[2]刘海军.浅析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信息,2009(31).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将不同地方的一台或者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能够在网络管理软件以及通讯协议管理合格的前提下,最终在操作系统中实现资源的传递以及共享的一种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最早阶段是远程终端连接阶段,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此时还不能实现对数据的保存;之后才向计算机网络阶段发展,能够实现资源的交换以及共享;然后是网络互联阶段,这期间网络用户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系统间进行访问,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与传递;最后是信息的高速公路阶段。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朝着高速化以及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来讲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按照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树型结构、环型结构以及复合型网络结构等等,按照网络连接的范围则可以划分为局域网、广域网以及城域网这三种类型。

1.2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一是因特网技术。它是国际性的互联网,也是国际范围内最大的跨国计算机网络,还能够为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查询的工具,比如网络传输文件的作用等等;第二是局域网。这种形式的网络的成本是比较低的,而且使用的效果好,广受大众的喜爱。常见的局域网主要有三种。首先是令牌环网,它既能满足广大网络用户对网络的较高要求,还能使用高负荷的网络。除此之外,它对一些访问机制具有比较优先的访问权限,还对媒体访问具有令牌传输文件的优势。当然,它的销售额也是非常可观的。其次是以太网,它在局域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10BASE2组网结构以及10BSE5组网结构等是它的比较常见的网组结构。其中,10BASE-T网组结构不仅能够支持双绞线,而且具有比较灵活的布局以及可靠性强、管理方便等优点。这些特点都是它成为九十年代因特网的主流的重要原因。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传输率比较高且有兼容优势的100BASE-T网组结构。最后是光钎分布式数据接口,它既被称作是局域网,也可以说是城域网。它的基本结构是双环网络的环境,在九十年代初就比较流行,“初见端倪”则是在八十年代。它不仅能够传输较远的距离还具有较高的传输率,最初它的网卡是通过光钎分布式数据接口来和个人计算机相连接的,后来则由于这种连接方式的成本较高,则改成由双绞线进行连接。为了弥补双绞线的不足,则利用令牌以及分组交换的方式达到光钎容量共享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光纤分布式接口数据将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它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第三是异步传输网络。也被称为异步传输模式,它的转换器以及ATM网络都是特定的。此外,它的数远程以及近程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电话线路与通信的环境来完成的。它能够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在高速的网络中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也能够对WAN以及LAN提供支持。就目前来讲,异步传输网络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在国际上都广受好评,它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第四是无线网络。当下市场上的无线网络主要有私人通信、无线网以及家用的无线网络这三种形式。射频无线网技术以及红外技术是两类比较常见的通信技术。在这两种通信技术中,射频技术是受到国家特定频率限制的,而红外技术不仅没有受到国家特定频率的限制,而且具有很多优点,比如速度快,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等等。当然,除了这些优点外,它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它不能够透过墙壁以及地板等继续传播信息,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并不是很大。现在的军事以及医疗机构都在使用无线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网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得益于因特网与无线网络的有效结合。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道路是广阔的。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探究,能够使得网络给人们提供更加高效、精确的信息传播途径。未来网络的发展很可能会不受时间以及区域的限制,甚至会出现网络“无孔不入”的现象。网络的安全问题也会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在各个职位、各种部门工作的人们都将会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存在而使得工作量大大减少,面临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减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很客观的,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提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科研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将会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总之,未来的网络结构将会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3结论

现代网络发展的趋势是网络的应用服务。在以后的发展中,网络的安全问题将不会成为人们使用网络所担心的问题。网络使用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更快速、更便捷的5G等网络将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来说将更加便捷,智能化的生活也将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邹倩.试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无线互联科技,2012(02):20.

上一篇: 美术设计论文 下一篇: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