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1:25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1)

一、主题式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可行性与现状分析

1.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模式必要性分析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创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在众多的创新教学模式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引导和开放。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以课文为主体,通过话题引出课堂主题进行交流,属于启发性学习,通过主题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主题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微课堂的主人公,让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辅助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改革目标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和课堂形式的改进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进行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必要的。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授课方式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配合性和互动环节较少。例如,教师在记叙文的备课上每次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这种规律导致学生产生疲倦心理,总是提前查字词意思,之后上课找学生解释,再读一遍文章,划段落,进行段落总结分析,找中心思想等传统环节。造成语文课堂没有新意、没有创新的局面,教师的授课效率普遍偏低,学生的听讲质量不高。

除此之外,很多教师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总是依照模式生搬硬套,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主题式教学模式本应当作为一个载体辅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和教学效率,但是一部分教师没有掌握其精髓,反而受到模式的束缚和困扰,不仅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而且新的教学模式也得不到好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授课效率。

二、提升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分析

1.掌握主题式课堂精髓

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这种教学形式的主旨和主要侧重点,就主题式课堂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教师课堂引导和确定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指挥家。其次,教师应当深入了解自己备课的内容,在掌握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课堂引导,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课下调查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关于春天的古诗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主题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理解古人描绘的春景之后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照片,看看哪些是春天拍摄的,哪些是其他季节拍摄的,学生又会在春天做哪些特别的活动,比如,踏春等,那时他们的心情又如何,让学生带着准备上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进行教学设计,小学涵盖年龄较广,学生恰巧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不同年级应当采取不同的主题式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面广,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较弱,思维训练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想象力S富,因此,教师在引导方式上可以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学习,将课文中的角色安排给学生,在进入主题之前利用表演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入课堂主题,而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字词,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引导课堂方面可以注重概念的理解。例如,有些文章标题十分新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标题含义,再找一些类似的标题与同学分享,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又有利于教师引入主题。

3.加强实践升华

课堂的学习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全部吸收消化,所以,更重要的步骤是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知识融入生活,进一步领悟升华。如,在《赵州桥》的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各种各样、不同材质的桥。鼓励学生通过手工课程尝试建造桥,分享体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进行模式的运用,做到模式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设定教案,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设定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安排,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为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创新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引导是否得法,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引导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引导本身,却忽略了它的有效与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过于关注引导技巧,忽略引导的价值源泉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堂引导的关心并不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应用上过于追求引导技巧的应用,备课、上课时关注的更多的是各类问题的比重,关注热热闹闹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关注自我表现等等。将自己周旋于多种技巧之间,以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总是热烈响应就是问题很有效;以为引导后只要给学生等待的时间,他们就会搜寻到答案;以为不断的追问就会找到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忙于用各种技巧解决教学中的不如意之处,却做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表面工作,解决的只是眼前问题,缺少对引导的价值源泉的追问。

“引导的技巧”成了小学语文公开课追求的一种形式主义。引导技巧总结出几条很简单,但应用起来却很不简单。因为它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机的,很不稳定,要在教师具有丰厚的底蕴时才能很好驾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忽略了作为引导技巧的支撑的关于某一技巧得以应用的原理,即在教学中此技巧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应用此技巧,以及如何应用效果好,单纯谈起了技巧,以为技巧可以解决一切,这是不正确的。

二、问题过于细碎,打破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引导”成了教学中的关键词,没完没了的“引导”便因此开始上演。不论是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都要用上引导“引导”,以示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实现的课堂热烈氛围。如此过于细碎的问题充斥着课堂,如笔者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常规课录像,她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提出了包括重复的问题共17个,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提出的引导问题过多,很多问题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随意性很强,看似热闹,却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牺牲品,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更多的是为应付这些问题而疲于奔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无法感知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脸关心,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碎的课堂引导使得师生长时间纠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就失去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趋于零乱,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学生无法关注到文章各部分间的关联,无法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三、引导表述不明,难以把握引导意图

课堂教学中除了因理解不清、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引导困扰外,还有能力欠佳而出现的引导问题,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引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想到哪,引导到哪,缺少逻辑层次,使学生一头雾水。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兔”时,引导学生与“免”字进行区别及以后,对同学说“你能表演一下吗?”结果教室里的“小兔子”闹开了锅,半分钟左右学生们才在她的组织下安静下来。课后才知道此热闹的场面不是她的预设,而是要模仿一下小兔子的形象。其实有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经验设计问题,这样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以理解。有些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限,难于一次性将问题表述清楚,要么冗长赘述,要么反复补充,使学生难以捕捉到教师引导的关键词,对于教师的引导只能是一脸茫然。

四、方式不够灵活,课堂引导缺少灵动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用十分普遍,但方式单一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直问引导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或者根据课堂生成而随机追问;也不会变换引导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之所以如此也和语文教师对引导作用缺乏了解有关。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由很多子目标组成的,而不同的目标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来实现。

比如对于小学中年级来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难度较大的,我们可以变换引导的形式,将直问句转化成填充式的引导,将概括思路呈现给学生,请同学补充关键内容。再比如当需要澄清知识上的疑点时,可以用选择式引导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对知识内容加以辨析,提高学生的分辨力,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只有多种引导方法并用、多种引导形式并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才能实现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对此,我们要及时加以注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唯其如是,才能更好地做好小学语文中的引导,收到好的教学成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9-2

一、研究背景(略)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课外阅读指导,虽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强调教师立足课内的指导,做好示范作用,提倡学校创设书香校园氛围,利用集体的影响,来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过去常用的“语文能力”换成“语文素养”,通过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来促进把语文素养的发展,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认为要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根本,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我读书,我快乐”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关注孩子人格的完善,关注孩子精神的陶冶,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可以用讲故事、师生共读、榜样示范等,来引导学生走向阅读。

2.推荐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4.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有写摘抄的,有写提纲的,有写感想的,有写想象的……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5.建立激励学生阅读的机制。阅读激励机制的建立既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开展一些展示交流、读书交流、竞赛、专题创作等活动,如:“新闻会”、“即兴演讲”、“编手抄报”、“故事会”等等,对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可采用当堂朗读、帮助投稿、编印班级作文集等,这样既延续了学生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6.创建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举办校园阅读节等时机,带动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发挥集体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学工作抓实抓好。

四、研究成果

1.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全方位地加以引导,学生必然引起重视,经过耳濡目染,学生在课内指导,课外自主阅读之下,阅读的兴趣也逐渐深厚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其中,语文老师的引导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用名人名言来鼓励学生,用历史人物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用科学家爱读书的事迹感化学生。同时,利用语文活动,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诵古诗,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进行讲故事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形成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指导路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师对课外阅读也应该立足于课堂进行指导,如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低年级教学了童话故事后,学生十分喜欢这类故事,教师就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童话》等等,并专门开设阅读课,加以指导。高年级每学期都有课外阅读指导,如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读《爱的教育》、读《鲁滨逊漂流记》等。有了教师的阅读指导,那么学生读起来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有效延伸。

3.构建了卓有成效的阅读机制。学校每年都要举行阅读节活动,开展“书香校园”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学生们的阅读成果让大家欣喜,这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吸引那些没有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小朋友们表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进行阅读知识竞赛,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五六年级进行现场作文比赛,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把阅读中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表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另外,我校还在阅读节活动中,要求各班出好一期以阅读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各班还组织各自的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等,把全校阅读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并且,还就阅读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摘记本评比,还评选“阅读之星”、“书香之班”、“书香家庭”等。这些阅读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学生们的阅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阅读有老师的指导,课外阅读也应该从老师的指导出发,养成良好习惯。为此,我们专门组织课外阅读课研讨活动,研究阅读指导的模式。一是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二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各年级的情况,要求学生读书做圈划、做笔记。三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要求班级、年级协同组织活动。为此,我们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阅读指导课,从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5.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内指导策略:每周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指导课,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课外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结论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抓好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起课外阅读的保障措施,才能更有成效。

研究表明:

1.课题研究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这一课题,带动了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开展的“象棋娃快乐阅读节”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2.课外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从低年级起,就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结合各年级实际,进行各类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读寓言、童话,中高年级学生读名著、历史书,阅读活动蔚然成风。

3.广泛的阅读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的同时,好词佳句自然积累多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必然“水涨船高”,语文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4)

(盖州市太阳升学校,辽宁盖州11520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新事物与新观念不断涌入,人们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的小学生也不同于过去,小学生具有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与现阶段小学教学方法与模式出现不合谐的因素。旧有教学体制下一些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所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已势在必行。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小学课堂教学

1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

1.1课堂提问无重点的问题

教学中要能突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与教学重点有相关性。要有一个整体的教学思路,一环扣一环,沿着一条清晰的思路走下来,在自然的引导下把问题向学生抛出,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不仅掌握了重点要学习的知识,而且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使对知识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1.2模糊不清晰的问题

教学一定要围绕目标进行,这样才会有针对性,不能盲目的给学生传授知识,结果是学生不愿听找不到重点,老师还会觉得讲了很多很累,这就是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这种情况发生并不是老师备课不充分的问题,备课始终是个过程,它不是教学的目标,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准备,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备课效果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1.3互动性不充分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互动性依然认识不够全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还是存在互动不充分,不能兼顾全体学生的现象,这样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互动的意义。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摆脱不了过去主导型教学的模式,总是不注重互动,对互动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表示不信任。即使课堂开展互动,也是针对一部分小学生,针对老师印象中比较不错的一些学生,而另外一些小学生就很少参予进来,这样就使互动教学落实不下去,也难以发挥它的实际意义。

1.4多媒体相关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在科技进步的情况下,教学出现的新发展。这种方式会使教学更加多样化,更加有趣味性,让课堂教学走出过去死板的模式。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许多老师完全靠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兴趣,小学生大多好奇、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这种方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此以往会令课本知识弱化,出现课本教学内容被忽视,学生学习课本时间不够,更是抓不住学习重点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

1.5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素质必须先提高。然而,现阶段教师素质仍然有待于提高,教师队伍中有各种层次结构的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教师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慢,而且不积极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再提升,就完全满足和依赖于过去的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现象。

2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要想提高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彻底改变自身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适当的加入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能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仅仅是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教材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3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若干原则

现阶段的小学生思想更为独立,更为多元化,想事情和做事情的方式与过去完全不同。小学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很好的了解与掌握这些新特点,十分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1活动性教学原则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还体现出一个新特点,那就是教学内容要具有活动性,即育教娱乐。老师在轻松的活动中传授知识,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会更深。还可以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不能解决的某个方面,老师通过组织具体活动的方式,在实际中教学生解决。这样使学生认识问题更加有针对性,更易于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小学生更愿意参与,在有意思的活动中还能真正学到知识,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2灵活性教学原则

现阶段,在新课标出台以后,教学方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与传统完全依赖课堂书本教学不同。以前大部分以老师为主导,小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听老师在讲,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现在更多的让学生掌握主动,让学生多说、多做,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更主要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现在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会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开展课外活动与辅导。在学习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还会举行辩论大会和互助小组竞赛等活动,这些都突出了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3.3互动性教学原则

现阶段的教学形式,已经从过去单一老师主导的形式中脱离出来,形成师生互动的新形式。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面对面平等的关系。更多时候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分享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更利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完全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这样不仅使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也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使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4结语

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要想切实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能力。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和创新,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为国家的未来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忠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01):14-15.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5)

新课程明确的提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在评价中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水准”。而教学评价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地发挥着作用,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功能缺少改进措施,具有单一性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强调总体性而忽视了评价的权威性,忽视了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辅的功能。这就让教育成为了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教育,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教育。同时,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达标,而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激励方面没有引起重视。

(二)评价方法忽视个人差异,具有单一性

课堂评价的标准多种多样,而在本篇文章中根据其方法分为相对和绝对这两种。相对教学评价客观上具有理论性和真实性,但是它在一定条件下却不能反映出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不能理性的应对教学评价;而绝对教学评价则是符合教育标准的,它与相对评价的最大不同就是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人状况,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和学习的发展,减轻学生对评价的恐惧心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改进。

(三)评价重点忽视过程,注重结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所得问题的结果,而不重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要思路,而教师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不能正确的应对今后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陷入注重理论的结果之中,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探究过程,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结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激励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真诚是教学评价中最高的品格,它是师生之间心灵深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中,单一的评价模式依旧存在。如“回答的很正确”这类缺少启发性思维的评价语言,不仅让学生不能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优秀之外,还让评价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评价语言,用心去体会、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和赞美学生,让学生无论是在激励方面还是导行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的进步。

(二)评价要因学生而异

在新课改中有明文规定,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进行分层次评价,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详细的划分。这就要求老师心中要明确一个尺度,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评价时教师要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对学习重新充满斗志;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评价时教师要对他们严格而不苛刻,让他们不骄傲不气馁,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评价的结果要注重理论阐释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有一条很明确,就是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应当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课堂教学评价应当是师生之间相互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对问题进行摆设、设置问题悬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评,从而暴露学生思考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就达到了学生明辨正误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将评价扔给学生,而是应该更多的将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以解读,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将那些利于自己向上的积极的因素带入到自己学习中,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中成长,在自我的评价和领悟中不断进步。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师生之间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我们仅仅是通过一种方式而简单的否定另一种方式,就会导致评价向片面化和绝对化倾斜。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要做到评价和教育的良性结合,把握好课堂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评价和教育始终贯穿小学语文课堂之中,确保课堂评价教学能够顺利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6)

学好语文,阅读是关键,较好语文,如何避免阅读的误区,引导学生高校阅读是关键。小学语文不仅仅是要开展语文课堂主题阅读,还需要拓展阅读,即需要在课堂主题阅读的基础上,大量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是引导学生扩宽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但在扩招阅读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拟就这些误区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首先要立足于学习情境

这一点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当堂课的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其所处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使得学生在掌握自身需要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

立足于学习情境进行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教学的内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举出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例子,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深刻的把握语文课文或者是诗句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与意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中的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中说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是全文中的两点和为人千古传诵的警句,但现阶段的学生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表达的真正情感与含义,按照主题式教学立足于学习情境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早晨温热的牛奶”“放学门口爸爸妈妈的微笑”“生病时的焦急”等等这些与生活中的经常出现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这其中母亲的情感,再将古人的生活环境加以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楚的感受到母爱与亲情的存在。

主题式教学利于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是教师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最根本要求,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够与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相有机结合,又能够使得学生把握生活实际中的一些情感与细,是较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主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的共同创造者,总之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这一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与疑点,教师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交流者。语文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语言类学科,除了要教会学生认识文章掌握生字以外,更要在此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有活跃的想象力和自主的文学意识。针对这些,主题式教学模式中的互动环节就有了其属于自己的用武之地,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设置不同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例如在学习课文《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廉颇与蔺相如的看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会喜欢真性情的廉颇,有的人会喜欢宽容大度的蔺相如,这样的各抒己见与对教师观点的挑战,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刺激出一定的灵感。一方面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主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既能够激发学生关于语文的更多灵感,又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良好的熏陶,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三、拓展小学生阅读

要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真正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不仅要重视阅读质量,还要保证阅读质量。语文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采取适当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乐观态度,进而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如,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法来吸引小学生,让他们在娱乐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默读和背诵,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提高朗读的流利性,注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默读训练中,要注重学生阅读速度的培养,并让学生在默读后检查自己的默读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文章,从而为语文学习积累必要的文化知识。

3.重视学生个性

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不相同,教师可按照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进行分别指导,也更适合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还可以建立记录簿,记录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进展,以便结合个体发展因材施教。

4.结合学生阅读兴趣

要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年纪和阅读兴趣的读物。应根据学生各自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选择。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加喜爱阅读,也能让学生得到更多收获。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7)

【课堂项目】此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3]G007)“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课题研究背景: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虽然老师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教师的主宰意识很难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不满意等。为此,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摒弃固有的,陈旧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语文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合作观,与此同时,还对语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只有转变教师固有的“旧”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新课改对当代教师教学方式的多维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才能构建符合农村学情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问卷调查法等,以常规课堂教学为载体,教研活动为平台,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规教学、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利用多种形式与教育专家进行沟通,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探究出符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果分析:

1.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新课程的创造者,教师们都能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对教师教学等多维度的要求。

问卷显示,96.1%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认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对教师负担有所增加;73.5%的教师能基本把握新课程改革。可见,当今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教师角色的变化,对自己在新课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准确的定位。

2.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具体情况

(1)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语文学习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单单依靠教师的讲授,教师应根据学情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教师在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合作交流,进而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深入课堂观察、参与常规教研活动、走访调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只要教师教的好,学生就能进步;认为语文学习靠学生,老师关系不大的占到10%;认为语文学习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占到70%。可见,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师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体运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结果显示,8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经常使用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具辅助教学,使抽象变直观,学生容易进入课堂教学情景,又增大了课堂容量;13.5%的教师偶尔使用;6.5%的教师几乎从来不用。问卷结果中显示,44.5%的教师认为最欠缺的知识就是现代教学技术;40%的教师选择了语文专业知识不足。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意识到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3)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能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课堂观察及常规教育活动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有了质的变化。以前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几乎不评价或评价少、形式单一,现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能很好把握评价时机,评价语言中肯、委婉,以学生为主,采用适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并且采用多元评价、多角度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4)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须更新的。通过课堂观察、常规教研活动、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5%的教师能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坚持适度有意义的讲授,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在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中,66.9%的教师选择“讨论法”,选择“讲授法”的教师占到12.5%,90%的教师选择“教学方式不固定,课堂上比较关注让学生思考”。可见大多数学生能适应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注重学生思考。

五、问题探讨:

首先,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效课堂实施学校有限;家校联系少,家长对高效课堂认识程度参差不齐;老教师较多,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专业知识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

其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本乡所属小学语文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普遍意义,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与兄弟乡校交流,全面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青春岁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语文教师.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8)

一、小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职业修养的提高

在小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的这种精神在不断地成长和升华。回想教师对学生原始的爱更多是出于喜爱,很多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选择了教育,但是教育孩子的工作不能只建立在此基础上。因为他们身心需要发展,各方面要和谐、健康地成长,还需要成人更多理智的爱――教育之爱,它是建立在喜欢孩子的基础之上更深刻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时时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其中包括思维发展规律。所以,只有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时,才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小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课题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

1.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观察”和“聆听”是了解孩子的前提,是教育实践的依据,而“反思”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杠杆。我们把传统的授课变为“效果分析”“观察反思”,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质量、有故事。这一变化,把教师的地位从主宰者拉回到观察者、支持者;把反思,分散到教师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时刻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一些寻常时刻的寻常事定格在特定的情景中,这些“寻常事”常常令教师们兴奋不已,更激起大家关注孩子的兴趣,它们将成为一个个小小的案例,充实着我们的实践研究,留下实实在在的研究足迹。

2.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撰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是与自己对话,自我质疑,自我解惑,跳出自我,提高教育决策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们引导教师进行实践前的说课和实践后的自我评析。

课题研究的实施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发现问题首先要会反思,在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活动后反思,反思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题实施之初,课题组老师只是跟着教研人员的思路去开展活动。问题是管理者发现的,方法也是管理者提出来的,教师只是方法的实施者,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要求教师撰写活动后的反思,从寻找问题入手写课后分析,到从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办法写反思,教师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能力逐渐提高,并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先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积极实施,教师们正是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去完善教育目标、方法,去完善自我。

三、通过小课题研究,丰富和充实了课程内容,可以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必须要立足于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充分发挥农村独具的乡土资源的优势。我们另辟蹊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掘课程资源,以此为依托,开发园本课程。

1.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体现课程资源的乡土特色

活动内容:《各种各样的土》

活动反思:“土”是一个非常好研究的主题,幼儿不仅了解有关土的相关知识,而且走出了课堂,接触了大自然,充分感受泥土的特性,了解了土的多种用途。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根据提供的材料玩土,用放大镜观察土里的小昆虫,用筛子过滤土里的杂质,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幼儿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在实践中发展了自我价值。

2.充分挖掘社区及家长资源

活动内容:《怎样利用水发电》

活动反思:社区资源的利用在农村户外科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施课题《怎样利用水发电》,正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取得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本地有著名的“山美水库”,有电力丰富的水电站。参观之前,我们先实地考察,取得电站工作人员的支持,请他们当解说员,带幼儿参观大坝、发电机房,讲解发电全过程。

活动内容:《石磨的本领大》

活动反思:有效利用家庭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数家长认为农村户外科学活动安全系数小、花钱多、卫生条件差。为了让家长转变观念,我们召开了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向家长开放教育教学活动,深入家庭访问等举措,让家长主动参与幼儿的活动,指导他们参与幼儿的活动。

四、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9)

二、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作业:是指学生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以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问题为主线进行的一种探究工作或活动,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材料的不断观察、筹划和思考,寻找合适的工具,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达到认知的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就是立足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面对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现状,对作业多元化设计进行研究。

作业多元化设计:就是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弹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外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业多元化评价: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内容的作业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的启示:1、作业设计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2、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提供契机。3、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领域。4、通过作业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5、作业成为他们的人生履历。

(二)现代课程评价理论

突出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及评价,感受自己的价值,乐于作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语文作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多元智能的理解;调查教师作业布置、评价情况。

(2)调查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查学生对作业的反馈情况。

2.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重点

(1)开放化原则。(2)兴趣化原则。(3)多样化原则。(4)层次化原则。(5)实践化原则。(6)综合化原则。

3.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语言环境、思维能力、认知表现、实践能力等多元表现,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作业设计为听、说、读、写、做、玩、观等多种类型。一二年级学生作业注重趣味性;三四年级学生作业注重综合性;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注重创新性。

(2)根据学生智能的差异,把作业设计为趣味性作业、层次性作业、多样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

五、总结反思

1.课题研究接近尾声,回顾走过的历程,一定有遗憾和不足。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2.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3.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尤其是分层次作业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解决。

总之,本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研究却不能停止。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全心全意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杨俊权.《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2008年第三期

[3]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

[4]王群方.《改革课外作业 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上海教科研》.2006年第6期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10)

课题组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饶杰滕教授、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旺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伊道恩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教授、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陈鹏博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福建省宁德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及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田万隆、王来平、孙雷、张伟忠、葛宇红、刘华、蒋红森、陈高潮、刘桂英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开题培训会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范与研究设计》、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的《基于课程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先生的《无棣人文历史与语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主题。与会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和最新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感悟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魅力,激发了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小组,按照先观摩示范课、后展示参评课的程序进行。高中组的示范课由来自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张小珍老师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初中组由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和湖北武汉胡擎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一课》和《我知细叶谁裁出》;小学组则由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上了《迎接绿色》。示范课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名高中、17名初中、18名小学语文教师同台竞技,展示教学风采。参加大赛的52节展示课,都比较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各参赛选手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再加上专家视角独特的点评,给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让与会者受益良多。所有参评课,经专家评委和一线教师评委量化打分,共评选出一等奖24名(高中、初中、小学各8名),二等奖28名(高中8名、初中、小学各10名)。

上一篇: 培训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医院安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