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6:10

科研培训

科研培训篇(1)

(一)全员培训。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在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规划和组织实施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校内教师在职培训。全员培训的形式分走出去和请进来,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分高端培训和通识培训等。如山东省教师暑期培训,是一种通识培训。环翠区组织的北师大培训可谓是一种高端培训,在培训内容选择上、培训方式搭配上、培训效果反馈上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具体到某几个教师,可能是一次教育的变革。

(二)自我培训。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反思可以录课照镜子反思,也可以针对课堂失败的环节课后反思。如教师上录像课,关注点往往落脚在按照既定的环节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性,忽略学生课堂生成的灵动性和教学方法的目的性。为此,青年教师可以多反观自己录像课,剖析课堂中的教育乱象,从而提升自我。比如关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北京芦咏莉老师指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是教师上课提问的缘起,学生的回答是教师追问的结果,学生回答结果应该指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学生“眼神跟着声音走,脑子跟着问题走”的全班学生的联动习惯,避免一部分学生因无提问戒备之心而掉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不断反思,转移关注点,由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转移到关注倾听问题的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全员参与的课堂目标。

(三)以赛促训。单一的报告、讲座培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以赛促训更能提升教师成长。如教坛新星比赛、教学能手选拔赛、青蓝工程汇报课、同课异构活动、优质课选拔赛等等,都为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搭建了发展的舞台。赛课能给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磨课会给教师搭建与师傅与名师沟通的渠道。

二、教研示范,注入工作活力

(一)化面为点,小处入手,大处着眼。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须从简易入手,成就大事,须从小处着眼,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北京王立军老师指出,课题要从微观课题入手,做好学校宏观或中观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她通过具体案例指导我们如何挖掘小课题,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这一中观课题下,子课题的研究是:“扩词跟句”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水平的研究、“复现词语情景”,提高学生丰富的表达能力的研究,“在情景中连词组句”,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着眼点小,但具体、可操作,有助于宏观课题的滚动研究。

(二)注重过程,课题、问题、课堂共赢共生。教学研究可以促使教师由捕捉课堂现象转变为敏锐地关注教学成果。注重研究过程,便会出现课题服务课堂,课堂生成问题、问题转化课题的螺旋形研究。王立军老师指出,“轰轰烈烈开课,冷冷清清研究,热热闹闹结题”的假性研究已成为过去,要真正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要注重科研过程。一个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科研培训篇(2)

(二)提高了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能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培养了自己的农业技术骨干队伍,许多经培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学员成为村里的“能人”,缓解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农村农技人员缺乏的矛盾,促进了农民就近、就地择业。许多参训农民将从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新信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逐渐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增强了致富创收本领。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99亿元,比去年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025元,增长19%。

二、当前东营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农业一体化。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日益持久,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的程度逐步加深,与世界农业的一体性不断增强。东营市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生产条件优越,是日、韩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国家首选的农产品供应地。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下,加快提高全市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份额的划分,是东营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东营市农科教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二)农业劳动者的弱势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批中青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制造业,农业劳动者已逐渐演变成老、弱、病、残人员,对新生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农业新技术的接收能力大幅度降低,而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东营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农业劳动者提供现代化、全方位的科教服务,已成为东营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选题。

(三)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而从东营的现状来看,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东营市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新机制新途径,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进一步加强东营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区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分类培训,将农民知识需求、层次结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接收能力加以细化,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从农民需求出发,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围绕粮食、棉花、蔬菜、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及农业企业人员、农民信息员、农资经销员开展技能培训。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政策法规、乡村文明、健康生活等知识的普及性培训。

科研培训篇(3)

通过进行相关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了解了科研与教研的关系,让科研深入到教研当中,真正为教研服务。在教研中体现科研的理念和研究途径与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培训,教师不再将材料的积累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而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行科研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相关素材的积累,并随时和组内教师进行交流和思想互换,使课题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二、学习提高了科研能力: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本学期初仍然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课题“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探究”的课题开展各项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形式作经验交流。

2、以校本学习为起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学习。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和家长学校的反馈信息,调整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

3、科研骨干教师发挥了相应的的优势,起到了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在组内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及时进行小结,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4、在集体备课中继续坚持先学习再备课的做法,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学习内容与全组教师进行经验、成果或信息的交流。

三、科研工作收到的成效

1、学校成立了“青研会”,自主形成学习和探讨的氛围,围绕课题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并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

2、完成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展示——板书、板画设计

3、共上交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数十篇。

4、形成了教师教学案例反思集。

5、开展了“绿洲杯”课堂教学大赛。

6、进行了两节课题研究课汇报。

科研培训篇(4)

不经意间,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教科研高级研修班培训已接近尾声,每学期几天的培训活动,都在忙碌的间隙来来回回于学校和培训点,也有几次因为和其他的教研教学活动冲突未能参加。总是在权衡选择,当老师就是这样,其实离开了谁学校的工作也是照样转。但总不想因为自己过多的外出活动,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于是寻找教学和进修培训之间的平衡点,尽量不影响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反过来让教学更加专业,这就是我理想的培训学习和日常教学的完美结合。

这一期的培训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培训和实践体验学习相结合,分别到普陀、定海两地区进行了课题的中期和结题报告论证听讲交流。在听取两个地区几十个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各类课题负责人汇报过程中,感受到一线老师们做课题的认真劲和创新,直接给自己以后做课题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途径。如果说专家的理论培训是搭框架,高屋建瓴,那么听一线老师汇报他们自己做课题的过程,困惑以及团队的合作,则是接地气,长见识,补内需。尤其是一些幼儿园老师,他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累积,丰富详实,图文并茂,很多都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幼儿区域活动相结合,很好体现了教研训三位一体化。

每个课题汇报之后,教科所负责人还组织我们研修班的同学即兴对汇报的课题进行评价、互动提问,不仅仅是压力,更是一种逼着自己去思考审视相关课题。期间听到很多同伴精彩独到和一针见血地点评,给了我很大触动。对照他人,反观自己,如果让我来说,我会怎么说?他评价的和我的评价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往往表面平静下督促自己去跟进思考的同时,我想也是改变提高发生的时候。

科研培训篇(5)

针对全科医生的儿科教学,应包括不同年龄小儿主要卫生问题及社区保健,社区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等。学员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处理社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医疗技术,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中,一般急诊急救技术、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及初级治疗与预防技术是重点培训内容。

1强化基本技能培训:全面、系统、正确的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是医生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得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来源。学员应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规范和强化此项技能。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是以患者为的中心,患者的感受受到重视,要求临床医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2扩展思维,善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是全科医生教学培训的重点,当发现一种临床症状时,能够从多系统多视角去考虑、分析、鉴别,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逐渐建立起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例如:某一患儿出现呕吐、腹痛或皮疹等症状,不能单一考虑小儿内科疾患,扩展临床思维,考虑与儿科相关的其他疾病,如急腹症、传染性疾病等,予以鉴别并及时处理,以免误诊或耽误病情。

3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检验项目是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项目之一,是指导医生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培训要学会正确选择相关检验项目和对检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信息更是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儿科相关科室轮转,如影像科、电诊科等,学会或提高在心电图、X线、CT、MRI等检查结果的分析技能,熟练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4合理用药:带教老师应按照严格的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患者。指导学员用药前正确阅读和使用药品说明书,不仅掌握药物的适应证,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必要时应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备受关注以来,输中药制剂的患儿逐渐增多。因有些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故输液时勿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是过敏体质的患儿更应该慎用[3]。还有,喘息患儿输氨茶碱时会出现烦躁、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严重可出现惊厥等,需严格掌握指证,输液时速度应缓慢,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病情需要使用特殊药物时,应向家属明确交代可能的风险,经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

正确评估病情,及时转诊

学员通过脱水、抽搐、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休克等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转归的学习,掌握正确评估患儿病情的思路,如腹泻病、急性喉炎等疾病。初期虽然不严重,但时刻考虑其并发症的发生,需及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同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儿争取在病情进入不可逆阶段之前能够在综合医院得到综合治疗,否则重度脱水伴有血压下降,进入休克失代偿期或喉炎加重出现极重度呼吸困难时,抢救成功率就很低了。对于新生儿,需正确评估高危儿,如有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患儿,需积极查找原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和遗留胆红素脑病、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因此,儿科专科医生带教时,应充分考虑社区的需求,帮助全科医生识别危急重患儿危险程度,熟练掌握转诊指标,准确有效地进行转诊。这些培训对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提高危重患儿存活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开展儿科特色教学—儿童保健教学

目前,很多基层单位在儿童保健方面,关注范围过窄,不注重发育和行为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综合医院儿童保健专业的优势,在培训期间,让学员了解影响儿童发育和行为的因素,认识各类儿童时期的发育和行为问题和疾病状态下的儿童行为,参与评估、提供并指导使用一些简单的筛查表格等,帮助受训者在以后工作中拓宽思路。此外,把儿童的躯体和心理行为统一起来,也有助于全科医生筛查出社区中有行为偏离或异常的儿童,尤其是有高危围产因素的婴幼儿,使其尽早地接受专科检查评估,并协助家属找出一些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5]。

加强继续教育

科研培训篇(6)

中图分类号:G726.82 文献标识码:A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课题制逐渐成为我国科研计划运行、组织和管理的基本模式。虽然因科研课题立项的主体、科研任务性质、科研任务量等不同,使课题组的规模、组成形式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课题组长在课题组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题组长培训的必要性

课题组长培训的必要性是由课题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依托单位、课题组以及课题组长自身对其综合能力提升需求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课题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组长是课题负责人与领导者,负责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论证、组织实施、成果申报、科技推广等全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协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管理与一般的工业项目管理类似,但从管理角度来说有很大的特殊性。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探索性任务,具有典型的一次性和独特性,没有可以照搬的先例,并且课题在时间上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在科研任务的时间内,课题研究的成果具有不可挽回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课题组中,科研人员开展研究的特点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人员管理与一般的项目管理也不相同。科研课题通常需要数人、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合作参与才能顺利进行,课题组长要合理选择课题组成员,并根据各个成员的特长确定任务和分工,确定责任和权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课题组长要根据课题人员构成情况、课题经费的拨付情况等因素,对课题实施做出规划和决策,对研究进程进行时间管理,合理安排研究经费预算。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长需要随时消除课题组内各种不和谐因素,帮助课题组成员熟悉科研背景及现状、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解决科研关键与难点。另外,课题组长还要和课题的关系人进行沟通协调,为课题组争取更充足的资源与更好的科研环境。

(二)依托单位、课题组和课题组长对培训的需求

每个科研课题都有明确的依托单位,依托单位为课题提供任务书或课题合同中确立的支持条件。在科研实践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都有很多的课题,是科研课题主要的依托单位。如何使课题组长更好地开展工作,除提供各种条件支持以外,帮助课题组长提升综合能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是依托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科研组织的发展来说,为课题组长提供培训,也是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课题组长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成为领导科研进程,实施团队管理,协调内外关系的多面手。课题组长在课题组成立时,可能仅是学术带头人,管理课题组的能力有所欠缺。课题组长自身的角色认知,领导力的提升,管理能力的加强都要求课题组长必须加强这些知识的学习。

二、课题组长培训内容设计思路

(一)做好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课题组长培训的需求分析要围绕培训目标,通过对依托单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以及课题委托单位的调研,综合运用各种分析工作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要找出哪些是课题组长需要提升的要素,这些要素中哪些是能够通过培训提升的,并且培训是提升这些要素的最佳方式。

课题组长培训需求获取可通过两个途径,即对特殊情况的调研和对普遍情况的分析。特殊情况的调研是针对具体的课题组长培训项目,对培训对象的依托单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本人等开展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组织和个人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普遍情况分析是指培训项目设计者和组织者,对课题组长能力需求的普遍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普遍情况的分析和特殊情况调研的比对,发现调研中的盲点。这种盲点包括调研不全面没有掌握的情况,或是个人对能力需求的认知存在偏差等。尤其是需求调研基于培训对象的时候,对普遍情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课题组长明确知晓哪项要素需要提升才能提出需求,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其开展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却没有意识到某项要素的缺失。

(二)基于普遍情况分析基础上的内容设计

课题组长培训内容设计中,对特殊情况的调研要根据具体培训对象来开展,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计。对于普遍情况分析,可以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将科研人力资源研究中对课题组长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作为培训内容设计的参考依据。

胜任特征是指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者计数,能够将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的个人特征,包括个人的人格、学识、经验、胆略、才干、修养和能力等等。课题组长的角色是多个单一工作角色的叠加。课题组长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课题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课题组长在这几个角色上的胜任特征就构成了课题组长的胜任力模型。

课题组长胜任力模型中最基础部分是要具有合格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的胜任力要素。而作为优秀科研人员,课题组长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熟知专业领域知识和前沿学术动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实践经验,应该具备坚韧的个人性格,具有分析性思维能力、人际合作能力、人际理解能力、个体创新思维能力、执行力和团队建设能力六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作为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领导力方面,课题组长应该具有战略规划与创新、团队效能发挥、评估与决策和外联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在管理能力方面,应具有管理知识与技能、计划与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市场思维能力四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

以上角色胜任力特征的叠加就构成了课题组长的胜任力模型。在进行课题组长的培训课程设计时,要找出课题组长的能力现状与胜任力模型中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内容设计和课程的编排。在利用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要分析在这些胜任特征中,哪些是通过培训可以提高的,哪些是培训无法达到的,或对于提高作用不大的。

三、中国科学院在课题组长培训方面的实践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下设一百多个研究所,每年承担的科研课题数以万计。课题制的不断发展,使得课题组长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课题组长的培训需求也就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建有“院级分院研究所”三级培训体系,在部分研究所还有进一步的分级。中国科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设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研究会下设有继续教育与培训研究分会。继续教育与培训分会2009年针对各类人员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课题依托单位、课题组长以及普通科研人员都提出要加强对课题组长的培训。调研还发现,由于一些课题组长的认识、知识结构和能力与角色胜任力之间的差距,导致课题研究过程受阻,甚至少数课题组长因不了解课题经费管理制度导致职务犯罪。中国科学院针对课题组长培训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加强对课题组长的培训。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这类培训可以借鉴的案例很少,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先易后难,抓住重点,积累经验,不断深入。

(一)培训对象界定

课题组长培训具体项目实施中,首先要明确培训对象。在科研实践中,课题组有大有小,大的课题组跨单位,跨部门,成员数百人,小的课题组甚至就一个人。大的课题组,设有专职的学术秘书、行政秘书等,很多管理和协调事务都由秘书完成;而小的课题组,尤其是课题负责人是自然人的课题组,由于人员很少,对于课题组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要求就相对较低。课题组大小不同,对于课题组长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因而培训内容设计也不同。因此在课题组长培训中,要根据培训目的,遴选培训对象,做到分类施训,尽量将同一类型、规模相差不大的课题组组长集中培训。

中国科学院开展的课题组长培训中,大部分培训计划都是针对规模适中,课题负责人是法人的课题组开展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类课题组数量众多,共性突出,在课题组长培训实施初期,可以做到培训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单位培训资源投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为长期开展课题组长培训积累经验。

(二)培训模式选择

课题组长的培训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共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要求开展;一种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需要,量身定做相关的培训课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培训,虽然培训效果较好,但培训工作量太大,要求投入的培训资源也过多,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开发还不具备全面进行个性化培训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在初期的课题组长培训实践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共性培训需求开展的,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所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从共性的需求开始,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短期内即可对工作的改善和提升产生明显作用。通过初期培训之后工作成效的显现,提高各方对课题组长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随着对课题组长培训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培训资源有所增加后,就要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为组织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提供服务。

(三)培训内容设计调研

中国科学院课题组长共需科目培训内容设计主要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模型列出培训要点。培训要点很多,而集中培训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工学矛盾就十分突出。因此培训要点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进一步调研,筛选出最亟需加强的科目。

在调研中,各实施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主要目的是挖掘需求,让培训设计者充分了解事实情况。中科院长春分院在开展课题组长培训中,就培训内容面向课题组长、依托单位的领导、依托单位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调研。在2011年培训实施过程中,对分院所在地区的148位课题组长,22位研究所领导,40位研究所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开展了调研,主要采用邮件调研、问卷收集、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四种调研方式。通过开展调研,将调研结果和胜任力模型中能力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选择,设定培训科目。

(四)培训内容选择

中国科学院课题组长培训初期实践中,主要采用培训班、研讨班等集中培训形式,培训科目集中在提高课题组长的思想素质、科研道德水平和廉政意识;科研经费管理、课题申请、资产管理等科研管理制度;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的技能和方法等。这是由组织培训文化的发展阶段所制约和支配的。

在具体实施中,中国科学院在院层面汇总、制定和课题组长培训计划,分院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所开展课题组长辅培训。分院层面主要进行针对课题组长能力素质提高类以及政策制度类的培训,研究所主要进行针对本单位的科研制度、科研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四、课题组长培训的进一步提升

课题组长的培训需求在日益增加,但开展课题组长培训难度很大,我国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组长培训很少。课题组长培训难度主要有: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组长人数相对较少;课题组长工作繁忙,工学矛盾十分突出;课题组长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对较高,培训课程设计等难度较大;课题组内部结构、规模、人员组成等情况差异性较大,培训共性需求提炼较难等。这些情况导致课题组长的社会培训资源很少,很难从社会专业培训机构采购到合适的培训资源。课题组长培训无论是从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科目设计、培训师资培养等都需要科研机构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挖掘。

(一)加强对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的解析

在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设计培训科目时,要对各项胜任力要素进行充分解析,提炼要素内涵,找出培训要点。胜任力特征的研究结果只表明课题组长成为这个角色卓越者需要的各种要素,但并不能清晰指出这个要素需要通过何种途径来具备。如课题组长的学术能力,这种要素的具备要通过长期积累,短期培训作用很小。因此要对胜任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作深入的解析,分析哪些要素是可以通过培训增强的,从而提炼出培训要素。

针对提炼出的培训要素,按照人的主观能动过程规律,从意识观念、素养特质、认知与能力、知识与技能到行动和结果分析,找出该要素的培训关键点,逐步探析该要素在实践中提升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建立完善的课题组长培训模式

课题组长培训需求可以分为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现实工作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这些需求之间不是对立的,非此及彼的关系,而是相对的,在某些时候会发生重合。在课题组长培训实施初期,培训科目的设计都是以组织需求、共性需求和现实工作需求为主,培训的形式、模式等都相对单一。要将课题组长培训做好,就要在初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胜任力特征,将各类需求综合分析归纳,建立完善的课题组长培训模式。

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模式,要结合依托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对大型研究机构,可以采用“面、线、点”的结合。面上培训针对课题组长能力素质类共需培训,这类培训可以由研究机构的主管部门来开展。面上培训的需求较普遍,受训对象基数较大,开展集中培训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线上培训由具体的依托单位组织实施,主要内容是依托单位的管理制度、相近科研领域的经验研讨等。点上培训是根据具体的课题组长现状与胜任力模型之间的差距分析,着眼于课题组长的个人成长,开展个性化培训。

中国科学院在实践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从实施情况看,效果较为明显。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课题组长培训的难点问题。第一,由分院进行面上培训,解决了单独研究所开展培训受训对象少、单位培训成本高的问题。第二,研究所开展线上培训可以更好地结合具体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实践。第三,点上培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性更强。第四,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使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现实工作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都得到较好的满足。第五,这种模式集中培训时间相对分散,能够较好解决工学矛盾。第六,同一层面培训内容相对固定,培训设计和实施较方便,有利于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

此模式实施较为困难的是点上培训,做好课题组长的个性化培训,需要科研机构的培训文化足够成熟,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开发专员和培训经费投入。从中国科学院的现状来看,实施个性化培训的研究所也有,如计算技术研究所,但数量很少。加强针对课题组长的个性化培训是有力推动组织长远发展和课题组长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科研培训篇(7)

培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00-02

目前,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从培训效果的实施情况看,各种培训均有利弊。高等院校的培训偏重理论灌输,游离于教学实际;教科研单位侧重课堂实践研究,实践没有上升理论;校本培训零敲碎打,缺乏专业引领。培训不成系统,针对性不强,学员感悟不深,最终导致教师培训收获不大,培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为此,在分析以上三种培训活动基础上,如何整合三方资源,共同承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效学科教师培训尤为重要。本文试提出一种新型的学科教师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构建

(一)培训模式构建的思路

整合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三方资源,由作为培训基地的高等院校牵头,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共同承办学科培训。培训的主题根据初中学校某学科某个亮点方面确定;培训内容强调单一、深入;方案设计宗旨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提升为理论;培训教学采取“总一分一总”结构设计推进。本期初中英语学科教师培训是以一所薄弱学校为载体。在培训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该校处于市区城乡结合处,生源质量一般。但学校却能有效地控制学生英语学科的低分率。特别可喜的是,教师强调优化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环节,教学中采取全班活动,竞赛组活动,roup-work,Pair-work,个人活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大量的实际操练,逐步将学生外部语言内化成为自身的语言,实现“充分的输入一高质量的输出”。其亮点在于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乐于开口读英语。而开口读英语即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困难点、突破口。本期英语培训就定位在全面探究该校高频率操练学生开口读英语的方法基础上,如何能够优化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将之命名为“英语高频操练教学研修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教师定位为薄弱学校,有志于研究学生学习策略、探索英语课堂教学训练方法的教师。

(二)培训模式的实践

整个培训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专家引领。专家引领阶段的目的是理念构建:一是向学员介绍最新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理念,让学员及时把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二是在分析本地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本培训内容的主题,吸引学员对本培训产生兴趣和期待;三是阐述本培训方案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要求,对本培训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学习的作用。本期培训的具体做法是:同时聘请高校和教科所各一位学科专家。首先,高等学校的专家用了30分钟的时间介绍了最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教科所的专家用1个小时通过案例分析了本市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困惑。

2 现场观摩。现场观摩的目的是课例研讨。本期培训选取的教学载体:一线初中学校,由于生源较差,抓基础是本校的教学目的,学生轻松开口读英语成为本校英语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经多年探究,本校英语教研组总结的“高频操练教学”初见成效。现场观摩阶段由研究分析+课例展示+执教反思+交流点评四部分构成。此阶段前三部分由本校教研组完成,后第四部分由专家组织学员共同完成。教研组成员在课堂展示前需给学员介绍研究“高频操练教学”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让学员对此研究的来龙去脉有个大概认知。专家在培训前设计课堂观察表,听课时将学员分成五组,分别从操练内容、操练方式、学生参与面、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用时等五个不同的维度为观察点对两节教学(由两个教师各执导一节)课堂进行全面解剖。课例展示后,专家指导学员有针对性地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小组探究,找出这节课“高频操练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使得交流点评阶段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3 策略优化。学科教学技能培训究竟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拿来主义易于一线教师在某一教学内容,某一教学环节的授课能力有所提高,但仅限于此,难于体现培训的价值和培训的最终目标。“授之以鱼”是“授之以渔”的铺垫,专家在课例展示的基础上分析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技能的拓展等是本培训的精华。为此,高校及教科研的专家在全程跟踪培训的前提下,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找出“高频操练教学”的运用规律及特点。并就此组织学员作了“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教学策略分析”和“高频操练教学法延伸”两个专题的探讨。让学员对学生轻松开口读英语有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

4 教学实践。学科教师培训除了对学员进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理念如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此,提高学员教学实际能力、方法、教学能力才是学科教师培训的根本。在培训中,可专门设计操作体验环节,具体做法分为:教学设计+情境实践+执教反思+交流点评。我们以原来观察小组为单位,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同一节课。组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各家所长共同设计一份教案,每组给8~10分钟进行说课,在说课的基础上选出两组推举的组员进行上课、自评。然后由学员互评、专家点评,探讨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亮点和不足。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一方面使学员得到一次实战训练,另一方面其他学员在观摩与研讨中感同身受,从而促使全体学员将一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实用的实践活动。

二、培训反思

培训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反思本次培训,培训主要强调了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开展主线明晰。培训的内容范围小,整个培训紧紧围绕某一类型或某一现象开展,强调深度和高度。

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用实践论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培训有效地将抽象概念通过模仿迁移、再现表达内化为学员教学能力的提升。

科研培训篇(8)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国内不少高校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的价值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制的构建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对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一)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人才储备,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恰逢人才盛世,人才研究开发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十分活跃。学术研究走向繁荣,国外人才思想源源流入,精英人才纷纷涌现,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善于把传统人才思想、国外人才学术理论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实践结合起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振起伟大创新力的翅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大军,这不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乎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创新为基础的时代,是人才制胜的时代。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已经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战略人才贮备资源,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发展空间,谋求组织进步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跃升需要完善、高效科研训练体制的支撑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推进使得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创新训练已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项目越来越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全校性规范的科研训练项目不仅汇聚了科研设施优势、研究师资优势、专业整合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专业院系的合作效应和群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参与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科研题目。高校科研训练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勇于突破,而对于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适度压力下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体科研与创新能力与科研团体合作能力。总之,完善、高效的科研训练项目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跃升的可靠选择。

(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尽管高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在国内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几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锻炼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科研训练项目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学校对学生科研立项的经费支持、学校实验设施的进一步投入、科研项目前期培训和中期指导、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进一步研究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改进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开展中获得完善,在进步中成为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之作。

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才能在增强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储备,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如何指导、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如何约束,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看到,如何打造高水平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团队,增强学生科研动力与协同研究能力,更是当前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的访谈与思考

在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之间,实地访谈了五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老师,和十五位来自浙江大学第十五期、第十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相关同学,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涵盖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本概况、组织与管理模式、项目申请流程、现状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

访谈法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取无结构式的随机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谈中,无论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部环境等,都是不统一的。

笔者在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受访者中,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Teacher)记为T,同学(Student)记为S,并对每位受访者依此进行编号。例如:编号为J-T-1的受访者即是J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中的第一位受访者。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笔者从实地访谈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视角。

笔者前往J院系进行实地访谈,J-T-1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院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果涵盖了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专利和课件建设等多种科研形式。现在J院系对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训练非常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当然,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在该学科的特定范式内进行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坚固的基础(J-T-1)。”J院系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社科院系,拥有多个重点学科,本科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而院系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视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C-T-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即SRTP的实施,表面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次科研任务,实际上,SRTP的精髓在于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尝试着走完整个科研的过程,在该学科的范式之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研究假设、搜集各种资料、获取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或者假设,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来撰写报告或者论文了(C-T-2)。”笔者认为,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以SRTTP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是纯粹的科研,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学习、沟通、思考、协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N-S-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外显特征是科研,但科研只是其部分属性,科研仅仅是载体或者途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我们塑造了自己的学科意识,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科并喜欢上自己的学科(N-S-2)。”

(二)大学生科研科研计划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J-S-2在访谈中说到,“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六期SRTP训练计划,我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学术上获取了什么,而是真正明白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科研训练计划中,我结识了其他学科的同学,并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J-S-2)。”

“科研训练一般都是有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来申请立项,而团队成员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院系,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歧,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用大局观来看待问题,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D-S-1)。”

“科研训练确实大大提升我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浙江大学的SRTP训练计划还是很规范的,必须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立项、期中捡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规范化的训练能够培养我们规范化的做事态度,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有正规才有机会,细节往往对结果会造成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不管我是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都是很好的经验(X-S-4)。”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SRTP确实很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指导老师往往很少出现,基本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在做,指导老师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问题我们也只能邮件联系,而很多东西在邮件里又很难说得清楚(X-S-3)。”

“现在浙江大学的SRTP科研训练,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做,都是为了拿二课分数,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SRTP流于形式,立项审批不太严格,中期基本不检查,到结题了交个报告上去就算完事了,所以学校还得抓好各个环节(H-S-1)。”

“各院系在SRTP的审批过程中界限分的比较清楚,不少院系都对本学科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力支持,而涉及到交叉学科就非常尴尬,双方院系都不愿来批这样的项目(N-S-1)。”

“有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往往是导师大课题的子课题,都是跟着导师在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何谈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C-S-1)。”

三、总结与建议

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详细的实地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了基本认识和初步了解,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需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应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放在重要位置,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颁布相应的管理文件,确保经费独立;不断完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督导,落实相关责任。

其次,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总结多年来施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良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种短板和瓶颈。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对症下药,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这一中心,把握学校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这两个重点,整合各类资源。

第三,需要选树典型,形成常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在每一期的执行过程中要挖掘重点、优秀个案,让参与的学生与教师现身说法,并根据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王爱民,崔建伟.SRTP 和课外研学活动融入导师制的模式研究[N].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3]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4]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N].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科研培训篇(9)

一、科技类企业发展特点及培训需求

科技类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高新技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的多维认识,产生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多种标准。美国经济学家伊查克・爱迪斯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幼年期、学步期、青年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等十个时期,而其中,前六个时期是高科技企业从创办到成熟的必经阶段。在科技类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行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技术创新等等。在现有的体系下,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和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影响科技类企业迅速成长的最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科技类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科技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决定的,而科技含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人才的创新。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是科技类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

(2)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是科技类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科技类企业就无法立足于市场,也将失去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赖以生存的法宝。

(3)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活动是科技类企业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但是管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科技类企业必须组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对管理的模式、沟通的渠道和规定制度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上述三点内容都需要科技类企业拥有足够满足战略发展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人才,员工要创造高效业绩,就需要拥有创造力和积极态度,需要组织创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环境。

二、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研体系构成

培训需求的最终确定要经过需求调查、需求分析需求确认和需求纠偏四个环节。实施培训需求调查主要是通过与管理者和员工的交谈、观察、接触、收集培训信息的工作。其中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必须考虑在内。收集培训需求信息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档案、重要事件访问、观察发现、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议报告等途径。需求调查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而且一开始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和筹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建立培训体系的第一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就是一个收集、汇总、分析、整合需求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组织发展目标、业务要求、人员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是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些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因此,培训需求分析不仅应该立足于现在,更应立足于组织发展的未来。

培训需求确认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介绍有关方面的情况,培训需求要得到认同和确认,达成统一意见,确保培训项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来讲培训承办单位就有关培训的必要性、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问题进行详尽的设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在此过程中,要确认差距,明确目标;选择办法,解决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过程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偏差,需要进行需求纠偏控制,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变化,培训计划实施及培训服务实际,培训的统计、跟踪、测评、总结三方面对需求偏差纠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需求进行不断补充,最终落实在培训项目的调整和补充上。

对培训需求进行细分,分为普遍培训需求、个别培训需求、短期培训需求和长期培训性需求。其中,普遍培训需求是指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培训需求,包括职业素养、通用管理技能以及个人发展的培训需求,并不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个别培训需求由于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资历不同而产生,体现出部分人和个别人的培训需求,如专业技能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等。短期培训需求大多是指组织在未来一年内的培训需求,包括突况解决、引进技术的普及、政策行规的学习,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具体事项的处理。长期培训需求指组织在未来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培训需求,它的产生并不是基于现状,而是基于组织未来的发展要求长期培训需求制定的依据是发展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目标,内容涉及理念变革、战略转换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三、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在现阶段,科技类企业常用的需求调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资料阅读、人员访谈、问卷调查等。 所有的调研方法都是手段,都是为弄清楚企业真实的培训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而服务的,但每一种调研方法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就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也不是每一种调研方法都必须使用。采取什么方法,根据调查者个人的能力习惯、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的规模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等来确定。

科研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90-02

The Evaluation of Surgery Post-Graduate’s Ability before Standardized Training

WANG Dewei ZENG Xianwei JUAN Zhaodong ZHU Hong ZHANG Chengming

Weifang Medical College,Weifang 261053,China

[Abstract]Investigated the evaluation project of surgery post-graduate’ ability before training. everyone practise ability is difference because of the school performance diffrence or the diffrence role between student and surgery post-graduate. So the evaluation project of surgery post-graduate’ ability is set about from medical ethics,medical ability,scientific research,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oject of resident physicians’ standardized training,adapts surgery post-graduate the subjects’ demands.

[Key words]Surgery post-graduate; Ability evaluation; Individualization project

外科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1]。由于外科研究生在校本科成绩个体差异,本科生与研究生角色不同[2],在完成学校本科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后仍然需要接受某一学科系统化、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才能使其掌握从事医疗活动所具有的诊疗知识和技能[3]。对外科研究生轮转前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培训方案,本文就教学医院外科研究生培训前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案进行探讨。

1 医德医风评估

政治思想反映的是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等,医德医风反映的是人的行为表现。临床医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师在处理病人时,所选择或采取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当前存在重专业能力训练、轻职业道德培养的现象,开展政治思想、医德医风的考核评价,对于扭转这一现象,引导外科研究生重视职业道德等修养,具有十分现实的导向作用。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医师与患者之间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临床能力,与医德医风、职业态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不仅依靠医患之间交流的技巧,而且依靠良好的医德医风与职业道德。因此,对外科研究生临床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其政治思想、医德医风进行评价[4]。

医德医风评估属于情感领域的评定,常用评分量表的方法评定[5]。虽然人的思想、素养和觉悟是不能量化的,但反映思想、素养和觉悟的外在形式是可以捉摸的。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态度和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能够了解人体的态度和道德意识[6]。因此,尽管医德医风反映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只要把反映医德医风素质的基本因素尽可能采用数量化的表达方式,并提出相应的衡量标准,通过观察医师在临床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进行量化测评的。在考核过程中,该项指标采用360°评估方案[7],即医院主管领导、科主任、护士长、上级医师、同级医师、实习进修人员、患者共同参与,就外科研究生在本专业科室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学习态度与科学作风、遵纪守法与劳动纪律、团结协作与人际关系、集体观念与文明礼貌进行评价,避免单一评价凭主观印象打“人情分”,便于及时发现不足并改正。

2 业务能力评估

业务能力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

根据某学科的在校理论成绩和临床实习操作能力间接推断。但新外科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其教学条件及出题难度不一致,因此很难判断其水平,可作为参考。

根据入院前不同学科考核成绩来初步判断其各学科掌握水平。在没有任何应试准备的情况下,上级医师根据本学科需要,就轮转学科分别出具有代表性理论与操作试题,可以分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了解的前沿新进展及本学科与轮转学科交叉知识,考核临床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独立处理病人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根据本学科工作期间,上级医师评价及自我评价,对照本专业轮转培养计划,找准轮转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避免外科研究生规范化培养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根据专业需求,结合在校成绩、入院测试及多方评价,分析制定外科研究生规范化培养个体化计划,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弥补自身不足。

3 科研能力评估

现代医学模式己经转变为生物-心理学-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科学呈现社会化趋势,要求医学人才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具有人文社科知识。对3所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研究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评及培训需求分析[8],发现外科研究生对行为和社会医学知识掌握较差,需求很大,说明外科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己经充分认识到此类知识的重要性,不再单独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提示培训部门在外科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上要进行调整,除重视临床专业理论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行为和社会医学理论的学习也不容忽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公共卫生政策、公共关系学等需要增加学习机会,适应培训需求。随着加入WTO、我国信息市场的开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将迅速发展,为毕业后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9]。

教学医院一般为科、教、研一体的综合性医院,这对外科研究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在多个环节加强临床外科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因此,教学医院外科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前能力评估,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快速全面发展个体,将成为指导与保证外科研究生培养成效的基础环节。

[参考文献]

[1] 黄恒进. 医院管理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3.

[2] 王星月,阎正民,舒明蓉. 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外科研究生对本科医学教育质量的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1):12-17.

[3] 程璇,杨丽丽,潘景业. “社会化专科医师培训”综合评估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5):39-40.

[4] 简党生,史建平. Delphi法在外科研究生规范化培训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5):459-462.

[5] Kimatiano,Stephen J.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how do weknowit'sworking? [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2006,102(1):209-212.

[6] Miller GE. 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 competence performance[J].Academic Medical,1990,3(8):63-65.

[7] 薄红,孙宝志,张东华. 对临床外科研究生进行个体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1):44-45,60.

上一篇: 会计学毕业实习报告 下一篇: 高二生物知识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