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在高校科研经费管控的运用

时间:2022-10-14 17:40:26

摘要:“放管服”政策的实施,可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有利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但部分高校对“放管服”政策的错误解读,导致科研经费在使用与分配中出现了诸多违规问题,偏离了“放管服”的初衷。“放管服”背景下,为营造稳定的高校科研环境,真正发挥“放管服”政策的积极作用,各高校应确定岗位关键权力,避免多头管理,解决“放管服”政策下一人独大或权责不清的问题。

放管服在高校科研经费管控的运用

近些年,高校科研立项持续增加,经费预算不断增多,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实践发展需求。“放管服”政策的出台,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创造了契机,高校自主权限不断扩大,简化了经费申请、审批流程,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但也暴露出了诸多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为防控财务风险,正确将“放管服”理念渗透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各高校应摒弃过往的刚性管理思想,重塑科研经费管控流程,基于“放管服”背景,完善配套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刚柔并济管控经费。

一、高校科研经费“放管服”的内涵

为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放管服”理论,并公布了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政策。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分析“放管服”的内涵。

(一)“放”的内涵

“放”是指重新梳理政府和高校的权力边界,简政放权,在科研领域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权。简政放权政策下,减少政府对高校科研的干预和审批行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配置的自由度有了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了高校科研的便利,有利于高校保持科研活力。

(二)“管”的内涵

“管”即公正监管,具体是指要规范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实施绩效考核措施,确保科研经费的充分利用。权力下放后,科研经费的使用中,更容易出现财务违规问题,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流失。因此,不能只“放”不“管”,要构建“刚柔并济”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从而营造安心、稳定的科研环境,实现科研的提质增效[1]。

(三)“服”的内涵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从“服”的角度来讲,要优化服务,简化管理流程、审批流程,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使科研人员用最便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完成报销业务处理,简化审批流程[2]。在“放管服”政策背景下,2021年,全国共17所高校的预算经费超过100亿元,科研经费逐年稳步增长(见表1)。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多,诸多高校在科研领域取得进步,分别最新智能科技研发成果,解决了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二、“放管服”政策下高校科研经费管控中的问题

(一)多头管理问题普遍存在

“放管服”政策的落实,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要想真正实现简政放权、规范管理、优化服务,需要做到“放而有序”“管而有方”“服而有心”,才能实现“接得住、管得好”[3]。然而,各高校“放”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未做到“放而有序”,主体责任不明确,相关负责人责任界定不清,多头管理普遍存在。实际上,科研经费的申请、使用、配置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的权力权限不同,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例如,项目管理部门,更多的是考虑项目的推进,而审计部门则关注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若放权安排不当,就会造成相关责任人的观点难以达成一致,使“放管服”政策的落地产生诸多障碍。

(二)经费管理中缺乏风险意识

“放”把科研经费管理的自主权下放给了高校,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良好科研环境的塑造,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但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务风险问题。某些高校在落实“放”的政策的过程中,忽视了“管”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例如,一些高校忽视风险控制,科研经费财权和事权集于一人,导致经费使用中出现了经费挪用问题,带来了经费流失风险。在相关案例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很多高校提倡风险管理,却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机制,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的敏感性、警惕性不足。

(三)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各高校在执行“放管服”政策的过程中,对政策理解不透彻,科研经费的监管重形式、轻质量,没有正确平衡“放”与“管”的关系,未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实际上,“放管服”中的“放”,指的是“简政放权”,而不是要放松对科研经费的监管[4]。显然,所谓的“放”需要建立在“管”的基础上,既要“放”权力,也要“管”责任。一些高校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过分强调权力的下放,忽视经费使用效益,导致科研经费投入水平无法客观反映高校科研的水平,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过低,难以实现预期科研经费投入的目标。(四)科研经费报销问题多现阶段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服”没有做到位,“服”与“放”尺度把握不准确,“服”与“管”的关键点控制不严谨,导致各项经费报销问题较多。例如,采购活动中,供应商资质不符合要求,采购定价不合理,合同签订不严谨,甚至存在关联方交易,不符合报销要求。而且采购后,相关账务处理不及时,无材料采购管理台账,未采取入库管理措施。此外,会议费、劳务费、差旅费、接待费、咨询费等方面,存在虚报冒领、代领代签、二次分配等问题,未正确使用资金结算方式,“三公经费”列支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5]。

(五)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足

要想充分利用科研经费,使经费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就要做好经费的统筹,加强预算管理。然而,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和研发实际需求差距大,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脱节严重。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编制粗糙,缺乏科学性,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导致项目经费应用中缺少预算凭证。在预算审批时,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论证,忽视科研项目的收益性,造成科研项目投放和产出不成正比。同时,由于前期预算管理不足,在结题验收时才发现经费没有花完,结余经费严重超出预期的预算计划。这时一些项目人员,为应付验收,就会做出违规行为,突击花钱或调账,严重违反科研经费管理的原则和要求[6]。

三、基于“放管服”背景高校科研经费管控的具体策略

显然,部分高校“放管服”政策落实仍存在问题,对“放”“管”“服”的平衡点、关键点把握不准确,存在多头管理、管理缺失、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通过以下内容对“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控提出改善建议。

(一)确定岗位关键权力,避免多头管理

权责不清,责任混乱,易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很难满足“放”的要求。因此,在“放管服”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应转变科研经费管控思维,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放而有序”,合理确定岗位关键权力,建立领导牵头的管理体系,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具体来讲,项目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做好管理权分配,使权利与义务对等,尽可能杜绝多头管理,避免无序放权。例如,基于统一指挥原则、逐级授权原则、职权明确原则、职权与职责相称原则,建立配套的权责划分制度,明确划分各层人员权责,通过制度控权方式,使财权与事权分离,构建学校、院系、课题组(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的模式。另外,重大决策或大额经费支出,应组织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进行集体表决,重大事项严禁个人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的意见。

(二)树立风险防控意识,防控风险的爆发

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分配过程中,难免要面对各类风险,风险的爆发势必会对科研项目进度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不仅要“放”,还要“管”,尤其是要做好风险管理。一方面,高校要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提前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计算风险系数,深入分析风险类型与风险成因。通过严谨的风险分析,找出风险源头,就可对风控事项做出提前安排,尽可能减少管理漏洞,将风险对科研项目的影响降到可控范围内,规避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为防控道德风险,高校应加强政策宣传,向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宣导科研管理的法规,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相关人员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科研人员、财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消除部分人员的侥幸心理,提高违规使用经费的犯罪成本。另外,要根据相关人员的表现,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其进行信用评级,适当简化高信用等级科研人员经费申请的流程,同时加强对信用评价一般人员的内部审查。

(三)加强绩效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为促进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我国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为科研活动提供物质支持、政策支持。但一些项目投入经费后,没有取得理想成果,原因之一就是绩效管理的缺失。因此,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高校应优化监管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对经费使用情况和研究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合理的考核评价。在经费绩效方面,要评估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合法性,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确认经费利用效率。传统绩效管理更多的是关注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对项目的影响,评价结果不全面、不客观,只能片面体现经济效益,无法满足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需求。但高校科研更多的是看重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四)加强经费报销控制,规范经费支出

费用报销控制不足,屡屡发生违规支出,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严谨性、严肃性。因此,各高校应正确把握“放”和“服”的平衡点,找准“服”和“管”的关键点,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加强经费报销控制,规范经费支出。具体来讲,高校应结合当前的政策要求,对科研项目活动中各项经费的支出与报销做出明确的规定,通过硬性制度来遏制虚列支出情况的发生,提高科研经费支出的规范性。例如,在差旅费的报销方面,不仅要考虑出差费用报销的标准,还要对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做出相应规定。例如,将出差人员按级别划分为三类,为每一类人员设定不同的报销标准。若未按规定方式出行,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7]。同时为了体现“放管服”的政策精神,出现特殊情况,需要临时更改出行方式,可说明情况,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审核,由各级负责人确认签字后,进行全额报销,特事特办。

(五)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学统筹经费安排

为缩小预算与决算的差距,确保账表一致,各高校应认真落实经费管理制度,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学统筹经费安排。具体来讲,预算编制阶段,要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为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项目人员要认真研究课题,合理确定研究的思路,以及技术实施的线路,提前细化工作内容,并根据主要研究环节,估算预算需求。同时为了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到项目预算的编制中,为项目预算编制提供必要的指导,对预算修正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避免后续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调账情况。在预算执行阶段,要监控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加强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审计,将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批准数进行比对分析,确保各项经费的发生与发展在预算计划范围内。在预算执行后,要根据预算执行情况,问责违规人,从而提高各级人员对经费管理的重视。

四、结语

“放管服”政策的实施,可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有利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但部分高校对“放管服”政策的错误解读,导致科研经费在使用与分配中出现了诸多违规问题,偏离了“放管服”的初衷。“放管服”背景下,为营造稳定的高校科研环境,真正发挥“放管服”政策的积极作用,各高校应确定岗位关键权力,避免多头管理,解决“放管服”政策下一人独大或权责不清的问题。另外,为控制“放管服”所带来的风险,高校应树立风险防控意识,防控财务风险的发生。此外,要加强经费报销控制,规范经费支出,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学统筹经费安排,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崔灿.基于“放管服”背景下科研单位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2(2):21-24.

[2]王芳.放管服视阈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2(2):78-79.

[3]赵静.“放管服”背景下对高校财务工作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2(3):36-38.

[4]姚荣.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两难困境与破解策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37-46.

[5]徐玉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放管服”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S1):34-36.

[6]林欣.“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7):66-68.

[7]杜萍.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转型思路:基于“放管服”理念分析为例[J].中国储运,2021(11):78-79.

作者:张蓓

上一篇: 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的运用 下一篇: 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