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05 05:25:32

摘要:由于资源短缺、形势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等影响,现今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的管理模式与其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一系列矛盾由此而生,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作进一步探究,以期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浅议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策略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教育 策略

[论文内容摘要]由于资源短缺、形势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等影响,现今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的管理模式与其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一系列矛盾由此而生,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作进一步探究,以期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和社会,作为与二者紧密联系的因素,高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必定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育中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那么,高校教育该如何围绕人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呢?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提出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化利益,注重交易,追求最大化利润,这一系列的经济特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很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都表示,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一个难题,如果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改观,那么势必会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和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求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知识经济注重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注重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基础知识,注重基本素质,同样提升了高校教育的内涵。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呢?

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在策略上首先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整个改革的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要做到两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等不同特点,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里获得自由、平等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教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以教师为本,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营造一个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为教师发挥育人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学校要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重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沟通、激励等方式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使教师爱岗敬业,业有所精。

(二)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自主、平等使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大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强烈要求人格的平等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以并体现出价值,迫切希望得到尊重。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和学生进行双向的沟通,在情感交流和心理了解的过程中,实现工作方式由单向的“单纯管理”向双向的“服务指导”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教育服务指导来使大学生进行自省、自律,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将不正确的思想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学生了解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为高校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实现工作内容的转变

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发展提出不同的工作内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保护学生权益。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断地改善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要求。第二,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各大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这里面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指导、政策指导、方法指导,以及心理问题的疏导,为大学生踏出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此外,在学生服务指导体系的构建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高校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而且是今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将人文化、系统化、科学合理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生力量。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研究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策略

摘要:由于资源短缺、形势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等影响,现今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的管理模式与其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一系列矛盾由此而生,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作进一步探究,以期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 教育 策略

高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和社会,作为与二者紧密联系的因素,高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必定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育中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那么,高校教育该如何围绕人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呢?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提出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化利益,注重交易,追求最大化利润,这一系列的经济特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很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都表示,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一个难题,如果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改观,那么势必会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和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求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知识经济注重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注重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基础知识,注重基本素质,同样提升了高校教育的内涵。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呢?

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在策略上首先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整个改革的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要做到两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等不同特点,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里获得自由、平等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教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以教师为本,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营造一个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为教师发挥育人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学校要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重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沟通、激励等方式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使教师爱岗敬业,业有所精。

(二)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自主、平等使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大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强烈要求人格的平等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以并体现出价值,迫切希望得到尊重。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和学生进行双向的沟通,在情感交流和心理了解的过程中,实现工作方式由单向的“单纯管理”向双向的“服务指导”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教育服务指导来使大学生进行自省、自律,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将不正确的思想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学生了解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为高校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实现工作内容的转变

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发展提出不同的工作内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保护学生权益。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断地改善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要求。第二,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各大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这里面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指导、政策指导、方法指导,以及心理问题的疏导,为大学生踏出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此外,在学生服务指导体系的构建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高校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而且是今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建立一

个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将人文化、系统化、科学合理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生力量。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浅议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策略

摘要:由于资源短缺、形势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等影响,现今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的管理模式与其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一系列矛盾由此而生,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作进一步探究,以期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 教育 策略

高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和社会,作为与二者紧密联系的因素,高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必定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育中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那么,高校教育该如何围绕人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呢?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提出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化利益,注重交易,追求最大化利润,这一系列的经济特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很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都表示,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一个难题,如果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改观,那么势必会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和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求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知识经济注重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注重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基础知识,注重基本素质,同样提升了高校教育的内涵。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呢?

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在策略上首先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整个改革的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要做到两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等不同特点,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里获得自由、平等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教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以教师为本,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营造一个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为教师发挥育人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学校要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重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沟通、激励等方式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使教师爱岗敬业,业有所精。

(二)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自主、平等使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大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强烈要求人格的平等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以并体现出价值,迫切希望得到尊重。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和学生进行双向的沟通,在情感交流和心理了解的过程中,实现工作方式由单向的“单纯管理”向双向的“服务指导”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教育服务指导来使大学生进行自省、自律,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将不正确的思想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学生了解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为高校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实现工作内容的转变

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发展提出不同的工作内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保护学生权益。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断地改善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要求。第二,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各大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这里面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指导、政策指导、方法指导,以及心理问题的疏导,为大学生踏出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此外,在学生服务指导体系的构建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高校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而且是今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

养要求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将人文化、系统化、科学合理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生力量。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林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艺术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农林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独有特点,剖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艺术类考生急剧增加,加上许多学校原本并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教育氛围,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在农林高校,不论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类,艺术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另外,公众对于农林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存有认识偏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农林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和校外比,艺术类毕业生不如主流艺术院校毕业生那么走俏;和校内比,传统大农学科专业名声更响,新兴的艺术专业更像是“菜鸟”。面对这种困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因为担忧就业而产生心理疾患或困扰。

除了就业引发的心理压力,还有经济引发的心理压力。艺术专业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一般艺术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用具开支,花费往往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西北农林科大2007级学生为例,该校普通农科类专业收费是3025元每年,理工科收费是4950元每年,艺术设计(艺术类)专业却高达9900元每年,加之专业作图需要的计算机、画笔、颜料、特种纸张等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2万元的日常开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不少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

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但“兴一利则生一弊”,艺术教学对个性化的过于尊崇可能使得学生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学习方式的单独化,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对于个性化德追求,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包括个人才能发挥、个人利益获取、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而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环境外在影响。

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 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追求绝对自由主义,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难以说服教育,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以人为本,保护个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每一个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时展到今天, 尊重个性, 关注个性,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创作灵感,不夸大他们的文化课程劣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树立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成才的新的理念,要有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层次的人格思想,增强学生高层人格思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1)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2)是管理工作要做到突出重点,强化定量管理;(3)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导向作用;(4)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在对学生考核、评奖、评优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上,工作要细,按制度办事,做到奖得有理、罚得有据;(5)是注重人性管理,强调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弥补和消除制度管理所带来的不足。

(二)探索课堂新机制,内心激励与外部引导相结合。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内心是需要的激励的,激励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帮助艺术类学生了解他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多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我固有之也”的资质和潜能。因此,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课堂为落脚点,融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通过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实践,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职业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完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的学生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和国家、时代、社会,理性分析自身优劣条件,合理制定职业规划来达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效果。

(四)改进“两课”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的主载体。

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着和可靠接班人历史重任。教育管理者应当针对艺术类学生重形象思维特点,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手段,加强两课教学的创新改革。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以课堂主题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丰富而生动的形式,比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开展“美丑一瞬间———大学生道德建设漫画大赛”,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创新教育为载体,不拘形式,使“两课”教学富于针对性和导向性,在形象感触中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五)营造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一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针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应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课程,有计划地举办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知识渗透和熏陶,帮助学生正确判断、理性选择,提升人生境界。二是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氛围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类文艺竞赛,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开拓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境界。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探究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随着逐年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时期,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改革,教育管理者工作方法面临着新的考验。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工作方法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与国际的逐渐接轨,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负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承受力也提高,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断加强。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连续几年大幅扩招,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期,2006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2%。[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且还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教育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多方面的变化,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经济的发展、制度的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新中国建立以后,处在计划经济和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体制下,学生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以“三观”教育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其教育理念是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以接受祖国的挑选。新中国成立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种管理制度表现出了它积极一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了比较合理的配置,同时集中力量培养了一批国家紧缺人才。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2001年11月10日被批准加入世贸组织,随之,我国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作为计划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依然沿袭着过去统一培养的模式,开始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而且缺少变化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生活而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令人心痛的行为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同时,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缺乏对人才的统一认识,造成了人们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而且,当人们经历了国企改革、下岗等一系列痛苦的蜕变后,发现学历是饭碗的保障之一,并对大学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自己或儿女可以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得到一个金饭碗,人们对大学价值认识的错位也给大学管理提出了难题。

2、学生的个性化给高校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80后出生的,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性大,自理能力弱,身体、心理素质较差,比较脆弱,缺乏自控能力,缺少集体观念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缺乏自觉性,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大学里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自主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奉献精神等不足,没有追求的目标,把一切东西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强调自己的个性,不愿意人云亦云,很多事情上,都要求要有自主选择权。学生管理已经告别了老师说什么是什么的年代了。

3、高校规模效应要求寻找新的管理方法

首先,大规模的扩招以后,生源质量较以前有所下降,这样使原本很容易实现的管理要求,变得开始有难度。其次,学生数量剧增而老师的数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趋于饱和状态,很多问题老师只能抓大放小,想要有工作深度,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再次,管理思路和制度相对滞后,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死板或应付差事,没有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我国已从精英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高等教育,而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造成了现在教育出的大学生像花瓶一样,中看不中用。

二、探索与思考

1、以创新为目标,抓好教育引导工作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对应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2]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正确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一个合理的激励制度。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一个从教者都在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促使英国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政策¬-专利保护。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是通过出售这项技术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失败商人变成了富有的发明家。作为高校管理者,从这件事上应该学到什么是人才的标准,人才不是各科成绩都非常好的只知道学习的学生,而是具有创造力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指责,现行教育制度是抹杀学生创造力的罪魁祸首,各方面的证据也隐隐说明着其中的一些关系。作为教育者,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学生认为他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他是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的。学生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学这一门课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揭露出了我们在学习引导上的问题。学生不是为了学位证书而学习,如果学生把取得学位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那就违背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了。我认为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的一步。如何才能做到呢?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拼命鼓吹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多么的好,有多么的重要,而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就像我们到市场买菜,无论菜农说自己的菜好,我们都是要选自己需要的和自己喜欢的。现在的高等教育价值中,我们不仅仅应该注重社会价值更应注重个人价值,没有了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社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管理者是与学生的接触是相当多的,从事学生非专业教育的重要教育者。学生的非专业教育主要包括了理想教育、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作为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对生活有极大的热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耳濡目染地让学生感到有所追求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同时,学生管理者应用具体的行动代替说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再次,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发表他想说的。当他把他想讲的都说了,我们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了。

除此之外,大众化教育的开始,同时宣告着师道尊严时代的结束。在我国长期的历史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认识。在学生管理过程,往往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学生管理者,我们存在的价值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好,在我们之间更重要的是做朋友,而不是长辈。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只是要根据经验告诉他做某些事需要的代价是什么,让他根据情况进行选择,而不是替他做好决定。

3、抓好工作两条线,做好目标导学工作

当前的社会非常看重学生的文凭,而现在的文凭的取得主要是看学习成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说文凭和能力不是矛盾的,应该是彼此相长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呈线性关系的。高分低能的一种现象已经出现了。这时候,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需求其中的平衡点很重要的。首先是鼓励学生学好本学科知识,让他们明白学习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其次,除了奖学金外,并不把学习成绩作为各项考核的惟一重要指标,只有学生成绩合格,他就应该具有各项奖评的条件,其他的奖评条件应该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成绩和他所特长方面做出的贡献。即工作中的一条线是保证学生能拿到关乎他前途的文凭,另一条线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追求的目标,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期,入校学生参差不齐,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对于那些对专业有兴趣且基础良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下去,今后在科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那些对专业兴趣不大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保证日常的学习要求之外,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掌握一项技能,并在这个方面取得自己期待的成绩。

4、强调过程管理,优化管理制度

现在的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结果的考评,缺少对过程的充分关注,而学生的培养恰恰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进步,没有一个终极点,所以无论我们用何种结果式的考核都会给学生长期发展造成影响。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喜欢拿短期目标当作最终目标,就像高考一样,通过高考,我们可以进入更高的学府学习,这只是短期目标,并不意味着考上大学就是成才,而是通过在大学的不断学习来获取成长。也正是这种拿短期目标当最终目标的现象给高校管理埋下了暗礁。所以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一定要帮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平时的过程式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

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发展变化的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着制度变革、规模效应等带来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人才观,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并优化管理制度,最终成为工作有效率,有成效,惠及学生的教育管理者。

上一篇: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探讨 下一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