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5:49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1)

论文摘 要:精读课课程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现象,本文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讨论了精读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阐述了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优秀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呈上涨形势。高职英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尽快提高英语高职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或为未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了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们的终极教学目标。

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技能性,知识性课程。与众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的科目相比,作为主干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精读课又有何教学特点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调查了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语高职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结果显示60%的学生不明确精读课的价值所在;2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较泛读课,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词汇讲解更为精细的科目;只有1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精读课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学生的反馈显示出部分高校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手段滞后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现象,笔者撰文阐述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以期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 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可见,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应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是所有这些细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读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延伸。语言教学应突出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讨论,其过程本身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事上不仅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高职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全英式教学不适合他们,多是采用双语式教学,但这种做法不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使用氛围,顺从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教学重心偏向语法和词汇,易使精读课成为词汇课或语法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用汉语进行说明,但在转换语码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诸如此类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口头上用英语表达,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其对应的汉语意义。此种做法是在向学生暗示:我们要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双语教学中不加提示的语码转化则会顺从学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师有“以身作则”之嫌,致使学生一有困难就采用母语表达,而不是动脑采用其它英文表达形式。[2]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teacher talk),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进展采用适合学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辞和表达形式。持之以恒,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定能有长足提高。[3] 转贴于

(2)此外,精读课还是泛读,写作和翻译课的延伸。正如一些学生所言,精读课是较泛读课而言,对文章分析更为透彻、词汇讲解更为细致的科目。泛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是各种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词汇量的扩充,而精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则是词汇、短语用法更为详细的介绍;句与段表达、内容及功能上的细微分析,与作者整体谋篇布局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等等。精读课还会涉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练习,又是对写作课的延续。此外,教师常会让学生对一些长句,难句或段落进行翻译,以测试学生实际理解程度,这个过程又考察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亦是翻译课的延续。

(3)最后,精读课还是语法课的进一步延伸。此点置后,并非因其不重要,而是几乎所有精读课教师已经做到了。且往往有过之,无不及。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理解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每句话的语法结构,澄清句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法课”上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实用训练,可谓是“语法课”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教师易倾向于把重心完全放到语法结构的分析上,且为了快捷澄清某些语法知识,又采用母语作为交流媒介,结果学生在精读课上除了习得一些语法知识之外,感觉收获甚少,长此以往,不仅导致学生厌学,且妨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即便是讲解语法也应使用目的语进行。授课之初学生理解虽困难一些,但随着对语法术语熟悉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英文讲解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对于语法问题,教师只需对长句,难句,单元要求掌握的句型进行重点分析即可。文章分析完毕,务必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其思考质疑,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可直接解答或找学生代答。找学生代答效果更好,常会出现一人提问,全班讨论的情况。有时学生没提到的而教师又认为学生有必要注意的,可由教师再质疑,往往又形成了全班讨论的局面。这种讨论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更是培养了他们在阅读中逐字逐句推敲的好习惯,为他们巩固语法知识、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甚至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 结论

明确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只重词汇和语法,而轻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明确“精读课”的教学目标,就不会偏离英语高职专业的培养任务和目标。坚持精读课课程的“综合性”教学与训练,并通过与其它科目的相辅相成,最终促成学生整体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2)

一、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职教育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指导思想应定位在以提高英语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传授英语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2.高职英语专业口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从全世界来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说任何其他语言的人数,英语在45个国家是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任何一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外贸交往、国际礼仪、商务谈判等等,统统以英语作为标准通用语言。英语口语的应用无处不在,职业人们以具有英语能力为荣。可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之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最佳途径。但是,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能够在笔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对于他们来说,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是英语的全部。大多数学生在口试中表现较差,不能完成实际交流任务,看的懂,但是说不出。即使注重口语练习的学生的英语表达也充满了中式英语,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句子。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欠缺的现状逐渐引起教学双方的重视,促进教学双方共同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摆脱“说话难”的尴尬。

3.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之后,英语口语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没有表现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据有关人员在2002年8月对国内几十所高职高专及部分地方大学的150名非英语专业与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84%的受访者在英语实际运用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听、说,70%的受访者在实际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场的是听、说、译三项技能。这表明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在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对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做出合理定位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实用英语训练》大纲要求遵循“打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实用”的原则,把英语知识的学习寓于大量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

二、实行整体性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课程安排改革的必要性。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专业均以精读课程为主,每周至少安排6~8节。泛读课程大约每周2~3课时,语法、语音、听力、口语每周均为2课时。精读课程的课时量远远大于其他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会使学生误认为在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唯有精读课是主课,其他课程都处于次要地位。结果就是,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精读课上,认为学会了精读课文里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就是英语专业学习内容的全部,反而忽视了能最直观体现英语能力的口语表达能力。经过三年英语专业的学习后,学生并没有体现出英语专业学生应有优势。众所周知,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在于社会交际,所以口语技能应居于听、读、写、译四项基本技能之上。Correll指出,听读的技能为“接受技能”(receptive skills),说的技能为“生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这三种技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以听读技能为基础,以说的技能为培养目标。改革后的英语专业课程安排应该明确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视听说等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使学生们把所有的课程都视为口语课程的预备课。学生们在其他基础课程中学到的单词、句型和信息都应尽量运用到口语课程的学习任务中。所以,英语教学者应该引导学生在进行口语输出练习之前,做好充分的语言知识输入。

2.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周内各门课程涉及的课文话题不同,课文内容没有关联性。这样的课程安排会使学生每门课所学到的表达方法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作为英语教学者,要想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学生经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能脱口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对现行的课程内容安排做出调整,从整体内容上加以把握。英国语言学家耶登(J.Yalden)在《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一书中将课程设置定义为“简化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范围”。单课的设置目的性越单一,教师对教材的重点越容易把握,在课堂上的操作方向性越明确。要想强化语言学习的效果,就必须突出单科的重点。如果重点太多的话,学生就会无从把握,不知道把主要精力放在何方,学到的语言表达会如蜻蜓点水般的肤浅。

3.实施整体性教学的可能性。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法与翻译等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没有本质的不同,并不涉及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分别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按照“一个整体的几个方面”思路,使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至于彼此割裂。

4.英语的整体性教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可以遵循“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同一个英语专业的班级所开设的各个课程的内容应该相互联系,满足横向互相补充的需要。在一个教学单元里,各门课程的学习材料的内容应围绕同一个话题,各门课程之间可以形成连接,这样学生在各门课中,可以学到关于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的表达方法,如果以后在完成交际任务时,遇到类似的话题,学生就可以随时提取大脑中储存的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就好像生产线的一端输入原料――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生产线的另一端输出成品――学生关于某一话题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5.教学目标的设定。精读:精读课的设置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单词,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单词的词义和用法。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在课文里出现过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现象,并且可以举一反三。泛读:泛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扩大某一话题的词汇量,了解关于这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的多种表达方式。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泛读课文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阅读技巧,熟悉各种语法现象,最终可以使学生们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语音:语音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纠正学生的发音,锻炼语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听力:进一步从听的方面扩大学生对某一话题的单词量,了解关于某话题更多的观点与看法,从听觉上进一步纠正发音。口语:口语课是所有科目的教学目的和出发点,可以检验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每节课留给学生讨论的话题与精读和泛读课的课文题目相关。锻炼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力图激发学生已经输入的英语知识。英语口语输出的过程在整个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通过口语输出,英语学习者选择并且使用所输入的知识,到达激活已经输入的知识的效果。根据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英语学习者会在潜意识里把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与表达必需的内容进行比照,从他人的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输出表达更加易懂和得体,从而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因此,语言输出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语基础课程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视听说口语。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和听力均属于语言知识的输入,视听说和口语课以及写作课属于锻炼学生口语输出能力的课程。语言教学分为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输入和输出要达到平衡。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和视听说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输入大量英语知识的机会,视听说和口语课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即输出过程。在目前的口语课上,教师通常会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每节课上给一个讨论话题,然后给出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后,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最后请某位同学就给出的话题做陈述。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过这个话题,所以在语言输入阶段没有获得充分的语言信息,关于此话题的词汇和句型储备量不足,所以不能对该话题展开谈论。导致口语课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达到。

戴炜栋指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一条龙整体性教学体系旨在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积累向交际能力转化。”据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一条龙整体的体系中,所有的课程都应被视为口语课程做准备,属于英语知识的积累和输入,口语课程中,教师应给出与其他课程相关的讨论问题,设计不同的讨论思路,激发学生在其他预备课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但是,如果机械地把每一次英语课都分割成听、说、读、写和译五个模块,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就会显得很紧张,要照顾到五个方面也是不可能的。并且,在实际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平均分配,顾及到听、说、读、写和译这五个方面,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会造成听力、口语、精读、阅读以及翻译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相互冲突。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单门英语类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应的教材能体现出整体性教学的理念。以英语精读课教材为例,教材中的每个单元设计都分为以培养听、说、读、写、译为基础的几个板块,包括听力部分、口语练习部分(包括对话和讨论)、阅读(包括精读文章和泛读或快速阅读文章)、语法词汇和翻译写作。这些板块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其实质是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培养。

整体性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工作量会因此加大。整体性教学的实施要求担任同一个班的老师们组成教研小组,并确定一名教研组长,大家互相交流和沟通,了解其他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后,在统筹安排这个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共享的教学资源。由于教师们需要经常占用课余时间参加研讨会,不仅要准备自己的课程,还要及时了解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的工作量会大大提升,这就使整体性教学的实施产生了局限性,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参 考 文 献

[1]王琦,王维平.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0~82

[2]张启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50~51

[3]段红鹰,娄玉娟.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教育研究).2003(7):191~192

[4]徐层珍.高职英语教学之浅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92~94

[5]Stern H. H.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与教材改革[J].外语界.2002(1):37~41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3)

1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

英语精读作为大学英语主体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文化传递等重要任务。然而,目前英语精读课费时较多、成效很低、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被划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课堂上老师设计的一系列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来完成。它颠覆了原来的教学顺序、转变了师生角色,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精读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不会再囿于语言点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会更关注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分类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始于2014 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笔者以“英语精读”“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截至2018 年12 月一共有23 篇文献。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根据论文研究侧重点进行分类,分为应用研究、模式探析及问题探究三大类。在这23 篇文献中,其中8 篇属于应用研究类,占总数的35%;10 篇属于模式探析类,占总数的45%;2 篇属于问题探究类,占总数的10%。

3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成果

3.1 教学应用研究

在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部分学者的研究关注点在于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际的英语精读教学中。庞亚飞[1]首先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然后采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证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王驰宇[2]具体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高年级英语精读教学,并指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郭放[3]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课堂的现状,探讨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范立彬,李笑[4]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英语精读教学中翻转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和步骤。李东燕[5]指出目前英语精读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翻转课堂来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四点策略。

3.2 教学模式探析

除了介绍翻转课堂的背景、概念、特点、理念、现状等,部分学者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转课堂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李明慧[6]以30 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英语专业精读课为采样项目,探讨了以干预性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张艳萍[7]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基础,设计了贴合英语精读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刘忠才,陈平,李景[8]以青岛工学院2015 级2 、3 班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 》中14 个单元为采样项目,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和测试法、交谈法,设计了课前及课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法两个班的实验数据,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民办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借鉴。虽然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模式借鉴了国外翻转课堂理论,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创新。窦晶[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英语精读教学有着正面意义。焦云韫[10]首先探讨了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再通过一个月的实验,证明了受试者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

3.3 问题探究

翻转课堂自推行来,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推崇,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也在其影响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张婷[11]通过实践教学和相关研究,概括了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有效检测措施。张艳萍[12]从翻转课堂的特点与局限性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了可能的对策。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近几年关于英语精读这门课程的翻转课堂研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略谈一些自己的浅见,敬请批评指正。1)研究内容的广度还需要加深。英语精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但英语精读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其他课程相比,研究内容的广度还有所欠缺。以“大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听力”与“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相关文献分别为126 篇和80 篇。2)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对笔者检索到的23 篇文献综述后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只是简单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优势等,然后展开实验研究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基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如主动学习法、同侪学习法等开展研究。3)研究视野有待开阔。相关文献大多是从课堂或教师角度入手,指出目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参与高,并提升学习动机。但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想法,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等。4)有的研究指出了实施翻转课堂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有效课下监督措施,因为这直接影响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然而相关研究只是泛泛而谈,如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但具体怎么搭建,如何确保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研究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科学的机制。

4.2 研究展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革英语精读教学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诸多理论、技术及实践的挑战,亟待更多学者参与其中。1)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现有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研究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的经验之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未来的研究应该思考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进一步融合到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2)建立有效监督与评价机制。翻转课堂自推广以来,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许多研究也对其持肯定态度。对于精读教学,尽管其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如何监督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怎样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应用中最突出的挑战是学生在课下准备不充分[13]。精读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涵盖读、写、译等多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思考如何建立一整套监督与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相长。3)现有文献缺乏针对精读课前导学材料的系统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在制作英语导学材料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时间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准备翻转课堂材料的时间是传统课堂的六倍之多[14];其次,技术上的挑战,许多英语专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因此,做出来的视频课件往往差强人意;最后,英语精读内容庞杂,如何做好导学内容的设计是英语精读教学研究值得研究的方向。导学材料是一个单元的开始,体现教师对这个单元的整体设计,主题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课件是否生动有趣都是教师在设计导学课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4)在精读课堂中,教师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也是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翻转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课中及课下,教师的引导始终贯穿其中。传统精读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喜欢依赖老师。因此他们内心抵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自主学习中,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异常重要了。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效都有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对近几年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综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针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但针对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增长缓慢,且研究单一、重复研究较多,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在相关领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英语精读教学助力,促进相关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庞亚飞.“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6):30-31.

[2]王驰宇.试析翻转课堂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77-178.

[3]郭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115.

[4]范立彬,李笑.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8-170.

[5]李冬燕.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36):62-63.

[6]李明慧.基于干预性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74-76.

[7]张艳萍.英语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215-216.

[8]刘忠才,陈平,李景云.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J].海外英语,2018(3):21-23,33.

[9]窦晶.大学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6):72-75.

[10]焦云韫.浅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81-83.

[11]张婷.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英语教师,2015,15(24):122-123,132.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4)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重要途径,它考验并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水平,因而在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教学当中,阅读是一个重中之重的环节,是锻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阅读的训练确有一些“重精读、轻泛读”的现象存在,本文将就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定位、存在问题及可改进的方向谈几点看法。

一、泛读的定位与要求――与精读的比较

众所周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基础阶段的阅读主要分为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 reading)两大类型,而依据学生对所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将阅读的要求再次细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逐字阅读(literal reading),在这一层次,学生只要正确理解词义和篇章的直观意思;第二层次为推论式阅读(inferential reading),在这一层次,学生要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但没有直陈的思想观点,即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第三层次为分析性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到了这一层次,学生要分析篇章的结构、作者的表意手段等;第四层次为评论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此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的目的,分析作者是否完成意图或如何完成的,而且要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四个层次的划分就明确了精读和泛读的不同标准:精读需要学生达到四个层次的全部要求,而泛读一般只要求学生完成前两个层次,即能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论点和情节,并根据所读材料进行推论、分析,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从这样的划分来看,英语专业的泛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有着更加难以把握的要求,它所期望达到的阅读效果并非是很明确的词句意义或句型解构、段落关系,而是一个整体的掌握,而这个整体的掌握通常不太容易找到头绪。经常会有学生在考试完毕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好像都看懂了,可是不会选答案。对文章的“懂”是透过文章的字句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观点及文章内涵的鉴别和领会,是对作者写作手法、文章语篇结构的洞察,这后一种“懂”才是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很明显,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前者主要通过精读的学习就可以达到目标,而后一种则需要通过泛读来增强阅读的整体把握能力了。如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对文字的懂而不是对文章的懂,则对自己的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不利的。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这种理解能力需要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训练,也就是泛读教学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因而,泛读并非“泛泛而读”,而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形成阅读的“意会”能力,这应该说是很贴近母语训练的要求了。想要达到泛读所要求的这一目标,教师在泛读教学的实践中就需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及时改进。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泛读教学的重要性一直被予于肯定,而且泛读训练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的显著提高作用也是被普遍承认的,但是这种承认和肯定却并未体现在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重视上。长期以来,专业英语泛读教学实践的安排一直处于一个次要地位,从学习英语阅读的初级阶段开始,师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精读上,精读的教学模式无形中就影响了泛读。这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学习的方式。精读的训练方式是由点及面型的,从词汇意义解析到句子结构分析再到段落关系和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循;泛读的要求是在一个相对泛化的阅读过程中达到对文章大意和作者意图的了解,跨过了我们最熟悉的词汇及句子分析(当然,词汇和句子的细化分析是泛读的语言知识基础,只是泛读的训练重点不在于此),它的学习效果需要长期训练才能体现出来,而不是像精读那样在由点及面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收获,于是很多学生就容易陷入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学习困境,自然在积极性上会受到影响。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由上述原因衍生出来的,即实践中的现实分配问题,泛读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材料,以及师生的精力,这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资源分配,精读教学已经占去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留给泛读的就非常有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泛读教学的发展。基于这方面的原因,专业英语的泛读教学就面临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向“学生主体性课堂”转变。

教师应首先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认识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许多教师上泛读课时习惯于把阅读材料当成向学生传递语言知识的媒体,因而往往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辨认词语、固定搭配、习惯用法、分析语法现象和解释疑难句子这几个方面,因而经常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讲解生词、句法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要做的不是“读”懂文章而是“听”懂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阅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使其产生了依赖心理,学习兴趣递减,并日益陷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心理学家Nuttall提出阅读是“交流的互动过程”(anointer 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这说明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泛读课堂教学的关键应该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方法。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教师应退至次要位置,在课堂上不必花大量时间讲解词汇和语法,而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并对学生掌握的信息予以评价,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注入文章,积极地与作者沟通交流。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有目的性地阅读,才能提高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优化阅读材料以弥补时间精力分配的不足。

在大部分教学实践当中,基于上述的原因,相对于精读教学,专业英语的泛读课并未得到应有的课时安排比例,因而在泛读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练习机会是很宝贵的,这就要求在泛读材料上必须有所筛选,避免花费宝贵时间去消化一些不适合泛读的材料。此外,泛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足够的语言输入,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见多识广,形成有目的地用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新学的语言内容。因而仅仅是有限时间内课堂上的材料还远远不能达到泛读学习的目标,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材料以供课下学习之用。专业英语泛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和所选阅读材料的好坏息息相关,若选得恰当,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使其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更能调动其求知的积极性。若选材不当,则徒增学生负担,吃力不讨好。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吸引学生进入泛读课堂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从趣味性、难易程度等方面出发选择、优化阅读材料,以达到弥补教学中时间精力分配不足的教学目的。

三、新兴教学方法的介绍

除了在已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之上实施改进之外,随着学科细化的发展及互相渗透影响程度的加深,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探究,目前出现了多角度地探寻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态势。其中既有在原有传统基础之上从内部提升的方法,也有的借鉴外部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在此就简要介绍两种。

(一)“精泛合一”的方法。

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传统基础上提升出来的新兴教学方法,这里的“精泛合一”是指将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精读与泛读训练结合起来,加强二者在教学实践中的配合度。从上文中就可以看出,精读和泛读是阅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虽然在教学要求和方式上有所差异,但是其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泛读课配合精读课来进行,通过大量语言规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材料帮助学生印证在精读课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能力,是精读的补充、延续和强化。精读强调的是“点”,而泛读突出的是“面”。英语专业教学只有将“点”与“面”有机地结合,才能培养基本功扎实、语感强、语言丰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以上考虑,以及英语专业教学现实中精读与泛读的覆盖面有重复的情况存在,有教师提出将精读和泛读合并为“阅读课”。确实,精读课一味地传授语言知识和语法概念,既不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宗旨;传统的泛读课忽略语篇教学或过度强调词汇和语法,既不符合语言学习和认知的规律,又在师资、时间和课程设置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如果将精读和泛读整合成一门阅读课,取其教学精华,那么学生不仅能获取语言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策略,积累文化知识。在实际英语专业教学中,精读教学和泛读教学相互是独立的两门课,分别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相互的作用是师生心知肚明的,但是二者之间的配合度却有待增强,正因为各自开展,出现了很多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如果把英语专业教学的这两大板块结合起来,统一安排教学资源,二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就能更好地达到共同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因而,阅读课的设立,既节约了大量的专业学时和教师资源,又使泛读教学在与精读教学的配合中得到完善,势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所以,这种“精泛合一”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

(二)图式理论的运用。

图式理论是新近提出的一种将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康德提出。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是由过去的经验或背景知识组成的,它是认知的基础,读者在大脑中形成图式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并加以理解和记忆。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内容图式是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读者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语言图式是读者以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是阅读的基础。修辞图式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读者对文章体裁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图式理论指出,读者在阅读时,只有把自己大脑中的图示和阅读材料提供的文本信息联系起来,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篇章的意思,才能理解材料。因而,文本在读者脑海中激活的图式决定了理解的方式,读者的理解正确与否取决于其脑海中的图式是否与文本的相同。若是读者在泛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修辞的认知在大脑中能够形成一个与原有知识图式相符合的形象的图式结构,那么就能够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各方面的理解,就更加有利于泛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学生原有的图式知识在泛读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先验平台的作用,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修辞方面积累得越多,在阅读中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就越能够得到拓展。因而,在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实践操作中,教师在平时就需要注重学生知识图式的积累,比如补充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清楚:理解阅读材料既需要得到语言文本信息,也需要调动大脑中相关图式来作用于文本理解。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使学生进入到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良性循环之中,这样才能指导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中的文本信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图式提高阅读水平的能力。总而言之,图式理论的运用就是将阅读中的各个层面与心理学层面联系起来,更加科学有效地达到阅读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泛读教学实践的目标性、效能性和体系性。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泛读教学在其定位上就有着与精读教学既迥异又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因而它在教学实践当中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和受到精读教学模式的影响而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改进,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僵化、教学材料的适合度等问题。虽然泛读教学的地位和重视程度仍旧需要更多的关注来达成改变,但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诸如“精泛合一”和图式理论等新兴教学方法的尝试,这就说明泛读教学正在向着积极发展的方向前进。当然无论提出什么样的改革办法,只有看清泛读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现状,发现其问题所在,并且结合当下的现实来考虑,才能真正为泛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以促进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胡壮麟.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2).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5)

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传播学专业也已经列入高校本科生专业目录,成为国内多所大学的新办专业。目前。中国高校本科生传播学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平衡和兼顾了学术界与业界两个方面,力图为社会培养两类毕业生:第一类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要使未来的从业人员在当代传媒中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理解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大众传媒和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能够以战略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方式思考和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应对专业领域中的变化;第二类是科研人员:要让未来的科研人员在大学就读期间,从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熏陶,毕业后能够致力于对媒体内容、表现和受众方面的批判性分析,增加这个领域中的基础和应用知识,使他们具有批判性和规范性的分析角度,在学界和业界都能出类拔萃,在国内外担任领军人物。

经调查分析,中国的传播学本科教育与美国的大众传播学教育相仿。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大众传播学专业的特点,增加学生对大众传媒的认知,注重传媒实践,同时提高传播学理论素养。传播学专业英语正是适应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立的本科生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概念界定

在探讨传播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之前,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传播学专业英语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专业英语,但与新闻专业英语存在着部分交叉。传播学专业英语应界定为“以英语为唯一的语言载体,既涵盖英语传媒实践,即英语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翻译、摄影摄像等业务技能,又包括大众传媒历史与现实方面的专业术语、传播学经典著作赏析及前沿思潮研读的专业知识体系”。

基于上述概念。传播学专业英语课程应该包括两大类课程:以英语新闻实践为内容的课程,是通过对英美电视新闻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英语电视新闻主持人、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特点,掌握英语电视新闻文本的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色,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和健康等方面的英语新闻术语。而以传播学专业文章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则是通过阅读英语专业论文和著作,在了解传播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为学生独立阅读专业英文著作、撰写英文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特色探索

根据传播学专业英语本科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传播学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构成和教学方法层面的一些特点予以探究。《新闻英语视听说》和《传媒专业英语》两门课程共同构成传播学专业英语课程。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前者是后者的预备课程,后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高级课程。第一门课程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第二门课程贯穿于三年级整个学年。

《新闻英语视听说》。《新闻英语视听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接触美、英和中国知名媒体的经典新闻作品或最新要闻;鼓励学生分析和借鉴美英电视新闻在采访、写作、摄影、播报等新闻业务中体现的特点,初步培养传媒职业精神和跨文化传播的视野;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赏析和专业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必备的电视新闻学术语,如新闻价值、电视文稿、主持人、标题、导人等,同时培养良好的英语新闻语感以及扩大新闻英语词汇量。另一方面。精要、简洁、辩证地指出中西方新闻媒体在议程设置、平衡报道、新闻与宣传、新闻与法律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CNN、NBC、CBS和BBC的新闻作品为主要视听材料。课后,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语节目,登录知名媒体的英文网站进行在线学习。熟悉主要新闻事件,了解其背景和最新进展。

《新闻英语视听说》包含英语和新闻视听说,其中英语是“外壳”,新闻视听说是“内核”。从“外壳”进人“内核”务必首先突破“外壳”。因此,课堂教学应引人视听跟读播报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巧包括:练习跟读和复述,了解英语电视新闻结构,识记专有名词,听记数字,辨析和熟悉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发音特点,提高辨识新词的能力,领悟新闻导人部分的核心作用,利用句型结构理解大意,学习并掌握英语速记法等。

教学方法。《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为全英文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要求较高。而且,二年级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大多为公共英语四级,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正式授课前的课堂调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听说水平作出自我评价,提出对课程的期望。设立学习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控制课程难度和进度,也可依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

课上精心引导,消除焦虑情绪。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因听不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紧张。因此,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放松心情,介绍英语电视新闻结构和听力技巧,鼓励他们进行跟读练习,模仿纯正的发音;了解英美新闻播报时的弱读、连读等语音习惯,熟悉不同民族和种族人士的口音,做到泛听与精听相结合;通过模仿正确发音,学生逐渐培养起对原汁原味英语的敏感和适应;针对新闻作品中涉及的专业话题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从中借鉴其独特的采、写、编、评、摄等技巧。每课练习前介绍相关的新闻背景和新闻人物,帮助学生迅速增加新闻知识,消除在理解时的不确定性。

互动式教学,个性化辅导。在教学中,努力向互动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模式转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的新闻实践作为传播学专业英语的“模拟演练”。

如每课开始时,学生播报英语新闻,以求掌握并应用英语新闻中的常见词汇。随后,教师会对每名学生的语音、语调、非语言交流等方面予以个性化的即兴点评和指导。

在此基础上,教师“模拟”英语电视新闻策划、采集、编辑、制作和播出的全过程。学生自愿分组,召开选题策划讨论会,实施采访,制作英语新闻。此教学实践强调原创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确定分工。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展,按专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最终对学生的作品依次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巧妙地把新闻价值、倒金字塔结构、平衡报道等内容融入练习。

通过学习,学生既可系统地掌握热点新闻及其新闻背景和发展趋势,也可熟悉英语新闻的词汇、语法和文体特色,并逐渐适应电视英语新闻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语气,最终理论联系实际,合作完成电视英语新闻作品,全面提升对英语新闻的理解力和掌控力。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发挥

了最大潜能,沉着应对社会现实对新闻工作者的挑战,

《传媒专业英语》。《传媒专业英语》课程跨越一个学年,分成Ⅰ和Ⅱ两个梯度。教学目的在于:满足全球化对英语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要求,引导传播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直接阅读专业原著,在专业学习中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在英语学习中了解和研究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大致涵盖各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学的主要领域,点面结合,深浅有致。形成梯次。每个单元一般包括综述文章、个案研究和著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经典论述。教师根据难易程度,灵活选取精讲和泛读的文章。

第一学期,课程以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开篇。导论中首先界定“传播”的概念。随后,以大众传媒出现的先后为序,选取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体的相关文章。第二学期,学习内容更加倾向于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其中涉及广告、公共关系、传媒经济、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大众传播与社会、大众传播法律与道德等方面。

教学方法。《传媒专业英语》课程是重要的高年级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由于该课程的讲授跨越一个学年,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侧重点也不同:第一学期强调听力、口语、阅读和翻译训练,第二学期则突出概括文章大意、收集素材、撰写学术文章的练习。具体采取的是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课前,学生预习指定文章,查阅相关材料,大胆提出疑问。课上,通过学生口译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师生互动分组研讨、相关纪录片的播放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精准理解、准确翻译、正确归纳作者观点的能力。在翻译和讨论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独到见解,敢于挑战学术权威。教师保持开放的、学习的心态,与学生平等、自由地研讨。课后,教师向学生推荐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

研讨式教学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和翻译英文专业文章的能力,而且着重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为撰写专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课堂演讲。无论学生日后是从事传媒实践,还是学术研究,他们都应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因此,第一学期教师建议学生从大众传播中选择某一感兴趣的领域,以课堂演讲形式介绍该领域并陈述自己的观点。演讲后的问答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根据演讲内容,结合学生未来的传媒实践和研究的需要,补充实用性强的传播学专业术语,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相关传媒机构,拓宽就业渠道。

因此,课堂演讲的内容大于形式,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传媒专业术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为日后就业拓宽思路、夯实基础。

科研课题。在听、说、译三种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撰写英文科研论文。论文撰写严格按照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的流程执行。

教师将论文开题移至课堂进行,既兼顾整体,又注重个体。论文写作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育原创精神,鼓励他们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在思维和行文方面,学生要借鉴所学文章,体会东西方跨文化差异,运用正确的术语、英文表达和论述方式。教师借助电子邮件对学生的论文提出指导意见。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了,但学生常常被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染,并在科研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出强烈的成就感。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6)

0引言学术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学术能力主要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应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探究学问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学术能力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在各领域内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学术能力是当今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关键。语言课程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与外语学术能力的整合是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迫使我们对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重新调整。制定与时俱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及学分比重重新设置,剔除偏重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术性和专业性题材的文章,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满足各个不同起点水平学生的需要,改变单一性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真正达到英语学习促进专业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目的。

1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1.1教学大纲滞后陈旧,与本科大纲脱轨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都将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听说等语言技能为重点。中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对外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一直沿用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此大纲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比,对词汇、听、说、读、写、译各技能的要求在定量与定性两方面都偏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对英语能力的内在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对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外在要求。既不符合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也没有体现高层次性。1.2课程设置不均衡,学分比重不合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多数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以精读、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以文学赏析、英美文化等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类课程和科技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学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学术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英语课程学习的总学时中,基于学术能力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不超过20%,学术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低,不能最大程度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效率。1.3偏重人文性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学术性以精读和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和语篇等方面进行精读课文的讲解,以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费时低效。综合英语精读课文极少选取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等题材内容,缺乏针对性。而文学赏析、英美文化、新闻英语等课程又都侧重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突出人文性,缺少专业性和学术性。这样培养出来的还是“继承型”、“积累型”学生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少。缺少互动交流式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无法满足研究生个性化需求,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所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学评价单一,缺少综合性成绩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有两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基本上每学期成绩都由期末一次性考试确定。有的学校还要求研究生参加英语学位考试。这种评价机制缺少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整合,没有量化学生学术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没有评估学生用英语开展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一考定终身”评价体系导致研究生不重视课堂参与、交流和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上不上课不重要。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2调查研究2.1调查工具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某高校2012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攻读工学、理学、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不同专业,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旨在了解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度、英语需求情况及对英语教学的建议等。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90.5%。在参与调查的172人中,女性94人,占总样本的54.7%;男性78人,占总样本的45.3%。说明样本的性别比例趋于合理。从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来看, 98.3%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57.1%的学生通过了六级考试,说明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未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标准。从全国统一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成绩来看,80分以上4人,占2.3%;70-79分10人,占5.8%;60-69分62人,占36%;50-59分的66人,占38.4%;40-49分29人,占16.9%。说明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成绩集中分布在50-70分之间2.2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题目分为教学现状、需求分析和教学建议等多个维度,以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等形式设计题目,旨在了解研究生对目前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对学术英语的需求程度,从而构建基于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TP耿延宏.tif,BP〗如上表所示,Q1关于研究生第一学期综合英语(精读、听力)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必要的调查,表明80.65%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设置综合英语,尤其对新闻英语、英美文化、翻译等偏重人文性的课程较感兴趣(Q2)。通过访谈得知,研究生认为综合英语很必要的原因主要是其考虑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从兴趣的角度,有的是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有的是文科专业,有的是习惯了精读、听力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纯粹为了获得学分以便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而选择了满意,这部分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从需求的角度,学生选择了学术英语(Q5)。Q3代表的“专业课老师或导师要求研究生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的数值为88.96%,说明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检索自己专业文献资料的比例越来越高。Q4代表的“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写摘要或论文”的数值为81.77%。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导师要求研究生用英语写论文。“在读研期间,你最想学习哪方面的英语?(Q5)”,79.1%的研究生选择学术英语或双语教学,只有20.9%的学生选择综合英语。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要搜索和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或用英语写摘要和论文。从专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研究生更需要学术英语。Q6代表的“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能否促进专业学习”的数值为80.11%,说明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与目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机会不断增加,研究生必须掌握英语学术环境下的一些基本技能,以便能用英语开展他们专业工作,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3基于学术能力的教学模式3.1以通用学术英语为基础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SAP)两种。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教学重点是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为专业学习做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学术英语口语、学术英语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科技文献阅读、文献翻译实践等综合性学术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和讲座、记笔记的能力、搜索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的演示陈述能力,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等等。教材选取以通用人文类和通用科学类文章为主,即没有专业背景知识也能理解的科普性文章,如转基因食物、温室效应、计算机病毒等。这些教材内容适合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组成的英语学习自然班的特点,也适合来自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任务式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做”、“问”,整合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3.2以专门学术英语为升华专门学术英语是针对某专业学科知识的英语教学。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词汇语法、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英语交流策略和技能的培养。各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和专业情况,开设如机械英语、电子英语、商贸英语等学科知识课程,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内容的差异,如机械、电子类撰写实验报告、法律类撰写法律案件、商贸类撰写商业合同等。同时强调工作场所英语技能,如技术报告写作、会议陈述演示等。教学以专业交际和写作的英语技能为重点,将技能训练融入专业知识课程。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在遵循真实性原则上自我设计、自作、自我评价。3.3以专业英语为终极目标专业英语是全英文的专业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鼓励学生以组别形式进行专题报告,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等,能够把英语熟练应用到所学专业领域,将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密切结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选取课程原版教材,由海归专业教师、具有很强英语能力的专业老师授课或聘请外籍教师。这一阶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能解决困扰学生多年的英语学习问题,如听全英文课程抓不住重点;阅读英语文献或原版教材速度慢;听英语讲座不敢参与讨论、提问题等。

4结语基于学术能力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培养研究生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将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科研方法等不同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研究生语言能力,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6):92-99.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4):306-308.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7)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在精读课教学中,注重非语言因素的培养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指出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及采取的对策,论述了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 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 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银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 Note(齐默曼函电),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 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 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 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8)

1.引言

2007年7月下旬本人有幸参加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在西安为期4天的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法研修班,与近四百位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聆听了四位专家的报告,并在专题讨论会上交流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秦秀白教授做了题为“固本强基: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的报告。报告中秦教授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作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剖析了当前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英语专业建设应该固本强基,希望英语教师能够“潜心读书,锲而不舍,不急不躁”。虽然秦教授的报告是从整个英语专业的全局考虑,侧重的也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论述对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也很有启发。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报刊选读特点的分析,结合秦教授的讲座,探讨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为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提供根本保障。

2.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

(1)定位。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由国家教委认定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开始于1990年(李志东,2000)。相较于精读和泛读课程等其他基础课程,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是外语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现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一定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开始注重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端木义万,2005),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英美报刊课程与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如精读、泛读)从教学目的、内容到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李泮池,2001)。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2)特点。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特点与《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注重的外语教学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具备了课程本身的特色,即实用性、综合性、时效性。

①实用性,这是外语教学的一大特色,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这一语言。英美报刊阅读是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并掌握新闻英语的特点,丰富并积累阅读英文报刊所需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②综合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报刊阅读课与精读课和泛读课分别有很高的交融性;与此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地说,新闻刊物是“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杜撰新词的巨大工厂”(端木义万,1994),且常用简称略语;新闻标题简短精练,在句式和用词上都有相应的省略手段;在句法上,新闻报道常用前置定语、名词性定语等来精练句式;在修辞上,新闻英语常使用“借代”“比喻”、典故及习语活用来增强表达效果。以上这些特点也正是学生在报刊阅读课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细致的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趣味并且指导他们学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在这一点上,报刊阅读与精读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应该加以区别的是,报刊阅读课并不是以掌握词语、操练句型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郝琳,1998),它的具体任务是通过对新闻英语语言特色的介绍,使学生首先顺利地理解英美报刊的一般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新闻报道的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探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以期正确地理解新闻内容。

相比之下,报刊阅读课与泛读课的交叉似乎更多些,也更容易理解。一方面,泛读课所注重培养的阅读技能(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法、篇章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如根据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测词意,跳读,快读等)同样适用于报刊阅读。另一方面,二者都很重视与文章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给二者划等号。首先,报刊阅读是一种专项的阅读训练,它有自己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涉及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等各方面。其次,由于报刊文章包含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折射其特有的社会心理,堪称一种文化成果;故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成为重中之重,要做到“无微不至,以点带面”,以“baby boomer”这一短语为例,仅仅释义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搞清其来龙去脉。还有,在阅读外刊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英美读者的阅读思维习惯也是报刊阅读课所特有的教学任务。

总之,报刊语言综合了新闻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既融合了精读课和泛读课的一些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说报刊阅读课切切实实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③时效性,这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报刊文章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同广播、电视及因特网一样,报刊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医疗、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更以迅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第一准则。换言之,报刊文章强烈的时代性造就了这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时效性(timeliness)。这一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片面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我们一般很难忽视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实用性,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在学过程中掌握很多新颖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对该课程的深入学习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面的拓宽产生积极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看重的就是其实用性。然而,正是教师和学生对其实用性的片面强调,使这门课程很容易转向工具性,而抹杀了其自身具有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甚至对词句的理解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确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重点,但只是单纯片面地强调这些方面,却忽视这门课程是作为文化类方向的一门选修课。对实用性的片面强调恰恰也是对其综合性的认识不足。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本身素质与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教学对象同时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英语报刊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语言,还要适应英美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的要求。大量接触并熟悉英语报刊新闻,系统地学习新闻知识,从较深的层次把握英美报刊教学。英美报刊课的教师应熟悉新闻的文风,并系统总结其文体特点。外刊教员应该以新闻的眼光去审视报刊文章,了解新闻文章的结构,了解倒金字塔结构,了解制作新闻标题的原则。如果教员能根据新闻的特点,利用新闻知识在课堂上对阅读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应了解不同题材的报道手法,对这些专业报道分门别类,帮助学生摸清规律。教师应不断积累总结报刊文章中层出不穷的特殊语言现象。英美报刊课教师本身应该具备一些有关英美报刊的常识,对英美报刊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所隶属的利益集团等都要尽可能了解。这些因素时刻都会影响报刊文章的风格、论调,对整体上把握文章有指导意义。

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选课对象是已经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具有一定阅读技能的高年级学生。基于这一点,笔者建议课堂教学不宜以解词句、培养阅读技巧或速度为主,而应围绕丰富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进行。应该说,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是构成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基本能力的左膀右臂,二者缺一不可,权重相当。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忽视报刊语言知识的讲解,却有可能因为教材信息量大,时间紧等原因跳过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在笔者看来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报刊文章总是与英美国家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文化无处不在,外刊文章不可能脱离文化环境独立存在(李泮池,2001)。没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因此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转化。

(2)缺乏完善、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问题与作为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时效性,是紧密相连的。由于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依赖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选择教学素材。报刊文章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文章的体裁还多种多样,粗分有硬新闻(hard news or straight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两种,后者又包括了特写(feature articles)和言论(opinion articles),而且还可细分下去。这种复杂的教学素材使很多学校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么面对这些形形、不同类型的报刊文章,如何去“伪”存“真”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呢?从目前售的外刊教材来看,质量上乘的教材都是本着内容典型多样、语言丰富的原则来选材的,如周学艺编注的《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端木义万编著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这些教材以注释详细、相关背景知识及语言知识介绍丰富见长,是初学者的好帮手。但由于编写、出版上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文章失去了应有的时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对信息的敏感性。对国际社会,英美国家的新闻保持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敏感。要密切关注并善于发现,及时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态势,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如今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这些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信息量大,网上提供的各种在线新闻电子杂志基本上弥补了国内英美报刊的资料不足。

4.结论

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专业选修课,它的成熟离不开科任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作为该课程的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认真贯彻《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突显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秦教授在其讲座中强调了固本强基是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笔者深刻感受到,固本强基也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当务之急,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是这门课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编著.《美英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1):36-39

3.郝 琳,试论报刊选读课的教学定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4.李泮池.英美报刊教学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57-61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67-01

一 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目的

英语专业精读课属于英语专业基础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综合技能,故精读教学的周课时和总课时的比重远远超过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精读课上主要讲授语法知识和零散的语言点,而学生总是忙于做笔记,所以精读课被认为是最枯燥的课程。据文秋芳等对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三年内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归根结底,一是因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思辨水平缺乏应有的挑战;二是因为大量的模仿、记忆、重述显然不是训练分析、推理、评价技能的最佳任务。因此,笔者认为精读课不仅仅是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语言型课程,它也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最近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特别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以适应精读教学。通过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理念比较适合应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

二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必须有思考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词汇、句型和相关知识,而不是首先关注如何学会使用某种语言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学习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在扩大学习者输入、输出量,发展语言应用综合能力和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三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实践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两年多来,一直担任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任务,教材为《新世纪高等院校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作为新手教师,在不确定新的教学法是否有效之前,倾向于选择按照自己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笔者只是按照传统的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语篇分析为辅的教学方式。一年教学下来,学生普遍反映即使学了很多的语言知识,还是感觉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不明显。在参加了一次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之后,突然意识到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堂的人文关怀,因为教师不是教书本而是教学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笔者开始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法与精读课结合。

在第一单元“Never Say Goodbye”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课文是以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述,不过中间部分有倒叙,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根据时间线索分析文章的结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决定将课文所有的段落打散,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重新排序,并进行小组比赛。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具备根据段落间的连接词、定位时间线索词汇、猜测等阅读技巧来训练逻辑思维及篇章分析的能力。学习完课文后,笔者还让每位同学以“曾经最难忘的一次分离”为题做调查并用英文撰写调查报告。在第二单元“The Fun They Had”教学中,笔者考虑此文章是关于未来科技发达之后孩子对真实学校的期待。因此,笔者挑出对话部分让学生模仿对话并进行表演,主要让学生体会如loftily,scornful等词汇的运用。之后,笔者还让学生就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论。在第三单元“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教学中,课文是关于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行为举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本文语言词汇难度适中,因此笔者将一些重要词汇省略,让学生听磁带填空。在熟悉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英语排演一个宣传良好行为举止的公益广告片。在第四单元“Dealing with Aids”教学中,课文关于两个男孩子之间面对艾滋病时表现出来的纯真友谊。笔者设计的任务是请每个学习小组按照课文内容重新编写一个剧本,并用英语表演出来,同时还需制作一个3分钟的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公益讲座。

通过以上几个单元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能完全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更为有效地理解所读文章,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增加在交际时使用已学语言知识的频率,最重要的是能从未知到已知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且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笔者在教学之后反思,发现每周4课时的精读课安排给笔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常常是到了任务可以做得更充分、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可以更大程度上被激发和调动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再继续了,只好草草结束,对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倍感遗憾。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个别教师的教学尝试,还需要整个教学计划体系和教材编写的配合。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10)

一、引文

当今社会,英语的使用范围越发广泛,如,国际会议,商业谈判,旅游,日常交流等等,因此,学习英语是时代所趋,英语教学更不应该再将应试作为其唯一目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是课程设置上面,通常学校为非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为最为基础的教程,考试重点也落脚在字词等较为古板的考察上面,非英语学生在口语,写作及听力上面的培养较为薄弱。其次是兴趣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多停留在应试阶段,没有本能的认识到英语学习所带来的益处,课下接触英语的时间很少。最后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认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英语接触不多,所以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度不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中是存在重大的误区的,那么如何摒除学生的错误认识,以及针对学生的需求与实践进行教学成为本题研究的重点。

二、以《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为例探究精读教学中的重点

本套书共六册,专供大学本科一至三年级学生及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使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读课程作为集听说读写能力要求为一体的课程,其重要性也越发突出。

1.理解能力。精读教材每一册都有相应的词汇量要求,学生必须在充分掌握重点词的意思之后,才能理解句篇章。例如,“I moved in for the kill.”(《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2“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para 19),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由于对“move”的用法不熟,导致理解错误,“move in for sth.”应当翻译为“to become active in doing sth.”。笔者在教学中通常培养学生paraphrase的能力,以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精读课文中的句子,比如这一句就可以paraphrase为“I began to prepare to kill, destroy or defeat my enemy.”,这样一来翻译起来就不会太为死板,二来笔者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精读文章时候,由于课下用在文章复习和巩固的时间较少,对文章的遗忘率很高,paraphrase可以有效的唤起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之后在写作中运用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2.赏析能力。杨立民先生在编者说明中提到,精读教材在内容上面十分重视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在选材上,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各种热点,力求通过这些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

然而,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首先他们的精力有限,在学习其专业课之余并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查阅这些繁琐的背景知识,其二有部分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知是很薄弱的,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大家团队合作查阅答案,例如,我们在学习精读第二册6单元“The Man in the Water”的时候,笔者利用warm up的时间了一个问题,“What is the image of hero or heroin in your mind? Can u describe the heroes or heroines that have ever existed in your life?”,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不能用英文回答的可以用中文代替,并且提示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人物,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设置奖励,每组互评,最终选出一组回答最让大家感兴趣的答案,为这组同学加分,那么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兴趣便是日常接触到的电影电视,再加上加分的政策,课堂变得非常活跃。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The Man in the Water”的时候就能清晰的把握住主题,并且会有兴趣去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翁的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有效地让学生在兴趣中去赏析每篇文章。

3.应用能力。笔者曾经做过调查,以一个三本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为参照,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精读教材缺乏兴趣,他们认为精读课文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并无太大的帮助,精读的学习也只是为了学分和毕业。笔者在教学的时候,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授新闻专业学生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其专业的需求,让学生认知到精读的学习对其专业能力是有所帮助的,例如,我们在学习“Quick Fix Society”(精读第二册5单元)的时候,笔者让每组学生做一个英文采访,必须用到拍摄,后期剪辑和编辑,就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社会问题,每组采访5个同学,最后每组形成一个summary,以assignment的形式交上来,那么笔者会就教授的5个班选出最好的三个作品,进行作品呈现。由此,学生的心理得到好的满足,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和感知此篇文章的社会能力,在口语能力的提升上也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办事处科普工作计划 下一篇: 团委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