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试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16

科学考试总结

篇(1)

(三)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仍需多加练习,平时这样的题我都讲解的比较详细、也很注重做题的方法,但学生常常说看不懂短文,遇到生单词就想放弃了,在这方面要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比如通读全文,猜词等方法,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不要求词词,句句都看懂等等。

(四)综合知识不够全面。有五个小题是根据所掌握的文化或背景知识选择正确答案,大多数学生都只做对了2到3道题。

(五)看图写句子、补全对话在平时都练习过,这两类题做的比较好。

(六)书面表达:要求写一封委婉的拒绝信.因课文上学习了相关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但用词还不够准确生动,句与句之间的过渡还不够好,以后要多加练习。

1 2通过以上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仍不扎实,如单词的拼写,句子的结构等等,卷面上仍有很多不该出现的错误。语音、选择填空和阅读的答题情况则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差,没有灵活性,训练太少,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

根据期中考试所反映和存在的问题,我在下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将采取以下的改进措施:

1、利用好早读课,增强学生听、说读能力。

2、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特别是加强听力训练和阅读理解的训练。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尽可能的多创造一些机会。并且坚持每周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习题。

3、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加强单词默写,并每周将前面的单词拿出来复习复习。进行默写。坚持每天一小练,练习做一些基本的语法题。

4、对后进学生采取老师面批、当面辅导的方式,同时在班里寻找成绩优秀并且认真负责的学生和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每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

5、帮助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寻找落后的根源,帮助他们设立适当的目标,争取不要让更多的同学掉队。

篇(2)

(一)公平性目前,高考成为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保障,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高考科目设置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保障公平。科目设置的公平包含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城乡差异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下的考试公平;二是以性别差异为代表的考生群体思维结构差异下的考试公平。科目设置改革方向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本身没有错,但是也应当考虑到当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下降的时候,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的时候〔5〕,事实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城乡不公平。目前,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在现行的高考方案中都是必考科目,其中包含了两门语言类科目,必然造成现行方案有利于语言天赋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女生。

(二)三个“有利于”教育部对高考科目设置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就应该根据高校不同层次的要求分类考试,而不能实行报考所有高校的考生一张试卷。从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看到最高分与最低分往往相差上百分,所有考生一张试卷是难以实现高校选拔人才的个性需要的。在考什么学什么这一难以破解的难题下,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考试内容做设计和调整,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中等学校教育目标开设多层次的考试科目。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一是允许高校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开展单独测试,两者结合录取,如现行的自主招生模式。二是对于那些暂无资质实行自主招生等单独测试的更多的高校,应当在考试科目中设置一定的可选科目,由高校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考生自行选择参考科目,这也符合进一步减少统考科目的改革目标与要求。

(三)引导性与时代性学科知识应当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能够反映时代的学科知识发展,并能够引导社会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对科目设置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历史实践来看,外语科目从无到有,从权重低到权重高,生物科目也逐步纳入到高考考试科目中也正反映了这一点。而当外语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内生需要,同时社会上已有多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外语社会化考试的时候,高考是否还需要对外语科目进行定量测试就成为一个必须研究的命题。高考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与招生录取紧密联系,为了实现统一录取的需要,客观上需要考生成绩以分数定量的方式呈现,以实现对考生的排队区分。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层次的高校录取已经从选拔性向着合格性转变,部分科目也可以实现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变。

(四)可行性高考科目设置须考虑到操作层面的问题,由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既要使中学的教学组织工作便于开展,又要使高校录取时易于操作,并且还需要被社会、高校、考生和家长认可和理解。所以,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应考虑实际的国情与社会环境,制定可行的方案,使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时,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三种关系。可行性是评价高考科目设置合理性的最终依据,也是最现实的依据〔6〕。

二、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

(一)现行方案的分析我国现行的高考考试科目方案多为本轮新课程改革后推出,主要以“3+综合(文科/理科)”为主,是“3+X”方案的完善和发展〔7〕。“3+X”之所以最终走向了“3+综合”,其原因在于“X”考生的选科不统一,但是最终录取划线、投档时却又需合并处理,而不同科目的试题难易程度常常不一致,极易引起社会和考生不满,同时其科学性也确实欠缺。一方面,减少考试科目,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学科覆盖面,希望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于是纷纷设置了综合科目,看似减少了考试科目,实际上只是将不同科目的考试合并成一张试卷。另外,各省通过会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此类标准参照性考试来考察考生在高中所学学科的水平,其目的在于试图纠正高考分科录取带来的偏科问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取得平衡。但综合来看,所有的科目设置改革均在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展开,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始终在高考考试科目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自从外语科目被加入高考统考中,就从来没有哪个地区将语文、数学、外语从高考统考中剔除。“3+综合”在“3+X”推出后最终成为主流,应该说是实用主义的结果。这样的改革让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的重要地位愈发凸出。综合卷看似考一门,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考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减轻考生负担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中学教学与高校选拔的关系,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新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大,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被提出。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推出新高考方案,以三门总分划线排序投档录取,而其他科目分别以学业水平测试选测或必测科目的形式呈现,供高校录取参考。该方案尊重了高校及考生的选择权,让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组合,高校也可以自主提出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但在实践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科目只提供等级成绩,认为区分度不够;二是尽管从大方案设计上给予了高校足够的自,但在具体执行中高校从方便出发,对提出等级的要求往往不予深究。比如,提出物理化学组合AB的等级要求,说明其接受物理A化学B或者物理B化学A的组合,但为何物理B+化学B+的等级组合院校就不予接受呢,这与物理化学AB究竟有何区别,暂时还没有被考虑。该方案仍然实行了文理分科考试、分科录取,同时,虽然是语文、数学、外语加学业水平测试选拔考试,但是后者也是在高考统考期间进行,实际高考统考5门。可见,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其突出表现在扩大考生选择权、高校自。科目设置承认了考生个体差异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承认了高校不同专业的选拔要求,将对学科的基本素养的考察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性考试中去。那么,未来的科目设置改革未尝不可以考虑将更多的考试科目交给高校来确定,可通过增设学业水平选测科目的形式来满足高校对统考科目外的学业水平考察,同时高考也应该接纳一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较高信度的社会化考试项目,将这些考试成绩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

(二)外语科目替代效应分析教育部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顶层设计,拟选择英语科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探索英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究竟这种改革是否有科学依据,本文将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高考考生的实际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江苏省从2008年起开始实行按照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总分投档录取,同时由高校自主提出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的等级要求,考生根据高校要求在考试科目范围内选择对应的考试科目。以江苏省某年实际考试结果为例,对341277人的实际考试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首先检验江苏省现行三门总分投档录取方案是否可行,接着检验如果取消英语科目,而代之以二门总分投档录取方案是否可行。分别就五门总分与三门总分的关系、五门总分与二门总分的关系、三门总分与二门总分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可知,五门总分与三门总分、五门总分与二门总分、三门总分与二门总分之间的回归模型均具有显著性与适用性。三门总分对五门总分的解释性为92.1%,二门总分对五门总分的解释性为87.1%,二门总分对三门总分的解释性为96.7%。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析的前提是考生均认为五门科目需要参加考试。替代效应是指在教育测量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能力替代,即考生可能学好该学科的潜质,而不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显而易见,当考生放弃某门学科学习时,知识必定下降,所以取消某一科目在高考中的统考,并不意味着取消该科目的考试。

三、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建议

(一)高考减少统考科目是可行的,语文、数学两门可以对其他科目的能力做出较好解释尽管两门科目的总分可以解释能力,却不能代替知识,所以,其他科目仍旧要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等标准参照性考试的模式在高中学习中展开,而不能一减了之。外语科目可以纳入到学业水平测试中,也可以采取直接认可现有的社会化考试的成绩,提供给高校供录取使用。

篇(3)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公平公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

二、考试形式及内容

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考查、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考查全市统一组织实施,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组织学校实施。

(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合卷)、文科综合(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合卷)、体育与健康。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单科单卷,每科卷面总分为120分;理科综合卷面总分为130分,其中物理60分、化学40分、生物30分;文科综合卷面总分为130分,其中思想品德50分、历史50分、地理30分;体育与健康30分。考试科目满分为650分。

(二)考查科目:理化生实验技能、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以现场测试为主,信息技术能力考查以上机操作为主。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为30分,信息技术考查为100分,考查科目成绩按比例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

(三)考核科目: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含劳技、职教)、地方课程(含“三防一献”、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口理论教育、国防教育、书法教育、经典诵读、《襄阳好风日》等)。考核科目可采取笔试(开卷或闭卷)、成果展示、才艺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科目成绩按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定。

(四)综合素质评价:按照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纪实性评价。每个方面分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三、成绩呈现方式与运用

考试科目总成绩以等级和分数方式呈现,即根据全市考生考试分数构成情况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将考生总成绩划分为高分段、中分段和低分段,高分段和低分段考生的总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中分段考生的总成绩以分数方式呈现;考查科目、考核科目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初中毕业生毕业标准由各县(市)区根据考试、考查、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确定;各类高中招生录取标准由市教育局根据考试、考查、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结合各类高中招生计划情况确定。

四、考试命题

1、考试命题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现行教材以及《襄阳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试题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

2、试卷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试卷及其答案表述规范,用语准确。试卷结构层次清楚,各年级内容占有比例适当,难易适度。要充分发挥各类题型的功能,积极探索使用新题型,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适当,文科类科目要控制客观题的题量,理科类科目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3、体育与健康考试、理化生实验技能及信息技术能力考查、考核科目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另文通知。

五、考试时间

1、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为2020年6月20-22日(其中体育与健康考试时间为2020年4月)。

2、考查科目考查时间为2020年4月。

3、考核科目考核时间及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学校结合本校情况自行确定,2020年4月底以前结束。

六、考试管理

考试工作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下,有关单位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市教科室负责制发《襄阳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及考核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市教育考试院负责考试科目的命题、考试、阅卷及考试、考查科目成绩管理与发放。

篇(4)

关键词 普通高考 生物学试题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被列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研究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可以为评价如何可更好地对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对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卷的情况:2008~2010年采用的是全国Ⅰ卷,总分值均为72分;2011~2013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总分值均为90分;2008年的试题题型为5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2009年和2010年均为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2道主观题;2011~2013年均为6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9年和2010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但考生在6道主观题中,只需解答5道即可,因为新设置了2选1的主观题,只需选做其中的一道即可。各年的试题组成见表1。

3 研究方法

将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每道客观题作为一个考点,每道主观题的每个小问作为一个考点,首先逐个分析各考点是否考查到科学探究能力;如有考查,则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11项科学探究能力表,继续分析所考查的探究能力为哪项或哪几项,并进行记录,统计各项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能力的顺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11种,见表2。

下面按照上述科学探究能力的顺序,依次统计在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考查频次及分值如下。

4.1 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能力的考查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题的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都有考查,考查题型涉及到客观题和主观题,且常结合图表进行考查。

4.2 对“确认变量”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确认变量这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中2009、2011和2012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只涉及主观题,主要考查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选择。

4.3 对“作出假设和预期”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作出假设和预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009、2010、2012以及2013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试题对该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在某种假设下,如果这么做实验,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预期(实验结果)”关系的考查。

4.4 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

4.5 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最近4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主客观题均有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考查得较少,且一般只考查基本运算方法,统计学方法。

4.6 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只有2009年的一小问和2012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均为1分。

4.7 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证据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很少,只有2010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仅为1分。

5 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

5.1 6年高考试卷考查的各项能力总分布

2008~2013年江西省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每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的统计见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以第1、5项探究能力为主,其次为第4、6、8项探究能力,而对第10、11项能力考查得较少,对2、3、7、9项探究能力没有考查。根据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笔测验对第1、4、5、6、8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加可行,对第2、3、7、9项探究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查;第10和第11项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5.2 各项能力在6年高考中的总分布

2008~2013年中江西省每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统计见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现虽然每年各项能力考查总频次时高时低,但每年各项能力考查的总分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部分都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被列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研究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可以为评价如何可更好地对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对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卷的情况:2008~2010年采用的是全国Ⅰ卷,总分值均为72分;2011~2013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总分值均为90分;2008年的试题题型为5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2009年和2010年均为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2道主观题;2011~2013年均为6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9年和2010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但考生在6道主观题中,只需解答5道即可,因为新设置了2选1的主观题,只需选做其中的一道即可。各年的试题组成见表1。

3 研究方法

将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每道客观题作为一个考点,每道主观题的每个小问作为一个考点,首先逐个分析各考点是否考查到科学探究能力;如有考查,则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11项科学探究能力表,继续分析所考查的探究能力为哪项或哪几项,并进行记录,统计各项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能力的顺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11种,见表2。

下面按照上述科学探究能力的顺序,依次统计在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考查频次及分值如下。

4.1 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能力的考查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题的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都有考查,考查题型涉及到客观题和主观题,且常结合图表进行考查。

4.2 对“确认变量”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确认变量这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中2009、2011和2012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只涉及主观题,主要考查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选择。

4.3 对“作出假设和预期”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作出假设和预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009、2010、2012以及2013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试题对该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在某种假设下,如果这么做实验,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预期(实验结果)”关系的考查。

4.4 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

4.5 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最近4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主客观题均有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考查得较少,且一般只考查基本运算方法,统计学方法。

4.6 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只有2009年的一小问和2012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均为1分。

4.7 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证据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很少,只有2010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仅为1分。

5 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

5.1 6年高考试卷考查的各项能力总分布

2008~2013年江西省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每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的统计见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以第1、5项探究能力为主,其次为第4、6、8项探究能力,而对第10、11项能力考查得较少,对2、3、7、9项探究能力没有考查。根据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笔测验对第1、4、5、6、8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加可行,对第2、3、7、9项探究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查;第10和第11项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5.2 各项能力在6年高考中的总分布

2008~2013年中江西省每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统计见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现虽然每年各项能力考查总频次时高时低,但每年各项能力考查的总分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部分都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篇(6)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3个科目,科目与原方案一致,其中,音乐、美术为学校考试科目,其他为统一考试科目。

考查科目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地方与学校课程、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学实验。考查标准和办法由各州(市)教育部门制定。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的音乐和美术,考试标准和说明由省教育厅制定并另文发布。

学校考试与考查科目在课程结束时进行。

考试方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采取笔试、听力测试、口试、实验操作等不同方式。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实行笔试、闭卷方式;英语实行听力与笔试、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信息技术实行网上考试方式;体育实行必考与选考项目相结合、现场考试方式;音乐和美术科目的考试方式由各学校自行确定。

考试分数如何计算?

原始卷面满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均为120分,物理、化学、体育、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信息技术学科均为100分,11个学科分值总分为1160分。音乐和美术以等级呈现。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分值,通过一定比例折算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分数。

计入高中录取的分值为: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20分,按实得分的100%计入高中录取总分;物理、化学和体育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00分,分别按实得分的80%、50%和50%计入高中录取总分;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音乐和美术学科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考试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考试结果以等级呈现,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P补考合格五个等级,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5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不合格者不记分,补考合格也不记分。

13个学科计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总分为600分(不含政策性加分)。

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等级制与原始分报告成绩,A:优秀(≥90分)、B:良好(≥70分且<90分)、C:及格(≥60分且<70分)、D:不及格(<60分);P:补考合格。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科目,考试结果以等级报告成绩,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P:补考合格。

毕业证书如何发放?

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含考查)等级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发放的主要依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含考查)成绩合格、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学生参加统一考试不及格的科目,由学校组织补考,补考成绩只记P(补考合格)、D(不及格),可以作为义务教育证书发放的成绩,但不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是否存在重理轻文之嫌?

篇(7)

《实施意见》强调,今后,将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就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新中考”考什么? 《实施意见》指出,初中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均列入中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其中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学包括实验操作。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采取现场测试;信息技术采取上机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可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市积极探索外语口语测试。

和现在的中考相比,改革后的中考英语的分值降低30分,理科实验操作的分值增加,同时增加了地理和信息技术两个学科的分值。中考总分共计880分,具体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20分、道德与法治80分、历史70分、物理70分、化学40分、生物学40分,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各按10分计入相应学科总成绩;此外,体育与健康60分、地理40分、信息技术30分。初二开始分步考完13科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10个科目实行全省统考,由省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时间。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等科目由各市制定政策,由学校组织实施。

听说新中考要考13门科目,很多学生和家长担心中考压力太大。别担心,这13门科目并不是一次考完的,而是分步考试,有的科目初二就完成了考试。

其中: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在八年级下学期考试;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在九年级下学期考试;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安排在每年4月底以前完成,考试日期由各市自行确定;音乐、美术等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时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市确定,学校实施。

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方式;道德与法治、历史等科目实行开卷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目实行纸笔闭卷考试与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信息技术实行上机考试方式;体育与健康实行现场测试方式;音乐、美术可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素质作为一科计入总分

据悉,将所有科目纳入中考,是为了克服一些科目 “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但“全科开考”又如何防止增加增加学生负担?

《实施意见》提出,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合格与不合格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上,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除统考科目外,各市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录取方式方法。

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可以分数呈现,也可以等级呈现;音乐、美术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也可用分数呈现。具体呈现形式由各市自行确定。

目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中考录取仍是以中考分数为主要依据。但是,“新中考”方案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视作一个学科,其结果以分数呈现或以等级呈现。基本方法为,先按综合素质评价5个方面内容分项以等级呈现,再将分项等级转化成分数累计成总分,最后再转化为分数或等级。

中考录取鼓励采取“4(语数外体)+6(政史地理化生)+1(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

全省2020年初一开始改革

篇(8)

从2015年开始,初中毕业生实行毕业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从2016年开始,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分数既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初中毕业生的毕业成绩。

变化二:新增生物地理科目

生物、地理学科正式列入学业考试科目,计入中考总分,初二结业时考试。因故未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参加下一届学生的生物、地理考试,成绩计入总分。

变化三:历史思想品德改开卷思想品德和历史学科采取同场合卷开卷考试的方式。

变化四:体育考试每学年一次

体育考试改为每学年考一次(即随年级结业),总分60分,考试在项目上将提供更多可选择性。体育与健康总分为60分,年级结业。60分预计将平均分配到各个年级,每个年级20分。每个年级考试都由沈阳市招考部门统一组织,与初三升学考试组织方式相同。从前没有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技术项目的测试,改革后这些项目可能出现,考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800米、1000米、仰卧起坐等都是测体能的最基本项目,所以项目变动不会太大。

变化五:外语听力口语入总分

篇(9)

——继续实施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省级统一组织考试制度。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继续推行由设区市统一组织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计划编制、考试报名、招生录取,招生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监督有力。

——2021年的全省初中毕业生全面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案,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并

1.考试性质与功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组织实施,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

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2.考试科目与内容。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下同)、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信息技术(以下简称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达到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另设实验操作考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英语口语考试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各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遵循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依据教育部课程标准制定的《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用于指导教师开展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提供考试命题与教学评价依据。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实施测试。

考试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两考合一”考试定位,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

3.考试方式与组织。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书面闭卷笔试。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省教育考试院具体组织实施,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考试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福建中考录取总分提至800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重要参考

篇(10)

2.增加实践考试环节。操作考试要求应试人员必须通过一定过程的操作,才能得到结果,操作过程无法省略,必须了解和练习全部题目的操作过程,达到了考试的目的[7]。实验成绩纳入总成绩,占20%,采取世界通用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多站考试形式,分为无菌技术、器械打结、心肺复苏、切开缝合等站。创建“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督导三方面的监督及评价作用;考教分离,主治以上医师担任实验师,只负责上课及课后网上作业布置及阅卷,OSCE考官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研究生组成,教学过程中的多阶段考核及课程结束的考核均由OSCE考官负责。

3.分析试卷结果。试卷分析是题库建设的重要环节[1]。试卷分析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高题库建设的水平,避免试题沉积的出现。以南京医科大学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基础试卷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试题的难度、信度、区分度和效度[13]。

二、试卷分析

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计8个班,243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考试,统计每个学生各题型得分及总分,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试卷分析。满分为100分,最低是39分,最高95.5分,平均得分为81.7860,标准差是8.78776,本次考试平均分较高,总体偏易,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间的差距存在较大的差距(见附图)。试卷难度常用系数P来表示,P的取值范围是0-1,选择题难度系数P=0.85,本份试卷单选题选项个数为4,则选择题的校正难度系数cp=0.80。难度偏低,建议适当增加难度;填空题的难度系数为0.68,比较合理(见表1)。试卷的区分度是指试题把不同水平的受试者区分开来的程度,用字母D来表示,-1≤D≤1。总体区分度为0.256较低,说明试卷难度较小,没有很好地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建议适当增加试卷难度或增加试题量,填空题与名词解释的区分度尚可(见表2)。试卷信度是指同一份试卷对受试者进行多次检验的一致程度,反应了试卷的稳定与可靠程度,用信度系数R来表示,0≤R≤1,其值越大,说明对受试者进行多次检验的结果越一致,试卷的信度越高。可见各题型总体信度均>0.6,信度较好(见表3)。试卷效度反应了测试结果与受试者实际能力水平及欲测内容的吻合程度,总分与平时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4,很低,效度较差。外科学实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动手能力,理论考试结果与实验成绩可能有较大误差,因而两者的相关性降低,造成信度偏低。

上一篇: 电力安全工作建议 下一篇: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