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6:5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强化综合实践的要求。具体而言,综合实践课就在于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建立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不难看出,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之所以这样讲,可归因于其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对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考验。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同行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研讨时,似乎并未关注综合实践课程;而是习惯于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讨论。这种同质化讨论,就弱化了对特定教学形式的有效把握。正因如此,笔者将综合实践纳入到讨论范畴。

本文首先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进行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内容设计。最后,给出评价机制。

一、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的认识

对数学综合实践的认识数学综合实践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或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查、观察,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仍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地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

数学综合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两个侧面,可以某些方面让学生亲历"数学发明创造的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融启发、探究、发现、创新于一体,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3)突破教学难点;(4)更加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5)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认识引导下的内容设计

在上述认识引导下,下面以"相交线与平行线"作为内容设计对象。

(一)内容设计的目标定位

从综合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中可以得出,该教学内容则重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且突出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这就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契合了。然而,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仍须植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环境。即以升学为教育主线的初中数学教学,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从而,综合实践内容设计的目标,应定位与验证书本结论的正确性,并延伸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不是诸多同行所理解的,应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因此,课堂知识系统传授在前,综合实践教学在后。

(二)内容设计的材料选择

与物理、化学等理科不同,数学所具有的抽象性、精确性特质使其难以建立所谓的实验室。面对这一短板可以就近取材,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给予支撑。如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设计为例,在教师系统讲授了相关内容之后,可以借助教室的墙壁和天花板边沿的轮廓线,来激发起学生对相交和平行概念的形象化理解。并在一定的问题导向下,建立起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讨论轮廓线若不相交,说明了怎样的建筑构造问题)。

(三)内容设计的具体实施

在以上内容材料选择的讨论基础上,这里针对实施问题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应广泛借鉴目前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学创新形式。从而,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这样一来教师在主导、协调上就能关注到每个小组。而小组成员的数学成绩层次不一,这就在团队内部激励下增强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使得综合实践教学不仅紧凑,而且具有很强的整体带动功能。

三、评价机制构建

作为一个完成的教学环节,建立评价机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里存在几个难点:(1)综合实践教学的目标决定了它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因此无法遵循应试教育方法来建立可量化的测评机制;(2)综合实践教学正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因此评价机制构建的评价机制应是非功利的。

从上述两点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以小组为单位

上文已经指出了应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样一来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成绩就应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客观评价各小组的解答情况;或者将问题延伸到日常生活实际中,由小组提交报告的形式来给予评价。最终,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解答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总分。需要强调,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仍须通过量化来实施评价机制。

(二)由组长来细分

当教师已经针对小组给出具体分值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按贡献将分值细化到成员头上。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1)在参与综合实践时,惟有小组成员能够获知各自真实的努力程度(2)在获得高评价的激励下,能激发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由此,评价机制的难点就解决了。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内容设计上应围绕着:目标定位、材料选择、具体实施来展开讨论。在评价机制的构建中,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础上,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给出总体分值,然后由小组成员进行分值细化。

参考文献:

[1]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9).

[2]潘润翠.初中数学新课改中的"三要"[J].中国农村教育,2008(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2)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旨在解决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小学数学主要针对的是基础的自然数运算和简单几何图形的探索与研究,如果以滔滔不绝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活探索兴趣不说,更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理论解说不感兴趣。这样,既生动、形象,又能充分体验数学过程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就具备了客观、主观双方面的支持。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综合课堂的实践因素及实施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三个基本性质

1.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学习的自然数运算、情境问题解决及简单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都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乏应用土壤,而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让大家通过体验内化知识,迁移能力。

2.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理论讲解,更重要的要有实践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强调的就是实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才能有效理解并生成运用技能。

3.创造性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我们要从小学抓起,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归纳总结了综合实践课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策略设定。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设置生活情境,牵引学生探究

既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综合实践课引进生活化情境来牵引学生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就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来激发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1)就近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部分需要粉刷,然后根据这部分的图形设置相应的简洁的粉刷方案。(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如此设置从学生最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彰显数学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活实用性。

2.巡回指导实践,完善自主探索

综合实践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索,但这不等于放任不管、信马由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适时巡回指导,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学生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学生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及时归纳总结,形成创新能力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以上是笔者从小学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对怎样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分析讨论和实践总结。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面保证教学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41-02

【作者简介】于毓青,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教科室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一、“综合与实践”在现实中的尴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数学“综合与实践”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但在现实教学中,似乎遇到了一些尴尬。

1.课程内容实施不到位。

已有的考核制度、传统的教学观、固定的学时数……让教师忽视了短期内似乎看不出成效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例如:苏教版二下《测定方向》一课的教学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教学活动,但习惯于课堂教学的教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对单元内容的复习或作业练习上,“综合与实践”只匆匆带过。教学实施不到位,使这一课程内容缺乏实效。

2.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缺失。

“综合与实践”需要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联系起来,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这样的情景和机会,学生接触的并不多。正是由于长时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二、“综合与实践”与数学操作活动的联系探寻

有专家指出,数学操作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多数学习都是操作性学习,即人并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主动对环境进行探索。无论是感知、探究、验证还是巩固、应用、创造,操作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但不能只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需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的必要重构,从而真正发展数学思维。

“综合与实践”是一项课程内容,数学操作活动是一种学习形式,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显而易见,“综合与实践”离不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数学操作活动,需要运用到这方面的思维品质和方法、策略。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让“综合与实践”“隐身”于以“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中,为今后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作一定程度的铺垫和引申。

三、“综合与实践”借鉴数学操作活动的策略探寻

1.整体把握:让“综合与实践”“隐身”于数学操作活动中。

数学“综合与实践”需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可让其“隐身”于平时的操作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精选活动环节

数学活动在学习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并非所有的环节都得操作,情境导入、尝试操作、主动运用都应视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作用。

《元、角、分》是苏教版一下的内容,需要借助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通过“人民币”这一操作材料认识元、角、分,并穿插换币、付钱、找钱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验证、巩固。基于此,我的设计如下:在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人民币,在换币游戏中认识进率,在购物活动中学会应用。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另一个班的时候,我就将重点放在了“换币”环节上――怎么拿出8角钱?让学生自由操作、合作讨论。繁琐的操作活动变得简洁清晰,活动过程迅速而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活动时,要抓真正需要操作的地方和时机,寻找提高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2)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

无论是“综合与实践”教学还是数学操作活动,都离不开体验和感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从亲身实践或实验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曾听过一节苏教版三上《克的认识》,整堂课不断猜测估计,不断称量,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估不准没关系,估计大致的范围,称量操作验证,不断体悟,建立“克”的单位表象。如:1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一粒一粒地加,一粒一粒地数,在学生宁静的外表下,质量单位的观念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来了。

2.策略借鉴:将数学操作活动“引申”到“综合与实践”教学中。

我们要把数学操作活动的一些策略、方法引申到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1)化“零”为“整”,活动要“精”

曾听过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椅子工坊》:教师先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样的椅子更舒适,讨论得出观点,椅子的舒适度和它的宽度、高度等有关;随后学生设计、展示作品;再出示“人体工程学”方面的术语,把学生的说法“重命名”,如椅宽、椅深等;学生再修改,再展示;然后又出示艺术家设计的漂亮作品,学生设计;最后再出示美观兼实用的作品,学生自己再设计,如此反复多次。

诚然,通过不断地加深认识,学生能不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进步。但是,为什么不把一些环节合并起来呢?比如:讨论后适时出示相关知识点,几次三番展示学生的作品或者设计师的成品椅子设计,都可以统整。如零零碎碎欣赏的时间过长,学生实践的时间必然会被压缩。事实上,学生最后设计椅子图纸的时间确实不够,还未完成就下课了。可见,无论是平时课堂上的操作活动,还是专门的“综合与实践”教学,都应从大局出发,精要合理。

(2)化“粗”为“细”,活动需“导”

所有的数学活动都应关注数学课的本质目标,学生活动是为了解决问题。苏教版六下安排了《绘制校园平面图》一课,如果完全放手,本课的目标会很难达成,因为这一活动内容包含了位置、方向、比例等基础知识。活动时,需要了解清楚校园的主要建筑设施,确定比例和方位,整个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因此,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让粗略的实践活动变得有据可依、有例可循,这也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

数学操作活动和“综合与实践”虽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但当我们觉得“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慨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停滞不前时,需要想一想,是否重视了数学“综合应用与实践”这一教学内容?是否找到了它与平时教学的共通点?是否应多组织、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隐身也好,引申也罢,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并不是热闹的游戏或简单的走过场,教师应紧紧围绕本课目标,细化活动过程,留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找到课堂活动的实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09-04

为了构建一个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环境,以使每个大学生在4年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为:构架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课内上机实验、课外项目引导下的大作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社会调查、实践基地专业实习等。

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大作业驱动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探索由启发式、实例导入的“螺旋式”、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平台,构架立体化教学平台,如构建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实验教学、课外项目引导式大作业、教授和博士指导的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实践基地教学等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开发内容丰富的大作业课程教学网站, 该网站对精选的大作业题目进行分类管理,对每类大作业题目的一个样例,给出详尽的需求分析和相应的案例,供学生做大作业参考,同时不断更新该网站,动态反映有关题目的最近研究动态、新的需求、新的设计方案。在网站上定期一些技术解决方案,好的设计例子,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任课教师必须密切结合教学要求,将基础性实验与大作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教师对基础性实验认真指导和点评,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完成大作业。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集体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大作业驱动下的实践教学的内容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主要体现在大作业方面,大作业通过让学生对一门课程综合性的问题或综合几门课程知识的问题,结合其他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数学知识,从资料收集、提出解决、选择最佳方案到最终实现方案等一系列过程的实践,可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一个能力锻炼的舞台。

大作业作为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锻炼学生的资料搜集、协作精神、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讨,勇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他人通力协作,可以增强其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今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同的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不同。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教学都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

(1) 基础性的实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锻炼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技能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这类的实验一般称为验证性实验,实验个数一般6~8个左右,实验时数12~16,主要由教师在实验课中,首先花费2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学生依据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课内实验,实验完成后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

例如: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中安排16学时上机实验,完成8个基础实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使用SQL Server2000,实现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触发器和存储过程、数据库的安全机制等。

通过课内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综合性的实验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将课外项目引导下的大作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的内容中。

综合性的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每门课程综合性的实验个数一般1~2个,实验课时10~12左右。在该实验中,教师一般将学生3~4人分成一组,教师向学生下达大作业任务书,学生依据大作业任务书,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

大作业的选题一般来自教学或生产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选题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题。多个选题其好处在于题目的多样性,可以最大地丰富学生的阅历,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也可以采用同一个班设计一个选题,采用同一个选题的好处是可以激发不同组之间学生的相互竞争,每个组的同学都可以从其他组中吸取精华,不断地充实自己。

例如:《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大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简化应用系统的E-R概念模型,使用规范化的理论进行优化,转换成相应的关系数据库模式,并在SQL Server 2000平台上实现数据库设计,最后撰写设计文档。

(3) 设计性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要求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探索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例如“现代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大作业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需求分析,建立E-R概念模型,使用规范化的理论进行优化,转换成相应的关系数据库模式,同时进行代码设计实现系统的主要功能,最后完成相应文档资料的编写,包括:小组完成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报告,个人完成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数据库代码设计、详细设计说明书、应用软件代码设计、用户使用说明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由教授和博士指导的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激发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可以使本科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较早地学习到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无疑将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到企事业单位实地调查、参观,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的需求、应用现状,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从实际应用需求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到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通过大作业或专业实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必须对实践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核范围应包括:基础实验考核、综合性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报告、大作业、文档资料、演讲和答辩等。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院校的重视。许多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将相应的实践教学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同时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其考核采用了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传统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等方式。

但是实践考试占用多大比例?考试内容又如何确定?什么样的考试才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来说,实践考试的比重依课程而异,计算机类的课程分为三类:

(1) 基础理论类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等课程。这些课程其实践内容往往是验证性实验为主,辅助一个小的综合性的实验,其考核方式可以采用:

① 实践考试占该课程比重的15%~25%

② 以基础实验为主,包括平时的实验和实验报告,其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5%~10%左右

③ 上机考试:采用抽题方式。教师在组织考试前,首先确定若干个考试题目,题目以涵盖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题目不宜难。可以采用预先将所有题目发给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考试时从中选择2~3题由学生在实验环境中实现。这部分的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5%~10%左右。

④ 综合性的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报告、实验程序等,这部分内容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完成。评分的依据至少包括演讲答辩的能力、程序质量、实验报告这三方面的内容。评分可以给小组评定一个分数,也可以依据每个同学在小组中担任的角色、任务量的大小等来评定。但以小组评定一个分数为好,原因是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使得学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懂得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对个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这部分的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5%左右。

(2) 专业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概念、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如VC开发技术、JAVA开发技术、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安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图象处理技术、操作系统内核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其实践内容往往是少量的验证性实验,以一到两个综合性的实验为主,其考核方式可以采用:

① 实践考试占该课程比重的25%~40%

② 以基础实验为辅,包括平时的实验和实验报告,其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5%到10%左右

③ 上机考试采用抽题方式。教师在组织考试前,首先确定若干个考试题目,题目以综合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题目稍难。可以采用预先将所有题目发给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考试时从中选择1到2题由学生在实验环境中实现。这部分的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5%~10%左右。

④ 综合性实验:包括大作业(含文档资料)、实验程序等,这部分内容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完成。评分的依据至少包括演讲答辩的能力、程序质量、大作业报告这三方面的内容。评分可以给小组评定一个分数,也可以依据每个同学在小组中担任的角色、任务量的大小等来评定。但是以小组评定一个基础分数,再依据每个同学在小组中担任的角色、任务量的大小等来评定为佳,原因是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积极性,发挥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这部分的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20%左右。

如《数据库系统概念》课程的笔试占总成绩的60%,基础性实验占8%,上机考试占10%,综合性实验及大作业(含文档资料)占20%。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完成8个基础实验,教师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从多方面进行点评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以3~4人为一组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大作业,在大作业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然后每个学生依据本组的数据库设计,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进行数据库脚本设计并生成数据库。

(3) 专业实践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技术、课程设计(如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编译方法课程设计等)、网络架构技术、中间件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其实践内容往往以设计性实验为主,其考核方式可以采用:

① 实践考试占该课程比重的80%~100%

② 考试以设计性实验为主,包括大作业(含文档资料)、实验程序等,这部分内容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内外完成。评分的依据同综合性的大作业,但是小组的评分占实践考试的20%左右,个人评分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70%左右。

例如“现代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实验占10%,大作业(含软件及文档资料)占90%。大作业包括: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用户手册、PPT报告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完成8个基础实验,基础性的实验要求同综合性实验;另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个设计性的大作业,大作业以4~5名学生为一组,完成相应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写出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这部分比重约占实践考试的20%左右,然后每个同学依据本组的数据库设计,完成相应的数据库代码设计、详细设计、应用软件代码设计、用户使用说明书和PPT报告,相应占实践考试的比重分别为:10%、10%、40%、5%和5%。

4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总体设想是: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为重点,强化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大作业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提出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大作业教学”是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举措。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5)

1.在课程认识上,教师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安排上,基本没有多余的课时安排这一综合与实践课程,且没有安排相应的考试事项,致使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将其作为选学内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练习操作,使得这一门课程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难度

对于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学而言,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没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作为借鉴。再加上这一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与教学情境,进而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困难重重。

3.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到位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课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遵循,对于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进行评价就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加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下的量化分数模式进行教学评价,这不符合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要求,造成教学评价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策略

1.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为综合与实践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没有相应的理论与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编者结合自身工作,对现行的北师大版数学综合与实践教材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依托数学教材知识

纵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小学相应的数学教材知识为依托进行的教学安排。第一学段是以单一数学知识点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内容,第二学段加深为多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但原则上还是以学生所学的就近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

(2)背景为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挖掘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载体是实践活动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综合与实践课程这一新领域的教学必须依托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实际参与,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作为研究基础,比如,实地勘查、实物操作、信息整理、数据测量等。

(4)追求多元化目标

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注重深入理解与巩固数学教材知识,更加注重小学生在实践中的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实际生活。同时,还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比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环保意识以及投资意识等。

2.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并在已有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年龄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创设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实现生活及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互相说明;(2)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3.创新评价体系,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评价时,不能以笔试的量化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应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为重点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以质量为标准进行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是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效果与能力,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方法,是否参与了积极讨论等。此外,还应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并采取自我、小组、教师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在小学数学中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课程,能够充分提升小学生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学习渠道。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这一课程的运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16-02

在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相关内容。这一内容的增设,沟通了生活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能交织在一起,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使传统的数学课本面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通过综合实践课,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和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真正做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相提并论,并展开了一些研究。现就其中的开展形式谈谈自己的拙见。

1 合实践课的实践理论

将数学综合实践课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课前活动。这个阶段包括学具准备、活动准备等。第二阶段:课内活动。包括活动、展示活动成果、活动拓展、交流心得等。第三阶段:课后活动。包括活动评价、学习心得(以小论文形式呈现)等。下面笔者就以《三角形纸板拼图》这一课为例说明一下流程。

2 综合实践课的实践过程

首先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通过学生动手、观察、思考活动,养成在活动中思考、分析、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加深对特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性质及判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竞争的意识。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习惯、合作意识得到发展。活动的难点是提高对基本图形性质的认识。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课前活动

(1)学具准备:剪刀;4种三角形纸板ABC:①为直角三角形,∠C=90°,∠B=60°;②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直角边与①形中的AC等长;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直角边与①形中的BC等长;④为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与①形中的AB等长。每一种纸板各做4块,并将相同的纸板涂上同意种颜色。

(2)活动准备:检查学具,分组学生。用准备的学具拼出各种图形。

在第一阶段,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好学具,一是可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激情。在各个学具上添加不同的色彩,便于区分每个图形,也给予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了学习的情趣。

2.2课内活动

活动1:学生展示课前拼出的各种图案。

活动2:拼图竞赛。按学习小组组成参赛队参加比赛,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轮进行。比赛规则如下:

①拼出下列图形为合格图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非上述图形均为不合格图形。

②评分标准:用2块三角形纸板拼成一种合格图形得2分,用3块三角形纸板拼成一种合格图形得3分,以此类推,不合格不给分。同一小组的选手重复拼出同一种图形不得分。

③拼图时间为2分钟,由各小组组长根据评分,然后计算各组两轮总分,评出名次。

第一轮比赛:规定用同一种纸板拼图(不超过4块)。第二轮比赛:规定用不种纸板拼图(同一图形中的相同纸板不超过4块)。

活动3:展示两轮优秀拼图。

活动4:画一画。在本次活动中,你拼出了几种几何图形?你认为最满意的是哪一种?请画出这些图形。

活动5:创新拓展。如ABC为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10,试把它剪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这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计算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

活动6:交流课内活动体会。第二阶段是这节课的主题内容。这个环节强调了小组学习这一思想及竞争意识。在团队合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理解和吸收伙伴的想法,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好以后把优秀成果展示给大家,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鼓励了同学的积极性。创新与拓展是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深层次的东西,真正做到运用数学规律来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最后每位同学交流活动体会,巩固学习效果。

2.3课后活动

活动1:完成活动评价报告。活动2:整理本次活动的资料,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活动3:制作七巧板,利用其进行拼图并展览。

第三个阶段包括完成评估报告和整理学习成果以论文形式呈现。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采用综合评价的模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能力。学习成果让学生以小数学论文形式体现,更能促进学生专门研究能力的增强,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还将不断探索,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7)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呕心沥血的工作,它不同于其他课程,而是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的载体。只有采取有效实施策略,通过有用途径,才能保证课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其教学价值。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对教学不再只是满足考试需要,而是更注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环节。活动课与理论课不同,其顺利开展需要立足于前期大量的基础工作。老师的任务就是找寻最适宜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策略,以有用途径保证课程的进行。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与途径

1.立足数学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数学课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它灵活多变、应用价值强,可以说是开展实践活动课最有价值的一门课程。老师在实践课堂上,应该立足数学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会学到《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物体和图形。这是几何学的起步,老师在实践活动课上,可以找来这些具体的实物,开展猜一猜、拼一拼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几何图形。

2.增强活动覆盖面积,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既然是实践活动课,那么需要学生的动手参与。教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只是某部分人,因此,在课堂上,老师需要增强活动覆盖面积,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学到知识。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课是《简单的统计》,统计学属于数学中很重要的一项,老师在实践活动课上,应该让大家进行实地调查,比如以身高、体重、学习时间等这些为主题,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统计,得出结论。这样的调查过程,需要所有人积极参加、配合,大家都能融入课堂中。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8)

小学数学课程总目标中,在“问题解决”方面中有提到: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正是其良好的载体,它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完美交融。

虽说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是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存在着表面、肤浅和形式化的弊端。活动场面热热闹闹,但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活动茫然无知,只是一种低效、盲目的实践,这与其课程价值是背道而驰的。那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哪些有效策略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启动经验,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列举生活事例

学生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事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学生分享食物,要用到分数的概念;去博物馆参观,需要用到东、南、西、北等方位来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从超市的摸奖活动,可能发现奇偶数的规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2、研究生活现象

生活中总有一些现象让人捉摸不透,而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却能令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超市摸奖:在圆形钟表上顺次写着1~12,并在奇数上摆着比较贵的奖品,而偶数却空无一物,摸奖的规则是2元一摸,指针停止时,指针两头所指的数相加,如果得到的是奇数,即可获得文具大奖一套;如果得到是偶数则是谢谢惠顾。这里的关键在于数的奇偶性。可根据这一有趣的现象设计一次活动课,寓教于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解决生活问题

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最好是能解决生活问题。

刚刚说到地摸奖问题,学生尝试列出算式,但都没得大奖。观察算式里的数,会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所以不能获奖。笔者顺势提出:“那谁有办法怎么改变一下规则让自己获奖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尝试改变规则。要想获奖,两数相加必为奇数,奇数+偶数=?,通过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奇数+偶数=奇数。在真实的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发展能力、陶冶情操,数学与生活之间少了隔膜,这不正是学生们喜欢数学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吗?

二、多样思考,放手探究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应该局限在教室中,应该置身于大千世界中,多角度的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使其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并且充分展示学生之间的研究差异。

学习了《统计》,可以联想到假期期间,亭林公园内游客人数逐日增多,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小调查员》的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派几名学生走L公园,调查近十天到公园旅游人数的变化,另外几名同学用这些数据制成统计图,然后大家集中讨论分析,得出节假日旅游人数比平时多,呈上升趋势,外省外地游客逐渐增多等结论,最后根据这个结论,派出代表向相关部门提出《分批进园,分先后流量》的建议。学生看到了自己能学以致用,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验运用数学知识的乐趣,更加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地磨练和培养。

三、资源拓展,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超越数学教学的范畴,通过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与其他学科或者内容不同领域之间紧密联系,知识相互穿插、相互利用,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知识的综合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某校一年级的一道口试题。把古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能写的下吗?(田字格一行有4格,共4行)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本题能够考验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第一层:学生通过抄写,发现田字格写满,古诗还未抄完,从而得出结论:抄不下。这一层次,学生更多的依赖于动作思维。第二层:数数古诗的字数和田字格的格数,发现诗有20个字,而田字格只有16个,20大于16,因此得出“抄不下”的结论。此时学生已建立初步的数的概念,能够比较数的大小来解决问题。第三层:通过观察发现,诗的行数与田字格的行数相等,都是4行,但诗每行有5个字,而田字格每行只有4个,诗每行的字数比田字格每行格数多1,因此看出“抄不下”这一层次的思维水平,学生已经建议一一对应的关系,会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该口试题题型虽然新颖,却是一年级语文课上经常会遇到的现实问题,以此作为题材,学生倍感亲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形式革新,主动实践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而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的主观意识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也只是简单、机械、被动地进行模仿性操作, 具备实践活动的“形”, 缺少探究的“神”,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所以要改革现有的实践活动课的形式:

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课,不妨先带学生进行一次摸球比赛,并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学生纷纷猜测,而要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说明游戏要求后,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整个课堂堂气氛热烈活泼,小组长很负责任地进行分工,小组内有序地进行游戏。最后小组汇报得出,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学生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进而积极主动的实践。

联系实际是前提,放手探究是保障,综合运用是基础,主动实践是根本,四者相连,相辅相成。

总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 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重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因为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9)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将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活动为内容,注重研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门新型课程。[1] 在新课程条件下,综合实践活动已经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编入小学数学教材。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观念,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之后开始试行,近年来实施范围逐渐扩大化。由于我国实施时间较短,教育方式、思想转变等过程尚未完全转变,以下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简要阐述。

1.对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认识不足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实践活动包括观察、猜想、实验、调查、推理、论证、合作等过程。[2]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教育部门所希望的水平,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不知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甚至部分数学教师直接跳过这一流程或者将综合实践内容一带而过或者作为自学内容,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未充分实现。

2.师生角色定位错误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为参与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吸收、理解,数学纯粹理论性的讲解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有趣的实践活动变得枯燥无味,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大数》一节课中,教师提问学生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回答,但只是机械地问答,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同样是《生活中的大数》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10个100是1000,10个1000是10000的过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表面化,教师缺乏有效教学提问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教师展示部分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并向大家展示,让学生观察这些剪纸的共同特点,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关注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未关注和深究图形是怎么剪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剪,从而未实现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逻辑体系,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注重内容的深究。此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只是活动,教师对于问题的追问不深入,小学生又缺乏主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使得实践活动虽然大量开展,却成效甚少,实践活动成为形式,花费了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却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认识角》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角,教师提问这个角有什么特殊功能?学生回答,教师问:“原来这个角可以活动,角怎样才会变大?”在这一过程中的许多话语与角的各元素无关,这就浪费了学生和教师时间。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对策略

1.注重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知识的宣传。采用讲座式的集中培训或者案例式培训,其中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内涵、教学特点、开展方式、评价方式,等等,从而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实践活动目标的设置、评价方式等。

2.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第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和做的过程,上课要么是教师演示,要么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操作,这一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学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帮助学生探寻合适的正确的实践方法,在具体、直观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3]此外学生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后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数学知识,最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

3.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指导

第一、加强提问技能的提升。课堂提问的方式以及问题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切入点和思考空间的大小,对于学生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点燃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设计追问,问题的设置难以一次就触及问题的本质,教师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实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第二、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学习知识。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手、脑、嘴、眼睛全方位运动的综合活动。数学是通过各种符号、词语、数字、句子实现知识的表达。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采取点名发言、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

4.全面优化数学实践活动

第一、设置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存在学习程度上的差异,实践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成高、中、差三类,将实践活动分为动手做、总结获取的信息、分析三项,高、中两类学生完成三项实践活动,程度较差的学生可只完成第一项。第二、实践内容开放化。实践活动要富有想象性、开放性,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发挥、创新、自己动手“做数学”。第三、注重实践活动评价。数学综合实践评价活动中除教师外还将学生引入,根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实际应用能力等评价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并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以全面反映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部分不足,教师要不断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朝祥.浅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J].科学咨询,2012,(22):128-129.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10)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一个知识领域,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学习方式的价值。提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落实不到位,浪费了资源。

一、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落实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

1.对我校各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诚实作答。共发放了120张调查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具体统计是:①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可丢弃。②有10位学生希望领域在课前使用,16位希望在课中使用,94位希望贯穿教学中。③多数学生喜欢调查、统计、动手实际测量、自主探索计算、合作交流次之,阅读课外知识排在后面。④有97位学生喜欢此领域,不喜欢的有5位,有时喜欢的有18位。⑤45位对教师的处理满意,42位较满意,33位不满意。

2.对我镇数学老师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情况的调查

30位数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表示认同,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中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持肯定态度。26位教师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内容过于超前,超过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对农村孩子有难度。”经过调查能按要求上好每一节课的老师占20%,基本上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的老师占40%,大部分内容按要求完成的老师占20%,没按要求完成的老师占20%。

(二)对该板块不能落实的原因分析

1.教师课前准备“累”

上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就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学具,要有现成的课程资源。而有的教学内容很难找到相匹配的教学用具、相关材料。因此,上实践活动课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没有动手操作的材料,怎么进行实践活动”,老师准备感觉累。

2.不考试,检验不了教与不教的效果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是指运用教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及数学本身进行探索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直接从试卷的卷面上很难以哪一种考题出现,也就是不考试,没有办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3.素材不一定适合学生,不能反应学生成绩

由于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一些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就提出了高要求。教学只有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才能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才有基础。因此,花大力气去设计,却不能从学生成绩中反馈出教学内容。

二、认真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取得的成效总结

我和学校江中明老师一直坚持认真对待“实践与综合应用”,把它作为我们两研究的微课题《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与应用调查研究》,通过两年认真开展和总结,取得较好成效。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整合了学科间知识。同时还促进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责任感,对孩子的要求有较大的转变,不再以必须考多少分为标准衡量和要求孩子。并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实践锻炼,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好实践作业。

(一)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参与数学教学实践的情绪高涨。开阔了视野,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这样学习的效果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地调查、搜集、整理、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学生更加注重多种方法的应用,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进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是一个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对数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数学是枯燥的了,总希望在数学课堂上展现自己,希望数学课天天上。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师生的身心都愉悦。

总之,认真开展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 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关注数学内部分支之间的综合,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这样,学生获取知识才更有趣,课堂才会生机怏然,师生更能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之小学数学131-13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上一篇: 茶叶调查报告 下一篇: 新岗位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