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级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2 20:59:12

医学中级论文

医学中级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11-02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有15年办学历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800余人,毕业生主要进入商业保险公司、政府医保部门、医院医保科室、医药企业及其他相关领域和行业。我校医疗保险专业在西部地区创建较早,创建初期借鉴东部地区部分高校的办学思路,重点考虑依托医学院校优势学科,即借助医学院校的医药类学科优势,突出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2017年,适逢教育部专业评估工作,本文基于两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课程设置调整提供参考,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特显办学优势,提高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见表1,调查对象包括2012级、2013级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问卷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就业单位,采取打分法对24门课程及三个实践环节打分,分值1~4分,1分表示不重要,4分表示很重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共有84人完成调查问卷,其中2012级超过60%,2013级超过80%,收集到37条建议,可以反映班级整体状况。

二、数据描述

1.实习及就业单位分布状况

医疗保险专业包括两个实习环节,第一次是临床见习,见习单位学院统一安排,见习单位为医院临床科室,第二次是毕业实习,实习单位由学生自主联络,鼓励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一致。表2显示,2012级实习就业单位一致性明显高于2013级,一致性比例达到80%,保险行业就业实习比例为远高于2013级,76.00%,2013级在卫生行业实习就业比例明显高于2012级,卫生行业实习比例50.00%,就业比例27.78%,医院仍然存在编制紧张的问题。

2.课程分值分布状况

重要性自评打分调查涉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自包括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包括医学类课程、保险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三个模块。医学类课程包括医学类课程和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采取集合处理。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人寿与健康保险、社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实践课程模块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

(1)三个知识板块总体情况

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板块包括医学类、管理类、保险类和实践类课程。四类课程构成医保专业的理论知识模块和实践知识模块。表3显示,对于医学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打分高,尤其是医学类课程,两个年级都认为非常重要,管理类打分在四类课程中最低。2013级学生打分普遍高于2012级学生,可能与学风有关系。

(2)医学类课程得分高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以及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得分高于其它课程板块,医学类课程打分都高于1分。疾病分类学打分较高,2013级高于2012级。

(3)管理类课程得分偏低

医疗保险专业管理类知识板块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表5显示管理类课程得分都低于3分,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整体平均得分在2.24分,2013级得分2.82分。管理学打分都高于1分,2013级打1分的比例在各门课程中都明显少于2012级。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较高。

(4)专业类课程得分较高

醫疗保险专业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保险法、人寿与健康保险等课程,保险类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表6显示保险类课程得分2013级都在3.40分以上,2012级得分在2.80-3.08之间,得分高于管理类课程,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低于其对管理类课程的评价,仍然高于2013级打1分的同学的比例。

(5)实践类课程分值分布

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表7显示,除了毕业论文之外,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打分高,高于对理论课程的评价。2012级与2013级差别不大,甚至2012级临床见习打分高于2013级,与针对理论课程的打分完全不同。值得关注的是毕业论文,打分不高,尤其是2012级平均2分,其中有10人打1分,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较低。

三、数据分析及思考

1.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医保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时限,该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主要以了解为主,医保专业设置的医学类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种类不全的特点。医学类课程学习难度大,课时少导致教学进度快而体系不完整,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严重。毕业生在经过毕业实习或工作之后,回顾性调查时给予医学类课程很高的重要性分值,说明学生从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2.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得分偏低

毕业论文是医保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核心部分。近年来,毕业生论文质量每况越下,数据性文章写作中不乏数据造假现象,且无有效办法完全杜绝此类学术不端问题。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工作期间开展的工作,学生由校园生活过渡到工作环节,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精力有限,加之在校期间缺乏写作和科研锻炼,科研能力不足,论文完成时间紧张,无法有效开展社会调查,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性不高。

3.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评分普遍不高

实践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管理类课程重要性评价得分最低。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类、管理类和保险类同等重要,医学类和管理类是保险类的两翼,这两类知识是中医药类大学医疗保险专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也体现学科发展的特色。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相对于医学类和保险类知识直接体现在技能方面,管理类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作用的体现比较慢。

四、培养能力型医保人才的对策建议

1.医学类课程需要增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建议中,2012级学生有2人提及“增强医学知识”,该学生在保险公司理赔岗工作。2013级有8人提出建议,要求增强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授课老师应该提高要求。在当前学时空间内,应该加强医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适当延长医学课程的学时,专业所在学院应该加强与医学课程老师(医学院)的沟通,就医保专业对于医学知识的要求程度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共同明确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2.管理類课程需要调整学时和课程门类

学生建议中,对于管理类课程的建议较少,只有一位同学提及“减少管理类课程门类”。学生对管理类课程普遍评价不高,这值得思考,是否应该削减相关课程,或者降低学时数,或者调整为选修课,需要稳妥处理。预判保险行业发展趋势,保险营销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因此需要增加营销、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课程。

3.毕业论文环节需要重新设计或取消

在三类课程体系中,学生对实践类课程重要性评价最高,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毕业论文评分低值得关注。首先,毕业论文的学分只有2分,这与学生的工作量相比完全不相称,通过调查、撰写、修改、答辩等过程,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考虑提高学分。其次,毕业论文由单个人完成,在问卷设计、调查和撰写等过程中非常困难,学生针对调查的畏难情绪,建议开展团队工作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论文写作。最后,可以由学生选择写作毕业论文或毕业考试,提高毕业论文过程检查,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

4.加强医学类课程和保险类课程的衔接

目前,医学课程和保险课程脱节严重,保险行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不明确,保险医学课程开发不够,掌握保险知识又懂得医学知识的教师人才缺乏,教材和师资匮乏,使得学生技能难以提高。高校需要与保险企业加强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双师型人才,或者开展技能培训,企业内的核保核赔等专业技能培训前移到高校课堂,实现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先平,刘雅,袁杰.对我国医疗保险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705-706 

[2]方立亿,柳伟华,唐建华,司毅,廖唐宏.社会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实证研究[J],2013,(8) :618-619 

[3]张文玲. 医疗保险营销人才专业能力研究[J]. 中国人才,2014,(14):179-180 

医学中级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58-02

日本是亚洲医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医学英语教学,即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在日本乃至亚洲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军地位,该校JPatrickBarron教授在国际EMP教学领域享有盛誉。本文对该校EMP教学相关情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主要特色

1课程设置内容全方位、各学年全覆盖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课程既包含词汇学和专业文献阅读等初级课程,也包括EMP综合课程。初级课程以《Building a Medical Vocabulary》和其自编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综合课程分为专业术语、临床概念、医学会话和阅读四大类,涵盖了临床医学20余个专业领域。“专业术语”课程包含日常英语释义和专业定义;“临床概念”课程包含人体器官系统日文、英文要点释义及问题解析;“医学会话”课程主要内容是医患对话练习;“阅读”课程安排学生研读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医学论文。在新生入学时组织英语分级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开展英语分级教学。一至四年级的EMP课程均为必修课。一年级每周开设常规英语课2课时和EMP课程l课时,主要开设英语视、听、说和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课程和EMP词汇学。二年级全面进入EMP教学,不再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每周1课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常用医学英语词汇,熟悉医学英语词汇构词法知识,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共性特征领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前景和学术研究前沿,把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论文摘要作为主要教材,分专业进行选读。四年级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开展分科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医学文献。五、六年级EMP为选修课。五年级学生主要在综合医院轮转实习,增设了医用口语和医学科普演讲等选修课,使学生不仅能听懂以英语为媒介的医学专业课程讲座,而且能够自如地使用英语参与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讨论,发表学术演讲,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和各类病历、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六年级主要针对志在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英文论文的学生开展教学。除正常教学外,每月针对研究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包括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文的技巧、如何做口头报告等。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新颖、突出互动性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以学生医学英语掌握程度为参照,采用“分水平小班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C、D、E、F六组,每组18名学生,配备6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借鉴和采用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将三名学生编为一组,要求学生阅读论文后认真做出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论文摘要,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然后学生B再向学生C转述论文摘要,由学生C判断学生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既锻炼学生阅读、记录以及口头转述阅读所获信息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和涉及第三方的提问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还十分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系列情景剧,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医药文化背景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观认识外,还模拟国际医学会议、专家访谈、演讲、诊断对话等方式设置情境,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其融入场景自然发挥,提高医学英语听说能力;还利用具体病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病例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课堂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多参加各学科教研室的专题英语学术活动。学校请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或定期安排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沟通联谊,还积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有学科特色的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巩固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EMP实际应用能力。

3教材更新快、针对性强

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负责研发EMP教学资源。他们不仅积极推广、使用传统EMP教材,而且还更新和推广最新教材。仅近几年就先后出版、引进、编译了大批与EMP教学相关的外文教学资料。比如,《医学英语沟通》、《医师英语》、《论文投稿统一标准》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匈牙利Pecs大学Maria Gyorffy教授撰写的《医师英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医患对话,对重要医学术语给予注释,同时,还重点向母语不是英语人士介绍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内容涉及到论文撰写、投稿要求、处理同行评审意见及如何选刊等,应用性很强。此外,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还在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发了亚洲首个全英文EMP教学网站,即wwwemp-tmunet,该网站免费开放,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最新的EMP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纸质教材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着东京医科大学的EMP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新颖、多样,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东京医科大学自编EMP教材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取舍,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比如,为三、四年级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只选取英美人士撰写论文的介绍部分,而这一阶段学生很难读懂的讨论部分,就将其弃之不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4考核评价侧重实用性、实际效果好

东京医科大学对学生EMP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的考核评价更加侧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与日本医学英语水平考试(EPEMP)基本一致,都注重综合考查听说读写及专业英语运用水平,全面考核学生应用英语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和进行医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

在具体操作上,东京医科大学EMP考核将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分别进行测试。根据难易程度不同,EPEMP共分四级。四级主要测试医学术语及医学英文文献阅读;三级在四级基础上增加了听力测试;三、四级测试不涉及医学知识,但一、二级却要求考生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二级拟就医学学术论文撰写、英语口头报告、和同事探讨医学问题以及EMP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测试;一级测试医学国际会议的主持以及医学杂志的编辑能力。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着力突出EMP分级考试在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比重的做法,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EMP教学导向,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日本医学发展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5人才培养方式多、师资来源渠道宽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十分注重EMP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早在1993年,东京医科大学JPatrick Barron教授就积极发起成立了医学口笔译协会,成立该协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从中发现和培养EMP教学和科研专家。近年来,还先后发起成立了医学英语交流研究协会和国际医学交流协会等多个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EMP教学专家。同时,东京医科大学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在EMP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向在职医学英语教师推荐爱丁堡大学的EMP暑期密集课程,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积极同非医科院校英语系开设医学交流课程,培养更多的EMP教师后备人才;采取教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安排EMP教师和临床医生开展医院、学校双向交流,使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实践看,近年来东京医科大学采取的一系列培养引进EMP人才的举措有效拓宽了师资渠道。目前,一、二年级的EMP教学工作除了由英语教学部和少数几位熟练掌握英语的医学专家承担外,主要由医学口笔译协会中的专业医学翻译人员承担;而三年级以上各学年的EMP课程则由英语教学部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共同承担。

二、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启示

1在设置课程上,要体现“差异性”、强调“针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仍然是通用英语,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EGP与EMP课程学时比例严重失调,EMP教学内容差异性和针对性差,与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因此,亟须参照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按照不同年级和英语实际水平分别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建立针对性强、课时量足、实效性高、差异性明显的EMP课程体系。

2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参与性”、遵循“规律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所以,除了安排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之外,还要注重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3在教材选用上,要坚持“丰富性”、确保“时效性”

不仅要选用和推广国内名牌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EMP教材,还要积极引进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EMP教材,精选医学专业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安排学生研读。还可以借鉴东京医科大学的做法,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系统编制EMP实用教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4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实用性”、发挥“导向性”

一直以来,各高校把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和评价学校、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EGP课程设置比重过高,EMP教学处于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沟通交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亟需借鉴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协会组织医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做法,在我国医学院校中模拟开发医学英语水平考试,使其在医学院校逐步取代CET6,成为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在医学领域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

5.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专业性”、兼顾“多元性”

必须抓紧制定EMP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加大对现有EMP教师培养的力度,解决他们只懂语言、不懂专业的问题;积极组建EMP社团或协会,加强国际、国内EMP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现和引进高素质EMP教学人才;积极聘请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从事兼职教学;在医学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好、专业强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EMP运用能力和水平,与现有英语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承担EMP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评析[J].中国外语,2009(5).

[2].

医学中级论文篇(3)

《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简称ICM)是医学培养过程中关于临床医学概况的课程,课程目的是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明确医学的目的、发展历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实现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临床前期课程,为后期的临床学习奠定基础。重庆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以来,课程组在14年课程建设中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随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颁布和教育部提出的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程更加明确了改革方向,深化早期临床教育,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动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本文在“医教协同”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双重背景下,从课程目标理念、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评体系、创新点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应用效果7个方面加以总结,探讨本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改革的实践。

1课程目标及理念的设置

课题组在原有的单一的以“早期接触临床实践”为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医教协同政策[1-3],把医学的社会性、医学-人才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融入本课程,竭力培养具备整体医学观、关爱患者、尊重生命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医学毕业生[4-5]。

2课程内容的改革

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医学教育、医学创新性思维、医学生学习策略、医学心理学、中西方医学教育比较、疾病诊治与预防、生命健康与疾病、医学生成长培养、现代医学发展、医患关系与医学责任等10个方面,现以“医学、医生、疾病、患者”为中心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史等内容,加强学生对疾病过程的理解,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精神;以深化早期接触临床为目的,将临床见习改为医学社会实践;五年制本科在第三学期要求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团队的方式开展志愿者服务、医学社会调查或实习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医生角色,并写出实习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6]。

3师资队伍培养

通过自愿报名与考核遴选相结合的方式在临床科室选拔组建了一支稳定、敬业、教学热情高的教学团队。紧紧围绕临床学院“一中心三体系”师资培养模式,着重从临床专业能力、教学综合能力和教师基本素质三方面对师资开展系统化培养、常态化考核,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课程组先后多次开展专题研讨会、集体备课、名师讲堂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实,总结经验,交流想法。在老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青年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4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4.1拍摄情景剧,开展情景教学课题组取材于日常临床工作实际,自编自导自演一系列教学视频,如《不良的医患沟通》、《临床工作“忌语”》、《零距离沟通》等。拍摄的情景剧同时制作“错误版”和“正确参考版”两个版本,并应用于课程情景教学。4.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微信群、QQ群等方式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系列讲座,医学前沿知识,丰富完善课程内容,逐渐形成学生-教师互动学习模式。4.3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采取情景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团队导向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参观医院、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观看录像、医护劳动、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体验临床,不同视角塑造医患关系,审视并促进医患关系,使学生受益终生[6-7]。

5考评体系改革

课题组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价形式,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8-9]。主要通过引入网络课程作业、英文文献翻译、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现场答辩等形成性评价环节,对学生实施全过程评定;同时将传统期末的笔试考核改革为学生学习收获现场答辩,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6课程应用效果

6.1教学成果的获得2014年,课程组建设的《以人文视野透视医生素养——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凭借出色的教师团队、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学校与医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全国203门申报课程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荣获部级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A类课程;2015年,课题组又凭借多年教学实战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方式与效果,荣获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2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课题组自编自导自演教学视频的情景教学法受到学生好评,每轮课程结束后,课程组都会发放《临床医学导论》学生满意度调查表,从教师授课内容、考试改革可行性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调查学生意见。课程组分析了4个年级(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600份调查表,其中548名(91.3%)学生认为教师利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教学视频进行情景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帮助;560名(93.4%)学生认为利于加强医学人文修养;564名(94.0%)学生认为利于加强课堂效果,形象生动。详见表1。6.3网络评价效果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的认可,自2014年我院所有理论教学课程纳入学校网络评价后,《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已参加3次网评。统计分析3次学生网评数据,我校83门课程学生网评平均分是(88.67±1.26)分,而《临床医学导论》学生网评分数是(90.83±1.85)分,高于其他门课程。6.4青年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强、教学素质高课程组青年教师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培养下,积极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课程组青年教师实现了院级、校级、部级各类讲课比赛奖项全覆盖。其中院级一等奖5人次,校级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部级二等奖2人次。课题组在研究期间获校级优秀教师7人次,最终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医学中级论文篇(4)

1背景介绍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日益升级.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数量在40起左右.在2010年至2012年间,医疗纠纷发生率增长幅度超过100%.[1]医患关系的紧张让部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而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不同影响医学生对日常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态度.[2]本研究对川东北地区医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对目前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切实开展有关改善医患关系的教育、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1一般情况

本研究于2017年2月对川东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开展对医患关系认知度的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9份,问卷有效率9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筛查,所有未作回答或者不按要求填写的答卷均为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回收问卷总数-无效问卷数)/回收问卷总数.此次调查综合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将问卷发给临床、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等13个专业,2016级在校生、2015级在校生、2014级在校生、2013级在校生级实习生等7各年级,共500位同学.男女比例约1.4:1.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并经过文献资料查阅、小组讨论以及预调查等过程,对川北医学院等高校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四部分:在校医学生基本信息、对医患关系认知途径、医患关系现状认知、以及对医患关系发展的建议和展望,计22个条目.调查问卷由经过一定培训的小组成员发放,调查者填写后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双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百分比/率进行一般性描述.

2结果

2.1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总体认知

经调查,大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所耳闻,但具体并不太清楚,其比例为63.2%,认为很了解的只占33.3%、完全不了解的占3.5%.在此基础上,按年级将样本容量按是否参与实习为依据,将样本中大三以下(含大三)划分为低年级351例(76.5%),大三以上划分为高年级108例(23.5%).其中低年级对医患关系了解情况(28.8%)明显低于高年级(47.2%),且低年级中有4.6%的同学对医患关系完全不了解.

2.2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

经调查,川东北地区医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体(62.5%)、身边同学(37.3%)、学校老师(36.4%)、医院所见(22.7%了解到医患关系),极少数通过和家人交流(18.5%)、亲身经历(8.7%)了解.当今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能快速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对在校医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社会经历少、临床机会少,所以了解外界、了解医患关系的途经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同学和老师.

2.3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川东北医学生认为社会因素(34.05%)、患方因素(25.05)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然后是院方因素(22.09%),认为医学因素(18.81)影响较小.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医患关系问题也是如此.医学生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认识到目前医患关系由多方因素共同引起的,而在医学生看来其中社会因素占了相对较大的的比重.

3讨论

3.1校方教育方面

从医学教育角度,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必然要将医患关系教育至于基础位置和核心位置.对医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医患关系教育,对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乃至医学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3]学校应加强对医学生有关医患关系的教育和拓展,制定一套更贴切、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体系,让医学生认识医患关系、理解医患关系、知道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方法方式,并对医患关系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它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医生需要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分析、多轴诊断、综合治疗.[4]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的提供者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理论和娴熟的操作能力,更应拥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综合人文素质.学校应实行理论和实践更大程度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对医患关系的了解情况高达百分之百,远超过在校生,其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和在临床的眼界都更广阔.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和课程安排,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在校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5]低年级同学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其前往临床见习的机会,亲身体会,从真正的案例中学会分析、认识医患关系.对中高年级可以进行基地班教育,融理论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深刻理解,以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校在重视学生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多方位的身心陶冶,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医务人员.通过调查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措施,可以看出医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医学科普相关知识和医德医风建设还是比较匮乏.说明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和医风医德.现在医疗活动商业化、将病人“物化”、漠视病人的权利等损害患者个人利益的行为及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医疗技术差、违规操作等问题,促使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多数人认为改善医患关系可以从医学生抓起,校方应加强医学知识等相关教育.

3.2加强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医疗卫生报道是当今新闻热点之一,几乎每天都在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医疗相关的报道.由于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客观、不公正的声音.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和传媒人士出于吸引观众眼球或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经常报道一些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文章,过分突出和夸大医患关系“阴暗面”.[6]近一半医务工作者认为媒体报道存在误导,而患者并没有医患纠纷的经历,对媒体的片面报道、不真实报道并不了解,对医患关系紧张因素的评价具有片面性.[7]而作为拥有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在接受这些片面的、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后很容易对医生和医疗机构形成负面印象,甚至影响之后的就业观.网络等媒体作为医患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职责的同时,更应以负责、公正、客观的态度做好报道.既要多挖掘正面的医者形象,多唱“和声”,又要在舆论监督中有选择地曝光一些不良现象,如某些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等.在不丑化行业形象的前提下,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从而引导医患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医患纠纷与冲突中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理性的分析其利弊,同时担任医学科普、教育的角色,对身边非医学人员进行正确的舆论解释和引导.

3.3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据有关研究表明,对医患关系中患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患者对医方期望值过高和患者素质不高两方面.[7]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医学知识匮乏,对于医生的嘱咐断章取义;对疾病的本身和凶险程度没有了解或者过分相信网络上对疾病的诊断,造成对疾病判断的失误和错信,从而产生对医生的不信赖心理.第二、患者对诊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和医疗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患者不仅要求得到对症的治疗,而且注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希望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而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过高需求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无疑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第三、对医生的话不重视,认为自身状态良好,存在侥幸心理.第四、患者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患病的经历、心理状态等影响患者理解和表达与疾病有关信息能力.有些患者甚至无法听懂一些有关其病情的简单信息,初次患病者以前很少了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这类病人往往最容易曲解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而心态焦虑的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有效向外界的传达信息,往往容易夸大其症状,使得医生不能准确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学校可鼓励在校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定期流动性分批到各乡镇、社区进行卫生知识宣讲,普及人们医疗卫生知识,提高依从性.各医院也可下派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和义务服务,通过与人们的亲切交谈和耐心述说,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学会和人交流,从而更好的和患者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及其家属应提高医疗知识水平以尊重配合医务人员并加强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有效沟通.[8]同时以客观、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类医疗报道,有自己的思考,不轻信网络对自己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法制社会,2011(06):72-73.

〔2〕许晶晶,李彬彬,庄蔚然.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1).

〔3〕郑玉中,屈庆平,赵丽娜.浅论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94-96.

〔4〕冯毅翀.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组织变革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77.

〔5〕张华志,白波,董凯.提高临床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05):314-315.

〔6〕梅春英.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伦理学,2008,21(05).

医学中级论文篇(5)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部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中级论文篇(6)

新医改的目标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当前,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但基层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并没有跟上,使群众越来越集中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想方设法建设适用于基层医院的高级人才队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让群众大病不出区(县)。

为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尽可能在把患者留在基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自2009年起,广州市番禺区卫生系统实施了“与巨人同行”、“引进”和“借脑”等高级人才发展计划三大行动,着力建设高级卫生人才队伍。

一、主要做法

1.“与巨人同行”行动。全区公立医院均与省、市级高端医院或医学、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合作,不断拓展视野、提高医疗水平。如:番禺区中心医院相继成为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协作中心、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协作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协作单位、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协作单位;番禺疗养院与广州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期合作开展康复专科诊疗业务,并建立番禺康复医学基地;何贤纪念医院成为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与澳门镜湖医院建立互访交流机制;区中医院与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协作成立脑病治疗中心,并成为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一些镇医院借助地缘优势,与广州陆军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同时,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医院管理人员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以及台湾地区学习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

2.“引进”行动。针对学科建设需要,广泛信息,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专家推荐、朋友引荐,本着视才如金、求贤若渴、待才为友的态度,把适合的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吸引到番禺卫生系统。同时,在人才配偶的工作调动方面给予配套政策支持,成绩较为明显。如番禺区中心医院引进了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1名,加强了精神病专科建设;番禺区中医院引进了骨伤科多名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进一步完善学科分类,促进了学科发展。

3.“借脑”行动。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实际,举办和承办部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课、巡诊、查房,介绍当前国内外医疗动态和进展,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反聘省内外各大医院离退休的知名专家教授坐诊、执业,实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二、工作成效

1.高级人才数量大幅增长。与2009年度相比,截止2012年底,全系统正高职称人数由31人(占编制应有数20%)增加到98人(占编制应有数80%),增长310.1%;副高613人,增长44.2%;博士24名,增长140%;硕士332人,增长65.2%。引进副高以上人才9名,其中正高职称3名。19人分别担任部级、省级专业学会副主委。

2.医疗科研论文成绩明显。2012年,全系统共获科研立项97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级立项18项、市级4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1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省、市级获奖论文16篇。

3.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何贤纪念医院肿瘤科成为卫生部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番禺区中医院骨伤科成为国家农村中医特色专科、省中医特色专科和市“1357”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等;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区慢病站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技术处于省领先水平。此外,番禺区中医院还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审,成为广州地区首个区一级的三级甲等中医院。

三、思考建议

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层医院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民营和外资医院的进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持续加强高级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促进医院转型升级、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奠定更加坚实人力资源基础。在广州市番禺区卫生系统高级人才队伍建设做法的基础上,有以下几点思考:

1.领导高度重视。无论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医院本身,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级人才队伍建设在医改中的重要性,从而达成共识,在软、硬件建没上创造条件。

2.制定长期规划。鉴于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的难度大,尤其人才引进方面,单靠卫生部门,势单力薄,需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建议由区(县)委、政府牵头,针对医院制订一个由发改局、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等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科学、合理、可行的高级人才建设长期战略规划,才能有效保障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障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3.正确处理关系。第一,建设高级人才队伍的同时,也要注重初级、中级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第二,要正确处理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对引进的人才不求全责备,看准其主流一面,大胆启用,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第三,正确处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医院人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既要引进,又要培养。每年计划提供专项经费用于中青年优秀人员到国内外著名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了不同风格和思想人才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4.注重医院的文化内涵建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建设高级人才队伍的同时,还要注重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一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以情感留住人才,二是要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在使用中帮助实现自我价值;三是营造舒心的特质生活环境,如:环境优美,医院建设风貌独特、迷人等,就会让人有恋恋不舍的感觉。还应实施人本管理,建设先进的医院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在医院内部创造一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文化环境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总之,高级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医改形势下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层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使造福更多的患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苏启睿.加强县级医院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临床合理用药,2012,4(5):1

[2]成毅.浅谈医院人才引进工作[J].医院管理论坛,2007,24(6):20-21

医学中级论文篇(7)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医学中级论文篇(8)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8.02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8-0057-03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基于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中医经典课程作为保存、传授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精髓的有效载体,在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中获得了合法性地位,成为中医必修课程[1]。目前我校很多专业都开设《内经选读》课程,尤其是中医学、针推、中西医结合专业都作为必修课,但各专业开设时间并不统一,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基础课程尚未学完,中医知识结构局限,阅读古籍能力差等等因素导致了对经典理论学习能力差,造成了学习《内经》的难度,从而影响理解和掌握经典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调高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经典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因此,优化目前的课程设置,找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经》的最佳时间,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我校开设《内经选读》的班级选中,选择2013级针推专升本50人和201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专业开课时间相同,使用材,授课老师一致。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中医基础的全部课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和一部分临床课程(内、外、妇、儿科等),并经过了一年的临床实践,由于专科时间较短,没有学习经典课程。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内经选读》,开课时间相当于大学四年级。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只学习了中基、中诊和中药,未涉及临床课程,开课时间是大学二年级。

1.2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比两个不同专业层次的班级学习《内经》各方面的不同和差距。主观方面是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途径,调差了学生学习《内经》前后的自我感觉以及学习兴趣、收获等方面,客观方面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为自拟,课程结束前一周发放调查问卷,被调查的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共有20个问题,除最后三道题是多项选择,全部为单选题。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了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内经》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对《内经》的了解程度大体相当,其来源都是通过《中基》课程,但是有更多的专升本学生(34%)能够通过自学了解《内经》,明显多于中西医(22%)。《内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来引导,更需要学生课余时间自学,只通过短短的几十个学时无法认识内经的全貌,因此教材大多数都是以选读的形式编写。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专升本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于后者,其根源则是丰富的中医知识和一定临床实践作为铺垫,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学习《内经》。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学习劲头和动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开课之前专升本学生中有46%对《内经》非常感兴趣,中西医学生只有17%对《内经》非常感兴趣。兴趣的培养除了与课程有关之外,与学生的素质关系很大,《内经》的掌握不仅仅是中医理论方面,涉及的相关内容相当庞杂,学生的阅历以及课外知识对理解《内经》非常关键。在这一点上,高年级的同学明显具有优势。《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教学中核心环节,学生之“兴趣”、“信心”是本,教师之“个人素养”、“知识积累与释放能力”是标,只有标本相得才能教学相长[2]。第三,《素问•著至教论》将学习的过程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步骤。《内经》文字古老,医理深奥,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古文知识。背诵也是学习《内经》第一步,原文背诵是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的共同问题,38%的专升本学生和49%的中西医都认为记不住是学习《内经》最大的困难。大学生的记忆方法一般为理解性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中,专升本有46%学生认为是临床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中西医学生有66%则认为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医理不能很好的掌握。产生这样的差异显然也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有关,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全部学完,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所以理解医理并不困难,困扰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运到临床中去,这也是《内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彰显临床,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内经》学习基本完全了本科水平所要求的层次甚至更高更深入。而中西医专业学生只是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内经》理论。第四,关于学习《内经》后的效果,70%的专升本学生认为学习《内经》后收获很大,只有54%的中西医学生这样认为。专升本班级中76%学生感觉学习《内经》后提高了学习经典的兴趣,明显高于中西医学生50%的比率。《内经》理论博大精深,不同层次的人读《内经》有不同的收获,往往中医知识越丰富,收获就会越大,体会就越深,《内经》理论才能运用自如。高年级的学生明显比低年级的学生收获大。第五,关于课程设置时间,调查结果显示,88%的专升本学生和82%的中西医学生认为《内经》课程应当放在其他中医课程之后。40%专升本学生和44%中西医学生都认为:不仅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对理解《内经》有帮助,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甚至中医临床课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内经》既有精湛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尤其是《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知识,对于学习经典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习《内经》需要大量的中医课程作为前期基础。

2.2成绩(t检验)

采用2独立样本校正的t检验,结果:t=-8.002,P=0.000,中西医与专升本《内经》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专升本成绩显著高于中西医。中西医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成绩较为分散,参差不齐,专升本的标准差较小,说明成绩相对集中稳定。

3结语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古典医著。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高级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内经》是多学科交织的医学巨著,内容涉及医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化、军事等领域,要想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理论,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还要掌握一些临床知识,否则学习难度较大。在本课题中,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结果非常明显,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被调查的专升本学生在各方面都要优于中西医结合学生,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医的大部分课程,并且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使得他们对于《内经》的学习兴趣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能够更好的理解《内经》原文的精髓,所以在固有的学时内收获比较大,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良好,在成绩方面明显高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内经》被称为本科阶段的后期提高课,可以使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中医学思维方式、增加中医传统文化渗透,加强人文修养,拓展知识面,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由于目标高,《内经》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难度更大,对于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学是个双向的过程,调高教学质量除了加强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修改教材之外,学生本身对于课程的认识,积极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教学和积极的学习相互配合,才能调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授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内经》的学习可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阶段,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达到彰显临床的层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背诵或者解释文理的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优化《内经选读》的课程设置,使得各专业开设时间更合理,开设学时更科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体会到经典课程的魅力,发挥后期提高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廖雅琪.中医经典课程合理性的确立[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54-255.

医学中级论文篇(9)

第二章卫生技术职务

第二条卫生技术职务是以医药卫生技术应用为主要职责,根据医药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卫生技术职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履行相应职责必须具备的任职基本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有合理结构比例。

第三条卫生技术职务分为医、药、护、技4类:

1.医疗、预防、保健人员: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

2.中药、西药人员:

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

3.护理人员:

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

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护士

第四条主任医(药、护、技)师、副主任医(药、护、技)师为高级技术职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力中级技术职务;医(药、护、技)师、医(药、护、技)士为初级技术职务。

第三章岗位职责

第五条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暂按卫生部(82)卫医字第10号、(83)卫防字第61号、(81)卫药字第10号、(79)卫药字第983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任职基本条件

第六条卫生技术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七条医(药、护、技)士

1.了解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在上级卫生技术人员指导下,能胜任本专业一般技术工作;

3.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第八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能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或常用专业技术问题;

3.借助工具书,能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中专毕业,从事医(药、护、技)士工作五年以上,经考核证明能胜任医(药、护、技)师职务;大学专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者。

第九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本专业知识,掌握国内本专业先进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2.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处理较复杂的专业技术,能对下一级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3.在临床或技术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或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比较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大学毕业或取得学上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4年以上;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3年左右;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左右;取得博士学位者。

第十条副主任医(药、护、技)师

1.具有本专业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吸取最新科研成就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具有指导和组织本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指导和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含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取得博士学位,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以上。

第十一条主任医(药、护、技)师

1.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能根据国家需要和专业发展确定本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方向;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专著、论文或经验总结。能熟练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做为本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善牛指导和组织本专业的全面业务技术工作,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

4.从事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

第十二条各级卫生技术职务,必须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怦审的、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中,按照限额进行聘任或任命。

对未经评审委员会评审或评审认定不符合任职条件者,任何单位或任何人不得聘任或任命其担任卫生技术职务。

第五章评审委员会的组建

医学中级论文篇(10)

1 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 研制方法

2.1 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 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 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 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 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 应用情况

3.1 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 讨论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 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 结语

上一篇: 医疗质量安全工作计划 下一篇: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