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8 04:09:11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对2013年4—2014年4月在该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技术修复,实验组采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修复,比较两组修复效果。 结果 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该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修改后牙间隙为(8.91±0.33)分、切端缺损为(8.71±0.38)分、畸形过小牙评分为(9.20±0.26)分、牙体表面缺损评分为(9.31±0.37)分、牙着色或变色评分为(9.14±0.30)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前牙牙体缺损发生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修复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http://

关键词 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常规技术;前牙美学修复;修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044-02

前牙牙体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牙科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且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前牙美学修复的美观性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前牙切咬功能较少,患者在进行修复时修复体的颜色、外形等对于修复牙齿的美观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是美观特性的重要功能。因此,临床上对于前牙的修复应该具备技术层面和美学层面等含义。从技术层角度来说,患者在前牙修复过程中必须寻找合适的材料等将其黏住;而从美学角度来说,患者修复过程中需要保证修复后牙齿坚固、美观。因此,临床上在前牙牙体缺损患者中研究积极有效的修复方法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为了探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牙间隙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46.5±0.8)岁,患者病程1~6月,平均病程(3.5±2.4)月;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56.7±0.8)岁,患者病程1.2~6.5月,平均病程(4.2±3.1)月。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手术,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全瓷修复基牙预备,切端、唇面和舌面分别磨除2.5 mm、1.5 mm和1.5 mm,唇面颈缘预备至牙龈下0.5 mm处,与唇舌侧均匀的1 mm直角肩台,细粒度金刚砂车针精修预备体,圆钝线角,消除倒凹,磨除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条件适当增减。修复过程中采用Aquasil硅橡胶进行印模、取模,并放置24 h后用超硬石膏灌制模型。制作暂时修复体,试戴和矫正颜色,采用美国3MRelyxVeneer树脂粘接剂粘结,粘结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修整[2]。

实验组采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修复,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修复之前,根据患者修复牙色泽等选择相应的修复颜色材料,并将其放在窝洞完成试色与预修复。根据选择后的材料和周围牙齿之间的配度进行分层、分量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控制修复的层次,每一层都不应该过厚,理论上每一层修复厚度不应该超过2 mm。临床上,对比较复杂的前牙修复时,每一层修复厚度应该控制在1 mm,这样能够观察颜色之间的变化,并及时调整颜色进行修正。当患者初步修正完毕后,让患者进行咬合调整,使得正中牙合和前伸等之间完好修复。当调整完毕后,对患者修复前牙进行抛光,使其更加符合天然牙仿真美学要求。抛光过程中可以进行2次抛光,即:初抛光和精细抛光,初抛光时应该根据不同牙颗粒程度调整磨刀完成牙齿表面纹理修复,而精抛光则应该增加牙体的表面光泽,使其更加具备美学效果[3]。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该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修改后牙间隙为(8.91±0.33)分、切端缺损为(8.71±0.38)分、畸形过小牙评分为(9.20±0.26)分、牙体表面缺损评分为(9.31±0.37)分、牙着色或变色评分为(9.14±0.30)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前牙牙体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牙科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饿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的外形和结构的破坏和异常,从而造成牙体失去生理解剖外形,造成牙体形态、咬合或者周围相邻牙齿发生破坏。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修复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修复但是效果不理想,美学效果较差[4]。因此,临床上在前牙美学修复中探讨积极有效的修复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复合树脂牙体美学修复技术在前牙修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该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该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患者在进行修复时可以根据以下流程进行,具体方法如下:(1)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美学要求,并且根据患者的口腔常规、微笑等进行分析和观察,从而了解患者所具备的口腔条件,从而能够科学地评估患者美学修复的效果[6]。(2)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对于美学的要求等制定适合本患者的美学修复方案。(3)修复治疗中可以边修复边调整,最终达到患者满意的美学修复设计。(4)患者在前牙修复过程中要注意整体设计,修复过程中可以联合其他技术进行联合修复,提高修复效果[7]。该次研究中,实验组修改后牙间隙为(8.91±0.33)分、切端缺损为(8.71±0.38)分、畸形过小牙评分为(9.20±0.26)分、牙体表面缺损评分为(9.31±0.37)分、牙着色或变色评分为(9.14±0.30)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8]结果类似。但是,这种技术并非十全十美,患者在进行修复过程中依旧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评价标准,对于一些存在粘接修复患者修复效果并不理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医护人员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美观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前牙牙体缺损发生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的提高修复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http://

参考文献

[1] 邸萍,林野,罗佳,等.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修复中过渡义齿对软组织成型作用的临床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2,44(1):59-64.

[2] 王立妍,陈一.光固化树脂在前牙美容修复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293-294.

[3] 赵献平,安涓,郭晓玫.纤维桩联合光固化树脂与烤瓷冠修复相结合修复前牙残冠残根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5.

[4] 李健,姜婷,李赛,等.旋转就位美学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特点及临床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3,45(1):64-68.

[5] 石亚红,王革. 前牙美容修复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美学指导[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5) : 603-606.

[6] 姚如升,王贞丽,李国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1,17(34):101-102.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 R782.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2-0149-02

doi:10.14033/ki.cfmr.2016.22.080

由于现在人们对健康及美容的要求较高,有效恢复缺失牙及缺损牙的功能和美观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1]。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常见的许多口腔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临床口腔修复的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牙周组织和牙齿修复两组部分,因此有效恢复牙周组织对于口腔牙齿的修复至关重要。有研究报道,在口腔牙齿修复中,给予患者相应的牙龈、牙槽嵴修整术,可有效提高临床口腔的修复效果[2]。因此,本研究观察并分析了冠修复术联合牙龈、牙槽嵴修整术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固定修复患者82例,患者在入院时口腔检查情况有:牙槽嵴出现不同程度的突起现象;患者上下颌之间的间隙较小,无法正常戴入相应的义齿;拔牙后牙槽骨骨吸收不全,有骨刺及牙槽骨显著隆起的症状;牙槽骨明显前突影响义齿修复后的美观。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1~76岁,平均(48.5±18.3)岁;其中前牙不同程度错位25例,前牙牙槽嵴异常和缺损1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2~74岁,平均(47.9±17.8)岁;其中前牙不同程度错位27例,前牙牙槽嵴异常和缺损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全身检查,严格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给予牙冠修复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牙龈、牙槽嵴修整术,具体操作如下:在无菌手术室环境中,麻醉完成后,对患者口腔的相关部位进行有效清洁和消毒,对要修整的牙龈进行相应的染色剂标记,并详细记录口腔内牙龈的大小、长度及形状等。成功麻醉后,将牙龈有效翻瓣切开,之后切除相应的牙龈组织,使用涡轮钻处理牙槽嵴及牙颈缘的相关部位,确保其与拟好的金属烤瓷冠保持约3 cm的距离。采用涡轮钻将牙槽嵴有效取出后,对牙齿的根部进行相应的修复,保证其处于相应的平稳状态,并将牙周膜纤维完全有效切除,修整工作完成后,对相应的部位进行冲洗、复位和切口缝合,7~10 d后拆除缝线。拆线后,患者要保证口腔卫生,并给予患者相关的口腔漱口液,

3次/d漱口,防止牙周组织细菌滋生,影响牙龈的恢复。若患者拆线后口腔有炎症,应及时给予患者相应抗生素进行治疗,并严密监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牙龈及牙槽嵴恢复正常后,进行相应的冠修复术,有效调整不整齐的牙齿,保证患者的颜面美观。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对牙齿修复的满意度及治疗情况。(1)满意度。临床采用百分制对患者的修复后牙龈的颜色、协调性及形状等方面进行有效评分,不满意:修复后的颜色、形状与邻牙存在较大的差异,牙龈与牙齿及面型协调差,总分低于60分;满意:修复后的颜色、形状与邻牙基本无差异,牙龈与牙齿及面型基本协调,总分在85~95分;非常满意:修复后的颜色、形状与邻牙无差异,牙龈与牙齿及面型协调,总分超过95分。满意度=(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治疗效果。无效:牙龈的基本形态未恢复或症状恶化;有效:修复后牙龈的相关形状、协调性及颜色存在的差异较小,较为轻微的牙槽嵴及牙周袋存在,牙龈有轻微的充血和红肿症状;显效:修复后牙龈的相关形状、协调性及颜色均恢复正常,无牙槽嵴及牙周袋存在,牙龈有轻微的充血和红肿症状;痊愈:修复后牙龈的相关形状、协调性及颜色正常,无牙槽嵴及牙周袋存在,牙龈无充血和红肿症状[3]。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牙齿修复的满意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609,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93,P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牙齿进行相关的修复时,还无法确保患者牙齿的形态和位置完全达到冠修术的标准,在修复时要严格修复牙周组织,避免发生牙周疾病,防止牙龈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并要尽量确保其有较好协调性,提高义齿的固定修复效果。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牙龈、牙槽嵴修整术已经应用于临床。有研究报道称,牙龈、牙槽嵴修整术的临床修复效果较好,可有效保证牙龈的正常形态,提高牙齿后期固定修复效果[4]。

本研究中,探讨了冠修复术联合牙龈、牙槽嵴修整术在牙齿修复中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本研究中,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P

综上所述,冠修复术联合牙龈、牙槽嵴修整术在牙齿修复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减少萎缩的情况,降低牙周组织的感染概率,提高口腔的修复质量,利于修复体的固位和稳定,提高患者牙齿的咀嚼效能,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华.口腔修复中医学美学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3):143-145.

[2]刘琳,刘娜,郭靖,等.不同牙槽骨吸收程度下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分析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5,13(2):75-79.

[3]林璐.牙龈生物型[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25(9):568-572.

[4]王伟,张艳,袁琳.两种套筒冠义齿修复牙周病游离端缺失基牙应力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2):2053-2055.

[5]田海英,施生根.不同垂直骨面型替牙期反前牙区牙槽骨宽度及根尖位置的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5,16(5):280-284.

[6]吴媛媛.牙周整复术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5,26(21):3227-3228.

[7]张朋,贾筱诗,张秋霞,等.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唇(颊)侧骨厚度及嵴顶高度相关性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31(4):488-492.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3)

2013年12月,笔者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山东省初中美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历时10天,主要内容是基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课例研究。按照研修要求,参训教师共分成6个研修小组,每组13人。整个研训活动按照“确定研究计划――备课(裸备)――一次探讨磨课――二次备课――二次探讨磨课――制定观课量表――课堂实录――总结反馈”的模式进行。本次研修是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集中研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热点问题针对具体课例进行打磨,以配合山东省暑期初中美术教师远程研修,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课例资源。

过程一: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本次研修中,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组确定了在“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两个研究问题:(1)处理好美术文化价值与美术技能、技巧学习之间的关系。一要解决单纯的强调技能、技巧学习,忽视美术的人文性;二要解决过于强调文化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科本位的现象。(2)探索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单一和作业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

基于两个问题,我们确定了两个研究目标:(1)使学生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在文化情境中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2)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通过积极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激发创造,体验成功,彰显个性,促进发展。

过程二:确定研究课题

依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我们确定了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壶中日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磨课课题。

《壶中日月》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这一课属于文化含量较高的课型,散发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气息。《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在教学设计中,立足于解决研究问题,我们既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又要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渗透人文色彩,引导学生带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创意表达的意愿,展开造型表现活动。另外,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多元评价也是本课的一项研究任务,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方面,要针对本课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开发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评价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评价方法能够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和有效落实。

过程三:同伴互助,共同打磨

课例经过了授课人的三次备课和研修组成员两次合作打磨,俗称“三备两磨”,最终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课例。本次研修中,笔者承担了这一课例的授课任务。

1.迷茫的“一磨”

一个好的课例需要精心打磨。基于问题的研究,在“一磨”过程中,同伴们对我的“一备”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1)深入分析学情。课前对学生情况准确细致的分析了解,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如何在课前更好地了解学情,老师们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如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课前做一个学前问卷等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情。

(2)教学目标的设置。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纬度作为总则,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性,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定位。

(3)细化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要“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因此,在本课中,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单纯学会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把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材料感知、动手实践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创作出造型独特、构思巧妙、装饰新颖的壶。

经过团队的精心推敲,调整后的“二备”教案相对“一备”要合理了许多。但是具体实施效果怎样,一切在迷茫和期待中。因此根据“二备”我们组织了一次试讲,研修组成员观课。每位观课成员分别被安排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发现和记录。比如,有的老师观察学生的发言,有的老师观察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的老师观察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课后,我们对这些记录进行汇集和认真地分析总结,以便为进一步的磨课做更充分的准备。

2.黎明前的“二磨”

“一磨”后,通过对各个观察成员记录的总结分析,我们对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更加明朗,对研究问题和目标也更加清晰。针对存在的问题,各观察成员分别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内容确定了更明确的策略和目标:

(1)情境创设比说猜想重要。万事开头难,一个新课的导入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这一节课的成败。《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这个课题的导入环节,很多老师通过对材料的触摸,猜猜是什么等方法导入课堂,但这种导入不能体现出在文化情境中学习这一理念。针对这一问题,研修组成员建议增加一些文化的元素,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办法。如现场泡茶、沏茶,在沏茶、泡茶的过程中,体会茶艺的韵味;播放茶艺表演、茶道表演;通过布置教室的环境营造气氛;在服装上要跟茶文化相关,再配上古琴背景音乐等等。无论何种建议,其目的都是创设一种浓厚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炼概括比贪多重要。由于中国壶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壶文化的欣赏和知识的传授如果占用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作业质量;毕竟是在造型表现领域而不是欣赏课。为此,研修组成员也给出了好多建议,比如:可以根据历史的发展,追踪壶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且在欣赏各个时期的壶作品时,利用比较的手法概括出各个时期制壶的审美特点,如古朴之美、典雅之美、时尚简练之美。让学生跟随老师的引领把壶文化的历史贯穿一遍,这样就对各个时期的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引申出壶中精品――紫砂壶。之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壶的结构,为下面学生制作做好铺垫。同时,要准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一把好壶的造型要淳朴美观、形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独具美感而无累赘之处。有了这个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制作过程中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创作目标。

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是境界与技艺的完美融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增加文化的厚度,创设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的文化情境,多维度的感知文化魅力;或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引领,进行文化、历史的脉络传承;寻找壶与相关美术作品的联系,拓展人文视野,以此解读壶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与此同时,通过挖掘壶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明确艺术与生活、与文化、与自然间的关系。

(3)体验比说教重要。在陶艺技法的学习掌握中,一开始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我用一张图片总结了陶艺的三种技法,但这种方法比较间接,学生接受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不理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改用让学生直接动手体验,先自己动手做最简单的尝试,如搓泥条、压泥板、盘泥条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发现原来技法并不难掌握,增强了自信心的同时,学生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来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迅速突破了这个环节的教学难点。紧跟着下一环节,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搓出来的泥条可以用在壶的什么地方,压出来的泥板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茶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装饰?这样学生有了体验了的过程,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从后续的作业效果看,这些方法和策略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3.特色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近年来美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是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评定,同时更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针对这一课题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用“爬格子”方法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和激励方式。所谓的“爬格子”,就是每个组一个跑道,用一种颜色的纸片代替,如果回答问题积极准确就可以上升一格。由于本课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用“爬格子”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即时评价,即直观又实用,一目了然,学习相对积极的小组胜券在握,相对落后的小组摩拳擦掌,大大地增强了学习效率。

(2)利用“小组作业自评量表”进行终结性评价。“自评量表”的内容不但包括构思创意、制作方法、造型美化等造型活动方面的要求,也包含小组合作学习、自评陈述等学习表现方面的要求,通过自评表,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知识技能掌握、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反思。

(3)六个评价视角的确定。六个评价视角是作为教师整体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指导和调整教师教学行为一个有力参照。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和学习,我们确定了以下六个评价视角:第一,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状态做出的评价;第二,针对学生互动(合作・竞争)做出的评价;第三,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的评价;第四,针对学生作业・作品的评价;第五,针对学生情感、意志的评价;第六,针对学生的发表过程的评价。有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积极有效,必然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充满趣味,学习效果也会有一个更好的保证。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 R78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b)-0068-04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bileaflet repair on the huge tissue defect of facial skin cancer after operation

XIONG Shi-long JIAO Guang-hui LIU Yi LIN Hui-fe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Yuancheng District of Hey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ileaflet repair o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huge tissue defect after facial skin cancer operation.Methods 40 cases of huge tissue defect after facial skin cancer oper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orehead free skin flap prosthodontic,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ileaflet prosthetic prosthodontic treatment.The operation condition,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amount of bleeding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Bileaflet;Skin cancer;Tissue defect;Repair;Curative effect

皮肤癌是皮肤恶性肿瘤,面部皮肤癌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以彻底切除肿瘤病灶为治疗原则,虽然彻底切除病灶对面部皮肤癌治疗效果较好,但面部皮肤癌病灶切除后容易导致组织缺损,从而影响患者面部外观及功能[1-2]。目前,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面部皮肤癌后面部组织损伤的修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离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癌术后组织缺损是传统临床常用的方式,通常切取周围相似组织进行修复,从而满足患者对审美的要求[3]。但游离皮瓣治疗时容易发生皮瓣坏死以及众多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对面部外观的满意程度。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双叶瓣修复在面部皮肤癌术后组织缺损上具有良好修复效果[4]。本研究对我院面部皮肤癌术后巨大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双叶瓣修复治疗,旨在探讨双叶瓣修复的临床效果,F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面部皮肤癌术后巨大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和诊断符合面部皮肤癌诊断标准[5]的患者;②均为面部皮肤癌术后患者;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复发性皮肤癌患者;②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③肿瘤手术失败的患者;④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等严重疾病影响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2~75岁,平均(60.2±4.3)岁;皮肤癌病程1~12个月,平均(4.6±1.1)个月;TNM分期:T2N0M0期16例,T3N0M3期4例。面部组织缺损平均面积(6.8±0.9)×(8.8±1.3)cm2。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6~78岁,平均(60.8±4.5)岁;皮肤癌病程1~12个月,平均(4.5±1.2)个月;TNM分期:T2N0M0期17例,T3N0M3期3例;面部组织缺损平均面积(6.5±0.8)×(8.6±1.2)cm2。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TNM分期以及皮肤缺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有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炎、换药等治疗,待创面稳定后给予面部修复手术。

对照组给予前额皮瓣修复,先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左眶上动脉走向情况,在额部供皮区右侧进行“m”型切口游离额部皮瓣,再转额肌皮瓣修复供皮区缺损。

研究组给予双叶瓣修复,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在距离肿瘤周围1~2 mm正常皮肤位置对原病灶切口进行划线设计,快速冰冻切除的原发病灶,确诊皮肤癌后开启缺损边缘,长度为3~4 mm。扩大切口,检查冰冻切片组织为阴性后为准。病灶切除后的组织缺损采用耳前及耳后双叶瓣修复。设计皮瓣:确定皮瓣旋转中心,耳前为第一叶皮瓣,耳后为第二叶皮瓣,圆心处于两叶皮瓣的中心对旋转半径。缺损区中心第一叶皮瓣弧形边缘穿过,第二叶皮瓣与弧顶和缺损区远距离和中距离边缘处于切线位置。第一叶皮瓣面积略小于缺损区面积,第二叶皮瓣面积是第一叶皮瓣的50%~60%。第一叶皮瓣长轴与缺损长轴夹角尽可能保持在45°以内,双叶瓣转移后第一叶与第二叶长轴夹角也尽可能保持在45°以内,防止引起面部畸形。沿着已设计的标记线切开浅表筋膜层,皮瓣反转后确定深度与缺损深度一致,将缺损区修补后包裹生理盐水纱布,若出血明显则采用电凝止血,皮瓣修复完成后采用4-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5-0可吸收线缝合皮肤层。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满意程度。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疗效标准如下。优:术后手术修复成功,缺损部位完整无畸形;良:术后手术修复成功,缺损部位出现略微畸形,但不明显;差:术后手术修复成功,但缺损部位存在严重畸形[6]。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缺损修复的满意度情况,满分100分,满意:≥90分;一般:80~89分;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的并发症包括感染、皮瓣坏死以及出血。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的总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面部皮肤癌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癌类型,主要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而在手术切除时,容易出现面部组织缺损,尤其是面部皮肤癌组织较大时,切除部分较多,严重影响患者面部外观的审美[7]。面部是人体结构相对复杂的部位,由于面部结构复杂,且人们对面部美观需求较高,再加上面部供皮区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临床修复面部组织时较为困难,因此面部组织的修复一直是临床医师较为棘手的问题[8-9]。面部皮肤癌切除后,其中还涉及到眼部、面部、腮腺神经等,修复难度大大增加。临床上传统采用相邻近游离皮瓣修复法,由于相邻皮肤组织颜色差异较小,因此进行游离皮瓣或带蒂皮瓣移植[10-11],但研究显示,该治疗方法效果不尽人意,游离带蒂皮瓣移植更是受到供受区皮肤差异的影响,且对手术要求更高,限制了临床的应用和效果[12]。

双叶瓣修复是1918年国外学者提出的面部组织修复方式,随后有学者进行研究显示,采用双叶瓣修复面部皮肤癌术后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传统游离皮瓣修复带来的缺陷[13]。郑亚荣等[14]的研究显示,传统常规游离皮瓣或带蒂皮瓣组织修复时往往需要开辟第二术区,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出血量,且对患者损伤更大,操作复杂,疗效不够理想;而双叶瓣修复无需开辟第二术区,极大地节省了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减少,促进了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双叶瓣修复对面部皮肤癌术后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操作简洁、出血较少,而术后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也进一步反映研究组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卫裴等[15]的研究显示,双叶瓣可局部进行旋D,且皮瓣的色泽、质地、厚度等与之相邻的组织皮肤相似,灵活度高,切口瘢痕不明显,愈合较快。相对于传统游离皮瓣,双叶瓣优势在于:①与相邻缺损部位皮肤相近,肤色、质地等相似;②继发损伤可直接缝合,无需进行植皮;③双叶瓣修复后色素沉着发生率低,供区和受区符合审美要求;④避免了缝合受区组织而引起的眼、鼻、口等部位发生移位等。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00%、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30.00%,提示双叶瓣修复相对于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效果更佳,且由于双叶瓣的优势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双叶瓣修复后的患者中发现,面部缺损修复瘢痕不明显,更加符合患者审美需求;而传统游离皮瓣则会出现色素沉着等症状,极大影响了美观度,因此在调查患者修复满意度时发现,研究组的总满意度高达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提示双叶瓣修复更符合患者对审美的要求,能够提高患者修复满意度。

综上所述,双叶瓣修复面部皮肤癌术后巨大组织缺损效果较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更符合患者审美需求,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燕静杰,杨庆华,刘戈,等.应用颞浅及眶上滑车上血管为双蒂的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4,30(1):18-21.

[2]柏国芳,谢峰.颞浅筋膜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缺损的临床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5, 11(6):373-375,378.

[3]戴海英,杨超,邢新,等.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美容性重建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 22(5):262-265.

[4]邱柏程,于海生.应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3):1959-1962.

[5]赵小朋,王建广,徐晓莹,等.肋骨-胸大肌复合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大范围复合缺损[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 12(5):420-424.

[6]张帆,张扬,高竞逾,等.局部皮瓣在鼻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1):1778-1781.

[7]周波,周晓,李赞,等.面颈与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侧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缺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21(4):287-291.

[8]叶祥柏,石志远,陈娟,等.改良“双风筝”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22(1):32-34.

[9]张自强,毕波,刘天一,等.双叶瓣法修复鼻软组织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2,23(4):225-227.

[10]周本忠,毕竞韬,王胜国,等.双叶瓣在修复外鼻肿块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21(4):317-319.

[11]周同葵.应用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31例效果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175-2176.

[12]王维,潘朝斌,池宇峰,等.面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96例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6, 25(4):492-496.

[13]尹路,宫可同,殷中罡,等.高位皮动脉在分叶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中应用两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6):619-620.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5)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分管理制度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消除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实现长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训政策导向的“导航器”,是推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驱动器”,是衡量教师参加培训多少、好坏的“计量器”。

一、“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政策深入的“导航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随后,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我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对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5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360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360学分(学时)培训中,校本培训占120学时,占整个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可见,校本培训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目标达成的“计量器”

教师培训学分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3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一是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二是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条件。如果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培训课程及其实施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等构成培训的整体性,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场所这几个因素,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者需要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展开学习,控制学习。如果学习者不能整体地计划、系统地设计,将直接影响学分取得和学习效果。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立足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桃源县在新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中,结合本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桃源县教育局、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制订了《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评细则》。考评方案从“职业道德执教规范”“职业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课题研究”“校级和校际教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模块,围绕“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33项具体内容。采用分析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答辩等培训方式,选修或必修相关内容。同时,从“组织与管理”“基础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训制度”“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措施”“培训效果”等具体评价内容。采用100分制对单位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考评。

三、“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的“驱动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掌握其培训现状与需求,桃源县特别注重听取广大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训内容、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多次在桃源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会同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师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培训的迫切需求。仅就2013年开展的调研活动来看,收回调研问卷500多份,参加座谈教师达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资料10多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评价考核失真等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培训内容是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力图做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员的实际需求,让全县每一个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服务宗旨,桃源县进修学校为特殊教师群体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训项目。近几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导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考虑到偏僻乡镇村小的教师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电脑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观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训,为他们开设了“新课标解读”“课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础理论”等课程。

在如何突破培训内容的问题上,陬市镇、龙潭镇、漆河镇的200多位参加调研座谈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每次培训的内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时候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信息沉甸甸的,犹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深刻思考之后我们幡然醒悟。

在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们正视现实,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由“单式”转向了“多式”,我们走出了“灌输式”“讲授式”“教条式”的培训老路,构建与实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2+3”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与模式特点相应的“四结合”就是教科室、继教室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输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我们依托高校,长年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设置教师培训团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专家来校上课、讲学,每年聘请专家十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博学多才、理念前位,学员无不为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附属实验学校这个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教师研修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把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湖南省桃源县三阳镇中学等8所学校作为进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培训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3年3月,我们为了推动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召开了桃源县中小学校长、人事专干专题研讨会,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院长来校讲学。我们还主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活动,分别聘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学校的知名专家讲学。通过专题研讨,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明确了桃源县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思路。

我们针对部分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层面,我们大力改进,从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特别是选择以教育教学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如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探讨”为主题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学员现场听课评课,共同交流研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解答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中,我们带领学员来到高效课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参与他们的课改实验活动,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技巧,参与制作导学案,让全体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不断提升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2. 名师引领与骨干带动相结合

我校名师李安军的美术教学打造了“美术工作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电脑、彩印机、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安军美术工作室”,这是一个艺术创想的实践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参与其中、带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好地激活了农村美术教学。40米艺术长廊延伸至尽头的“安军美术工作室”为老师们营造了宽松自由、充满人文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老师们在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发现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优势,老师、学生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起工具,选择材料就可以进行创作。为师生们分门别类放置的期刊、画册、图片、教师自刻的近千张CD影像资料、上百本教师美术藏书随时供老师、学生翻阅、浏览、查看,帮助他们在综合的美术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放的美术工作室使受训教师与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美术工作室活动模式在校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别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湖南省美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及教师的高度评价。

特级教师葛国清是我校师训工作的一面旗帜,他在“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项目申报中,个人成功获得“首席教师”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名师的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五、六班的培训落户桃源,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桃源县实验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交给的任务,学校骨干教师江华波、王惠娟、黄敏、刘娟等,分别展示了案例课《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学案例,受到了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

名师引领,骨干带动,使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选派实验小学骨干教师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跟班学习,然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带领桃源县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岗实践探讨,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走入肢解课文的怪圈”话题,很多老师都主张以“肢解”为契机,将“生成”化为“精彩”,组织学生开展正反小辩论。让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时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积极思考,组织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驳倒对方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完成“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达成课程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算用“教条”“牵鼻子”,而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李尔王”,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调了。

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教师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评定通报。在中心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挂职培训,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到桃源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中心小学,名优学校湖南省桃源县彰江小学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为教学点参与了湖南省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在桃源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周密安排,全体师训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桃源师训一炮打响,桃源班主任一班顺利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班级。同时,这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从此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因子。

随着远程培训事业的兴起,我们的培训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多人带班到后来的两人或一人带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培训教师们的辅导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培还是自主培训项目,桃源的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术和技术的班级学情简报已经成为了远程平台的一大亮点。简报的激励加上精细的辅导,让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一步步进入培训的最佳状态。

当然,书上得来总有限,功夫还得亲身练。我们把集中县城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常态,它集中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例的一种演绎水平。我们把桃源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将远程培训的课程精髓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让学员对新课标、对新课程有了真切的体会。

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之本。网络研修的线上、线下结合,同伴互助、结对帮扶、观课、摩课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2+3”教师培训模式,“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我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或完成规定的分散研修任务。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3”是指集中培训阶段的三个模块。即“专业引领”“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在集中培训阶段,按三个模块组织培训。“2+3”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很切合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际。

4.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用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是我们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担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的课题。“三・四”式的基本含义是:“三”指义务教育阶段内三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四” 指每一类型学校所构建的四种校本培训模式,如“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的模式有:①网络自学模式;②专题训练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课题研究模式。

这一课题的实施,在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体验到了教师“任务式” “参与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桃源师训》,至今已有四期成果,这本内部刊物的发行为桃源县中小学老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四个结合,多种形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让一线老师见色动心,闻香动脚,尝味欲罢不能。

近几年来,我们共组织培训项目18项,培训人数6118人,参训率达98G以上,合格率达95G以上 。网络研修是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员远程培训外, 还借助省网、国网平台,指导教师坚持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县作为参与教育部师范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个单位之一,推荐8个单位350名中小学教师参训。在全国学情总结视频会上,桃源县被评为优秀项目县,湖南省桃源县实验学校数学一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 牙种植; 前牙区; 美学效果

上前牙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及相关功能,传统的修复方法已不能满足患者对美的需求。随着种植修复越来越普及,人们开始关注种植修复体的美学效果与长远期功能。我院自2002年开始应用BLB种植系统修复上前牙缺失,取得良好的美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72例为无明显种植禁忌症患者,男43例,女29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5岁。

1.2 方法 (1)术前检查与准备:①拍摄曲面断层片和缺牙区根尖片,根据放大率计算骨量;②术前记录患者牙周组织类型,分为薄刃形和厚平形2类。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缺牙区唇侧角化龈的宽度,角化龈度=游离龈宽度+附着龈宽度。测量近中、远中、正中3个位点,取平均值。(2)手术过程:局部浸润麻醉后切开翻瓣,测量缺牙区牙槽嵴宽度,严格按照BLB种植体植入原则植入种植体。无张力间断缝合牙龈,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漱口水含漱1周。术后第7~10 d拆除缝线。术后4个月常规拍片,行二期手术,完成修复。修复完成后,发放调查表,由患者和医生各自独立完成,由正畸科医生汇总统计结果。调查表内容包括:两侧龈乳头高度,边缘龈水平;软组织轮廓;牙槽突度;软组织质地、颜色;修复体形态的形态、色泽等。

2 结果

本文统计72例患者,合计满分为720分,实际得分情况见表1。表1 满意度调查情况(n,%)

3 讨论

近几年来,各国学者对种植修复后软组织变化的研究日趋增多,但由于不同的实验样本量、种植系统、手术方法、测量方法、观察期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目前仍未对种植修复后软组织变化的趋势达成一致。但大部分实验研究表明,修复完成后,两侧的龈乳头再生,其高度持续性增加,唇侧边缘龈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退缩,以最终修复体戴入后的3个月至1年间变化最为明显,此期间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美学效果有一定改善[14]。本研究通过12个月的随访,发现修复完成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美学效果显著改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临床医生对种植义齿的牙龈美学处理可以美学三角原则作为指导[5]。硬组织构成美学三角的最底层,其上方是软组织,三角形顶端为修复体。种植义齿修复前,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缺牙区的情况作详细评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美学处理方法。本文中有一批病例采用了牙龈成形术、附着龈重建术等方法,使牙龈形态恢复,还有部分病例由于牙槽嵴骨形态的限制,修复时通过角度基台调整从而提高了满意度。目前,多种外科、正畸和修复方法已被应用于种植美学领域,在种植体植入前或后对种植体周围的硬软组织作美学处理,以改善种植义齿牙龈美学效果。

种植义齿修复的美学效果受到缺牙间隙大小、牙周软硬组织的质量、种植体的位置、角度、深度、修复体的制作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为获得满意的美学效果,应从种植计划的制定到修复体完成逐步分析和处理影响种植美学的因素。若骨组织存在不足,需进行适当的骨组织增量治疗;若软组织不足,可运用移植技术以及合适的愈合帽和临时修复体进行软组织塑形,保证软组织健康并与周围组织协调,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美学修复效果。

总之,BLB种植系统操作简单,在上前牙修复中便于对软组织进行处理,可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Chang M,Wennstrom JL,Odman P,et al.Implant supported single tooth replacements compared to contralateral natural teeth.Crown and soft tissue dimensions[J].Clin Oral Implant Res,1999,10(3):485194.

[2] Cardaropoli G,Lekholm U,Wennstrm JL.Tissue alterations atimplantsuported singletooth replacements:a lyear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6,17(2):165171.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15―03

2009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推出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最新版本,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眼前。自1998年以来,《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逐渐成为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技术标准,并且对各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其重点主要在于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制订的影响,以及《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比较。而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体系却鲜有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愿就其作一概述。

一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1991年布什政府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两份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揭开了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序幕。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Technology Foundation Standards For All Teachers)第一版。[1]1997年颁布了第二版,第二版建立了教师技术基础标准得基本框架,明确了一级技术标准和二级绩效。

1998年6月推出了面向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S);2000年6月,又推出了面向教师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T);2001年11月,发表了面向管理人员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A)。到2002年底,美国51个州中的43个州的政府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采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作为颁发各类证书、许可证的依据,作为制定课程计划、评估计划和其他有关教育政策的依据[2]。截至2004年5月19日,这一数字达到了49个,其应用范围包括各州的教育技术计划、鉴定、认证、课程计划、评估计划或其他官方州级文档之中[3]。

2007年6月亚特兰大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结束后第二天,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正式对外了NETS•S第二版。2008年6月圣地亚哥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29th)召开,ISTE首次NETS•T第二版。2009年6月华盛顿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2009)召开,ISTE首次公开NETS•A第二版。

十多年来,美国已经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并行的发展阶段,《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也从单个《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发展成包含学生版、教师版和管理人员版在内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系列,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共同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共同勾画了美国教学信息化的宏伟蓝图。

二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特点

1 广泛性

说其广泛,主要体现在参与人员、形式、范围等三个方面:

(1) 参与人员的广泛性。《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联合了全美主要专业教育团体,包括课程专家、各州教育部的代表、信息技术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学校董事会成员、教育管理层、师资培训部门、图书馆员、重要的大公司的代表、教育技术专家等。因为有各个层面的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研制,从而保证了教育技术标准的广泛适应性和较高合理性。

(2) 形式的广泛性。a.汇集了全美各地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并编成了标准中的课程案例和单元案例。b.派出了专家到美国的各个州去进行试验,形成了验证标准的草稿。c.组织了许多有关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会议、信息技术论坛。d.通过互联网和问卷方式向社会群体及个人进行了广泛的意见调查。

(3) 范围的广泛性。a.参与修订组织机构广泛性。以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为主,美国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NCATE)和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开发。b.在国际层面, ISTE还面向中国、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等22个国家的教育专业团体与个人征询修订意见。c.运用范围的广泛性,截至2004年5月19日美国共有49个州级地区采纳或修订后使用该标准,应用范围包括各州的教育技术计划、鉴定、认证、课程计划、评估计划或其他官方州级文档之中[4]。

2 阶段性

(1) 制定过程。从1993年的第一版《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面世,到2009年的《面向管理人员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A)第二版(正式版)公开,清晰地记载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大致包括研究、开发、测试、认定和本地化五个典型阶段。这五个阶段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标准测试阶段发现了问题,就需要修改草案然后重新提交;标准组织在广泛试用时也会发现问题,反馈给测试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共包括NETS•S、NETS•T、NETS•A三个标准,具体发展阶段如图1:

(2) 内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根据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要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划分为四个阶段,K-2,3-5,6-8,9-12,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也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一般准备阶段”、“专业培训阶段”、“学生教学或实习阶段”和“第一年的教学阶段”。鉴于内容较多,本文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3 连续性

从图1中不仅可以了解《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阶段性发展历程,而且呈现出NETS标准的研制与修订过程的连续性,其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NETS标准的“短期刚性”与“长期柔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渐进式的标准研制过程。此过程是通过平衡的连续性、发展的连续性、动态的连续性推动着NETS标准进程的发展。

(1) 平衡是事物或现象发展的理想状态,NETS标准追求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平衡。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从不奢望仅通过颁布第一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就使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先后颁布了针对学生的NETS•S、面向教师的NETS•T、面向管理人员的NETS•A三个分标准,三个分标准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三个标准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平衡的综合体。

(2) NETS标准实现了现实性与超前性的有机统一,将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创新力等重要的教师教育理念明确纳入其标准体系[5]。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今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的新要求,NETS标准连续八年在全美K-12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实践,使之成为美国K-12教育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技术标准。

(3) NETS标准的目标是寻求协调和谐,将时代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资源、工具、策略、教学者、学习者个性特征等因素综合起来,组织成为一体,为学习者发展创建多元共生的、生态化的学习环境。NETS标准能在此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适时地调控教学活动的进程,使复杂性、变化性和灵活性教学在动态中平衡。

4 层次性

NETS标准的层次性体现在修订体系、技术观变迁、内容等多个方面。

(1) 修订体系。NETS标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首先起草教师版NETS标准,其次起草学生版NETS标准,最后起草管理人员版NETS标准。这样的过程说明了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

(2) 技术观念的变迁。1993、1997版NETS标准反映了操作本位技术观,2000版NETS标准反映了工具本位技术观,2008版NETS标准反映了能力本位的技术观。

(3) 内容。NETS•A标准针对中小学校长、地区项目主管和教育总监三类人分别提出了更为详细和明确的绩效指标。对应我国教育行政体制,这三类人分别是学校管理层、地区教委管理层和省级教委管理层。分析NETS•A关于三类人的绩效指标,我们会发现其主要区别在于:因为三类人业务管辖范围的不同,故其推动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方式与方法也将有一定的差异[6]。

5 实用性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有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同时还表现在制定了较详细的指南以及与之配套的绩效指标和评价工具。

(1) 体系全面完善。NETS的三个标准为所有教育主体(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发出一套全面的基于行为表现的、使用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技术标准,指导他们构建在技术支持条件下的良好学习环境。NETS标准不仅描述了实现有效应用教育技术对体系建设、可访问性、职业发展和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详细规定了各种评估和评价方法,而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不同学科、学段课程与技术整合的案例,这些案例充分反映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实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的过程。

(2) 配套工具齐全。由于NETS设计较为宏观,所以各州、学校和地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要求和指南,指南规定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有效使用技术支持教学、学习及教学管理所必须的关于教师培养和学校学习环境的基本条件。

为了增强标准的实用性,该标准编制与修订机构同时开发了与标准配套的绩效指标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工具,用于衡量在达到教育技术标准要求方面的成就,提供可作为评价依据的行为结果,并作为证明、准许、鉴定的依据。

三 对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推进教育技术标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国家已经制订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CETS),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但总体来讲,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建设实施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相比,与我们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研制与实践缺乏广泛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和实用性,高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培训目标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偏重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不均衡等缺点。通过以上对美国教师教育技术的标准分析,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就我国教师教育技术政策和实施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我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 加强宣传与推广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不管从制定过程,还是实施过程来看,其涉及的人员种类和数量之多,组织范围之广,形式多样,从而保证了标准的广泛适用。我国应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经验,加强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建设前的宣传工作,全面推广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推广先进教育理念。首先在意识上对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积极作用的认可,肯定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尽快理解、接受和热爱现代信息技术,并且乐意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学习、探索与应用教育技术。其次我国应该严格高校教师任职要求,广开进修渠道,通过国际互联网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领域,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以适应高校教师实施终身教育的需要。最后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制,实现校本教育和社会培训结合模式。

减轻地区不均衡。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内容以及体制和模式,也拉开了教育差距,造成东西部差别、城市与农村差别、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差别,有些差别甚至超过了我们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别,形成教育的地区不均衡[7]。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中部、西部倾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应转变为智力扶持为主,重点是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师资水平的支持。

呼吁社会各界参加。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方案应更多地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非技术本身。我国目前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来解决我国高校教师的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并探索有效技术整合的方法,为高校教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促进高校教师尽快养成其专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措施。

2 制定编修发展规划

图1描述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阶段性发展历程,是一种渐进式的标准研制过程。说明了教育技术标准的调整不是一步到位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教育技术素质的转变也不是一步登天,因此总体规划,分层实施是教育技术标准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采取教育信息化与社会总体信息化相匹配的走向标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总体规划,努力把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工作做得更好。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时间性规划,根据社会总体信息化标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制定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时间发展规划。美国用了十年,完成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并行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以《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为指南,推动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出版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将进一步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更为紧密的结合。同样,我国高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技术标准,规划未来的高等教育技术发展标准,使标准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前瞻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使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内容规划,要注意考虑高等教育学科差异,要考虑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等不同学段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后续研制与修订,有必要考虑标准制定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平衡与配合,在对标准进行阶段性修订的同时,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阶段性提高与持续性发展。

3 建立定期修改制度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自1993年草创以来,已近15载,期间,前后修订共计7次,平均修订间隔不到2年半,由此可见其修订之频。而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多位专家于2003年研制形成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系列却只是作为一项有关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像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那样得到有力的推行[8]。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和推广,因其有专门机构负责修订和推广。而标准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广应用,只有大力开展标准的推广应用,才能使标准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为此,必须建立定期修改制度,以此来保证标准体系的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

教育技术标准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崭新的主题,随着教育技术设备增加以及教育技术理念的深入,教育技术标准问题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注意[9]。为了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早日出台,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集中力量加强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争取早日将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各个高校教育的实际。也只有专门的机构才能推进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定期修改,不断发展与完善。

经费保障是教育技术标准应用推广的基础,为此各级机构需要增加资金投入。除国家拨款外,要采取了多样化筹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管理部门可以制定面向学校的特别优惠政策,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其他机构投资提供硬软件和教师培训,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实施。

4 施行分层分级制度

NETS标准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而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研制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系列尽管涵盖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等教育技术标准,但其并未建立明确的分级分层制度,未能细化成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因而缺少相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最终只是作为一项有关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令人至以为憾。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必须能够正确指导各类人员实施教育技术,并能制定出符合各种需求的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而且便于各类人员使用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相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应用的成果。

高等教育标准分级必须有助于人们明确教育技术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不只是培养人们基本信息技术技能,它还要培养人们教育技术情感、道德等健康品质。在实践上,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既可以作为改进各类不同人员教育技术的工作指南,也可以作为评估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5 细化考核体系

从美国的经验看,我国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不仅要关注教师应用和整合技术的能力,更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置于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核心地位。同时改进高等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结合案例和各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加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考核,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10,11]。这些呼唤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实施过程提供详细的技术指标,强化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审视和借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未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并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努力使这一标准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进宝.《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介绍[OL].

[2] 张进宝,李松,邓文新.《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EB/OL].

[3] 臧艳美,靳晋忠.面向教师的新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及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09,(6):84-86.

[4] 秦炜炜.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6):105-112.

[5] 刘杨.美国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OL].

[7] 唐永中.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9):21-24.

[8] 陈维维,沈书生.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4-18.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8)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越发呈现出“需求导向、凸显实践”的动态化发展理念和地域性、体系性、多元化等新特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它的实施为发展新时期教育,尽快实现教育为本、教育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大前提下,必然需要依循最新教育政策,考量农村美术教师内在需求,建立契合度更高的“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方案。

1现有美术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培计划”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有国家持续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助推和相关配套支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最影响培训效果的就是课程问题。为了更深度地认知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近年来所承办的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为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会调研等方式对参培教师进行调研,以明晰当下培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有5.9%的学员对“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初中美术)的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研修(培训)资源等方面评价一般;有2.1%的学员认为“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小学美术)在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教学设施与条件方面评价一般。这说明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丰富程度、适切性和实践性方面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学院认为当前“国培计划”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定位过高,课程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农村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不足,针对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有待加强。(3)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操课程安排不足,既没有特别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没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4)与名校以及校外机构如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的视野以及将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推广。(5)村组及家庭教育模式是农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村组教育结合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内容相对薄弱。(6)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需求方面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2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基于课程凸显的问题以及对近三年“国培计划”的监测和反思,学院认为乡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并考量参训教师年龄结构、不同学历等因素的差异性,对现有“国培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科学化定位,建立多元化、阶梯化的目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探求美术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项重要目标。美术文化的多重含义和价值决定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作品的解读力成为重要目标。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审美意识培养割裂的现状,因此,还应设置技能课和美学、艺术概论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提升教师全方面地素养。再次,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如何更好地衔接、解读当代艺术成为重要议题,增设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相关专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最后,相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性课程,参训教师更关注创作实践和考察类课程,对主题式和案例化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增强数据库建设,落实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如随着各类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参培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明确的要求。总之,需尽可能地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多元性、前沿性和适配性,以专家、名师、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学术共同体”,推动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最终,学院将改革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行动中。(2)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教师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理解。(3)系统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4)提高美术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具备专业美术理论、娴熟美术技能与良好教学素养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5)增强对地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感悟力,探索开发学校美术与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相结合、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掌握具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6)提高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使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骨干队伍。总而言之,改革目标可以简化为: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主要内容;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3农村美术教育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3.1主题设计

在具体课程方案设计过程中,学院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原理和主要内容,强调了改革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参考和研究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蒲公英行动”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吸收相关研究成果。(2)深化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学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式进行系统化的重点分析和解读。(3)掌握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以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为契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和评价,使参训教师从实践中掌握课题论证和研究的基本流程。(4)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研修过程中的教材成果为基础,将进行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的设计、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作为课程主体。改革方案的课程构成如图1所示。(1)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模块包括两部分。师德修养:模范教师师德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新方向;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专业理念: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测评、政策解读与学生艺术实践;教师自身专业发展。(2)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四部分。教育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发展知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诊断。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及其教学;用普通人视角看艺术———美术鉴赏、美术欣赏与美术批评。学科教学知识: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农村应对策略实践型思考。(3)专业能力模块包括六部分。教学设计: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美术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实施:学校美术工作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实践基地校本教研观察;典型美术课例评析;村组与家庭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美术的观课、说课、评课、微课;新课程观下的美术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美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及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班级管理:合作方式完成美术作品的策划与实施;美术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之微课与翻转课堂;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3.2培训方式

改革方案坚持实践性、情境性、贴近性、开放性原则,立足于培养农村美术教师的“核心技能体系”,即注重学员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或情境中,经过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反思后形成的知识,使之不仅为受训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同样满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具体的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参观考察、教学研讨、实践探究、集中指导、案例分析、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学院还开展“1+1”系列学术研究项目,即学术+实践,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专业,以自愿报名方式,由硕士研究生联系参训教师形成结伴帮扶,设计系列主题课题,在自媒体平台系列培训研究成果。

3.3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9)

文学语言研究,实际上主要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文学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文学语言应该是这样?怎样创造应该是这样的文学语言?在现当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文学语言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使现代文学语言学得以创立,并初步具备了独自的理论体系。今后,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依照促进先进文化的目的,按照繁荣文学艺术的大众需求,参照外来文化的价值判断,现代文学语言学必须大力发展。为此,发挥文化反省机制和文化选择机制的作用,对文学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加以严肃而审慎的学术探讨和学术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经过爬梳清理,笔者认为文学研究中至今存在的几个误区值得语言学界和文论界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协同展开检讨和评说。 一、观念误区 观念之一:变异是文学语言的实质;文学语言的最主要的特质是“变异性”。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是变异的语言艺术,变异是文学语言的阐释基点,是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 (一)文学语言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这是关系文学语言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的根本问题,关系文学语言为什么是这样的根本问题。 文学语言,实际上就是文学文本的实际语言形态,进一步讲也就是文学语体的语言形态体系。笔者在拙作《文学语言性质综论》一文中指出:“文学语言是作家(或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使用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独特体验,从而实现文学的各种功能所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语态。简言之,就是民族共同语的文学的审美功能变体。”[1]这是笔者在分析借鉴关于文学语言的文艺学本体定位、修辞学本体定位、语言学本体定位的学理基础上界定文学语言的。根据这个界定的哲学思辨过程,笔者明确提出文学语言的本质应该是语言的、文学审美的,是语言型和审美型的双向融合。关于语言型,勿庸置疑,就是指文学语言这个极端复杂的语言形态体系存在本身。对此,我们既可从语言层面作多角度的静态考察,也可从言语层面作多侧面的动态认识。先看语言层面,文学语言是个构成极端复杂的语言形态体系,是个表达手段或者说修辞手段极端丰富的语言形态体系,是个语言表达方式或者说修辞方式包括修辞格极端丰富的语言形态体系;再看言语层面,创作主体的文体创新意识造就的一部部(篇篇)作品的言语形态呈仪态万千的气象,创作主体对语言手段或者说修辞手段的选择创新造就的一部部(篇篇)作品的具体言语形式或修辞形式和言语意义或修辞意义呈千姿百态的风貌,创作主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或者说修辞方式、方法的选择创新造就的一部部(篇篇)作品的言语表达方式、方法或者说修辞方式、方法呈万紫千红的景观。而其中的组成部分——变异的方式方法,只是一点点抢眼的奇特的风景。[2]关于审美型,也勿庸置疑,这是由文学语言学的学科定位——美学语言学决定的。 从文学的整体功能看,审美的功能是文学功能的基本功能和主导功能。文学的功能是个复杂的流动系统,一般来讲,它由政治的、认识的、伦理的、审美的等功能构成。 这些功能都蕴含在文学作品本身之中,也就是蕴含在作为文学的美学形式之中。其它各项功能必须融合于审美功能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其它功能的实现都要通过主导的审美功能。由此而论,文学语言的审美具有表现和再现的功能,自然制约并服务于文学的审美功能。综上所述,文学语言语态是由多层级多个元素构成的复杂语态,具有语言性和审美性双重属性。如果把这个复杂事物的本质归于单级化即单一的层次,简化为单元化即单一的元素,是很不科学的。也就是说,对文学语言的本质,任何一种单方面的学科把握(不论是文艺理论的,还是语言学的、修辞学的、语体学的),都是片面的。如果不是由多层级多个元素构成的复杂文学语态作阐释基点,关于文学语言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就得不到满意的阐释。 因此,我们这样认识和把握,完全符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阐述的事物本质的多级原理,完全适应现代美学、现代语言学、现代修辞学、现代语体学的理论科研水平。[3] 再看文论界和修辞学界对文学语言本质的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断和看法。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是本新说颇多、份量颇重的高校文学理论新权威教材。该书中指出:“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一般说来,各种语言形态,如口语、土语、方言、书面语和文学语言,以及文言和白话等,都可以经过作家艺术加工后进入文学文本,成为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组成部分。”[4]这是个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具有时代水平的界说,它建立在对文学语言形态的整体把握和深刻认识上,无疑具有较鲜明的科学性。知名修辞学者高万云在《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中指出:“文学语言应是以言意并重的审美形态为主要目的,以情趣想象为主要构建方法,以二度规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话语。”[5]这里的话语,从书中前后行文看,指话语形式,又指功能变体,还指存在方式。这是作者在探讨文学语言的语言内核、逻辑基础、民族品格、心理机制、审美追求、修辞意识、个性特征、游戏旨趣等诸问题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的界说。由此可见,作者的学术视野是开阔的,学术积累是厚重的,这等学术胸襟和气魄,值得称道。知名文论学者王一川在《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一文中指出:“在我看来,这五十年文学在语言上呈现大致四种演化形态:大众群言(1949—1977)、精英独白(1978—1984)、奇语暄晔(1985—1995)和多语混成(1996至今)。”[6]这里勿需评论其概括的科学性程度,单就纵的历时考察看,视野开阔,根据充足,认为文学语态呈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总体看法是不可否认的。从纵横结合的学术背景看,以上引述的三家代表性界说和看法,对文学语言本质等的研究基本上都能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遵循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的哲学原理,采用超验和经验相结合的哲学研究方法,作总体的根本的观念把握和建构。#p#分页标题#e# 尽管它们也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不具备绝对的真理性,但对文学语言本质的认识和把握离真理是较贴近的。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把上述文论界和语言学界的四家的界说和看法加以比较、加以综合,绝不会得出“变异是文学语言的实质”的结论。 (二)文学语言的最主要特征是变异吗 这是关系到变异在文学语言中的地位的大问题。 笔者曾对当代文论界和修辞学界关于文学语言特征的研究作了比较研究。总起来看,文论界和修辞学界概括的文学语言的特征不那么集中,主要有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模糊性、含蓄性、美感性、精确性、变异性、口语性等十一个特征[7],再加上童庆炳概括的内指性、陌生性、本色化[8],合起来就有十四个。 显然,这十几个绝不会都是文学语言整体的特征,虽然都有各自提出的成为特征的依据。笔者在《文学语言特征的科学指数及其关系》一文中提出,从文学语言整体看,其特征依次应为: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这“五性”是完全跟文学的内容和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完全适应文学语言的总体特征和根本性质的,是将经验和超验结合在一起的,也是符合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要求和发展趋势的。也就是说“五性”着眼于整体,而不是局部;着眼于整个结构层,而不是某个层。因而适应面广,抽象水平高,概括力强。这样的根据或者说条件,从经验乃至超验看,除美感性外(下面还要谈到)变异性等其他性是所不具有的,因而,变异性不会是主要特征。[9]这还以语用频率调查为据。以变异中的变异句为例,据笔者对现当代22位著名作家的24篇(首)代表性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手工调查,变异句总数约占调查总句数的3.5%。那么,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特征应是形象性。著名修辞学家张静曾说:“文学语言的特征很多,像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精炼性、音乐性等。这性,那性,我看都离不开形象性。所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总特点。”[10]这样的论断,文论家和修辞学家大都是赞同的,并极力加以阐发的。这样的论断,不会也不该质疑并轻易变更。在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面说的“五性”都应具有美感性。换句话说,美感性应主导“五性”,生成形象美、情意美、音乐美、丰富美、创新美,使文学语言构成以美感性为灵魂的“五性”有机统一整体,成为美感性以及“五性”的载体和本体的统一体。如前所说,这是由文学语言的本质所决定。因此,不宜单列美感性。 (三)究竟如何看待文学语言变异 这关系到文学语言变异的名分问题。 从上面的探讨可以看出,本文所谈的文学语言变异是指文学语言的修辞变异。而有的论著中的文学语言“变异”的含义,大致有三个:语言变异、言语变异和修辞变异。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念误区之一,可以说是跟“变异”的诸多含义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有必要逐个清理。 语言变异和言语变异、修辞变异,是分属语言层面和言语层面的两类变异。语言变异,简单地讲,是存在于语言体系中的变异,主要有语音变异、语汇变异、语法变异以及文字变异等。言语变异,简单地讲,是语言运用过程中,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意义。[11]这两类变异往往成为语体和风格的重要构成要素,学者们称其为语体变体和风格变体,并把它们当作语体学和风格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加以研究。 如果把它们的运用跟语体特征和风格特征的生成联系起来,并认为它们是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阐释基点”,是有道理的,这叫“广义变异”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按照语体学原理,这两类“变异”也有跟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的语体特征相适应的,换句话说,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的语体特征,也可由两类中的相应“变异”来体现。那么,照此推论,语言变异和言语变异不也是这些语体的“主要特征”、“阐释基点”吗?可见,文学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变异是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的说法,也是不够科学的。如果言语变异具有明确的修辞选择的特征,它就是修辞变异,即有的学者所说的“狭义变异”。严格来讲,文学语言变异应该指修辞变异。这才是文学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如果把它当作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看作文学语言的实质,如同前面所论,人们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很难赞同的;如果把它们看作是构成语体和风格的鲜明要素,人们是赞同的。 总而言之,对研究对象的名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直接关系到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观念之二: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反规范的。有人提出文学语言要挣脱语法的桎梏,扭断语法的脖子;有的大讲文学语言要“超越语法”、“突破语法”;有的鼓吹“变形”理论、“陌生化”理论、“疏离化”理论。他们认为非如此,就不会有“变革”、有突破、有创新。 观念之三:变异是文学语言的生命力所在,是文学语言的追求目标。有的学者认为“明白如话”、“朴实无华”没有艺术生命力,只有超常使用才能造成最佳的艺术效果;有的学者认为,没有变异,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就完结了。 对于这些看法的评析,见诸有关论著的颇多[12],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必再仔细地深入地评说。笔者认为只要通过探讨明确了文学语言的实质,这些误区定会消除。但笔者还想简要强调如下几个问题:其一,在处理变异与规范的矛盾对立关系时,应该时刻牢记规范是基础,规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自古至今的语频效应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异修辞与逻辑理据的关系应是既“无理”,又“有理”,也就是既背理又合理,具体地说,从显性语言表达看,是不合理的,但从隐性逻辑事理看,又是合理的。其二,文学语言的研究方向、追求目标,决不能脱离文学语言的文学审美功能,要遵循为充分实现文学的审美功能服务的规律;文学语言的生命力源泉在于文学语言再现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采用“陌生化”等手法创造的文学语言变异虽然具有变异美、具有生命力,但它只是刻意艺术加工之美,它的审美价值是有限的,如果过分追求,变异和“疏离”等过度,大众是不欢迎的。其三,思维的片面化、孤立化、绝对化不能不说是这些误解的逻辑根源。#p#分页标题#e# 二、语体误区和方法误区 这两个误区,跟观念误区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观念误区派生的误区。这里只作简要评析。 (一)语体误区:注重诗歌语言、小说语言,不注重散文语言、戏剧语言语体误区实际上是材料误区。这是专门研究文学语言的论著普遍存在的问题。请看笔者手工抽样调查的下列数据(按时间先后为序)。[13]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七章文学语言共举文学语言例43例,其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例分别占总例句数的62.8%、20.7%、13.9%和2.7%。冯广艺、冯学锋著《文学语言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8月)共举616例,其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例分别占总例句数的50%、21.1%、16.8%和12.1%。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共举67例,其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例分别占总例句数的67.2%、19.4%、8.9%和4.5%。高万云著《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的开篇文学语言的规范之争、第一章文学语言的逻辑理据、第四章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第八章文学语言的变异规律、结语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五部分,共举158例,其中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例分别占总例句数的58.2%、31%、6.3%和4.5%。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编《文学语言研究论文集》(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3月)刊载文学语言研究论文共计19篇,其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篇数分别占总篇数的47.4%、26.3%、26.3%和0。《修辞学习》编委会编《修辞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度(1—6期)共收文学语言研究论文19篇,其中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篇数分别占总篇数的52.6%、31.5%、10.5%和5.4%。 上述两个系列的多组调查数据,足以说明在文学语言研究范围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偏枯状况,这不利于文学语言材料的广泛积累和全面整理,不利于对文学语言的总体把握和系统建构。固然,“小说是积极修辞手法使用的集大成者”,某些“诗歌语言有系统地违反规范标准的艺术变异”,投入足够的精力去研究是合情合理的,但对戏剧语言绝不能轻描淡写,甚至漠然置之。这里谈两个主要理由:戏剧语言的研究内容绝不是一个“个性化”所能概括得了,它的研究内容大有拓展的必要和可能,是大有可为的开发领域;戏剧语言主要是对话语言,难以数计的电视剧等的对话语言,跟大众的语言联系最密切,奋力研究它有利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提升,有利于为现代语用学提供活生生的实践材料。 (二)方法误区:研究方法钟爱归纳法的例证法,还喜欢频频采用分析法,其它方法很少使用,或几乎不用从本质上讲,科学研究方法同科学研究对象是互融的,是某种客观对象的内部各种关系的反映。它也是个系统,具有客观性、依存性、层次性和多样性。[14]既然文学语言是由多层级多个元素构成的复杂文学审美语态,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要求,选择相适应的具体方法,或者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方法的过分单一,势必会产生公式化的“套板反应”等后果,给研究价值带来严重影响。再者,某些具体方法只适用于某个层面,或某个范围,功能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夸大它的价值,就会引出脱离语言实际的结论,比如,前面举的对文学作品中变异句的语频调查数据就证明,从文学语言整体看,变异不可能成为文学语言的主要特质。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篇(10)

本课题于2009年9月26日在宁波市政协联谊宾馆举行开题报告会。与会领导和专家有:宁波市政协副主席陈大坤、中央教科所规划办主任曾天山、中央教科杂志主编高宝立、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宁波市教科所所长沈海驯、宁波市教科所原所长喻立森和宁波市教科所科室办的负责人。

本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和学校所在区(县)的教科室人员一同参加了汇报。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鄞江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地处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鄞西农村。为摆脱困境,学校从1983起开始实施美术教育的改革,并于同年成立了第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学生纷纷积极报名参加,虽然没有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的提高升学率,但学生毕业后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受此鼓舞,学校坚定了走以美兴校之路的信心--依托宁波市鄞县的人文资源,结合本地区市场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然而,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我们发现这种普通班和专业班并存,以专业班带动普通班的办学模式只适应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而言,美术教育、美的教育因高考的挤压依然被挤压到极其边缘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新课程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专业第一、升学第一的状态。显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把教育价值取向定位在升学上,定位在部分学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时宜的,也势必造成学校新的被动和滞后。为此,我们将总结经验,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术教育之路:在保持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家价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美,是指以美术教育为原始切口和主要载体的美育结果,即学生在学校受全面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形成素养以得到终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学生,是指全校的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指美术专业班的学生。作为一所具有美术教育特色的学校,她的每一学生都应享受优质的美术教学资源,因为他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

精神动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学生主体对学习和生活的认知态度、价值理性、核心动机、审美习惯等在一定时空、相关人际、抽象客体、物象客体中的作用性反应中所呈现的状态。本课题重点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阶段的各种状态,也适当涉及非在校时段和将来的生活预期。为此,贴近生活实际的美术教学,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将使他们改善生活的逻辑结构。

特色美术学校,是指在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群中,再以一定的内涵发展的方式区别于该群体的学校。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体性而非选择性、生活化而非专业化为特色的美术特色学校.

三、研究目标

全员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全体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的初浅知识,习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维、形象想象、形象表现等多种美术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简言之,学校全员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通过美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影响和改善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物质环境。

因此,我们认为建设农村特色美术学校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明确学校定位,确立合乎社会和地区需要、合乎学校现状和前景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动学校以美兴校,形成特色战略向前发展,由美术特色学校转向特色美术学校,由注重部分学生转向注重全体学生。

2.立足学生发展,建构以美术熏陶为经线,以生活方式为纬线的教育框架,依托本地的人文资源,结合本地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其将来的生活质量。

3.优化师资队伍,完善培养机制,通过专业教师的创作机制和进修体制,充分挖掘全体教师的潜力,加速锤炼,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和指导学生的校园生活。

4.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高色美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等提供系统的支持与保障。

5.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和高中阶段美术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有效途径、具体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以美术特色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带动学校音乐和体育特色的发展,从而使学校逐步走上一条立体化、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这几个部分的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四、课题的实施

(一)打造一个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环境

3.承办学术研讨会和画展。目前我校已经成为宁波市艺术研讨中心,每年举办市级以上研讨活动两次。我校还协办了第9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组织《中国水彩年鉴》第二次联会。我们将继续承办各类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各类画展。(负责人:徐惠银、骆建钧、陶育义)

4.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定于每年的5月举办以美为系列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负责人:华成峰)

5.兴办民俗文化研究会。我校与鄞江镇政府合作设立画家写生基地,并成立镇级陶艺馆,举办民俗(庙会)文化研究会,举办画展。(负责人:徐惠银、华成峰)

(二)组建一套使美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管理体系

1.行政管理系统(校长室、艺术处、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

2.子课题管理系统(艺术处、教科室)

3.艺术馆(所)管理系统(艺术处、总务处)

4.课程管理系统(教务处、艺术处)

5.学生管理(课程选择后)(教务处、艺术处)

具体的指责分工和合作网络正在配套调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术教育得以普及的师资队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特色美术学校的建设更是如此。近年来我校对专业教师成长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至今学校在教师进修方面已花费70余万,进修学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术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等,甚至到德国读研。但是,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视,必将对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新一轮的专业教师成长计划,以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向更高、更优、更专的层次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教师课程课题任务。每位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提出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并提出相应的小课题规划(校级)。时间:2009年10月前。联系结对区内的有美术教育成果的学校,如塘溪中学、钟公庙中学、东吴小学等;了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关课题之中。(负责人:华成峰、刘红首)

2.专业教师创作计划。教师在上课之余,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在个人创作室参加创作活动;每周五和学生文化课月考、期考期间,为教师集体创作时间。每月每位教师必须上交两件优秀习作,每一学期有一张创作作品由学校保管,学校将颁发收藏证书给予教师,但所有权归作者,使用权归学校。(负责人:张经伦、张韩光、金华祥)

3.专业教师进修计划。对于创作才能突出并对学校发展具有深谋远虑的教师,和年度高考专业成绩优秀的带头教师,个人专业潜力巨大的教师,学校均给予上名校进修的机会。对已选定进修的专业教师应与学校签定相关协议,回报母校:进修结束后,参与进修的教师必须在一学年内举办一次有影响的画展;必须带一名徒弟,以促进专业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发展。200年度拟安排陈金芬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负责人:徐惠银)

4.作品年鉴和淘汰制。对美术教师的作品实行双年展,并引入作品淘汰机制,每两年出版教师作品集一本,激励教师创作。(负责人:华成峰、张韩光)

5.课堂教学比武观摩。美术教师人人参加基本课、欣赏课、创作课的比武观摩,并与说课、研课、评课相结合,全面提高美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特别要保证全校每班每周一节美术欣赏课的高质、高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负责人:艺术处、教务处)

6.专家引领画龙点睛。专人负责邀请或聘请十多位专家、教授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来校讲学或现场作画。(负责人:徐惠银、华成峰)

7.全部学科渗透美育。非美术的学科或课程,均按德育渗透的模式,结合各自学科的文化、历史、留白及其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人性价值,进行渗透式的育美教学,甚至实现课程艺术化.(负责人:艺术处、教务处)

(四)创建一系列使美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培育机制

1.自选化校本课程的构建

我们首先要形成一套培育“让美成为学生精神动力和生活方式”的校本课程(教材),包括选修性和专业性课程(教材),并坚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负责人:教务处)

目前全校普通班学生美术课程设置的菜单(负责人 华成峰 张经伦)

注:

*课程选择:以高一年级为对象,全员参加,由学生自主选择。(负责人:教务处、年级段)

*课程实施: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走班选修(负责人:教务处、年级段)

*教学模式:课内实行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实践,课外实行小导师制(美术专业班学生担当小导师)。(负责人:各相关的美术教师)

*评价机制:①评学生:按学生在特色教学中美成为其生活方式所达到的基本学习要求和行为规范(标准)进行评价;②评教师:按教师在特色教学中美成为其生活方式所达到的基本教育要求和教育效果(标准)进行评价;③评课程:按教师所开发(或师生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学生的接纳度、内化力、持续性进行评价。(负责人:华成峰、刘红首)

2.日常化美术活动的保证

*以兴趣小组为单位成立学生美术专业社团和业余社团。(负责人:陈芬维)

*每年的五月为艺术活动月。(负责人:华成峰)

*在艺术馆、教学楼设置学生作品展橱。(负责人:张经伦)

3.多轨化培养机制的转换

多轨培养体制,即多轨出发,转轨有利,多轨合一。普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美术班学习,美术班学生也可以转入普通班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负责人:华成峰)

五、本课题拟定子课题

1.“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负责人:徐惠银)

2.农村学校美术类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负责人:骆建钧)

3.美术教育兼备专业化和生活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负责人:陶育义、张经伦)

4.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生活方式的培养和管理机制的建构(负责人:华成峰)

5.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生活方式的校本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选择、课程内容、校本教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负责人:张韩光)

6.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教学模式建构(负责人:陈金芬)

7.美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评价体系建构(负责人:刘红首)

8.特色美术学校建设的部分关系研究(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等)(负责人:华成峰)

六、预期各阶段成果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9.7-2009.9

(1)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意向

(2)搜寻“特色美术学校”的文献资料

(3)课题组成员交流学习“特色美术学校”理论及文献资料的体会

(4)对课题组成员的进行培训

2.第二阶段(课题确立、启动阶段):2009.9-2009.10

(1)制定研究实施方案与具体工作计划

(2)确立各个子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案

(3)召开本课题开题大会

(1)各子课题分项进行落实和操作

(2)定期交流总结,汇报子课题进展

(3)专家指导和指正

上一篇: 柜员年度总结 下一篇: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