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合作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9 10:10:11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26

一、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研究的现状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教育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埃斯特认为,“家长参与”指发动家长的潜能以主动或被动地帮助其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但在家中而且在学校。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专家埃普斯坦从社会组织的角度为有关学校和家庭合作影响个体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出家庭和学校在合作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国内:陈P在《家校合作:一种特殊的交往》中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学生、学校、家庭主体互动的家校合作模型,从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阐述了家校合作的问题。黄河清副教授编著的《家校合作导论》,全面论述了家校合作的理论、国外和港台家校合作、我国的家校合作和发展等,为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上海金桥中心小学(金粤校区)二(4)班为研究对象,该校是上海的普通小学,本地生源少,外地生源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所处地位的问题

家长没有平等参与。如二(4)班学生小程在学校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告知家长回家补好,并希望家L监督完成,第二天交给老师。可是,第二天,小程的作业依旧如此,拿回去怎么样,拿过来还是怎么样,丝毫没有做过的痕迹。在此过程中,家长没有负责监督,老师要求配合做的也没有落实。父母的行为,抛弃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也放弃了平等参与教育的权利。

(二)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沟通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面狭隘。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主要围绕学习。沟通面的狭隘,使班主任和家长都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其他部分,如道德、身体、心理健康等等。

2.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效率低。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难以得出有效的方法。沟通像聊天,就算就事论事,难以共同得出解决方法。沟通多数成了班主任老师向家长告状或者反映情况,家长只是听,也无后续行动。从解决事情的层面上看,学生的问题依然存在。沟通只是达到互相知晓的程度。

(三)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参与的问题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基本可以保障,那么,沟通之后的合作呢?以下是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参与的问题。

1.家长没有时间参与

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合作。

2.家长没有能力参与

家长的文化水平的因素,难以参与合作。

3.家长没有意识参与

家长的教育意识的落后,难以参与合作。

三、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案例二(4)班学生小程,父母的无视班主任老师的沟通内容,也不提供积极的辅助行为,任其孩子的作业依旧。其原因从两方面分析。

(一)家长方面

1.家长的文化程度的因素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同学案例中,小程的家长文化水平是小学毕业,想要帮助孩子在家辅导完成作业,可能会遇到题目,难以解答。

2.家长的自身想法的浅薄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课堂作业没有完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任由孩子到家不补完整。

3.家长的教育意识的落后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家长的教育意识中班主任老师是主体,对于教育孩子问题上,只做个旁观者。

(二)班主任方面

1.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点”太单一

班主任老师找小程家长,告知补完整课堂作业,只是停留在作业上,没有深入谈到作业没按时完成背后的原因等。

2.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态度太强势

班主任找小程家长合作,其态度过于强势,也没有听家长想法。

3.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意识不坚定

班主任找家长合作不成功后,应后续联系,沟通情况,跟进处理。

四、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策略思考

基于小程同学的案例,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策略思考如下:

1. 成立班级家委会,以点到面带动全班

班级委员会的成立,积极合作的家长来带动类似于小程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2. 鼓励家长在家校合作时提出建议

家长在合作中的难言之隐,可以坦诚相告,促进合作的有效和真诚。

3. 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多样化即时沟通信息

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达。家校合作也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展开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

小案例透出大道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意义重大。笔者会继续结合切身工作经历,研究家校合作,从实际问题中,实践探索更多的可行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Epstein, J. L.(2001).Building bridges of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ESPAP),6(1), pp:161-167.

[2] Sheldon S.B and Epstein. J.L. Improving students behavior and school discipline with family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J].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02, (35):4-26.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2)

一、注重爱国情操的培养

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坚持每周举行升国旗和降国旗的活动,执行学校领导轮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通过每周升降国旗以及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爱我中华、爱我家乡,进一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除此之外,在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教育家赫巴特也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机械地把它分离出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难忘的启蒙》时,让学生了解到“我”的启蒙老师们在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五位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

二、不拘泥于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制定好开展德育活动的计划

利用班会、队会、学校的集会、以及一些有益活动进行教育,做到时时抓、处处抓,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少先队广播室进行宣传,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学就应该做好整个学期的活动计划,如(1)开展一场纪念会(三五学雷锋日、四五祭扫革命烈士墓、五一劳动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建国节、十三建队节、元旦、在延安文艺会上的讲话纪念活动等等。)(2)如开展一场安全防范教育动员大会(防控非典、防控手足口病、接种麻疹、防地震、防暴风雨、防交通安全等教育大会,举行疏散演练。)(3)如开展一场捐资献爱心活动,开展一场革命传统教育大会、法制教育大会。(4)如举办一场书画展览活动、优秀作文展览活动、举办一场文艺汇演活动。(5)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6)举行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等等,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属于德育活动的范畴,需要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在学期初提前通盘考虑,制定好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的时间,确定好组织者和参加人员,要确定好活动的教育目的。制定德育活动计划,要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结合教育局的工作意见,要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制定计划。

三、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每个班的教室黑板正上方,做到每班有国旗,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和警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等,每个月进行一次班刊评比,班刊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方法、好人好事等。低年级的班级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高年级的班级可以组织队员创办队刊《幼苗》。《幼苗》刊物主要介绍“优秀班级”的事迹,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获奖班级和个人的优秀日记等,以简报的形式准确、及时地报道少先队员新的动向、先进事迹、生活百科、学习方法等。除此之外,每周进行l―2次行为习惯大检查,进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纪律行为习惯星级评比,在学生中树立典范,以此带动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活动的评比和参与使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班集体、热爱祖国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样的,家庭德育教育对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庭学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庭学校定期实行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3)

第一节思想建设和理论工作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

党委始终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师生的工作放在党的思想建设的首位,结合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实际,认真组织学习。10年来,学校理论武装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8-1992年,以《邓小平文选》(1975-1982)为主要教材,组织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8年,针对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1990一1991年又结合党员重新登记,开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与教育。这个期间,除了学习邓小平的著作,还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为辅助材料进行系统学习。主要特点,一是认真组织,制定并实施严密的学习计划,特别是1990年11月3日至12月5日全校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参加了学习考试并填写学习考核登记表。二是把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国家教委和省、市委的部署与要求,于1991年9月至1992年11月先后组织三批共78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这次学习活动的效果是,坚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2.1992-1996年,以《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为主要教材,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为辅导教材,深入开展学理论、学活动。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在全党开展“学理论、学”(即“双学”)活动的决定。党委按照中央的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党委先后作出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要求在学习中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结合起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党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安排意见》,每个学期规定学习专题、学习日和学习篇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委于1996年5月研究制定了《辽宁大学1996-2000年理论武装工程实施方案(草案)》,1997年2月制定《辽宁大学1996-2000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理论武装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并对干部、党员、教职工和学生的理论教育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一时期的学习,注重载体建设,突出学习重点,把理论建设融入党的建设的整体之中,并通过学习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199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双学”检查团来我校对“双学”工作检查,认为辽宁大学党委“重视党员学理论学活动,思想端正,责任明确,组织精心,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实际,使‘双学’活动收到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3.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全校正在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中共十五大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委把理论武装工作同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作出《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决定》,通过多种形式,把学习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把邓小平理论教育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抓住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深入开展教育的重要契机。1991年9月以“以史为鉴,爱我中华”为主题,通过参观展览,召开纪念会、研讨会,开展文艺活动等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1993年12月隆重纪念诞辰100周年;1995年,把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契机,举行了大型报告会和一系列参观、歌咏比赛等活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全校万名师生欢欣鼓舞。从香港回归倒计时l00天起,学校举行迎回归报告20多场,听众4000多人次。举行文艺演出6场,参加演出450人次,观众近万人。由我校师生组成的报告团面向社会,作报告50场,听众超过2万人。通过上述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高潮。1996年我校被沈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

领导班子的理论建设始终是我校理论武装工作的重点。党委把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调研活动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党委书记为中心组组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聘请专家学者为顾问,使中心组的学习不断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建设。党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制度》,就中心组的主要任务、学习活动内容、学习方式等作出规定,并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按计划每两月围绕一个专题,结合学校工作,进行一次学习、调研活动。1997年11月学校第八次党代会闭幕后,又对《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制度》进行了修订。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调研活动的特点:一是坚持制度,精心组织,每次学习确定中心内容和议题,安排好中心发言人,准备必要的参考材料,保证学习顺利进行;二是学习时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及时学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问题集中学习、统一思想;三是把学习和调研结合起来,中心组成员经常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了解学校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学习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推动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学校事业的发展。

党委把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议题,长期坚持中层领导干部的培训班制度和理论学习班制度。即每名现职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要参加一次党校干部理论学习班,每学期参加一次党委在新学期开学前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在1996年4月重新修订执行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制度》中,增加了成立中层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内容,要求各单位以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为单位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学习,并作为中层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基本内容之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中层干部的学习为全校师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树立了良好榜样,推动了全校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开展。

二、党校的建立和发展

辽宁大学党校是在原业余党校的基础上于1991年3月19日正式成立的。党校的任务是系统地培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并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为保证党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党校的领导,由学校党委书记冷绍哲首任校长,1995年9月后由党委书记张述禹兼任校长,党委宣传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兼任副校长。设立党校办公室,学校为党校配备了专职干部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并拨出专门经费。党校认真贯彻党委关于办好党校的指示,不断总结办学经验。1996-1997年经过反复讨论,三易其稿,制定了《辽宁大学党校工作实施办法》。提出党校是学校党委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与培训的专门机构,主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并对班次、教学、学员管理、队伍建设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初步形成了党校工作制度化、教学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实行“小核心、大”的管理方式,聘请校内的优秀教师和政治素质好、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学生辅导员作为党校的兼职教师和兼职辅导员。党校已成为学校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

培训干部是党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干部理论培训班坚持以《邓小平文选》为主要教材,实行课上讲授、课下辅导与课后自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则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党在一个时期的任务和战略部署、与学校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党校对干部学习实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了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参加学习的处级干部在学习结束后能够按要求结合实际写出心得体会文章,连同考核表存入组织部干部考核档案;科级干部则分别存人组织部或人事处干部考核档案,作为考核其表现的重要方面之一。从1991年4月举办第一期干部理论培训班到1997年12月,党校共举办处级干部理论培训班9期,参加学习911人次,党支部书记理论培训班1期,参加学习120人;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l期,参加学习91人。版权所有

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党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党校成立起,就对要求人党的积极分子(包括学生和教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要求与管理。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中组部的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宗旨、党员的条件等教育,使其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l994年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在继续办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同时,开始在有入党愿望的青年学生中举办知党爱党学习班,进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时举办预备党员培训班,要求所有预备党员在转为正式党员之前须经党校培训,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做合格共产党员教育。这样,就形成了知党爱党班、入党积极分子班和预备党员班的“三步走”的教育模式。在管理上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认真考察。知党爱党班学习结束后要写出心得体会;入党积极分子班经闭卷考试入学,学习结束时则进行闭卷结业考试,不合格者重修;预备党员班学习结束后也要写出学结。通过系统教育和严格管理,保证了发展党员的质量。党校成立以来,共举办知党爱党学习班6期,培训学员5581人;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1期,培训学员2261人;举办预备党员培训班7期,培训学员703人。

三、普及法律知识

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思想素质,保证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作出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定。我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使其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相结合,至今已顺利完成“一五”、“二五”普法任务,正在进行“三五”普法,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

在1985-1990年的第一个五年普法工作期间,我校被确定为省、市、区普法工作的试点单位。这期间,学校成立了普法宣传教育领导机构,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建立了普法宣传教育队伍,印发宣传材料和书籍,组织辅导和讲座,进行考试和考察。通过工作提高了师生学法、守法的意识,学校被评为省、市的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从1991年下半年起,按照全国人大《关于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第二个五计划》和省、市的部署,开始进行“二五”普法教育。在“一五”普法工作基础上,加强领导,建设队伍,把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教育同思想理论建设相结合,同各项工作相结合,同推进学校事业相结合。到1995年完成了16部专业法的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和单位还结合工作和专业选学了38个专业法。这期间,着重进行了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教育和《宪法》的教育,特别是结合学校实际,学习专业法。《教育法》和《教师法》是“二五”期间的学习重点。党委于1994年1月4日作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教师法>的安排意见=,决定把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的应有待遇和社会地位,同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相结合,并坚持对《教师法》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检查。为推动依法治校,各单位都选学了一些专业法。如财务部门组织学习会计法、审计法、税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出版社、学报等单位组织学习出版法、著作权法等,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1996年学校被授予沈阳市“二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

从1996年起,学校开始了“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三五”普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同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构想,依法规范教学、科研、管理和各项经营活动,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保护教职工利益。为广泛开展普法工作,学校从1996年起,每年5-6月举行一次“法制活动周”。“活动周”由党委宣传部、法律系、法学所主办,法律系学生会、法学社积极参加,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主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法制讲座、专题报告、普法调查、普法下乡、模拟法庭、法制沙龙等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沈阳市司法局在全市推广了“法制活动周”的做法。1997年12月我校被评为沈阳市”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

四、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针对我校是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力较强,校内学术活动、文化活动频繁的特点,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家教委就加强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决定,落实历年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从1990年起,我校是每年参加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100所高校之一,是省属高校惟一的一所。我校党委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1990年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陈引颖参加全国高校第一次党建工作会议,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年党委书记冷绍哲连续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1997年党委书记张述禹参加了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会上汇报了学校党建情况,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根据高校党建会议精神和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党委于1992年作出了《关于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统一管理的具体意见》,共10条;1993年11月30日,党委又作出了《关于加强校园宣传文化活动管理的暂行意见》,共六6条。这两个《意见》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委联合的1990年第19号文件的精神,规定“党委宣传部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部门,对全校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文化建设负有指导责任”。针对我校实际,《意见》对出版社、学报、高等教育研究、校报、内部资料、宣传栏(板)、学生社团、报告讲座、广播影视等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校内利用宣传舆论工具从事商业宣传或进行其他商业性活动。两个《意见》的下发和实施,对保证校内宣传文化活动方向正确、高雅文明、生动活泼,对学校舆论工作和宣传活动井然有序、健康发展,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为贯彻全国和辽宁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精神,党委于1994年4月15日召开了我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委提出:我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针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用这个根本指针指导全部工作,保证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会议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是: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和师生员工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②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宣传工作;④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改进宣传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4)

中小学为了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主动寻求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一般情况下,由中小学出资聘请高校教师来为中小学教育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只是在“出售”自己的教育服务,有限地转让学校无形资产(如学校形象、智力资源等)的使用权,而基本上没有物质和经费的投入,并不承担任何风险。这种合作还停留在大学向中小学提供先进理论和教育服务,中小学向高校提供实践支撑、支付教育服务报酬的水平。从学校合作层面来看,中小学对高校的需求远远大于高校对中小学的需求,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不对称的合作关系。

在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缺乏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了解,在指导中小学教师时,习惯性地使用较理论的专业术语,双方缺乏共同的话语系统,这在无形中会使中小学教师失去应有的“话语”地位,形成大学教师的“话语霸权”[1]。一些高校指导者,尤其是没有教学经验或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能有效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长此以往,这种指导会引起中小学教师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由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合作研究的主体,而往往处于“被指导”的心理状态,无法和专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从教师合作层面来看,双方合作也存在着一种不对称的关系。

二、中小学要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校本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到为我所用

学校的内涵发展首先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定位,即要明确构建什么样的“文化”,其次要解决构建的方法和策略问题,即怎样构建。这需要各校既要分析利用学校和地区优势,又要提炼学校的个性优势;既要发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一些学校借助高校力量来梳理本校的文化内涵,这需要处理好校本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到面向高校,取其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的中小学以高校指导为主,忽视了校本文化的传承,忽视了以我为主地利用高校资源。

还有一些高校新课改研究,参与的中小学项目学校数量很多,有利于发挥研究共同体的合作效应,也有利于地区教育的长足发展,但项目学校往往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而很难辨识出个性,也非常容易在盲目跟风中丧失个性和特色。这需要中小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内化高校指导中的核心理念,在变革过程中不断反思,认清自身的优势和潜势,放大自己的亮点,探索学校特有的内涵发展之路。

三、高校指导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还缺乏顶层设计

众多参与院校合作的学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单项合作,一类是全面合作。所谓单项合作是指双方就学校发展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合作。有的是开展教师培训方面的合作,如“名师工程培养”、“博士工作站”等;有的是进行项目合作,如机器人合作项目、课题研究项目等;有的是进行教学改革方面的合作,如自然分析教学研究、学科教学研究等。这一类单项合作的优点是目标明确,指向性强,可操作性强。但从学校课程改革的角度看,都是从局部开展改革,都属于微观的、点状的研究,缺乏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这种单项合作是一种局部的、渐进式的改革,其成效可能会受到整个系统和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谓全面合作,即中小学在高校的指导下,重构学校文化,开展学校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转型研究和实践。虽然学校在转型变革过程中有了设计意识、整合意识、序列性研究意识,许多学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还有部分学校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缺乏亮点的梳理和工作持续深入的机制研究,领域研究特色不凸显,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角度来看,部分学校虽然依托高校资源,但在课程设置、开发、实施方面缺乏大视野,缺乏顶层设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学校的课程建设特色不明。

四、高校指导下的中小学课堂转型还任重道远

中小学通过和高校的合作,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项目的实验学校,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为基本理念,通过“宣传导学、专家帮学、互动探学、自主悟学”四条线展开专题学习,从学科教学和班级建设两大领域着手改革,以专家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合作方式,在重构学校文化、课堂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大量优秀案例的经验,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的实效。但从全国全省的中小学与高校合作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转型还任重道远。中小学还有相当的常态课堂仍旧延续了应试教育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得不到凸显。如何将合作成果进一步推广,迫切需要高校和中小学深入分析研究课堂转型的策略、措施、方法和途径,实现面向现实的课堂转型;迫切需要师生不断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实现面向未来的课堂转型。

五、高校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高校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培训的系统性、持续性、实效性等问题。如:高校指导更多的是停留在普适层面,属松散型指导,缺少一种个性化的跟进,难以持续深入;即便是深入课堂的指导,也不能覆盖所有学科,或者只有一部分教师参与,受益面还不够广;由于时空的限制,专家每学期最多到校2~3次,导致双方的交流不是十分顺畅;每位专家有不同的话语系统,在开展教师培训时缺乏系统性;专家指导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讲座和听评课的方式进行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中小学与高校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利用高校资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是中小学推动自身内涵发展的举措之一,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各校在行政推动方面是不遗余力的。然而,面对这样的机遇和平台,校与校之间、学科组与学科组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的关键因素不是邀请到多少专家,开展了多少活动,而在于是否调动了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不少教师或因工作繁重、或疲于应付考试和成绩、或者缺乏职业规划、或者安于现状、或对教学改革有抵触情绪等,导致他们虽然占有高校资源,但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调查中,82%的教师最喜欢的合作方式是“专家理念导航,学校团队与专家共同创造”,可见大多数教师更多的是希望高校专家手把手地带领着去做,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主动研究问题、积极反思、寻找对策、教学创新的能力不足。

六、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在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制度还不够完善,虽然合作双方有相关协议、合同,确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责权的界定比较笼统,也缺乏制约机制,更缺乏合作的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也制约着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大学教师能否得到晋升的机会、能否赢得学术上的威望是看其研究的成果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级别,而不是看其为中小学提供了多少帮助。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是教学质量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这也制约着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在调查中,有8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够改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制约了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积极性。

开展合作研究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中小学与大学合作研究的经费,一般由中小学自筹经费组成。这些经费大致有:专家指导费用、课题研究费用、学习资料费用、外出学习费用、教师发展奖励性费用等。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以来,办公经费紧张,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费用成为学校的一笔重大开支。在调查中,75%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更多的经费保障。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5)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应对措施,切实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管理者对于家校合作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2.对家长的培训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使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缺乏主动性。

3.对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许多教师误认为家校合作是搞形式、加重负担,学校没有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动员和指引,导致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僵硬。

4.工作制度不够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家校合作工作缺乏监管,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参与程度、沟通情况等进行指导。

5.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家校沟通,没有把家长作为教育决策的自愿参与者,家校合作只停留在最简单最初级的层面。

(二)教师层面

1.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与家长联系的重点往往都是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健康成长的关心。

2.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方法。对于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等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错过对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

(三)家长层面

1.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觉得目前的家校活动不能满足对子女教育的需要,希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对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明确。有的家长不清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没弄清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以为家长参与只能服从学校需要。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给孩子做好物质保障,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有的只关心孩子智育发展而漠视德育发展;有的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敢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校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方式、程度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有效方案、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归纳家校合作的经验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切实保障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

3.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教育的主管单位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教师开展家校活动的相关培训,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使教师了解家长应有的教育权利,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教育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管机构,保障家校工作的有效推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给予正确指导,引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随时与教师联系,让教师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4.强化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亲职教育、课程培训计划等,使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家庭方面

1.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克服心理障碍,把学校教育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2.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家校合作活动中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获取学生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家长应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张希希.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1996,5.

[3] 岳瑛.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 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58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norm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 a new pattern of normal consciousness, reflecting a new normal thinking, to achieve a new normal. To this end, the author of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closely with the "Trinity" education system to explore, and th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ut forward some thinking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new normal; trinity;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thinking

在2014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揭示了教育是人学,要从人小时候就开始进行优质的培养,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小学的教育格局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实现一种新常态。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如何调整教学工作思路和方式,营造好的教育生态,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重要职责和使命。但现实是,少年儿童教育居然出现了教育成效消融现象,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教育两张皮,儿童在学校高调文明守礼法,出了校门则顺应社会及家庭的世界观,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分数说明一切,将“未成年人教育” 等同于“应试教育”。少年儿童的发展一边倒,出现“高分低能”、人前不敢言语,身体体能下降、综合素质差等现象。鉴于此,为了教育引领未成年人立志成才,健康成长,亟待加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合作,建立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体系。

1 现今合作教育的理论遴选

在当前诸多教育理论如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同心圆理论等,都说明生长期的少年儿童是很难用一种或几种教育学习方式完成庞杂的教育学习任务。为了优化教育发展,多种教育合作交流形式有机联系是必行之道。①

1.1 共同责任理论与包容理论

美国“共同责任”和 “分开责任”。这两个概念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的。家长、学校和社区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担负着共同责任,应密切联系。即“共同责任”。而家长、教师及其成人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即“分开责任”。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学校与家长比肩之责。即包容理论。包容理论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交流,资源共享,促进少年儿童成长。即分工又合作。原因一,家长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广泛的资源,可促进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原因二,家长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更有助于孩子达成期望的学业成就。乔伊斯・爱泼斯坦指出,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左右儿童发展的三个主要域界。三者互为影响,又独立起作用。

1.2 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著名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创立。他认为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共同组成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家庭及其成员是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学校及其朋友次之;社区及社区服务人员是最外面的同心圆。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认知自身、家庭及家人延伸到学校教师与学生、周围的社区生活及社区助手。少年儿童对其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越来越有兴趣,丰富多彩的生活会影响成长水平。三者密切协作,更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2 合作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

目前,受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同心圆等理论的影响,欧美、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已践行家庭、学校与社会合作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1)美国PTA教育模式:美国是较早探索合作教育的国家之一,他们成立“家长教师社团”(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简称PTA),由三方代表组成(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教师),家长介入、参与、实现管理学校教育的。②家长拥有四中权利(知情、服务、参与、管理、决策),如教学开放日、家长会、亲子活动、庆典活动、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开设课程、遴选教材、督导教学、测评学生、学校决策及教师的评聘与晋升等;美国公立学校的财政预算与决策PTA都要参与:关乎学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决策,校方会寻求PAT的看法。PTA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特别是品德教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是可资借鉴的范例。

(2)香港项目化运作的合作教育:是把项目行动者链接起来,为少年儿童服务。一是“商校合作”。工商机构与学校合作筹办各种教学课余活动,可半天至数日,全年分期举办不等,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社会分工,初步认识正确工作态度。二是家庭与学校合作委员会。香港的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简称“家校会”),时常进行宣传、经验交流、研习组和研讨会,培植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学校社工服务。发挥家长的技能,“一校一社工”,各校都配名全职社工常驻学校,帮助学习、交往和情感有障碍的少年儿童,帮助儿童与家庭建立和谐关系。

3 在新常态下构建“三位一体”中小学合作教育的思考

欧美和发达地区合作教育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我国 “三结合”教育在中小学得到推进。但我们仍在摸索时期,亟待在理论上探求创新,在实践上取得突破。

3.1 正视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中小学“三结合”教育发展已有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需提高和加强。一,学校把升学率视作生命线,智育放在首位,德育做做样子,课堂教学不松懈,社会实践走过场,素质教育难以与陈旧的观念抗衡。二,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强制,或棍棒,不知不觉形成了儿童的不良习惯;老一辈传下来的家庭教育观根深蒂固,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道德品质延后再说。三,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对少年儿童道德建设的关注,各种消极有害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如,社区存在“三厅二馆一吧”,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小学生中流行的抽奖、电脑游戏、黄色暴力卡通画等,使有些儿童沉迷其中难以自拔。③

3.2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策略

在中小学教育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鉴于此,笔者结合20多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小学应该在巩固现有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模式。

以学校为根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学校起组织、协调主导的作用。首先,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为其提供各种平台,如:班会、队会,墙报、板报和小报,专题知识讲座,专家教我一招,家长会,教学开放周,家校成长袋,校务公开,校长直通车等,鼓励家长向校方反馈建议。鼓励家长通过各种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多视角接受到技能与道德的合力教育。其次,学校拥有专业教育者,是权威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成立家长学校,家长交流互助,提高家庭教育水准。最后,教师进社区,挖掘共享社区资源,搭建大教育体系。选聘校外辅导员,建立社会服务、社区艺术节、陶艺园艺吧、健身时间等校外基地。把社区建设与学校教育社会化相结合。

以家庭为基石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首先,课业家庭辅导。不少家长自身知识陈旧,时常南辕北辙,又不甚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所以老师与家长都要主动加强相互交流沟通。其次,家长注重智育的提高,常忽略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学校的感恩教育(如我给妈妈洗脚,给爸爸端杯茶等)帮助社会弱者(和爸妈一起到福利院)等家庭实践活动,巩固学校的德育教育。最后,家长联合会。联合家长力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参与学校管理。利用其广泛资源,开展道德品质教育、预防犯罪教育、消防安全我会做、交通安全模拟演练、爬山远足、种菜摘果等社会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养。

社会为平台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首先,组建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组织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聘请专业媒体人教会儿童选用,评鉴媒介,抵制不良媒介的影响。其次,利用互联网、电视、微信、QQ等媒体对家长进行指导,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成员素质。同时,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室,整合协调校外资源,敦促学校与校外教育的有机衔接。采取流动少年宫、科普动漫园、巡回演展、医生教我心肺复苏术、律师教我防骗术、攀岩、健身等开展与学校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活动。④

总而言之,“三结合”教育尤如一棵长青树,需要家庭的土壤,沐浴学校的阳光,在社会的天空下茁壮成长,阳光雨露越充沛,土壤越肥沃,它才会叶茂枝繁。要办好中小学教育,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立足学校,觅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参与和支持,且三者相互依存,共同经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质教育绽放出最美丽的花蕾。

注释

① 刘衍玲等.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2):132-135.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7)

一、调查目的

四川省甘孜藏区①受师资力量、地理环境、通信信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制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容乐观。笔者拟通过调查,了解语文校本课程在该地区开发实施的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开发思路,为语文校本课程在甘孜藏区的开发实施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选择

根据对语文校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的认识和总结,设计自编问卷,主要有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开放问答题,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后形成正式问卷。

样本选择为四川甘孜藏区18个县②县城内的中小学,实施调查时通过向四川省甘孜州教科所相关领导和教研员阐明目的和意义,获得支持,委托他们对18个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随机抽样,向各县发出问卷15份,计270份,回收241份,回收率为89.3%,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90%。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受调查教师中小学104人,初中85人,高中28人;学历结构为中专10人,大专117人,本科90人;其中汉族117人,藏族93人,彝族4人,回族、傣族、羌族各一人,平均年龄为31.96岁。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现状与学历、民族、年龄无明显关系。

1.开发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比例

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甘孜藏区有70.04%的学校没有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3.68%的学校曾经开发过,现已停止,只有26.28的学校正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这说明语文校本课程在该地区开发实施的比例较低。

2.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人员组成情况

曾经或正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开发课程的人员主要是教师群体和行政人员,其次是学生、个别教师和课程专家,而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程度较低。

3.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前的考察与评估

76.9%的教师在开发前进行了相应地考察和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其次是地区或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教师专业能力、家长的建议关注较少,特别是未能了解社区人士的建议。这说明教师开发时不盲目,但其考虑因素有局限性。

4.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年级范围、课时比例及评价方式

从图3可以看出,甘孜藏区实施语文校本课程年级范围的特点:一是小学各年段均有实施,中学九年级及高三未实施;二是小学除学前班外,其他年段实施比例差距不大,而中学阶段,七年级和高一实施比例较高。各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总体较少,与国家对校本课程课时的建议有一定的差距(见图4)。对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的方式为:以平时成绩作为考试成绩(12.3%),以期末成绩作为考评成绩(1.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37%),还有49.2%不进行评价,反映出评价的不合理。

5.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涉及内容情况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其课程内容主要有:民俗民情、民间文学、藏族文化、家乡风景、家乡特产、藏汉双语教学、藏戏、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古今中外诚信小故事、古今中外爱国名人名言、学生安全、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寝室文化、民族地区学生诚信教育,这说明内容的个性、差异性还不是很强。

以上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52.6%为活动课,31.6%为必修课,5.3%为选修课,10.5%为必修与选修的结合。

6.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利用资源的情况

教师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教科书(70.80%)、网络(53.80%)、学校图书资源(52.30%)、学校其他教学设施(52.30%)、当地文化资源(40%);而对个人藏书(27.70%)、当地自然资源(29.20%)及其他资源(6.20%)利用较少。这也说明教师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对校外资源的利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二)教师对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

1.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217位受调查者中, 22%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准确,主要是将其等同于自编教材或上级安排布置的一项工作。84.3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9.69%的人无所谓,5.9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发。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并支持开发。

2.对语文校本课程作用的认识

调查表明,有72.81%的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有27.19的教师持消极、担忧态度,他们认为易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有83.87%的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仅有1.38%的人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没有帮助,还有14.75%的人认为帮助不大。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肯定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

3.对自身课程开发能力的认识

接受调查的217位教师中,有52.45%认为自己能够胜任部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18.43%认为能够胜任各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29.12%认为难以胜任课程开发。这表明,70.88%的教师对自身课程开发能力是肯定的。

4.对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困难及解决途径的认识

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困难有:缺少经费(67.28%)、缺乏图书资源(60.82%)、国家课程任务重(52.53%)、当地缺少文化资源(50.69%)、缺乏专业指导(44.23%)。针对困难,教师选择的解决途径依次为: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73.27%)、上级加大投入(61.29%)、领导给予积极支持(58.98%)、调整课时内容(44.70%)、改进评价方式(41.01%)、加强社区联系(40.09%)、自己动手开发资源(34.56%)、为同一课程选择其他资源(30.87%)。

以上数据说明,教师在归因和解决问题时,更注重强调客观因素,对主观反省较少。

四、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获得专业指导,提升开发意识和能力

透过调查数据不难发现,甘孜藏区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比例较低,即使开发了,也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对这样的现状却有75.4%的教师表示满意,这正说明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技能、开发的主动性是制约校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中仅有23.05%的教师参加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82.4%的教师迫切希望得到专业指导。数据的反差充分说明加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在职培训是当务之急,应通过讲座、进修、交流、骨干带动、课题研究、个案研究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普及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帮助厘清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建立积极正确的课程观,掌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要求、方法和一些简单易行的研究技术,特别是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需要经费的支持,需要设备的支撑,它更需要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 甘孜藏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语文教师应通过培训提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去了解、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文化,开发出具有甘孜藏区地域色彩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强化合作意识,促进课程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点,其开发是一项集体配合的工作。甘孜藏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合作以互通信息、相互借鉴、相互启迪,促进课程的开发。

1.校内人员的合作。语文校本课程校内的开发人员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层,二是教师群体,他们是直接决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力量。语文教师应强化合作意识,积极寻求与校内人员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互帮互助,弥补缺少图书资源、对校本课程理解不充分的不足。

2.加强与校外人员、机构的合作。甘孜藏区中小学首先应寻求与四川民族学院的合作,该校地处甘孜藏区,熟悉当地自然与文化,拥有研究该地区文化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广泛合作,共同参与到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来。在与这些研究人员的合作中不断提升课程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研究者也可以将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转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时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开发实践发展的共同趋势。

3.应加强与社区、家长的合作。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与社区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通过与社区的合作,从社区的参与中获得学校语文教育的补充资源和社区需求信息。同时,家长是不得不与学校接触的特殊群体。甘孜藏区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通过建立家长信箱、家长论坛等形式,让家长有机会参与语文课程的决策,以利于课程开发。

(三)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受调查教师中有61.29%希望加大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有58.98%希望领导给予开发积极支持。与传统课程相比,校本课程需要学校花费诸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教育发展滞后的甘孜藏区来说,就显得更为突出,建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逐步调整工作方式和思路,建立有效的配套支持系统。在目前开发起步的困难阶段,可以考虑使用经济手段与专业荣誉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教师参与开发。从经济上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考察,鼓励教师开展本地自然、文化、历史的采风。同时,丰富学校图书资源,完善教学设施,在硬件上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课程开发的有力支持。

(四)调整校本课程的内容,协调学习冲突

语文校本课程应该彰显个性、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哲学。调查表明,甘孜藏区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在内容上还缺乏这些特点。这就要求甘孜藏区中小学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做好考察与评估,充分了解各方需要,分析课程资源状况,对校内外各种可能的资源有所了解,合理组织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意义。

作为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师,有着太多、太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面临高考重压的高中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是他们的一种负担与压力。四川甘孜藏区学生语言基础差,见识少,要学习汉语文、藏语文、英语等课程,语言学科多而不精,完成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已是时间紧,任务重,对校本课程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精选国家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兴趣, 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赢得时间与质量。

同时,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多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发出若干语文课程模板让学生选择,教学实施场所可以是校内的课堂、操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也可以是校外的社区、展览馆、博物馆、电影院、企业、乡村等,实施形式可以采用讲授、讲座、讨论、辩论、演讲、参观、游览、访问,让多样灵活的内容和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凸显语文校本课程的活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甘孜州统计局.甘孜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甘孜日报,2011-05-20.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8)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学校可以争取到企业的多方面支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独立、系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它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并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毕业论文同时也是衡量、评估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专家组于2007年对我系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专家们通过调阅毕业论文文件和检查、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致认为我系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过程细致、要求严格、格式统一。专家们对一部分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观点表示了肯定。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它是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教育问题和严峻的社会压力。加强对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把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我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已经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量管理学的“产品质量”观认为人才的教育培养与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非常相似,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采购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就业(投放市场)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质量跟踪)。要提高学生的质量,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阶段的培养质量。我校教务处为了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控制科,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我系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以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一、系级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组人,他们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负责制定目标,指挥、组织、协调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起127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7月着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作用。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和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工作的目标、计划,确定组织结构和操作模式,传达和督促执行教务处的有关文件,负责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审定指导教师的资格等,审批上报的各类文件,确认每一环节的有效性,督促检查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进展情况和导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过程具体化并将任务和要求分配和传达给导师和学生,如负责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指导和审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规定进度安排、制定论文的规范和标准格式以及组织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指导小组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写出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我系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为了质量方针的最终实现,质量方针的制定者必须要将它传达到学校内部各层次的有关人员,使它们相互沟通和充分理解质量方针的内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性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以及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等,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它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手册。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指导书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工作流程、规范化文件格式,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承担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的质量要求。毕业论文指导书是安排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以及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评阅意见书、毕业论文等)的规范性。

三、基于“戴明环”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专家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戴明环)的概念,它是全面质量管理采用的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四个阶段。该循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工具。我系运用“戴明环”概念设计出了“外语系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图”。该流程图清晰地标明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从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到师生见面下达任务书的过程标志着计划阶段;学生调研、撰写开题报告、整改、指导和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完善、定稿、评阅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过程属于执行阶段;中期检查属于检查阶段;验收自评以及总结属于处理阶段,在该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对原有的制度、标准进行修正,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整个流程按照每一环节的发生先后设计,规定如果某一环节不合格,必须退回到上一环节重新循环直至合格再进入下一环节。一个循环周期是一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下一轮循环是下一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每一轮循环都建立在总结上一轮循环的经验和教训、解决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质量在不断循环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措施质量控制即高校为达到质量目标而在教学、辅助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监控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消除教学和其他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我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该措施对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从上至下的所有成员能否各尽其责,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培训、指导人数、次数,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术道德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约束规定;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表现作为该年度群众评价领导班子成员成绩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把导师、论文指导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的工作表现与本人年度考核挂钩,并作为来年是否具备该项资格的参考依据;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作为取得答辩资格以及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具体做法是发放教务处设计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系列表格,由参与的各方对有直接联系的各方客观打分,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有关各方的重要依据。在质量控制措施中还规定了质量审核环节,它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已经制定的质量方针、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性的、独立的检查活动。质量审核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检查环节。检查队伍的成员由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等与教学有关的各方面组成。检查工作能及时鉴定和评价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进展情况和阶段完成质量,便于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五、毕业论文工作的验收和总结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要求,根据论文验收指标体系,从毕业论文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验收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和依据等材料上报教务处以备全校性的验收。为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之后,论文指导小组要根据验收自评结果写出工作总结。所谓总结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提出新的问题以利再干。这是戴明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制度和规定中,就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

以上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组织体系、指导性文件(质量手册)、管理流程、质量控制措施、验收和总结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我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过程和流程。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只进行了短暂的四届循环,仍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随着我们对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及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经验,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会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更好地实现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9)

【摘要】美国教育财政协会前任主席奥德( Odd) 等于2000 年对研究学校/ 学区规模和教育成本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得出: 绝大部分的证据都不支持继续进行学校和学区的整合, 应该使那些根据学校规模而划拨教育经费的州再次认识到学校整合缺乏实证支持。

【关键词】研究学校/ 学区规模和教育、教育成本关系的研究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省级部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2000 年西维吉尼亚州的交通费用比1990 年增加了10%, 占全州教育总经费的7%, 位于全美之首。查伯( Chamber) 的研究也显示: 学校规模与生均费用呈U 字形的关系。他认为: 最小的学校也能通过增加生源来实现规模效应。然而, 在校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中, 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合作的机会较少,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如毕业率等一些指标都会有所下降。此外, 美国教育财政协会前任主席奥德( Odd) 等于2000 年对研究学校/ 学区规模和教育成本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得出: 绝大部分的证据都不支持继续进行学校和学区的整合, 应该使那些根据学校规模而划拨教育经费的州再次认识到学校整合缺乏实证支持。倡导学校整合的第二个假设就是: 因大型学校内有较多需求相似的学生, 学校就能提供特定的教学设置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小型学校却不能在核心课程之外, 向有能力差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所有的学生, 除了那些严重残疾的外, 都要接受一样的学术课程。然而, 研究发现: 在实践中, 较少的课程选择反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业, 特别是那些能力有限的学生。李( Lee) 、布莱克( Bryk) 等在对研究有效中学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得出: 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增加课程的专业化是有利的, 并指出一些证据显示在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学校中, 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是因其能力差异引起的。大量的研究都表明: 小型学校和小型学区的学生毕业率较高,而辍学率则较低; 小型学校中的暴力行为和故意破坏公物的现象较少, 而学生的归属感较强, 出勤率较高; 社区成员, 包括学生家长对学校事务及活动的参与都较为积极。还有研究证明: 小型学校能有效地降低贫困对学生的影响。社区贫困程度越高, 小型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就越明显。然而, 财政上的压力使决策者们都倾向于整合小型学校, 使建立大型学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节约经费。他们同时声称: 整合小型学校可以使他们以较低的生均花费来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教职员工、更多的非教学支援服务以及程度更深的课程。

【文章来源】/article/74/623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篇(10)

女,汉族,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老师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她多次放弃跳槽和升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她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终其教育生涯,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斯霞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主要著作]

《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文集》等。

殷雪梅(1954―2005)

[生平简历]

女,汉族,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现江苏省金坛市殷雪梅小学)教师。作为小学高级教师,她曾先后在五所小学任教,参加工作近30年来,教学认真,爱护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先后多次获得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被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时代女性”。同年,以英雄教师殷雪梅的事迹为蓝本的电视剧《殷雪梅》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江苏教育电视合开机拍摄。

[主要贡献和实践]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金坛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殷雪梅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7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她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中华见义勇为联合会追授她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她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她为英雄教师。

李吉林(1938―)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38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56年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和实践]

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从外语情景教学中得到启发,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创造出有效进行语文教育的崭新模式。历经近30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3次获一等奖,其中蝉联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首届、二届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师中获奖最多的人。2006年,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主要著作]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8卷本)

陈鹤琴(1892―1982)

[生平简历]

男,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之说中“南陈”即陈鹤琴。他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夏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授、教育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第一个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及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和特殊儿童辅导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和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主要贡献和实践]

陈鹤琴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和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第一人。他撰写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他在

鼓楼幼稚园的研究形成了“中心制课程”(即单元教学),奠定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他结合实践研究,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新儿重教育》等刊物,主编幼稚教育丛书、儿童科学教育丛书等,编写了多种儿童教育书籍、教材和读物,创制了许多教具、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

针对中国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陈鹤琴创建“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三大纲领: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还提出“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原则、学习四步骤和五指活动等。这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陈鹤琴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践。1927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时,他担任校董会董事并兼任该校第二院院长,为推广乡村幼儿园进行实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主要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姚止平(1955―2007)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55年1月25日出生于北京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他从小寄养在茶姑妈家里,1973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4年教学生涯中,他于1973年1月至1984年8月先后在洋口闸西小学、景安中学任教:1984年9月,调到茶中学工作,1987年10月至1988年8月任耕中副教导主任、1988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任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3年2月起,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江苏省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2007年10月23日,因公殉职。他先后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记功、嘉奖,当选为如东县人民满意好干部,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名校长。2005年被授予“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姚止平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平民教育”专家。多次放弃离开农村到北京和其他城市工作的机会,甘心扎根农村,做一辈子农村校长。对学生,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坚持教育的主体性,有教无类,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且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健康成长。对教师,他倾心关爱,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热忱关心。

姚止平还是一住治校有道的学校管理专家,他治校有方,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两句大实话作为对全校所有教师的要求,全面、全程、全员实施精致管理的办学策略。他追求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整体精细,从自身做起,力求教育教学的精致与完美。“精致”不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姚止平自己首先做到了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管理的每一件事情。姚止平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3年来,以教育家的胆识、理论家的睿智、实践者的勇气把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锻造成全国闻名的一流名校,创造了令世人称奇的“中现象”,打造出一个平民中、文化中、成功中。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都报道过茶中学的辉煌业绩。

吴天石(1910―1966)

[生平简历]

男,汉族,原名毓麟,笔名史坚。江苏南通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教育家。吴天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先后就读于南通师范初中部和高中师范科。早年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自觉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他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读书,积极参加了左翼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他参加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投身根据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1932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海公学校长、华中公学副校长、华中大学第二教务长。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主要贡献和实践]

在任江苏省教育厅领导期间,吴天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机关要为基层服务:加强领导工作,重视教师进修和培训,重视教育科研,在他的建议下,江苏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全面关心教师,认为教育厅要成为“教师之家”,斯霞、李吉林等教育家的成长都有他的心血。吴天石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系统见解。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语文教学会议,吴天石发表了关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简称“双基”)的专题讲话,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作了颇为精辟中肯的重要指示,提出狠抓语文基础和基本训练,强调语文是工具课,语文课要讲究“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主要著作]

《吴天石文集》

杨瑞清(1963―)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63年6月生,南京市浦口区人。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81年,师范毕业后,杨瑞清放弃进城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任教。1985年,所在的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他被任命为校长。1993年到2007年,他连续5次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杨瑞清多次放弃了离开农村,甚至是从政的机会,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顺应潮流,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

杨瑞清是中国不留级实验班的创始人,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小学不留级实验,取得成效,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八五”重点课题,并获得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他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向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头延伸,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拓展。

杨瑞清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并且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实行了“优点卡”、“全员管理”等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措施。实验取得实效,产生了广泛影响,荣获南京市

政府颁发的“十五”素质教育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行知学校现已经发展成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他主持的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被审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主要著作]

《走在行知路上》(2004)

洪宗礼(1935―)

[生平简历]

男,汉族,江苏丹徒人。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是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现任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教40年来,洪宗礼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专著14部,出版论著7部。他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道了其优秀事迹。

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部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部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主要著作]

《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母语教材研究》、《洪宗礼语文教育论集》。

史绍熙(1915―)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宜兴彭城中学和武进振声中学任教。建国后,从1951年―1985年长期担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曾先后12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被中央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享受当时大学副教授和十三级干部待遇。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8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教育家辞典》、《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辞典》等。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史绍熙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全面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的心里。同时,他狠抓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流的管理,造就了一流的学校。多年来,省常中的教育质量在全省以至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兼长陆定一到常州视察,史绍熙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二、九”方案:即一年中要确保九个月的教学时间,两个月的休息时间,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应该压缩在一个月之内。此理论当即受到副总理的赞赏,当场批准“一、二、九”方案先在省常中试行,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他撰写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阐述了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许多报纸和刊物先后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摘要播放该文有关论点和作者介绍,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84年出版的《史绍熙教育文集》,在1989年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首次举行的全国论文、论著评选中被评为4部优秀论著之一,获优秀论著奖。

[主要著作]

论文有《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学校的战略任务》、《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等;专著有《史绍熙教育文集》(1984),《史绍熙教育文选》(1992)。

胡百良(1934―)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34年6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3年11月参加教育工作,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业余大学,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原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1989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7年,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胡百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50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行政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撰写教育论著共计200多万字,公开发表了130多篇教育论文,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过200多次专题报告。《南京师大附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南京师大附中高中学生素质考核评价表》、《南京师大附中创建文明班级检查评比办法》、《南京师大附中文明教研组考核标准及评比办法》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属于基本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绕行、不可或缺的。2006年7月出版的《校长的特殊使命》,围绕“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这个主题就作者在中学校长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最有体会的若干问题,做了重点介绍。书中不仅集中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还附有大量学校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宝贵资料,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上一篇: 人事专员工作汇报 下一篇: 实习生制剂室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