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5 11:53:30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1)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2)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是在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少指标因不宜精确地描述,具有极大的模糊性,所以给评价带来了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笔者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探索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独立学院公选课的评价指标内容众多,并且其中一些评价指标还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述,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评价方法。即理论分析法、频率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公选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特征,主要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影响条件和针对性强的指标;其次教育学论文,采用频率统计法对目前有关公选课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进行频率统计,选择高频指标;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教学态度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

1.1备课认真,精心组织

2.1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3.1课堂互动

4.1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1.2教学热情,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2.2创新能力培养

3.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4.2获得治学风气的教育

1.3遵守教学纪律,不无故迟到、停课、调课

2.3 语言表达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3)

2兼具管理属性的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

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的权威定义,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对人、物、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通用性工程技术。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是与机械工程等几大工程学科并列的工程学科,其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具有工程属性和管理特征。现代工业工程的主要方法论和技术体系主要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设计改善类,包括工作研究、现代制造系统、设施规划和人因工程;第二类为控制管理类,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安全工程与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第三类为分析评价类,主要是工程经济分析。

3面向大工程观和工程共性问题的公共选修课程

针对大工程观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基于工程共性问题和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与管理,我们选取部分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专业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3.1安全工程学

“安全工程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事故的因果理论,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评价技术,机械类设备、电气、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源及其伤害事故与安全技术,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产品安全性设计、包装、使用、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2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硬件、软件的显示装置、控制装置设计)、物理环境(照明、色彩、声音、振动、微气候、空气)对人的作业的影响与改善,作业场所与设施布局设计,人操作机器时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规律,职业病预防等等。课程旨在使学生能综合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设计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产品,以及保证人能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地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3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管理的含义,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与工程活动密切的管理专题。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工程技术活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4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含义、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比较、设备寿命和更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工程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价值工程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评价和比选工程活动、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5质量工程学

“质量管理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质量的含义、设计质量方法(正交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质量稳健设计)、制造的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与抽样技术、ISO9000族与质量体系、质量的经济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使其具备保证产品(设施)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制造(设施建造)、软件开发设计的质量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6生产计划与控制

生产类型按照工艺特性分为离散型生产(离散装配)、连续型生产(流程式生产)、项目型生产(固定式建造),“生产计划与控制”适用于离散型和连续型生产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产能规划、产品需求管理、生产计划大纲、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库存优化与控制。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生产计划体系及其控制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其具备物料、设备等资源的计划调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为学生从事相应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开发奠定基础。3.7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适用于项目型生产(建造)和以项目形式进行工程服务活动(软件工程等)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项目的含义、项目过程及其管理过程、项目目标与范围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综合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现代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从而使其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工业工程与管理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

在任课教师选拔方面,教师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工程问题引导理论,将工程实际项目、工程案例有机融于理论知识分析中;鼓励师生互动式讲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按照“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奋发”的规律去激励学生奋发和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归纳提炼授课内容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按照“知识广而不过深”的原则教学,重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课外、工作自学的关系。课程考核方面,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荐采用小型课程设计的形式实施期末考核,尽量不要采用“背书”式的闭卷试题考试和“抄书”式的开卷试题考试。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4)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1、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品性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型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这样更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结果。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又有重点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通过开设大批丰富、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种种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毕业生,这正是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等都应该在他的视野内。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新知识点,关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和现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科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公共选修课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散置性、随意性现状,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防止课程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知识要新颖,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4、严格制定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标准,确保教学质量

(1)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为保证开设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学校及院(系)应多方面重视,对于办理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把关,要求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申报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前需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课程大纲,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不超过32学时,如超过32学时的,申报时必须说明其理由。教务处同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应编制相应的课程代码。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双语授课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2)课程实行调整和淘汰制。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落后,与现实社会发展及需要相脱节的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申请开课。公共选修课表排好后应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选课人数不足却开班的课程,教务处应给任课教师下发公共选修课停课通知书。

(3)鼓励教师多开、开好公共选修课。由于每学期有3万多人次参加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保证充足的课堂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每学期多开、新开公共选修课,同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每个课堂要求接收学生不少于180人。学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选课人数挂钩。上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上课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任课教师因病(事)等原因需办理书面调课手续的,经教师所在院(系)同意,报经教务处批准后调整。教师补课需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教室。

公共选修课开课第一、二周内所有课程有专人检查,落实教师上课和学生到课情况,并且不定期到课堂检查到课率。学校教学顾问组通过抽查听课、学生网上对教师进行课堂评分等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每学期对十门左右课程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和变化

合校十年来,我校专业更加齐全,公共选修课覆盖的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不少内容丰富、知识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开出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促进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刚合校,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赏析与技巧、语言、自然科学及其他五大类,2000年开设163门、200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17122人次参加了选修。现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大类,涉及文化与哲学、语言与文学、历史、法学、管理、艺术及其他、科学基础和科技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能源动力与环境科学、新技术制造与电子技术及应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管理、艺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定为一般课程,其余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综合类课程定为核心课程。2010年学校开设386门、549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57681人次参加了选修。

2004年前公共选修课采取学生根据选课指南和课表到课堂试听,确定后找教师登记选课,2004年后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计算机网上选课,极大方便了学生选课、成绩登录、课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人数增长很快,因此,为了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断开出一批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现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担任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学者。选修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教师们精心准备,内容新颖,讲课生动风趣,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致使许多课堂选课人数爆满。随着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不断重视,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业绩评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教师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还有的教师因为公共选修课上得好,被学生评为“魅力教师”。

三、深化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初步设想

1、完善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要本着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更新。课程的设置可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增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学科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引导学生对当前低碳生活、网络文化、知识产权、理财规划、传统文化等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还可开设如运动及技巧、社交与礼仪、实用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结合本校特点、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艺术、拓展类的课程,近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人性与人际关系、路桥与美学、中国民居民俗等课程。

2、课程内容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不能因人而设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为达到培养师资、追赶学科前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目的,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指派专人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广泛涉及,这样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教学来说,其具有相对灵活性、方法多样性、内容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课程结束写出论文;教师结合实际开出若干专题讲课,通过课堂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可组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赏,作市场和社会调查,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把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公共选修课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5)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 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 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 以鼓励教师多开课, 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 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 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 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 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 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 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 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 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 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三)加强选课指导, 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 或者修而不学, 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 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 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 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严肃了选课秩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 沟通文理, 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 我校规定“ 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 , 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 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6)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 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 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 以鼓励教师多开课, 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 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 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 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 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 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 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 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 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 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转贴于

(三)加强选课指导, 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 或者修而不学, 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 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 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 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严肃了选课秩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 沟通文理, 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 我校规定“ 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 , 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 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7)

目前,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国内各高校均设置一定学时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现状分析

1.1公共选修课缺乏分类标准

哈佛大学选修课的构成比例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占29%,社科类课程占31%,而人文类课程占40%。耶鲁大学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并规定学生在各领域内应该修习的课程门数或者最低学分[1]。国内高校多根据自身专业的不同要求理工类与文经类学生都要选修与自身专业互补的学科。由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来看均符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都缺乏分类的标准,对于所开设的课程也只是进行了简单地划分。裴立震提出加强课程类型研究,明确课程分类的标准,既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强课程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的分类标准,很难在课程设置上达到科学的类属配置。

1.2公共选修课设置形式日趋丰富

目前,我国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和教师决定。流程是由教师提出申请,再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审批。也有些高校是根据各个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从专业培养计划中提取出部分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方便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因此,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包括讲授的内容,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还是由校方和任课教师决定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设置高校应定期该邀请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探讨,赋予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需求动态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高校公共选修课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和实习环节,因此学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公共学修课学校还应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验课和实习课要予以资金的支持,并给予学生评价好的公选课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国内一些高校除了教师提出开课申请外,还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的调配教师资源,动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开设一些有前瞻性的公选课。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为1:17.42。严重失调的师生比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科目类型及其种类。为此高校还还可以邀请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物以及社会精英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充实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视角高度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本身的吸引力。慕课(MOOC)是最近新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来源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和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之,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坚持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时效性、先进性、实用性,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科视野。

2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分析

2.1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的有待完善

孙芳据调查得出,华北某高校接近1/3的同学在选课之前对该门课程的内容并不了解;1/2的同学有一些了解;仅有少数的同学对所选课程有较深的了解。郭德侠对北京某高校调查中发现,有76.1%的学生认为学校公选课的选课模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即电脑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集中时段经常不能登录,而且预选、补退选比较麻烦。由此,学校应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详细的课程介绍,并且在选修课之前要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并且应减少和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学生逃课。

2.2严格公选课的审批程序

由于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课程数目较少,学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质量把关不严,大学公选课的审批在很大程度上是例行手续而已。一些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随意开设或取消课程,使得教师在其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方面没有做太多的研究,使选修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高校选修课出现冷热失调的现象非常严重。冷热失调的现象也导致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上课热情不够的现象。此外,职称较低、就业时间较短的青年老师是目前公共选修课的主要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压力、科研压力,家庭压力较大以及教学经验不足,难免会降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枝量。2.3改变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消极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少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逃课、选而不上的现象严重。此外,部分学生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教师管理的严格性来选择课程而不再以自己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主要标准,将公共选修课看成是专业学习的一种补充。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将成为公选课发展的羁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端正大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使之充分认识公共选修课对自身素质提高提高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促使大学生理解目前国内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环境,减少消极抱怨情绪,把握学习的机会,用真正有用的知识武装自己[2]。

3结论

我国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课程质设置、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大学公共选修课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国内的学者对于公共选修课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实施、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作者:刘玉莲 肖雪梅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8)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9)

一、公共选修课的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高职院校等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教育培训的修改备忘录(2001)》提出,在设定与职业技术教育过程相关的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跟人的需求和愿望,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应当做好以下四点。

1.允许个性与个人特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精神和人类的价值观,培养理解、判断、批判性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2.通过开发必要的智力工具,发展技术技能和创业技能以及态度,为个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3.发展决策能力,积极、明智地参与工作的能力,在工作和社区中进行团队合作和领导的能力。

4.让个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中能够及时应对。

以上四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公共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人数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一般每学期课时在30节左右,每周2节课,班级人数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八九十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互动和交流只在少数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教学过程以“讲”为主。课后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为每个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在职业院校,下午7、8节课是学校安排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正课”补课、各种针对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红五月歌咏比赛、技能大赛等,都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给学生不上公共选修课一个“正当理由”。如果再遇到节假日、教师生病等因素停课,公共选修课课时进一步缩减,造成同一门课同一位教师不同学期教学质量不一致。

2.课堂讲授为主,缺少辅导材料

选修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很难组织有效的互动活动,因此一般公共选修课以知识传授为主,难以调动已经疲惫的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果。扩展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广泛阅读,为学生解惑人生是公共选修课重要目的之一。在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一般没有教材,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参考书,但能够主动购买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造成学生无法预习、复习,仅有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积极的学生会向老师索取幻灯片,课后又找不到教师解惑,师生交流仅是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此看来,公共选修课如何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呢?

3.考核简单

考核方式原则上应当由课程标准决定,具体到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标准是教务管理的盲区。公共选修课的考核一般由考勤、作业、考试三部分组成。学生考勤一般是每个教师每次课必做的事情,也是促进学生出勤的有效方法。课堂作业不是每个教师都采用的方法,即使安排作业,次数也不超过5次。采取考试的课程更少,且多以论文形式进行,而且随堂进行,难以保证考试质量。因此,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方法很简单,有的课程以考勤作为考核方法,就造成学生不重视公共选修课内容,仅是为了顺利取得学分而选择选修课,选择容易“过关”的课程。

4.教学受诸多因素制约

首先,公共选修课是在“正课”安排完之后才被排入课表,开课后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进行调整,使得部分学生选而不能修,只能改选不喜欢的课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一些教师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不够明确,只粗浅的意识到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很少深入研究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此教学缺乏创新。公共选修课吸引学生有两点:一是教师魅力,二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很容易满足公共选修课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的表现是公共选修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最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思想认识不足,上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学习目标定位在及格,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教师组织教学增加了难度。

三、提高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三个方向

1.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学校为提高学生素质开展的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有益的,当这些活动与公共选修课发生冲突时,学生更多的选择了参加活动,而放弃了公共选修课,说明学生已厌倦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因此,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是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基础。

2.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教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不喜欢阅读教科书”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特点,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应该通过对资源的组合来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因此,资源是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3.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进度和讲授内容,因材施教,才能完成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需要掌握各环节的数据,包括教学进度、内容安排、互动设计、学生完成课业情况、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等。因此,各类数据是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客观反映。

课堂教学形式的公共选修课已经不能满足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要求,不能更好的实现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至关重要,其中网络教学模式是改革公共选修课,提供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四、公共选修课的改革方向是开展网络课程

目前,网络上可以点播的国外公开课视频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大学的20门、近500节课程。国外公开课视频越来越受欢迎,有些视频甚至还没来得及配上中文字幕就已经在网络上流传。我国职业院校建成了大量的课程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含有丰富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交流、互动,比国外公开课更适合教学和学习,因此换一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以在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网络课程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一)开展网络课程的优势。

1.增强学生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由课堂、教师、黑板、幻灯片组成,上完课教师就“消失”了!长期接受这样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已经疲劳甚至厌倦了。网络课程使学生打开电脑就可以学习,由学生自主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生可以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喜欢的地点和姿势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紧张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调课不再影响学生学习,学校的文娱活动也不会挤占学生学习时间和场地。

2.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私密

教学资源始终保留在网上,学生可以反复查阅,即使只有教学视频,学生也可以反复学习。学生的次数和内容只有老师知道,避免了同学间的“讽刺和挖苦”。网络课程可以让这些学生因地制宜的调整学习进度和状态,促使他们用更有效的方法完成学业,当完成学业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

3.消除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障碍

网络课程使师生交流有了“距离”,双方的交流更加理智和温和,师生间的交流变成了“私人聊天”,降低了双方的紧张和烦躁情绪,易于正确理解和表达思想,教师可以轻松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老师,随时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最新动态,给予必要和及时的指导。

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公共选修课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表达、沟通及批判思考所需的态度及能力为目的,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历久弥新的课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习活动和讨论,公共选修课才能实现素质目标。针对素质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灵活组织教学,一般常用教学活动有:在线浏览资料、记录笔记、提交作业、完成考试、主题讨论等常规功能。通过论坛和答疑功能,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观念、想法等思想火花及时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组织各种主题式讨论,并将论坛、答疑区的问题归类汇总,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阅览。

还可以利用项目化教学、分组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根据学生的能力、专业、年龄将学生分组,分配不同、且有针对性的项目和任务,学生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努力,最后根据每个人的贡献进行打分评价。在线学习、讨论、提交学习材料等学生活动随时可能在进行,网络课程将学习过程从无形变为有形,对学生访问平台、浏览学习资源、参与讨论情况、学习进度等各种学习行为量化和数据统计,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这一点是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

(二)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网络课程的优势

1.有利于教学管理。

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网络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也有利于学校对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中,可以记录多项学生活动且进行了量化。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论点、提交的作业和论文、在线的测试与考试外,还以获得学生登陆课程的次数、浏览课程资料情况、上传材料情况、回帖次数、提问次数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状态、难点,根据学生反映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将教师教学的组织情况和工作状态也进行了量化。首先,教学资料的数量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量化形式,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次序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看到。其次,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记录查看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师教学组织的效果,比如:论坛回帖数量,学生提问次数与教师解答效果,教师是否如定期安排作业和测验,学生能否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等。最后,教学管理部门就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提供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分析到教师的工作状态与教学质量。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统计数据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发表的观点、论点,开展学生工作。

2.避免一门公共选修课成为“孤岛”

公共选修课开展网络课程要依托类似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大型、综合网站,所有数据、资源统一管理,统计出来的数据是全面的、详细的、有价值的。如果一门公共选修课对应一个小的课程网站,数据和资源就形成了孤岛,统计出的数据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更无法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全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态,不利于学校对教学活动的观察与监督,也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情况和学习风气。因此,公共选修课(包括其他课程)建在大型、综合的平台中有利于学校快捷的获取全面、准确、详细、及时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为对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五、公共选修课开展网络教学需要观念转变

2005年以来,全球已经有150万人次在YouTube上浏览过戴蒙德教授的网络课程“综合生物”。从2005年我们一直在搞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院校投资大量资金建设各种各样的精品网站和课程资源,教学平台的功能丰富、复杂,远比国外课程网站设计精美,学生却很少光顾。

(一)要建设网络课程,不是课程网站

目前,我们建设的所谓“网络课程”不是真正网络课程,应该是课程网站,很多教师与管理者的观念还停留在网络课程是知识搬家,是多媒体教程,甚至是业绩工程。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最新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多样的网络教学互动活动,让网络课程建设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实实在在的为学生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二)做好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利用好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

“只有面对面才是教学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回答是否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会有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会有很多交流,如提问、讨论等,可以掌握学生的状态,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调整教学进度等等。教学设计完美的课堂教学,他的优势毋庸置疑。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一堂课都能做到精心设计,我们要面对这个事实,努力寻找公共选修课改革的思路。

我们已经拥有众多的、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平台,我们要坚持完善资源、坚持在教学中应用、坚持进行教学设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必定有质的提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展学习,根据自身条件和状态不断调整学习进度。网络课程可以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他们必要的指导!网络课程能够完成知识传授任务,能够组织管理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学习状态和进度的监控。网络课程是公共选修课未来发展的趋势。

(声明: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不只适合公共选修课,适合任何一种课程,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好课程,本文只是以该平台的实际应用为例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郭俐,肖祥慧.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1卷第2期,2005年5月.

[2]张妙华,武丽志.多校区大学公选课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总第182期).

[3]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走红 学者称我国高校存硬伤..cn,2010年12月01日.新民周刊.

[4]朱清时:中国高校硬伤在哪儿?.cn,2010年12月01日.新民周刊.

公共选修课论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音乐学作为一级学科文学下属的一个级学科,近些年来,其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艺术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系)中音乐学硕士研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五个模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从音乐学学科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生作为音乐学后备学者其理想的状态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音乐修养、人文底蕴和语言功力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这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顺利地完成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拟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模块。使得开课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分类。但遗憾的是,在一些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对于上述这五个课程模块,或者没有有明确的体现,或者分类上还有一些混乱(分类标准不统一,逻辑上有一些混乱)。

比如,在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走在前列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板块的课程分类。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课程设置部分分为六类:①学位公共课②学位专业课③指定选修课④任意选修课⑤实践环节⑥补修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25—27学分。

实践环节并不属于课程设置。因而实际上,该校的音乐学硕士培养课程是五类。同时,其中的课程分类的标准并不统一,在分类上有一些混乱。其中的指定选修课,分类的标准是学生主动选修还是学校指定的选修(学校指定的必学课程,实际上是必修课),当中包括音乐类的专业课,也可包括非音乐专业的其他类课程。因而,笔者认为,目前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在课程设置的环节,应该有明确的分类,此外每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以及学分等情况应该明晰地体现出来。

一、公共学位课公共课又称公共必修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公共学位课是指研究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所必修修完的公共课程。在各师范音乐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多数的院系公共学位课程的学分数一般都会占10分左右。,在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所需修学分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我们首先应该对研究生公共课程学习在音乐学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开设的公共学位课程,承担着培养研究生思维方法,掌握语言和数学工具等任务。目前,各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大多开设有英语和政治这两大门学位公共课。有很多学生甚至有少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对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一般开设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政治课。这些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思维方法训练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指导他们以后的音乐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他们的科研工作在正确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少走弯路。

音乐学专业硕士的任课教师在该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意将此类课程同音乐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这类课程应该和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讲授。紧密地联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科研活动。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成为有机的、联系的整体,互相裨益。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英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要开设一到两年。有些院系,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的四级或六级考试。笔者认为,音乐学硕士的英语公共课教学,也应当同音乐学专业密切结合,应该注重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通过了四级、六级的英语测试,但如果他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不高,仍无法适应将来的科研活动和音乐实践。应该把英语的精读、泛读、听力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音乐学专业。

、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程是指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必须要修完的专业课程。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主要出发点是专业的共同性,强调的是课程的专业基础性、以及专业广博性。研究生经过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专业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只有学好这些课程他们才有可能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才能有开阔的眼界,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符合要求、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就无法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一刀切的现象(关于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笔者将在本文第四点中详加论述)。课程模块的区分实际上是很必要的。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的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当中,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外,把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大类。所有攻读同一学校工商管理类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完学院规定的核心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然后,学生在学校规定的“option”中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以所选择的“option”为基础,分别学习相应的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至于各种模块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与分配,各学校之间有些差异。

由于硕士点审批过程当中盲目上马的现象较多。导致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往往受到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在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中有哪一方面的好的师资就开设哪门课程。无法兼顾专业学位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安排不够科学。

三、公共选修课高校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研究型人才。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研究生可以学到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由于高师综合性的学科结构,使得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比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种优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端。那就是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为了避免这种盲目性,一方面,音乐院系的教务部门可以和学校的教务部门一同制定一定的选课制度。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应该在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也可以在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对公共选修课加以具体而详实的规定。

在音乐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以保证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已经获得的学科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其专业知识面。硕士研究生在巩固学位必修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研究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专业选修课应该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同时应该有效地传递最新科研动态。应该对学生在科研方法上加以积极的引导。这就需要专业选修课的教师树立创新思想,探索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选择面比较狭小。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整合本地区各个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互通有无、扬长避短。

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同样也应当经过周密的策划与思考。可以先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论证和评审,把好开课关。一旦开课之后,就要争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 下一篇: 小班户外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