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5 17:50:15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1)

一、《国标》制定的背景及《大纲》所具有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全国已达到普及,我国英语类专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仲伟合曾指出,我国已有更多院校开设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直线上升,其中有 196所和 252 所分别开设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蒋洪新曾指出,在2010和2011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均表明了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让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在这个英语毕业生越来越多的环境下,也要考虑到教育质量是否达标,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国标》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升,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高校本身特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这已成为摆在高校英语专业面前的重中之重。因此,各高校要τ⒂镒ㄒ到行改革,改革其课程设置首当其冲。

虽然国内大多院校按照《大纲》制定了符合本校及地区特色的培养方案,但《大纲》仍具有局限性,国内高校内部开始出现学科分化,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忽视了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培养规格严重趋于同质化;重语言技能轻素质培养;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等,因此非常需要各高校在《国标》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二、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国标》出台了九大教学内容,其中课程体系分总体框架和课程结构两个部分。总体框架制定了课程体系与相应学时的条令;课程结构则要求从公共基础课程至毕业论文五个部分来制定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总之,最终要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国标》出台后,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改革,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增开了人文通识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国内重点综合性高校和外国语大学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广外、北外和上外来看,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的变化体现在专业方向、通识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上。

英语专业本科目录外国语言文学包括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分析比较这六所高校后发现,其实现专业方向的方式有所不同。北外和上外是通过三、四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实现的,比如:语言学、文学、文化; 广外则是依靠从三年级开始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实现的,比如英国际会展与旅游,文化与传播;南京大学的英语专业是在学生达到专业标准后,利用“开放型选修课”来实现三个不同的方向: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而北大对“方向”的形成没有明确规定,主要靠学生“大类平台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少服多自主形成。复旦大学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方向,强调学生巩固专业课。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也体现在通识课的设置上。通识课强调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都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占总学分的25%―30%左右。各大学的通识必修课是教育部统一规定都包括:思政、体育、军事和外语,基本一致。通识必修课中最具特色的是北京大学,课程包括人文学科大类平台课和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共20学分(总学分146)。课程涵盖学科极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艺术类等。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上看,英语专业专业必修的设置大都相同,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设置了如基础英语综合课高级英语综合课、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英语口语、基础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语言学、美国文学文学史、英国文学史等等。广外更加具体,每个方向定制了专业方向必修课例如:英语(国际会展与旅游)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议策划、旅游地理学、旅游消费行为学、会议组织、旅游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专业选修课则是百家争鸣,例如,北外据自己特色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英语语言与文学、社会与文化研究、国际政治与经济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广外、上外和复旦比较侧重语言、文学、翻译和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南京大学英语系根据自己的特色专业国际商务系,增加了经济、贸易、商务等选修课。而北大在文学方面的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上都非常高具有专业、细化、精深的特色,非其它学校能比。

学分设定规则按照专业必修课的学分比例要大于选修课的比例来定。通过对这几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探析,我们发现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的培养,要注重与时代接轨,要严格要求英语基本功的训练,通识还要有自己的传统与特色。这些探析为地方性综合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

有人认为“四三三”模式比较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的发展,即英语语言基础占40%,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知识占30%,跨专业知识占30%。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院校,结合自身英语专业特色,在《国标》出台后积极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在2011版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2016版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89.5学分方能毕业。必修课程153.5学分,选修课程36学分(包含校级公共选修课程15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素质拓展6学分)。专业基础课66学分,专业知识课5分,充分体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和精神。

从培养目标上看,我校新培养方案增添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要求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容。从专业特色上看增添了要兼顾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专业方向可供不同需求学生选择、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化明确化,注重基础技能基础上的素质提升,目的侧重于培养能够从事多样化工作的人才等内容。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增添了在教育平台上新方案强调以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的内容。从课程体系上看,增添了素质拓展模块,切实落实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毕业实习,突出了学生毕业论文中实践的意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更加突出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同时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英语实践周由原来的7个学期增至8个学期。

从英语教学进程划分课程,可以把英语专业课程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通识教育平台,即以二外、体育、思想政治和计算机为主的课程。第二类,学科基础平台,即以英语口语、听力、语音、写作、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及笔译为主的必修课程。第三类,专业教育平台,即以汉语概论、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文学、语言学概论、学术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必修课程,和从翻译、文学、语言学三个方向任选一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涉及到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语言对比、英语小说等等。第四类,素质拓展模块,主要类别:包含科研创新训练类、创业训练类、人文、体育素质类、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类、会议报告讲座类和专业认证考试类等六类。第五类,实践教学模块,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的实践教学。通过划分五大类,我们看到了我校正在不断地完善和规划化课程,使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更具多样性。

在《国标》指导下,我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导向,我校开设了汉语概论、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圣经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学概况、希腊罗马神话等相关专业知识课,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英语的知识水平。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我校开设了综合英语、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其中英语文学为特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我校开设了科技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英语实践周等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机会。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我校还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比如话剧大赛,参赛的学生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或名著的改编、表演对经典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听说读写能力有了综合性的提高。此外,学院情景模拟实训室通过开展英语沙龙,演讲培训等活动,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西方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通过英文歌曲演唱、英文绕口令比赛、英文百科知识问答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结论

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不如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因此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上需要加强。

我校在《国标》出台后对已经实施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高校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本校特色出台了相关培养方案,并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本专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仍在努力,虽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国标》的出台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方案,各高校应在《国标》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本校英语人才发展的校标,以此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定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456-462.

[2]刘贵芹.把握形势,深化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质量[J].外研之声,2013,(3):4-9.

[3]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21-130.

[4]杨贤玉,柯宁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7-60.

[5]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6]张玉军.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外国语大学本科英Z专业课程设置[J].语文学刊,2014,(12):153-154.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2)

一、正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的交际工具。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将英语水平作为招录人才的一项重要条件。英语教学毫无疑问地成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对英语的学习不仅事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否奠定其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高等技工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对促进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养成终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历史不长,许多学校在学制、教材、课程安排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除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综合英语,不少学校开设“实用英语”教程,以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然而,从本质上讲,这些教材并没有真正贯彻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目标要求,没有真正处理好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实用能力的关系。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陈旧。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旧教学模式。教学的重点不在听说等语言技能上面,而是侧重于阅读和写作,着重单词、短语和语法规则教学。第三,以考定评仍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主要沿用传统的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出成绩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

二、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为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的管理,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规划,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效益,保证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首先,要明确教学管理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则离不开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的有效管理。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真正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切实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其次,搭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为了制定一定的关于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统一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搭建相应的英语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一是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系(部)两级教学管理机构。校一级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依据学校建设总体目标,编制学校英语教学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学校英语的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辅助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关教学资源的调度使用等进行管理,保证学校英语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而专业教学系部则是对本系(部)的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学辅助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关教学资源和教学经费的调度使用等进行管理。二是根据专业或课程组建英语教研室。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教研室主要是帮助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及其他环节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组织师资的培养提高及提出补充、调整的建议,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等。教研室要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三是加强英语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中职英语的特点,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掌握英语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

第三,管理的主要方面。首先,计划管理。一方面,在学校层面上,中职学校要提出制订英语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设计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确定共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总学时数,公共必(选)修课程的设置、学时和开课时间;明确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大致比例和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另一方面,在专业系部层面上,要根据学校提出的实施意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专业和非专业的教学计划方案。确定专业和非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基本要求;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设置,学时及开课时间,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确定基本的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体现整体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相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次,英语教学运行管理。英语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合作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校、专业系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其基本点是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第三,教学基本建设。它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应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在各项基本建设中要不断提出改革措施,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后,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学改革。教学工作评价主要包括:校、专业系教学工作总体评价和教研室工作评价;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校各部门服务教学中心工作的评价等等。学校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同时,校、专业系教学工作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时做出调整,即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和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方面,提出新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和建设质量。

三、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管理的工作机制

(一)决策机制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并根据分解目标对英语教学的工作状况进行质量监控,确保英语教学的各项工作有效进行。

(二)目标机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照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制定英语教学的工作规划。一是要有总体目标。二是确立阶段性目标。

(三)保障机制

为中等职校英语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和各种计划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诸方面为英语教学工作予以保障。只有通过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金和物质保障,英语教学工作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更有生机和活力,其运行机制才能更健全,运行管理才能更顺畅,在教学管理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管理的目标。

(四)激励机制

通过制定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落实对教师的激励政策,对在英语教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要给予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在工作安排、职称和生活等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二是根据英语教学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教研室和教师个人绩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指标体系。

(五)评价机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并科学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与调控。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可操作的英语教学工作的预期目标、观测点、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价等环节,形成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要有前瞻意识,要了解、掌握、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79-01

教研组是教师学习研究有关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而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最基本单元。教研活动要内容的确定要有思辩性,即围绕专题、注重生成、层层递进、伴随探究、不断扩展思维容量,将教师的思维引向深入;教研活动的过程要体现体验性,即强调“做中学”“做中悟”,让教师具有感性认识,体验、内化实践知识;教研活动方式要有综合性,即将各种活动形式系统有机结合,让教师经历多种学习状态,促进新经验的建构;教研活动要突出思维的引领性,即注重教研活动的信息开放,结合需求争取各类专业资源的支持、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观察思考的境界,我就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第一、要明确各年级段英语教学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抓好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确定英语教学的工作目标是做好英语教研组各项工作的总出发点和总归宿,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则是英语教研组工作目标实现好坏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英语教研组工作优劣的基本尺度。英语教研组的工作目标应该根据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及教务处工作目标来确定。目标一旦确定,教研组长在学年或学期初应充分酝酿工作计划。计划本身就意味着管理和控制,工作计划是要执行的,也是要受检查的。因此,计划最好尽量具体化,做到教研活动定人、定时、定地点,使每项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教研形式要多样化,各种课形的汇报课、公开课、观摩课及听课、评课、专题教研、业务学术讲座,此外各备课组每个学期开展一次英语课外活动,各种英语节目竞赛。

第二、要树立英语教学质量意识,协助学校抓好英语学科的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几个基本环节,也是我们常说的常规教学。教师只有掌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环环紧扣,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第三、突出英语语言功能,融于教研与课外活动之中。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不仅要会阅读英语,会用英语写作,还要克服哑吧英语,要会讲英语,作为英语教师更不能当“哑吧”英语教师。首先提倡在课堂用英语组织教学,其次在教研组尝试用英语开展教研活动,人人用英语讲,用英语讲评听课内容,能说的多说,多少不限,中英文并用,有的能脱口讲,有的只能靠猜,有的可以将要发言内容先用英语临时写出来再发言,能力不同,方式不同,但目的一个,争取人人讲英语,用英语开展教研活动,对英语教师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这有利教师进一步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增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将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延续至课外的各种英语竞赛活动中,活动课的开展为了弥补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客观局限性,还可检测、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融英语知识于活动之中,在多种形式活动中,学生的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涌现了许多口语出色的学生,为更高一级的英语比赛活动培养和蓄备了人才。对于英语教师那也是受益匪浅,长期这样我们的英语老师就很快成为真正的“假洋鬼子”了。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4)

当国家经济越发展,世界政治地位越高,英语作为使用国家最多的世界通用语言也越来越在我国受到重视。众所周知,语言学习在孩子小的时候是最为适合的,而孩子却对学习毫无方法,所以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人就尤为重要,这不止关系到一个普通孩子的未来,更与国家的将来息息相关。那么,究竟如何让刚从学校出来的英语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呢?通过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树立信心,坚守职业道德

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意志。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生质变的根本因素。”古人也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培养年轻的英语老师,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和尊重,对课堂的喜爱,对自己的信心。成长路上,总会遇到什么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遇到困难时给他们一个可靠的后背,让他们毫无所惧,以势不可挡的勇气和力量走在教学路上。热爱教育的老师,尤其是热爱英语教育的英语老师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毕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在我们这个少数民族的乡村学校实在太缺少了,孩子基本上只靠课堂上的40分钟来进行英语对话练习,到了下一课时,我们的英语老师就总会有很强的挫折感――上一堂课又白费了。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的年轻英语教师不放弃,那么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的英语教育就不会陷入低谷,只要坚守课堂,英语教育也会绽放灿烂花朵。

二、落实校本研修,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以学校发展为基础、我们的研修立足于校本,基于课堂,让青年英语教师在自我历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互助,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行动跟进,以课例为基础,促进教师在行动中接受教育,获得专业成长。校本研修是帮助青年英语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一项极好的研修活动。因为每一所学校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它是以各个学校不同的理念为土壤,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指导方向,进行深入而实用的研修。在校本研修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集集体之智慧,成有效之课堂。每周我校都为青年教师留出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学校采用定人、定时间、定地点的方法,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

2.推门听课。我校采取集体备课组固定听课和学校行政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门听课,让青年教师听别人的课,说别人的课,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改进自己的课,开放自己的课,诊断式听课,提升自己的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3.与兄弟学校联合教研。通过与对口帮扶学校青片小学、塔水一小、安昌小学、永昌小学等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管理等活动,拓展了青年英语教师的视野,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积极主动承办和开展各种赛课活动,给英语教师更多的展示平台。

(1)新教师见面课。每一堂新教师见面课,总让我们看到一个闪烁着热情的生命,青年英语教育同仁,在这里尽显他们初到的光芒,让我们对他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培养奠定了基础。

(2)“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大比武活动”。为青年英语教师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师父。通过开展师父上示范课,徒弟上汇报课等活动,有效地加快了青年英语教师的成长,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并且在每学期都要举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大比武赛课”活动,既展示师徒结对所取得的进步,又为全体教职员工的交流搭建了平台。

(3)承担片区英语骨干教师赛(初赛)课活动。将县内的优秀教师请进来,让我校教师更多地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向优秀的教者学习,自己也会不断优秀的。

5.积极参加市级、县级的赛课活动,将优秀教师“推出去”。我校抓住一切赛课机会,积极创造机会将优秀教师“推出去”参赛,给不同的教师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无论是市级比赛还是县级比赛都认真面对,积极准备,推选出优秀人才参加活动。既增加了优秀教师的机会,也为学校打造了知名度。调入学校不到两年的青年英语教师刘冬在绵阳市首届“文轩教育杯”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课比赛决赛中获小学英语组“三等奖”。

三、提倡读书学习,提升自身内涵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5)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an outcome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merg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glish. This paper focuses in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merg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tent such as commerce and trade and English into an integral whole, it pres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hen sets forth some sensible suggestions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curriculum settings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business courses,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modul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rranging scientifically class hour of curriculum every term and its establishing order etc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s compound talents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曾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其专业亦经历了从“外贸英语函电”一门课到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学、贸易经济学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纯英语专业,不是纯商务专业,也不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商务与文秘知识和业务能力,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经贸、外事、涉外企业、跨国公司、教育等行业,能从事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高级商务翻译、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体现的。现行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

1.有商务特色的英语专业模式,即:在传统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商务知识课程。多数办学单位属于这种模式。

2.英语语言与商务英语并重模式,即: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

3.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行模式,即: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单设汉语商科课程。

4.全英双专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负担重。

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师资水平,结合区域人才需求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因校制宜,兼收并蓄。

三、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本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1.调整英语和商务课程比例,促进英语和商务的有机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要学习外语,又要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两者不可或缺。外语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才算合理?根据统计,英国各高校外语专业知识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的最低比例为5:4 ,反观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占绝大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技能课要占总学时比例的67% ,专业知识课程仅占15% ,相比之下,我们的专业知识课程明显不足,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定位尴尬等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思维和应用的能力,将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例提高到5:3,条件允许的外语外贸大学可以提高到5:4,从而达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确定各模块主打核心课程。通过调查江西省四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其课程设置虽各有所差别,但总体设置的模块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归纳后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基础英语必修课、商务英语必修课、商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课程等。

⑴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全校性开设的课程,如:思品、世界历史、现代汉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看似与专业无必然联系, 但他们的开设却保证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课程2/3在大一开设、1/3在大二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5%。

⑵基础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英语专业的英语语言课程,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语法、翻译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商务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类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但口语课最好能贯穿于整个本专科教育阶段,此类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6%。

⑶商务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其实质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目的是教授与商务有关的英语语言表达,旨在发展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等,要求全英文授课,这类课程3/4在大二、大三开设,1/4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8%,占总学分比例约20%。

⑷商务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具体领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注重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这类课程有一半为短线课程,一半为中线课程,开设周期为一至两个学期,每周2~4 学时。这类课程2/3基本在大二、大三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28%,占总学分比例约27%。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双语授课。

⑸选修课。包括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高等数学,因高年级的商务专业课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专业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导读、商务礼仪、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每个学期任选1-2门,学生至少要选7门,占总学时比例约12%,占总学分比例约10%。

⑹实践性课程。这类课程是针对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需求所开设的,包括课内外实训和校内外实践。可采取完全开放式教学,课堂上练习各种情景模拟,单证制作,课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笔者建议将一系列英语语言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其中。比如:鼓励学生在大二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在大三参加单证员和外销员资格证书考试,在大四参加报关员考试等,学校也应相应配合学生的考试而开设一系列此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0%,占总学分比例约12%。

3.合理制定各学期课程学时,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开设顺序。目前,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来看,大一期间学时偏少,固然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学生放松学习,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培养。同时,大一进入大二时学时增幅过大,增大了学生适应专业课程的难度,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学期之间学时安排不合理问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配学时学分,专业课程开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并避免密集开设,《国际贸易》等简单理论课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节课,2个学分;《国际贸易实务》等重要实践课可从大二开始,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课,4个学分;《国际金融》等较复杂理论课可在大三开设,每周3节课,2个学分;商务英语类课程应从大二开始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重要的核心课应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4个学分。总的原则就是:大一、大二主修英语语言类课程,大三、大四重点修学商务类课程,尤其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开设顺序一定要符合专业知识学习的规律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这也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就必须开设在《外贸英语函电》课之前,学生只有先学完具体的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后,才能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然后,再学习《商务英语会话》、《单证制作》等相关课程,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改革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注重融合与渗透。我国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 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笔者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应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要精选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解决专业设置与教学效果不对称的问题,以商务英语教程替代传统的综合英语;以商务英语泛读替代英语泛读;以模拟商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商务会话课替代普通的英语口语课;以商务英语写作代替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不削弱英语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商务知识, 增加商务英语的训练时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5.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出现偏差,从研究方向看,重外贸轻外语或重外语轻外贸,关注平衡的少,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为了迎合招生而仓促设置新专业,忽略了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师力量的配比,实效与预期形成巨大反差;从研究内容看,重教学方法轻课程设置,关注微观的多,忽略了宏观,重视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从研究结构看,一些职业院校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积淀,实用性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面的全面发展,从表面上看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深层次的后劲不足问题必定会显现出来。而一些综合性院校重理论积淀而轻实践操作,造成教学与就业脱节;从研究主体看,职业院校的多,综合院校的少;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语课程大多只涉及英语一种,外语种类单一,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运用到更多的语种,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多数同学希望学习到俄、德、法、日等多种外语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科学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场所及课时,真正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高校的招生效率,解决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既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渗透”( JXJG-O7-17-21)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3。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6)

作者:郝成淼 单位:江苏宿迁学院 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概况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始便受到特别重视。在试点并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教育部迄今共批准了三批共100所高校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示范点项目学校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色。另外,部分非示范点项目学校的实践也引起了较多关注。但是,也有许多非试点、非示范点学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却乏善可陈。笔者在访问部分示范点项目学校及非示范点项目学校大学英语相关网站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可归为如下三种主要形态: 1.基本沿袭传统课程体系的形态,即“大学英语(1)至大学英语(4)”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自2002年初便开始启动,但走的是“试点→全面实施→示范点”的路子。其中试点学校为180所,示范点项目学校为100所,相较于全国841所普通本科高校(笔者注:教育部截至2012年4月24日统计数据)的总数来说,所占比例甚少。在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许多非试点、非示范点学校(如江苏宿迁学院)因政策、经费、传统、学生、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并未跟上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所谓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即课程名称仍为“大学英语”,性质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为综合(基础/通用)英语,在1—4学期开设,合计16学分左右;这些高校虽也有一定的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选修课,但基本都是教师自发开设,未有形成体系;专业英语课程则由专业教师开设,未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几乎完全没有关系。 2.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形态,即“综合课程+拓展课程”这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形态的共同特点是压缩传统综合(基础/通用)英语课程,增加各类拓展课程,重新设定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学分分配与开课学期。其中,综合课程一般为必修课程,而拓展课程则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但是,这种课程体系形态在不同高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综合课程方面,不同高校分别开设一至四个学期不等;在拓展课程方面,不同高校作出了不同的定性,一些学校基本定为人文性课程,一些学校基本定为专用英语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兼有;在综合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开设顺序方面,多数学校先综合课程再拓展课程,也有一些学校综合课程与拓展课程平行开设,打破学期限制由学生自主修读。以上海理工大学(该校曾为试点学校)为例,该校先开设综合课程,拓展课程则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词汇训练与提高、交际英语口语、情景英语口语、中级英语口译、高级英语口译、实用英语写作、报刊英语阅读与翻译、英语报刊选读、影视英语、旅游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谈判、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英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10]。 3.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革命”而成的形态,即“专门性英语课程体系”受专用英语(ESP)及英语专业(EnglishMajor)教育等研究与实践的影响,一些高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革命性的尝试———彻底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综合(基础/通用)课程,设置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完全专门性的英语课程体系。比如天津大学(该校为示范点项目学校,且曾为试点学校),该校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英语读写译、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以及选修课程英语写作、翻译实践、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化、西方文化导论、英语影视欣赏、经贸英语等[14]。大学英语教育专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顺应了世界公共英语教育的主流,符合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为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存在的问题 综合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如今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现提炼如下。 1.政策缺陷影响课程体系建设 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主体的现行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既是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又是其行动纲领。但是,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和目标群体之间对政策的控制层次不平衡,在信息的掌握与处理方面不对称,政策弹性与适应性不足,公平与正义方面也有问题存在,然而又缺乏配套的问责机制[15]。具体到有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规定方面,《课程要求》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混乱,存在前后不一致的表述:“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各高等学校应……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等[1]。看到政策规定的这些表述,实施者会有这样的困惑:大学英语是一门课程还是多门课程?大学英语是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工具课程还是人文课程?大学英语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到底该如何定位?总之,政策本身的缺陷使得以此为行动纲领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在科学性上出现问题,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2.实践与研究一定程度上脱节 学界近十年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取得的“一个总体认识、四种主要理念、四类主要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说,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较为多元的科学视野。但是,在实践层面,许多高校(尤其是非示范点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循传统,视野狭窄,缺乏整体观念,忽视当代教育哲学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没有科学的课程理念,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应试化”倾向严重,对社会与学生的新英语能力需求缺乏有效回应,大学英语教材设计、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陈旧的局面未能有效扭转,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展现,大学英语教师无奈地停留在“教书匠”层面。#p#分页标题#e# 3.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形态存在较大不平衡 迄今,学界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属性定位)的认定依然存在分歧,主要存在“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通用英语说’、发展势头强劲的‘专用英语说’和折中主义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结合说’”三种观点[16],而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的认定直接影响着对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的构想与表述,自然会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产生影响。各高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呈现出基本沿袭传统课程体系的形态、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形态和在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革命”而成的形态等,除了传统、资源(经费、设备、师资)、学生等方面的差异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认定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大为不同,故而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形态上出现较大不平衡。 总结与建议 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尽管改革已然十年,但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依然具有迫切性。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方面,如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让研究切实地指导实践,如何去规避政策缺陷以使政策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行动纲领,如何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育性质问题使得大学英语教育的性质定位有一种兼具普遍性与前瞻性的思想指引,等等,都是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各高校应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尊重学生,解放教师,发挥传统、资源、学生力量,借鉴先进高校经验,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方面作出更富建设性的努力。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7)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学生水平低,以及当时中国在政治运动中屡见对“文学道路的批判”,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到2010年,以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学院为代表,包括华南工学院这样的理工科大学的外语系,开始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增设非语言类专业,开设文学、语言学、新闻、国际交流、翻译专业倾向的课程(胡文仲 2008)。200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表明我国外语界普遍认识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已呈多元化的趋势。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随着高校英语专业快速发展,英语专业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大,外语教学面临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单一的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人才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各大高校必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外语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胡文仲2008 )。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有994所,其中理工科院校有600多所,规模庞大,占总数的2/3。但是,理工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性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尽管在诸如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来源、教学环境等方面与外语类、综合类重点大学相比,差别很大。但令人奇怪的是,据调查绝大多数的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却基本相同,体现不出理工科院校开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应有特色,出现了如下文所述的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因此,新形势下,创新我国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修订、完善适合理工科院校自身特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改革和深化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应有之题,关系着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存在和发展的生死存亡(何其莘 2001)。

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各院校办学条件及师资条件存在很大差距,“大纲”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以下我们通过考察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理工科院校(二所985全国理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所一般性地方理工科学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南京信息科技学院。一所211理工类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探索我国理工科高校如何在不削弱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塑造“理工英语人”共同特质的基础上,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区域特征,办出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实现“精英语、懂科技、知国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当下我国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进而为我国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带来启发,提供借鉴。

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现状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普通本科专业招生、毕业情况调查结果,英语专业扩招幅度过大。2003年招收本科生87808人。2004年招收102388人,排在所有专业第一位。之后持续走高,到2013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达15万,其中大约7000人继续攻读英语专业的硕士学位,占本科生人数的5%。而2013年英语方向博士生只有425人,占硕士生的6%, 这无疑注定了大量的英语类毕业生要涌向社会,就业形势可想而知。

尽管“英语+其他专业”的复合方向型的人才或者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涉外机构、外资企业、银行、保险、海关、边防、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择留学、考研或者国外就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还是从事外经贸工作。由于涉外行业对商务知识、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而现有的不少高校的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过于强调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得本专业学生一方面不具备深厚的英语文学和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跨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度与其他专业相比又相差较远,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就业层次相对偏低的问题。根据麦克思公司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英语专业连续三年被评为“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早在199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何其莘教授等人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就曾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何其莘1999)。2000年《大纲》也提出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后,各大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就一直在探讨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复语(非通用语种+英语)、主辅修、双学位等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实践,效果参差不齐,批评意见主要有:

(1)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理解究竟什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在什么框架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不同类型院校应该怎样培养有自己特色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否冲突等问题的情形下,就盲目地从单一语言高级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从学科本位向学科交叉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英语专业学科内涵理解片面,对语言能力要求降低标准,致使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呈下降趋势,动摇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在考虑外语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强调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时,增加实用专业课程设置的呼声远高于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外语本身教学水平,虽然谈的是外语专业,但实有弱化外语专业学科地位的失衡倾向,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开始变得界限模糊。”(《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其次,降低了英语专业的学术水平,忽视了人文教育。“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该倾向会在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能够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起巨大的平衡作用。”(刘天伦1996)。

(2)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实现《大纲》中设定的英语专业人才复合型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应包括三大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许多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外语系(学院)成立之前的大外教学部,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于承担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采取的策略往往就是在保证英语技能课有较为充分课时的同时,大量削减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严重不够(胡文仲,孙有中2006),使得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区别不大。我们知道,人文教育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对它的忽略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尤其违背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讲英语的工具,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人才。”(张绍杰,杨忠2010)“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既掌握外语技能,同时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善于创新思辨的通识人才。”(蓝仁哲2009)

另一方面,尽管《大纲》明确规定了三种类型课程的比重,不少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技能型课程比例较高,但却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比重偏少,实践课教学流于形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平台,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落到实处。

三、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针对当下英语专业建设暴露出的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要求,不少理工科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特征,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理念和做法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英语专业建设不乏借鉴和启发,兹述介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凭借自己强大的理工科优势和优秀的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基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将单一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双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其基本理念是:理工科大学办英语专业,一方面必须依托学校强势专业,另一方面绝对不能削弱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和汉语教育,要把理工科大学的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专业”的高端外语专业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该校开创了五年制 “英语+机械”双学位培养模式,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适度压缩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课程,增加专业知识课程(文学、文化、汉语、语言学等课程),同时,为加强和夯实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能力,该校和国外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安排学生到目标语国家进行一年的研修。另一方面,学生在修满英语专业176个学分的基础上,增加48个学分机械专业课程(由机械学院承担),修满上述课程并考评合格的学生获授文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旨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升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采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式,四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为:语言学、文学、外贸商务和科技翻译。据该校外国语学院负责人介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必须寻求发挥各个学校的特色,实行多样化发展,要以《大纲》为依据,但又要淡化《大纲》的约束;探求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应以就业趋势为导向,并强调英语的三大功能: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尤其不能忽略外语对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另外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北航利用自己强大的地域和学科优势,启动了“2+2”或“3+1”培养模式,和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交流生合作项目,每年选拔优秀的学生交换到国外学习一年或两年,表现优秀的还有机会留在国外继续深造,攻读英语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依托地域、学校强势专业并综合考虑生源情况,探索面向东盟国家的“跨国”、“跨专业”的“双跨”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跨国”指和东盟国家高校建立互换学生的合作培养。自2011年以来,桂林电子科大外国语学院已有3批超过40名学生分赴泰国、越南合作高校进行一学期或一年不等的实习,同时接纳40名学生到桂林电子科大学习。合作以互认学分、互免学费的方式开展,交换生以插班形式进入当地高校学习,给学生提供文化交流、英语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效果良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14年,该校和马来西亚建立合作高校,继续扩大跨国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所谓“跨专业”指和其他学院其他专业寻求合作,探索校内交换生的培养模式,目前主要和商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合作,互换20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学分互认。英语专业学生修国际贸易专业的20个学分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商检与报关、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金融、会计学、国际结算等。“跨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两届,实践中发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主修20个学分的英语专业类课程,外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英语专业学生修上述20个学分的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学不深、学不进。针对这个情况,从2013级开始,该校外语学院对培养方案做了较大调整,在培养方案里设置了语言、文学、商务、翻译四个方向的课程套餐,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取其中一个课程套餐进行学习,每个课程的套餐计划也是20个学分,目前学习效果还有待观察。除此之外,桂林电子科大也在积极探索“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筹划的是“电子+英语”模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照欧洲和国内其他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结合本校强势的气象专业和本地语言服务产业需求,充分利用英语专业、其他专业和本地翻译公司的师资力量,提出基于“行业特色“和”地域优势“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行业特色”是指该校传统强项气象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近年来,全球气象灾害频发,需要各国气象机构通力合作,急需大量懂气象的英语人才。据中国气象局最新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名气象行业人员需要接受外语培训,同时我国气象领域每年需要招聘85名左右外语人才。为此,他们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从第二学期开始加入了系列气象类课程,包括: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通修课,江苏省重点建设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气象民俗学、气象科技英语阅读、气象科技英语翻译(学生必选4学分,即两门课)。所谓“地域优势”指的是江苏紧随北京、上海之后位列国内语言服务企业数量第三名,与浙江一起,上述四省(市)占据了国内语言服务行业提供商的75%,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郭晓勇2010)。基于这样的社会需求,该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包括:科技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方向、旅游英语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实施以内容为依托、注重专业素养和语言运用(输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基础技能、人文知识、专业方向与拓展辅助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及专业知识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厚基础,精专业,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英语专业高水平人才。 围绕上述专业建设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该校英语专业近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与尝试:

(1)调整培养方案。以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为依据,以注重专业素养的语言输入模式与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模式的有机结合为目的,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修订:第一,整合技能型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的学时、科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的输入。第二,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开设“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英国历史文化”和“美国历史文化”, 帮助学生系统性、深层次地掌握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第三,加强专业方向课建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术兴趣和就业需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中突出专业方向性,按照英美文学、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翻译和国际经贸四个模块设置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专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

(2)加强国际合作。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暑期小学期,邀请国外合作高校的教授专家举办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3)推行全员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为每一位本专业新生配备导师。结合英语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的现状,加强导师在提升学生专业认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学业、生活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自主报名、公开选拔的基础上为大三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基本的科研能力。

四、总结

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要发展,必须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自身学校特色和行业、地域优势,在不削弱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前提下,走创新之路(蔡伟良 2009)。上述五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英语专业应回归其学科本位,应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必须彰显人文教育,不能为了拓展语言和其他专业技能而压缩和牺牲知识类等人文素养类课程。另外,外语专业同样不能忽视母语和中华文化教育。

(2)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人才观。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采取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即专业基础型(传统型)、专业+英语或者英语+专业(双学位)、英语+方向型(多专业复合型)(陆莺2008)。所谓专业基础型,就是把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锁定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上,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一些专业知识课程,如文学、语言学等。而双学位和多专业复合型的培养模式,都是基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学校自身理工科特色、强势专业,培养有专业的外语人才。具体言之,又分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实行“主辅修制”,学生在读期间,主修英语专业,辅修另一门专业。具体操作是:如果学生文科比较强,可以选择“英语+旅游”等;如果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可以选择“英语+航天”,“英语+电子”等,这样学生就业可以在旅游、冶金、航天、电子等专业性较强的进出口公司任职。另一种是选拔一批英语基础好的工科学生,并为其量身定做一套培养计划,即“专业+外语”的“3+2”或“2+2”培养模式,即理工科学生用两年或者三年时间修完该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然后通过考试选拔转到外语院系注册,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再学两年英语专业的课程,毕业时授予双学位(秦秀白,吴古华1999)。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36-02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课题组对云南省高校的12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并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情况。受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体育类、艺术类、东南亚南亚非通用语等。此调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目前云南省高校本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一)问卷调查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今后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意向是什么?该问题主要目的是弄清专业背景、学业规划、就业意向这三个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产生的影响。

2.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满意程度怎么样?问卷中设计了“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该问题主要了解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态度和看法。

3.学生对学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类型有何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六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综合英语类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英语考试类课程。

4.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原因和目标是什么?

5.学生对每个学期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开设门次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120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已不再是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和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态势,反映了大学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经历、认知风格、个性特点、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性。从权重高低来看,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的目的依次分别是:提高社会工作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72.7%);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与应用能力(63.6%);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31.8%);迫于国内的考研升学压力或为了出国读硕(27.3%);为了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从而能够顺利毕业(18.2%)。当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个体化发展趋势说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

2.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1)经济、管理、法学等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英语演讲与辩论、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基础及实践、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等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是由于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实用性较强,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因此,学生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希望通过英语来学习财经、商务、法律等实践性强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2)人文、历史、教育、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等人文科学,以及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诸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中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国家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相关,说明学生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补充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除此之外,人文类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考研英语这种考试类课程,这反映了人文类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读研究生的机会比较多,想通过升学提高就业质量。(3)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提高英语水平,比较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综合英语课程。此外,艺术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英语影视欣赏这类趣味性较高的艺术鉴赏类课程。(4)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等证书类课程,这反映了纯理科学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教育、科研等领域,而教育、科研领域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较高,因此,理科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课程来帮助其实现升学的愿望。此外,有少数理科学生愿意选修专业英语课程,以此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有助于今后的科研能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3.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对英语的学习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青睐的工作单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党政机关公务员(41.2%)、国有企业(24.1%)、事业单位(21.3%)、部队(6.1%)、非国有企业(5.2%)、自主创业(2.1%)。其中,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排名差异较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比例较低,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选择公务员之外,大多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而人文学科、外语、理科、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比例较高,排第二,仅次于公务员,这说明了不同专业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4.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入手外,还必须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视角出发,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学习环境、就业目标、社会需求等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只有把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的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有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其特殊性。一是教师队伍庞大。在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是最大的一个教学团体,教师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学风格各异,这给教学团队的建设造成了较大障碍。二是教学对象广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是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目前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成立课程小组,为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由于专业种类繁多,不可能开设出所有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可以按大类开设专业英语核心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类:社科类、人文语言类、理科类、工科类、体育艺术类。社科类重点开设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管理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人文语言类重点开设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中国文化、东盟国家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理科类重点开设理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工科类开设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体育艺术类开设体育英语、艺术英语课程。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大而全,而建设时限一般就2~3年,时间短、任务重、经费有限,难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前期缺乏孵化建设的过程,到了申报项目的时候才临时拉起一个大规模的队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在团队建设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目标任务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形式多样、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的小型教学团队。

1.按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团队的负责人从该课程骨干教师中遴选,负责带领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某个单一课程的教学开展一系列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这样的团队人员相对较少,便于集中开展活动。建设任务范围相对小,便于进行精细的研究。建设目标大小适中,易于在短时期内完成。

2.以一两门核心课程(如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程)为基础,建设大学英语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技能为培养目标,以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要手段,逐步夯实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云南省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不可或缺。通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扎实建设好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为后续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

3.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规划,打造好提高阶段的选修课程建设。首先是组建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是单一课程的教学团队,也可以是相关类别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如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团队、ESP课程教学团队。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学生需求为主导,培养适应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成员可以是由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如果建设需要,也可以是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尤其是专业英语修课程的建设,单靠英语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需整合全校的教师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群。

4.以培养目标为纲,统筹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无论是基础阶段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是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均需时刻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纲,建设大小不等的若干个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统筹做好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使这些各种团队形成合力,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结论

Widdowson(1981)认为,需求指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Hutchinson和Waters(1987)指出,不论是普通用途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要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根据学科的结构特点和学科领域内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情况,将学科划分出若干个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教授的主要课程和科研的重点领域进行师资组合,形成团队。团队成员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田甜.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4).

[3]王厚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9)

2.培养方案设置结构情况分析

为了迎合时展要求,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师大与师院都在这几年当中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努力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陈准民、王立非等,2009),本文将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商务知识与技能类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以及实践类(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五方面课程,并以师大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培养方案及师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培养方案为例,就每一类课程的开设年级、课程数量、学分和课程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统计数据将能直观反映两所师范院校在英语专业非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与特色,并以期从中获启示,更好改革商务英语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语言知识课程主要指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学导论、英语词汇学、英语修辞学、英语语音学、英语文体学、英语语用学等课程;技能课程包括商务英语、综合英语、与听、说、阅、写、翻等有关的所有课程。师大与师院专业课程总学分均为131学分。从表1中课程设置来看,师大在低年级开设语言知识类必修课程比师院分别多1学分、而技能类必修课程少14学分;在高年级阶段师大没有开设知识类必修课,而师院有2学分的课程;高年级语言技能类必修课当中,师大比师院多开设2学分课程。总体来说,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上师大比师院少;师大与师院此类必修课总学分分别为57、70,分别占专业总学分的43.5%、53.4%。以上说明师大开设语言知识类课程及要求所修学分比师院少,而且师大与师院都多在低年级开设。语言技能类课程两校均主要在低年级开设,师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与数量均比师院少,但师大与师院在此类课程开设上基本符合教育部占专业总课程50%-60%要求。结果还表明师院比师大更注重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这与生源高低有很大关系。师院是二本院校,学生基础较弱,所以要加强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国际商法导论及相关工商、贸易、金融、统计等理论知识的课程。表2显示师院仅在高年级开设1门商务知识类选修课程,师大开设了7门18学分的商务知识课程,其中必修课2门共4学分,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开设;在商务技能类课程上,师大开设了必修课5门15学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选修课3门6学分;相比之下,师院分别开设了必修课5门10学分、选修课5门8学分。结果表明,师大构建了较全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平台,开设了大量应用提高系列与理论提高系列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尤其注重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商务技能必修课程。师大在此类课程开设上基本符合教育部占专业总课程20%-30%要求。相比之下,师院较欠缺经济基础学、管理学、国际商法及相关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商务知识课程;另外,商务技能必修课量较少,总开设课程学分远少于师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师院还需加大商务知识与技能拓展课程的建设,注意构建合理的商务理论、提高应用能力的课程群。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思维能力、适应能力与沟通能力课程。表3显示师大没有开设必修课,但在低年级开设选修课2门4学分,在高年级开设有2门4学分。师院仅在低年级开设必选修课1门2学分。总体来说,师大所提供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量比师院多,但两校所开设的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还是偏少。面对我国日益频繁对外经济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是成功商务英语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两校需增加此类课程的数量与学分。人文素养类课程在此主要指中国文化入门、欧洲文化入门、东盟国家经贸概况、中外礼仪、商务文化及与英美文学相关的课程。表4显示师大没有开设必修课,但在高、低年级阶段各分别开设3门6学分的选修课;师院在高、低年级各分别开设了1门2学分的必修课,并且在高、低年级各开设了1门2学分、7门11学分的选修课。可见,师院比师大更重视人文素质培养,但两校所开设课程在专业总课程比例中还是较低的。英美文学类课程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了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来源。尽管所面对的是商务英语学生教育,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外语思辨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文学素养提升对个人素质、专业能力提高还是很有促进作用的。由表5可见,两所院校均开设了专业见习、社会实践/调查、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在实践时间跨度、学分设置上,师大比师院要短、少些,所占本专业课程学分比例分别是7.6%、11.5%,低于教育部的实践学分标准。在不能增加以上课程学分条件下,两校可考虑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分,提高实践要求,增加课堂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形式等来解决这一问题。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篇(10)

协调学校人际关系

宝安实验学校地处新老城区结合部。“实验学校”实验什么?学生既有来自毗邻大型高档商住区金泓凯旋城的业主子女,也有来自新乐社区原住民的子女,更有大批来深务工农民工子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各异;就教师队伍来说,由于是新建校,教师既有来自全区各校的名优骨干、学科带头人,乃至为进城而辞职的各街道所属中小学的中层领导和学科组长,也有大批新毕业生和代课教师。如何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和每位学生快乐地成长?经过学习研讨,学校认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协调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伦理主张及行为规范,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交换法则、金钱观念等不同程度地侵入中小学校园,使学校人际关系出现不良苗头。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发掘和继承传统人伦思想的精华,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确保每个孩子在和谐校园里快乐成长。

2006年10月,学校申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实效性方式的研究”正式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其子课题。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文化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发掘其有利于校园和谐的内容,当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借鉴。构建和谐校园,人与人的和谐是基础,没有人与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校园的和谐。学校通过发扬“敬师”“慈生”的传统道德思想,协调师生关系;通过梳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准则,协调师师、生生关系。还开展了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每周开设一节传统美德教育课,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大型传统美德教育展演活动,每月每班开展一次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举办传统美德教育主题板报、手抄报、书画比赛,每学期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团结友爱之星”等。

学校还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着“既有中华经典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学校特质,并在办学思想、教书育人、成人成才等方面具有引导、启迪价值,且兼具文化深刻性和逻辑自足性”的总体特点,为学校十栋楼宇进行了文化命名。小学部三栋教学楼分别取名“养成楼”、“进学楼”、“敏行楼”;中学部三栋教学楼分别取名为“文风楼”、“质雅楼”、“德颂楼”;体育楼、艺术楼、行政楼、教工宿舍分别取名为“君健楼”、“和韶楼”、“弘毅楼”、“庸和府”。在行政楼中央大厅设立了铸有“美德如诗、爱心如歌、博识如海、睿知如泉、力行如剑”字样门型校园中心雕塑。行政楼校门迎面墙分楼层装配了诠释勤奋求实,探索创新校风;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教风;文明好学,合作探索学风的大型装饰浮雕。

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干群、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关系的协调,课题于2009年8月通过总课题组审查,正式结题,并于2009年9月获得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实践证明,传统道德有特定的历史性,但其合理因素仍是今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

二、紧扣素质教育主题,

建立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

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成功地解决了新建校人际关系的磨合问题,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然而,如何满足“业主子女”、“原住民子女”、“农民工子女”的不同教育需求,保证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一问题又摆在面前,学校通过学习研讨,逐渐明确了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与倾向,同社会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是旨在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的发展。因此说,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即实施个性化教育。

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和认真分析新校硬件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全校师生和家长及社区的意见,邀请中央教科所专家一同拟定了《宝安实验学校2006―2010年发展规划》和《英语、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规划》等四个征求意见稿,几易其稿,然后决定召开学校发展论坛,邀请近20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研讨和论证《发展规划》,确立了“优质+专长,规范+创新”的办学理念,决定“建立适合学生个别需要的个性化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以‘多彩的校园生活,多样的学生发展’为主线,突显英语教学特色,同时强化艺术教育、体育,构建三大特色教育模式”。

英语教学方面,聘请有经验的外籍教师,建立英语教研中心,实行小班化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实践活动,努力营造校园英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体育艺术方面,试行“2+2”特色教育项目实验,让每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2项艺术技能。体育方面,建立学校体育运动指导中心,加强体育科研,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以舞蹈、健美操、武术为专项教学内容,使学生较好地掌握2项以上的体育技能,突出体育教学特色。艺术教育方面,建立专家工作室,聘请教育专家和艺术家任学校艺术教育顾问。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会学生每人掌握2项艺术技能,组建具有市、区乃至省级一流水平的学生艺术团队。

三、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对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方面关注得多一些,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方面重视不够,课程整齐划一。而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改革教育的关键是改革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开发校本课程,是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热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学校软实力的一种建设。它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单一化、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冷清局面,使之成为改变学习环境、塑造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丰满办学内涵、彰显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位的一条鲜活途径。宝安实验学校在确定了建立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的办学思路之后,在近四年的探索实践中,陆续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等7大类81门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等3大类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等3大类综合课程。

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拟定选修课程基本框架,动员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发选修课程,报学校学术委员会筛选或指导修改。同时,以学校选修课程基本框架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向学生和家长征求意见,然后在兼顾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意向的基础上,确定每学期的《选修课程目录》,向学生公布,组织学生自主申报。最后,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形成选修课目、辅导教师、开课时间、开课地点及报修学生名单,在校园网上公布,并纳入学校课程管理系统。为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我们采取外聘教练、与校外培训机构联手等措施,确保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团队活动。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参加一项班级的或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以研究报告或作文形式呈现活动过程和成果。

综合课程包括学校传统项目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

截至本学期,我校160多位教师开发或承担了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占全校专任教师的63%;近3300名学生参加了选修课学习,点全校学生总数的85%。七大类81门选修课、三大类活动课、三大类综合课基本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四、构建多彩校园生活,

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

建校四年来,学校每学年举办一届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活动,让学生在发掘自我潜能,多方展示自己,获得成功体验中拓宽人格健全的发展空间。

2006年以来,连续三年举行庆“六一”文艺演出,几次汇演的同时,学校都分别在会堂和剧院前大厅展出了百余幅精美的学生书画作品,吸引了领导、来宾和家长的驻足欣赏和好评。这些活动展现了宝安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果,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009年5月,学校在前三届庆“六一”文艺演出的基础上,举办了首届校园艺术节,艺术节以“金色童年,阳光少年”为主题,举办了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全校性的美术欣赏课、庆“六一”学生美术作品展、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四大活动。艺术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体现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节每年10月举行,至2009年已举办了三届。每届体育节的活动项目在前届的基础上都有所丰富,现在体育节已设立了学生田径运动会、教师趣味运动会、学生广播操比赛、师生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各类比赛,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充分体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活动主题,促进了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008年11月,学校承办了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选拔赛,也即拉开了我校科技节的序幕。次年举办了第二届科技节,开设了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小论文评比、科技演讲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展览和评比、科普专题展览、流动科技馆展览等活动。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班班活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高潮叠起。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发展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英语作为学校特色教学之一,从2006年迁入新校园第一个学期举办首届英语节,至今已四届。形式多样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英语才华和魅力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第四届英语节设立了英语和双语教研活动、英语文艺节目汇演、英语阅读比赛、英语作文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电影欣赏、英语爱心集市、英语歌谣表演、英语猜谜游戏、英语游园活动等13个活动项目,全校近4000名师生及其家长积极参与,充分激发了全校师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上一篇: 儿科护士长工作计划 下一篇: 新上岗护士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