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德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7 18:11:58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1)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适用于德育课程的实施,为德育课程实施增添活性元素。我们知道,对小学生讲党、社会主义的知识是抽象的,抽象的知识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也给小学德育工作者带来较多的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可使这些困难顺利解决。例如,2012年党的十顺利召开,为了向学生宣传和讲解党的十的内涵和意义,我们用视频出示“十的动漫教育片”。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时光穿梭一号”飞船的带领下,领略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秀美风景,更深刻地感受国家十年来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们目光炯炯、聚精会神,这说明以图像、声音、动画等组成的多媒体手段充分感染了现场的所有学生,彻底改变了以往单纯说教、理论灌输效果欠缺的无奈状态。

2.结合多媒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主题教育的学习兴趣和行动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特点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品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营养,它的最佳落脚点就是德形于行,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就得抓住过程性的时效,寻求良好途径,唤起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行动欲望。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渗入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教材变为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从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愉悦的、可以多向交流的虚拟学习情境。例如,每年三月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时,许多班级传统的导入方式多以教师谈话为主。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兴致平淡,效果甚微。当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学生们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变换的画面、多彩的视频和富有感染力的声响等整体化结合,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诚信模范人物,不仅让学生们方便快捷地了解诚信的内涵与作用,更在真实具体的视频中看到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诚信典范,感受到诚信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向榜样人物看齐,将诚信的品质扎根于心底,并产生将诚信落实于行动的欲望。

3.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对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有着助推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和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重要阶段形成,因此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教育和引导。多媒体的运用能让“长而慢”的德性培养提速,对德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助推的作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用多媒体引入的励志故事、生动漫画、灵动配音等,都能引发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行为习惯。在人文精神方面,多媒体的介入往往让单一的人格教育变得有形象感、有意境感。如进行“小季布”班级故事会时,在津津有味地聆听完教师对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介绍后,学生们其实很想知道季布的真实模样和生活背景状况。教师相机而动,用多媒体出示了具有诚信品质的季布的线描画与油画的高大形象,画面完整地勾勒了他的生活模样及威武风范,学生们的崇敬之情越发明显。在环境教育方面,校门口的LED屏,滚动播放当天或当周的德育宣传语,让学生在日常活动时,见屏便能警醒自身言行。可见,多媒体运用对德育课程的实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前,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多媒体手段尽管是那么先进、那么独特,也只是快速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永远都是活动的控制者和操作者,学生永远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1.把握最佳时机,避免顾此失彼

在“告别陋习,美化校园”的活动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了两场活动的比较。一场是让学生观看一段时长40分钟的视频,再回头来让学生评判视频中行为习惯的对错。另一场则是看一段视频暂停一下,教师就刚才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感受,引出其中蕴涵的道理。一番探讨过后,再继续播放下一段视频。结果发现,第一场起初的十分钟,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融入其中。但当一个片段放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松散无效形容了,大多数学生出现了观看疲惫、思维不积极的状态。而第二场采用片段式播放,每个片段的间隙,教师及时抓住教育目标的最佳点拨时机,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每个片段所折射出的育人道理。学生参与积极,现场气氛热烈,还不时掀起进一步观看的热潮。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一个正确的运用目标,避免视频播放的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失去兴致,更失去教育的最佳良机。

2.把握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避免泛泛而谈

多媒体技术在实际运用时,要使学生过目不忘,就要有预先的一些特殊策划,那就是把握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使这个亮点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在举行六年级毕业典礼活动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六年前这批学生入队时的一个个场景。学生们很惊讶地看到儿时稚嫩的同伴与自己,一会儿嘴角抿笑,一会儿又闪着泪光,更有许多学生与身旁同学拥抱抹泪。这一环节的视频再现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童年的真切回忆;过往青涩的美好时光,更激起大家对母校的深情留恋。全体六年级师生及家长们无不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里,童年入队时珍藏的视频再现,就是学生精神成长、道德提升的最佳切入点,是多媒体合理运用的关键所在。

3.把握一个恰当的度,避免滥用失色

当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晨会、班队会等德育阵地时,教师就要正确处理好新旧教学媒体的关系。首先要知道,在积极倡导新媒体运用的当下,并不是否定与排斥传统教学媒体的功能和运用,而是应怀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和方法,使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促进、合理补充与有效辅助,力求达到1+1>2的实际效果。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切不可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演变成现代多媒体的“另类灌输”,要注重有效性和科学性,把握好一个恰当的“度”。比如,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重难点的内容,更要兼顾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德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小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教师的个人形象中的教育时机

1.教师的仪表。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要从教师形象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在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教师的语言。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但切忌低级趣味。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3.教师的态度。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更不侮辱谩骂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对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组织中的教育时机

1.课前准备。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差。除认真备课外,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与学习习惯。

2.调动队伍。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教育。

3.分组教学。在分组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良好作用和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必须反对对别人的缺点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的不良习惯。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的前要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一实事求是,在规则上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耐久跑教学。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3)

2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的构建策略

2.1深挖教材资源,情境教学

播撒德育种子新课程理念日趋理性,体育教师普遍树立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由此掀起了“翻转课堂、深挖教材”的新高潮。那么,面对始终滞后于时展的教材现状,怎样拓展教材资源,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德育空间呢?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徒劳无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锻炼,在不同的角色中感悟。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生命的敬畏。案例:在教障碍跑时,学生反复练习那几个单调、枯燥的动作,毫无兴趣,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把障碍跑结合消防演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课伊始,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过消防队员训练吗?”学生说:“老师,是救火队员吗?”老师说:“是的,那你们觉得消防队员勇敢吗?”学生说:“是的,他们很勇敢,不怕困难.不怕艰辛。”老师再问:“那么,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做勇敢的消防队员吗?”学生们大声说:“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师在讲解障碍跑的动作要领时,学生都聚精会神,特别专注。之后,教师把跑、跳、跨、钻等动作设计成取水、翻窗、扑火、救人等活动,让学生在较为模拟的情境中完成障碍跑训练,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动作完成的效果特别好。情境教学,让学生情绪高涨,他们被情节吸引了,被生活化的训练融化了,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在练习中不仅想方设法地做到最好,还互相提醒,纠正动作。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学生的活泼开朗,还看到了他们张扬的个性和灵动的思维。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障碍跑,在学习中体会消防员的苦与乐。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净化了思想,让品德在体育活动中埋下了呼之欲出的种子。

2.2变换呈现方式,以赛促学

打造团队荣誉从以赛促学,强化团队荣誉的理念去引领体育教学,会让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提升,激发学练的兴趣。因为在合作中,他们不能只顾自己,必须兼顾其他同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小组合作的体育锻炼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会得到增强。案例:800米跑,学生往往叫苦连天,应付了事。即使最后被迫跑完,也只会觉得累,毫无成就感。针对这样的状况,在一次课上,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队名,如:“超人队”“公牛队”“美少女队”等,让他们为团队荣誉而跑,学生争先恐后地组队参加。改变了组织方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不再拖拉,不再躲避。跑步时,队员间互相关心,当体力较差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树立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和组间竞争。冲淡了他们对800米跑的恐惧和厌烦。这样的教学氛围,对于德育地渗透无疑是最佳的,学生在学好长跑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同学互助的关爱之情。体育锻炼不但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张扬个性,生成异样精彩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给学生自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与创造。在毫无压力的交流中,学会运动技巧,生成一个个新的、更加璀璨的精彩。

2.3提高心理素质,实战对抗

锻造精神品质体育锻炼会培养、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比如长跑会锻炼一个人的耐力,首先人的思想(大脑)支配身体接收到大脑的信号才能继续坚持跑下去。这样在长期大脑的坚持信号作用下锻炼,体育成绩会越来越好,坚持不懈的品质会在长期的锻炼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增强起来。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空间,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面对压力,能够沉着冷静!让学生在运动中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还拥有水晶一般坚韧纯净的心灵。再如体育课中的游戏,其形式多以活动性游戏和比赛性游戏为主,这两类游戏的活动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密度和强度。尤其是比赛性游戏,由于增加了竞争或对抗的成分,使游戏的趣味性和结果的不确切性更为明显。游戏者向往胜利,热情高涨,乐于承担角色和克服困难,使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密切;比赛性游戏还讲究群策群力、斗智斗勇,比赛中你追我赶、奋力拼搏,使个人能力与集体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体现。故游戏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纪律、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2.4接纳文化资源,社会文化浓郁体育德育

多少年来,体育运动一直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源于体育教学一味注重技术训练,漠视“体育”所依托的鲜活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人际关系地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等相应的回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体育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健身”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2.5捕捉现场资源,课堂意外造就德育契机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4)

二、组织活动,激发集体意识,促进个性发展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是其更具广泛性、活动性。体育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仅仅讲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它是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各项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树立集体意识,区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组合拔河比赛,通过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胜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足球比赛,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明白不同自身优势适合不同的位置。小学生集体思维意识淡薄,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体育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性,制订相应的活动目标,培养学生以集体为上,以班级为上的先进意识,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肃清课堂纪律,重视课堂纪律,做到以德育人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5)

首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其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讨论的形式,理解、发掘课文中所蕴藏的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从以下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1)遇险后,作者是怎样脱险的?(2)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父亲发现儿子后,并没有直接爬上悬崖去救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作者之所以能够脱险,是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走一步,再走一步”,分解困难后,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安全到达地面,成功脱险了。课文最后一段,尤其是最末一句“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自豪,是因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困难与挫折而感到自豪;作者之所以惊奇,是因为对于自己居然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这一切困难和挫折而感到惊奇。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溺爱”,看自己,比别人。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要完成任务,必须具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绩,就会感到欣慰,就会有成就感,这也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学和教育的任务。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6)

1.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德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法纪观念。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目前,我省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德育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针,始终坚持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2)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坚持把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4)坚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5)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6)坚持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根本举措,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

二、德育目标和内容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5.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开展爱集体、爱家乡、爱*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教育。

大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

三、德育课程

6.小学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小学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着重引领小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7.中学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着重讲解哲学基本常识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中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就业创业意识,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8.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德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德育活动

9.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10.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我省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逐渐树立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的历史和省情教育。通过讲述*的悠久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中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生活基本规范的良好习惯。开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课外文体和科技活动,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

11.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建设和谐*而奋斗的理想,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深入工农群众、深入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积极开展向任长霞、李学生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打造诚信校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继续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五、德育途径

12.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中小学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它各类专业课程,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其它各类课程都要蕴含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要实施德育优秀课程建设计划,做好优秀教师和精品课程的奖励工作,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断推进和完善德育课程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

1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各类课程教师要始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14.深入开展德育活动。大中小学校要坚持每周一和重大节庆日的升国旗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要在每年学生开学和毕业之际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要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建造起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德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学生的新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5.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做好服务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16.努力构建德育网络。要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起通畅的教育协调机制,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不定期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状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遗产、革命纪念地、名胜景区等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

六、切实加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的领导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7)

一、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到小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小学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面临的挑战更多。在新的形势下,德育的任务也有一定的变化。在网络上有着很多的观念,有些是对德育有利的,但还有很多不正确的言论,对德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怎样让主流思想占有主导地位,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是很多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网络信息比较杂乱并且良莠不齐

网络的出现和信息的传递,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却是非常复杂的,各种误导和谣言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很多的不良言论,所以在网络上怎样提高学生自身的辨别选择能力,更好地做好小学德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的出现,导致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

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多、新异性也很强,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网络。这也给学生进行德育模式和途径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但是在网络中,还存在很多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的因素,如一些低俗和色情的文化,这对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和自身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的德育创造更多的方式

小学生在进行多媒体信息接收的时候会获得很多感官方面的刺激,并且这也给学生获取外部的信息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网络这种方式应用进来,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德育的学习。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也给德育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怎样让互联网为小学的德育工作服务,从而进行途径的创新和拓展。增强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还应该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这些问题都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

二、信息技术给小学德育创造的新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德育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老师在进行德育方式创新和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方式。

(一)进行德育网站的搭建,给学生提供德育的平台

在小学德育创新中,进行网站的搭建和资源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想要小学德育的网络化,就必须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及重新的构建。和以往的媒体本身的时效性和区域性相比,德育网站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学校可以为了德育教学专门设置一个专题网站,通过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进行网站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构建,保证其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进行特色网页的建立,更好地进行德育

学校网络文化的基础变式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在网络德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各个班级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班级特色栏目的设置。比如说,有的班级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班级叙事等内容,此外还可以根据市政来设置一些市政评论的区域,并且为了进行人际关系的拓展,还可以将本班级的网页和其他班级的网页进行链接,这对学生的交往范围也是一种很大的拓展,学生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克服以往存在的客观因素以及时空方面的限制,和不同班级的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会更加地自由、平等和民主。

(三)进行网上论坛的开辟,加强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认识

班级论坛往往是为了进行班级内部事物讨论而设立的,在设立的时候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保证能够将班级特色以及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建设相关的德育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的下载,老师可以针对资源的下载给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并且学生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自己观点思想的表达。

三、在小学德育中信息技术创新策略的实际效果

(一)新途径的应用能够将德育本身的主体性原则发挥出来

想要德育效果良好,就必须保证学生参与到德育中去。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网络便能够做到这一点,德育网站、学校网站和班级的论坛,都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网页设置的时候也要在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德育方式的选择,努力将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德育本身的开放性更强

在进行德育网站构建的时候,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首先,在进行网站构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建设中去,让学生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方式的完善;其次,德育的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尽量让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若是其开放性不够,学生翻来覆去地学的都是相同的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很容易失去对德育的兴趣。

(三)德育模式的创新让德育的多元化更加明显

多元化理论在德育中的运用便是用多种方式来做好德育工作,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应该将多元化理论的指导应用进去,吸取更多的优秀理论,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道德方面的需求,将人文关怀更好地体现出来。德育网站能够很好地将德育展现出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德育的认识都会更加地深刻。并且德育网站、学校网站、班级论坛这几种形式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还能够实现互补,让德育的有效性和多元化更加地明显。

信息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小学德育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德育模式和德育手段的创新,将网络本身的影响力利用进去,在对以往的德育模式进行改善的同时,还能够对其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更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8)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9)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篇(10)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风骚,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上一篇: 企业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 工商培训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