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2 19:15:49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1)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29-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了管理学学科门类,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下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根据同时颁发的新旧专业对照表,原来的信息学、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与这一新的专业对应,这是“科技信息,专业名称近二十年来的第一次变革史”。

随着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以及医院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1997年我校开办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连续招生了4届专科层次学生。2001年,我校在国家教育部新本科专业目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下开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方向本科层次的学生。十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就如何办好有医学特色的新专业,在其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于医学院校开办这一专业普遍比较晚,如何借鉴原来5个专业的学科背景和特点,结合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过程,系统地设置适合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办好本专业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既影响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又影响到学科、专业的发展。

1 专业发展背景及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之一是科技信息专业,再往前是科技情报专业。这一专业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过程

我国科技情报教育始于1958年。当时,中国科技情报所创办了科技情报大学,1959年并入中国科技大学后,改称情报学系。1978年,武汉大学创办了科技情报专业,之后吉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讯工程学院、南京大学等一批院校相继建立了不同特色的情报专业。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图书情报学院,设立情报科学系,并开始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到1992年,全国共有30多个本科教学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90年代初,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提出与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依赖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各有关院校及时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1992年9月,国家科委的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把“科技情报”更名为“科技信息”,这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反响。1993年,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科技情报”调整为“科技信息”。我国情报学教育以改名为契机,向以信息管理为轴心的方向延伸和发展,开始了新的变革。

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五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90年代初那次改革不同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置不仅明确了情报学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而且根据信息管理内涵广泛的特点,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进行了大范围的整合,目前这种整合与重构仍在继续。趋势表明,这种整合应体现专业内在的规律性与本质特征,高效地配置专业资源,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需求,从而使情报学专业教育在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起点上重新塑造自身,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组织与管理人才。

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发展概况

自1985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率先成立医学情报系(本科)以来,我国的医学专业信息教育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开办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截至2004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设立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情况是:2000年以前批准的院校有4个,分别是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1985)、中国医科大学(1986)、华中科技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1986)、中南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1987);2000年至2004年底,教育部批准的院校有29个。由上述可见,仅仅4年时间,开办医学信息专业的院校从2000年以前的4所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29所,加上其他相关专业,实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40所。可见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态势十分迅猛。

1,3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的行业领域以及能够胜任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专业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作用,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这一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省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结合我校的性质、专业特点、师资状况和毕业生的就业状态,我校确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熟练运用中外文工具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医学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医学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医学信息处理、分析、咨询、开发的医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的架构思路

课程体系是一个随着社会与学科的变迁而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是专业的具体课程设计。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永恒的主题,对于一个面向医学信息管理的新办专业,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1课程设计的基本观点分析

(1)学科及专业取向的观点。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相对应的研究领域,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应该反映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取向。但由于学科的分类及界定方法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分类会带来不同的体系,而且学科下知识的门类在不断增加,能纳入课程体系的课程又十分有限,因而如何适当地选择课程及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

(2)学生取向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学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主张实行综合化教育,反对知识分科,以学科间综合的方法来传授各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考虑学习的内容,在课程选择与时间的安排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但这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

(3)社会取向的观点。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应为社会服务,因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经过对社会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这种 观点主张按照社会存在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塑造,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综上所述,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尽可能满足本科生较宽范围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需要。

2,2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以上设想,参考其他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吸收十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医学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数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医学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5个部分,教学环节可分为4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理工科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包括数理基础、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工科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5个方面。

第二阶段,管理类和医学类基础课。主要以管理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习为主,包括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药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概论等。

第三阶段,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这是体现专业特点、培养专业素质所必需的课程。

第四阶段,专业方向选修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考虑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设立几组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

2,3具体课程模块的设置

根据前面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应当具有自身的特征。

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数学和外语基础,具有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知识,具有系统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具有管理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较宽的人文知识。

能力结构:对医学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维护和评价的能力;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协调、公共关系、社会调查及医学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

素质结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科研和创造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责任感。

要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依靠在学生四年的修读时间里,通过不同课程的教学来培养他们。下面对几个课程模块的设置作出说明。

(1)数学知识模块。人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所具有的悟性潜能,数学教育恰能起到启发人的悟性、挖掘人的潜能的作用。

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二是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三是为今后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数学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基础数学课和与专业相关的数学课。

其中,基础数学课的设置可以包括:高等数学(150H)、线性代数(30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0H)。与专业相关的数学课包括:离散数学(70H)。

(2)计算机知识模块。人们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准计算机专业”,同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也是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及应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参照《工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的有关内容,设置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计算机必修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36H)、PASCAL语言(72H)、c语言程序设计(72H)、微机原理(含汇编)(80H)、高级软件设计(70H)、操作系统(70H)、数据结构与算法(70H)、数据库原理与应用(70H)、计算机网络与通信(70H)、软件工程(50H)。计算机选修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工程与技术(36H)、网页与多媒体技术(36H)、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36H)。

(3)医学知识模块。医学知识模块是医学院校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课程,该模块知识设置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医学信息处理的能力。医学知识模块类课程包括:正常人体学(70H)、疾病学基础(70H)、药理学(30H)、诊断学(50H)、临床医学概论(120H)。

(4)专业知识(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设置的最低限度的主干课。这些课程及其相关课程承担着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专业的特点。它们与学科的联系最紧密,专业知识含量大,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依托专业特点,服务培养目标,紧跟学科发展。根据新专业目录的有关规定,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演变过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是稳妥之举。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50H)、医院管理学(90H)、病案管理学(40H)、医学信息学(50H)、医学统计学(70H)、医学图像处理(40H)、医院信息系统(70H)。

(5)实践教学模块。根据专业的理论教学模块,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539H)、医院实习(16周)、现场实训(8周)和毕业设计(8周)四个环节,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

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内接受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是实践教学第一环;到医院进行医院信息管理实习,了解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和要求,掌握医院管理运作流程和医院信息管理具体实施是实践教学第二环;而现场实训,在产学研教学基地,随工程技术人员到各医院承担医院信息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的具体任务,这样的现场训练是实践教学第三环;第四环就是毕业设计,学生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设计,程序能正常运行并通过论文答辩,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四个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形成相互渗透、循环上升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业核心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构成如图2所示。

3 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2)

大学每一个专业培养人才都是有其培养目标的,并且也与其毕业后所承担的职务有着较大的关系,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最终需要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是管理能力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当中有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多个管理学专业的课程,其主要是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拥有经济管理能力与行政管理能力。第二是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所包含的主要是计算机中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信息管理课程当中有C++语言、数据库等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技术能力是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的技能,也是其从事该行业最关键的基础技能,在这其中调查技术能力、网络获取技术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都是极为关键且重要的。第三怎是经营能力,在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营销能力,在大学的课程中会有营销学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反应能力、竞争能力、销售能力。第四是公关习作能力,这是一种协调能力的体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协调各类社交与人际关系,并且组织和参加各类活动的能力,使得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第五种则是信息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信息分析等相关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数据加工和利用他人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1.核心课程偏向于计算机但深度不够

据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核心课程的体系都是偏于计算机专业的,即其大量的课程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无论是编程能力还是网络架设或者网页设计等学科都是与计算机专业息息相关,这样的培养方式就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但是由于其本身还必须学习经管类课程使得其学生必然会有所分心,并且在计算机知识方面也受到专业所限,学习的知识并不深入,这就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其既没有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相关管理知识的深入了解,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最终使该专业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没有优势存在。

2.核心课程设计的专业过于广泛

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任何一个专业而言其核心课程设计的如果过于广泛,都是一个致命的缺点,我们说过要在课程核心体系建设当中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平衡点绝对不应该是单纯的广泛涉猎,而应当是几种较为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的平衡。而目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广泛,设计的领域过多并且每一项都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的机会,但是在考试时这些学科又是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顺利毕业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压力过大,虽然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却没有一项可以突出的专业技能。

三、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改善措施

1.确立核心课程内容将各类知识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第二是管理学原理、企业资源计划,第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这三方面的内容中实际上最后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就是对于前面两种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的学科,在我们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应当促进这三种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从而让学生具有着计算机专业、经济管理专业所不能具备的综合能力,使得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得以凸显。

2.减少核心课程内容使核心课程精品化

尽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计算机、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领域进行多方面综合培养但是对于核心课程的内容应当进行一定的压缩,使学生能够有重点可循而不是强迫学生为了考试而将每一门学科都是粗浅学习,最终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其本身的专业特点。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综合类的学科也是因为其综合类的性质导致了很多大学对于这一门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出现了偏差,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变为了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坚强对于该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求让学生能够学之有物真正成为社会与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明.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朱珠,李大越,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3)

1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概况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及信息通信技术等,通过对旅游信息和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等,在提高旅游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旅游企业提供决策和发展支持。[2]

1.1课程定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学、信息系统与旅游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着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力。该课程涉及旅游产业的各行各业,主要包括: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旅游电子政务系统等,是一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结合十分紧密的产学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必须依据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

1.2培养目标

通过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并具备旅游企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本领、维护和开发技能,为今后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工作积累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3]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科学

2.1.1课程安排不当

通过对国内大多数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不少高校把本应作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先导课程的计算机基础、管理学、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课程安排在与该课程同期甚至之后讲授,导致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缺乏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进度,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1.2课时设置不当

目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大多数高校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了48个课时或68个课时,其中包括了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且理论课时普遍多于实训课时。韶关学院最新的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为该课程设置了48个课时,其中包括32个理论课时,16个实训课时,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这种课时构成明显是不合理的。

2.2教学内容不完善

2.2.1教材内容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选用的主流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即:陆均良等编写的版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查良松等编写的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宫小全等编写的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教材在信息理论和系统应用两者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教材不仅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没有一本真正做到了将旅游管理知识、信息系统理论和旅游行业软件应用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地融会贯通。

2.2.2实训素材不健全

目前主流的教材中,只有宫小全等编写的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极少数几个版本配套了旅游管理信息信息系统的实训素材,以宫小全等编写的版本为例,该版教材在附录部分配套了一个8个课时的实训素材,实训内容为利用ACCESS软件设计制作一款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其他各版本教材中及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难以发现更多更好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训素材。

2.3教学条件不齐全

2.3.1课程师资较缺乏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较前沿的课程,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管理学、信息技术及旅游企业软件应用等知识和技能。因此,该课程任课教师“拉郎配”现象显著,即要么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该门课程,要么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该门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上该门课程只侧重讲旅游管理系统基础理论而少讲或不讲系统设计与应用知识,内容较基础且缺少实践应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上该门课程只侧重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知识而少讲或不讲基础理论,内容难度较大且不符合实际需要。

2.3.2实训软件不匹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训环节需要依托安装有相关软件的实训机房,该课程实训环节大都会进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等的操作训练,多数高校的实训软件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免费的结构较为简单的软件,如顶尖酒店管理软件、金天鹅酒店管理软件、E8旅行社管理软件和维克旅行社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只能满足对酒店和旅行社较为简单的实训操作需要,且与当前旅游企业实际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一致,这就导致学生的实训变成了“假把式”,无法真正掌握当前旅游企业使用的主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

2.4考核机制不合理

2.4.1重结果轻过程

高校大多数课程采用的是结果性考核方式,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期末考核大多也采取的是考试方式,也有采取课程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的。不管采取以上哪种方式,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大部分都局限在结果性的考核,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这种只侧重结果的课程考核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应用技能的学习需要依靠平时课程中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只进行结果考核,学生容易产生“临时抱佛脚”侥幸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的抵触情绪。

2.4.2重理论轻实践

多数高校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期末考核内容主要是课程的理论知识,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业务流程及系统开发的原则和方法等。而没有对学习课程后,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如旅游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酒店/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等进行考核。由于实践技能期末不考核,学生往往不把实训课程当回事,于是实训课程中,利用实训电脑玩游戏、看电影等现象就较为普遍。

3应用导向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等旅游企业就业,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技能训练而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普遍偏低。因此,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等应用型课程进行课程改革。针对上文所指出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点课程改革措施。

3.1调整课程设置

3.1.1科学安排课程

基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需要计算机基础、管理学、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基础,这些课程应作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先导课程,先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安排进行讲授。有了这些先导课程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业务流程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或第6学期,且应先于学生专业见习前安排。

3.1.2合理设置课时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应在课时安排方面加大实训课时比重,改变目前理论课时远大于实训课时的不当安排。由于学生有了前述先导课程的基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不用再花太多课时进行讲授,理论课时主要需要安排在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等知识的讲授上,这些知识可以结合具体软件在实训操作时进行讲授,以便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课时设置应该是实训课时多于理论课时。

3.2完善教学内容

3.2.1整合教材内容

市面上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要么过于陈旧,要么内容不够完善,因此,单独借助其中任何一本教材是无法系统完成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相关教科研成果和对行业的认知等进行旅游信息系统课程主流教材的内容整合,以弥补单一教材的缺陷。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并联合旅游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人员等进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的开发。[4]

3.2.2编写实训素材

由于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配套的实训素材十分稀缺且不一定符合各院校开展该课程实训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该课程的科任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训课程的需要,在已有实训素材的基础上,和本校旅游专业的实习单位合作编写与旅游企业实际业务需求一致的、符合实训教学需要的校本实训素材。

3.3健全教学条件

3.3.1多途径补师资

针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解决。内部培养方面,可以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选派教师参加课程进修及到旅游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培养出可以较好胜任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师资;外部引进方面,又可以分为直接引进和间接引进,直接引进指的是从校外招聘符合课程师资需求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间接引进指的是从旅游企业或者社会机构聘请符合课程需求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3.3.2多渠道用软件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训软件陈旧且与旅游企业所选用的主流软件不匹配问题,可以从两种渠道进行解决,即高校自行采购软件或借用旅游企业在用的软件。高校自行采购软件方面,高校应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训机房硬件条件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完成符合需求的实训软件的采购;借用旅游企业在用的软件指的是,高校可以与实习基地等有合作关系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将实训课程“搬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利用企业实际在用的软件完成实训内容。

3.4优化考核机制

3.4.1注重过程考核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便于课堂把控出发,都应注重过程考核。通过给过程考核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分值建议占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的20%,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课内实训和课后实训报告,才能获得对应的过程考核分值。这样一来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做或迟做练习、不做实训或不完成实训报告等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地控制。注重过程考核不仅可以使课程的整个教与学基本同步,且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用“突击性学习”就可以轻易通过课程考核的问题。

3.4.2强化实践考核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4)

1、教材难选

由于多数物流信息系统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重合,导致教学内容重复、贫乏、空洞。学生自然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

2、缺乏前沿性

物流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贫乏,技术性的内容又缺乏实验室软件支持。由于课程性质也比较难开展案例教学。不能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没有体现物流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

3、学生较难产生兴趣

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空洞,势必导致学生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生学不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知识。

4、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是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等相关技术还是侧重于理论案例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因为本学院属于文科学院,学生没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很多教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长期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所退步。如果偏重于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教学显然不适合学生也不适合老师。如果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好教材,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教学开展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差。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2013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合为一门课程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加之支教老师的教学和本人的探索,逐渐体会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的体会如下:

1、明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重,实验教学为辅。在系统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和组织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物流科学的最新发展,力求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在物流管理上突出整体系统化;在物流信息上突出数字化、电子化;在物流技术上突出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在物流模式上突出一体化、战略化。在物流运作上强调合理化、效益化;在物流发展上注重可持续、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

明确了课程性质后,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作为重点内容,需要大量课时去讲解和实验。然后再简单介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和维护;最后介绍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和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有意义。

2、将物流信息的先进技术作为重点

在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之后,在第二章重点讲解条形码技术、EAN.UCC系统、射频技术、物联网技术,第三章重点讲解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如GIS、GPS技术等。这两章占得课时最多,也是整个课程要重点掌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因为本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重点的,所以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维护作为了解内容。再加以介绍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物流电子商务等知识,最后举例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做到整体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上机训练相结合,理论授课32课时,上机训练16学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研讨式、翻转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5)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2)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2 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化的专门人才是一类管理人才,但是他们所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信息,这样的知识需求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科学与信息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这样的学科特点给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实施带来了不少困难。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探讨,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2.1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主管是负责制定信息政策和标准,对于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涵盖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功能领域。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局的、规范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也是信息管理的人才体系。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方向应是多层次的。而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于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何处,必须认真研究,准确定位。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对一个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找出现行系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从而开发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的,能为企业管理增加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

可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2)进行系统详细调查,编写系统调查报告的能力;

(3)进行系统逻辑设计的能力,包括画数据流图、业务流图、判断树、判断表以及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的能力;

(4)进行系统物理设计的能力,包括系统功能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安全保密设计以及编写系统设计报告的能力。

(5)进行系统实施的能力,包括程序设计、上机调试程序以及编写系统操作说明书的能力。

以上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实验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薄弱,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软件实验课,课程设计留于形式,毕业设计不扎实,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3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落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目前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陈旧,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落后,缺乏应用案例分析,概念抽象,数据流图、业务流图符号不统一。有的教材前后矛盾,数据流图的应用不规范,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思路。缺乏对管理软件应用的相关内容,在开发方法的研究上,只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而对面向对象法、原型法等没有更深研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 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具有开发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前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去学习和领会,而后者则需要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在学习阶段,社会调查与上机实验以及毕业设计是这种实践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毕业设计多留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没有重视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间太短,系统分析与设计粗燥,思路不准,程序设计功能单一。指导教师任务量大,指导学生数多,指导效果不好。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1 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项目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

3.2 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3 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

3.5 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3.6 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6)

[作者简介]吕震宇(1976-),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张春玲(1975-),女,河北东光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河北唐山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04024)和2009年度河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商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0904-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3-02

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历经坎坷和挫折之后,河北联合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专业建设上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实践先行、螺旋教学,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特色之路。“实践先行、螺旋教学”是信管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双管齐下、兼容并蓄”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运作手段。

一、“实践先行、螺旋教学”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按照课程顺序先后开设出课程,每门课程都涵盖了课程从浅到深的方方面面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往往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盲人摸象。学生甚至在学了多门课程后都不知道专业是干什么的。二是缺乏兴趣。一门课课时很长,当课程进入比较难的章节时,学生往往无法兼顾首尾,以前学的东西无法融会贯通,导致顾此失彼,渐渐失去对课程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认为要以“实践先行、螺旋教学”的思想来指导信管专业的课程建设。

1.“实践先行”。“实践先行”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实践为先导。学生先动手实践,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相应的课程加以跟进,从而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知道为什么学,还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推动下一轮学习的源动力。

2.“螺旋教学”。“螺旋教学”是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拆分,根据学生认知过程重新加以组合,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从宏观上把握专业所涵盖的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学生对专业认知特点为依据,让学生每年学到的知识都能自成体系,并不断螺旋式扩展。前一轮实践学习决定了后一轮理论如何跟进以及知识如何扩展,同时还决定了下一轮的实践体系。

“实践先行、螺旋教学”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核心就是课程的开展要紧紧围绕实践。而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上要采取“正反两条线”的方法,将实践既作为“先导课程”又作为“目标课程”。具体来说:一是从“反推”的角度而言,首先根据最终的社会需求设计高年级实践应当达到的目标,然后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螺旋教学的不同阶段。二是从“正推”的角度而言,实践又作为先行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从宏观上对专业进行认知,随后的理论课程加以跟进。三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加以综合而言,实践既是上一轮课程的总结,也是下一轮学习的先导,是整个专业建设方案的骨架和灵魂。

二、“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运作手段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管齐下。所谓双管是指信管专业中的两个专业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以管理为核心,强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技能;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强化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技能。在“实践先行”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下,我们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1)信息系统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见123页图1)。图1左侧为课程体系,右侧为实践体系。在信息系统开发方向,自主开发了“信息系统开发概览”课程,该门课程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实验,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便可以做出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和网上书店系统,程序代码最多不超过3行。作为先行实践课,该课程为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奠定基础。随后会跟进面向对象软件开发(部分课堂案例和课后实践作业将作为数据结构的实践先行内容)、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知识,强化系统的初步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和SQL命令运用能力,既是对前面课程的总结,也作为“信息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先行实践环节。“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基于“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将数据库及SQL命令转化为Windows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学生在这个实践环节上首次开发信息系统并将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挑战,甚至重写多次系统,这种实践经历与体验正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学习的强有力先导。“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规范学生分析与设计过程,解答为什么会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中遇到种种挫折,该实践环节也是后续毕业设计的先导课程。(2)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见124页图2)。在信息管理方向的实践体系中,用友的ERP沙盘课程在整个4年教学期间将会开设两次,第一次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了解一个生产型企业的运行过程与模式。“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会在大二加以跟进,从理论上讲解企业的运营流程以及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实践将围绕用友财务信息化以及ERP信息化综合模拟(将ERP沙盘搬到用友ERP软件上运行),这既是对ERP课程的深化,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各种具体信息化管理的先导课程。随后学生会分别学习“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用友ERP软件为此类课程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景,各种用友技能类课程也会在这个阶段同时开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彻底掌握了ERP应用技能。当学生深入掌握了用友ERP应用技能后会深刻领悟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最关键还是在于战略,于是在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将围绕战略实践开展。用友ERP沙盘课在这里将被第二次开出,让学生在更高的角度去运营,彻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课程此阶段已经初见成效,我们会实时地推出“用友UAP开发”课程,让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学生能够站在现有ERP平台上向前再进一步。

图1信息系统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

图2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

图3用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间的纽带作用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兼容并蓄。尽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两个方向,拥有各自的实践体系与先行课程,但它们又是兼容并蓄的,学校通过与用友软件的合作,将用友实训产品作为一种纽带,牢牢地将这两个方向捆绑在了一起(见图3)。图3描述了在我们建设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系统开发概览”可以帮助学生初识信息系统,“用友ERP沙盘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模式,从而深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这些课程又可以从理论上强化用友ERP应用技能类课程,再辅以数据库和网络知识,学生就基本具备了用友ERP实施的基础。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定制化开发的问题也可以借由“信息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在用友UAP平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竞赛教育”(诸如用友沙盘大赛、用友技能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个人优势。用友技能证书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期间多一份自信。用友高级实训可以为那些需要强化实施技能、应用技能的同学提供一条捷径。这种纽带作用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辅相成,相互借力,而管理与计算机也被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实践先行、螺旋教学”指导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学体系与就业接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手实践意识。“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运作手段,使得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相互融合促进,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实施技能、应用技能的能力。“实践先行、螺旋教学,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专业建设探索之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7)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2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学生自身的素质。

2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及运筹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因此,在课程开设以前,学生必须学习这些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与其他课程相比,《管理信息系统》的讲授比较困难。因为MIS的开发方法非常抽象,同时现有的教材仍然存在着知识陈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问题。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知识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一些观念,使得他们急功近利,偏重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语言以及一些可视化开发工具的学习,而对《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兴趣不高。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教学。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迫切需要的。

3 《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革措施

3.1 改进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叉边缘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本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相关计算机类课程及相关管理类课程,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MIS的分析、设计、实施等,并以课程设计等方式,开发业务级的小型MIS。《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后续课程,一般可以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将学生前期所学的各类课程,包括管理类、语言类、数据库类等课程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应职能力和必要的职业技术素质。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知识和开发流程,并能用实际的编程语言或开发工具开发出实用的业务级规模MIS。此外,学生在掌握有关信息管理基本知识的同时,扩充专业知识面,增强专业思维意识、专业洞察能力和专业实施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

3.2 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编写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并遵循企业实际项目工作流程,注重项目设计文档的规范和细节。在案例选取上,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并贴近实际,容易理解掌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挑选或编写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其中,由此引入课程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较快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3.3 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

鉴于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行缺乏了解,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实务能力,就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案例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剖析型案例:从企业应用MIS的得失,让学生懂得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②综合型案例:针对企业MIS的开发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设计,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讨论型案例:就目前学术界正在争论的相关问题或方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以学生讨论为中心,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MIS规划。②上机实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MIS软件,让学生掌握怎样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③课程设计:以实际企业为背景,通过小组的方式开发一个简单的MIS,让学生掌握企业MIS开发的整体流程。

3.4 改革考核方式,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考核目标上,既要考核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理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实验和期末卷面考试。其中,加强对实验成绩的权重,在试卷题目设置上倾向于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平时和实验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探索。

4 结束语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等,一些因素也与之密切相关,如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等。此外,可以邀请企业MIS技术骨干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爱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1,(6):117-118.

[2]陈丰照,蒋秀莲.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242-243.

[3]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13-11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84-02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决策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是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需要开发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来提高管理效率。面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MIS的教学,其中经管类、工程类专业把MIS当作一门必修课程,而各专业由于专业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就高校MIS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MIS课程

教学改革。

一、MIS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MIS课程的学习不仅在于理论的学习,而且实践性的应用也很重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

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MIS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MIS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构成MIS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

MIS学科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于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政府办公中的广泛应用,给MIS学科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例如,目前,MIS系统开发方法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们的大多数教材则以传统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作为核心,而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只作简要介绍。高校的MIS教学内容中,在安排讲授MIS开发过程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与管理时,也多数是以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来贯穿整个过程,则对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CASE开发工具、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内容介绍得非常少。

2.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

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性质不同、背景不同,因此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角度、掌握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再如,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教学案例的理解程度各异,对于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信息系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但对其它专业和行业背景比较陌生,因此,难于开展相关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开发。另一方面,本科和大中专层次对课程广度、深度和信息量的需求应有较大差异,不能同一视之。

3.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

首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上看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简单假设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

其次,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针对不同的应用和开发环境,可采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Eclipse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社会环境应用不贴近,因此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提不起兴趣。

三、对于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而MIS方面的教科书内容却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MIS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平时多向学生推荐有关MIS方面好的参考书和杂志,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首先,在讲解MIS开发方法时,除重点强调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外,应加大对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CASE方法的讲授力度,使学生深人了解各种开发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合,并能结合实际应用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其次,MIS教学内容应引入当前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多媒体技术、DBMS技术、电子商务、市场上主流的开发工具等,分析不同的MIS应选择怎样的系统体系结构、软硬件环境、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另外,MIS的管理、战略规划方面的内容要深入,在讲授这方面知识时,可设计一些案例与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同时适当加大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讲授的篇幅。

2.教学对象的专业针对性应进一步提高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的区分方法是将学生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和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两类,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者角度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准备两套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案例进行教学。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课程讲授,感觉到这样的区分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同样是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分析讲解同样的案例,则不仅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困难,而且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我曾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由于和他们专业相结合,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不感兴趣。所以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选取针对性的案例。

3.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始终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案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需求,让学生参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学生在实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亲身体验、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不是一个对学生进行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

四、结 语

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加上我们不断地进取,能不断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改善教学效果,为信息化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22―03

1背景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化的进程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大大增加,当代大学生需要更高的英语水平,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在此背景下,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中英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双语教学直接学习英文原版资料,因此,“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峡大学作为湖北省省属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包含有经济类基础课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以及管理类基础课程,这些类型的课程的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教学中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的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国外的教材和案例,能够更快的接触先进的技术和案例,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本校对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国际班学生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国际交流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班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谈谈信息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为同类型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双语教学发展

从国外双语教学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的双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教学特点:美国主要是为了同化新移民,将英语作为目标语言来进行双语教学的;法国则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存在,家长呼吁而自发形成的,以英语和法语作为目标语言来开展双语教学的;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实施英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国家,从而保护了民族的融合。这些国家多是由于民族融合等政治目的或社会需要,而开展的双语教育和教学活动。与之不同的是,我国高校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2我国双语教学实践现状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对高校双语教学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但缺乏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袁平华认为,我国与加拿大在双语教学上的差异表现在我国没有相关的双语教学法律文件,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国也需要加强,此外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方面,我国目前也只处于效仿阶段,缺乏创新。

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区别,也与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但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与美国、加拿大等多移民国家的双语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以新疆为例,李文涛、李儒忠研究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认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对民族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新疆的“双语教学”是广义上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其他如青藏高原地区的藏语/汉语双语教育、蒙古地区实施的蒙语/汉语双语教育、吉林省延边地区实施的朝鲜语/汉语双语教育,也基本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王斌华认为我国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将外语替代母语或成为第一语言。因此我国的双语教学其性质是“添加性”双语教学。王昕昕回顾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发现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和支持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而我国双语教学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三个方面。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现在在学生中广受关注的“MOOC学院”网络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也有大量以英语为教学语言,附中文翻译的课程,学生接受英语教学的资源日益丰富,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同时,由于高校对本科生英语水平的重视,本科生英语学习时间较多,接受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味的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专业内容的讲授,把专业课双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课,也不是双语教学最终的目标。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是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灵活,深受学生的喜爱,这几年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十分常见。小班教学的方式十分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方法,如果是班级人数较多,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法是,教师选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讨论之前,教师要提出预设问题,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掌握知识、总结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4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信息管理类常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开动脑筋,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三峡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设置课堂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项目驱动法已经成为该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

3三峡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背景

3.1学生背景

三峡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针对的学生对象是国际交流学院“2+2”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班级学生9名,他们将在2年的国内学习后,去英国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因此,对这些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国际交流和未来在国外接受教育和从事实践工作的必要工具,他们也已经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也有较多的英语课程,可以接受双语教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来说,双语教学方式可以方便教师直接讲解英文案例,并根据专业需要,从案例库中选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或补充网络资料,进行讲解。

3.2教材选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最终选择的教材是全英文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11版)(清华MBA核心课程英文版教材)》著者:肯尼思・C・劳顿,简・P・劳顿。之所以选择该教材,原因在于:(1)案例丰富且新颖,有关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案例非常具有借鉴意义;(2)随书附赠课程教学英文PPT和英文习题,方便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案和教学PPT的修改,节省了工作量;(3)教材经典,许多高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都选择该教材的英文原版或中文翻译版作为教材,学生在英文阅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进行中英文对照;(4)案例讲解详实,深入浅出,作为原版教材,案例的讲解十分详细,且作者有丰富的信息化实践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体现在了教材中;(5)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对技术操作介绍的内容较少,而对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实例介绍较多。因此,现在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该教材。该教材在我国有中文翻译版本,同样附有详实的案例,适合非双语教学的班级使用。

4教学方法的选择

4.1教案的设计

设计教案时,既要考虑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也要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在教学时,主要的目标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次之;以主动思考为主,教师灌输次之;以动手设计为主,理解背诵次之。由于教材内容较详实,案例也较多,必须在设计教案时,提前考虑到上课学生的专业和已经掌握的预备知识,据此对案例进行筛选,挑选出流程更清晰,讲解更清楚的案例,并在学生学习案例时,给予有专业针对性的讲解。

《管理信息系统》共40个课时,理论课课时32节,实践课课时8节,其中理论课主要用于讲解案例、分析案例,按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前选择了5个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分别涉及到企业信息化的背景、特点;企业信息化可以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企业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关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数据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这几个案例覆盖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几部分理论和概念,也涉及到了动手实践的实例,易于理解和指导学生操作。

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要先设计好问题情境,问题可以有引导性,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案例揭示了企业中在管理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结合理论,是否可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在实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引导,让学生回到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案设计时,合理利用课程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一下目前他们所接触到的酒店管理工作中,使用的信息系统有哪些类型,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果学生目前对酒店的实践了解不多,可以引导他们从网络上进行调查。

4.2双语案例教学

目前有些双语课的讲授方法是英文PPT,英文教材,中文讲解,因此双语的教学主要停留在书面表达。但由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因此课程讲授也采用部分英语与中文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进行基本原理的讲授,然后布置案例给学生作为阅读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案例之后,由学生讨论、并用英语讲解案例,教师再进行点评。学生阅读和讨论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积极的参加学生的讨论,但不参与发言,只提出问题,并作出适当的引导。最后的教师点评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明确概念。

4.3项目驱动法相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式,教学中采用了课程教学与项目驱动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与酒店管理相关内容相结合,进行酒店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提出系统目标、系统数据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等,并在课堂上用中文或英文进行讲述,教师进行点评。

实践证明,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概念和方法。学生从酒店管理的专业出发,分组自行提出了酒店客房管理信息系统、酒店大堂管理信息系统、酒店网上客房预定系统这三个系统的构想,画出了系统业务流程图,将他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5经验与不足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在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案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提高的部分:

(1)双语教学法更适合小班教学的方式。人数少,更方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讨论。教材中的大量案例,需要精读之后,结合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时提出疑问,由教师进行引导。老师只负责引导和总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可以参加其中,坐在学生中间旁听,适当引导,打破讲台和课桌的界限。如果在大班(40人以上)开展双语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困难将是课堂氛围的调动,教师无法完整参与到所有的讨论中,当然,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分组讨论需要提前考虑到分组的大小,小组人数多少合适,教师要在教室增加走动,尽量能顾及到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革。为了适应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方面必须做到:对教材熟练程度要十分高,对案例的选择要经过比较丰富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来进行选择;对课堂讨论的引导要有的放矢,引导时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姿态,促进学生参与讨论。

(3)师生的英语水平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由于该课程针对的是2+2教育模式的学生,该班级的学生在本科期间要出国学习,已经有大量英语预备课程,本身英语听说能力较强,因此双语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良莠不齐,全面推广双语教学在三峡大学仍存在实际的困难。教师本身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文听说能力,备课准备必须充分;在备课时,可以写教案的英文逐字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在面向国际班的小班教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说,在所有工商管理类的所有本科班级推广双语教学,并非不可行,但还需要创造很多条件。教案和教材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制和评价标准。

(5)需要选择标准化的原版教材。在教材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11版)》是一本英文原版教材,教材基本可以做到“原汁原味”,通过使用这本教材,也可以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但如何选择案例,并与三峡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应,让学生在实践时觉得教材有借鉴意义,不会觉得离现实太遥远,这需要备课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

总之,想要达到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将双语教学当作一种有效的接触新案例、新技术的手段。教材要尽可能的选择原版经典教材,案例要尽可能贴近实际;要有科学、统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制定标准化教学大纲,教师可以进行标准化备课,从而真正做到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实现以上这几点,相信信息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得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解庆欢.英语浸入式环境下理科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袁平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之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6,(05):3943.

[3]李文涛.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儒忠.新疆双语教育的界定[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04):510.

[5]王斌华.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4953.

[6]王昕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7]陶小青.强化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新世纪上海外语教育改革探索[J].上海教育,2001,(17):3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篇(10)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专门的信息化人才,应该重视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我院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仍采用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模式下,让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枯燥,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很难参与投入到课堂中,从而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的能力。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差,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更差。

(2)实践与教学内容脱节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很高,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点,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就课程内容来说,理论部分并不难教,也不难学,难的是如何将它应用到实践中去。我院各个专业虽然均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课,但存在问题。例如:工商管理、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与实践内容与教学脱节,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脱节,多以数据库的操作和应用为主,学生无法体验MIS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和地位,会觉得MIS教学内容太空洞、太抽象;而且这些实践内容在这些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的意义。综上所述,我院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1)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明白所学的课程究竟是干什么的?综合性强在哪些具体步骤上?与自己的专业有什么联系?在实际工作中有何用处?

2)缺少一个实战性强,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任务项目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

3)对于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定位与区分。

2、对MIS课程改革的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独立学院填补了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种办学类型之间的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校的空缺。独立学院要培养的本科人才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比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也要比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服务社会。因此,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2)推行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深入地认识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要有配合课堂教学的模拟生产管理环境的案例,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下,能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入理解理论。将真实的情景导入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是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 社会调研实践报告 下一篇: 拓展训练感想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