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 43-1457/R 国内刊号
  • 1673-2952 国际刊号
  • 2.8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精神病学是中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精神病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临床研究、护理园地、病例报告

国际精神病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英文论著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Nesfatin-1 Mediated Stress and Stress-Relat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1-5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著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研究6-8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方法选取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实验组)与120名正常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以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测验(ER—IAT)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对象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ER—IAT测验结果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的情绪表达型的有效被试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情绪表达型被试与情绪控制型被试的情绪调节均更倾向于消极内隐态度(P〈0.05);实验组情绪表达型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与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情绪控制型患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主要为情绪表达型,持表达型内隐态度的患者症状明显较控制型的患者严重。患者在情绪调节自动化水平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对自我效能感及预后的影响9-11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对患者自我效能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8周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出院时采取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家庭支持情况、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估。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统计患者的复发情况。分别分析SSRS、APGAR与GSES和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自我效能高水平组患者的APGAR得分、SSRS评分均明显高于中等水平与低水平(P〈0.01),自我效能中等水平组患者的APGAR得分、SSRS评分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1);未复发组患者的APGAR得分、SSRS评分均明显高于复发组(P〈0.01);APGAR得分、SSRS量表评分均与GSES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57,0.56;P〈0.01,P〈0.01)。结论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

帕罗西汀配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MBP和NSE的影响12-15

摘要:目的观察帕罗西汀配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老年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认知功能及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TRD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圩Ms治疗。观察2组认知功能、心理状况、MBP和NSE浓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2组治疗2周、4周后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MBP、NSE浓度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0%稍低于对照组11.76%(P〉0.05)。结论帕罗西汀配合11rMs可有效改善老年TRD患者认知功能,缓解焦虑和抑郁状况,降低MBP和NSE浓度。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综述
冲动性与物质使用障碍的共病关系评述16-19

摘要:物质使用障碍共病是指物质使用障碍共患其它精神障碍。冲动型人格特质被认为与药物成瘾所致的精神障碍、新型滥用、初次药物体验、药物连续使用与复吸等有紧密的联系。关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发病机制的假说主要有“因果说”和“共同因素说”。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证研究,试着对冲动性与物质使用障碍的共病关系进行评述。目前,两种假说均得到相应研究的支持。研究者认为,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现象是物质使用障碍、精神障碍及其他影响两者的共同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多药物滥用、新型成瘾、多研究方法结合条件下的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研究,以期得到更完整的研究结论。

青少年欺负行为研究进展20-22

摘要:青少年欺负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小学之中,负面影响非常之大。本文对欺负定义进行梳理,区分欺负行为的不同类型,并综述欺负行为对于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临床研究
PHQ-2-C、CES—D和BDI—Ⅱ—C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中的应用研究23-25

摘要:目的对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PHQ-2-C)、20个条目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1I—C)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分别以3个量表对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的青少年进行抑郁障碍筛查,评价各量表的信度并以临床定式访谈量表(SCID)为金标准评价效度。结果PHQ-2-C、CES—D和BDI-Ⅱ-C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75、0.93和0.84,均〉0.6;Pearson’Sr系数分别为0.86、0.87和0.79,P〈0.05。量表的灵敏度依次为CES—D(95%)〉BDI——C(93%)〉PHQ-2-C(89%),特异度依次为BDI-Ⅱ-C(97%)〉CES—D(93%)〉PHQ-2-C(88%)。结论3个量表的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PHQ-2-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稍低,适合作为初期抑郁障碍筛查;CES—D和BDI—Ⅱ—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相似,适合作为初筛后的进一步筛查。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26-29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分别采用阿立哌唑、利培酮、氯丙嗪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12周认知功能、冷执行功能及精神分裂症状改善情况,统计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治疗12周后,三组即刻逻辑、数字广度评分均上升(P〈0.05),A、B组即刻逻辑、延迟逻辑评分均高于C组(P〈0.05);②治疗12周,三组连线测量A、连线测量B反应时间缩短,A、B组反应时间短于C组(P〈0.05),A组连线测量B反应时间短于B组,错误个数少于B、C组(P〈0.05);A、B组河内塔测验反应时间均短于c组(P〈0.05);③治疗12周,三组精神病性症状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利培酮、氯丙嗪均可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其中阿立哌唑、利培酮对认知功能改善价值更高,且阿立哌唑对患者冷执行能力改善作用最为明显,且安全性高。

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疗效及体质量、脂糖代谢的影响30-32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疗效及体质量、脂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格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取利培酮治疗,对照组采取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体质量、血糖及血脂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LDL—C、Leptin、HOMA—IR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体质量、FPG、2hFPG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体重增加、嗜睡、失眠、催乳素升高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利培酮、奥氮平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疗效类似,在不良反应上各有侧重点,但相比奥氮平,利培酮长期服用对患者体质量、脂糖代谢指标影响小,建议首选利培酮治疗。

氟西汀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的疗效观察33-36

摘要:目的观察氟西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对具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具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201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组(102例)与对照组(99例)两组,氟西汀组患者接受氟西汀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之间疗效与安全性差异。结果对比对照组,氟西汀组在接受治疗后,耶鲁-布朗评分(Y—BOCS评分)及宽容性评分(TO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对比,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及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改善患者社交信任与宽容程度,具有一定疗效与安全性。

社区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37-39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训练。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ANSS、ITAQ与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ITAQ与SDS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以上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以上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自知力和社会功能,促进其康复。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40-41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50例有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利培酮2mg,一周后每日剂量增至6mg;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每日一次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评定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及简明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方法对于有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新森田疗法与康复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比较42-45

摘要:目的对新森田疗法与康复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及判定。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各40例。两组除均予以常规护理外,对照组给予患者康复疗法,观察组给予患者新森田疗法,并对2组患者的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干预前,两组患者的IPROS,BPRS的各项因子分及总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IPROS各项因子分及总分,BPRS的各项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新森疗法较传统的康复疗法,可以更有效的改善精神病性症状的同时改善其社会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46-48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其社会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市病情稳定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结果干预3、12个月后,干预组PANSS、SDSS、MR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组入组时比较,干预组干预3、12个月后以上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干预、入组时PANSS评分、MRSS评分、病程4个自变量与社会功能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入组时MRSS评分对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大。结论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

综合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效果分析49-52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对农村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己开展686项目管理的农村社区选取有危险行为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05例(实际完成99例)进行综合干预(实验组),并与另一已开展686项目管理的农村社区的110例(实际完成100例)进行对照(对照组)。实验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家庭干预、劳动干预等综合干预模式,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不进行综合干预,两组均干预1年。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末和干预12个月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躁狂量表、抑郁量表、危险行为评估量表评估。结果干预6个月和干预1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ANSS总分、躁狂评分、抑郁评分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躁狂评分、抑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危险行为再次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干预模式有助于降低危险行为的再次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乌鲁木齐地区新农合制度下精神疾病患者生存现状调研53-55

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新农合制度下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新农合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分析,使用Epidate5.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农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非新农合精神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新农合组的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及家庭领域评分均低于非新农合组。不同类型新农合精神疾病比较显示各型精神疾病在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家庭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应激障碍生存质量较高,而精神分裂症患者较低。结论新农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整体较低,应提高新农合对精神疾病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同剂量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56-5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利培酮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有高催乳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A、实验B、实验C四组。对照组42例,继续单用利培酮治疗;实验A组41例,实验B组44例,实验组40例,该三组患者在利培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剂量分别为5mg/d、10mg/d、15mg/d,比较患者在治疗8周及16周后的催乳素水平,采用PANSS量表来评价疗效,并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血浆催乳素水平以及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实验A、B、c组患者的平均血浆催乳素水平分别为(43.44±14.27)nmol/L、(27.64±12.51)nmol/L、(28.17±12.53)nmol/L、(26.48±12.62)nmol/L,实验A、B、c三组患者的血浆催乳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及本组治疗前水平(P〈0.05),但其三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16周后,对照组、实验A、B、C组患者的平均血浆催乳素水平分别为(41.46±14.38)nmol/L、(13.17±10.98)mnol/L、(14.31±10.94)nmol/L、(14.97±10.82)nmol/L,实验A、B、c三组患者的血浆催乳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及本组治疗8周时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A、B、C三组在治疗8周和16周后的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三组之间的PAN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A、B、C三组分别出现5例(12.20%)、13例(29.55%)、18例(45.00%)不良反应,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不同剂量的阿立哌唑患者的催乳素水平均有降低,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遗忘型与非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精神行为症状比较60-63

摘要:目的探讨遗忘型与非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特征及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门诊和住院的遗忘型MCI患者63例(A组)和非遗忘型MCI患者54例(B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精神问卷对两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点进行评估。结果A组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ADAS—COG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记忆因子评分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30,P〈0.001),语言因子评分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6,P〈0.001),注意力因子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其中A组患者的睡眠行为异常和食欲障碍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的激越、淡漠和脱抑制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遗忘型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遗忘型MCI患者,遗忘型MCI患者的睡眠行为异常和食欲障碍比例更高,而非遗忘MCI患者的激越、淡漠和脱抑制比例显著高于遗忘MCI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