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8:12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为了提升本所国际知名度,本所按照国内外标准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不断练好内功,夯实检测能力,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经过不懈努力,在2008年与韩国三大知名检测技术机构之一的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对相关检测数据进行了结果互认,并在检测技术服务与联合科研方面达成了共识。共建合作3年多来,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服务企业方面进行了多次合作。一是人才培养。韩方先后多次派员来我所学习国家标准相关的检测技术,而我所也派出技术骨干前往韩国学习ISO等国际标准检测技术。通过人才互动培训,使得受训人员技术发展更为全面,检测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服务外商企业。联合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多次为进驻上海的韩国企业提供标准培训活动。为了更好地做好与韩国企业的检测服务,本所引进了一名上海外国语大学韩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职从事为韩国企业进行标准培训以及与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的沟通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与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本所的国际知名度。

编制ISO标准提案获立项,争取纤维国际领域话语权。

我所是ISO ISO/TC38/SC23/ WG02工作组召集人单位,该工作组的主要职能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纤维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纤维领域最新技术发展,推进纤维国际标准体系的不断更新完善;积极提出推动我国纤维标准国际化的建议和意见;对纤维标准国际化活动的跟踪研究,特别是与我国纤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动态,并开展纤维国际标准化的相关交流。在中纤局的领导和推动下,2010年底我所李卫东博士承担ISO/TC38/SC23/ WG02工作组召集人。这是我国专家首次担任ISO/TC38/SC23领域工作组召集人。我所承担WG02工作组召集人两年多来,积极履行召集人义务,致力于搭建纤维标准国际化平台,提出的《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NEW WORK ITEM PROPOSAL)达到了ISO标准化组织的立项要求。

1.领导重视,保障工作组工作的有效开展。承担WG02工作组召集人以来,我所得到了中纤局、市局以及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纤局科技处冯平处长给予了全程的指导,参与了标准提案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在编制提案工作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正是在中纤局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提案投票才顺利获得通过。而在所内,为了确保工作组工作的有效开展,所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带队前往TC38秘书处学习请教,及时与SC23秘书处联系,详细了解WG02工作组的工作内容、要求、成员联系方式、如何编制提案等相关信息,为做好WG02工作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所部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也给予了工作组较大的支持,配备了几名硕士研究生协助召集人收集相关前沿信息和相应试验支持,并提供相关设备和经费,为编制ISO提案提供了有效保障。

2.科研攻关,编制ISO标准提案。结合纤检职能实际,在收集国内外天然纤维素纤维技术前沿信息的基础上,历经多时对纤维标准国际化活动的跟踪研究,汇总了120余个国内外标准,总结出目前国际上在天然纤维素纤维领域相关标准存在的空白,在前期试验样品的收集、多种测试方法的比较和分析基础上,本所最终提出了在天然纤维素纤维领域的ISO标准提案《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3.组织专家研讨,确保提案的准确有效性。提案编制后,本所在中纤局的牵头下,邀请多方国内棉纤维领域专家围绕提案召开了研讨会,在汇总多方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后,工作组成员仔细查找国内外相应文献,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完善了提案的不足。随后,本所邀请国际天然纤维素纤维专家,在日本大阪组织召开了ISO/TC38/SC23/ WG02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讨论研究本所提出的《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提案,会上来自多国的专家对本所提案表示了认可。

历经层层把关后,本所于2011年底向ISO标准化秘书处提出了《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草案,经过为期3多个月国际专家投票,ISO/TC38/SC23(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纤维和纱线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于今年4月28日下发了N247号文件,正式确认本所提出的《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提案已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的专家投票,达到立项要求,正式获得立项。

与国际知名技术机构的比对试验与能力验证,提升检测国际化水平

为检验本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国际接轨性,进一步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近年来本所加强了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的比对试验与能力验证活动,包括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上海ITS,Institute for Interlaboratory Studies等机构。近年来已开展9次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的比对试验,主要在甲醛含量、禁用偶氮、织物强力、纤维含量等方面,且全部检测结果为满意。开展这些对比试验与能力验证活动,使我们了解各国际实验室检测水平以及本所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为提升检测技术水平、增强机构检测能力的社会公信力提供了有效保障。

利用召集人平台,推动纤检机构国际化

在中纤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作为系统内首家担任ISO标准化组织工作组召集人的纤检机构,上海所将充分利用召集人工作平台,加强与其他纤检机构的技术合作,邀请系统内相关领域专家实质性参与纤维标准国际化工作,充分发挥兄弟单位的技术力量,共同推进纤检机构国际化。在下一阶段,上海所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及时掌握国内外纤维产业发展趋势、纤维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联合全国纤检机构积极参与纤维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全力推动我国优质纤维标准国际化,不断提高承办国际标准化任务的水平,促进纤维国际标准体系的更新完善。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2)

1.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海外经营的主要业绩

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原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率先走出国门实施海外经营的企业之一。依托经援和使领馆项目,自1978年承建多哥“人民联盟之家”工程跨出国门,三十多年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发展走向参与国际工程承包,曾转战津巴布韦、加纳、印度、瓦努阿图、安提瓜和巴布达等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甘肃建总在亚洲和非洲18个国家设立了7个驻外公司、5个施工技术组和1个经济技术合作组,累计签订对外经济合同400多个、合同总额15亿美元、完成海外营业额12亿美元,分别占甘肃省外经业务的41%、80%、76%,完成竣工面积400万平方米,派出工程技术、各类管理及劳务人员20000多人(次),使用当地劳工60000多人(次)。开展的经营业务涉及房屋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电力电讯、建材加工、投资开发等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在亚洲、大洋洲特别是在非洲有较大影响的总统府、国家宫、体育场、电视台、国家大剧院等经援工程、国际承包工程和中国驻外使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全集团总公司完成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76.77%,实现利税2亿多元。

2.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海外经营经验

2.1 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紧跟时代步伐

甘肃建总作为甘肃省最早“走出去”发展的企业,三十多年之所以能跨出国门、成功前行、走到现在,先后进入35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成立7个驻外公司,购置土地,建设办公、生活基地,开展施工、商贸、技术合作、投资办厂等多元化业务,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取得不菲业绩,首先是得益于解放思想,敢于实践,紧紧抓住国家改革开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代合拍。

2.2 准确定位,谋局布点,紧盯市场变化

发展海外经营,必须不断提高对海外经营规律性的认识,要紧盯国际建筑市场变化,适时针对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不同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实事求是制定海外经营的策略和方针,准确定位,谋局布点。要不断创新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思路、改善经营手段、转变经营模式,通过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的不断突破,以实现海外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多元化。约旦、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市场的进入,就是该公司经营策略和方针实施的典型事例。

2.3 一国一策,创新模式,全力开拓市场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莫测,海外经营市场形势时好时坏,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甘肃建总始终坚持一国一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例如,华陇马拉维公司最初进入该国市场,由于“”势力干扰,几乎站不住脚,但甘肃建总坚守阵地,等到2007年12月马拉维与中国建交后,迎来了开拓发展的新局面。华陇加纳公司在建筑市场萧条时,采取依托首都阿克拉并走出阿克拉的经营思路,发扬“四不计”精神,共克时艰,谋求发展,最终成为甘肃建总目前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多元化经营最为出色、本土化建设最有成效的驻外公司之一。华陇安哥拉公司抓住该国战后重建大好时机,积极进军安国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

2.4 建章立制,加强管理,追求效益最大化

三十多年来,甘肃建总始终重视依据中国有关政策、规定,同时结合东道国法律、法规,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人、对事和对项目的管理,以适应海外经营和强化管理的需要。先后八次召开海外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制定规划,并特别注重对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的修订完善,因地制宜,调整思路,区别情况,加强管理。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甘建驻外华陇公司在东道国的信誉、品牌、规模和效益,为提高甘肃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2.5 借船出海,扩大合作,增强竞争实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营海外市场35年,甘肃建总之所以没有象有些企业一样在国外倒下、卷铺盖走人,除了自己付出艰辛努力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中央企业和国内有实力的其它企业真诚合作、团结共赢,并积极融入当地,建立政界、军界和商界广泛的社会关系,推进本土化建设,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承接经援、使领馆项目到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发展多种经营的。例如,甘肃建总同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组成的“三方联合体”拿下了安哥拉国家电视台、情报局大楼等项目,和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总公司联合实施了约旦军营宿舍项目,和深能源公司实施了加纳特玛电厂项目,和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实施了印度尼西亚英特马尤电厂项目等。

2.6 招贤纳能,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

开拓国际市场,海外经营三十多年,甘肃建总深刻认识到:只有立足自身,高度重视和大力培养和造就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各类复合型人才,才能保证海外经营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才从哪里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待遇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来讲,除了从社会吸纳有限的人才外,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培养。三十多年来,甘肃建总时刻都不放松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先后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比较熟悉国际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项目承包和市场开发人才,许多现在还在国外的人都是“三出国”、“五出国”,一干就是十几年。

2.7 有的放矢,开展教育,抓好职工队伍建设

在三十多年的海外经营实践中,甘肃建总始终把重视加强驻外职工队伍建设,特别是驻外机构领导班子建设,强化思想教育工作,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也可以说是甘肃建总一路走来所贯穿的一种“魂”,正是基于这种“魂”,甘肃建总的驻外职工挺过了“条件艰苦关”、“身体生活考验关”、“思乡念家关”和“发展步履艰难关”,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身心困难,才成就了企业今天的辉煌业绩。这种精神也就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在经营海外事业30多年的历程中,派出20000多人(次)中方人员中,甘肃建总没有出现过一起违反外事纪律的现象,这曾多次得到甘肃省领导和外事部门的肯定及表扬。

2.8 他山之石,用来攻玉,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3)

国际争先 享誉世界

化学武器是面孔狰狞的嗜血幽灵、吃人不眨眼的恶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共使用毒剂11万吨,造成130多万人中毒伤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动战争的各国共生产毒剂50多万吨,杀伤数百万人。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也广泛使用化学武器毒害中国人民。战争结束后,侵华日军遗弃在我国的200多万发化学弹、100多吨毒剂仍然严重地危害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化学毒剂,不仅大大地残害了越南人民,也伤害了美军士兵自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和国际社会要求禁止研制、使用化学武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19年5月签订的《凡尔赛和约》、1925年签订的《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也称《日内瓦议定书》)、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是国际社会发出的三张“通缉魔鬼令”。在签署第三张“通缉令”的仪式上,外交部长钱其琛代表中国政府庄严表示:“中国将积极履行《公约》,与其他国家一道,不遗余力地尽早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

禁止使用化学武器,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对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进行明确的认定。采集现场的空气、水样、土壤、植物等样品,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作出鉴定,是最科学、最理想的认定(核查)方法。1990年5月,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化学武器特设委员会接管了芬兰民间实验室组织的,由英国、法国、西德等十个国家实验室参加的比较测试,并着手组织第二次“国际联试”。中国、美国、前苏联、捷克和印度等国家的有关实验室应邀参加了第二次“国际联试”。

1990年7月,我国成立了以段金龙为组长的“国际联试”领导小组。10月中旬,他们接到了远涉重洋寄来的“国际联试”样品:29支如香烟大小的透明玻璃管,管里有的是几粒泥土,有的是几滴水,有的只是一点棉签。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试样,大家感到束手无策。段金龙带领国际联试小组成员展开讨论,鼓励大家献计献策,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测试方案。他们运用色谱、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仪器和方法对样品反复进行测试,终于在水样里发现了比针尖还小的油珠,并以此为突破口,从小小的油珠里发现了两个含磷化学物。经进一步认真分析,鉴定出一个是磷-氧-碳键,属农药型;另一个是磷-碳键,属毒剂型。大家通宵达旦地研究图谱,分析数据。试验,推测,再试验,再推测。反复数十次,测得油珠中的含磷-碳键化合物是毒剂异辛基沙林的降解产物。经过30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他们完成了第二次“国际联试”任务,按时提交了测试报告。

1991年3月,有15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参加的第二次“国际联试”结果通报会宣布:这次“国际联试”的样品加入化合物42个,中国等国检测出39个,其他国家分别检出38个、31个、17个,有的国家一个也未检出。会议结束时,不少国家的与会人士对我国专家表示祝贺说:“你们的仪器并不先进,但你们的测试成绩是第一流的。”

1993年3月,段金龙他们参加了以某一军事设施为背景进行模拟核查(接近真实核查)的第四次“国际联试”。试样为混凝土和有机溶液。大家对第一个混凝土样品进行了连续3天3夜分析测试,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的信息。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对样品进一步进行萃取、净化、纯化、分析,最终得出这是一个空白样品。经过48小时的连续艰苦努力,他们从第二个混凝土样品密密麻麻杂草丛般的色谱峰丛中,找到了潜藏的芥子气降解产物:硫二甘醇、硫二甘醇砜和硫二甘醇亚砜。有机溶液样品的检测,由于样品中的酸、碱互相咬在一起,变得十分困难。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从中检测出包括丁基膦酸、二噻烷砜和亚砜三种化合物在内的诸多少见的化合物。虽然上述三种化合物不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的43种化学品中(只是履约清单中化合物的降解产物),他们还是自信地将这三种化合物也写进了测试报告。设置空白样品和加进这三种化合物,是负责配样的美国实验室为了考验各国技术水平而有意这样做的。面对中国的检验结果,负责配样的美国专家握着中国专家的手连连称赞。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化学武器特设委员会不仅认为中国的检测结果完全正确,而且把中国的操作程序作为标准操作程序,向各国推荐。

1996年5月,段金龙他们参加了第七次“国际联试”。这次联试与以往各次不同的是,这是第一次由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举办的,旨在遴选国际核查实验室测试水平的正式考试。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优秀,我国分析化学实验室就有可能成为国际核查实验室。段金龙深知此次考试对国家声望与荣誉的重要意义。他鼓励和带领联试小组的科技人员发扬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科学、严密、高效地展开了各项工作。段金龙和实验室主任许大年研究员一道,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年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了测试报告。1996年9月13日,第一次正式水平考试专家会议在荷兰国家大会堂举行。会议主席在会上宣布说:“14号实验室(注:中国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完全正确,报告非常好,可以作为优秀的样板来展示。”1997年3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正式下达文件,公布第一次正式水平考试成绩:中国、法国、以色列等7个国家获得优秀成绩,中国名列榜首。其他19个国家的实验室分别为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以段金龙为组长的“国际联试”小组,由防化研究院分析化学实验室科技人员和其他相关科技人员组成。在与美、英、法、俄、德、日、意、芬兰、荷兰、瑞士、瑞典等众多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实验室的较量中,他们连续10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联试”,不仅每次都以检出率最高、定量最准确、分析手段最全、操作程序最完善的成绩名列世界前茅,而且他们研究的科学有效的核查技术、方法和程序,被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确定为标准的核查技术、方法和程序。1998年11月24日,防化研究院收到来自荷兰海牙的电传: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总干事指定防化研究院分析化学实验室为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用于分析真实样品的实验室。在被指定的7个国家实验室中,中国实验室名列榜首。

1999年2月9日,新落成的防化研究院分析化学实验室门前,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实验室”挂牌揭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我国外交部、总装备部、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了这一仪式。

贡献卓越 居功不傲

段金龙领导的“国际联试”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影响,为国家和军队争了光。在国内,他们的精神和贡献,更是受到领导和大家的称赞。

1995年1月19日,防化研究院收到了第六次“国际联试”样品,按要求必须在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三)之前提交测试报告。由于这次“国际联试”规定的完成时间比以往各次少了一半,工作十分紧张,为了按时完成任务,科研人员主动吃住在实验室,除夕之夜仍在实验室团结奋斗,夜以继日地工作。总参谋长张万年上将了解这一情况后,非常感动,他在家里说:“我们全家人向他们表示敬意!”他还多次在总参谋部的会议上对他们进行褒奖。

我国裁军大使、外交部军控司司长沙祖康在一次会议上说:“防化研究院分析化学实验室连续在‘国际联试’中取得名列世界前茅的优异成绩,树立了我国的国际威信。为中国谈判代表提供的材料,拿到谈判会议上具有权威性。《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缔结是当代军备控制和裁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防化研究院分析化学实验室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装备部政治部主办的《神剑》双月刊2000年第1期发表长篇文章,介绍以段金龙为首的防化研究院科研人员参加“国际联试”的事迹,称他们是“享誉世界的收魔人”。文章说,“段金龙领受任务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经常深入实验室,与科技人员一道制定工作计划,研究分析测试方案。他凭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求实的态度,为‘国际联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开始,段金龙16次奔赴新疆罗布泊参加大气层核试验工作。每次参试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多。在核试验中,他冒着危险,多次进入爆炸区、放射性云迹区,测量地面放射性沾染程度,研究地面放射性沾染分布规律;负责试验场区空气、土壤、饮水、粮秣的放射性监测工作,对保障试验场区参试人员的辐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在一次核试验时,他胃出血住进医院才3天,就不顾医生的劝阻,坚决要求出院,继续参加试验工作。

段金龙在我国的防化科研战线上奋斗了近40个春秋,为我国防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可贵贡献。他的成绩显著,可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立功受奖机会让给他人。他说:“我只不过是做了点应该做的工作。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绝不能见了好处就伸手要。”1998年年底,面临退休的段金龙最后一次组织大家参加第十次“国际联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大家一致要为他请功。他说:“我一辈子献身防化科研,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化学武器。在我有生之年能参加‘国际联试’,为国家争了光,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我就满足了。”

段金龙曾任技术员、参谋、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院科技部部长、副院长、总工程师。担任院领导以后,他亲自主持并参加多项重点装备科研工作。他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一丝不苟。从科研项目立项论证、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技术攻关到成果鉴定或设计定型的全过程,他都精心组织和参加。许多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洒下了他的辛勤汗水。但是,当这些科研成果获奖时,由于他的推让,在获奖名单里总见不到他的名字。他仅有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还是他以前做课题研究时获得的。

段金龙在担任防化研究院总工程师期间,兼任防化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科技进步奖评委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等职务,曾是总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等。他经常参加军内外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学术研讨会、科技进步奖评审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会等各种学术、技术会议,一些学术、技术会议发给的评审费,他就作为党费上交,曾上交的评审费达上万元。

出身农家 勤劳朴实

段金龙于1938年11月在江西省进贤县长山晏乡一个农民家庭出生。1952年7月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南昌市第一中学,成为乡里的第一位中学生。1958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段金龙在北京大学学习两年基础课后,于1960年7月,服从军队建设的需要,放弃原来所喜爱的专业,由北大党委保送到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学习防化科学与技术。1961年7月,他再转入中国人民防化兵工程学院继续学习。根据我国首次核试验的需要,1963年1月,他被提前分配到中国人民防化研究院第207研究室,从事核爆炸放射性沾染监测的科研工作,并参加了我国首次核试验的现场测试,以保障参试人员的内照射安全。此后,他长期从事核爆炸放射性沾染规律研究、核爆炸观测研究、核武器毁伤预测(估算)研究以及核监测仪器的研制等。其中,核爆炸放射性沾染规律研究中的部分成果,曾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与此同时,他被评为总参谋部先进科技工作者。1987年春调到院里工作,到1999年6月退休,他一直分管防化科研工作。由于防化科研涉及的学科、专业多,他边工作边学习有关专业知识,虚心请教,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工作需要。退休后,他又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在新的科技领域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保持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色。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4)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世界城市通常具有发达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以金融业、企业管理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为主,呈现明显的高端化特点。建设世界城市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发展方向。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1.1 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1998-2008 期间,北京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6.2%,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3.0%、12.4%和18.7%(见表1)。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1998年为3.3:35.4:61.3,200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变化为1.1:25.7:73.2,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这也表明北京将进一步朝着服务性城市的方向发展。

1.2 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首都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市贸易环境有所改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市场和外商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2.1 北京市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2001年至今,北京市货物贸易一直保持着平稳高速的增长速度。2001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49808.58万美元,到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30166129.04万美元,十年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

在货物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北京市对外贸易出口额持续上升,其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99年工业制成品在北京市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比例为92.4%,在2000-2008年期间所占比例平均为92.2%,起伏不大。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所占比重最大。1999-2008年期间平均为54.1%,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高新技术产品而言,2001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63382万美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到达1936840万美元,增长了近7倍。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渐“让位”,纺织品出口额不到总量的1/10。这与北京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吻合。[2]

在货物进口贸易结构方面,相关机械设备及原辅料居首位,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998年北京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的83.5%,这一比重在2000年上升到94.6%,之后在90%上下波动。北京市从1992年就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到2010年已经历时20多年,从1992年的进口额为271004.57万美元,到2010年的2749257.94万美元,其增速度也将越来越快,这将为北京市早日步入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1.2.2 北京市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北京市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超过500亿美元,2008年北京以占中国3.5%的gdp支撑了占全国20%的服务贸易额,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年均增长37%。[3]初步形成了以运输、保险、旅游、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建筑安装劳务服务、通讯、广告等为重点领域的发展格局。

运输业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服务贸易中比重最大的产业,2010年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22.18%,2003年该比重为27.4,与过去相比,运输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虽然当前的规模不是很大,却是未来服务贸易行业的中间力量。[4]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业,2003年金融服务在北京市的服务贸易中仅占0.33%,到2010年已突破1%达到1.01%。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除了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重稍有下降外,历年都有增长,2004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为3.37%,到2010年该比重已上升到4.98%。[5]

2.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变化。本课题组向北京市50家涉外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得出当前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2.1 多元化国际贸易人才

当前国际贸易企业的规模、性质、行业类别等方面日趋多元化,它们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仅具有“三大技术装备”(外语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企业需求,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的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外贸企业的青睐。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才更能为企业在现行的环境下取得更大的收益。人才多元化的趋势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自身的多元化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挑战是学生要更加的充实自己,把自己培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2.2 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经验是重点

专业知识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专业知识包含国际贸易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来说,在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企业洽谈业务时,只有拥有良好专业知识基础,才能灵活地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转贴于

实践经验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重点。实验经验作是求职者在以往工作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也是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看重的。在我们所调查的国际贸易企业中,35.29%的企业认为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认为结构知识非常重要的为23.53%,只有5.88%的企业认为学历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做好丰富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2.3 创造力是优势

创造力是国际贸易人才的优势。不断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必然有强大的竞争力。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公司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固然对企业稳定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拥有创造力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调查显示,65%的企业表示,在招聘人才时在校成绩并不是主要因素,他们更看好的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3.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分析

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宏观背景和企业向高端产业转型的微观需求方面都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 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外贸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显。首先,从总量上看,外贸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方面存在缺口。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48%选择直接从事工作,36%继续读研,而出国和其他方面的占到了16%。这反映出企业扩大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对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总量之间潜在的缺口更大。其次,传统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毕业生吸引力有所下降。54%的被调查学生对是否愿意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处于摇摆状态,26%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从事外贸工作,仅有20%明确表示将从事外贸工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难,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受到影响。于是,许多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较为稳定的工作。其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扩招的结果是该专业毕业生供给大增,增加了就业压力,迫使许多学生转行。最后是毕业生就业意向更加多元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增加。调查了解到,46%的毕业生愿意从事高新技术行业,重工业贸易行业占到24%左右,服务贸易行业旗鼓相当,达到了22%,轻工业贸易行业仅占8%左右。这种现象表明,在外贸行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地位日益上升。

3.2 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空间和薪资的期待与企业现实存在差距

当论及在择业过程中看重的因素时,调查对象表达了不同的意愿:39%的毕业生表示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薪资待遇,占到了35%左右,11%看重社会保障服务,地理位置和企业文化各占到4%。虽然影响择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个人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是主导因素。一部分毕业生没有选择外贸行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外贸企业能供提供的薪资与他们期待的不符。例如,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初入社会的国贸毕业生所能提供的工资大概是2000到3000左右,而国贸专业毕业生的预期初始工资却在3500左右。其二,这部分学生认为从事外贸行业并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期待在其它领域达到更高的发展成就。

3.3 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很多高校比较重视专业理论教。理论教学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工作经验,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可在毕业之后慢慢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理论基础。问卷结果显示:52%的人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19%的人认为培养工作经验更重要,15%认为大学期间要培养好创新能力,其他占到了14%,其前景不禁让人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学生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出于节约培训成本的考虑不愿提供实习机会给在校学生,使毕业生难以获得实践经验。

4.新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新形势下北京市外贸人才能力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应担当好统筹角色

第一,教育部门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立足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并充分发挥北京市资源优势。第二,担当好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角色,激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实习,就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积极培养高素质贸易人才的主要力量。

4.2 高校应灵活应对

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绝大多数同学反映所学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缺乏与时俱进,所学与现今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相对脱节,36%的人反映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另有36%的调查对象表示,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18%的学生认为,在当今就业如此竞争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多开办讲座、报告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指导。10%的人表示,学校要多邀请企业进校门,使企业和学生能够相互了解。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再次,收集和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的充分、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最后,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3 企业应改变观念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5)

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就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党的理论创造力大大增强,理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整体推进的发展布局的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深刻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的要求。提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把对内科学发展和对外和平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适应又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要求。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强调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刻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要求。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贯穿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强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贯穿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统筹兼顾、系统协调。要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是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深刻学习研究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又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科学发展观。

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就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是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有利,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更加重视,与我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围绕资源、能源、技术、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对国际资源、能源、环境、技术对我国发展制约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要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深入研究如何继续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以宽广的眼界来观察世界,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的有益成果;深入研究如何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维护国家和安全,有效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就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同时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情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我国社会总体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种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同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立足于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明白为什么当前我国只能采取这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而不能采取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为什么当前我国只能采取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而不能采取别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也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性,有更自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识和深远战略意义。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6)

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要特别注意把握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要牢牢把握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主题,也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就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党的*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党的理论创造力大大增强,理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整体推进的发展布局的要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深刻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的要求。提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把对内科学发展和对外和平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适应又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要求。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强调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刻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要求。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贯穿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强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贯穿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统筹兼顾、系统协调。要从*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是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深刻学习研究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又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科学发展观。

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就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是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有利,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更加重视,与我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围绕资源、能源、技术、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对国际资源、能源、环境、技术对我国发展制约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要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深入研究如何继续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以宽广的眼界来观察世界,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的有益成果;深入研究如何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维护国家和安全,有效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就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同时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情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我国社会总体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种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同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立足于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明白为什么当前我国只能采取这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而不能采取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为什么当前我国只能采取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而不能采取别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也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性,有更自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识和深远战略意义。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7)

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实习工作,护理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更是要加强护理教育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攒实践经验,能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的医院护理工作做出贡献,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 注重增强学生的优秀服务意识,注重学生礼仪方面的培训

学生在学校进行护理知识学习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可以实际接触到护理方面的工作,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对全体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培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礼仪老师来进行培训,让礼仪教师细致的给学生讲解护士工作时的文明用语以及护士的仪表和着装、电话沟通技巧等,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懂得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做到接待病人以迎接声接待,送别病人用送别的声音,操作前对病人能够有良好的解释的声音,操作失误后能够及时的向病人道歉。这样可以一步一步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礼仪形态,能够增加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竞争力。学校注重培训学生的礼仪形态有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到医院参加工作后能够树立良好的模范护士形象,在广大的护士群体中能够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引导学生在内心树立起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能够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护理人员的服务心态和合理的服务行为。

由此可见,学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礼仪培训,要明确的知道,一名合格优秀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是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样在步入社会后才能尽快的适应自身的工作领域。

2 学校教育注重营造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下进行锻炼、完善

护理这门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强,很多的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很好,但是到了实际参加工作,却不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在实际中灵活应用,这就提醒了学校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时最多的,在学生时代,由于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都不是特别的完善,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实际的护理工作,因此,学校就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注重营造实际生活中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的创建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生活情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工作学习态度对待。因此,在每次情景锻炼学习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护理专业,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创建生活化情景时要注重情景贴近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生活情境下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上模拟医院实际情况,让学生依次扮演患者和护士角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扮演护理角色时掌握如何应用自身学到的护理专业知识,还能够扮演患者的角色,学会从患者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为患者考虑,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学校要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情景的实际模拟,通过定期的实际生活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灵活的懂得如何在实际情况下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使用到,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不仅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由此可见,加强护理教育实践,贴近临床护理服务,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情景的模拟来使得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3 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护理这门专业课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临床实践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的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性,护理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必须向更加注重全行业的护理专业实践转变。要能够深刻的提高学生对于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深刻的懂得健全疾病的护理常识以及护理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其规范性。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懂得从病人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学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要时刻的培养自身的责任性,护士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规范的履行护理的职责义务,要明白,不论是做什么职业的人,都要有自身的职业规则意识,切实的履行好自己工作的本分。对于责任心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人群,学校就要注重培养其浓厚的责任意识,让其能够清楚的认识护理专业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要只是单纯的传授学生护理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以为纯粹的将专业文化知识学好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知识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4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无论学生在教师及学校组织下进行短时间的医院实习,还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生活化情景下教学时要深化学生对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不能让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而不深入了解护理专业这门专业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独特特点和专业素养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化学生自身对护理专业内涵的理解,进行实践锻炼,学生都应该学会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其他同学的表现,能够吸取他人的优点长处进行学习,当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可以不断吸取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

实践经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进行实践经验总结,既是学生对于实践经历的回顾,又一次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认识,还能够吸取他人优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累计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学生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 总结

护理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对实践性要求也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珍惜实践的机会,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的累计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注重珍惜实践的机会,才能够不断的将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在步入工作后更加贴近临床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段明娟.护理本科生循证护理认知现状和信息素质的研究[D]. 吉林大学,2008.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8)

3.王大雄 : 1997年起担任中海集团总会计师和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2001年被任命为中海集团副总裁。上海海运学院财务会计专业毕业,高级会计师。王大雄同志凭借二十多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扎实的财务知识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较好地融合中西方财会理念,努力探求适合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之路,开创了中海集团财会工作的新局面,上任以来,配合集团发展步伐,创立资金全球监管理念,确保集团资金需要,大力拓展境外融资渠道。通过构建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为中国海运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与企业共同成长、锐意进取的理财人。

4.王文涛 : 2001年起任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美国密西根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士,工商管理学硕士。在企业国际化上发挥了引入国际管理规范、推动管理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扩大企业合资产品引进及规模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国内及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经营经验,包括产品开发、国际融资、企业兼并、市场营销、投资者关系、战略规划。同时专长于设计、建立及逐步改进大规模和高度复杂的制造业财务及计划组织以保证财务报表在多种会计准则下的及时及准确性。其主要业绩为:继续扩展与福特的战略伙伴关系,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及最新管理办法,把江铃做强做大,在该方面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加快产品出口,参与全球汽车业竞争。

5.王光西; 2001年起任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他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决策,并在工作中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集团公司进出口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他在日常工作中引入国际先进财务管理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先后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制度,向二级单位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在工作中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资本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财务基础。

6.王新国: 1997年10月起任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在公司内部管理方面,引入国际财务管理理念,主导建立了国际化的企业会计规则、内控制度,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了独特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集成系统,完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的跨越式变革,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先进的管理工具,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以及境内合资合作等业务和发展过程中,大胆创新,发挥了主导者、专业设计等作用。在王新国同志主导带领下,对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进行彻底的流程再造,按照公司适应国际化目标的要求,完善制定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投资融资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善的内控制度。

7.孙月英: 2000年12月起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目前中远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300多亿元,境外资产规模已经达到750亿元左右,由于境外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管理链条的增加,孙月英同志在中远集团负责财务工作期间,狠抓财务基础工作,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采取多种方式,调整集团债务结构,使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她战略性地提出了“建立四个体系,培养一支队伍” 的财务管理目标,即建立健全财务集中控制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和税务筹划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远洋财会人才队伍,为集团今后一段时期的财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8.许奇 : 2001年起任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硕士。许奇同志作为公司“战略计划管理者”,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建议并监督实施公司财务战略,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经营战略。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公司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要达到公司的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他的职责是将公司的战略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沟通部门主管的战略经营重心,是公司、投资者财务要求的桥梁。作为财务总监,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9.张汉宏 : 2003年起任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硕士。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的工作经历 ,使其从价值创造的财务视角思考企业的财会问题;证券市场的投资经验,使其在财务工作中时刻不忘风险控制。在担任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期间,着力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强化现金流量控制,推动公司业务流程变革 。

10.李引泉: 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任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2004年3月至今任副总裁兼财务总监。经济学硕士,意大利菲纳菲克学院金融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作为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在招商局这样的跨国集团企业中的角色与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分管集团财务部。根据跨国企业特点,建立集中财务管控体系,参与把握投资规模和结构,控制债务总量、结构和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2.分管集团信息技术部。根据跨境企业特点,选择适当技术路线和架构,建立实施集团有关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集团的经营管理和发展。3.分管招商局金融集团,管理分布于英国、香港及中国大陆的金融机构和业务。

11.李占国 : 2003年起任海尔集团财务部长,大学本科毕业,高级会计师。在搭建海尔集团全球财务平台和支持海尔全球品牌战略实施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2005年度,在海尔海外业务规模急速扩张和境外上市等领域规避财务运作风险、参与集团预决策方面,充分体现了CFO的价值。其主要业绩为:1.建立海尔全球区域中心财务管理机构。2.建立海尔全球CFO大会制度。3.实现海尔境外上市,加快海尔全球化。4.建立外汇防风险管理体系。5.创建SBU损益制经营模式,推进海尔SBU建设。6.搭建海尔集团产融结合的跨国经营模式。7.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海尔全球网络财务信息平台。

12.刘伟: 2005年起任江苏沪宁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积极参与设计并实施宁沪公司融资方案,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重组,优化股权结构、确定发行方案等,1997年成功地在香港发行并上市,募集资金约40.70亿元。近年来她分阶段组织了对部分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作用。在公司管理职能方面:参与公司投资决策,主要负责制定企业的各项财务制度和规定,编制公司财务预算、成本控制、财务监督,负责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等工作。同时兼任105亿投资规模的沪宁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筹资、投资、财务管理、项目核算、决算的负责工作。

13.孙杰平 : 1997年起任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会计硕士。其主要业绩有:1.公司主要原料药通过美国FDA的认证,主要原料药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2.公司正积极在美国创建医药研究所;3.公司正积极争取部分药品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并拓展公司制剂产品在美国的销售市场。

14.刘章民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毕业于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工业财务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2001年7月起任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2005年8月兼任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作为东风汽车公司决策层核心成员之一,分管公司财务工作,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稳健的工作作风、高超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勇于开拓,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推动公司国际合作进程中始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风公司战略发展和经营国际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管理与国际接轨作出了重大贡献。

15.刘培华: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硕士、高级会计师。在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任职期间,为解决琼胶事件、筹措资金,以及加强投资、财务、法律监审做了大量管理工作,特别是运用国际财务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了先进的会计规则、内控制度、财务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严格抓好定期财务报告的编制,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经审计的、准确的财务数据。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专业进出口公司,面临的客户是国际买家,其经营理念、管理系统本身需要接轨国际惯例。

16.沈翎 : 2002年起任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财务总部总经理、五矿集团总会计师。本科学历,高级会计师。全面参与了公司战略计划管理、资源价值管理、流程系统管理、业绩评价管理、公司控制管理。坚持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基础参与公司战略,通过先进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与全球化的视角,积极推动集团公司海外资本市场运作、海外紧缺矿产资源开发、海外企业的整合与管理深化。在五矿收购加拿大最大矿业公司诺兰达,重组整合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与智利、巴西等国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梳理并完善五矿众多海外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等一系列重要海外战略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吴术 : 2001年4月起任吉恩镍业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广阔的知识面、高超的组织和沟通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其主要业绩为:成功实现了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票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镍生产企业上市公司;积极引入和应用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在公司资本运营方面,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效益观和风险观,紧紧围绕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股权管理得到有效推进,资本市场业务稳步延伸,使资本运营成为吉恩镍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探索大型企业集团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8.余世勇: 1995年起任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美国斯特福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近年来参与了江西晨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新茂林制纸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南非赛佩(SAPPI)公司等外资巨头合资谈判工作,使江西晨鸣的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人民币将增至17200万美元。2004年10月,晨鸣纸业与*ST江纸、韩国新茂林制纸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南非赛佩(SAPPI)公司四方在南昌签订了《出资意向书》。在此次增资扩股中,晨鸣纸业出资8110.48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7154.84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7.154%。韩国新茂林公司以现金1290万美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7.5%。

19.吴安迪: 2000年5月起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财务),2004年12月起兼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EMBA。作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公司重组上市和境外融资工作;负责按照国际先进电信企业标准建立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财务信息化等先进财务管控手段;主导参与企业海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拥有超过20年的电信财务管理经验,熟悉电信行业情况,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20.张晓旺: 2001年5月起担任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研究生学历。公司于2004年8月6日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成为福建省第一家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公司上市后斥资1000万元港币设立香港七匹狼公司。本人与设计、企划、生产部门先后两次赴港与国际品牌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向其介绍公司资本实力、内部控制、财务结构、风险控制等情况。针对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程序上的薄弱环节,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对公司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流程进行整合,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21.罗茂生: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全面负责银桥在新加坡的上市子公司在金融市场中的融资业务。不断探索会计工作如何促进公司健康、良性发展,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如何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如何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取得初步成效。勇于实践,积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其主要业绩有: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促成了银桥乳业以“反向收购”方式在新加坡上市,成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亦成为新加坡资本市场近年来以“反向收购”方式上市的成功案例,为企业发展打通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台。

22.陈国钢: 2000年起任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兼任中化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化公司预算及评价委员会主任。会计学博士,高级会计师。作为中化公司总会计师和两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全面参与中化公司战略制定和重大经济决策,负责公司的风险控制和预算管理。在推动公司实施战略转型,逐步迈向受人尊敬、具有全球地位伟大公司的过程中,始终瞄准国际上先进企业,吸收他人之长,结合中化公司自身实际,领导构建了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点、线、面”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国际融资与资本运作平台,为公司获取和合理配置财务资源,控制经营风险,实现公司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23.赵绍林: 2001年11月任邯郸钢铁集团公司总会计师,2002年3月任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其主要业绩有;一、建立模拟市场核算机制,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以该机制为核心的邯钢集约经营管理经验荣获1996年第四届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建立网上银行,通过银企互联的方式,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定时从银行获取公司所有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从而实现对集团公司全部账户的监控。三、实施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发展。在现代企业改制中,他是邯钢股份制改造和股票发行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操作者。四、引进先进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24.赵春香: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参与实施了公司股改上市、发行可转换债券、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工作,为公司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了道路。注重公司财务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加强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建立了资金统一管理体系和各子公司的远程监控体系,组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她致力于全面提高公司财务工作质量,注重诚信守法,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报告。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密切合作伙伴,她积极参与了公司战略规划和所有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在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财务稳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25.徐昭: 2002年9月起任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会计硕士。全面参与了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的收购兼并工作。参与了对外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决策,负责决定并领导与进出口业务相关的融资安排、规避利率风险、外汇理财、出口保险等工作。具有多年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中高层管理经验,有对大型企业进行收购兼并、财务整合的实际操作经历。善于通过战略规划、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价值链管理推动企业的财务工作,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拥有企业中技术和生产的实际工作背景,能够对财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有深刻和多角度的理解。

26.徐琳: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会计师。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自负责公司财务工作以来,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以目标和利润为出发点,对销售、采购、费用、成本、现金收支等进行全程管理;组织实施“统一财务”信息化改造,统一所有下属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财务与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价值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内部控制为架构、财务总监为支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促进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积极推进岗位责任制和关键岗位轮换制,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坚持以资金管理为龙头,严格支付审批程序;推行以产权为纽带的财务总监制度,有效实施监督管理。

27.徐苓苓:1997年起任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负责公司财务、审计、统计和投资工作。2003年公司境外上市后成为公司的执行董事之一。她领导的财务管理总部始终围绕公司总经理室“发展、转型、提升”六字方针,遵循“财务稳健为基础、利润挖掘为中心、服务支持为己任、资产增值为根本”的部门总目标,着力抓好“内控建设、资本运作、资金结算、流程重组、预算管理、投资管理”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较好地达到了公司治理规范化、融通渠道多元化,资金成本最小化,财务信息集中化,预算管理合理化、投资管理科学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联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得到公司及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15-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CJY104);福建省软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0R007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外贸出口额也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12年的204893亿美元,增长了近100倍,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提到日程,不仅要关注贸易量,更要关注贸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

贸易结构是指某一时期贸易的构成情况,分为广义和狭义贸易结构,本文主要指狭义贸易结构,即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根据国际产业标准分类(SITC),可将进出口商品分为0到9类共10个大类。分别为:0类,食品及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动植物蜡;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的商品。本文将0―4类视为初级产品(SITC0-4),5-9类为工业制成品(SITX5-9),其中5、7类视为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57),6、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8)。

由图1可知,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从1981年的534%上升到2011年的947%,中国已逐渐从以出口资源能源类初级产品为主,转向更多地出口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理想的贸易出口结构应该是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比重较高,其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也较高,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工业制成品占比较高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偏低。

汇率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汇率的变动会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影响贸易量和贸易结构,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1994年以前,中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由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汇率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7月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国际收支和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FDI从无到有,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资金来源,1979―1990年12年间,中国实际利用FDI累计金额为20692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年均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66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汇率和贸易结构关系,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Obstfeld和Rogoff(1996)认为本币升值能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降低,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从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冯正强(2007),邓水兰(2008)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沈国兵、杨毅(2005)认为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马丹(2005)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结构存在协整关系,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是贸易结构的格兰杰原因。

目前关于FDI和贸易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江小娟(2001)认为FDI能够改变原有的要素结构,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优化了中国的贸易结构。而周靖祥、曹勤(2007)认为出口贸易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和政策空间,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扩大,出口贸易结构并未得到优化,需要通过政策来调整FDI的流入规模和方向,从而实现贸易结构升级。

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汇率和贸易结构关系上,考虑到FDI对贸易结构同样存在影响,本文将汇率、FDI、贸易结构这三个变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出口额数据是基于SITC Rev3分类,来源于中经网、中国海关数据库及各年的统计年鉴。汇率为实际有效汇率(REER),来源于IMF的IFS数据库,FDI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以上数据均为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81―2011年。本文所有计量结果都是通过Eviews60软件计算完成。

(二)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因为如果对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建模可能会导致“伪回归”。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先对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由检验结果可知,各序列的ADF值均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原序列是不平稳的。

对原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

由检验结果可知,各序列的ADF值均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原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

(三)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虽然一些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即协整关系。上述经济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都是I(1)序列,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令lnREER和lnFDI分别对X1和X2进行协整,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选择带有截距项和无趋势项,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取滞后阶数为3,结果表明都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由式(1)、(2)可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降低,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说明汇率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比对初级产品的影响更大,人民币升值使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减少幅度大于初级产品。并且人民币升值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的幅度大于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减少幅度,所以人民币升值能改善贸易结构。FDI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和汇率正好相反,FDI的增长能提高工业制成口的比重,因为FDI大部分流入工业制成品领域,现实和研究结论一致。而FDI的增长引起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的下降,原因是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总的来讲,FDI对贸易结构的作用更依赖于政策的引导。

(四)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以考查变量间的短期影响,估计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短期内汇率和FDI都会引起X1和X2的反方向变动。但长期内X1和X2会以每期352%和434%的速度回归均衡。

四、结论

由上文分析可知: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FDI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值成反比,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成正比。FDI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和汇率正好相反,与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值成正比,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成反比。而在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FDI都对贸易结构产生负面影响,但在长期内会回到均衡水平。

人民币升值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值上升的幅度大于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减少幅度,所以人民币升值能改善贸易结构,但同时也要平衡由此引起的总出口额的下降。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国内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必然会趋于下降,在这个大背景下,人民币实现稳定的升值不仅有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而且还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一定的益处。

FDI的增长能提高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同时会减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对贸易结构是否起到优化作用,要依据国情而定。三十多年来,FDI的流入使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越来越高,推动中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然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中国要谋求更好的发展,想要在世界工业体系中占据更好的位置,就必须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摆脱对低附加值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依赖。FDI的流入可能会起到阻碍作用,虽然截至目前,FDI大部分流入到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对贸易结构起到优化作用,但有必要制定相应政策,对FDI流入的规模和方向作出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马君潞,王博,杨新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0(12)

[2]巴曙松,吴博,朱元倩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3]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

[4]冯正强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07(4):66-68

[5]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7):50-53

[6]蒋瑛,谭新生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外贸竞争力[J]世界经济,2004(7): 51-54

[7]周靖祥,曹勤FDI 与出口贸易结构关系研究(1978―2005年)――基于DLM 与TVP 模型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24-36

[8]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0-0032-05

一、引言

近20年来,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相关理论研究中,通常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成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1]在构建环境效应分解数学模型时,将总产出的变化称为规模效应,污染品所占比重的变化称为结构效应,排污强度(单位产出排污量)的变化称为技术效应。[2][3][4]在相关实证研究中,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的大小通常通过计量分析模型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资本劳动比率和人均收入等解释变量的系数来度量[5][6][7][8][9]。其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的变化直接反映经济活动规模的变化,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规模效应;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直接体现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一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将直接引起其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结构效应。然而,人均收入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环境有益技术发生改变,人均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排污强度改变,其传导机理、传导力度、传导时滞以及传导的持续性方面在理论上并不清晰,因此利用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或有偏差。现有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将增加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进而要求政府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约束。企业在政府的环境政策管制之下,将改进环境有益技术,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强化环境有益技术进步排污强度降低技术效应形成的链式逻辑关系。那么,这条逻辑链条是否存在?各个环节向前传导的力度有多大?传导的时滞和持续时间有多长?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利用中国1985-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逻辑链条存在的理论预期得到数据支持,但实证研究中若以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真实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有偏差的结论。另外,从中国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环境政策对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调整适应期;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的滞后期,但受环境政策变化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环境有益技术

的改进可以迅速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作用持续年限较短且到后期作用相反。

二、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演变趋势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也随之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工业“三废”排放大幅增加,严重损害了生态和生活环境。为了遏止环境质量下降,保护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中国政府也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环境标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取代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充分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企业在政策压力下也不断改进环境有益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增加配备污染治理设施,追加污染治理投资,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这些演变趋势可以进一步从具体数字得到说明。

首先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劳动报酬由1985年的1 148元增长到2006年的5 804.6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8.2%。其次从环境政策来看,中国政府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单位征收排污费,排污费实际征收额由1985年的9.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0.1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7.7%。再从环境有益技术来看,节能技术属于重要的环境有益技术,工业能耗强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较好地反映节能技术的进步过程,因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环境有益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国工业能耗强度由1985年的5.3万t标准煤/亿元逐步降至2006年的1.9万t标准煤/亿元,下降了64%,年均下降4.1%。最后是排污强度,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变化过程大致相似,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演进过程,其由1985年的7.6亿标m3/亿元降至2007年的3.4亿标m3/亿元,下降了53%,年均下降2.1%。图1反映了上述指标1985-2006年的演变趋势,前两类指标呈上升趋势,后两类指标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根据上述逻辑链条关系,构建以下三个回归方程:

其中,income为实际人均收入,policy为环境政策,tech为环境有益技术,pollinten为排污强度,所有变量均取(二)变量选取和计算

笔者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作为人均收入的变量,排污费征收额作为环境政策的变量,工业能耗强度作为环境有益技术的变量,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作为排污强度的变量。数据选取1985-2006年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实际人均收入变量(income)的数据。由于难以获取分类征收的排污费数据,所以选取排污费征收总额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和《中国环境年鉴》(1996年、2001年、2007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环境政策变量(policy)的数据。工业能耗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历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除以相应年份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985年=100)对工业总产值作调整。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各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除以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数据与排污费数据来源相同。

(三)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选变量均属于时间序列变量,所以需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方法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利用Eview5.0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时间序列变量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应选取含(无)漂移项、含(无)趋势项,最大滞后阶数设定为6,按照SIC准则选择滞后阶数,采用Mackinnon临界值作为判别标准。如果ADF检验的t统计值小于某一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拒绝存在单位根的虚拟假设,表明被检序列在该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lnincome、lnpolicy、lntech、lnpollinten等四个变量均为单整序列I(1)。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现有理论认为,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环境政策改变,环境政策变化引起环境有益技术改变,环境有益技术变化引起排污强度改变,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证实。表2是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在人均收入与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等三组变量之间均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人均收入是环境政策的Granger原因,环境政策是环境有益技术的Granger原因,环境有益技术是排污强度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都不成立。可见,上述逻辑链条关系得到数据支持。

(五)协整回归

由于所有变量均属于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考虑在lnpolicy与lnincome、lntech与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与lntech等三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尝试进行OLS回归。同时,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法采用EG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回归的残差序列均属于平稳序列,因此可将这些回归视为协整回归。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用EG协整检验方法与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相同,但是其t统计量不再服从DF分布,而是服从Engle-Granger分布,临界值应参照EG协整检验临界值表,而非DF分布临界值表。表3是协整回归及协整检验结果。

表3显示,从收入增长与环境政策的关系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排污费征收额将增加0.73%;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排污费征收额年均将增长6%。从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的关系来看,排污费每增加1%,工业能耗强度将下降0.6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排污费年均增长6%计算,排污费增加将导致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从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的关系来看,工业能耗强度每下降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将下降0.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和工业能耗强度下降两个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推算,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将下降3.3%。总之,从边际传导力度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带动排污费征收额增加0.73%,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其将带动排污费年均增长6%,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下降3.3%。

协整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确实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有益技术改进排污强度降低的链式逻辑关系。不过,由于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劲度在经过环境政策和环境有益技术两个环节的放小作用之后,1%的增长只能使排污强度下降0.4%,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实际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将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的结论存在偏差。

(六)脉冲响应分析

虽然协整分析可以揭示lnincome与lnpolicy、lnpolicy与lntech以及lntech与lnpollinten等三组变量之间在长期内的一种均衡关系,但并不能揭示它们之间前后传导的时滞长短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要揭示它们之间动态的传导关系可以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将各组变量均视为内生变量,构建3个无约束的VAR(2)模型。由于本文着重关注居民收入如何影响环境政策、环境政策如何影响环境有益技术以及环境有益技术如何影响排污强度的变化等三个传导环节,所以仅选取lnpolicy对lnincome、lntech对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对lntech等三幅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进行分析(见图2)。从lnpolicy对lnincome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正向响应,第2期到第6期响应增强,第6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响应趋稳,这表明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随后有4年的适应调整期,此后才趋于稳定。从lntech对lnpolicy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滞后期,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负向响应,负向响应持续增强,在前10期内没有衰减迹象,这表明环境政策的实施对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将长期发挥作用。再从lnpollinten对lntech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排污强度对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会立即作出负向响应,不存在时滞,而且在第2期负向响应幅度迅速达到最大,第3期到第4期衰减,第4期衰减为0,此后又作出正向响应,第4期到第7期正向响应逐步走高,第7期后响应趋稳,表明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以迅速产生降低排污强度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持续期较短,前3年可以发挥作用,但3年后就不再具有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相反排污强度会小幅反弹,这表明环境有益技术必需连续不断地进步,才能持续地降低排污强度。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静态分析来看,对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排污费、工业能耗强度、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等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协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以及排污强度之间确实存在逻辑链条关系。居民收入增加,会促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政策强化,可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不过,由于中间两个环节起放小作用,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居民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使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评估出现偏差。

从动态分析来看,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分析显示,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适应过渡期;环境政策变化对环境有益技术的影响也有1年滞后期,但此后将产生持久且持续加强的负向影响;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立即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抑制作用持续时限较短,而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

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政策启示有:(1)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可以适时加强环境政策,适当缩短环境政策跟随居民收入变化的适应调整期。(2)由于环境有益技术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持续期限较短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所以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不可以一劳永逸,必需持续不断地推进。这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准,推动企业努力改进环境有益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激励企业积极自主地创新环境有益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持续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

参考文献

[1][5]Grossman, G. M. and Kruger, A. B.,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3914.

[2][6]Copeland,B.R.and Taylor,M.S.,2003, “Trade,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9823.

[3]曲如晓,马建平.中国工业制品出口贸易与环境目标的相容性评估——基于环境效应分解模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

[4][7]Grether, J. M., Mathys, N. A. and Melo, J. D., 2007,“Trade, Technique and Composition Effects: What is Behind the Fall in World-Wide SO2 Emissions 1990-2000?”, CEPR Discussion Paper 6522.

[7]Dasgupta, S., Mody, A., Roly, S.and Wheeler, D.,199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 No. 1448, Policy ResearchDepartment, World Bank.

[8]Cole, M. A. and Elliott, R. J. R., 2002, “Determin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Composition Effect: the Role of Capital, Lo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46(2003), pp. 363-383.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武玲玲

On the Chain-shaped Relationship among

Income Growth, Environmental Policy, Environmental Technique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Ma Jianping

上一篇: 扶贫履职报告 下一篇: 建筑施工消防安全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