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探讨3篇

时间:2023-01-12 10:33:19

摘要:流行音乐对音乐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影响,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育现状,提出关于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策略,既有助于推进初中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同时还有助于促使初中音乐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初中音乐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初中音乐教育探讨3篇

初中音乐教育探讨篇1

一、改变教学思维是五育融合的前提

五育融合是基于五育并举理念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它不是德智体美劳的叠加或简单拼凑,而是要将“五育”相互渗透,聚集于学生的课程活动中,从而实现整体的五育融合,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征的人。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指出:“五育融合中的德智体美劳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其中真、善、美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健和富为教育的手段价值,它们应该平衡在一起。”长期以来,很多音乐教师除了上好自己的音乐课,较少与其他科任教师交流,又由于学科特点,较少与学生探讨别的学科的学习内容。其实在学科之间,有很多可以互相渗透的内容。我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就有“探索音乐中的物理现象”“大课间跑操之适用音乐”“探索古诗词音乐之美”“英文歌曲的魅力”“抗战历史中的歌声”等诸多选题,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融合美育与智育,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既得到了知识水平的提升,也得到了音乐的熏陶,一举两得。初中生处于发育期的特殊阶段,情绪容易波动,如果音乐教师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多多交流,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一些问题学生或许就能得到更好的帮助。笔者多年来关注学困生,协同班主任工作,将一些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吸纳到合唱团、舞蹈队等第二课堂活动团体中,以乐润心,以乐养德。做一个有心的音乐教师,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音乐学科的教学不仅仅停留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追求,还要有音乐感知、音乐智慧、音乐审美、音乐实践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改变教学思维,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通过“以乐润德、以乐启智、以乐娱体、以乐审美、以乐促劳”等方式,更有效地提升音乐学科的整体育人实效,这是音乐教师实施五育融合的前提。

二、深入研究教材是五育融合的关键

要在音乐课堂上做到“落实美育熏陶、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传播体育精神、重视劳动教育”,深入研究教材是关键。“音乐是特殊的艺术,既抽象,又深刻而细腻,能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浸润心灵’或‘改进德行’。”音乐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五育融合不能为融合而融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融合侧重点。在研究教材时,音乐教师要牢记音乐教学属于美育范畴,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德育为先、智育为重,在合适的音乐作品或音乐活动中融入体育和劳育,以达到五育融合的目的。如表1的几个音乐作品,同样是歌曲教学,教学设计中的五育就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五育融合不是割裂的、单向的,而是交叉的、流动的。在音乐课堂的很多教学环节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教育目标融合在一起。如以上这几首歌曲,当教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唱黄河船夫的劳动号子时,同时也引导着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感受歌曲旋律的高亢优美、了解船工高强度的劳动性质、总结归纳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德育、美育、劳育、智育融为一体;当教师带领学生在铿锵的音乐声中学习武术抱拳礼等基本动作时,已经渗透了德育、体育与美育;当学生能与教师有感情地对唱“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时,已经达到了德育、智育与美育的融合;当“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的歌声响起,教师同时播放当下的、身边的各种爱心故事、志愿者图片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都已融入其中……五育融合的精髓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思考,在实际授课时有意识地融合,长此以往,五育融合的教学方式成为一种常态,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更为明确,更为得心应手,协同育人才能取得成效。

三、创新教学设计是五育融合的途径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学生是审美主体,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感受美的过程中,同时得到五育融合的教育,就需要教师创新性地设计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或聆听,或赏析,或歌唱,或编创,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指向“五育”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每个教学环节都以音乐为载体,在“寓教于乐(yue)”中达到育人的效果。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往往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以人音版音乐七年级教材《劳动的歌》这个单元为例,该单元所介绍的作品以“劳动”为主题,即各种劳动号子以及与劳动相关的歌曲。其中《军民大生产》的节奏和衬词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往往在学唱歌曲时就能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唱好歌曲的前提下,进一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平时的劳动经历为歌曲创作新的歌词并演唱出来。这是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设置,学生会回忆自己参与过的劳动,并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与原歌词寻求对仗关系,再将词曲结合,把自己参与的劳动场景描绘出来。比如学生们熟悉的大扫除或者垃圾分类,还有这两年的抗疫行动。当学生唱出自己创作的歌词时,毫无疑问他们是极为自豪的,一方面为自己的创作,一方面也为自己曾经和此时参与的劳动(歌词创作本身也是一种劳动)。这时,审美的体验、情感的升华远远胜过对歌曲本身的学习,歌声成为审美、创美的载体,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都融会贯通在一起,达到了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音乐课要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审美的功能,切忌把音乐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历史课。

四、真实教学评价是五育融合的保障

在开展指向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充分领会课标中有关评价的论述精神,设定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音乐的审美特性使之不能像文化课一样完全由笔试来衡量学习成果。在设计笔试题时,应充分体现“音乐是聆听的艺术”,以聆听音乐、边听音乐边答题为主。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使笔测不致沦为记忆的生搬硬套。如以下命题(见表2):除了笔测,音乐学科还应该有艺术实践的测评。“班级音乐会”就是很好的综合测评方式。在“班级音乐会”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设计的节目单中看到学生对节目形式的表述是否正确(智育),可以从节目表演中看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德育、劳育),可以看到学生的表演是否体现了“美”(美育)。此外,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艺术实践也应该列入测评范围。比如学习京味歌曲《唱脸谱》,可以设计以下测评方案(见表3):威金斯指出,真实性评价是“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或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真实性任务,以便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展示和证明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基于此,真实性评价是一种整体性的评价理念,基于五育融合的音乐综合素质评价也不是各种素质的并列叠加,在设置测评内容时同样要努力挖掘测试内容中不同素质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之尽可能真实客观地体现学生学习的水平,体现五育融合的达成度。五育融合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尽可能地发挥个体潜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尤其需要教师尽可能地重视审美的教育、心灵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更加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如此,教师才是完整的教育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单纯地注重歌唱欣赏与律动游戏,更应该深入探索教材的人文内涵,把五育并举的理念放在心头,树立五育融合教学生态观,不以学科壁垒禁锢自己的育人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五育”因素,牢记全面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心尽力。

作者:洪瑾宜

初中音乐教育探讨篇2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因此,音乐学科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人民,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初中音乐教师有必要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弘扬伟大的劳动精神。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一、在学习音乐起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与劳动的关系

音乐教师在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了劳动生产对于音乐的起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音乐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音乐起源的学说。在我国有关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中,《乐记》中有这样的表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意思是“音乐,是人的性情、情感的直接表达,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就音乐的起源来说,音乐的实用功能要早于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密不可分,它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其次,音乐教师向学生介绍生产劳动对音乐起源的重要作用。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生存,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辅助劳动的生产工具,又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出以整齐的叫喊声指挥生产劳动,而这种叫喊声与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的动作相呼应,协调了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减轻了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的疲倦,交流了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的情感,不仅提高了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也对音乐中节奏和音高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长此以往,人类在形式多样的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锻炼、提升着自己的节奏感和音律美,为音乐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我们熟悉的劳动号子就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节奏、统一步伐、统一情绪而发出叫喊声,这种叫喊声密切贴合并完全依附于全部的劳动方式以及全部的劳动过程中。再次,音乐教师向学生介绍生产劳动对乐器起源的重要作用。在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或许就是原始乐器的雏形。生产工具在人类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出规律且具有节奏感的声音,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叫喊声相呼应,为生产劳动伴奏。人类也由此得到启发,把那些可以发出乐音的生产工具作为乐器使用。我们熟知的打击乐器“磐”,它最初的形状就与新石器时代的“石庖丁”非常类似,而古代的“角”既是打猎工具,也是一种乐器。因此,乐器是在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接着,音乐教师向学生介绍生产劳动对歌舞艺术起源的重要作用。将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叫喊声、生产工具发出的声音,配以形式多样的劳动生产动作,就形成了原始的歌舞。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进步,逐步用叫喊声、生产工具伴奏声、劳动生产的动作来记录生活,如狩猎、祭祀、丰收等重要的生活瞬间,久而久之,就成了相对独立的歌舞艺术。因此,歌舞艺术是在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音乐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音乐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最终,音乐就以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不停地向前发展。

二、在学习音乐体裁劳动号子的过程中体验劳动之美

劳动号子、小调和山歌是中国民歌三种重要体裁,在全国各地各民族中分布广泛,是中学生应该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和学习的基本内容。例如,劳动号子因其与劳动地区、劳动民族、劳动群体、劳动形式、劳动强度等相关,需要以不同的种类、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演唱方式来统一劳动的步调,一领众和往往成为其主要演唱形式,而节奏又是劳动号子的关键。劳动号子是最易引起兴趣、最易掌握的,所以教学中常常从劳动号子入手来学习中国民歌。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劳动的歌”为主题,选编了搬运号子《哈腰挂》、农事号子《杵歌》和《嗺咚嗺》、船渔号子《船工号子》进行学习,包含了最重要的几种劳动号子的类别。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后,能够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劳动的歌”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相关的音乐知识,再到劳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碰撞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的音乐知识以及不同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例如,作品《船工号子》是电影《漩涡里的歌》中的一首插曲,是作者在广泛吸收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基础上创作的男声独唱歌曲,歌曲保留并突出了川江船工劳动的典型特点。音乐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三点:一是学生对“船工”这个职业是比较陌生的,本节课要让学生简单了解这个职业;二是“劳动号子”这个知识点之前没有学习过,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三是要让学生对学习劳动号子产生兴趣,尊重并赞美劳动者乐观和大无畏的精神。基于以上设想,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的导入环节,音乐教师让几名男同学一起抬钢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始不知如何发力,接着一名同学喊口号,大家一起使劲儿,最终成功地将钢琴调转了方向。这个时候,学生对学习劳动号子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起初几名男同学是如何抬动钢琴的?为什么最后改变了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找到答案。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劳动号子,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动会拔河比赛时,班主任是如何喊口号的,同学们又是如何喊口号的,以此进一步阐述劳动号子的特点。教师用学生常见的情境引导他们学会知识——劳动号子是在集体生活中,以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呈现出来的、歌曲节奏与劳动节奏一致的一种音乐体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播放船工劳动的视频,学生一边模仿船工劳动时的动作,一边喊口号,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号子对生产劳动的作用。当学校的绿色种植基地的土豆、玉米收获的时候,同学们就会喊着整齐的口号,齐心协力把成熟的土豆、玉米搬运到指定地点,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进而理解并尊重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三、在学习塑造、歌颂劳动者形象的音乐作品中培育敬业精神

中外音乐家们在很多的音乐作品中都塑造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形象。例如,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魅力歌剧”为主题,选编了西方经典歌剧进行学唱和欣赏。其中《自由射手》中的《猎人合唱》就塑造了猎手在林中狩猎时英姿飒爽的形象,表现了猎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充满了欢乐气氛;而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我是城里的大忙人》则塑造了理发师忙忙碌碌工作却又乐在其中的情景,表现了理发师积极乐观的心态。学生在学唱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初步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自古以来,人们赞美勤劳、歌唱奋斗,为美丽的劳动者们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赞歌。在这些作品中,我国作曲家创作的一大批“劳动者之歌”极富特色。一代代作词家、作曲家用他们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歌颂各行各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随着音乐学习的深入,音乐课上可以穿插学习歌颂劳动者的音乐作品,如《彩色的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渔家姑娘在海边》《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等。学生在演唱或欣赏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继承了中华民族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四、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中激发劳动热情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到、听到了许多关于劳动的音乐,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进行劳动,从而愿意劳动、感受劳动之美。首先,全校师生进行大清扫时或在学校绿色种植基地劳动时,播放《军民大生产》《劳动最光荣》《大家来劳动》《丰收的节日》《丰收锣鼓》等音乐。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劳动,在劳动中实践音乐课上学过的相关知识,不仅促进了音乐知识的学习巩固,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一举两得。其次,班主任在学校每天的收纳整理环节中播放优美抒情、节奏感强、积极向上的音乐,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收纳整理自己的书桌、学生柜,心情得到愉悦,干劲儿十足。最后,周末或假期时,学生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伴随着音乐劳动,心情无比舒畅,不再觉得劳动是枯燥的、无趣的,而是光荣的、幸福的。当然,我们所说的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应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要处理好理论学习(音乐作品的学唱和欣赏)与实践锻炼(劳动实践)的关系。音乐作品的学唱和欣赏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基本理论主张以及劳动相关规则,并作为劳动实践的指南。劳动实践重在将音乐作品的学唱和欣赏过程中学到的与劳动相关的内容转化为劳动实践的动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在开展教学时,两者要兼顾,切实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劳动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标志性特征。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应是音乐教师长期探索并潜心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更用心地去研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及音乐教材,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吃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拓展,让自己的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意义,真正地把“五育并举”落实到音乐教学的深处。

作者:朱婕 单位: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初中音乐教育探讨篇3

一、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即叛逆期,在这一时期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日常事物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采取的是讲授式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上全程都是教师在讲授音乐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好感度逐渐下降。流行音乐一直以来都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优化音乐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以此不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

(二)有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音乐知识体系流行音乐作为时展的产物,初中教育作为学生音乐素养养成以及学生音乐知识体系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趣味性,而且由于流行音乐包含了多种乐理知识,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音乐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音乐情境中,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抵触感,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到音乐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品味,实现初中音乐教育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元素,优化与创新初中音乐教育模式,带动初中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对初中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全国中学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工作已经进入初级阶段,在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以达到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目的。但是在实际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从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以及授课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分析,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目前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初中教育体系中一直以来都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作为教育重点,由于音乐不作为学生中考的必考科目,因此音乐教育普遍不受到校方重视。目前大部分中学已经在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但是由于经验有限,加上校方领导没有对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工作产生重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所调查的学校基本都开设了流行音乐课程,但是在实际中大部分都没有统一的音乐教材,并且没有按照大纲开设课程,对于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落实情况不是特别理想。除此之外,初二、初三关于流行音乐课时大大缩减,甚至一部分学校停止了音乐教学,严重影响到初中音乐教育质量。

(二)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设施是初中音乐教育开展的基础,是音乐实践教学的关键保障。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在引入流行音乐后,并没有增添相关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完善的教学设施作为基础,部分流行音乐课程教学是无法顺利开展的。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流行音乐课程涉及的音乐教学设备种类和数量比较多,并且价格比较高,一部分音乐设备还需要从国外购买,大部分中学教育资金有限,在该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且不容易获取的音乐设备没有购买,进而导致初中音乐教育设施不完善。

(三)教学方法单一在引入流行音乐后,由于教育理念比较落后,部分学校在音乐教育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音乐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课堂上,全程都是教师在讲授关于音乐的知识内容,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流行音乐加入到音乐教育中的改变,课堂气氛仍旧是“死气沉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引入流行音乐优化音乐教育,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优化效果。

(四)教师音乐素养较低初中音乐课程在整个初中教育体系中所占的课时比较少,初中音乐教师的工资水平比较低,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大部分学校所聘请的音乐教师年龄均在40岁以上,年龄比较大的音乐教师虽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这一部分教师所掌握的流行音乐知识比较少。并且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比较严重,对于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存在错误的认识,否认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初中音乐教师对于流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存在一种抵触心理,进而导致初中音乐教师流行音乐素养比较低,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音乐教师并不了解流行音乐,只有极少数一部分教师掌握了流行音乐方面的知识,现有状况不利于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的策略

(一)协调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课程设置为了凸显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优化效果,学校必须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合理设置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课程。首先,学校要积极按照教学大纲开设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大纲是音乐课程开设的主要依据,按照教学大纲确定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并且规划流行音乐教学计划。其次,合理分配初中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教学课程的课时,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流行音乐教学课时不能低于30%,在每学期流行音乐课程节数不得少于15节。在课时设计方面,流行音乐教学课时不能过多,同时也不能过少,课时过多会改变初中音乐教育的本质,将初中音乐教育改变为流行音乐教育;课时过少会体现不出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的效果。最后,学校要使用统一的音乐教材,音乐教材的编制要考虑流行音乐歌曲与传统音乐歌曲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歌曲都适用于初中音乐教育,根据初中音乐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宗旨,选择一些爱国、团结方面的流行音乐歌曲,比如《我的中国心》《众人拾柴火焰高》《龙的传人》等,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精神。合理设置初中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课程,有助于初中音乐教育工作更好地组织与开展,保证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实施效果。

(二)完善教学设施完善的音乐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流行音乐教育效果,为了适应初中音乐教育改革的需求,学校要加大初中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流行音乐教学需求,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善初中音乐教学条件。音乐教学设施包括音乐设备与教学设备两种,其中音乐设备方面,学校要采购一些与流行音乐相关的音乐设备,比如钢琴、电子琴、吉他、音响等,在教学设备方面,学校要引进一些数字化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流行音乐五线谱电教板、收音机、流行音乐教学软件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接触到流行音乐设备,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三)基于流行音乐创新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并不是完全开展流行音乐教育,也不意味着对传统音乐的完全摒弃。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比较低,传统音乐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是音乐是相通的,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比如教师在对传统民族音乐《八月桂花遍地开》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几首与该传统民族音乐韵律相似,或者曲风相似的流行音乐,在流行音乐带动下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民族音乐《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传统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流行音乐的美感,促使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良好的培养。

(四)提高音乐教师流行音乐素养教师在整个流行音乐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非常考验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传统音乐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流行音乐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将二者有机融合,准确寻找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融合的切入点。因此学校方面有必要培养和提升初中音乐教师的流行音乐素养,学校一方面要引进一些具有较高流行音乐知识水平的教师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音乐教师进行流行音乐教学培训,全面提升中学教师教学水平,为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

四、结束语

流行音乐对音乐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影响,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育现状,提出关于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策略,既有助于推进初中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同时还有助于促使初中音乐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初中音乐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笔者个人能力有限,并且此次查阅的参考资料也比较少,对于引入流行音乐优化初中音乐教育的策略研究内容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仍会在该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促进初中音乐教育的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然.情感互动,课堂应用——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26-227.

[2]荣琴.让跳动的音符演绎活跃的师生课堂——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高效化路径探析[J].戏剧之家,2021(15):114-115.

[3]蔡文娟.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思考——初中音乐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的研究策略[J].北方音乐,2020(10):197-198.

作者:李亚莹

上一篇: 养老保险制度探析3篇 下一篇: 农业机械发展策略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