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任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16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1)

初中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健全学生人格的重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体育严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一味应付老师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每到体育课时,就借故溜掉。因此,要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跟新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重视构建以问题探讨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笔者根据任务驱动法的理论特点,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情况,发现了任务驱动法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在学习集体性项目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任务驱动法充分利用了集体性项目竞争性的的特点,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激情与竞争意识。

一、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理论与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源于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中的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设立真实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得教学建立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真实问题与事件上。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任务驱动法一般设立创设情境、明确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效果评价这几个环节。它重视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面对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资料信息,促进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知识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反应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了这一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法不仅强调在知识的习得中以学生为中心,更重视学生主动加工信息,构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摆脱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身份,化身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在建构主义的引领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法很适合体育集体性项目的训练特点,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学科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时具有鲜明的优越性。因为体育学科不仅具有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们真实的面临着教学中的挑战,而且体育学科的操作性很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必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二、任务驱动法在篮球中的应用

篮球运动因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对抗性等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但是在篮球课上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内容过多,学生们对五花八门的技术动作、基础战术、全队战术一脸迷茫。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又过分重视了对技术动作的练习。学生们在这些理论与技术训练中受到挫败,丧失了对篮球的兴趣。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情况,它让学生切身领会到篮球运动中的精髓,让学生尽享篮球的精彩。

教师应该提前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做好课堂设计。在教学中,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从第一周到第九周,重在学习基础技术与竞赛规则,后几周以循环比赛为主,每次课中结合学生的比赛情况,进行20分钟左右的技术讲解。在每次课前,向小组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探索,在课结束前,进行小组经验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篮球技巧,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补充与完善。

此模式使学生摆脱了枯燥无味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技巧,并吸取了他人的经验,做到对技巧的灵活运用。此外,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了学习热情并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并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

三、任务驱动法在集体性项目中的优势

任务驱动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学生们通过运动训练掌握了动作要领,而不是老师的反复讲解中,这样学生真正掌握了动作要领,还增加了成就感。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根据成绩评定的,初中生又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因此他们为了在比赛中表现优异,增加了课外练习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了同学间的感情,使他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够充分。现在的小组训练与小组对抗比赛促使学生同心协力探讨分析团队中存在的问题,相互配合、相互鼓励,不断改进,提高团队竞争力。

结语:任务驱动模式使得体育课堂充实而精彩,学生们喜欢上了体育课,教师们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得初中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2)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初中教育历来成为教育体系所关注和发展的重点。不仅因为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是因为初中教育的难度,初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也因此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和各项能力的重要养成期,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教育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以后的继续教育中得心应手,也有利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生在接受这一阶段教育中的难点和重要点。初中数学一直是初中阶段学习的关键学科,可以说是整个教育中的主体,数学学习的质量对于教育整体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初中学生所关注的对象。初中数学的教育和学习意义重大,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任务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情况下,做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将对整体教育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概述

历年来,初中教育得到了国家的极大关注,基础教育也在国家的主导之下,做着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数学教育在理论教学上更加强调素质教学,新的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育要求这种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并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创新能力为重点。这就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灵活处理。

任务驱动法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它以贴近实际、趣味性强的教学特点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认可,对于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所提出来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通过具体而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和任务安排,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具体的情境,在情境中安排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学习中通过解决相关的任务和问题,逐步地掌握一些数学理论和知识。

二、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方式。

任务驱动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要求严格的实现方式,对学生和老师的课堂交流和互动提出了相关要求,只有在满足这样的条件之下才能实现任务驱动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初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一些事物和问题有了基础的了解和认识。由于要在任务驱动法的作用之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就对学生的相关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任务驱动法在设定的情境之中,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和任务,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进行逐步的解决。这一个过程是学生在运用基础知识克服难题并在这一个环节增加认知的过程,故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前期的知识素养。实际情况是,由于接受了初中之前的相关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充实的知识基础,已经具备了利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而,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任务驱动法是具有实际的操作性的。

(2)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初中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因为初中课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及长期执教养成的固定模式,数学教学往往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师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观教学态度和方向就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相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倒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学习过程中不能体现自己的主观意志,由于这种被动的接受,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的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情境任务的组织者、完成任务的帮助者、以及数学知识的提取者的角。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聪敏才智努力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任务驱动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完善

在很多的学校中,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在当下的环境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尴尬的情况。素质教育诚然是当今教育的主流与方向,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教育及学习的方法与方向所发生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这也就导致了任务驱动法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很难拥有充足的时间来组织这样的学习过程,即便是有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长期下去,任务驱动法变形同虚设了。

为了使任务驱动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最大限度地的发挥作用,教学的管理者或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设定情境的时候,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适当控制情境的规模和任务的难度,根据时间融入进适当数量的问题,防止由于时间的不足而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可以之为范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掌握。任务驱动方法只有在灵活的运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3)

一、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及市、县贯彻实施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动员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为自治区示范职校,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切实做好“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篇文章”,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二、招生任务

根据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要求及百色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任务,2010年**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任务1200人。

三、实施步骤

1、计划部署阶段(2010年**月20日-**月30日)。制定《**县2010年度**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各初中学校校长会议,明确招生任务,明确送生指标,签订责任状。

2、宣传动员阶段(2010年**月8日-**月25日)。**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宣传动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已在2010年春节前进行,主要是利用街日面向社会进行宣传;第二阶段为2010年**月8日-**月25日,在各初中学校面向毕业生进行宣传。主要工作任务是:(1)各初中召开初三年级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会议,做好宣传动员工作。(2)由县职成股牵头,成立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参与的职校招生小组,深入各初中学校进行宣传。(3)各初中学校组织初三年级学生代表到**职业技术学校参观。(4)**职业技术学校利用县有线电视台、政府网等媒体扩大宣传效果。

3、材料上报阶段(2010年**月28日-**月30日)。各初中学校组织学生填写意向表,并造册上报县职教攻坚办公室。

4、输送学生阶段(2010年**月5日-**月6日)。各初中学校统一送生,并指定一名领导及相关班主任带队,按时组织学生到**职业技术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四、领导机构

成立**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担任办公室主任,组员由县教育局招生办、职成股、职业教育攻坚办及职校相关人员组成。

五、措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在县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职业技术学校及各初中学校要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并指定一名校领导具体抓,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委员长亲笔为**职业技术学校题写校名,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我县乃至广西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做强做大我县职业教育是落实吴邦国委员长作出“做好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篇文章”批示的具体行动。因此各初中学校要把**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工作当作学校教育教学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主动配合县职业教育攻坚办和职校招生小组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动员工作。**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印制招生宣传材料,在深入各初中学校进行宣传时,发放到学生手中。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标教育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进一步强调了数学课程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撼动的地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构建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标准体系,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W习习惯和数学素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创新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评价等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应用学科,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职责,能够与时俱进,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本质而言,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标,同任务整合在一起,由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目标和需求,设计教学大纲,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应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来保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总的说来,教师所设计的任务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隐藏在任务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自主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转变以往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整合旧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更加符合新课标教育改革理念,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目的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丰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储备,锻炼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以任务为表现形式,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从名称来看,主要是以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任务设计需要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需要,以此作为关键内容,任务设计合理与否,都将影响到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能否有序开展,为实现教学目标带来一定阻碍。由此,任务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能否有序开展的关键点,所以教师应仅仅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任务,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由众多小的学习目标组成,每一个小的学习目标都是通过任务来实现。所以教学任务设计需要更具层次感,由浅入深,主机完成任务目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会感到成功的喜悦,精神上获得满足,从而增加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2]。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三角形的图片,联系实际生活寻找三角形,在这任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创设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以此为任务开展探索过程。

(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并非是教师向学生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自护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学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获取新信息,同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整合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阶段特性,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差,过于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如果想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设置任务,学生利用学具中的塑料棒组成任意三角形,测量三边的长度。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利用所学知识来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和第三边关系[3]。由此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帮助。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有充分明晰这种概念,才能保证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内容,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初中数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基础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为了更为合理有效的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必要的,任务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生活,有针对性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突显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优越性,以求更好的在教学活动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5)

初中教育观念是人们对初中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根本看法与认识,现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德育目标具有盲目的缺陷,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时间以来,大众受那种“注重智力而轻视品德培养”的传统初中教育观念所制约。正因如此,想要增强德育实效性,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和认知态度。在初中教学中,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各方沟通,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良性教育互为填补,形成有力的支撑。而对于班主任,重要的是加强与家长联系,尽量能够定期与家长谈话,让家庭能够更加了解学生在学习以及品德方面的成长情况,并且根据学校各种学习重点,确立家庭在教育中的任务,相互弥补缺失。通过子女的不断成长,影响家庭价值观、品德观;通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逐渐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2.在班级中,班主任应当以自身为榜样,信任、宽容正在关键成长期的学生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6)

近年来,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推行,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却又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以川北南充市为例,目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如下一些困境。

1中小学学生大幅度减少.办学规模萎缩

2005年,南充市共有小学3660所,其中农村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小学2718所,民办小学630所;全市小学共14218个班,其中农村小学9593个班;城市(县城)小学平均班额57人,农村小学平均班额35人;全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338629人,占全市小学在校生的56%。普通中学共有556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农村普通中学279所,包括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50所。农村民办普通中学8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全市普通中学共有7448个班,其中农村初中班1999个,高中班47个。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19414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学生106438人,占全市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3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2076人,其中农村高中在校生2952人,仅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大小的2%。据南充市年初统计:农村小学生、农村普通中学生、农村普通高中生分别为338629人、106438人、2952人,分别减少117983人(含毕业57440人)、42170人(含毕业33144人)、1343人(含毕业804人),全市撤并530个学校点。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减少数量较大,办学规模逐渐萎缩。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偏低

2005年,南充市小学教职工27073人,专任教师25259人,代课教师1476人,兼任教师73人。其中,农村小学教职工14362人,专任教师13676人,代课教师1080人,兼任教师36人,农村小学减少教师2517人。南充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20%,其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者170人,专科学历者4587人,高中学历者8322人,高中以下学历者597人,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的54%,学历达标率仅为35%。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3658人,代课教师529人,兼任教师61人。其中,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代课教师191人,兼任教师5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仅占全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28%,农村普通中学代课教师占全市普通中学代课教师的36%。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9.30%,普通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76%。其中,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者38人,专科学历者78人,学历达标率为33%;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研究生毕业者5人,本科学历者914人,专科学历者4718人,高中学历者908人,高中以下学历者10人,学历达标率为86%。

3办学条件艰苦。学校危房改造任务艰巨

2005年,南充市农村小学占地面积4092195m。、校舍建筑面积1285832m2、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830967m2、行政用房面积67662m2,分别占全市小学上述办学条件的67%、61%、65%和52%;南充市农村初中上述办学条件的面积分别为293184m2、1024803m2、414121m2、45169mz,分别占全市上述办学条件面积的52%、48%、51%和4096;南充市农村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的面积分别为134691m2、34963m2、8588m2、2168m2,分别占全市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面积的4%、2%、2%和2%。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学校87所,其中农村小学23所,仅占达标学校的2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80所,其中农村小学19所,占达标学校的2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75所,其中农村小学15所,占达标学校的20%;建立校园网学校69所,其中农村小学13所,占建立校园网学校的19%。各类学校危房面积156122m2,其中农村普通中学危房面积35016m2,当年新增36532m2;农村小学危房48741m2,当年新增9926m2。

4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005年,南充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辍学7742人,辍学率为1.28%;而农村小学辍学30418人,辍学率约为9%,远远高于全市小学辍学率。南充市普通初中在校生319414人,辍学13061人,辍学率为4.08%:而农村初中辍学7059人,辍学率约为7%,亦高于全市普通初中的辍学率。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3676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14人、小学高级职称者6054人、小学一级职称者5570人、小学二级职称者668人、小学三级职称者28人,未评职称的小学教师1342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79人、中学一级职称者2127人、中学二级职称者3656人、中学三级职称者47人,未评职称者338人(其中初中未评职称者331人、高中未评职称者7人)。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约为44%,农村普通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约为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太低。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35%、86%、33%,均低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20%、90.70%和69.30%)。农村教师队伍高级职称的比例、学历达标率偏低,骨干教师数量尤其偏少且不稳定。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进行,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南充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43万人,约占农村学生74.4万人的57%。部级贫困县仪陇县“留守学生”为10万人,占62.99%,嘉陵区“留守学生”所占比例亦高达63%。

二西部农村教育的出路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进程。

l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改革。以川北南充市为例,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2005年,南充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42.90万贫困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38.70万贫困学生免交杂费,“两免”资金达9061.30万元;全市新建学生公寓10.10万平方米,寄宿学生达50万人:有效地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市政府《关于资助特困家庭子女入学的通知》得到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从长远来看,巩固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必须从传统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融资体制,通过“校银”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融资模式,发挥融资体制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日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确保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确保农村贫困学生能够获得政府的资助,确保学校图书、仪器等办学条件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同时,要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市场功能,以盘活农村教育资源。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全体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使广大农村人口素质得到根本性提升。

2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从川北南充市的实践看,2005年,南充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积极改革分配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公推公选”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20%、90.70%、69.30%。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45岁以下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3.20%、86.42%、69.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45岁以下者所占的比例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就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言,正如前文所述,情况并不容乐观。为此,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必须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与校长人事聘用等统筹管理的责任,制订适合农村实际的义务教育人事制度,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实行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服务期制”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的“学习进修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修改教师编制制度,规范代课教师制度,出台流入地对流出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放宽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重建,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支持乡村优秀骨干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和入选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并给予政策倾斜。

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7)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2-0076-07

一、研究的意义

(一)提高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对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不断暴露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本科教学质量的下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致把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2007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党中央与国务院把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到国家的战略层次,彰显了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也表明了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持续的、终身的过程,大学初任教师处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大学初任教师由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一个教育者,初任教师如可适应角色转变的需求,尽快进入大学教师角色,站住“讲台”、甚至站好“讲台”,成为初任教师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从教学学术的角度研究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正是为了促进初任教师扮演好教育者角色,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智慧等,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初任教师教学专业发展

教学学术思想由时任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于1990年出版的《学术水平的反思——大学教授的工作重点》一书所提出,博耶认为学术应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这四种学术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学术就是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传播知识、创造知识,使学生更加容易有效地学习与接受知识。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也创造知识和扩展知识;教师的教学既在培养学生,又在造就学者,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也要推动教学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具体地讲,教学学术就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并对其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探究,通过对教学时间过程与结果等进行评价、交流、反思等方式来改进或改善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积极作用。教学是大学初任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教学专业发展是大学初任教师的根本与核心所在。教学学术就是促进大学初任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博耶的教学学术理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教学专业”的发展,而“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牢固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认真处理好“教学学术”与专业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自觉加强关于大学教学本身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作为大学初任教师,虽然可能处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在关注与研究教学本身、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同样的使命,因而大学初任教师应该也必须关注与研究教学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不断促进自身教学专业发展。对于大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教学学术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

(三)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体系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8)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64-08

义务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均衡发展又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青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区域、城乡与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强调“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求“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必须找寻并破除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与政策的阻碍,通过制度重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共生发展。

一、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断裂与失衡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它具有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范畴,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而且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无论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质量与水平上均有很大的差距,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失衡不仅与党中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追求有相当的反差,而且会给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带来隐患。下面仅以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为例,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差距

从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物化办学条件来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上存在巨大差距。以2010年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情况为例,当年全国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械配备、美术器械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的比例分别为55.48%、52.19%、48.55%、47.64%和54.62%。全国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械配备、美术器械配备、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的比例为69.53%、68%、62.4%、61.67%和74.55%。当年城镇(城市和县镇合并统计)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械配备、美术器械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与建立校园网学校数比例为67.21%、72.02%、69.47%、67.94%、73.58%、46.07%;农村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械配备、美术器械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与建立校园网学校数比例分别为52.88%、47.81%、43.93 9/6、43.16%、50.43%、9.28%。农村小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镇小学的差距也很大,分别比城镇小学低14.33、24.21、25.54、24.78、23.15、36.79个百分点。在普通初中方面,农村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械配备、美术器械配备、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与建立校园网学校数比例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比城镇初中低7.41、11.83、13.49、13.51、9.75、20.89个百分点。在生均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册)、生均电子图书藏量(GB)、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万元)方面,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也有较大差距。同样以2010年小学为例,当年农村小学生均拥有教学用计算机0.0294台、生均图书藏量14.47册、生均电子图书藏量0.1624GB、生均固定资产总值0.4381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镇小学的差距更大,城镇小学生均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生均电子图书藏量、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是农村小学的1.87、1.10、1.27、1.29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物化办学条件上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极不平衡。

(二)城乡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差距

从城乡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十分明显。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与2001年比较,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均有较大增长,分别是2001年的3.42、3.27、9.4、7.36倍。但城乡仍不平衡,差距没有缩小。在2001~2007年期间,这一时期城镇和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虽得到稳步增长,但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占城镇比例仅为53.39%~59.66%,两者差距幅度一直在40%以上;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城镇的比例仅为52.95%~68.65%,与城镇相差幅度达31.35 %~47.05%。同样,农村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也远低于城镇普通初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仅为城镇的49.71%~57.02%,两者差距幅度也一直在42%以上;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仅为城镇的56.29%~67.49%,与城镇相差幅度达32%以上。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直接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办学物质条件的差距,最终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的失衡。

(三)城乡义务教育的师资配置差距

从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看,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质量差距巨大:(1)从城乡中小学专任教师中代课教师的比例来看,2010年我国小学教职工中代课教师数占当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3.63%。在城市小学中,代课教师数占当年城市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3.01%,县镇小学中代课教师数占当年县镇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93%。而农村小学中代课教师数占当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4.59%,农村小学中代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近1个百分点,比城市和县镇高1.58和2.66个百分点。(2)从城乡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情况来看,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比例不仅远低于城镇中小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年我国城镇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高中以下各级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0.224%、34.64%、52.8%、12.18%、0.16%,农村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高中以下的比例分别为O.0299%、15.19%、55.93%、28.12%、0.724%,城镇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为农村小学的7.49倍和2.28倍。而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则大大高于城镇小学。在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方面,农村初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分别为O.199%、54.62%,而城镇初中则为0.894%、68.37%,城镇初中是农村初中的4.49倍与1.25倍。农村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则高于城镇初中。(3)从城乡中小学专任教师职称情况来看,2010年全国城市小学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2.05%和55.96%,农村小学仅为O.75%、49.4%。城市小学分别是农村小学的2.73倍与1.13倍,比农村小学分别多l_3和6.56个百分点。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21.96%,农村初中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8.92%,城市初中比农村初中高13.04个百分点,是农村初中的2.46倍。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存在的差距,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制度与政策根源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制度与政策根源,从根本上说源自城乡教育分割形成的二元结构。在城乡教育分割、分离、分治的二元结构之下,义务教育领域一系列的制度及其政策安排,导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分化和严重失衡。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制度成因

1.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的影响

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与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关联。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之后,我国开始确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决定》指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强调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从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的设计初衷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调动地方投身基础教育的积极性,但它强化了地方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办理责任和义务,在义务教育领域“将本应主要由国家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其结局是不仅加重了农村和农民的负担,而且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延续与扩大。”

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确立之后,地方开始担当起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责任,城乡义务教育由此被一步步分割。《决定》指出:“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此项收入首先用于改善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不得挪作他用。”1992年3月14日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中央和地方财政视具体情况,对经济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给予适当补助。”“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重任主要下嫁到县、乡(镇)人民政府和广大百姓,加重了农村与农民的教育负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举措“看似可广泛调动社会各界投资义务教育积极性,实则为政府责任转嫁提供了制度基础。”200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之后,我国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规定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基础教育负有主要责任。2006年修订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但乡(镇)人民政府仍然要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它“忽视了义务教育的纯公益性特征,固化了‘谁办学谁掏钱’的原则,并不可避免地将城乡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与财力差异带入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中。”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导向,农村义务教育仍然难以获得有效、及时的资助。

2.义务教育师资人事管理、配置制度的“城乡失公”

在义务教育师资人事管理、配置制度方面,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及政策的“城乡失公”亦非常明显。①在基础教育师资资源配给上,首先考虑满足城市需求,城市中小学编制较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较少,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是不同的师资配备标准,如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阶段,农村为1:18.0,县镇为1:16.0,城市为1:13.5;小学阶段农村为1:23.0,县镇为1:21.0,城市为1:19.0。在教师人事制度上,更多地向城市中小学倾斜,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较为困难,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医疗卫生、住房条件较差,获得高层次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远低于城市。以城乡中小学教师在住房上的待遇标准为例,城乡中小学教师亦有相当的落差和不同。如我国《教师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城市教师的住房由国家规定标准并通过政府拨款予以资助或提供,而农村教师的住房一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乡镇统筹由农民自己所负担。在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管理、配置的“城乡失公”之下,城乡教师队伍在编制水平、福利待遇、能力素质、专业发展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大,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与学科教师等优质教师资源主要分配、集中在城市中小学尤其是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不仅优质教师欠缺,其英语、艺术类等课程的专业教师也严重短缺,农村中小学不仅缺乏吸引优秀教师加入的能力,相反还出现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单向的“趋城性流动”,教师流失严重。

3.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制度的“城乡失衡”

在义务教育财政投人制度方面,我国最初是由中央财政统一负责,列入国家预算,由中央统一下拨。到了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体制,过渡到以乡村为主的分级办学经费投入体制。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开始进入到县级政府为主、乡镇级政府为辅的投入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9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具有高度分权化的特点,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县、乡、村以及家庭缴纳的学杂费。这种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的多少以及经费的分配差异主要依赖于学校所在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家庭的富裕程度”,城乡义务教育的投入差距不断拉大。

从2001年开始,针对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乡和村级财力的削弱,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开始确立起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人体制。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重心从县、乡级政府以及村提升到县级政府。在这一体制之下,“各县级政府成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乡镇政府不再担当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而只是具有‘办学’的管理职能”。从形式上来看,这一体制比以乡镇为主无疑有进步,但即便是“以县为主”,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主体和责任仍然是过分下移,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基本摆脱了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县级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种政府问财权与义务教育事权责任的不对称安排,造成我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加上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不健全,城乡和地区间义务教育投入的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不少县由于县级财政的薄弱,难以支撑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仍然诉求于乡镇。如根据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际上主要还是由农民自己负担。在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各种集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幅减少,而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额度又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需求,使原本就短缺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更加陷入困境。2006年国务院规定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之后,我国开始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但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原有差距过大以及原有政策的巨大惯性一时难以逆转,导致目前城乡义务教育的财力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依旧短缺,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短板。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政策因素

1.“精英化”义务教育政策取向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巨大失衡,与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精英化”的政策取向有关,其核心体现便是从小学延至大学的重点学校政策的实施。

早在建国初期,就指示要办重点中学。195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各级全日制的正规学校中,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经常的基本任务,而且应当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1962年12月21日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通知”明文规定,要求集中力量尽快办好这批学校。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之前,各地办理了一批重点中小学。“”结束之后,面对人才匮乏的现状,为了加速人才培养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邓小平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以期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在此背景之下,1978年1月1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的通知》,对办好重点中小学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统筹规划、领导管理与招生办法都做了一些规定,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了我国重点学校的体系和格局。1980年10月14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提出“重点中学是中学教育的骨干。办好重点中学是迅速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于更快更好地培养人才,总结、积累经验,起示范作用,带动一般学校前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至此,重点学校政策在实践上完全定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鲜有重点学校的提法,但又涌现了仍系同一办学思路的所谓“示范校”,1995年7月,国家教委下达了《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决定在2000年以前分期分批建设并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高中,重点学校实际上“名亡实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示范学校政策“是精英教育政策的另一种表达,它同样是制造和加剧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契机。”

重点学校与示范性学校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尽管有着特定的、可理解的背景,并在特定时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实施导致国家将既定的教育资源大量投入到重点中小学(而重点中小学从地域上说又基本上集中于城市),加剧了重点中小学与一般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失衡、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失衡,扩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差距。

2.“重城轻乡”义务教育政策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的公共政策形成了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在这种公共政策整体存在“重城轻乡”的背景之下,义务教育同样存在“重城轻乡”的政策偏差,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失衡。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中央政府就确立了教育发展重心在城市的政策定位,1953年11月,政务院首次政务会议通过《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指示”指出:“由于国家逐步工业化,城市人口增加较快,而过去几年内城市小学增加的比例一般地较乡村小,因此,在工矿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立小学应作适当发展,……在农村,为适当解决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应根据需要与自愿的原则,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对乡村公立小学,除在学校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应作适当发展外,其他地区均应以整顿提高为主,一般不作发展。”强调要发展城市小学,乡村重在整顿。1978年4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会议总结时,就此进一步阐述:“怎样才能尽快地把教育搞上去呢?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办好大中小重点学校。”“办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对教育战线的破坏十分严重,百废待举,但目前不可能百废俱兴,总是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平均使用力量往往会造成少慢差费。”1980年5月,在中央书记处两次讨论教育工作方面问题时,当时的相关领导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因为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水平制约的,在一定时期内,要下决心承认不平衡,条件好的地区要把教育搞好,落后地区就不能要求很高。大城市和小城市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沿海地区和内地不同;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同。要把重点抓好。教育经费的投资和师资要集中,把先进地区先搞上去。平均要求,什么都搞不上去。今后增加的钱究竟加在哪里,很值得研究:我的意见是,哪个地区基础好,出人材快,就加到哪个地区。”1992年5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搞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城市基础教育要优于农村,“意见”指出:“城市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与科学文化的中心,集中了现代化物质生产、技术和智力的优势,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善城市教育的整体结构,首先必须保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使城市基础教育不仅要在普及程度上高于农村,而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在这种政策偏向之下,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不同标准,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三、走向“共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重构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重构城乡一体化共生的义务教育制度与政策。就制度、体制方面而言,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义务教育分割、分离、分治的制度瓶颈,建立以“共生”理念为基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双向有机联动的一体化办学管理体制、教育投入配置体制与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一)办学与管理体制:多元并行、统筹管理

在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方面,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塑造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不断激发各类主体的办学积极性,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引导企业、个人与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身义务教育,鼓励社会捐赠,推动与扩大义务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在办学形式和体制上,构建灵活、多元的办学形式和体制,打破城乡中小学的壁垒,建立多方主体融合、城乡中小学双向联动的办学体制;通过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建立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形式促使城乡中小学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相互支持,互动互惠,共强共荣,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此同时,大力提高中小学对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水平,尤其是大力推动这些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开放,实现城乡中小学对公共资源的共享。

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方面,针对现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必须要统筹管理城乡义务教育,终止城乡教育分治,实施一体化规划:一是要明确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上的权利与责任,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升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二是要提升管理主体的层次与级别,在教育投入、师资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加强中央与省、市级政府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统筹,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同时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三是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建立城乡中小学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的教师、设备、经费、校舍、图书、器材配备要求,使城乡中小学按照法定的办学条件标准实行规范性办学,实现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四是要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一的教育质量合格标准,并建立与完善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的检测与督导评估制度。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加强对县域城乡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对县域城乡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既要对中小学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状况与差距进行重点评估,同时也要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必要的外在催发机制。

(二)投入配置体制:加大投入、统筹安排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9)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93-02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英语口语进行交流,所以,对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在一些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主导型作用,教师更加注重英语语法和词汇量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法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单纯地给学生灌输英语知识,结果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而任务型教学法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产生,但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方式,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1.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述

任务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建构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其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相关语言来引导学生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学习主动性。对于事物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某个特定的目标和语言,制定具体的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围绕教学任务进行表达、交流、解释、提问,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够尊重学生的问题观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基于建构主义的基础,在设置任务时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和创新性。对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来说,任务型教学法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任务型教学法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掌握口语知识的目的。

2.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模式太过传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正处于不断摸索和进步的阶段,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方式仍然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时,更多地通过学生的分数来进行推测,对于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不够了解,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方式没有设计合理的教学手段,对于口语教育不够重视。

2.2 初中英语口语教材略有不足。当前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了人教版教材,其中口语部分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对于口语的训练过度地依赖教材,所以,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足,在初中英语口语教材的更新速度上比较缓慢,经常出现一本教材反复使用的情况,对于学生的英语口语培训不够全面,最终导致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失去兴趣。

3.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3.1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任务能够为初中英语口语任务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围绕教材内容制定好任务之后,才能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去实施其它的教学步骤。对于口语教学任务而言,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求,第一,任务必须有层次、有条理;第二,教学任务能够切实可行;第三,任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subject(科目)这一章节时,可以围绕"学生所喜欢的科目"来制定教学任务进行探讨,首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为几个小组,提出问题"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iect?"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口语表达出自己最喜欢的科目,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why do you like it"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通过两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科目"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重点,加深对单词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2 创造与任务相关的教学情境。在任务设定完成之后,需要执行任务,执行任务必须保障教学环境和任务相适应,例如:在学习Music这一章节时,可以播放各种风格和各个地区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和内涵,使学生进入音乐相关的情景状态中,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英语口语,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唱英文歌曲,这样不仅可以快速积累英语词汇,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任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或竞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人物环节中表达英语,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例如:定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准确把握英语语法和口语知识,以及英语的发音,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学会对英语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对于英语演讲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不断鼓励英语口语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有勇气讲英语。每天布置一定量的英语口语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来激励学生养成每天讲英语的好习惯。

4.总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属于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任务,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初中英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

参考文献:

[1] 瞿国萍.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6:143-144.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篇(10)

我校创办于1993年,地处城关镇纸厂路1号。学校现承担城关镇和巷道乡部分学龄人口的初中教育。学校占地面积33100m2,建筑面积8779m2,绿化面积2300 m2。现有教学班31个,学生1624人,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8人。高级职务教师30人,中级职务教师72人,初级职务教师16人;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91人,大专学历25人,中专学历2人,学历合格率98.31%。我校“两基”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普九”标准。

二、近三年我校“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入学率

2019—2019学年度:7—12

周岁适龄儿童总人数1733人,其中残疾18人,正常儿童在校生1715人,入学率100%;其中女童 811人。已入学811人,入学率100%。13—15周岁少年总人数 899人,其中残疾0人,初中阶段在校生877人,初中阶段入学率 98.1%。

2019—2019学年度:7—12周岁适龄儿童总人数1658人,其中残疾11人,正常儿童在校生1647人,入学率100%;其中女童 758人,已入学758人,入学率100%。13—15周岁少年总人数995 人,其中残疾0人,初中阶段在校生920人,初中阶段入学率98.5 %。

2019—2019学年度:7—12周岁适龄儿童总人数1519人,其中残疾8人,正常儿童在校生1511人,入学率100%;其中女童711 人,已入学711人,入学率100%。13—15周岁少年总人数937人,其中残疾0人,初中阶段在校生921人,初中阶段入学率98.1%。

2.辍学率

2019—2019学年度:初中在校生2165人,年内辍学38人,辍学率1.8%。

2019—2019学年度:初中在校生2421人,年内辍学38人,辍学率1.6%。

2019—2019学年度:初中在校生1623人,年内辍学16人,辍学率1%。

3.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2019—2019学年度:残疾儿童少年18人,已入学17人,入学率94.4%。

2019—2019学年度:残疾儿童少年11人,已入学10人,入学率90.9%。

2019—2019学年度:残疾儿童少年8人,已入学7人,入学率 87.5%。

4.完成率

2019—2019学年度:15周岁正常人口267人,完成初等义务教育267人,完成率为100%;17周岁正常人口215人,完成初级中等义务教育212人,完成率为98.1%。

2019—2019学年度:15周岁正常人口298人,完成初等义务教育298人,完成率为100%;17周岁正常人口244人,完成初级中等义务教育240人,完成率为98.4%。

2019—2019学年度:15周岁正常人口317人,完成初等义务教育317人,完成率为100%;17周岁正常人口267人,完成初级中等义务教育262人,完成率为98.1%。

(二)师资水平:

1.我校现有教职

工121人,其中有专任教师118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4。

2.专任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16人,学历合格率比例为98.3%。

3.校级领导总数7人,岗位培训合格7人,合格率100%。

(三)办学条件:

1.学校现校舍建筑面积8779平方米,生均5.4平方米,达到“两基”标准。实验室、德育室、家长学校、音体美等各功能教室基本达标,学校布局合理,校舍设施基本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2.学校建有图书室,藏书32500册,生均20册。

3.学校连接了宽带网,配置了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卫星教育网、教育信息网、校园网三网畅通。学校配有计算机教室2个,实现了“班班通”,教学仪器配备已达到相应标准。

(四)教育经费:

1.学校严格按政策收费,无乱收滥支现象。教职工工资实行了“全县统管、按时发放、银行‘直达’”的管理体制,能足额按时发放。

2.合理利用资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三年来,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经费总投入为140多万元。

(五)教育质量:

1.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强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违法犯罪率为0。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9—2019学年度、2019—2019学年度、 2019—2019学年度初中毕业生分别为502人、551人、541人,2019年和2019年的毕业率分别为98.2%、98.5%,连续几年教学成绩位居全县之首,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优质生源。

严格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执行办法》认真抓好体育达标工作,2019—2019学年度、2019—2019学年度、2019—2019学年度,初中毕业年级学生体育合格率分别达98.3%、988%、98.6%.

三、“两基”巩固工作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抓住关键

“普九”工作是贯彻《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校坚持

把巩固提高“普九”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一把手工程。牢固树立“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提高”和“硬件抓完善,软件抓提高“的工作思路,举足全校之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保证“普九”工作不断提高水平。

上一篇: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 下一篇: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