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17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1)

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对高校和大学生都提出了义务和责任要求,特别是面对基于WEB2.0的网络新媒体,高校和大学生都应当重新审视新媒体环境对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机遇和挑战。诚信作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历来被中华民族所重视。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的诚信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的养成需要高校及时更新理念,主动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教育,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立德树人。教育研究表明,诚信观点的形成、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环境育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环境既是一种人文道德环境,也是一种科技伦理环境,不是大自然天生赋予的,而是人类经过实践不断创造的成果,它既包括如园林建筑、器具设施、智能芯片等物质成果,又包括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社会关系等非物质成果。马克思(KarlMarx)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显然,这里的社会关系包括人的诚信教育环境。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真理性描述很值得当代大学生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新媒体环境下,人的社会关系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有良好的诚信环境,这里所要讨论的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环境也是相对于大学生而言的、以大学生为主体、并对大学生诚信产生影响的依托新媒体的外在场域或氛围。高校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主要实施主体,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化的强大功能,并积极占领新媒体运用和影响的主导权,主动集聚优势力量研究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和相关技术特征,同时紧贴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层次,开发或合作组建新媒体应用的新阵地。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高校不能很好运用或主动引导,就会使一些消极、反动、、腐朽的网络不良行为或诈骗、诽谤、造谣等网络犯罪行为有机可乘,猖狂发展。所以,高校要明确对新媒体的引导、支持和发展态度,要从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大范围的主动有为,不只完善相关的组织领导体系,而且要与相关的新媒体应用商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新媒体的正向辐射效应营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氛围和机制环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贴合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要树立网络交互的理念

现代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实时的网络交互性,如QQ群、微博、微信、飞信群、人人网等都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就要充分发挥和运用网络交互的强大功能,使新媒体服务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知识和素养是通过合作学习和意义建构形成的,因而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交流、互动、体验、生成式学习,使学习的可持续性和趣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就是一个可持续的互动交流过程,需要高校和大学生主体都确立智能网络互动的理念,紧抓新媒体提供的互动机遇和环境,全面扩充和发展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实时互动交流合作,丰富和深化交互式体验,构建多向沟通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协作分享的学习新模式。首先,要深入理解基于新媒体的网络交互理念,明晰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互动关系。新媒体环境与诚信教育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诚信教育的成效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墨子曾经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周围新媒体环境的促动和影响,新媒体环境发挥辐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接受诚信教育,有助于他们借助新媒体网络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另一方面,良好新媒体环境的形成需要依靠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成果体现。当然,诚信教育环境不像山河湖泊这种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地理环境,而是人们创造的成果,需要后天持续不断的营造。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而大多数学生诚信品质的存在则形成了高校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其次,要深入理解网络互动的双向或多向沟通特性,最大限度发挥影像、声音、视频等网络要素的重要功效。

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有较好的宣传辐射功能,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很多信息需要即时传递,时间就是效率,有了效率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成功。进一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流在最初状态基本呈单向态势,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不对称状态;而新媒体从一开始信息流就呈现多向互动的状态,而且具有实时反馈的特性,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信息互动交流的迫切需求。新媒体既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网络支撑,又是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网络互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通过规范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网络技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主体网络互动的便捷性、畅通性,使网络互动成为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一种基本依托,成为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心灵沟通的一种常态。

(三)要树立绿色协同的理念

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是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家庭协同配合、系统构建。要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文明的新媒体环境,诚实守信是基本条件。良好的诚实守信氛围和机制环境不是单片分散的思想和行动所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凝心聚力、共同行动。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诚信教育环境的演变,现在的诚信教育环境现状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带来阻碍和不良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实现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环境的绿色协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的公平、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削弱了绿色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基础。由于受市场经济趋利性和功利化的影响,一些社会上的人唯利是图,道德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不诚信的风气,并通过新媒体网络长期传播和渗透营私舞弊、投机豪取等不良习气和恶劣行径。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起步较晚,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市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观念盛行,诸如以次充好、掺假制假、欺诈行骗、不讲信用等现象不断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必然受到这些网络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减弱了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辐射功能尚未凸显,影响了绿色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实施效果。由于受到社会中功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功利化,过于追求实际利益,把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贪图享受,追逐财富,把作为道德之基的诚信抛之脑后,更不用说运用新媒体增强自己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能力了。这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从一开始就遭遇了众多阻碍。例如,由于利益的驱动,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上时有发生并通过新媒体进行扩散;大学生的各种诚信缺失行为开始屡屡出现,如利用新媒体工具实施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或学术腐败,这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所遭遇的市场自发负面效应以及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腐蚀,高校应当构建基于新媒体互动的绿色协同诚信教育传导机制,从组织领导、实施机制、效果反馈等各个方面联合统筹社会、政府和学生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形成规范、有序、协调、统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综合机制和传导体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优化

新媒体的出现既是社会信息化的客观趋势,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当代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新媒体传播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良因素正一步步地腐蚀着高校的诚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此,高校必须借助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在传统诚信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优化信息化时代下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具体对策,为实现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以共青团系统为牵引,提升正向辐射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的诚信教育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抓住青年学生的新媒体应用心态和趋势,大力推广诸如以公共短信平台大范围发送的《青年手机报》,基于实名认证的人人网社交平台以及共青团官方微博、QQ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宣传引导、互动交流新渠道,让诚信清风成为一种校园时尚,成为广大青年乐于接受、勤于践行的道德信条。首先,高校要在共青团系统中重视新媒体宣传引导工作,选派专职人员组成新媒体诚信引导调研和实践团队,统筹指导全校基于新媒体的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信息化说到底是要靠人来推动的,所以专职的团干部如果能够敏锐洞悉当代青年的网络使用心态,及时收集、反馈、回应青年对涉及诚信问题的各类热点事件的关注和期盼,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就能够落在实处,就能够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准则。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与学生工作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协作,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来扩充主流文化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深层次传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青年文化传播的阵地,积极培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实和强化新媒体的互动学习和服务功能,用实惠举措渗透诚信教育的理念和行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①如果青年学生感受到了新媒体带给他们的便捷服务,体会到了新媒体能够解决他们的学习心理困惑,就会增强对新媒体的认同和接受感,进而自觉地践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关要求。目前就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广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学习的过程中,面临收集资料花费时间长、网络学习资源分散、学习互动方式单一等具体问题和现实困惑。因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整合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精品资源、网络开放课程,将其及时上传到新媒体互动社区,同时引导组建新媒体网络互动学习讨论组、交流专栏等,鼓励和加强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互动式学习、分享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全面提升新媒体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效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二)以标准化考场建设为契机,构建校园诚信环境和制度体系

基于信息实时监控的标准化考试是考场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趋势和根本要求,是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重要保障。考试作弊是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严肃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学风、校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的本质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不够,高校要协同配合和全面推进标准化考场建设,以此营造诚信教育的威慑力,推动诚信教育的科学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长效制度和保障机制。首先,高校要为标准化考场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一般而言,标准化考场需要配备能够实时监控的通讯器材和摄像系统,这些设备具有360度的全方位监测录像功能,灵敏度高,整套系统需要长期维护,因而除了地方教育财政专项支持外,各高校要对此项支出进行必要的预算决算,确保标准化考场硬件和软件环境的高质量运行。对新修建的校舍,各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贯彻要求和实施标准,及时配备安装标准化考场设施,从制度根源上消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意图,使打算作弊的人从客观上不能作弊,进一步打牢学生不敢作弊、不想作弊的思想基础,推动诚信考试氛围的形成。

目前,江苏高校尽管按照要求建立了很多标准化考场,但每次大型考试总是有很多高校(考点)出现严重作弊的事件,究其原因,标准化考场的应用管理不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标准化设备因维护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和监督作用,对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这需要高校加强重视,积极贯彻相关要求,竭力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其次,高校要以标准化考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创新诚信制度体系。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考场标准化建设要求,并以此为突破口,实施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一系列信息化、标准化服务方案,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之风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清正廉洁、务实求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目前,部分高校把考场标准化监控与进入考场实名制即时刷卡连接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考试信息管理一体化。高校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就要把一卡通服务和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一卡通信息化集约功能,把一卡通使用记录纳入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用实名实时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创新完善诚信制度体系,让诚信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常态。

(三)依托新媒体,选树典型,提升大学生传媒素养和良好形象

大学生是引领社会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更应展示优良的素质和富有生机活力的自我形象。高校要通过相关政策扶持新媒体应用,积极创造新媒体应用的现实环境,为大学生提升传媒素养和塑造自我形象提供持久的硬件、软件和文化环境支持,进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提供组织基础和信息化支撑。首先,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网络诚信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在西方西化宣传攻势和市场经济利益化机制影响下,大多数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能够保持理性、客观的分析态度,然而少部分大学生没能经受住利益诱惑或者听信谣传而受到不良诱导,在新媒体网络上、传播与事实大相径庭的不实消息,甚至通过网络诽谤、污蔑他人,影响了校园健康、诚信、文明环境的构建,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虚拟的网络社会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以虚拟的面目、虚假的信息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诚信操守受到挑战。”高校要成立新闻或信息化中心,专门负责新媒体网络信息安全,明晰其职责,强化其舆论监测、引导功能。

大学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其在新媒体网络上的信息或传递的信号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舆论导向。高校要积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法律意识,运用新媒体互动式教学解读典型案例,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最新惩戒措施或规定,提升他们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的网络道德素养。其次,高校要通过选树典型,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互动平台展示良好的自我形象,传递诚信正能量。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诚信、自强典型学生(团队)的宣传学习活动。目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凝聚下,广大青年求真务实、争先创优、奋力拼搏,涌现出了大批具有感召力的先进典型(个人或团队)。同时,高校要注意发掘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这类学生一般觉悟较高,话语体系独特,且在学生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威信,甚至能够一呼百应。高校要主动提供合适的新媒体环境让这些“意见领袖”发声发言(如让其主导微博、SNS等),把代表正面、主流声音的政策信息及时渗透到普通学生群体中,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和良好的示范功能。

(四)主导构建多方沟通机制和征信协作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是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达成的,需要一个包括新媒体应用商、社会征信机构、地方政府和学生家庭等在内的多方联动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诚信是社会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构建对新媒体的可持续应用和发展,对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具有奠基的作用。首先,高校要抓住关键期(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业前教育阶段等)开展诚信教育合作沟通,完善基于新媒体环境的诚信教育政策体系。如大一学生入学报到期间,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会随同到校,高校就应当抓住这个短暂时机组织相关老师(院系领导、辅导员、学业导师或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见面会,及时通告大学生涉及诚信的重大事项及其相关经验教训(如考试作弊、就业违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等失信现象和行为),并向学生家长进一步明确学校对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举措和诚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大意义,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与家长建立QQ群、飞信群或人人网等长期沟通交流平台,共同努力,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再如,很多高校与中国移动、电信等新媒体应用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或网络平台把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讯息给每个学生,大大增强了诚信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高校要把这些涉及诚信教育的联合沟通机制政策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定期接受有针对性的诚信道德教育,提升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

其次,高校要与银行、信用中介组织(公司)初步建立可供实时查询和录入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互动协作平台。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对普通高校而言,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和使命,因而高校要针对诚信道德现状启动大学生诚信评价的顶层设计,及时与地方政府、银行、社会征信机构沟通协作,完善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征信评价多方合作方案,初步实现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网络实时查录功能。完备的大学生征信评价体系能够彰显诚信的现实价值和社会功能,引导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能够强化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监督省察,营造“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和谐校园氛围,推动构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对于失信行为,大学生征信评价相关组织和高校应该及时提醒、警示相关当事人,对于严重失信或多次失信行为,要加大新媒体的公开曝光力度,利用新媒体舆论导向,使失信行为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70-01

诚信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他们的诚信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需要接受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的共同参与。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教育环境。研究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完善高校的诚信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高质量人才。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学风教育,大学生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大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的教育,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学生在校期间申请贷款、助学金等的诚信)。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要遵守学校的校规和纪律,自觉抵制一些作弊现象,论文写作上要拒绝抄袭,文明上网,不随意上传文件,在就业时据实填写个人信息,不弄虚作假,遵守与用人单位的契约,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申请国家、学校的各种资助,毕业后根据贷款合同按时还款等,学校要从实践的角度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思维。

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是为了大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学生是未来市场经济的支柱,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球化的要求,现在全球各国的联系密不可分,国际之间对诚信的要求相当严格,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诚信是必备的素质。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的策略

1.意识上重视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要求大学的诚信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变化,更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进行诚信教育。环境对诚信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环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环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认识网络的强大功能,占领新媒体这个诚信教育的有利阵地。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对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充分掌握新媒体的动态,学习新媒体的技术技能,便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为了更好的构建诚信教育环境,还要研究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对网络的信息需求情况。利用强大的网络组建诚信教育的新阵地。还要看到新媒体的两面性,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可以和网络的开发商合作,打击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防止网络诚信问题的出现,营造积极的诚信教育环境。

2.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

新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双方交互,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就要考虑到这点,明确新媒体和诚信教育的紧密联系。高校要树立网络交互和绿色协同理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认识到新媒体的交互性,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和学生联系,通过新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积极的信息,了解大学生关于诚信问题的需求,把新媒体作为学校和大学生沟通的有利工具。高校要有绿色协同理念,针对当下新媒体的一些负面影响,建立绿色协同诚信教育传导机制,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构建需要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高校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便于沟通。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可以在此组织老师和家长交流会,建立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平台,及时通过学生关于诚信的问题,还可以与通讯公司合作,通过手机平台加强多方的沟通,通过飞信或短信一些关于诚信的信息。还要和银行等信用机构合作,录入大学生的诚信评价,便于查询,可以对大学生产生震慑和监督的作用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建设协调的诚信教育综合机制。

3.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

首先可以构建校园诚信环境体系。目前,高校校内诚信的最大问题就是考试作弊,而且考试作弊现象很普遍。新媒体下,为了解决考试作弊的诚信问题,可以运用新媒体设置标准化考场,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从根本上打消学生作弊的思想,使学生慢慢养成诚信的习惯。其次,可以依托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以此为桥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占领青年文化传播阵地,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园内的诚信教育机制体系。

总之,新媒体下,高校的诚信教育要改变一些理念和实践,与时俱进,调整教育措施,意识上重视新媒体,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文久富.论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仇鸣.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3]章小亮,李世宏.“人本”视野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3)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多表现在图形、文字、视频和声音等方面。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生动性、直观性、灵活性和形象性,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对英语教学的创新和改革。运用多媒体可以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革新教学方法与内容,为学生的口语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进而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讲授的形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课堂形式枯燥、单一,教学内容抽象、僵化,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极为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运用投影设备,通过PPT展示课件,能够应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英语国家的生活片段和民俗风情,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多样化的西方文化,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喜爱,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进行口语表达或辩论。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在交流辩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3.丰富英语教学形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格局的立体化发展,还可以丰富英语教学形式,拓展英语课堂的容量,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信息和文化。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展示课件,还能够通过校园网为学生布置作业或引导预习,也可以将已学内容制作成光盘,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英语广播,或建立英语交流论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媒体工具自主获取英语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弊

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但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多媒体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的教学进度相对较快,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日益流程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增加,但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却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需要花费时间演示课件,学生的个性展示时间就相对减少,这无疑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2.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直接展示知识点,进而对知识点进行单一的讲解,这根本无法引导大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逻辑性分析。因此,这种形式下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这种多媒体展示形式,并未完全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多媒体教学涉及到的英语知识较多,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大,但英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织就导致教师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解完课件中的内容,不断提高讲课速度,甚少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可以极大的增强英语课堂的高效性、趣味性。但与此同时,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因此,若要加强师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师不仅要精心准备课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及时了解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的问题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英语教学进度和课堂内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作者:宋丽萍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4)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璀璨文化山河中,汉语言是其基础部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前景中,汉语言已进入成熟完善期,其可预见地发展空间,不仅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在国外也被寄予了殷切期望。至此,全球的许多国家在开始引入我国汉语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同步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多元化特点。慢慢地,信息的流动推动着汉语文化迈向更高的巅峰创作阶段,与此同时出现的网络语言也开始备受大众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前期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但随着网络语言发展也开始登榜掀起使用热潮,其不免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力量的冲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这些逐渐升腾的网络文学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利弊如何?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整理归纳法从研究新媒体环境概念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其背景下,网络文学出现的优势与劣处,从而得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力存在着怎样不同的一面。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概念随着现今时代经济的高速运转,科技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传媒发展也在不断地扩张其综合应用领域。相伴而来的除了民众对于新型概念的便捷性赞赏,还携带着不同情形产生的网络效应问题。因此,在通俗意义上,我们把以互联网为基础措施的各种媒体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作新媒体。其类型繁多,为群众带来的利益也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类似于微信、支付宝、QQ、淘宝、美团等平台形式,都是新媒体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快捷的思维方式不仅带动着新媒体在人群中的发展速度,还同步影响着人们之间交流的沟通方式。另外,新媒体也可称作数字化媒体,平常大型的媒体形态有类似于数字资质、手机短信、移动设备等,这些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所了解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也可以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样一个高产宽带领域的终端服务化媒体效应,自出台后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二)新媒体环境概念宽泛程度上掌握了新媒体概念之后,我们所要了解的就是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让人们之间表达互动和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也是以互联网为显著标志,让人们在使用的同时能够更为便捷的明确自我目的和选择。对于新媒体环境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有可参考的数据、设备。这些工具的内容概况针对不同的人群,比过去的呆板化更具个性化主导。不仅如此,在一些细枝末叶上也能够大大满足人们碎片化的需求,可以来自物质层面,也可以来自精神层面。在这样便利的消费主义观下,人们从网络中吸取的收益也在随之上涨。随之上涨的高幅度群众热度对于文化发展,尤其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界的一个学习热度,带来了颇多的显著成效。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创设了愉悦舒心的交往氛围通过一般性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当中,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快捷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其生动形象性。其次,不少网络语言符号渐渐可以达到表达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程度,当然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以青年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中。正因为这样的语言方式充斥着幽默感、诙谐感,所以这样的社会互动形式在当下为我们枯燥平庸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2.可以尽情宣泄自我情绪意识在平凡人的世界里,往往生活是忙碌不堪的,而在网络化的虚拟世界中,利用网络语言,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的面孔,与一些陌生人聊聊天,尽情地宣泄自身的疲惫感和自我情绪意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也体现出了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3.丰富了现代汉语相关词汇词义发展。每年各地区的编书体系中,总会不断更新词典的新知和新貌。不知不觉中,网络用语在慢慢走进我们平常生活的同时,也走进了我们常用的文字书写体系。这些词的兴起不仅代表着新时代潮流的气息,还代表着社会与时俱进的新型思维规划体系原则。网络语言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类似于面对面交谈的表情效果得到了一定的缩短,使语言富饶多姿的同时,也激发出群众的内在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由民众积极调动了现代汉语新型词汇的扩展。比如说,“正能量”“屌丝”等词派的兴起,在过去的字典语录所指含义是出自个体本身的新自我和一类符合穷、胖、呆、锉特征的群体描述。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中,这两个词的意思发生了扩张和转变。“正能量”被寓以健康、乐观、向上的动力情感体验。“屌丝”所表示的含义也多倾向于讽刺自嘲之意。不乏幽默趣味的网络语言扩张了汉语文化的浅层深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秉持的观点始终是“做中会,乐中学”。

(二)消极影响1.部分网络用语带有粗俗性、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部分网络语言使用随意、不规范,因此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很多网民大多数喜欢“创新”语言,所以导致词语意思容易发生转换,这也就让很多不良人士有了可乘之机,让这些黑心的商家利用网络制造了不健康的场面。曾经长春一家饭店就把这些网络词汇加入到他们店的菜单里面,如:清蒸“西门庆”、特色“艳照门”……商家想通过这样的一些带有争议的网络词汇,达到宣传博人眼球的目的,这不仅对商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在公众中引起社会负面影响。2.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的大多数网络语言,如今被许多中小学生争相利用。尤其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多网络语言因为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所以一旦被使用,就会导致整体性文章的文字结构严谨性不强,出现杂乱无章、表意不明的现象,比如“杯具”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盛水的器具,后面因该词与“悲剧”谐音,就渐渐演变成了网络流行语,长此以往,大家可能就忘记词语本身的意义。最终会成为导致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阻滞的个中原因。

三、网络语言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5)

一、台湾媒体发展中无法避开的“报禁”问题

台湾的报刊始终都是岛内的强势媒体,因此本文重点阐释台湾平面媒体的发展脉络,发现岛内平面媒体的闪光之处。谈到岛内媒体的发展脉络,其中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就是台湾当局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的“一报三禁”。1949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台北,一些和亲近的报纸和报人相继前往台湾,台湾的报纸增加到30余种。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对报刊的控制,台湾当局从1951年开始实行“限证、限张、限印”,即所谓的“一报三禁”。

1、“报禁”的实质是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为进行所谓的有效管理,台湾当局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1954年公布了《战时新闻用纸节约办法》,要求所有报纸版面限制在对开一张半以内;规定每家报纸只能在其登记地点的印刷厂印刷。这种“三限”的“报禁”措施,使得台湾自1951至1987年仅创办一份新报,报张从未突破三大张,而大报的出版发行由于“限印”政策受到阻碍。“报禁”的直接结果是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其实质是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直到现在,一些台湾资深的媒体人提到“报禁”仍痛恨不已。在禁令解除后,压抑下的台湾媒体得以迅速膨胀、发展,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不断开放,形成了独特的岛内媒体生态。

2、解禁后的台湾媒体生态环境复杂。

1988年1月1日“报禁”解除后,台湾报业有了许多明显的变化。报纸普遍扩版,报价上调,许多报纸还开辟了全彩印刷,带动了台湾报纸版面编排的发展。禁令解除后,晚报市场受到强烈冲击,台湾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时报》、《联合报》两大报系占据霸主地位,有大财团背景的《自由时报》发展迅速,官营、党营报纸大都日薄西山。

目前台湾的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化,不但报业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且新的电子媒体也开始与报纸抢夺读者和广告。此外,台湾还拥有几千家杂志社和出版社,每年新书出版种类高达4万种。随着新闻报道和言论的开放,岛内媒体的透明度和开放度有了很大提高,对台湾当局的批评和指责增多,社会问题和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成为各大报纸竞争的法宝。

尽管如此,台湾仍有许多媒体由于受政府机构资助,无论是偏蓝或偏绿,新闻报道立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倾斜。受到岛内蓝绿立场对立的影响,台湾媒体政治立场也十分鲜明,不同政治倾向的报刊言辞激烈,为维护自身立场,攻击甚至谩骂对方观点,导致台湾岛内出现双方支持者都不愿意看对方阵营媒体内容的现象。实际上,台湾一些重要媒体实际都被财团或政治势力掌控,成为政治角力的平台。部分专家也认为,受控的台湾媒体人没有独立评论的本钱,为了吸引读者观众、“表达观点”,一些污言秽语常见诸报端,甚至以娱乐的方式吸引关注,以达到影响舆论的目的。这些怪相促成了台湾独特的媒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人们对台湾媒体政治化、报道娱乐化、素质堕落化的印象。然而,我们无法否认台湾媒体在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塑造政党及政治人物形象,以及揭露岛内社会弊端上所做的贡献。

二、台湾媒体对政治、经贸议题的影响

部分学者根据已有调查总结认为,在多年的两岸交流中,台湾民众获取祖国大陆及两岸关系信息的渠道以报纸和电视占据最大比例,并拥有最高的可信度。尽管报纸等平面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经营举步维艰、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报道评论两岸关系的重要媒体。

1、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赴大陆采访的台湾媒体为岛内民众带去了祖国大陆经济状况的报道。一系列惠及台商的经贸政策吸引了大批台商到大陆投资创业。部分岛内媒体还开设“大陆经贸”、“两岸经贸”信息版块,为台商赴大陆提供商情商机资讯。此后,两岸媒体还为经贸文化领域的两岸对话合作搭建平台,组织经贸关系研讨会,以联络员的身份推动两岸的经贸互动和对话。岛内媒体的报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岸的贸易交流,还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祖国大陆对台的包容经贸政策,促进了两岸人民的认知和理解。

2、参与并影响政治走势。

台湾媒体因其政治及大财团背景,经常参与政治事件,甚至影响选举等政治走势的发展。岛内媒体在台湾大选之前的报道已经成为特定政党、特定候选人的打击或造势利器,2006年台湾高雄市长选举前的“走路工”事件,因媒体的“卖力宣传”,使得选举结果受到影响。前主席连战2005年访问大陆作为两岸政治交往中的一次大事件受到岛内媒体的关注。《中国时报》、《联合报》均在连战访问前夕刊发文章,为连战“和平之旅”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两家报纸还开辟专栏,立足开创两岸和平局势的积极立场,评价此次访问对两岸关系的停滞带来的转机。在两岸处于僵局时期,这些媒体较好地营造了和平的氛围,为随后的政治互动和交流做好了铺垫。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6)

二、网络音乐传播

网络音乐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特性,如廉价性、便捷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等,这些特性都在挑战和影响着传统音乐的理念和发展。网络音乐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发散性的多维思想,它追求的是音乐的自由审美,倡导的是音乐的个性化发展。网络音乐的个性化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多地、更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改变了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使音乐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实现双向交流。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而音乐传播方式也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从面对面的传播到印刷类媒介传播,再到电子类媒介传播,最后发展到目前的网络传播。

三、网络音乐传播的弊端

网络音乐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凡事均具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网络音乐传播自由便捷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弊端与隐患。笔者认为,网络音乐传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显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已经成为普遍的音乐欣赏方式,且大多数音乐无论在线欣赏或是下载收藏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可如此便利的条件,却因为网络音乐版权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对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例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翻唱形式,采用原有曲调,撰改歌词内容。在网络上,翻唱曲目点击率往往还高于原曲。点击率上升的同时也对原曲音乐创作者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害,以至于大大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甚至使其丧失信心。

其次,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作品的质量把关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网络音乐传播的零门槛使得网络音乐创作日趋庸俗、媚俗,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为求成名不仅对自身大肆炒作,连创作的作品也为了博人眼球,以粗鄙的歌词、简陋的口水旋律,加上与音乐毫无搭配、不知所云的RAP来迎合受众。确实,有的作品虽然粗俗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用黑色幽默犀利的嘲讽了社会弊端,但是创作不等于一味地模仿与迎合,过度的娱乐化和低俗化只会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下降,所谓成名也必将只是昙花一现、湮没于世。

第三,网络音乐传播对受众的音乐审美导向力度不够。

在网络音乐传播中,媒介对于信息的把关变得微乎其微,所有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四处蔓延,受众以自身参差不齐的音乐鉴赏水平想要获取优质作品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而许多媚众的粗俗垃圾音乐却因为迎合了部分音乐品位素养较低的受众的审美趣味,从而大肆流传、甚至成为流行趋势,这会使得更多不明所以的受众盲从热捧,以至于受众整体音乐审美能力均大大下降。

网络音乐的接受者中青少年占相当大的部分,甚至很多小学生也迷恋于此,与学校艺术教育比,娱乐性的网络音乐有更多吸引他们的地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追求非主流、草根、山寨、恶搞等形式。网络传播中审美导向力度不够使得娱乐性的音乐渐渐超越高雅音乐的位置,这样十分不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四、对音乐网络传播的思考

网络音乐传播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倘若对网络传播中的自由、无序的混乱状态放任自流,社会音乐生产的非良性运转只会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对此必须加以合理疏导与监管:通过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音乐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从而以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从正面引导、促进音乐类网站的良性发展。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7)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

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8)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

色情、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手机弊端 解决办法 中职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983年世界首款手机——Motorola DynaTAC 8000X正式问世,到我们国家大概是1992年。手机是科技发明带给人类的福利,为人类方便联系提供了便利。可是有一段时间,我校学生带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分析学生携带手机的利弊,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不带手机入校;通过班会课,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带手机入校,传达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的规定;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较多学生还是偷偷摸摸携带手机,并做违规事情。那时,我真的对手机非常生气,是它“惹了”我们的学生。学生使用手机做了许多坏事,学校严厉处分了不少学生,但情况没有根本好转,学生只是转入“地下”,做起了“潜伏”工作。教育的失败引起了我的再度反思:如何看待中职学生使用手机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禁止中职学生带手机入校,否则给予警告、代为保管,甚至开除学籍;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手机本身没有错,它只是一种工具。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质不是手机的原因,是我们教育的片面和缺失。本文拟理出中职生使用手机的弊端,挖出其本质,然后提出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手机的“弊端”及实质

本人通过向师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资料查询,总结出了9种中职生大量频繁使用手机的“弊端”——这些所谓的“弊端”在很多家长看来是千真万确的,手机已经到了万恶不赦的地步!

1.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有些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手机给学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2.丧志,学生整天拿着手机上网,患上网瘾。

3.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利用手机网络查看或无意间看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未成年的心灵、道德和健康。

4.为男女生的非正常交往提供便利。部分学生利用手机频繁发送甜言蜜语、互相约会,从而避开家长和老师的干预而进行非正常交往。

5.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有无手机、拥有手机的好坏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

6.额外增加父母负担。虽然现在手机越来越便宜,但是一年的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来讲也是一种负担。

7.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8.影响校园治安。部分学生偷窃甚至卖掉手机,容易造成未成年违法。

9.影响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礼仪教育。

笔者发现,这些“弊端”的实质原因大多不是手机本身造成的。

第一条短信聊天,影响学业,哪道没有手机,学生就没有其它因素不影响学业了?第二条丧志,没了手机,学生如果不听话,也可以玩别物丧志。实际上,造成一二两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学生的空闲时间教育的不足或缺失。

第三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不健康的报刊杂志、光盘、网络也影响学生的身心,难道我们就不用书籍网络了吗?第四条为男女生非正常交往提供便利,没有手机,学生可以用其他方式联系。对于不良信息和男女交往的弊端,我觉得是由于我们对学生手机媒体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的缺失和不够造成的。

第五条助长攀比之风,没有手机,学生照样可以比衣服、鞋帽等;第六条手机消费额外加重父母负担,其实,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金钱价值观和理财能力,孩子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消费使父母加重负担。

第七条为考试作弊提供条件。其实是诚信教育的缺失和作弊成本的低廉。

第八条学生偷手机和利用手机违纪,影响校园治安,没有手机,如果管理不善,学生照样可以用其它方式违法乱纪,其实是法纪教育不够。

第九条影响教育秩序,没有手机,后进学生用其它方式也可以扰乱课堂秩序;我觉得是礼仪教育不够或不完善的缘故。

三、解决办法:变堵为疏,化弊为利

我们查找出了手机危害背后的真正原因后,破解的办法也就清楚了: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教孩子学会休闲

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再加上各种长假,中小学生处于休闲状态的时间总共有170天之多。家长可以在双休日带子女去亲近大自然,让孩子在青山绿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暑假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喜好和特长,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学习一些琴棋书画、体育运动等,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与学校生活中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孩子在空闲时间学会休闲,“忙于”有益身心的活动,他们还会长时间玩手机吗?

(2)手机媒体教育

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报纸、看电视、游戏娱乐、手机博客以及支付等业务。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越来越成为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且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

未来手机媒体将作为获取信息的终端,因此提高从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利用好手机媒体的关键。有效利用媒体资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媒介知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的同时,对媒体的利用不能单纯停留在娱乐消遣、社交方面,要全方位利用好手机媒体,真正使其为自己学习生活所用。手机、网络、报纸、 电视都是媒体,我们的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事物,但是,从来没人教会他们如何跟媒体打交道。这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媒体教育还应该包含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媒体道德方面的教育。例如,课堂教学是一个安静、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合,上课期间手机铃响、接听电话,既不符合基本行为规范,也不道德。同样,在剧场、会议、展览、医院等特殊场合或仪式上,手机铃响、大声接听电话也不符合基本道德要求。所有这些,都应该在媒体教育中一点一点地完成。手机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自治力的道具,可以成为培养他们关心公德、成为一名合格社会成员的工具。

(3)青春期教育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家长对孩子在青春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应该有所准备,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接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中职生家庭教育的重点是青春期教育,家长要对孩子开展科学的性知识教育,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指导,帮助孩子认识及适应自己的生理变化;对子女进行性心理指导,进行青春期异性间情感的疏导;对子女加强性道德观念教育,引导发展健康的性道德情感,指导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并注意控制家庭微环境的性刺激。

(4)理财教育

关键还是教育孩子如何认识财富,认识自身的外在与内在,认识社会的现状,让孩子认识到通向幸福未来的途径是现实的、多样的。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应该是通过多种手段让人们思考不平等且能在接受现存不平等的状态下奋起改变,在不影响他人生存的情况下逐渐成长。现在,很多职校生都拥有手机,有事没事都常打电话、狂发短信,甚至于煲电话粥,上QQ聊天,根本不去考虑费用的问题。等到月底的时候一算账才发觉一个月竞用去200多元,有时甚至超过300元。而班主任就可以利用手机消费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财教育。首先是在选择手机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相应功能的手机,同时考虑自己用的是家里的钱以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手机应定位在经济实用、适合自己上。其次,在网络以及套餐的选择上,也要从个人喜好和经济的角度作慎重考虑,不要多花冤枉钱,尽量做到钱尽其用。另外,对自己手机的费用一定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不要有事没事乱打电话、滥发短信,而真到有事的时候却欠费停机。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手机理财教育的时候,不仅要从以上所述进行宏观指导,还可进行一些细节技术上的微观引导。

(5)安全法纪教育

要教育学生安全使用手机,增强对手机不良信息(包括色情、恐怖、凶杀、诈骗之类的短信和一些陌生电话)的安全防范意识。当前,这方面的不良影响对学生身心损害最大,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信息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6)礼仪教育

平时,在教室里、集会上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在校园的路上不时走过拿着手机大声对话的学生,真的有事要联系学生时却得到关机或欠费停机的回答。手机是一个与人接触交往非常重要的媒介,学会很得体地用好它,能帮助学生提升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貌修养。

班主任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礼仪教育,要求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遵守公共秩序,通话语言、态度文明;维护手机正常使用;了解手机的话费情况以免停机,关注手机的电量以免关机,换了手机号码要及早告知手要的交往对象等等。

(7)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活动

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中职生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压缩理论知识讲述.应倡导“做中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课堂上应采用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学习技能上去。

学校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有计划地举办技能比赛,开设有意义的选修课,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举行体育比赛等。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有事可做,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刮教育活动上,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不再有厌学的情绪,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2.联合教育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能合理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建立正确人际交往观、择友观;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防止荣誉观错位;强化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思想教育的管理策略,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和心理教育水平,使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上产生一个飞跃,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

3.爱严结合:对屡教不改学生的手机可暂代保管

教育的力量在于爱学生,搜身、没收、当众摔毁、暂扣等,显然是违法的、不可取的,但是按照《教育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我们可以通过行使游走于律法的边缘,可以改“暂扣”为“暂代保管”,暂扣的做法带有惩罚的性质,而代管不是处罚而是救助,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暂时远离诱惑,它遵循了“出于善意,着眼于学生更好发展”、“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的教育性原则,同时也符合“目的与手段合乎比例”的比例性原则以及“不过度处罚”的相称性原则的法治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暂代保管应是可行的做法。

四、结语

如今手机已由普通的通信工具变成了集网络、游戏、阅读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终端。手机的便捷性、多功能等特点使其广受人们的欢迎。手机在校园的普遍使用真是一种泛滥成灾吗?上文的讨论已经说明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隐藏在中学生内心的和我们教育制度内部的原因,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青春期中职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的行为背后,有我们教育本身的种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育是符合我们传统中医的“标本结合,辩证施治”的原则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变得更富有青春活力与朝气。

参考文献:

[1]李秀丽.浅析中职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动因[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评优课也以是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气息,它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教学在政治课堂中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信息量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的政治教材采用的是新教材,它更注重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适当补充与教学有关的时事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增加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能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又能提供包括图文、声音、动画和视频在内的大量信息,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二政治《三思而后行》的内容时,我先播放一段新闻视频。交警部门在道路十字路口安放的监控录像所拍摄下来的画面:路人由于闯红灯所造成多起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当一个个交通事故发生时,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倒下,学生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这时候我恰当提问:闯红灯这种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纷纷回答:会导致交通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会引起交通堵塞,等等。导入新课主题:做任何事情,应三思而后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政治教材中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让课堂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2.形象直观,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尤其政治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抽象,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厌学,甚至昏昏欲睡。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融为一体,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初三政治《辉煌的历史篇章》这一课时,时间跨度大,从旧中国讲到新中国,目的是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由于学生对旧中国的社会面貌没有印象,仅靠空洞的理论去讲,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大量的反映旧中国人民生活面貌,人民受压迫、受欺凌的影像资料,极大地唤起了学生对旧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时,在国歌声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多媒体课件播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社会的新面貌。通过演示新旧中国的对比,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多媒体教学能化无声为有声,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化静为动,增强动感,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内容更生动、逼真,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进行课堂复习、提问、课堂检测时,教师可以事先将拟好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在授课过程中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可以很快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运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课件制作花哨,削弱教学效果。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尤其是在公开课、评优课时,许多教师往往把课件制作得非常漂亮,幻灯片的背景与字体设置得五颜六色,运用众多的动画、声音、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课件制作不合理,上课使用不当,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花哨的课件更容易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时学生甚至看不清幻灯片上的内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设置了大量的视频,但视频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导致完不成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质量和效率。

2.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为“解说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思维的活跃程度和周围环境的不同,灵活改变讲课的思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往往充当的是“放映员”和“解说员”的角色,放一张幻灯片,解释一下幻灯片的内容,上课的思路完全受到多媒体课件的束缚。

上一篇: 初中体育教学任务 下一篇: 食品市场情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