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时间:2022-08-01 04:45:10

摘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情感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各种情境氛围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学生以一种健康的情感态度面对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初中语文 解题能力 教学策略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真是俯拾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继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3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应对每位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表露出来的创新闪光点。这样学生会非常喜欢上你的课,特别是对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例:我们班有一位小女生,平时沉默寡言,从不回答问题。“沉默是金”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但在一次分组背诵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时,我突然间发现她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比较特别,此时此刻,我兴奋极了。微笑着面对这位小女孩,拍起了双手,随后,其他学生也跟着拍了起来,鼓励的掌声响成一片。我说:“芳芳同学,你背书的声音非常好听”。这位女孩激动得哭了起来。后来,她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一次比一次回答得好。她的语文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因此,每当学生爆发出闪光点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4在写作中使学生生出对生活、对长辈、对朋友的热爱之情

网吧的出现吸引了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自制力很差、生活空虚单调的学生,已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如果不加制止,则会影响愈来愈多的学生,对此我让学生写了作文《我的另一片天地》,让学生来写他们学习以外的生活。有的学生写自己学艺术,有的学生写玩球,还有的学生写帮助辛苦的父母照料家务,也有的学生很诚实,直接就写“我的另一片天地就是上网吧,打游戏”……写的内容很多,还真的暴露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这样的作文批完之后,我把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在课堂上读了一遍,并在之后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生活之外的天地,这片天地或是健康向上,或是积极有趣,当然也有的同学课外的生活很消极,很混乱。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人的青春很短暂,往往不经意间就逝去了,每个人都在自己青春的岁月里做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事情,有的影响会使你终生受益,有的影响会让你抱憾终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也不愿生活在遗憾之中,那么,有不良习惯的同学是否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就算是不为你自己,也要想想日夜为你们操劳,把心思全都放在你们身上的父母呀。”就是这样一段话,我看到了自己的学生都在默默地思索,甚至有几个沉迷于上网、打游戏的学生低下了头,我知道,我的这几句话已对他们产生了作用。但我也知道,这样一次两次的说教对于一些已形成习惯的学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说要在写作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须常抓不懈。

总之,教育是一门慢功夫,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变成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未来栋梁还需我们有耐心,不断地深入了解学生,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帮他们改变自身的不良心态!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议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究其根本是师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融的过程。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有关"情感"的说明就好几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1.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意义

长久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兴趣性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努力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它与"乐学"的基本精神相呼应。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共同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

2.欣赏文本内涵领悟人生价值,提升情感意识

在语文新课程有效课堂的实施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欣赏文本内涵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我在课堂上针对《背影》的作者朱自连续三次用"终于"一词来描写父亲送"我"上车的细节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反复思索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学生最后都明白了作者这样的描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彰显了伟大的父爱,从而使学生就感悟到父母呵护儿女如无际的沙漠、浩瀚的星空,即使是生活中点滴小事也能渗透着父母的爱。 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既为学生提高了认知能力,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丰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如:《蒲柳人家》的作者刘绍棠通过几户农家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精神风范,表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欣赏、感悟,在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好象现场听到了运河边那悦耳的流水声,体会到了瓜棚豆地的乡村泥土气息,也感触生长在这里的农民的淳朴忧伤和欢乐。

3.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

目前,人教版教材中精选的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从各方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甚至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而产生共鸣。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此言精辟之处就是指作者与读者的双向感染效用。初中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趣味与心理等期待视野,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一般都会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快感。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阅读时往往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其实,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最形象的概括,只有真情才能扣开打动学生美好的心灵。譬如:鲁迅《故乡》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朱自清《背影》中的浓浓辅父子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此震撼人心的墨笔怎么引起心灵的涟漪呢?只有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4.营造教学的情感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在语文教学中,营造特定的情感气氛,是调控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社会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言,把心中丰富的感情通过语调、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时,教师立即反馈给学生一个惊喜的表情或手势,会使学生清绪高涨。当学生因为紧张而词不达意时,教师切不可着急,否则会加重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师应该用期待的眼神和赞许的微笑注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应立即有所反应。比如,可以关切地询问一句:"你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为什么呢?说出来听听好吗?"或者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另外,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如计算机、录音机、自绘简笔画等,创设和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理解美、欣赏美。如利用语言、手势等创设审美情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情感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各种情境氛围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学生以一种健康的情感态度面对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1.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往往在临考前组织题海大战,以"时间+汗水"、"日光十灯光"的方式出"成果"。这样就几乎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改进教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进教法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1.3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仅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品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1.4 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2.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2.1 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被动地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2.2 反馈归纳。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帮助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指导方式调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

2.3 深化创新。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或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是学生新的思路,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记忆,综合掌握。

3.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

针对教师教学满堂灌的影响,教师要自己努力走出这个模式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味讲,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讲台或者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参演者,那么就应该双方互相配合,才能最终完成教学。在这个舞台之中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站在台子边缘的导演。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自信来展示他们的才华。我曾经尝试让学生来讲台之上代替教师讲十分钟的课程。最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害怕这十分钟被浪费了,甚至还担心学生根本不可能讲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学生在十分钟里的表现十分出色,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绝对是可行的,并且能在教学中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满足学习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而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就能很好地满足他们这个心理阶段的需求。一些成功展示自己才华或者展示潜能的学生在其后的语文学习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情趣。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不过是一个知识的串讲者。而教师如果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知识串讲者必须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通过唤醒或者激发学生潜能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4.体现情感价值,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最好的途径。教师应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以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文本的阅读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连续三次借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根据语境来推敲,弄清了这样写可以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这样,学生就慢慢意识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无处不在,琐碎的生活也无不渗透着父母的爱。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一些名作,不仅为学生提高了认知能力,还从各方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如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精神面貌,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欣赏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悦耳的流水声,感受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会到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农民的淳朴欢乐和忧伤。而选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通过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犹豫,魂不守神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意境美、音乐美、朦胧美和含蓄美。因此可以说,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教化,如沐春风,身临其境,并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议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情感教育,旨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工具性;人文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如在教《秋天》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抓住这种人文性:“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渗透了人性的情怀,喜悦中折射了农家人的清新和谐。这是一种人文的情感和体现。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组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选用了有关心理反映的文章,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增加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文章;选用了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加大了对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文章;选用了对中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选用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文章;有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更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讨 下一篇: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分析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