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6 09:45:47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1)

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把握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中学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比较熟悉但不够全面,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山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显著。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问题变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都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学生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到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周边小饭馆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明确,具体意义有: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形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多,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好表现,对地理课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综合开展多种多样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地理素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需要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2)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9-02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消失,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老师依然按照课本内容教授,没有实践活动。针对目前的状况,加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很有必要。实践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教学时,要融合学生日常所见的有关地理知识,如地理现象、一些景观。对于所需时间比较长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划分为多节课时间进行。比如在讲授地区降雨量变化时,在安排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本地的降雨量和时间,从中总结规律。

通过与实际相结合,让实践活动教学去解决地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色,选择相关联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设立情景、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等,过程很复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培养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2.设计原则

第一,要把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整体思路就是在贯穿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设计要旨深刻,思维宽阔,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具体实践就是实践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完成。强调立意深远,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和创新。

观察活动、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这三方便是促进学生智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是智力技能的奠基石,更高一层次的发展是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由外部发展转向内部发展。智力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思路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确保智力技能向正确方向发展。具体实践是实施活动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智力逐步发展。此设计原则能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可设计三峡工程探讨活动,就其中的利弊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自主探索,积极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和协调学生。由这种实践活动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要把多角度和小难度相融合。问题的设计是多角度的,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活动问题的设计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设计的每步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年龄段问题,个体差异。所以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合作与分工。如制作一份不同地域国家经济水平的手抄报,可指导学生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分析比较。不同学生负责不同板块进行搜集资料,还可以选取某个特定地区国家作详细讨论,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多角度和小难度的设计原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很好地见到成效。

三、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方案

对于地理实践活动,要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类、讨论类、搜索类、辩论探讨、海报形式等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的积极性,落实了实践活动教学。

不同的活动类型表现形式不同。讨论活动是以小组教学,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为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地理知识融合在交流问题中,同时要注意讨论的时间,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动手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在制作中发挥创造能力。动手内容有地理教学模型、制作图表,绘制地区图形等。

游戏类活动主要为竞赛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对知识的熟记能力,以及准确度。这种游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在赛前制定好游戏规则,结束时做出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中。

合作和交流是这些活动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对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将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贯彻其中,增加了教学的探究性内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探讨中学习知识。除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实践活动教学融合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色,做到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3)

地理;动手;实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把课堂向课外和社会延伸,调动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新编初《地理》教材每节课后都有一些设计新颖的实践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板块组织教学,也可以仿照这些活动方案设计一些更好、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各种地理技能和技巧,在活动中获得地理知识,通过眼、耳、手、脑多种器官并用,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的操作。在地理教学中,实验通常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在这种“教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如同“演员”和“观众”的关系,而停留于这个层面上的实验教学,当然不可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也难以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初衷。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努力创造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的机会。例如,可以结合“地球的自转”的教学,让学生用地球仪(可自制)和太阳光(或灯光)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研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变化情况,并选择若干具体城市(如北京和华盛顿,东京和伦敦)研究其昼夜差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将会真正理解由地球自转所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同时,也初步了解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在时间上的差异,这也为进一步学习时区概念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际上,地理教学中很多原本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实验,包括天体运动、气候成因及地质地貌等方面,只要我们稍作改变,都可以由学生动手实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还包括进行一些常规的地理测试仪器的使用训练。像气温表、气压表、湿度表、风向风力仪、雨量器、经纬仪、地质罗盘、流速仪及泥沙采样器等,而通过这种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等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如进行气象、地质、水文等观测研究,以及对土壤剖面的状态进行观测与描述,对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及对住宅小区的光照情况进行调查等。

在让学生动手获得地理新知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一、以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气候部分时,要求测算一天日均温、测一次降水量。讲到农业时,要求学生去一次农贸市场,看看本地有哪些主要农副产品,看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哪些提高,讲到交通时,站在马路边数一数一分种过往的车辆。感受一下交通的实际状况,讲到河流时,测一河流的水量,流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消化书本知识,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检验、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发展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共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收集和处理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地理能力的目的。

二、带领同学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动手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了解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从中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所有与人类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以及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如:天文、气象、水文观测活动,大气、水体、噪声及环境污染监测报道,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方式的调查,农业生产、工业布局采访、家乡人文、文化采风等,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是创造发现的源地、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城市中大气、水体、噪声垃圾污染等,区域性的酸雨、臭氧层的空洞、旱涝灾害、沙尘暴等,仍至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异常、因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资源贫乏、空间紧张等严重问题,一定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以学生熟悉的乡土内容,动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纳入教材内容,学生可以不受书本束缚,经常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增加直接体验。乡土地理材料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尤其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组织学生结合家乡情况的课题研究。在讲到城市和交通内容的时候,我布置了学生进行《厦门一日游线路设计》和《厦门公交线路的设计》的课题研究,由于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表现了极大地兴趣,几人一组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征询意见,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动手收集第一手材料,画图设计,拿出了一个个方案,写出了可行性的报告。这样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观念,并且还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书本知识,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理解、检验和掌握,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以及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选择当地城市作为学生地理考察实践的主要对象具有三个方面明显的优势:一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社会人文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内容不仅可以覆盖中学地理的大部分内容,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科目的内容,例如,历史、政治等。二是实践活动成本低,现实性强。现在大部分高中段学校集中在城市,学生每天都接触城市,具有城市的大量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地城市实践,比到远处的农村、山区成本低,对时间宝贵的高中段学生来说也更节约时间,效果也会更好些。三是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从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活动要少而精,要有效果,对城市中学生而言,地理科目的城市地理考察活动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二、城市考察内容的拟定

1 城市的一般特征及其经济地位。

城市的规模及等级;城市与所在经济区及其他城市的联系,城市在经济区和城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辐射范围;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城市行政的作用及其辐射范围;具有全国意义的和表征城市特征的历史古迹。

2 城市的地理和历史因素。

城市名称的由来及城市产生的时间;城市形成的因素;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例如,行政中心的转移,铁路和运河的修建,特区的开辟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通常我国城市历史分为:鸦片战争前,抗日战争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阶段);城市职能的历史变化;在城市不同发展历史阶段上,城市内部中心的转移及转移的原因。

3 城市的现代职能。

(1)城市的工业职能。重要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城市主要企业布局的因素;原料、能源的来源;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与劳动素养;工业发展的运输条件及主要运输线。城市拥有的特殊手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工业职能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中的地位。

(2)城市商业职能。在当地或者全国的地位;商业、贸易的类型;主要货源;商业中心区的等级、类别、阶层;主要商业中心区,各商业区的分工与协作;自由市场与定期市场的数目、种类;定期市场和自由市场对城市商业的调节作用;商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3)城市的运输职能。城市与天然通道(河流、湖泊、海洋、谷口等)的关系;通向城市的主要运输设施(铁路、公路、通航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种道路对城市发展的意义;高峰期城市运输问题及解决途径;主要运输干线的货源及其流向;运输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4)城市文化旅游职能。①城市的文化职能,包括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数量、规模和布局;中学与小学的数目与布局;文化设施(戏院、影院、图书馆、文化宫、书店等)的规模、数量与布局;城市拥有的特殊纪念物(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寺院、古墓、古碑等)的数量、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和地区的意义。②城市的宗教职能,寺庙和种类及其职能,在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③城市的旅游、疗养职能,包括城市拥有的旅游、疗养职能形成的因素,旅游、疗养设施(古纪念物、古寺庙、自然风景区、疗养温泉等)在全国和地区的地位;旅游、疗养职能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历年城市旅客数量,旅客的结构;发展旅游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从事文化旅游业的人数等。

(5)城市的行政及政治职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级别、数量与布局;主要行政机构的影响范围;行政设置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行政机构的发展及其职能的扩大;城市内部行政区的划分;行政机构人数及其在职业人口中的比重。

4 城市的物质外貌。

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地理位置(靠海、河、湖、或者近山口,位于高原、低地等)对其外貌形成的作用;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外貌的影响;矿产的状况及其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气候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例如,南方的遮阳、北方采暖设施等);雨量多少对房屋建设的影响;风向对企业、居住区及绿化带等的影响;城市的水文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水源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不利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和改变城市外貌的意义;城市的历史发展对其外貌的影响:城市的古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的现代职能对城市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房屋建设的特点;城市职能小区的物质外貌的差异;城市街道的布局及其对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物质外貌的深化及其因素;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点。

5 城市的职能小区地理。

城市的职能小区的数量及其划分的依据;各区在全市的地位和作用;各区值得注意的对象(如博物馆、剧院、历史建筑物、寺庙、大商业中心等)及其对各职能区的影响。

6 城市的郊区。

郊区的范围及性质;郊区自然景观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市郊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及联系形式;城市化的进展与市郊的收缩和变化;市郊与城市间的物质、能源、信息、人口的流动形式与规模及其形成的因素。

总之,城市考察的内容,要与中学生的特点、地理教材的结合点、当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城市发展远景与规划等因素相结合。

三、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方法

由于考察实践目的和要求不同,城市地理实践有以下两种方法:

1 综合、整体地考察。

如果选择城市作为实习重点,时间又有保障,就可以把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全面地、综合地进行考察。考察步骤如下:

(1)请专家作报告。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全面了解城市的情况。报告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请政府有关部门,例如,计委、城建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报告。他们掌握的资料多,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趋势等都能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有些问题不一定

能满足我们经济地理考察的需要。第二种是请当地的地理学家作有关城市地理的报告。其内容多与专业结合密切,但是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趋势,往往不如第一种报告深刻。所以可以把两种报告结合起来。

(2)鸟瞰。为了大致了解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登高鸟瞰城市全景是十分必要的。制高点的位置要适中,登上制高点以后,应能了解城市全貌,在制高点观察全市面貌时,要随看随讲,组织讨论。要有详细的城市地图、望远镜、照像机等,对照城市地图进行观察并应将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地段随时拍照。鸟瞰城市应注意观察如下问题:第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注意城市的自然位置,城市所处的地貌部位(平原、山地、盆地、台地等);城市是否有河流通过,是否依山傍水;城市植被与气候的特征;城市与相邻地区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城市的交通位置,与车站、码头、机场的关系等。第二,城市的物质外貌。从制高点上观察城市街道的宽窄,放射的状况,建筑的形式,建筑物的高低,等等。第三,城市的职能小区。从制高点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城市职能小区的差别,尤其是物质外貌的差别。因此要注意观察职能小区之间的界线标志;各小区物质外貌特点的差别及其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注意各小区街道的放射状况、走向与宽窄的差别与对比;绿化率的差别。第四,城市规划。从制高点可以观察城市规划的主轴、街道与建筑物的布局等,并可以看到城市发展各阶段城市规划的差别。尽管鸟瞰一个城市,所看到的东西不可能很多,但是,对于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一个城市的特征,这种现象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鸟瞰是认识一个城市的好方法之一。

(3)实地考察。在请专家作报告和鸟瞰观察的基础上,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这是城市考察最重要的一环。因城市问题复杂,可以小组分工考察。每个小组既要分担一个总的、一般性的问题。也要分担一个小区的观察任务。各组考察的成果,最后要互相交流,使每个小组对城市都能有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可以让考察活动更有效果和意义。在城市实地考察中,将城市职能分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现状等问题作为重点。每个城市再以重点职能进行调查。例如,考察唐山市时,可以煤炭开采业及其有关职能作为重点;考察杭州市时可将其旅游商业、贸易职能作为中心;考察鞍山市时,可以’工业职能,尤其是钢铁工业作为重点,等等。

2 专题考察。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7-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许多老师已经深刻认识到,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何,而且还要看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情况。因此教师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但是通过本人听课以及自己上课的体会,发现我们设计的学生活动大多是停留于形式,例如为了上课时为有学生活动这个环节而把一些简单易懂,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时间,也有把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总之,为了盲目响应新课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学生活动的内涵,从而丢失了课堂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有效性。而评价一节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就是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让地理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活动的有效性",是相对于活动的无效或是效率低而言的。有效的学生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活动后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师与生的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效的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在地理课中的疲劳,在活动中获取地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汲取新知,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意义实现高效课堂。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要实现课堂学生活动的时效性,在备课时就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时间、活动效果、活动约束机制和活动说明等方面做充分的考虑,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堂,还要备学生。

2.1选择合适的学生活动内容。在选择学生活动内容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来认真确定每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选择学生活动内容一定要本着有趣味性,易开展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丢掉学科本身的严谨性,也不能为了显示设计者的水平而选择难度较大的内容,是学生丧失活动的兴趣。

2.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形式。《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中地理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形式主要有:(1)学生思考,教师点拨;(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3)教师指点,展示练习;(4)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总之,有效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因素,灵活运用。教师务必做到兼顾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突出重点难点两个方面。

2.3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有效性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方面,在课堂上,在本着学生活动的时间略超过教师授课时间的原则基础上,教师得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若不能准确,往往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有效果,但却没有效率,当然不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2.4有效的约束机制。为了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堂需要纪律、秩序和规则。一个吵吵闹闹和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先维持班级的纪律,是有效学生活动完成的保障。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而且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导入方法作出改进和创新。我认为新课导入中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符合下面几个要求。(1)新颖性(2)直观性(3)趣味性。

案例1: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进而导入所学知识。

案例2:在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动手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进所要讲的新知识。

3.2新知识探究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所以初中地理课堂中许多重要知识的获取都是从地图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以围绕读图、用图、析图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新的知识。

案例3:在学习《西亚》一节时,我选择将西亚的石油输出路线作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设计学生活动: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西亚进口石油,有哪些航线可以选择,各航线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引导学生结合"世界石油输出路线示意图"找出将波斯湾的石油运往这三个地区的路线。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读图的活动当中,学生活动效果显著。

3.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对于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来说是有始有终的,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终了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梳理,教师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更好的构建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结构体系,充实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所以说,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也只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案例4:在学习完"非洲"一节时,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非洲的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讨论,在有效的学生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总结。

由此可见,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存在在于日常的地理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尽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行为活动的积极参与带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最终达成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和学习行为活动的高度统一,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和思维中地理知识框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才能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也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形成自己的地理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地理,学好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熊世培; 浅谈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年10期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6)

在新的教学要求形势下,地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而谋求更新、更全面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课堂的领导者,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地理课堂的教学改革。

一、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改革

1.化传统型观念为新时代观念,切实做好自己

以前的地理教学模式是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像机器一样被动地学习。然而新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注重交流的,它需要师生更多地互动和交流。所以说,教师应该弃旧图新,转变过时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尽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教师同样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在各方面迎合课堂改革的发展。

2.借助生动形象的地图来教学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地理课本上篇幅最多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用地图教学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课本中,学习“认识省级区域”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带一张大点的中国地图,贴在黑板上,通过地图来讲解各个省级区域,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初中地理那些枯燥乏味的、通常又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都可以借助地图来方便理解。

二、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沟通与交流是地理课堂改革的重要部分,师生之间只有充分交流才能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老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归老师所有,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明显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教师盲目地加快教学进度,而学生则盲目地跟从,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课程改革中老师应该重视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老师可以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说地理知识综合竞赛,为获奖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这样一来一定能吸引很多学生主动地参加,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所以这种多样性的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地理教学很有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竞争力很有帮助,进而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成绩。

三、以老师为对象推进地理改革的方式方法

教师的专业知识在地理改革中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推进地理教学改革的基础,所以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只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目的,构建丰富的地理知识体系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其实和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还能影响他们对人、对事的理解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地理课堂的首要教学目标。

同时老师还要有足够的主体知识,即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而地理老师当然就要掌握丰富的地理主体知识了。我国很多师范院校也开设了很多课程体系用于提高教师的知识,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从网上学习相关课程,也可以去高等院校旁听学习,一个从事地理教育的合格教师是需要累积很多主体知识的。

四、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教学改革毕竟是一项新的教学尝试,存在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笔者在这里浅谈存在的几点问题

(1)随着课堂改革中教师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在整堂课都很活跃,但是教师在过度追求气氛的同时会减少基本知识的讲解,这就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能落实到位。(2)多媒体的使用不当。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很着重强调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过多地滥用多媒体教学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3)课堂提问太多或是有的教师直接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师生的互动,但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问,不过有的教师如果不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就很容易使提问变得毫无意义。

2.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简单列举了几点可能对课堂教学改革有益的对策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地理知识中易于理解的老师可以直接口头讲解,不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多在教室里走动,不要就只呆在讲台上讲解内容。最后,教师的备课很重要,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会合理地安排讲解知识的前后顺序。

总而言之,什么问题困难只要师生之间互相努力都可解决,只要教师多去发现和探索,总会有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尚且处于浅水区,发展的前景和空间还很大,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地理课堂改革的方向无非是从培养学生兴趣、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着手,只要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多注意理论和实践的配合,取长补短,地理课堂改革进程就会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7)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点都是在反复实验中获取的。针对课堂实验比重较大的现状,为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实验的整体水平与层次性,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制定细化的实验流程。也就是说,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实验目标,详细地拟定实验设计与实验流程,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全面考量问题,全面把握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提升初中物理实验的效果。如,在“制作水果电池”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实验目标的制定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结果的完成,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电压的概念和掌握电压表的使用,并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借助团队的力量,构建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共同完成实践活动。科学的实验设计是保障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应该?M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补充。学生结合自身的物理实验知识,结合实验的目的来进行实验设计的优化,以此为科学地综合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实验教学的目标强化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流程化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而是必须引起教师、学生共同重视的核心阶段。与实验结果相比,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反而更具有价值。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基于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断强化实践活动的过程,尽可能地完善实验流程,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科学的实验态度。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做好相关实验的完备与测试,将实践活动可能涉及的过程或环节都应该兼而有之,提前做好实验活动的报备或者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在物理实验开展前,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性能、实验器材的使用等进行详细的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减少自身的干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确保在实践环节中,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完整地记录实验结果,完整地记录实验流程,做好实验结果的反思。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并不是为结果服务的,而是基于实验教学目标来真正地、全面地掌握实验环节,这是实验方法获取的重要渠道。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8)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我们对上海市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力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初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信息,其样本抽取上海市6个区的7所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共1000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解。

由表1可知,教师认为,目前初中生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主要有8个方面(以67%为取舍标准),即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语言表达、生活自理、动手操作、独立思维、自我约束和团队合作方面,从中不难看出,他们比较看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学生认为,初中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12个方面,即沟通交流、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生活自理、环境适应、独立思维、组织策划、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和细心观察方面。与教师相比较,学生较注重集体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2 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由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目前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途径的看法基本一致,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由表3可知,学生感受较深的是学校组织的集体和较大型的主题活动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综上所述,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虽然学校采取的培养措施较多,但是活动的影响面不够广。

3 学生对学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有26%的学生非常喜欢,60%的学生喜欢,11%的学生不太喜欢,3%的学生不喜欢;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规定必须参加”,8%的学生表示“想得到老师的好感”。79%的学生表示“想锻炼自己的能力”,7%的学生表示“评‘三好’学生需要”,70%的学生表示“实践活动本身很有趣”,64%的学生表示“想多交朋友”,51%的学生表示“想了解社会”,36%的学生表示“闲着没事出去活动活动”;学生自己组织实践活动的状况:有17%的学生表示“想过也组织过活动”,有53%的学生表示“想过但没机会组织”,有6%的学生表示“没想过但组织过”,有24%的学生表示“没想过也没组织过”。

4 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

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的理解不同,教师会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组织安排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培养自己认同的实践能力,这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锻炼或提高。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学校在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时,可能会偏重教师对实践能力的理解,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犯方向性错误。

2 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单一。

目前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研究性课程和参观考察等,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学校缺乏场地、经费等,加上组织实践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少,学校一般偏重组织形式简单、活动容易开展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另外,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缺少新意,有的还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本身或不同活动之间不具有持久性和连贯性,不能持久地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较为缺乏。

学校的教学工作占用了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随之学校的功课占用了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无法提供较为精致的实践活动,而学生也无法参加较多的实践活动,这使学校的实践活动得不到较好的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来,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素质教育评价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包括学生实践能力评价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反馈机制,即“培养一评价一反馈一调整”循环的机制,以致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加强理论研究。

初中生所处的时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以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并存的时期,也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影响了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培养模式,弄清初中生实践能力与小学生、高中生有何联系和区别等,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 拓展培养途径。

目前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普遍存在活动地点少、经费不足的问题,仅仅靠学校自己的财力和少量的实践活动场所是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需求的,寄希望于政府或社会提供财力和活动场所的支持也是十分有限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学校一社会一家庭”三维网络体系,使它们之间形成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开拓学生校外实践点,扩大学生活动空间。政府可以推出有效举措,为学校与社会组织搭建桥梁,积极促进学校与社会公益集团的合作,最大效度地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安全、广阔的空间。

3 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9)

一、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初步确定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围绕我校的“活力课程”的实施规划和实际需要,确定了我校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初一:利用学生尚未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概念,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初二: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初三: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初步确定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对物理的好奇心和保持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能力的情况,结合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开发。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从苏科版八年级、九年级课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出发,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选择基于课本又拓展延伸,以物理知识为主,兼顾多学科的渗透和与生活社会的结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精心选择和编排活动内容。第一:《科学探秘》选题。此活动形式安排在初一年级开展,由于初一学生并未开始学习物理,所以选择的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增强好奇心,增加物理学科的神秘感,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为初二学习物理打好心理基础。第二:《做中学玩中学》选题。此综合实践活动与我校初二的活动社团相结合,采用学生自愿报名,部分学生参加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想象与创新能力为主。初二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还很肤浅,所以此活动形式内容的选择主要以初二的知识结构为主,不涉及初三的知识。第三:《生活物理社会》选题。初三的学生要真正把知识学以致用,引导他们探究《生活、物理、社会》。学生能更自主地去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初步确定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10)

初中地理教学以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空间分布规律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人口观、环境观等多种人地观念,不仅丰富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也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教师将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和乡土地理紧密地联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地理学习的兴趣所在,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又突出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更贴近的学科特点,对新课程改革目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一、积极开展各种地理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各种地理活动具有很多的优点。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其次,这些地理活动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沉闷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从活动中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发挥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积极性。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积极开展多种活动,能够延伸地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整体上讲,地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地理游戏活动、地理制作活动、地理观察活动和地理操作活动几种类型。地理游戏活动形式多样灵活,既可以是让学生抢答地理问题,也可以是设置一些拼图游戏,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把握程度。这些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对地理学习的理解和应用,成为一种最简单直观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而后面几种地理活动则为学生亲自体验动手动眼的收获。最典型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地理仪器,如温度仪、地址罗盘和雨量计等,让学生对这些常见仪器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拉近地理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初中地理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调查当前生活环境、水资源情况等,让学生以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的形式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形成一种前瞻性的忧患意识,这成为初中地理教学所蕴含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留下了极大空间。

二、注重乡土地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作用

乡土地理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学生认知范围内的东西与教材上的理论实现了完美对接。从学生丰富的直观感受开始做起,利用丰富的乡土地理材料和实例展现“家乡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体现了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乡土地理教学之所以能够让“地域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在学生的眼中变得更加明晰,得益于在教学手段上要配合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自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最终又回归到初中地理所学的各种知识上去,增强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阅读地图的能力。由于在乡土地理中缺少现成的地图可用,这就为学生学会绘制家乡的地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填绘地图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勘测、联想、记忆等步骤后,遵循化繁为简、严格图例的绘图规则,可以一步步地将生活区域内的地图绘制出来。这种填绘地图的地理教学保证了学生眼看、脑想和手动的连贯性,让学生可以在亲自绘制中明了地图的功效,既提高了学生绘制地图的技巧,又让学生养成了规范扎实的绘图习惯,为勾画各大洲、分区国家的轮廓和增加山脉、河流、城市等多种地理因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教学成为学生从浅到深、从简到难去认识地理知识的一面窗口,这种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初中地理内容庞大而丰富,既可以带领学生领略到世界各地的人文生活,又能给学生展示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景,很多地理知识讲授的是一些地理现象和原理,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初中地理是一门兼容了文理特点的综合性学科,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要将这包罗万象的复杂学科变得更加直观,就不能缺少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配合。多媒体技术以其大容量、高速度的传输优势,正好满足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它压缩了地理教学课堂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进行一些调查、操作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特别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教授到哪方面的地理知识,教师都能够组织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知识、图片等地理要素,还有就是可以让学生在虚拟地理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遥感图像与遥感数据库等中获取地理信息,这些都体现了地理教学能够与时代接轨的特性,这种多层次、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开阔了学生学习的眼界,更多的是教会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辨意识和积极的价值观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从各种实践活动中提取到有用的地理信息,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特别是在先进教学手段的配合下让学生学会查询阅读地理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体现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宁芬.地理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教学参考,2012(7).

[2]王明海.乡土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上一篇: 经济及财务状况 下一篇: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