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时间:2022-11-29 17:52:55

摘要:音乐是舞蹈的内在形象,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音乐与舞蹈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探究。

音乐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舞蹈《中国妈妈》是由著名青年编导韩真、王舸编创的深具影响力的作品。《中国妈妈》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群惨遭日本迫害的中国妇女抚养日本遗孤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母爱这一主题贯穿全作品,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舞蹈,也是一个讲述爱的故事。舞蹈所描述的爱是大爱,它跨越了国界,摒弃了仇恨,抹平了悲伤。舞蹈再现了中国妈妈抗拒、不忍、接受、关爱日本遗孤及不舍遗孤并为其送行的整个过程中母爱情感的复杂变化。无论是动作、表情还是情感表现,舞者都完美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舞蹈演员的倾情表演是对历史的一次升华,这种升华的着力点体现在表现大爱的肢体语言上。巧妙的舞蹈创编更是将中国母亲的辛苦劳动和内心的挣扎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开始的跺脚呐喊和拔草,这些动作干净利落,而后即将送走日本遗孤的阶段动作犹豫、纠结,与前面的动作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是母爱这一主题的体现。自始至终贯穿于舞蹈中的力量就是舞蹈生命的中心,是打动人心的关键点,这个力量就是中国母亲的爱和恨。

一、《中国妈妈》音乐分析

《中国妈妈》的音乐旋律以小二度级进,音程逐渐拉宽,情绪被一步一步逐渐推向高潮,由最开始的f小调循序渐进转入b小调,最后转入d小调。人声的结尾、小号的出现、踩镲的突然加入以及速度的加快,使整个音乐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富有更加浓厚的音乐色彩。0分19秒至1分11秒时紧凑的节奏像激战中的马蹄声,小军鼓一直重复着后十六双八的紧凑节奏型,营造了紧张和恐慌的战争场面。人声混音的再次出现使得音域更宽,像是人们发自心底的呐喊,在这一段中,弦乐组和管乐组一高一低、一明亮一低沉、一连续一断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音乐层次更加分明,同时强弱规律的区分明显,给人一种紧张、奋进的感觉。而后,四部混声的合唱、节奏密集的打击乐、明亮激进的管乐组和低沉严肃的弦乐组使整个音乐丰厚饱满,将恐慌紧张的战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奠定了整个舞蹈的感情基调。

以日本遗孤的出现为起点,小提琴的音响消失后,大提琴首先进入,悲伤、舒缓的音色特点在这一段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后整个弦乐组以比第一段更悠长的旋律、更缓慢的节奏、更平稳的曲调,营造了情绪的凝重和心理的矛盾,这一段音乐深沉、悠扬,令人陷入沉思。调性上短暂出现a小调后转入F大调。2分25秒,长笛加入,长笛的音色以虚渺、凄美为特点,高音域的旋律流淌,直接触发人的内心情感,让之前所有沉淀下来的母爱在这一刻释放。弦乐组和长笛的轮流出现带动情绪起伏,唤醒人心中真挚的情感,让人的情绪起伏和舞蹈故事情节融为一体。2分52秒,所有的乐器停止演奏,钢琴的独奏响起,合奏和独奏的情绪感受区别就在于合奏突出人情绪的扩张和爆发,使情感充沛、饱满。大量民族乐器做伴奏不仅使音乐变得与东北民间真实生活非常符合,而且与前面低沉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在风格上融入了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妈妈》的作品背景,同时流露出亲切感。竹笛的回归使音乐始终围绕着日本遗孤在中国妈妈的照顾下快乐成长的情节进行,同时表达了中国妈妈博大无私的母爱。

乐曲在4分51秒时出现了转折,箫声的悲凉与之前的欢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人的情绪带入悲凉的氛围中,箫的旋律平稳深沉,好像在向人们倾诉着一个感人故事。5分03秒时童谣的加入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念白的同时有箫和弦乐组作为背景音乐,童声的念白和背景音乐所营造的感人和被母爱震撼的气氛,使人的脑海中浮现出日本遗孤在中国成长的幸福历程与中国妈妈辛劳的付出,这一阶段的美好与感动是整个作品的情感奠基。大提琴再次演绎《摇篮曲》,母亲让女孩回归自己的故乡,而日本遗孤难以割舍伴随自己成长的母爱,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其实是母爱与感激和不舍的体现。最后用镲片做渐强的连接小提琴明亮的色彩,将整个第四部分推向最高潮,母亲不得不一把将女孩推出怀中,无奈、不舍、悲痛、心酸的情感迸发,达到整部作品的情感最高点。

二、《中国妈妈》舞蹈动作及情感的分析

(一)憎恨

作品开始部分,舞台场景布置弥漫着硝烟,伴随着沉重有力的音乐,扣人心弦。所有演员是静止的造型——身体前倾90°,单手手指坚定地指着同一个方向,她们用手捂住了嘴,发出强而有力的控诉和歇斯底里的呐喊,这无声的呐喊让人痛苦,这种愤怒直达人心,控诉着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接下来,演员呈菱形队形从舞台二点向舞台六点方向前进,群舞演员痛不欲生地跺着脚,她们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那种想把所有的日寇踩在脚下的劲儿,是想把这种深仇大恨深深埋进地里面,人们见到的不是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急匆匆的焦躁,更不是骄纵的倔强,而是她们表现出的遭受屈辱后的“大恨”。

(二)接纳

音乐声悄然而止,人群当中出现了留着短短的童花头穿着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缩着蹲在地上,神情胆怯而可怜,显而易见,她就是侵华日军遗留下的孩子。中国妈妈缓慢地向后背过身去,她们不想去同情这个孩子,伴随着忧伤低沉的音乐曲调,其中一位中国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她的脚步变得犹豫。饱受家园被洗劫、亲人被杀戮的中国人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手,给予了这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中国妈妈快步回到小女孩身边,“快”字明确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特征。小女孩突然紧紧地抓住她的手贴在自己的脸上,这个动作拉近了二人的距离。中国妈妈仰起脸用手擦拭着泪水的这个动作,表达了此时的泪水已不再是仇恨,只是对孩子的同情与怜悯。最终,中国妈妈接纳了日本孤儿,母爱战胜了民族的仇恨。

(三)养育

音乐在中国妈妈一层一层的拥抱后渐渐平缓,演员围成了圆,日本小女孩瞬间变成了地道的中国小女孩,红头绳扎着的小辫子,红花布上衣,清新活泼、跳跃的节奏展现出小女孩的俏皮可爱。在寒冷的天气里,中国母亲插秧、割草,在田间辛勤劳动,一起一伏的动作贯穿整个舞蹈,让人从中看出了中国妇女勤劳能干、劳作不止的美德,在劳动的同时不忘对自己的“女儿”嘘寒问暖,妈妈把小女孩的手捂在自己的两手中揉搓着,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用这样的动作表现对小女孩“捧在手心里”的疼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异国遗孤已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女孩,她的纯真善良让中国妈妈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女孩依偎在中国妈妈的怀里撒娇,两个人嬉戏玩耍,展现了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怜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四)送别

在第三段的结尾处音乐渐渐没有了,全场寂静,舞台上只剩下女孩在做着插秧的动作,带有东北特色的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摇篮曲》的旋律响起,如泣如诉,悠扬伤感,轻柔的音乐声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舞蹈进入尾声,也是最为动情的高潮部分,中国妈妈抚养小女孩的辛苦都呈现在舞台上,不用任何语言,这一首简单的童谣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女孩长大了,即将离开这片养育她的厚实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个生下她却未能养育她的陌生国度,中国妈妈并没有为了一己之私就留下孩子,而是一步一步踉跄着抱着当年那套和服缓缓地向她走来,心中充满了感激和不舍。妈妈的那一挥手,那一狠心地一推,充满了无奈与心疼。此时,女孩一个转身回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住了妈妈的双手不愿离去,此刻的别离让所有的妈妈潸然泪下,舞蹈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中国妈妈》中音乐对诠释舞蹈作品的作用

(一)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具有扩张性的音乐组织成的舞蹈动作往往具有张力。音乐中节奏型紧凑时,舞蹈动作也会密集。音乐是一个作品的骨架,舞蹈动作让作品充满血肉。在《中国妈妈》中,第一段战争爆发时所用的音乐是磅礴、紧张、恢宏的,一群衣着简朴的中国妇女弯着腰在激扬的音乐声中迈着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在歇斯底里的呐喊声中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动作。此时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都是具有张力和爆发性的。后面弦乐组短暂的出现让旋律有起有伏,让人们的情绪随着乐器的变换有起有落。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舞蹈中展现出挽袖子、撒种子、拔草的动作,塑造了典型的东北农村妇女的形象,同时让人联想到妈妈的辛勤劳作。3分31秒,民族乐器竹笛以独有的坚实而连贯的音色特点,在上声部持续吹奏,与其他乐器的伴奏织体形成复调关系。此时中国妈妈把小女孩的手捂在自己的两手中揉搓着,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用这样的动作来表现对小女孩“捧在手心里”的疼爱。音乐节奏越来越慢,基调也越来越深,女孩做出和中国妈妈一样的拔草动作并发出极大的喘息声,表示女孩用尽全身的力气来替妈妈分担,全体舞者一起劳作,台上响起了整齐的脚步声。

(二)帮助展现故事情节

舞蹈来源于人类最原始、最纯洁的肢体语言,音乐是可以表达人的心灵的语言。音乐是对舞蹈的下一故事情节的铺垫,《中国妈妈》作品中的很多阶段是音乐先进入引出舞蹈。例如,第一段中音乐刚开始进入的时候,旋律一层一层递进,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将观众带入战火弥漫的抗日氛围中。音乐在舞蹈开始前就给观众造成了听觉上的震撼,让观众在意识中想象舞蹈画面和即将出现的情节。第三段轻快的音乐可以让观众立刻转换心情,观众听到这那个音乐就知道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一定是轻松愉快的。当音乐一响起,人们通过音乐就能进入下一故事情节的气氛当中,音乐的变化可以让人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预先的认知。

(三)帮助烘托舞台气氛

音乐可以沟通人的心灵,可以帮助舞蹈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绪,体现人物的性格,烘托舞蹈的主题气氛。在作品“养育”部分,钢片琴的清脆跳跃、竖琴流水般的欢畅再加入康加鼓的顿挫,用简单的单音和琶音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后面童声的齐诵伴随着C大调音乐开始,人声的伴唱使音乐的层次再次丰富,气氛逐渐丰富起来。此时传来小女孩奋力帮助妈妈拔草的喘息声,母女之间真挚的亲情在音乐和舞蹈的烘托下让人备受感动。舞蹈的尾声用了经典的东北民歌《摇篮曲》,从旋律上看,柔婉悠长的旋律将观众带入凄婉悲伤的气氛当中;从速度上看,慢板的速度让人的心情沉重低落;从风格上来看,东北民歌具有地域色彩,它的历史性、时代性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本文就《中国妈妈》作品中的音乐部分进行了着重分析,通过很多例证突出音乐在这部作品中的作用,旨在让更多的舞蹈家发现音乐对诠释舞蹈作品的作用,并利用好音乐的价值,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舞蹈作品。音乐是舞蹈的内在形象,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音乐与舞蹈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探究。

作者:韩艾佳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上一篇: 数字化有效助力普惠金融分析 下一篇: 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