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导学在滋养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9 09:41:57

摘要: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以“1+N”微课导学模式带来的微课案例集合成辑,构建起微课程资源库,成为校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化学习的重要云教育资源。

微课导学在滋养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构建“滋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罗湖小学秉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扬长发展”的教育理念,将课程理念表述为“学会关爱”。当代关怀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应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罗湖小学致力于建构关爱的“同心圆结构”,产生教育的“涟漪效应”。关爱的圈层结构,即以关怀者为圆心,以不同的相遇关系为环形的圈层结构。纳斯鲍姆(MarthaCravanNussbaum)认为,所谓的“同心圆结构”:“第一个圆圈围绕着自我,接下来是直接的家庭,然后是延伸的家庭成员,再后面依次是邻居或地方群体、同城居民以及国家同胞,而我们也很容易在这个清单里增加依据族裔、语言、历史、专业、性别、性取向的各种群体类别。在这些圆圈之外,是最大的一个圆——整个人类。”因此,罗湖小学将学校办学愿景定为“用关爱的力量,培养温暖的孩子,建设‘滋养型学校’”。学校团队从雷锋精神中汲取精髓,努力建设“钉子课程”“力行课程”“百宝箱课程”。其中,“钉子课程”指向热爱学习;“力行课程”指向热情待人;“百宝箱课程”指向热心公益,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构建“滋养型课堂”。“滋养型课堂”即学生作为一座建筑,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而教师的“教”则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地基,引导学生获得新知。“滋养型课堂”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微课导学在构建“滋养型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优势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专家正式提出了Micro-lecture的理念,即微课。微课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信息载体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成为新型的课程资源并被补充进传统教学中。因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知识点聚焦、教学容量小、教学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于师生而言,都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罗湖小学构建“滋养型课堂”,将课堂教学模式定位为:(1)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意义联结”,激发学习兴趣;(2)搭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和内容,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框架,巩固旧知,储备新知;(3)独立探索,改变教学模式,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做好启发、指导和激励作用;(4)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协商,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反思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其中,前两步属于导学阶段,是微课集中体现的部分,也是构建“滋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三、以微课导学构建“‘1+N’滋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范例

罗湖小学通过以“学”定“教”、以“学”定“导”的有效教学方式,并以建设“滋养型课堂”为目标,对导学阶段微课的使用类型进行了梳理。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方法分类与总结,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师个人考量以及学生当前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视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途径。罗湖小学在落实精准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区教改“课堂革命”,调动各学科开展课堂教学探索,将微课导学融入其中,形成“1+N”学科课堂微课导入的变式。目前,罗湖小学各学科构建已完成。语文组“一心两翼四维”、数学组“1+4”、英语组“5Pplus”、科学组“快乐原子”、信息组“项目学习PBL”、体育组“1、2、1”,各大学科的教学模式均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共振、教学相长四大原则。以英语学科“5Pplus”课堂教学模式为例:“5Pplus”教学模式是在继承传统的“五步教学法”部分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和罗湖教改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现行上海牛津(深圳)版英语教材的编排特点探索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四、微课导学构建“‘1+N’滋养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关注学情,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利用微课技术设计前测题,形成导学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使教学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导学案设计不再单纯立足于教学内容,而是要关注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从中分析学生的认知状态,形成先学后教模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搭建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同备课组教师从各年级、各学科筛选试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材,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并进行课堂观察和评价,及时记录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初次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微课进行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初步梳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策略。利用微课导学模式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各学科以教学基本式为重点,结合课例与实际,展开交流讨论。

(三)提高信息化技能,实现教师成长

“滋养型课堂”的研究要求全员参与,教师们在研究与实践中,经过培训、学习、实践、研讨,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区域活动中,各骨干教师带动学科组教师积极参加展示交流,促进了研究的深入,提高了教师们的教育技能水平,使他们在市、区级的微课制作大赛中获得荣誉。教师们还先后完成了关于微课的小课题,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支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师队伍。

(四)形成课例,搭建资源库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以“1+N”微课导学模式带来的微课案例集合成辑,构建起微课程资源库,成为校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化学习的重要云教育资源。在总结课堂教学基本式和变式的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形成课例研究集的过程中,教师提高了整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拓展了教师成长的新途径。

作者:邱洁苡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小学

上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下一篇: 小学语文课后学习新模式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