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转型及规划应对

时间:2022-01-18 10:37:19

摘要: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典型平原乡村产业多元化、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的变迁趋势,提出乡村规划应以激发乡村内生活力、满足乡村主体需求、塑造乡村文化特色为核心,并探讨新形势下乡村产业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的规划应对措施,为丰富乡村规划理论和促进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基础。

乡村转型及规划应对

长期以来,乡村规划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属于薄弱环节,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规划师在乡村规划实践中往往简单套用城镇规划的技术指标[1],对现代乡村空间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缺乏深入、准确的认知,导致规划成果难以满足乡村转型发展需求。近几年县域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美丽乡村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类农村规划,关注重点主要是乡村道路系统、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以及乡村居民点、广场绿化、环卫等物质环境的改造,而对乡村产业、特色文化等软性空间规划重视不够[2],规划方案与乡村发展实际需求错位,出现了盲目撤并村庄、简单复制城镇社区、设施标准设置过高、“千村一面、特色丧失”等现象,规划可操作性及实施效果较差。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的产业经济、社会及文化结构都将发生根本变化,探讨新形势下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乡村规划策略将对引领乡村实现转型、复兴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变迁

1.1产业变迁

在市场经济机制推动下,乡村农业已经一改以单个农户为基本单元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由分散、单一种植模式转向规模化种植、园区化经营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3],生态农业公司、农业科技园区等新型产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乡村农业的主要组织方式,农业生产整体效益、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例如河南鄢陵县除发展小麦、玉米、棉花、烟叶等传统农业,还将花卉产业作为县域特色产业进行培育,仅各类花木园林企业就达600余家。一些乡村甚至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化农业经营格局,产业组织方式与空间布局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乡村产业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新时期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及经营模式的转变催生了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及会展等产业,初步形成了由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及衍生产业共同构成的“1+3+X”的多元化乡村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空间类型也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

1.2社会结构

从近几年县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变化趋势来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要素逐步由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在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输出的同时,乡村资源的特殊性也吸引着部分掌握技能、信息、资金的精英人士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城镇资金、人才、信息正向农村地区回流[4]。新型城乡关系及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乡村传统的社会结构。未来乡村社会结构将呈现两大特征:1)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及产业多元化的需要,未来乡村将主要由创业精英、新产业工人构成;2)人口城镇化的加速将使留守老人规模日益宠大,乡村社会将面临老龄化的挑战。因此,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组也对乡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3文化生态

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正逐步被机械化耕作、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后农业文明所替代,乡村文化生态发生急剧变化。表现最明显的即乡村传统文化习俗的消失,昔日晒场、溪边、村口、桥头、祠堂、寺庙、集市等承载村民交流、休憩、娱乐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正在逐步走向消亡及凋落,即便得以保留其原有功能也已基本丧失。旧公共文化空间的凋零与新公共文化空间的缺失使乡村文化出现断层,亟待塑造新的文化空间载体,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乡村规划思路与重点

在新型城镇化及城乡关系转型背景下,乡村规划应正视乡村在区域空间架构及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遵从乡村自身的自然生长与经济发展规律,改变简单进行乡村居民点迁并,并按照城镇社区标准配套各项服务设施的传统规划思路,以提升乡村经济增长活力、满足乡村主体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统筹安排乡村产业、居住及文化空间。

2.1产业空间

乡村产业空间规划是有效整合乡村特色资源、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活力的前提,成功的产业规划同时也是吸引精英人士回乡创业的重要因素。产业空间规划应在分析乡村特色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格局的基础上,找准乡村产业定位,适应乡村产业规模化、园区化的发展需求,打破自然村或行政村的界限,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特征对乡村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明确各类产业的空间布局位置、产业面积、项目设置及目的人群,其中具体的项目设置是乡村产业规划能够得以落实、实施的关键所在。另外,顺应乡村产业多元化的趋势,乡村产业空间规划应为乡村旅游业、传统手工业、创意产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打造现代农业与其衍生产业联动互促的产业空间体系。

2.2生活空间

现有的乡村规划方案不实用,一方面是由于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则因为对乡村生产生活习惯尊重不足,照搬城市社区模式所致。乡村生活空间规划应以改善乡村整体人居环境为目标,遵从既不破坏原有邻里乡脉,同时又能尽量满足新型乡村主体对居住品质要求的基本准则,对乡村居民点以整治、引导为主,合理确定村庄的集聚规模;村庄居住区确需搬迁合并时应审慎论证,不能轻易丢掉原有村落的风格,要广泛征求各公众群体的意见,增强原住村民、新乡村主体对规划方案的参与度。另外,针对不断增大的乡村老龄化群体,乡村规划应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区位设置相应规模的养老院、康复医疗中心等养老机构,实现乡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养。

2.3文化空间

在现代城市文明与社会转型浪潮冲击下,民间文化资源的衰落及乡村文化主体的断层导致了传统乡村文化空间的边缘化。通过构建适应转型时期乡村文化主体需求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重塑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村公共文化生活,是乡村规划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规划应通过深入考察和总结,挖掘整理属于村落本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传统,利用村庄公共活动区域、主要通道等乡村空间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5],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与文化景观,保留乡村记忆。同时,应注重对乡村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创新,鼓励乡村文化主体将现代城市文明要素积极融入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创造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新文化主体对地方文化传统的价值认同,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再造。

3结语

乡村规划是指导乡村未来经济发展与村庄建设的重要纲领,也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乡村正处于产业组织、社会主体、文化生态等多元结构的转型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规划实践者应摆脱套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思路,正确把握乡村的地域特点和空间生产逻辑,利用深入调研、亲身体验等途径加深对乡村发展要素及变迁规律的认知,探索符合乡村空间环境组织肌理的规划方法,减少规划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乡村规划真正担负起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2):143-147.

[2]许景.当前我国村庄规划的反思———从“鲁侯养鸟”谈起[J].规划师,2015(6):139-143.

[3]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

[4]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4(4):46-51.

[5]张俊卫.河南省村庄的类城镇化及建设路径重构[J].规划师,2015(3):106-110.

作者:牛艳华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上一篇: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 下一篇: 价值链视角下财务管理研究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