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9 01:02:57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一

一、关于赴浙江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3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部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二、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三

从行走中体味乡村田园之美,从思考中感悟集体经济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亲自观察,走访思考,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颇深感悟。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每一个先进富裕或有发展希望的村庄都有着一个或多个真正有心的人才,在青州圣峪口,五个年轻人真的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与理想追求,带着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希望,回到村庄,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为家乡图发展。在栖霞,退伍军人理事长,带领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靠肩挑手凿,战天斗地,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在山上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天堑变通途。在郑家庄,村支书真诚地和我们说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啊,我们看到了村落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空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村里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里几乎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再过二十年,乡村人才若继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村落将何去何从,想象一下,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子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乡村的振兴根本的依靠不是外部的支持,而是内部的衍生与升级,我们看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淳朴的村民他们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振兴乡村的愿望,建立起集体经济的形式,以合作社的力量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托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将集体收入固定比例用于困难救助,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的整体福利,让村民留住乡愁。不让一个人掉队,广泛吸收全体村民,整合土地果园,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村的力量也许弱小,合村并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合作,我们建立起多村之间的分工,各取所长,促进共同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域范围的发展。集体经济靠的便是集体,通过大规模集约化,从而使传统的农业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激活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整合管理,实现减耗,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社实中的一个深刻感悟是,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真的可能只是表面,只有亲身深入去观察,去问询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事实,我们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阻力,我们也发现了众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强村富民同举,党建工作起到重大作用,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建设共同研究,一体推进。

让农民这个职业有尊严是我们听到西杨村的支书深切的说道,当农村的医疗教育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吸引村民返乡,在招远的大户陈家社区,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们的走访发现不只是空间上的变动,而且是一个时间上的推进,从初期到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村里基础设施兴建,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新六产,旅游业同时推进,重构田园的美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连年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现代人重新追求,我们似乎看到了突破重重阻碍后的新农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新希望。看到乡村花开的呢喃,雨歇的峥嵘让乡村振兴,让乡愁更美。

乡村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振兴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相信在可复制的集体经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趋于成熟,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行走了七八个村落,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从辽阔的田野,到飘香的果园,我们亲自走过,我们用心体会,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学识尚浅,但是我们更知道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为了那份中国村落的乡愁,为了乡村的振兴付出我们微薄的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也相信乡村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2)

2制约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

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需要关注基层干部、农村居民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观念看法,更要考虑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现存状况。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农村地区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对乡村的自然生态、村庄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留下了经济发展的生态“后遗症”。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破解生态治理难题需要资金支持与长效机制保障。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政策与大批资金涌向乡村地区,但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设置与乡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不够精细化,仍有待于完善,特别是在生态监督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3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的多维路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的必然要求。面对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大农村地区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关注破解乡村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村庄生态等多方面难题,推进乡村基层组织、乡村企业与农村居民等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扎实做好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多方位工作,健全乡村生态保护制度,以切实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

3.1建强乡村基层组织,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进步、本领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继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健全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要重视村民委员会等村级组织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组织动员能力;要建立乡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监督、奖励机制,实现“优者奖、劣者汰”,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不怕困难出错;要加强乡村基层干部的定期培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强化生态振兴理念,助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目标更好完成。总之,要提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切实增强党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中的领导能力,吸纳更多人才充实乡村干部队伍,鼓励其为乡村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

3.2政策资金双管齐下,促进乡镇产业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建设目标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振兴当中,“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工作协同推进,加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充分耦合与无缝对接,确保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振兴[4]”,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为了做好乡村生态治理工作,要继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为乡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政策保障;要整合农业资源与资金,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推行规模化、精细化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要引进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淘汰工业中的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努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筑牢企业的“乡土”情怀,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促使其更多参与到当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总之,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大力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工作。

3.3增加多种人才储备,健全人才引入培养机制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重视人才的关键作用,要在人才的培育、引入、奖励、保障等多方面“下大力气”,增加人才储备总量,优化人才结构。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文件指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5]”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需要“挖掘发现”人才、“又引又育”人才,要更新人才选拔任用观念,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要依法依规依需完善干部任用制度,通过上级政府部门选派和村民选举等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充实乡村基层人才干部队伍;要积极收集乡土人才信息,挖掘发现本乡村区域的行业“能人”,以乡音、乡情动员“走出去”的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要寻求推进同农林类、科技类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让高校人才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要完善各种人才正向培养激励标准,建立工作容错制度标准,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消除其工作生活上的顾虑,真正让人才“留得住”。总之,要重视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以人才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顺利进行,形成人才振兴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良好互动关系。

3.4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更新农村居民生态观念

农村居民是乡村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实效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到保护村庄生态、乡村自然生态的工作中来;要传承好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理念,讲好当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增加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的宣传频次、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利用乡村电视台、村庄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开展宣传活动,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农村居民文明自觉;要加强生态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以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居民的行为,强化其生态保护意识;要促进农村居民观念思想转变,强化其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的主体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对自身的极大利好,化被动为主动;要建立生态保护奖惩制度,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总之,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地区的广泛传播,尽最大努力转变农村居民生态观念,引导其参与配合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大局。

3.5完善生态保护法规,压实细化生态保护责任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并行推进乡村基层生态保护法律、地方生态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以制度建设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保驾护航”。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遵循已有的生态保护法规法条,严格按照法律和上级政策文件办事;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制定适合地方的规章制度,为做好本区域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要重点关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加强监督管理,责任到人,制定定期巡查制度;要压实生态责任,制定“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的包联责任制度,加大村庄人居环境保护力度;要健全环保监管部门间的监督执法机制,促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要强化问责制度,动员农村居民监督乡镇干部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履责全过程。总之,要发挥好制度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长期稳定作用,健全乡村基层生态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规章,切实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3)

二、打造“一街、五区”产业化布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认识?并做了哪些工作进行布局规划?

为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牙哈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广大居民意见,结合牙哈镇整体布局及区域位置优势。牙哈镇打造““一街、五区”产业化布局,重点打造新巴扎及沿街的娱乐休闲中心区,供电所沿街以西的汽车销售及修理区,供销社为中心的沿街五金交易商贸区,乡政府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区,牙哈镇东大桥为中心的观光休闲区。

(二)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思考,认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和优势(概述),乡村振兴示范点应起到哪些示范带动的效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初步想法和当前的一些工作思路。

一是发挥政治优势,一以贯之把“三农”工作摆在首位。“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2018年,中央先后出台20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在2017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乡村振兴这件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还是农村,其中,最突出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三是发挥改革优势,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40年前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出现了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发挥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构建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要加大公共财政要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四是发挥文化优势,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它们是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增强农民凝聚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农耕文明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方式,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开展农村各种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是发挥市场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旺盛的市场需求能够给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互促互进提供前提条件。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对教育、旅游、健康、金融、文化等服务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尤其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倾向显著增强。

通过打造牙哈镇团结社区示范点,打造为“一街、五区”产业化布局,使团结社区成为牙哈镇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发展的风向标。

(三)基础干部、群众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最关注的是哪些问题?对乡村振兴的期望有哪些?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如何让农村真正振兴起来,释放出农村自身大量的发展资源和优势,展现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发展乡村振兴第一要有人、人才。人是基础,没有人的乡村就是空的、荒的、没有人才的乡村就是无法前进的。乡村要有人、有人才,要做到如下:

一是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比如可以从优秀的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培养新型的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后续有人,而且农村是农民土生土长的地方,有感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二是人才回流,外出的年轻有为人士返乡,农村有了年轻的血液才会有发展的朝气;

三是引进外来人才,通过政策的吸引,发挥外来人才的智慧,运用他们的博学知识去发展农村。四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使农业向多业态的方向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形式。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展,单靠农业产品本身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最关心他们就业的质量及收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使农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群众可以实施就近就业、创业。

三、初步选择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基础方面。202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1亿元,较上年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1.24元。

(二)社会环境方面。

1、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方面,农村道路实现柏油路全覆盖、三相动力电能够满足生产需求,通讯及物流网络实施了村村通。

2、公共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签约医生进农户,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签约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就诊,确保居民能够实现足不出户就医。为提高群众居住环境,辖区富民安居房覆盖率100%、入住率100%。

3、人居环境。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100%、为提供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对辖区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分类。由环卫公司定期将生活垃圾运往生活垃圾处理厂。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群众将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后,用于浇花、灌溉等。

4、人才支撑。一是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比如可以从优秀的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培养新型的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后续有人,而且农村是农民土生土长的地方,有感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二是人才回流,外出的年轻有为人士返乡,农村有了年轻的血液才会有发展的朝气;三是引进外来人才,通过政策的吸引,发挥外来人才的智慧,运用他们的博学知识去发展农村。

5、文化建设。辖区村级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级服务中心的实施,提高了干部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真正的实现了“只跑一次”的举措。为了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对辖区群众“户户通”实现了全覆盖,普及率100%。辖农村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为提高辖区农村劳动力人口知识水平,村委会创办了“农牧民”夜校,通过“农牧民”夜校,群众不仅可以提高国语水平还可以学习相关农业知识。

四、典型经验和做法

牙哈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了以下好的做法:

一是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牙哈镇农业的未来。我镇积极引进技术型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我镇引进了库车市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新疆旺购、新疆湖羊、恰其库木温室大棚等相关技术型产业项目落地,技术型企业的落地,不仅使辖区居民实现就近就业,技术型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企业+基地+农民”经营模式,使辖区居民实现就近就业的同时,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农民向产业技术人员的转变。

二是引进专业化农村人才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鼓励在校大学生、企业家等群体,以志愿者、创业就业等方式投身农业农村,夯实农村发展人才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突击队。要加大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力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和效率。

三是选优育强农村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年轻乡镇干部驻村工作,“把最能干的人派去打最硬的仗”。再则,乡村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在返乡回村的“能干人”、下乡创业的“实干家”中发展党员,用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

五、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点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覆盖到团结社区,项目集中在团结社区,其他村项目少、发展慢,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点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点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集体土地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四)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

三、意见和建议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4)

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作出部署。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打造党建引领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动力引擎,巩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乡村治理,抓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全面推进组织振兴,延伸乡村振兴的“工作手臂”。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武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投身乡村振兴。锻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要加强乡村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机制,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社会各类群体,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村振兴委员会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体,延伸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手臂”。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党建质量。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按照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的原则,不断创新适合时代要求和体现农村特色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使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构建同心同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全面推进人才振兴,壮大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引才聚才育才的优势,以党建引领人才振兴,持续配强班子、建强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选优配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严格人选标准,提高人选质量,积极推行“一肩挑”,优化班子结构,着力推动整体优化提升,同步做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推选工作,探索村干部专业化管理长效机制,规范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运行,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实施农村发展党员“源泉”工程,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推行党员积分制、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着力建强乡村振兴主体队伍,全力激活农村党员“细胞”。建立县级以上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向乡镇流动工作机制,充实乡镇工作力量。建立选派干部驻村帮扶长效机制,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等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回引培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田秀才”。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落脚点是农民全面发展。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技术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着力培育有影响力的乡土人才。同时,通过政策宣传、选聘下派、组织引导、前景引领等途径,持续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天地,不断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同时,充分发挥新乡贤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重视乡贤的树立和推崇,让乡贤成为一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5)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关乎初心使命,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头等大事,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10月12日至14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县乡村振兴干部视频培训会。培训会上,重点学习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纪律要求、巩固衔接行业政策、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要求、项目管理和资产维、大数据平台使用方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我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乡村到底怎么“振”才能 “兴”?我认为要以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振”之才能“兴”。在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各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创造了人类减贫的奇迹。然而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挥“火车头”作用,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找方法,抓落实,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和村两委干部紧密配合,与人民群众共进退,引导他们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群体通过各项兜底保障政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让一个农户在乡村振兴中掉队迷路,实现零返贫的工作目标。

除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也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生动力。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强。我们要针对东关村的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员结构、区位条件等进行系统评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对品质好,产量大的农产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既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把更多的收益留给村民。利用东关村离城较近,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尝试打造大棚果蔬种植采摘,乡村民俗生活体验等旅游项目,通过不断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心甘情愿“掏钱包”,为东关村的振兴事业锦上添花。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6)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7)

全面推进组织振兴,延伸乡村振兴的“工作手臂”。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WZ。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巩固和拓展“X、X”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用党的创新理论WZ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投身乡村振兴。

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党建质量。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按照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的原则,不断创新适合时代要求和体现农村特色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使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构建同心同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锻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要加强乡村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机制,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社会各类群体,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村振兴委员会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体,延伸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手臂”。

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作用,带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深化改革,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统筹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坚

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给贫困户种出“摇钱树”、让特色产业在乡村“大显神通”,实现从前有“特”没“产”,如今“特别能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党建引领,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个组织化”成果。在产业扶贫上,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基地上,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就业扶贫上,加强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本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探索一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技术扶贫新路子,让其获一技之长、促就业与增收,实现“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目标;

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次搬迁、同步小康”的理念,按照“帮教结合、管服并重”的原则,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治理机制、配套产业就业等方式,推动搬迁群众由脱贫向小康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过渡,让贫困群众在党组织带领下,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生活质量。

因村施策,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党组织领导、村民广泛参与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探索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向村民小组延伸,利用村级和村民小组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村组联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全面推进人才振兴,壮大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严格人选标准,提高人选质量,积极推行“一肩挑”,优化班子结构,着力推动整体优化提升,同步做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推选工作,探索村干部专业化管理长效机制,规范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运行,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

培养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实施农村发展党员“源泉”工程,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推行党员积分制、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着力建强乡村振兴主体队伍,全力激活农村党员“细胞”。建立县级以上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向乡镇流动工作机制,充实乡镇工作力量。建立选派干部驻村帮扶长效机制,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等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

回引培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田秀才”。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落脚点是农民全面发展。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技术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着力培育有影响力的乡土人才。

同时,通过政策宣传、选聘下派、组织引导、前景引领等途径,持续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天地,不断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同时,充分发挥新乡贤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重视乡贤的树立和推崇,让乡贤成为一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全面推进生态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生态宜居,规划先行。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按照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脉文化资源等特点,牵头制定村庄布局规划,确保合理有序开发建设,避免抓发展与抓环境治理“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乡村美丽,保护为要。绿水青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引导群众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造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做好乡村绿化、美化、整洁化工作。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8)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9)

乡村振兴会议研讨心得感悟一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打造组织振兴的“江西样板”。要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在全省部署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创建活动。上栗县将在连续两年开展村(社区)“红旗党支部”创评的基础上,以举旗立标、示范引领为抓手,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红色引擎”。

持续开展“红旗党支部”创评。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要以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提质增效年”为契机,着力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基层战斗堡垒。将“红旗党支部”创评方向划分为“党建+强村富民”“党建+生态宜居”“党建+乡风文明”“党建+治理有效”4种类别,分类制定创评标准,重点突出党建基础过硬、引领作用突出和工作成效明显等三个核心要素。其中,党建基础过硬作为村(社区)党组织创评“红旗党支部”的首要条件。基于“跳一跳,能摘到”的创建思路,每年评选20个“红旗党支部”,对创评成功的奖励10万元工作经费,村党组织负责人优先列入评先评优对象,对村“两委”干部进行绩效奖励。

持续擦亮“群众贴心人”品牌。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岗位一份责。农村党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要引导农村党员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增收致富,带头美化家园,带头调处矛盾,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持续擦亮“群众贴心人”品牌,常态化推行“屋场贴心会”工作制,通过当好贴心人、开好贴心会、办好贴心事,进一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在村(社区)党员中全面推行“党员+身份认领”制度,按照党员“双带”能力、职业特长等,设定环境卫生维护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10种类别的身份,每个党员至少主动认领1个新身份,通过以身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当好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排头兵。

持续实施“栗水英才”行动计划。人才是第一资源,决定着推动乡村振兴的速度和成效。要深度结合“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力量。紧扣上栗花炮产业转型的县情实际,以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为契机,着力培养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队伍。以上栗县列为全国第三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为契机,探索开展“雁归栗水”返乡创新创业行动。以泉之源田园综合体、幕冲生态景区、斑竹山森林公园、鑫农兔业等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依托,深化与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支拉动产业价值链条延伸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发挥驻外人才联络服务站点作用,引领更多栗籍乡贤人才报效乡梓。

乡村振兴会议研讨心得感悟二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暨市县乡换届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打造组织振兴的‘江西样板’。”组织部门作为党委重要职能部门,要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深度融合。

一、提质增效,夯实基层组织这座“堡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明确今年是基层党建的“提质增效年”,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聚焦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积极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切实扛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二是要强化政治功能。在组织领导上,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党建责任体系;在组织设置上,及时跟进抓好农村各类协会、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在组织优化上,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净化组织肌体。三是要强化制度执行。抓实“民主协商、民情家访、民事代办”制度,规范村(社区)干部权力清单,健全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延伸村级组织活动功能触角,实现各类场所阵地由“建好”到“用好”转变。

二、选优育强,建强骨干队伍这块“基石”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组织应按照“尽锐出战”的原则,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选优育强引领发展的“领头雁”。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着力推动村(社区)“两委”班子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程度更加优化,实现“两升一降”;做实换届“后半篇文章”,统筹实施好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二是培养壮大干事创业的“先锋队”。积极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选培等工作,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延伸村(社区)“两委”工作手臂。三是回引培优强村富民“田秀才”。引导在外乡贤回乡创业,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土专家”,不断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支持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技术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集聚,向乡村振兴发力。

三、多措并举,激活集体经济这池“活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农业县区应坚定不移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提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一是以产业为核心。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生态文化特点,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对交通优势明显的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对农业基础扎实的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对生态资源丰富的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二是以改革为动力。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资源资产。三是以机制为支撑。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作为村级班子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主要指标,与村干部绩效考核、报酬待遇等挂钩,推行“1+N+1”的联村发展模式,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力争实现各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会议研讨心得感悟三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暨市县乡换届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换届后村(社区)“两委”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能力培训。余江区将切实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的后半篇文章,重点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的教育管理,育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推动在乡村振兴这个新战场上积极作为。

聚焦锤炼政治担当,强化“敢为”的意识。以党史学习教育“铸魂补钙”,组织村级党组织书记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好“我心向党”党史知识大赛和“党课开讲啦”专题党课,引导村级党组织书记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持续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强化引领意识,引导村级党组织书记树牢党建工作理念,提高政治站位、敢于大胆履职,理直气壮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聚焦提升能力素质,提高“能为”的本领。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采取“村校合作”模式,大专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依法治理等内容设置课程,进行在职教育,全面实现全区村级党组织书记学历水平达到专科及以上,促进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提高抓基层党建工作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依托鹰潭红旗干部学院、党校,开展新一届村级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采取“课堂教”和“现场学”相结合,“台下听”和“台上讲”相结合,“自己学”和“研讨学”相结合,让村级党组织书记由被动接受培训变为主动思考,实现学习与思考互动。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篇(10)

【正文】

坚持党建引领 推进乡村振兴

——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由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结合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就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现实背景

(一)政策机遇。国家层面,党的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三步走”的安排,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和动员令,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开始施行,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各有关部委必将陆续出台促进乡村振兴的

政策“大礼包”;省级层面,2019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以黔府办发〔2019〕22号文印发了《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1年)》,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2021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黔党发〔2021〕1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黔委厅字〔2021〕8号)要求,省乡村振兴局于2021年7月14日组织专家对78个候选试点村“一方案两规划”进行评审,经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研究,确定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民乐村刘家寨等50个自然村寨(片区)为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今年春节前夕,在视察贵州时对贵州发展提出了“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总体要求,围绕这个总体要求,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主抓手,全力以赴围绕“四新”抓“四化”;州级层面,2021年6月11日,黔东南州县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县层面,2021年6月11日县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乡层面,2021年,白垛乡白垛村被纳入全省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只要我们积极备战、主动作为,乡村振兴必将大有可为。

(二)成功经验。脱贫攻坚形成了精准扶贫“花垣经验”。精准扶贫“花垣经验”先后在全省、全国作为典型推介;十八洞村成“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全国脱贫攻坚最生动的案例和最鲜活的教材,也是花垣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政治高地”、“金字招牌”和“实践样本”。2018年,我乡新光村、半河村两个贫困村实现整村退出,也形成了脱贫攻坚白垛经验做法,必将为我乡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发挥重要作用。

(三)主要优势。白垛乡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县较好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5.65%;全乡国土面积约五分之二位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舞阳河部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是名副其实的景区乡镇;白垛乡烤烟种植总产量和人均种植面积全州第一,常年烤烟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均收入5200余万元。

二、当前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基层基础需强化。一是基层党务工作力量略显不足。虽然我乡配备了专职党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但在乡镇难以做到专职专岗,同时党建办党务工作能力有待加强培训,村级党务工作规范化开展越来越依赖大学生村主干。二是村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村支书、主任“一肩挑”人员缺乏以党建引领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责主业意识,抓党建党务工作吃劲费力,面临“不会管、不敢管、不常管、不善管”的困境。村干部大专以上文化比例偏低,普遍缺乏村庄建设发展的规划意识,工作开展人浮于事,推动发展实绩不优,群众难以信服。三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够。多数农村党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青壮年党员多数外出务工化身“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很多村50岁以上党员成为了参加村级组织生活的“主力”,开展组织生活存在不经常、走过场的活动化现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流于形式,特别是民主评议不合格党员顾忌人情,处置力度很弱,对无职党员教育监督和有效管理难度加大。

(二)产业发展要着力。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不快。乡域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烤烟种植,制约乡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经济总量小、产业层级低、产业格局“一烟独大”等矛盾和问题并尚未完全破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支撑乡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农村产业发展不强。乡级财政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基本上无能力协调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建设。虽然全乡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农村产业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引导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多数村产业发展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和科技含量不够,附加值低,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靠天吃饭、吃“政策饭”的问题,产业做大做强任重道远。三是集体经济发展不优。由于村地理区位、交通设施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整体质量不优、可持续“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资源禀赋差、资产来源弱、难以发展集体经济的脱贫村,没有成熟成型的集体经济产业,仍需要政策兜底“输血”。一部分村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适用人才待培引。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农村后备力量储备不足,新发展年轻党员数量不够,后备力量不足,全县农村党员平均年龄 55 岁,老龄化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二是部分农村“空心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男耕女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多村庄已不复存在,大批农村劳动力纷纷流向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城镇,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群体,农村“空心化”现象成为一些村庄发展的“痛点”,缺乏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三是人才外流“常态化”。农村40岁以下年轻党员留在村内发展的偏少,留下来的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要。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不愿回村创业,驻村服务的大学生村主干因经济待遇低、发展前景渺茫等队伍难以稳定。

(四)生态文明须坚守。一是发展理念待转变。调研发现,我乡芹菜塘、何家坳、火麻山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经实现村容村貌的明显改观,但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如滥用农药化肥、垃圾不分类、滥倒污水垃圾、秸秆乱烧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生产生活垃圾储运处置成本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由于基层环保意识不强,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根除,农村绿色发展理念有待加农村大宣传力度。二是乡风文明需改观。农村社会风气虽然持续好转,但封建迷信在一些群众中间仍有“市场”,信命信鬼信神、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较为普遍,尤其是打麻将娱乐的不正之风没有禁绝,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势必影响了农村农民奋进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三、 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基层组织这个关键,推进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进一步推进实施基层党建引领提升工程。一是全面加强村支“两委”班子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用好村党组织书记“领头羊”,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选拔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把建好“领头羊”队伍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关键。二是发挥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服务于民。坚持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干部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本职,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根本任务,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亲民,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行为为民,以丰硕的工作绩效富民。三是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培养、发展、纳新工作。加大农村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把农村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吸引在党组织周围,通过各种形式党的培训,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提高基层班子和党员队伍“双带”能力素质。建立村校共培机制,加大对党员后备力量的培养。

(二)聚焦产业兴旺这个前提,推进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一是做好产业融合文章。切实做好“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抓好原有规模种植、养殖基地扩建,创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着力提升烟、果、茶、畜禽等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要持续加大涉农资金资源整合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农产品流通和服务市场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三是加大惠农政策实施。要进一步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烟、果、茶、牧、药等特色产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四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引导耕地、山林、水面等农业资源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粮食、油料、畜禽等特色农业基地,形成集体经营和规模经济;五是引进高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进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特色品牌,以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质量带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六是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旅游与农业、交通、文化、林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旅游商品开发,提高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率。

上一篇: 电信员工竞聘报告 下一篇: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