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07 09:57:18

摘要: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体会成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参与欲,才能有效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化学教学研究

中学生化学教学研究: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摘要:提出了通过习题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规范意识,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培养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在剖析错误原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举一反三和课后反思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习题;化学教学;教学策略;学习能力

化学习题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除了能起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作用外,还承载一些重要的教学功能,承载着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化学习题的某些教育功能并未得到重视,使得习题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不注重实验过程或化学现象的准确表达,解题过程不规范,常出现“会却不对,对又不全”的现象;不重视选择与归纳,一味“题海战”,学生头脑中塞满了杂乱无章的题目和解法;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一讲到底,很少关注错误原因的探究,学生被动听讲,缺乏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熟能生巧”演变成为“熟能生笨”。为了提高化学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在习题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1、在解题过程中,树立规范意识,培养表达能力

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历次考试,总会发现学生在题意能正确理解、解题思路也正确的情况下,出现解题过程中“会却不对,对又不全”的现象。尽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在平时习题课教学中,语言表述或解题过程不规范、不完整,是造成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

若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及完整性引导,及时配合相应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准确表达能力。

案例1 初中化学认识空气“大家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利用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的演示实验时,实验中被燃烧的物质除了是可燃物外,还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此时学生的回答是:“该物质除了是可燃物外,燃烧时必须只与氧气反应”,显然这种表述是不完整的,教师再及时引导:“根据实验原理,除了反应物要消耗氧气,对生成物的状态有没有要求?”此时,立即有同学说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物质不仅在燃烧时要消耗氧气,生成的产物必须是非气体状态”的完整答案。

化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特殊的学科用语,在习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加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规范的解题过程,培养准确的表达能力。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从“航天员在飞行时不断翻阅指令手册”,发表感想:“数学有大量的约定性知识……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动作,一步步的解题,好像遵守一些指令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事实上遵守约定是人生的大部允创新精神人人都要,但创新只是每个人人生生涯中的小部分。”对于化学学科,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化学语言的表达更有其约定俗成的特殊规范,教会学生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基本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树立规范意识,为在将来人生道路上学会尊重规范,遵守规则,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培养对化学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

初中学生(甚至有家长)在开始学习化学时总感觉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比较零碎,难学难记,无规律可循。每天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他们总是盲目机械的完成,认为“学好化学的诀窍就是死记硬背或死做题”。究其原因,实质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少了“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及“经验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没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给以适当的练习,每次练习在老师批改后,让学生找出每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的分类,将整套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在习题课讲评上展示自己对习题的分类情况,便能很好的培养整理归纳能力。

案例2 在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时,老师设计一份学期复习卷,学生通过练习再经老师批改后,对整张试卷的22道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归类,在习题课的课堂进行展示。

学生A 将试卷考察内容归纳于有关溶液的知识、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有关氧及氧化物的知识、有关化学实验的知识、有关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化学反应、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等6个方面的知识点之中。

学生B 则将考查内容归纳于有关溶液的知识、有关化学实验的知识(a.仪器与操作;b.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及性质、化学学科研究的范畴、物质的量的知识、有关物质的分离、化学符号及其意义、环境保护、化学反应(a.有关化学方程式,b.有关化学反应现象)、等9个方面的知识点之中。

教师设疑:从上面两位同学的展示我们不难发现,两位同学所归纳出的知识点数量不同,且同一道习题他们归到两个不同的知识点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C 因为同一道习题可以同时融合两个或多个知识点,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完全可能的。

低效习题讲评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习题课堂上对习题不归纳,不总结,更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若每次重要的练习,都让学生将每道习题根据知识点内容进行归类,能很好的让学生找到习题的知识归属,顺利地完成在学习过程中“经验与文本”的对话,在发现自己解题的错误过程中,又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与自己”的对话,这不仅能掌握一种重要的对知识的梳理方法,在梳理过程中同时还能发现自己学科知识的缺陷,透过习题分析的过程,看到知识的本质。

3、在剖析错误原因过程中。强化“元认知”能力

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初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由于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每次完成习题练习后,很少有人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例行公事”,按照传统的方法和自己的思路,将习题再讲解一次,结果是教师的讲解“轰轰烈烈”,学生的错误还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发展远落后于认知水平,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了解不够,对“元认知”的教育加强不够。

我的做法是:不仅认真批改每次重要的练习,及时记录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误和不同的解法,及时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认识的不足。在习题讲评课上,根据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设置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大胆展示自己错误的解题思路或过程,让同学之间进行解答疑惑,教师则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案例3 一次练习课上学生出示这样一道习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取用药品过多时,应把多余的放回原瓶,以免浪费

B.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使用胶头滴管时为避免液体滴在手上,可以将胶头滴管伸进试管口

学生1:立刻提出:在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中一再强调要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所以,我认为选c是正确

的,那为什么又是错误的呢?

教师:1同学的问题很有意思,哪位同学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2: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固体和固体反应,而且反应需要加热,将试管口略下倾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水倒流使受热的试管炸裂。这里试管中加热的是液体,如果试管口向下’液体会流出。所以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该向上倾斜。

教师:2同学回答得很好,说明对物质加热的实验问题理解得很清楚,在给液体加热时,对操作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学生3:受热的试管与水平面要成45度夹角。

除了作业量相对大于非毕业班且学习时间紧张外,学生学习缺乏主动反思意识,缺乏暴露自身错误的勇气也是主要原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不正确、不完善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形成有效的思维碰撞。暴露自己错误解题的思维过程,能培养暴露问题和剖析问题的意识,提升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暴露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潜意识问题,还能提高“元认知”水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举一反三”的评析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习题讲评课目前的教学状况是:一些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往往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逐一讲评,不管这题学生掌握得好不好,照旧讲解。这常常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使前面较容易的习题或学生错误不多的习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面较难的习题或学生掌握得不好的习题来不及讲,也就造成了会的还是会,不会的照样不会的局面,通过习题教学无法实现达成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习题讲评课应采取“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方式,对习题和解答进行拓展型的评议,使试卷讲评课既是对前段学习程度的了解,更是对知识能力运用的进一步提高。

案例4 在有关气体的制取练习中这样一道习题现有下列实验装置备用问题“在实验室制备氧气时,你选用了本题中的哪套发生装置?(如图1所示)这套装置还可用于哪些实验操作?(根据需要可以做适当的改动)”

学生1:我选择了图1装置中的A装置,该装置还可用于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在该装置后面要加一个吸收并检验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2:我认为该装置还可用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要将装置中的单孔橡皮塞换成双孔橡皮塞,加入一根通至试管底部长的导气管,使氢气从该导管导入。

学生3:我认为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做一氧化碳还原靴铜的装置,但在综合1、2两位同学的改进基础上,要在后面的气体吸收和检验装置上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用于对剩余的一氧化碳的燃烧处理,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在习题讲评课上,教师做到了对测试的情况进行评析,对试题解答的情况进行评析,只能说是一堂合格的试卷讲评课。更好的试卷讲评课应该超越就事论事和就题论题,对试题和解答进行拓展性的评议,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维亚指出:“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习题就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

5、在课后自我反思中,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部分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比较关注和重视,在老师习题讲评时,也十分注意认真听讲,每次习题课后,总感觉到老师讲得很透彻,自己全都听懂了。然而,一段时间后,当前面的问题再次出现时,雷同的错误又会同样显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了一个课后反思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再次出现错误是理所当然的事。

若每次习题讲评后,不仅让学生找出每道习题的知识点归属,反思出现错误问题的原因,还让他们在习题课后对错题进行认真订正,再找出一道考察同类知识点的习题,写在该试卷的错题边上,写清解题的全过程。课后,老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出错较多的习题,根据题目的性质,有计划地编撰再练习,不仅能达到强化、巩固提高的目的,更能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案例5在学习碱的性质后出示这样一道习题: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图2装置,请大家分析猜想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教师及时进行演示实验。课后让他们设计证明该问题的新的实验装置,并将装置图绘制于该试题边上。通过收集,全班学生设计出了如下多种装置(如图3所示),且不同装置出现的现象分别是:

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水被倒吸到锥形瓶内,c中气球会膨胀,D则出现喷泉现象,E左边软塑料瓶瘪掉了、右边的熟鸡蛋被吸入广口瓶。

传统的教学主张熟能生巧,其实,熟不―定能生巧,能不能生巧,关键之一是反思。若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反思水平,使他们通过习题教学不只是学习一般的解题方法,更找出反映问题本质属性的规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便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不是绝对不要习题训练。解答习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训练思维,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形成“题海战术”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提升自身的元认知水平,强化自身的研究意识,理解化学学科标准的要求,掌握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了解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在布置学生练习前先下“题海”认真研究,精选试题,精讲习题,力争将每道习题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把文章做足,使习题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

中学生化学教学研究: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本文浅谈了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学习 兴趣

兴趣是学习者的领路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化学知识同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是每个人必不可缺的,因此,具备一定的化学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创新思维的基础。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若能巧妙设计化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愉快地学习化学,钻研化学。那么,究竟什么是化学学习兴趣、它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现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一、联系生活,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化学教学过程已经不再只以传授化学知识为主要重心之一,同时也强调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其与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因此,新课改后的教材中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可以给学生列举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等。通过列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化学变化现象,既可以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直观兴趣。这就要求一线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知识的深度挖掘。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情感的产生需一定的外部条件,依赖一定情境。这使课堂教学求知热情的激发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直观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的类型选取和设计相应的探究实验。同时,实验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和世界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有着极强的探知渴求。如让学生上讲台操作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实验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对探求化学变化原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铺垫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持之以恒,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持久兴趣。

三、变静为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心理学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传统的满堂灌的老一套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创新发展,反而加大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枯燥乏味难懂。因而产生对其内容的不重视,甚至厌学,可见教学不只是单纯地传播知识的过程,更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法,这些方法都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课堂上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这样既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的集中,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概括性认识的兴趣。

四、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中,不仅有师生双方认识活动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教师在备课中,除了备教材和学生外,还要备情感,要把对教育事业,对化学学科,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凝聚成强大的感情激流,融入教学情境中去,教师上课要丢开一切忧愁和烦恼“进入角色”,拉开课堂教学的情感序幕,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去诱发,强化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课堂上发扬民主,倾听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轻易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和思路的机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我们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不讽刺,当学生圆满回答问题时,我们用恳切的语言并伴以赞许的目光口头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则要以鼓励的语言并投以信任的眼神,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尤其对待差生,防止有苛刻的评价,保持对学生的期望感,学生才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在课堂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培养,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更要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感激之情融入学习中,更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把对化学现象直觉的兴趣和对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发展为对探求化学变化原因的兴趣和对化学知识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持久而深厚的兴趣。

总而言之,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化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中学生化学教学研究: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化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化学情感的培养。所谓化学情感,是指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程度及对化学学法的了解和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知道和掌握的程度。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体会。

1.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都感染着学生。①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同时给学生创设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给予人人成功和机会。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钻研教材和大纲、习题中的问题和阅读材料等,同时尽可能多的预见课堂上有可能发生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处理在课下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授课的语言生动、简捷、准确,板书流畅、美观,教态优雅、大方,表情从容、自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所有的这一切都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感情。③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提问和测试,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当问题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高一教材第五章第五节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教学中,通过讲解CO2、CH4、NH3、H2O四种分子的极性,及它们的空间构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由以上四种分子极性与非极性的判断,找出其规律。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与第二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有关,若其为偶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为奇数则为极性分子。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若空间构型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空间构型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有一少部分学生回答分子中若正负电荷重心相互重合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显然前二者的回答是错误的,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对他们积极动脑寻找规律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遇到化学问题都能这样积极动脑,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同学中间一定会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听到诺贝尔化学奖同学们都很兴奋,接下来我利用SO2和BF3讲解了前两种回答不正确的原因,效果很好。

2.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通过化学史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也体验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例如在卤族元素一节教学中,讲氟元素发现的小故事,介绍莫瓦桑及他之前的戴维?诺克斯兄弟、鲁耶特?尼克鲁等杰出化学家为制取“死亡元素”氟,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事业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进而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学习化学,发展化学的情感。

3.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奇特、醒目、色彩丰富的物质和变化易引起注意。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晶体的蓝色;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变为血红色;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银白色的金属变为白色的粉末;喷泉实验、空杯生烟、滤纸自燃等。在教学中呈现这些现象,学生大多数会引起好奇,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化学反应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滴水生烟”实验——锌粉和碘粉混合后滴水会产生紫色烟雾;“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插入硝酸汞溶液片刻后取出,放置于空气中一会,就发现铝条上象“发了霉,生了毛”,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亲自动手的欲望。但应注意的是,学生观察实验往往只“看看热闹”,教师适当的分析、提出问题,则可以引发主动思考,启动深层参与。例如前面列举的滴水生烟实验,学生被操作实验的趣味笼罩,因做成与教师一样效果充满兴奋。此时教师应进一步的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紫气”是什么物质?此物质为什么变成了气态?哪些物质间发生了反应?水起了什么作用?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完成了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学生的化学情感。

4.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也是一门中心科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用化学视野去观察、审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的材料,如在高一新教材第四章卤族元素教学时,可以补充下列思考题来组织学生讨论:①碘的仓库在何处?②沿海地区为什么不需要补碘?③我国哪些地区需要补碘?④补碘一般采用什么方式?⑤据报到,目前有些地方用海洋植物来喂鸡,这种鸡生下的蛋称为“碘蛋”,简述其中的科学道理?⑥科学研究和测定发现,海水中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与人体血液中金属元素和种类及含量具有惊人的相关,这有力证明了什么结论(生命可能起源于大海)?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整体上认识碘的有关知识(生物、化学、地理),同时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其次,要广泛收集教材外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等方面联系的材料,如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白色污染、沙尘暴、二恶英、PPA、人类基因组计划、手性催化剂、西气东输等等,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设计成小课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开拓学生的化学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科学在保证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增强化学工业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化学产品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伤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因此“化学科学是把双刃剑”,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这一观点的认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确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化学情感。

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除了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外,还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教育,挖掘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因为只有将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当今时代的杰出人才。

中学生化学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浅析

【摘要】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体会成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参与欲,才能有效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 ;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学习或活动的主要推动力,是探索的不竭动力。化学学习也是如此,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枯燥无味,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只有激起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整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巧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老师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课堂的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一个巧妙、新颖、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可以在第一时间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我们要以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设计出最佳导入。常用的课堂导入法有故事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新旧知识联系法、直接导入法等等。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我充分利用初中生爱故事的特点,运用屠狗洞的故事来导入: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有一个神秘的洞,被称之为屠狗洞,其神秘之处在于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进入洞中则必死无疑,长时间以来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人们。著名的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前往探个究竟,他拿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中,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些异样,紧接着狗就晕倒了,他俯下身时,自己也马上感到呼吸困难,要晕倒,此时他恍然大悟,抱着狗匆忙走出洞,他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团,原来所谓的屠狗洞就是……这样的故事导入法,既符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同时又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妙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具有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特征。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妙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课前准备好一个集满气体的瓶子,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发现,原来只是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后发生了剧烈的燃烧,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发生剧烈燃烧?此时面对学生的百思不得其解,我告诉学生,瓶子里装的是人类及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气体——氧气。这样在鲜明的实验现象和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得知氧气最显著地化学性质就是支持燃烧。

三、会生活,让学生爱上化学学习

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可见,将化学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多姿多彩,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途径。如我们都知道食用加碘盐的重要性,可以预防碘缺乏症,那么炒菜时等菜快出锅时再放碘盐,有什么科学依据?学生通过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碘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碘酸钾,碘酸钾就是碘的主要提供者,但碘酸钾很不稳定,在加热或光照时很容易分解,而不利于人体碘的摄入量,故此不要过早放碘盐。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

四、自评价,在知识完善中发展兴趣

自我评价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学习完一节、一章甚至一个模块后我们要及时地自我评价,通过简单的测试来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找知识的遗漏点或遗忘之处。然后查阅笔记或资料填补知识的不足。在这样反复自我评价-知识填补的过程中寻找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也使知识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五、巧借魔术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智力发展也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先避开书本,做了两个实验。首先,我拿来了一盏酒精灯,问学生怎么点燃它,学生当然回答用火柴,但我的举动却让学生大吃一惊,我将一根玻璃棒沾上浓硫酸,然后再接触灯芯,他们意外地发现酒精灯竟燃烧起来,这就是"魔棒点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这是为什么?但我并没急于回答。接着,我将带火星的小木条让学生看,他们说小木条会熄灭,这时我把它伸入到一集气瓶中,他们惊讶地发现小木条复燃了,便急切地问我瓶里是什么气体?我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诉他们":在以后的化学的学习中,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等着你们,化学会让你们收获许多惊喜!你们喜欢化学吗?想学好化学吗?"当然他们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这些简单的小魔术激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不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求知,化学实验对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六、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就要在创设问题情境上多下工夫。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课题里,我将一个鸡蛋放在烧杯中,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让学生观察现象。鸡蛋在稀盐酸中反复浮沉,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为什么会这样呢?鸡蛋壳的成分是什么?鸡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是什么?这样既能自然地切入本课主题,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迫切希望领会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地进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年龄,教师一定要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年龄特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上一篇: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对... 下一篇: 化学工程技术问题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