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8:59:4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我校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许多学生因生活条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家庭教育、学校和个人因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我校课题组于2010年6月向省教科所申报立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就如何针对城郊中学生这一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研究。

一、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做全面系统的了解,我校课题组对本校部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1.虚荣妒忌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这种心态在学习好的同学中表现尤为明显。

2.猜疑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自信等。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自己;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3.对立心理:老师和同学、家长和子女处于敌对状态,表现在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顾后,担心会失败;总是认为老师、家长和同学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自卑孤僻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阶段农村贫富差距增大,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5.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等现象、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6.贪图享受心理: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7.盲目从众心理: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部分留守学生缺乏家长的引导、监督,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等。

二、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表明,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城郊结合部“半城半乡”特殊的地域里,绝大部分农民经济效益优先,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虽然也“望子成龙”,但打骂教育还是占很大比例。另外,由于离城较近,一些网吧、电子游戏机室、黄色录像厅的存在也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恶化,以致于影响了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城郊结合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表现为“四多四无”: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缘教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教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教导;四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多,家长对孩子无力教导。这样,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生活在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里,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无论现在教育如何改革,分数还是学生的命根、老师的名根、家长的福根、学校的荣根。因此,求高分是当代学生的主流,它使孩子们长期处在紧张气氛中,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4.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城郊结合部中学生上学早,年龄偏小,对自身的认识水平低,应对能力差,知识面狭窄,因而他们对父母离异、考试失败、被老师批评等挫折时常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中学生心理意志不成熟,一点小事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城郊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不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随之变化;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共同携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下面是我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对策: 转贴于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是不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的,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开辟多种途径,通过活动让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信心,培养意志力,增加耐挫力,学会交往。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4.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2)

4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05-21(1)

5 柯进.政策约束能否缓解高招生源荒[N].中国教育报,2012-07-21(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3)

【关键词】 亚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 年5 月至2010 年12 月对在我院保健体检中心体检786 人,其中男性426 例,女性360 例,年龄35~70 岁,进行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

1.2 调查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及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保健人群进行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并当场收回。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了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共分3 部分:①一般状况及健康认知;②亚健康症状(23 条);③亚健康影响因素(27 条)。每个条目下都设有“完全没有”、“很少有”、“有”、“多数有”和“总是有”五个等级的选项,得分0、1、2、3、4、5,分值越高亚健康状态越明显。

1.4 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

一到三个月之内反复出现下列16 项症状之一诊断为亚健康。

1.4.1 生理因素

①持续的疲乏感;②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③头痛、头昏;④耳鸣;⑤肌肉酸痛;⑥容易感冒;

⑦性能力下降。

1.4.2 心理方面

①烦躁不安;②孤独感;③注意力不集中;④失眠或多梦;⑤记忆力减退。

1.4.3 社会方面

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②工作效率低;③人际关系紧张;④ 对生活失去信心,闷闷不乐。

1.5 体检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血压、身高、体重)、血尿常规、生化、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 超等。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及Longistic 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亚健康状态发生率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786 份,合格752 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年龄35~70 岁,469 例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为59.7%,其中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

2.2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症状频数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该保健人群亚健康状态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躯体及心理等多种症状。其中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症状有:疲惫乏力,失眠,腰肌酸软,脱发,情绪低落,出现10%以下的有:头晕脑胀,眼花干涩,胸闷气短,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亚健康人群的体征表现:“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高体重、负荷高,“一低”免疫功能偏低。“一多”疲劳的感觉多。

2.3 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Longistie 回归分析

以10 项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并按专业知识根据其是否可能对亚健康产生影响进行赋值,单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健康相关因素有:居住条件,周围环境,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加班,工作紧张,作息无规律,熬夜及饮食(P

2.3.2 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的9 项相关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也与亚健康有关故纳入多因素分析),再次进行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4 项进入回归模型,表明女性,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饮食搭配不合理为亚健康发生最危险因素(P

3 亚健康干预措施

3.1 提高对亚健康的认识,调适心理,自我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培养乐观向上,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少熬夜,保充足的睡眠。控制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增加豆制品,多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钠的摄影入量。

3.3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通过锻炼来转移心理疲劳,中老年人的运动还应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安全监护等。

3.4 健康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收集保健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价,亚健康评估,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通过健康体检中心这个平台,利用综合手段,如健康教育宣传、电话咨询、心理疏导、运动指导、中医调理、互联网、健康管理门诊治疗、建立亚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定期查体,给予生活方式指导等,对保健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从而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面发展,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对个人、群体、社会均有经济效益,获益最大的是获得了健康的保健人群。

参考文献

[l] 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23.

[2] 林顺治.国民亚健康状况之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9-1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5)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成熟,但极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开展研究。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在维护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称景宁县)是浙江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选择该县某高中开展此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景宁县某高中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这些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358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97人;畲族170人,汉族188人。年龄14~20岁,平均(17.53±1.13)岁;其中14岁~11人,16岁~180人,18~20岁167人。独生子女134人,非独生子女224人。发放调查问卷358份,有效率为100.00%。

1.2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从无、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依次采取1~5分给予赋值,共代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按照国家常模结果,除去其他,其余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2,则认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影响该校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另外设置了11项有关学生自身及家庭信息的问卷同时开展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感觉进行自填量表,表格现场审核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分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SCL-90中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2分的有233人,占总人数的65.08%;任一因子≥3分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19.55%。9个因子的平均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强迫症状(2.09±0.65)、人际关系敏感(1.94±0.65)、敌对(1.86±0.75)、偏执(1.82±0.63)、抑郁(1.80±0.64)、焦虑(1.77±0.62)、恐怖(1.70±0.65)、精神病性(1.68±0.59)和躯体化(1.62±0.54)。

2.2不同人口学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不同性别比较,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0.01)。不同民族学生比较,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比较,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0.05),

2.3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

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项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模型(P<0.05)。

2.4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学生自身特征以及家庭状况等11项指标为自变量,包括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住校还是通校、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入选与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取0.05与0.10),结果显示,汉族、父母离异以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景宁县某高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发现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5.08%,高于其他地区相关研究[4-5],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9.55%,与景英等[6]的研究接近,但高于李洁等[7]研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多项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模型,表明景宁县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首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这与其他研究一致[7-9]。表现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印象,获得大家的认可,会无意中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引起别人的关注[10]。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恐怖因子上得分更高,这与女生胆小、感情丰富等个性因素有关。汉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畲族学生,分析原因是畲族为少数群体,且多聚集在山区,从事农林牧耕业居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也较小。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方面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这与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关注,个性的发展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父母是否离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提示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教育,对当地的汉族学生以及父母离异、非独生子女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2,4(2):68.

[2]龚越鹏,邵辉徐,玉红,等.辽河油田部分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42-543.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4]徐精敏.武汉市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31-1333.

[5]廖晓玲.南昌市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6]景英,任红岩,傅茂笋,等.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7]李洁,王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4):208-209.

[8]罗文伟,张瑞芳,陈军乐,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现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27-1428.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6)

亚健康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布赫曼教授发现,除了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不定陈诉综合症,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大学生是国家不久未来的顶梁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视。我们试图通过本次亚健康状态调查,了解江苏省外国语专业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为进一步研究该专业学生的健康保健措施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江苏省大学外国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从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其亚健康水平。

1.2问卷来源

本调查评估表由“亚健康状态的测量及诊断标准研究”课题组设计,包括亚健康常见症状自选题78条,内容包括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等。

1.3方法

1.3.1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学生体能测试的过程中,由相关老师协助,发放亚健康状态评估表。由多名调查员监督,学生独立填写,30分钟完成,当场自填收回。

1.3.2数据的录入与筛选

运用visual foxpro6.0数据库软件由9名输入员分别输入,集中汇总成“三四年级大学生亚健康评估数据库”,然后从总数据库中抽取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的记录,共539条,排除严重缺失的问卷――除敏感问题外缺失率大于0.04%(超过3题),已明确诊断有疾病患者――抽取有效问卷共515份,有效率为95.5%,并进行数据处理。

每份问卷共81题,1至78题为选择题,每题共5个选项。这5个选项按照健康等级从低到高给出1至5分的评分标准。由每份问卷分数评定一个人的健康状态。问卷的总分数越高说明亚健康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通过统计得出各个方面的总分、均分、标准差,并进行分析比较。[1][2]

1.3.3数据的处理

数据统计首先将每题5个选项按照程度分别赋上1至5分,首先算出每道题的平均分、标准差,并按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分别分析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女生在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运用相关性分析表述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相关性。[3]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分析

2.1.1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躯体表现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4]

由表1可见,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躯体表现均分在2分以下的没有,2分―3分的共3题,占躯体表现总题相的8%;3分―4分的共26题,占躯体表现总题相的54%;4分以上的共19题,占躯体表现总题相的38%。

数据显示该学院学生躯体表现均分大部分在3分以上,其中第15题药物促眠的均分4.85分,说明该学院学生基本不用药物就可以拥有良好的睡眠;第34题牙齿松动的均分4.58分,说明该学院学生牙齿健康状况良好。该学院女生人数多,平时生活有规律,注重保健身体,身体比较健康,从躯体表现数据看,该学院学生健康水平比较高。

第2题和第4题是关于躯体疲劳表现的问题。其中,疲乏缓解的均分是2.20分,压力大时特别累的均分是2.77分。疲劳表现方面,该院学生感觉自己在休息后疲乏感部分缓解,压力大的时候特别累一般或经常特别累。从第5题的调查结果(情绪好时很少感到累)发现该院学生的疲劳状态是可以改善的。

2.1.2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心理表现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

由表2可见,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心理表现均分都在三分以上。第53题生活消极问题的均分为4.09分,该学院学生很少或从不会生活消极,表明该院学生对生活兴趣高,积极向上,体现出大学生的活力。从其他各题相的数据表明该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没有较强的孤独感,情绪比较稳定。

2.1.3江苏省高校外国语学院学生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

由表3可见,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均分2分以下的没有,均分在2―3分的共4题,占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总题相的28.6%;均分在3―4分的共10题,占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总题相的71.4%。第63题的得分为2.94分,表明该学院学生有点信心,但不是很足。第66题和第73题是关于压力的,该院学生的得分都在3分以下,表现为感觉自己有一般或比较大的生存压力;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偶尔或比较担心。第69题的得分为2.75分,表明该院学生的社会支持的水平中等偏下。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该院学生的自信心、压力承受能力及社会支持的亚健康水平都不高。该学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自己有一定的生存压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感到担心,说明该学院部分学生对社会适应程度不高。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该学院学生在个人目标和现实情况的把握上不是很准确,部分学生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容易产生失落感,严重的还会引起抑郁情绪、自卑感。

2.2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男女之间亚健康状态比较

2.2.1男女生躯体表现方面的亚健康状态比较

运用SPSS软件[5][6][7],通过独立样本T-test检验分析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男女生躯体表现方面亚健康状态的差异(见表4)。

由表4可知:男女生躯体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亚健康状态差异不显著(P>0.05);男女生心理表现亚健康状态差异显著(P<0.05)。

2.3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表5)[8]。

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躯体表现与心理表现的相关性的p值为0.00,小于0.05,故学生躯体与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相关性显著。由图一可见,心理表现和躯体表现之间呈正相关,且心理表现对躯体表现的影响程度比躯体表现对心理表现的影响要大一些。

2.3.2躯体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

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躯体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比较p值为0.00,小于0.05,故学生躯体与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相关性显著。由图二可见,躯体表现和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之间呈正相关,且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对躯体表现的影响程度比躯体表现对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要大一些。

2.3.3心理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

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该专业大学生心理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比较p值为0.00,小于0.05,故学生躯体与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相关性显著。由图三可见,心理表现和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之间呈正相关,且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相似。

3.结语

该专业大学生躯体表现与心理表现状况比较好,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方面,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生存压力,社会支持度也比较低。男女生躯体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亚健康状态差异不显著;男女生心理表现亚健康状态差异显著,在躯体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方面相关性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加福.6.0中文版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焦赞康.在中全面控制[N].中国计算机报,1999-07-26.

[3]申希平,丁建生,李娟生等.在SPSS中利用均数和标准差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066-4069.

[4]高利明.EXCEL函数在数据化整中的应用[J].河南电力,2006,2:61.

[5]刘莹.SPSS在问卷数据校验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8,08:183.

[6]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施锡铨,范正绮.数据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孙逸敏.利用SPSS软件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20-123.

[9]易建华.校图书馆员亚健康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5,(107):72-74.

[10]乐虹,吴均林,王春荣等.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15.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7)

目前,关于心理亚健康,多以描述某方面的症状来界定。不少研究者运用量表的方法来筛查心理亚健康者,并对其筛查方法进行了效度检验,以此来界定心理亚健康。如:研究者裴雯运用“SCL-90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研究,并界定了其研究的心理亚健康概念;刘欢欢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 对心理亚健康人群界定的方法是进行调查界定,并对其心理亚健康筛查方法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具有良好的效度。笔者发现,研究心理亚健康,基本使用的量表有康奈尔医学指数(CMI)、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社会应激评价量表(P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尊量表(SES)等。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指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大约3000万,其中心理和行为障碍者占16%-25.40%。陈军发现,广州地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17.4%,且在性别、专业、居住地、年级、是否有工作经历等各个因素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对广东某所医科大学412名医学生,运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心理亚健康筛查,结果表明: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为19.3%。山西农业大学曾对182名生命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发现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79%。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对新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发现有21.70%的新生心理问题明显,需要尽快约请进行心理咨询。

2008年的《山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与内化教育研究》,调查对象为山东省10所学校在校高职生,发现高职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多为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依次为:记忆力减退、担心自己的健康、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烦躁不安、长期持续疲劳、困倦、四肢无力等。研究还发现,心理负担过大、饮食起居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良嗜好等是造成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本市高校20余万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约5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山西6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中,雷军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疲劳感的学生占到76.70%,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感觉压抑等状态的比率较高。

2009年,占华、卢晓文对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亚健康的检出率为42.36%。其中,女性亚健康检出率为47.4%;男性亚健康检出率为25.15%。李力生等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中,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各专业大一至大四共215名学生被试,研究发现该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61.8%,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性调查结果的75%。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中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已经比较普遍。心理亚健康未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症状不明显,很难诊断,它还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状态,也容易与心境、性格等日常心理实践混淆,且与身体亚健康相似,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

国内研究者运用了生理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认知疗法、舞动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法等等方式,对心理亚健康进行干预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干预方式对于心理亚健康症状都各有侧重,且具有一定的效果。

贵州师范大学的裴雯在《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研究》中,探讨了自生法、腹式呼吸法和瑜伽语音冥想法等3种放松训练的方法,对高校高学历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心理亚健康症状开展干预效果。实验发现,这3种放松训练法对于改善情绪、睡眠和人际关系等都有效。因此,很值得推广采用放松训练法,改善心理亚健康症状。

干预心理亚健康的另一种常见方法是运动疗法。例如,夏洪安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与运动疗法探析运动亚健康样》,刘波的《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还有刘君雯的《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分析与运动处方对策》等。尚明玉在《不同体育项目教学对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作用的研究》的研究发现:网球运动对学生的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方面,羽毛球运动对学生的恐怖症状方面,足球运动和橄榄球运动对躯体化和恐怖症状方面,排球运动对学生的焦虑症状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差异具有显著性。

李晓明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中医调适方法:精神情志调摄、四时养生、饮食健康、保健运动、辨证论治。孙淑彩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提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以情制情、重视心疗等进行调摄精神,以顺应自然、四气调神等实现形神兼养,更好地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等方法对有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干预。

金虹在《高职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不同干预方法实验对照》中,采用太极拳锻炼、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及综合干预等3种方案,对高职院校75名心理亚健康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干预。结论:3种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适合在高职院校心理亚健康大学生推广,但通过设计的团体治疗与有氧运动结合方案远期疗效更为明显,对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效果显著。

陈瑜、张小远《广州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亚健康综合干预效果评价》,采用音乐放松训练、健身操锻炼、心理健康课教育以及综合干预4种方案,对广州某医科大学168名心理亚健康大一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量表进行测评,发现4种干预方案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对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短期效果显著。

此外,薛冰等采用道教认知疗法干预具有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效果较好;李传银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组织对有高孤独程度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有效地缓解了孤独情绪;高文凤等采用观察阅读疗法,有效地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这些干预方法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基本上采用的是单一的干预方法。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对于症状的缓解都有积极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症状的某一种或某些方面有改善。

有研究发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干预的疗法效果会更好。潘立等采用太极拳锻炼、保健刮疼广播操、中医中药诊疗、饮食指导及心理咨询等综合治疗方法,对心理亚健康者实施干预,干预前后比较发现,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心理亚健康症状。

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研究的思考

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一是通过综述文献表明,关于亚健康的研究,多是临床方面的、身体亚健康方面的研究;再有就多是对于特殊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如医务工作者、医学专业学生、教师、师范类学生、体育专业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心理亚健康研究,而对于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很少。关于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研究,也仅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来研究,没有具体到某一因素的详细分析与比较。二是“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发现,搜索到相关文献80余篇;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为主题,仅搜索到文献3篇。这说明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不丰富,特别是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没有检索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其心理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方法等亦应得到重视,以便更为有效地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相关研究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在学业上和社会上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开展相关研究,调查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在理论创新以及实际价值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价值上,文献检索发现关于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特别是对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参考文献还比较少,再加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开展高职生心理亚健康教育影响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研究,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填补研究不足与空白。在实践价值上,研究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心理亚健康干预方案策略和建议,提高实施干预的效果,有利于高职院校制定适宜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其心理潜能,提升其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研究的思路方法 项目研究思路是提出研究假设,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分析,推出可行性方案以及等。本课题研究假设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与睡眠质量、人格、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等因素相关;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心理健康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利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发的《中国人亚健康诊断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选择若干高职院校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对比筛选出的亚健康状态群体与非亚健康状态群体在性别、民族、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因素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心理亚健康状态群体与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群体在心理资本、人格、生活事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探究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尚明玉.不同体育项目教学对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3]王俏.我国不同层次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

[4]张乐.基于集对分析的心理亚健康筛选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

[5]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

[6]唐峥华,刘婕,唐耀华等.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6)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8)

四川省综合示范区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现况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低出生体重儿0~2岁营养状况随访观察

上海市闵行区常住居民饮食习惯调查

盐城市大学生饮料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

四川省“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项目县洗手行为调查研究

苏州市各级卫生机构健康促进能力研究

溧阳市健康村村民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

专人专护对村镇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省级疾控机构职工烟草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台州市椒江区孕妇营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患者免费给药效果评价

接触不同浓度混苯对作业人员的影响

上海市崇明县公共场所公共用具卫生状况监测分析

1989-2010年徐州市区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状况分析

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处方效果分析

98例老年护理院肺部感染病人临床分析

上海市虹梅社区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浦东新区“三癌”早发现认知情况及诊治行为调查

许昌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2009年上海市民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陕西地震灾区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四川省三市男性医务工作者吸烟干预效果分析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管理机制试运行效果评价

女性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自愿咨询检测现况调查

社区老年人冠心病、糖尿病心理卫生因素的探讨

五行音乐疗法对特种人群亚健康的治疗效果评价

健康素养题库不同题型评价结果与实际知晓程度关系探讨

临沂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与强化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

上海市青浦区2009年本地与外来人口健康素养现况分析

合肥市居民死因分析及死亡报告存在的问题探讨

绵阳市公众传染病认知水平与预防意识调查

武汉市部分中学生甲型H_1N_1流感KAP及疫苗接种现况调查

杨浦区大中型超市购物用具污染状况调查

陕西农村改水地区居民洗手行为调查分析

寿宁县农村妇女结核病防治知识面对面宣传效果评价

居民就餐时吸烟及被动吸烟情况调查

宝鸡市县区健康教育机构资源配置及服务能力分析

上海市宝山区中老年居民生存质量评价

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上海市长兴岛外来人口健康认知与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某技工学校学生吸烟现状调查

上海市青浦区孕产妇被动吸烟情况调查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心理干预能力资源调查分析

南汇区2型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安置点灾民健康相关现状快速评估

松江区2166例办公室人员脊柱慢性损伤情况调查分析

上海市虹口区2003年~2007年肺结核流行状况分析

飞行员高血压病的综合性干预及效果分析

上海某社区糖尿病俱乐部效果评价

浦东新区医务人员公健操宣传效果评估

虹口区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上海市宝山路社区2008年盲眼现况调查

2002年~2008年普陀区糖尿病死亡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9)

摘要:近20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已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大学生在多项身体指标

>>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初步分析与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调试策略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策略 天津市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浙江某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 南昌市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对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探析 信阳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研究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年9月2日。③田英、李炳光:《对中韩大学生体质水平现状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④李成福等:《中韩2所大学男生体质量指数和肺活量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第2期。⑤潘书波等:《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2期。⑥夏琼:《中日两国青少年体质比较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第1期。⑦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体育科学》2004年第7期。⑧翟水保、许崇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心肺耐力测试指标效度的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⑨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⑩慈鑫:《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治标未治本》,《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30日。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26-03

Prevalence of Sub-health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City/PENG Zi-wen, MAI Jin-cheng, HE Yan-chang, et al. The Health Center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Guangzhou(5101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sub-health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city,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1 639, who were chosen from a rural senior high school and a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city respectively, and they were tested by the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15.0 and conducted various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total high risk incidence of sub-health was 10.9%. The high risk incidence of physical sub-health was 13.4%, while psychological part was 10.1%.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gender and single child, and 15 to 16 years old was the risk period of falling into sub-health,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rural students and countryside students, and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risk factors to sub-health included gender, age, only-child, father's accompany in childhood, learning pressure, life disturbance, sleeping hours, breakfast frequency, serious illness, number of friends, perception on body weight and personality type. Conclusion The sub-health status is seriou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city.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health.

【Key words】 Sub-health;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机体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而是以持续、反复发作的疲劳为主要症状表现,同时伴有躯体疼痛、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称之为“亚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静代动生活方式的流行,青少年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等健康问题已经凸现;日益增加的升学就业压力,加上青少年应对能力和资源不足,给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带来了新的问题。许多青少年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但是却过早的表现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弱、适应性减退等[1-4]。为了解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市城区完全中学1所(指包含初中高中的学校),农村初中、高中各1所,整群选取全体高一、二年级和初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639份,获得有效问卷1 60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其中男生729人(45.5%),女生872人(54.5%)。年龄为(14.9±1.8)岁,分为

1.2 方法

1.2.1 问卷项目 采用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等制订的《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包含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2个领域。其中躯体亚健康包括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3个维度,共32个条目;心理亚健康包括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3个维度,共39个条目。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68,问卷总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8,分半信度为0.942;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653~0.927,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84~0.717[5]。

1.2.2 问卷项目的表达 以项目的严重程度(严重)或频率(常常、反复、频繁),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6级,即持续3个月以上、持续2个月以上、持续1个月以上、持续2个星期以上、持续1个星期以上、没有或持续不到1个星期,分别计为6,5,4,3,2,1分。

1.2.3 问卷的施测方法及质量控制 对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个体施测形式,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1 639份,剔除其中填写漏项较多的无效问卷(漏填率大于15%),共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为1 601份,问卷回收率为97.7%。同时,为了提高问卷应答的有效性,各班级安排了教师进行监督;在发放问卷之前,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整理成文,在发放问卷的同时一起发给各班监督教师,以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性;同时,在问卷填写过程中,有调查员在教室门外巡视,以便随时解答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数据录入完成后,对其进行了细致地抽查和纠错,并且将漏项较多的样本剔除,对有少数漏项的问卷采用均数填补法将漏项填补完整。

1.2.4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对问卷编码后,运用Excel进行数据输入和SPSS 15.0进行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使用亚健康阳性项目的个数(以亚健康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的作为阳性项目,即分数≥4)作为亚健康的评价指标,取阳性项目数的P90位作为分界点。在进行条目分析时,首先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来分析单个条目与亚健康的关系,取P≤0.20,是因为在单分子分析时,不想太早把一些有可能成为影响因素的分子除掉,所以用一个比较大的P值,接下来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第一步筛选出来的条目整体上与亚健康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亚健康阳性项目数的P90位为9个,躯体亚健康阳性项目数的P90位为2个,心理亚健康阳性项目数的P90位为7个。亚健康状态175人,检出率为10.9%;其中躯体亚健康状214人,检出率为13.4%;心理亚健康高危人数162人,检出率为10.1%。独生子女更易处于亚健康状况,检出率为11.0%(P=0.001),15~16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检出率为21.7%;男女之间、城乡学生之间、初高中生之间亚健康状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率分别为9.0%,12.5%,10.1%,14.3%,7.5%,14.2%)。各个维度阳性项目检出率见表1。

回归方程模型评价的相关系数R=0.854,决定系数R2=0.730。说明逐步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因变量(亚健康)能被自变量(6个维度)解释占73.0%,其他因素及偶然因素的原因占27.0%。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725.823,P=0.000,说明逐步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6个自变量对应变量亚健康(Y)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情绪问题(X6)、社会适应困难(X5)、品行问题(X4)、躯体活力不足(X3)、生理功能低下(X2)、抵抗力下降(X1)。回归方程为:Y=-0.018-0.02X1+0.153X2+0.215X3+0.186X4+0.304X5+0.318X6。

2.2 亚健康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小时候父亲的陪伴、学习压力、生活干扰、吃早餐的频率、每天睡眠时间、患重大疾病、性格内向、体型及朋友个数等。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相关因素再次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后删除法,逐步筛选出较优的方程,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高危检出率为10.9%,低于相关调查结果[6-8],这可能与广州的经济较发达、导致人们对青少年健康更加重视有关。女生较男生更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一些研究结果[6,9]一致,但与蔡旭玲等[10]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调查对象及调查工具有关。也可能与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矛盾的有关,既要求女生学习好、能力强、独立性强,又要求女生有传统的女性美德如温柔、贤淑,这种双重标准会导致女生产生角色冲突,既担心自己能力强,成为女强人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又担心能力差,被人认为“没出息”。15~16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这可能与15~16岁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间阶段有关,这个阶段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各种矛盾最激烈,最不稳定的时期,身体、心理的各种矛盾会导致青少年发生行为、情绪方面的问题。另外,小时候缺少父亲照顾的学生更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可能与年幼时父亲角色的缺失,及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性别比例不均衡,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由此引起的个性缺陷会导致其在社交应对方式等方面出现困难[11]。非独生子女更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可能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一般以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家庭为主,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会导致子女之间更激烈的同伴竞争,更容易发生人际冲突、情感孤立,另外这些家庭在社会支持方面也相对匮乏。城、乡中学生之间亚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广州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有关。高、初中生之间亚健康状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选取的调查对象有关,初一、二年级和高一、二年级都还没有完全面临升学的压力,家人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和期望有可能没有毕业班那么大。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小时候父亲的陪伴、学习压力、生活干扰、吃早餐的频率、每天睡眠时间、患重大疾病、性格内向、体型及朋友个数等是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也是威胁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结合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应本着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健康行为。(2)探索建立新的中学生亚健康干预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学生健康保健体系,同时为亚健康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追踪制度。 (3)充分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发动家长、小区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关注青少年亚健康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亚健康对孩子身心发育的不利影响,关注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并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健康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齐秀玉,陶芳标,邢超,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量表的项目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25-1028.

[2] JORDAN KM, AYERS PM, JAHN SC, et al. Prevalence of fatigue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like ill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Chron Fat Syndr, 2000,6(1):3-21.

[3]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4] BECERLEY DW.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children. Current Pediatrics, 2005,15(3):246-252.

[5] 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31-1033.

[6] 汤建军,韩慧,李红影,等.蚌埠市某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8-619.

[7] 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391.

[8]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3):10-13.

[9] 王玉荣,何倩,王增珍.广东某市高中生的亚健康情况.医学与社会,2005,18(7):15-17.

上一篇: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 下一篇: 景区的规划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