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社
分享到:

中学语文杂志

《中学语文》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探索、教学前沿、阅读教学、教学设计、鉴赏教学、作文教学、质疑问难、复习备考等。
  •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 国际刊号:1000-419X
  • 国内刊号:42-1021/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学语文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教学的诗性智慧

摘要:语言都具有诗性智慧的因子,汉语言的诗性智慧表现得尤为突出.汉字的表意性、表情性、形象性、审美性,汉语的意合性、整体有机性、具象性、简约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征,使得汉语言成为最富于诗性秉赋和艺术气质的语言.汉语言的诗性和艺术性使之不同于重语法、重形式的"分析型"、"推理型"的西方语言,而是一种重表达功能的"感悟型"、"体验型"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和深厚的入文意蕴的语言.作为母语教育的汉语文教育,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汉语言自身这些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独特资质,立足于汉语言的特质来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实施有效性教学,真正做到以博奥宏深的汉语言及其言语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也唤醒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实现在语言训练中促进生命成长的教学愿景.
-

追寻智慧的话文课堂教学

摘要:记得英国哲学家怀德海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 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怀德海的观点虽然过于绝对,但现代教育智慧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现代教育确实染上了很多功利色彩.就语文教育而言,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语文教育似乎成了对付升学考试的机械之学、记忆之学.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学生不加批判地获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语文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教育,怎能生成智慧的教育呢?
-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代意义及实践探索

摘要:转眼间,语文课改已经过去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语文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是,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比如,学生匆匆读完一篇课文,甚至还未读完,教师就对学生进行发问.表面上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好像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连文本的内容都没有整体感知到,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体会的空间,就被老师拽着去鉴别欣赏了,那肯定只能是肤浅的脱离文本的随兴表达.另外,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地收集了大量与文本有所联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课件轻轻松松"点"了一节课,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则大大被削弱.
-

“句式”的世界丰富多彩——语文教师课文美读的角度之五

摘要:(一) 有着一定表达形态的句子形式称为句式,如排比句式、对称句式. 如,冰心《观舞记》中的一个片段,就是一个表现着"句式"风采的片段: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

有效设问诱思深究——以《鸿门宴》教学为例

摘要:教学中任何一种学习活动的展开都要基于"文本研习"进行对话,在获取阅读的感受、体悟后,才能在阅读对话中引发疑问与思考,进而读出或悟透文本意义,即作者、文本、读者等层面的意义.可见"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点和深入文本探究的津梁.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鸿门宴》为例,谈谈文言文"文本研习"的有效方式与课堂效度的几点做法.
-

将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精致到底——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案的研磨看文言文的有效朗读训练

摘要:文言文是传承古典文化与思想的课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是朗读,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要么为读而读,要么重分析少朗读,要么读和品机械分离.如何才能让文言文的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中,真正发挥好文言文的作用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将朗读训练精致到底.何为"精致到底"?首先,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古文表达的妙处以及古人的情怀.其次,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是要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读顺、读懂、读进去.其三,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朗读教学精细化.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引领,最大限度地发现文本言语的精妙所在,为更深层面上读好文本、理解文本服务.
-

生成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重视生成性教学,使其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以自己的实践提升了它的生命质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问题之一:过度控制,虚假生成 课堂上有"热烈的"对话,但在这种热烈的对话中,答案还是"预设"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施教的客体;教师心目中只有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答案",学生的话语不被作为一种"真实的意思表达",而只是一个有待评价的请求.如一位教师执教《归去来兮辞》时,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陶渊明归途中的心情.一个学生回答:"恨".老师不满意,又一个学生回答:"急".老师仍不满意,第三个学生的答案是"欣".这时老师急了,又请第四位学生,答"喜".老师满脸无奈,只好一点鼠标,闪出一个字——"乐".学生的答案本应该值得肯定,但与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有所不同,于是教师依然把自己提前的预设牵拉出来,强加给学生.这样的课堂虽有对话,但学生的体验不被尊重,学生的情感被漠视.所以,这本质上还是一种控制式的教学,令人窒息.
-

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以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学作品教学为例

摘要: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科所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

漫步在诗意朦胧的小路上——谈古代诗歌教学中词语的模糊艺术

摘要:繁星璨灿,古代诗歌语言凝炼而精粹,那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词语却蕴含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模糊".遵循模糊艺术规律进行诗歌教学,深味诗词意味,是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诗歌模糊艺术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清代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本学期笔者通过教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感慨颇深,下面就诗歌教学中对诗词模糊的实践研究,来探寻诗歌模糊艺术之美.
-

序列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高中作文训练模式初探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之一.自2000年开始,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一直采用"定点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背临与模仿 背,就是背诵,就是熟读文章后,不看原文能把其复述出来.临,即为临摹,即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模仿学习.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他们都勤于临帖,善于临帖.由临摹走向创新,这是书法、绘画艺术的规律.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

作文姓“写”

摘要:美国作家娜塔莉·戈德堡在其《再活一次》中告诫我们说:"别担心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足,持之以恒地练习,才华就会有所增长.""只管不断地练习写作,一旦你学会信任自己的心音……在写作过程中,你将会学会如何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作文姓"写".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写的学问,而不是其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就是作文教学的全部.写作的兴趣是在写中形成的,写作的技巧是在写中练就的,写作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在写中激发、锤炼的等等.让学生想写、能写、会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核心.
-

考场叙事文的快速成篇技巧

摘要:叙事类文体已成中、高考特别是中考考生的主流选择.在诸文体中,叙事类文体的写作相对容易些.遗憾的是,许多考生缺少技巧,在考场上不能快速梳理材料,理清思路,最终无法快速成文. 在现实生活中,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国家大事,有市井轶闻;有激烈争斗的,有温情缠绵的;有惊天动地的,有默默无闻的……在考场上,快速地叙事,不仅要能快速地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能写出事情的意义,能把事情写得生动、曲折、引人人胜.因此,要快速记事,叙述的过程要清晰,详略要得当,技巧要精到,把事情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入眼球.
-

实情、情理与情感——《陈情表》中“情”的三层次

摘要: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宋代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重点基本就定在"陈什么情"和"怎样陈情"上,却忽略了"情"是建立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的.《陈情表》不单陈"情",还有陈"事",述"理". 李密初仕蜀,官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李密"辞不赴命"."辞不赴命"有他的苦衷,就是"终养"祖母.李密要把这苦衷转化为拒绝皇帝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充分.否则,抗旨不从,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首先,陈述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其次,陈述态度必须真诚感人.
-

辫子·称谓·偷——鲁迅作品教学札记

摘要:林纾《春觉斋论画》云:"名大家画,多在人不经意处格外经意."文学亦然,文坛高手往往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事物,相反,他能够通过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微末节,精心着意,达至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在一些作品中,通过人物的"辫子"、"称谓"、"偷"等表面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事物或言行,刻画出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文学景象.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如果抓住人物的"辫子",聆听人物的"称谓",审视人物的"偷",均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能收到"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

妙招乎?破绽乎!

摘要:《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两国联盟围攻郑国时烛之武主演的一场外交战.在这场战争中,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他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妙天下,最终力挽狂澜,化解了灭国之灾.烛之武的形象也因此而光耀史册,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惊叹:"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
-

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备教策略

摘要: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选文《荆轲刺秦王》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荆轲的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注意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以更好地全面地把握文本.
-

教无止境学上层楼

摘要:有幸在北京大学参加了语文教师的"国培"活动.此次培训重在研修,授课别开生面,十分讲求问题意识的突现,讲求团队的实践活动.而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学员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学员感受到了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且使学员能够"居高临下"地审视教学行为. "国培"期间组织了一个重要的研修活动,就是每个小组推出一节"示范课"——说课.我们小组选定了选修教材中的篇目——《庖丁解牛》.
-

《望天树》教学设计

摘要:[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用第二人称直接呼告作品主人公的抒情方式. 2.赏析课文洗练隽永、含义深刻的语言,清晰、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望天树坚定不移的生活信念和不畏挫折、勇于挑战命运的顽强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