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3 21:12:58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1)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 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推动学习动力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兴趣之后才会对探究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将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挖掘出来,然后再结合信息技术表现手段的多样化特点,把教材中一些静态的、枯燥的且难懂的资料融入到三维空间当中,集文字、图形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使之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让展示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具体,形象更加的生动,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美”的意境,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文章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维也纳这座城市的了解和印象,将课文内容以一种更加直观、具体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欣赏多媒体课件中有关维也纳这座城市的一个录象片段,这一组画面的播放让学生们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丽以及到处都充满着爵乐的气息,对整个文章的基调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学生再理解起来“音乐之都”就会容易的多。因此,在教学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依据教学需要可以将不同的信息形态组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们,既能增强教材内容的动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也打开了一条通道,促使学生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篇(3)

1.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是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1.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1.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

1.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2.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运用。

2.1创设问题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发挥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3减缓思维难度,突破教学难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维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中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因此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的直观性强、可无限分割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优势,通过设计教学课件,并运用计算机等硬件来将其展现给学生。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们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学习状态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信息及技术主要发挥的功能是辅助教学。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最终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传递给学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新型的沟通载体,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

教育学家指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包括了学校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个指学生的心理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环境则包括了客观教学环境和教师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客观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而心理环境则包括授课心态、与学生和其他教师间的关系等等。在信息技术应用与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出一个数字化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们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具有过去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起来往往存在着学习困难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则可以将历史知识以立体化的影音图像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使整个历史课的学习充满乐趣,还可以使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2、使教师教学发生变化

首先,信息技术使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变化。在运用信息制作课堂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工具,这使得教师的自主性得到了扩大,进而借助信息技术,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制作丰富有趣的教学设计。其次,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使传统的历史学科在知识传递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倒课、授课、讨论、复习等环节有了新的不同。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拓宽教学空间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和容易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后,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质变。在传统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学生们阅读书本,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各类多媒体都成为了传递知识的载体,使课堂教学容量都得到了扩充。不仅如此,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情景创设,将学生们带入一个历史环境中去学习。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与图示法、演示法和板书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信息技术的优势,还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们在探究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性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传统教学中的许多束缚和限制被打破,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方。可以说,信息技术将知识赋予了生机,使学生们的感知和思维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将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了出来。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的各个学校之间的优秀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使学生们可以坐在教室里,获取任何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内容,实现了跨时间,跨地域的学习。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工具,其最重要的是将学生们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思维。

四、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没有科学合理地应用

在许多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并为对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形成重视,也没有从教学实际出发,来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盲目追求多媒体和计算机的使用,甚至存在将信息技术的美观程度当成是衡量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了所设计出的课件和教学环节,往往华而不实,不仅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影响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成为了“技术唯上主义”。

2、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未突出历史教学特点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后,有些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媒体材料的便利性、多样性和课堂活动的灵活性,围绕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设计教学。教学中媒体泛滥,文字资料、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一齐上,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此外,许多教师过于注重直观形象,而忽视了理论的抽象概括,不能将媒体演示与教师的讲述有机地结合,也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起发,导致学生无法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真知。

五、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策略思考

1、教师应转变观念,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要提高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效性,适应教学改革的时代大潮,历史教师不仅仅要学习历史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教学创新才更有源泉和动力。

篇(5)

一、实践教学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技术要能上去"。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体教室,需要配专门的软件,如腾图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面对"黑板",又面对机器,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师应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相对中学来说配置价格不菲;有时边讲边练,也会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而减少了课容量,降低了课堂效率。一般可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或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

(二)一堂讲,一堂练

篇(6)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中学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寻找一些生动、鲜活的材料,制作成教学资源,才能丰富政治学科的教学材料,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从备课到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备课,可以把教学目标在网上,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讨论。另外,可以联系社会生活问题和知识点,为学生提供发表评论的公开论坛等等。同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坚持课堂互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把新知识、内容引入到课堂中,对教学情境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展示作用。由此,在操作和实践中,教师运用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学生还可以根据实际生活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而促进了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1.2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现代教育的要求下,为了实现对信息的准确利用,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积极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和传递,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的存储,利用图像化交互界面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建造一个联合性的自主学习氛围。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够突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通过网络的交互作用,实现学生和他人合作、协商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

1.3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认为政治课只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通过多媒体不断地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动画等等信号,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政治课的学习和研究,形象地再现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还能克服学生感官上的局限性,从而在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下,使学生提高了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效率。

2、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

2.1构建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根据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地学习,增强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学习步骤,从而自主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再次,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参与到教师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来,并且按照不同的路线,因材施教,把精心设计和加工的多媒体课程信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到课程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创造探索研究科学的精神。

2.2构建情境创设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创设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如何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它是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设置或者模拟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出学习的内容。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具有直观的感官认识,强调学生学习内容的教育功能、实用性和生活的联系性,不但要发挥学习方式上的作用,还要协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首先,在选取、设计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符合。其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情境的时候要生动形象。再次,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设计的情境要具有创新性。最后,为了提高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情境的时候还要具有层次性。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协同学生开展学习,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3构建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信息媒体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环境。其次,利用信息媒体的动态性,使原来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动态知识。一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可利用信息媒体活跃教学氛围,模拟演示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效果。三是利用信息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利用信息媒体信息内容再现的优势巩固学生的记忆。四是利用信息媒体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此外,现代多媒体设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7)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就数学教学而言,最有效、最成功的学习就是将这些抽象的公式概念等与形象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展开主动探究。从直观的事物中获取大量感性信息,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透过表象,达到对这些抽象而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所难以逾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多角度、多层面、直观形象动态而立体地来综合呈现抽象的知识点,以使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中来获取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并回归于感性事物之中。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即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这是一个理解与运用相结合的认知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如在学习“过三点的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实情况来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村庄,要在此处设立一个站点,使得这三个村庄到此站点的距离相等,那么如何来确定站点的位置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动态而直观地呈现,这样更能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使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一步步将学生引向特定的教学内容上,自然能够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

篇(8)

诚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它的运用应注意适度,切不可逐本求末,为了形式而抛弃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否则,那将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如何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实现情境教学。

3、通过网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的信息量和阅读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4、如何共享语文学习资源。

5、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弥补现实缺陷,让自己找到自足感,树立自信。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行动研究法。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建立自己的课题博客专栏。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必须下大力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并经常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3、实践法。通过实践课,实践研究效果。

4、自主体验法。利用网络、电子信箱来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9.9-2009.10):

(1)学生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2)学习课题方案,明确研究内容。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9.11-2009、12):

(1)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

(2)在电脑室或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积极在语文课题组内听课。

(3)做好问卷反馈总结,和学生代表座谈,及时调整上课思路。

第三阶段:(2010.3—2010、4):

(1)阅读相关著作、观看教学录像、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和摘抄。

(2)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听评课等校本教研活动。

(3)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4)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第四阶段(2010、5-6月):

(1)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法的实验性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2)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3)进行课题研讨课实践教学。

篇(9)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篇(10)

(二)教学方法存在模式化和庸俗化问题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虽在新型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教学方法模式化、庸俗化问题仍存在。部分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传统讲授课中练习作业对待,虽任务来源于实际需要,但远离生活经验导致课程主题被冲淡。目前的教学实践,相关任务主要由教师提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虽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教师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知识的更新与淘汰较快,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精力与时间花在备课和授课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所以教师的担子更重了,仅靠教师自身去摸索、尝试,效果未必会好,如何快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无基础学生的教学问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但当前小学教育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均衡,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更谈不上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当今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做到既全面理解教材,也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此类学生,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保持镇定要从容应对。另外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需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对策与措施

基于上述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从理论到方法的对策或措施,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1)实施以活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实践出真知,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问题假设情境或任务,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索,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发掘出每个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和信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具体活动为中心,将教学变为学生自己学,教师角色由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精神才能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3)团队学习是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均有较大差异。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层次、有差异地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还需开展团队学习,这样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

三、教学实践

本文基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上述措施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有时需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设计小型或中型应用任务,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探索途径完成课程作业,比单纯练习某些操作显然更有意义。

上一篇: 积极分子发言稿 下一篇: 英语教师期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