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社
分享到:

中学语文杂志

《中学语文》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探索、教学前沿、阅读教学、教学设计、鉴赏教学、作文教学、质疑问难、复习备考等。
  •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 国际刊号:1000-419X
  • 国内刊号:42-1021/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学语文 2011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首届语文教育博士论坛专题

以文会友,以友求仁——首届语文教育博士论坛综述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具有语文教育方面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此几家:北京师范大学(导师:郑国民/刘淼)、浙江大学(导师:刘正伟)、福建师范大学(导师:孙绍振/潘新和)、华东师范大学(导师:倪文锦)、上海师范大学(导师:陶本一/王荣生)、湖南师范大学(导师:周庆元)、山东师范大学(导师:曹明海),其中有的博士点由于导师退休或工作调动的原因已经或即将停止招生:这些学校总共培养的和正在培养的语文教育方面的博士(博士生)不超过50位。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博士(博士生)或博士后是稀缺人才,他们在学术领域中应该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研究应该为推进语文教育科学化、民族化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关注这支高端队伍的培养.支持语文教育走向学术繁荣!
4-6
中学语文杂志语言万象

说“骨感”与“喜感”

摘要:“X感”的意思是“给人(有)……的感觉”,是一类属于审美范畴的词语。进入这一词槽的词语以名词居多,如:层次感、空间感、立体感、距离感、陌生感、骨感、肉感等:少量形容词也可进入其中,如:美感、痛感、喜感。而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异端.即“骨感”与“喜感”。其特殊性表现为词意的多样性和词性的双重性。
6-6
中学语文杂志首届语文教育博士论坛专题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四大趋势

摘要:众所周知,泰勒(Ralaph 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①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现代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蔚为大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构建起来的。
7-9

小说教学教什么?——例说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往往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例如,学习《祝福》后,学生知道了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通过这一悲剧人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学习《项链》后,学生知道了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作品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在教给学生这些时.教学内容的落点落在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上,即落点落在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上。小说教学最后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一些东两吗?
10-13

新世纪语文教育发展路向的沉思--追寻言语生命智慧教育

摘要:现代语文教育经过百年坎坷历程发展到现在.又该驶向何方?笔者认为,从1902年以来.现代语文教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语言变革.先后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属于语言本位教育:(2)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属于言语本位教育;(3)21世纪初.言语学科本位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会是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14-16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语文学科对象和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之一

摘要: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语文学科的设立也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针对某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前者回答为什么要设立语文学科.后者回答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具体研究什么.前者规定后者.并且和后者一起形成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规定。语文学科之所以设立.固然可以找到许多种理由(仅新课标列举的总目标即有十条).但真正能代表学科立场的不外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换言之,语文学科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即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问题。
20-23

语文教学中的“隐”与“显"

摘要: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异.在于语文教学在“怎么教”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法运用和学生的理解接受是否高度吻合.是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乃至于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什么”关注的重点.则是如何围绕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精心安排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从而使语文教学能够始终围绕着学科体系化建设的大框架健康运行。对于“怎么教”,早已有太多的专家学者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展开探究;对于“教什么”,当下则只有少数学者在努力地从课程论的角度进行着探索。
24-26
中学语文杂志语言万象

说词尾“父”

摘要:词尾“父”并非我们常见的父亲或父辈的意思,而是读硒,表示对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通称时,它形成一种构词格式。即“所从事的职业+父”,有时兼指老年人,如“渔父、樵父、田父、耕父”等。“所从事的职业+父”这种格式的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楚辞中有《渔父》,《列子·杨朱篇》中引用的周谚“田父可坐杀。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中就已见这类格式的词了。
26-26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语修逻教学需要凤凰涅槃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附录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列出了十二种词的分类、五种短语的结构、六种单句成分、七种复句(限于二重)类型、八种常见修辞格,这正为传统语法修辞教学的回归提供了契机。但这种回归不应该是复辟。而应该如凤凰涅槊般重生。首先.要科学定位语修逻教学的目的。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把语法修辞知识列为教学内容.但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界定。这样就造成教学方向不明、随意性大。而且难以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27-29

语文学习型品质的培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学习方式的探究.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①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一种超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探索的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不高.为此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型品质是必要的.语文学习应该提高品质.这样才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0-32
中学语文杂志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作文教学知识的三种开发路径——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六

摘要:有效的作文教学知识究竟是什么?从哪里开发出有效的作文教学知识?这个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核心话题在2010年度依然备受关注。吴立刚、吴忠豪、周一贯、潘新和、胡根林、郑桂华、叶黎明等一大批研究者都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在2010年出版专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立场鲜明地唱响自己的作文主张。勇敢地“打倒”作文教学中的“旧势力”(诸如作文前的指导、观察作文、阅读涵盖写作等),掀起了作文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其中不乏新的作文教学知识:另一现象是2010年有三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从不同视角潜心研究写作教学.对作文知识的开发有着较为深刻的思考:朱建军的博士论文《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33-35

语文思维工具的开发跆向——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七

摘要:概念术语是语文思维的工具。语文教育研究中.最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之一就是语文思维工具的开发。开发工具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条是旨在厘清语文教育的原有概念、辨明原有术语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术语辨析研究”:另一条则是旨在生产新的概念术语而进行的“个人语文实践经验研究”。前一条指向历史,后一条面向现实.、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的论题出发.选取两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评析。以期说明这个问题。
36-38
中学语文杂志语言万象

“山暴”与“克隆”

摘要:“山寨”与“克隆”是一组新的同义词。随着仿制品山寨手机的畅销.“山寨”成为2008年中国使用最密集、传播最广泛的一个词。山寨的含义也在流行过程中不断引申.但都有“模仿”之意。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遗传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表示这种新技术的英语单词clone(克隆)得以传播开来。
38-38
中学语文杂志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殊途而同归——简论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摘要:笔者认为.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思路是:要因文体、文本的类别、特点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应避免“程式化”倾向。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子集,显然经史子集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的文学……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括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
39-41

诗意与理性:诗词教学的双翼

摘要:诗词,是情感的结晶;诗词,是语言的魔方。因此,诗词教学就应该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教学.更要区分于实用文本的教学。诗词教学的抓手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若在诗词教学中做到“诗意”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将是诗词教学飞往成功彼岸的双翼。
42-44

文本阅读,触摸语文的本真

摘要: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颠覆.各种新潮理念层出不穷.诸多新式课堂粉墨登场,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架势。毋庸置疑.那种抛弃“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思想是正确的。它让教学过程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有一种现实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很多课堂在新课改的幌子下.淡化甚至肖0弱了文本阅读.确有不实的表现。一是过分注重课堂包装。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遍地开花.大量的媒体资源充斥课堂.文本意境变成了触手可摸的声像画面.媒体成为文本的诠释,文本成为媒体的附庸。
44-49

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策略摭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研习

摘要:语文课应该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于公众的视野.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表演色彩丰富的课具有观赏性,“好看”有时不大“中用”;扎实平易的课具有实效性,“中用”有时不大“好看”:不少名师的课既有观赏价值,也有实用价值,但名师自身的禀赋、特质而形成的许多绝招,让一般教师难以效仿。将观赏性、实效性、可借鉴性结合在一起,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让语文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家园,南京十三中特级教师曹勇军执教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49-52

课堂讨论中的的“三欠”问题与改进

摘要:当孔子和颜悦色地问“点。汝何如?”的时候,中国的语文教学已经出现课堂讨论的雏形.但这种讨论仅仅局限在师生之间。而且目的在于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则从能力为先的理念出发.课堂讨论扩展到学生与学生之间,使讨论成为一种群体性交谈.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维能力。当代教学中对课堂讨论这一环节的重视,是教学观念转变、新课改理念实践的反映,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存在是自然的.不断改进当属必然。我们教研组同仁一致认为在课堂讨论中普遍存在着三个欠缺,导致课堂讨论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改进.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