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外语杂志

《中国外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高端笔会、学术探索、教学研究、文化视野、教师教育、纵横论译、学术批评、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 国际刊号:1672-9382
  • 国内刊号:11-5280/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0-350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6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外语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外语杂志改革论坛

论商务外语学科及学术研究的再定位

摘要: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商务外语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对商务外语学科重新定位,就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理论基础,跨学科性、学科边界以及学术重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明确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以促进商务外语学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4-9

基于国际商务沟通的商务英语理论体系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明显加速,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但是理论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本文基于美国商务沟通理论,并结合功能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二语习得的输出驱动假设、商务沟通自身的兼容属性,以及我国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高层次国际商务活动的现实需要,提出一套不同于以往的商务英语理论体系,它包括四个理论子系统:国际商务沟通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国际商务理论和英语教育理论,其中以国际商务沟通为核心理论。这个核心理论将研究视野从现有的人际沟通层面,扩展至组织沟通和公共关系两个层面。它有助于我国商务英语学科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强化它的核心优势,有利于弥卡】、我国在高层次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
10-15
中国外语杂志学术探索

系统功能适用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摘要:本文从历时的视角勾勒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模式和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多语言研究、多学科研究和多意义系统研究是三个逐渐明显的趋势,并大致沿着与语言的相关程度、研究内容的精密度和语域/语篇类型向纵深细微处拓展。研究表明,系统功能的适用语言学研究和它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研究是互为补充的,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6-23

元话语功能与韩礼德三大元功能对比分析

摘要:由于元话语性质的多样性和概念的模糊性,有关元话语功能与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存在诸多歧见。本文着重就元话语的性质与韩礼德功能思想的本质和元话语的功能与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澄清元话语功能与韩礼德三大元功能的关系和差异性,主张元话语功能的研究应依据元话语的相互行为的性质和三大原则去研究,而不应该将元话语引导型相互行为功能对应于韩礼德的语篇功能,互动型相互行为功能对应于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元话语主要探讨非言语辅助功能,引导型相互行为和互动型相互行为的人际功能、修辞功能。
24-28

英汉任选词“any”与“任何”的语义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英汉任选词“any”与“任何”的语义,认为,二者都是无定限定词,具有无定限定词的典型特征——类指、驴句照应与双重量化,与无定限定词的区别在于内涵性,任选词只出现在非真实和非事态等内涵语境。“任何”与“any”基本对应,其语义解释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只体现在句法结构层面。本文借鉴映射理论与扩充映射理论对“任何……都”结构进行了解释,指出,“都”与“任何”的同现是汉语句法语义映射的手段之一。
37-46

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由简单趋向复杂

摘要:本文从复杂理论视角出发,旨在勾勒出国内外个体差异研究的发展路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量化和质化分析,从构成要素、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工具三个角度描述了个体差异研究的发展轨迹。分析得出,整体趋势是由简单走向复杂,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变化性,并非完全的线性发展,且在近几年出现了复杂性的涌变。文章最后重新定义了“学习者个体差异”,提出了“个体间差异”及“个体内差异”概念,试图为个体差异复杂理论的建构提出启示。
47-59
中国外语杂志教学研究

英语专业阅读写作课程改革探索——以“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部级教学团队”在建的“读议写”课程群为例

摘要:我国现有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重语言技能训练,轻思辨能力、人文素质培养的弊端。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观和二语习得的输入一输出理论为依据,提出并实施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改革,把阅读和写作课程合二为一,开设“读议写”课程群,把语言技能训练与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使“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实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合一”,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提高外语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60-66

基于可读性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为了克服现有英语教材评估中的主观随意性,本文作者将可读性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引入到英语教材评估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英语教材评估模型。该模型利用可读性理论对教材的文本语言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建立教材评估指标层次模型,并进行权重分配。该模型运用科学的定量手段刻画教材评估中的定性问题,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得到了良好的融合,从而提高了教材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在教材评估实例部分给出了基于该评估体系的两套英语教材的试评结果。
67-77

创新人才战略下仿真LT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缺乏良好的LT(目的语,TargetLanguage)环境是中国英语教育的最大困境之一,也是我国英语教学质量长期以来费事多、收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将指导性习得、自主性习得和自然性习得融入基于课堂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三种习得分别通过基于课堂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I-CARE)、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和基于课外活动的“每每工程”实现,仿真LT习得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优秀外语素质的创新人才。
78-84

研究生外语教育:批判性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Steve J.Kulich教授访谈录

摘要:本文系对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211特聘教授、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跨文化学院院士(IAIR)顾力行教授(SteveJ.Kulich)的专访。文中以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为案例,以研究生外语教育中如何才能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话题为主线,围绕研究生入学遴选标准、入学前阅读指导、开题报告如何撰写、研究问题如何提出、如何结合中国语境开展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相关课题研究、如何收集资料、研究方法拟定、如何与海外相关学系的教授与研究生开展交流合作、如何将学位论文改写成学术文章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如何使研究生在学的研究呈可持续研究,以及如何守住学术道德底线等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文章对于我国研究生外语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工作等具有可操作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85-89
中国外语杂志纵横论译

韩礼德的机器翻译思想初探

摘要:本文对韩礼德的机器翻译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主要内容包括:(1)机器翻译研究的学科归属;(2)机器翻译规则系统的设计方案;(3)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系统设想。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充分认识他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进一步思考与其后续的语料库研究和智能计算研究之间的关联。
90-93

语料库口译研究——口译产品研究方法的突破

摘要:长期以来,口译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口译过程的认知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脱离语境的”模拟实验的手段,缺乏研究的“生态效度”,而且研究数据规模偏小,因此口译研究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研究结论。近几年来,随着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现场口译语料的诞生,口译语料库陆续建立,语料库口译研究亦开始兴起。本文讨论了语料库口译研究对于口译研究的突破性意义,语料库口译研究不仅可以为口译理论的建构提供基于系统描写研究的基础,而且能够为口译研究开辟新的方法路径。文章梳理了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口译研究课题,包括口译产品的特征研究、译员表现和口译评估研究、口译策略研究、口译教学应用等。作为研究案例,本文介绍了“中国总理‘两会’记者会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CEIPPC)的创建和加工过程。
94-100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论语》翻译

摘要:翻译就是诠释,《论语》翻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论语》的理解是历史性的,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文本的意义既非固定也非永恒,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哲学诠释学对《论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理解的历史性与视域融合的有效性,诠释的多元性与孔子形象的多面性。
101-109
中国外语杂志学界动态

学界动态

摘要:第三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通知 第三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将于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主办: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西南大学,承办:中国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生态翻译学:挑战与机遇”。
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