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2-4808
  • 国内刊号:11-2606/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410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4
  • 综合影响因子:1.51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教育学刊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学术争鸣

“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兼与林炎志教授商榷

摘要:“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对钱学森的两次谈话和钱学森先生发表的论文等历史事实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钱学森之问”的内涵,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表达,而应该从中国大学创新性科学技术杰出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角度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钱学森之陈”,是钱学森对中国大学创新性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的陈述;“钱学森之问”不管是在实际工作领域,还是在理论研究领域,都引起了积极和广泛的影响。
1-5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教育治理与教育善治

摘要:教育领域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存在使得教育治理走上历史舞台。教育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即“共治”。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善治”。衡量教育善治与否有十个标准,即参与度、回应性、透明度、自由度、秩序、效率、法治、问责、公平、效能。就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而言,如果在教育治理中真正做到了多元“共治”、政府“元治”、学校“自治”,而且共治、元治、自治都以“法治”为基础,教育善治就水到渠成了。
6-10

以生态学思维引领教育综合改革

摘要:教育综合改革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协同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整体关联、交互开放、动态生成以及多元共生为特征的生态学思维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凝聚多元利益主体的改革共识、趋向整体协同的改革设计与实施、确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改革评价模式、构建交互关联的改革保障机制是以生态学思维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探索。
11-15

应试教育治理陷入僵局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为整治应试教育恶习,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为、多管齐下。但是,各种教育治理手段都收效甚微,应试教育治理陷入僵局之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应试教育是由教育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国人望子成龙的文化心态、资源流转配置的功利倾向、阶层获利的巨大差距、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等是造成应试教育治理僵局的主要原因。将应试教育治理重心从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拓展,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强化对个性化发展的引导、确立多元人才观、控制阶层获利差距,是破解应试教育治理僵局的有效路径。
16-21

实践智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融的桥梁

摘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趋势,但趋势并不等于现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如何化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失谐关系仍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实践智慧三者的两两关系,可以分析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失谐的缘由。不同的教育理论中蕴含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实践智慧,不明显的实践智慧则需要教育实践者挖掘。教育家的实践智慧对于化解实践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失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28-33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政策研究

教师职业退出与补充的“国家规制”

摘要:在实现教师队伍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通过确认教师“国家人”的职业角色与“国家规制”的身份,可以看出教师职业退出与补充的国家规制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教师职业退出与补充国家规制的实施策略,包括确立机构、细化内容和标准、规范与监督规制裁量权、践行多元规制路径等。国家应该人性化地对待教师的退出,即以师为本,或退、或改、或提高,激励留下的教师,温暖离职的教师,把人才放在应存的位置上。
34-39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数学理解的五层递进及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理解是一种结构化的学习能力,具备过程性、默会性和层次性的特征,它搭建起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桥梁,在教与学中均有重要意义,既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也体现为学习结果。本研究用专家评定法确立数学理解层次结构的理论模型,包括表象理解、解释理解、建立联系、思想运用和创造生成五个层次,并给出提升学生数学理解层级的教学策略。
40-45

构建有效课堂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市第八中学为例

摘要: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郑州市第八中学基于新课程理念,从树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观、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构建有效课堂”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46-49

克服“两种病态情结”,推动学科教学论建设

摘要:张建桥博士指出一些教学论教师患有“专家情结”和“怨妇情结”,这引发了人们对学科教学论的反思。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有自己的“抱怨情结”,也有张建桥博士所指出的“两种病态情结”的影子。针对一些学科教学论教师所患的“抱怨情结”,我们呼吁全社会支持学科教学论的建设,同时指出学科教学论教师应该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足,明确身上的重任,克服“两种病态情结”,推动学科教学论建设。
50-54

我国探究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摘要:在中国知网上检索2000年到2013年探究教学相关的核心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发现: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探究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研究主题方面主要围绕什么是探究教学、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教学、怎样开展探究教学展开,研究主体以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为主,研究方法上以思辨研究为主。未来探究教学的研究要进一步探寻从其他视角审视探究教学,在彰显学科特色的同时,构建探究共同体对探究教学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探索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交叉融合的切合点。
55-58

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话轮转换探析

摘要:小组讨论是当前英语课堂中常见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然的交流环境,使得话轮转换更替较快,人均发话权增加,其中有修正式、插入式及反馈式等不同话轮类型。小组讨论中的话轮转换在话轮的获取、话轮的把持及话轮的出让等不同环节也存在相应的技巧。明晰小组讨论中的话轮转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会话策略,进而使其掌握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
59-62

中学英语教材的活化策略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活化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必然选择。文字声音化策略、文本图式化策略、知识规律化策略、表达情境化策略从不同层面对教材进行重构,赋予了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性使用的人文内涵,体现了语言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63-66

小学课堂师生冲突产生的过程与机制

摘要:调查表明,小学课堂师生冲突从无到有,常产生于三年级,个别演变为恶性冲突。冲突的产生是学生的情绪、对教师权威的认同、师生关系与学生的行为等要素统一变化的过程。学生不满情绪的压抑与累积是冲突产生的直接诱因,教师权威合法性的消解是冲突产生的关键,师生关系的敬而远之乃至冷漠是冲突产生的情感内驱力,学生的情绪与言行的对立是冲突产生的表现,而学生不再对教师的关怀充满期待是冲突产生的主要根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不满情绪,重建教师关怀,重塑教师权威的合法性,构建和谐和美的师生关系,以化解冲突,避免恶性冲突。
67-72

“减负”之路的重要选择:问题型作业模式

摘要:“减负”的重要目的在于减少机械性的作业量,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与现有的思维水平、练习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水平的练习当中去。实践证明,“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的作业模式是效果优良的作业模式。这是一种合作型的作业模式,能够着力培养学生在社会性和个体性上的实践技能,同时也体现了阶段化、层次化、多元化和公平化等教学原则。
73-77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学校文化建设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以广州市培正中学为例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广州市培正中学一方面致力于挖掘和继承以“至善至正”和“红蓝精神”为精髓的传统学校文化,并着力构建现代学校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赋予“至善至正”和“红蓝精神”新的意蕴,创新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开展“至善至正”的学校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培正中学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和参照。
78-81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德育研究

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与改进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存在着德育边缘化的倾向。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较多,最突出的是对个人成功的目标定位有失偏颇,社会宣传与学校德育之间缺少积极互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普遍单调与呆板,内容比较抽象等。提升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搭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创新德育考评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82-85

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研究

摘要:大范围的调研显示,新时期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最崇拜各类明星、有钱人和有权人,近六成未成年人没有信仰,40.7%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选择朋友的首要标准是“讲义气”,这个群体呈现出理想的现实化、信仰的世俗化、道德观的庸俗化和法制意识淡薄化等特征。情感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学校忽视后20%学生的成长、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双流儿童”违法犯罪隐患等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探索基于情感的多元主体综合治理机制,重视情感教育,满足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情感需求。
86-91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为了使教师和家长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让中学生尽早树立人生规划意识,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对自身、对社会、对职业、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必要指导学生从认识自我、走向社会、走进大学、走近职业和开设相关课程等方面加强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