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3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阅读鉴赏、课堂实践、写作讲坛、方法探索、考试评价、教材教法、语言园地、教学案例、文教随笔、原创天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4-0498
  • 国内刊号:42-1016/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59
  • 创刊时间:1973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32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焦点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

摘要:议论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由教材中议论文文本的学习,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而更为有深度的学习,是在议论文文本的揣摩体会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进而更具实质性地提升自己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境界。基于这样的重要意义,能不能选到好的议论文文本,进入教材的议论文文本如果需要处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就成为教材编写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4-7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思考

“文德”观照下的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管窥

摘要:“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远可追溯到春秋末季,而且其意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文所探讨的为“文德”思想。“德”,《说文》训“升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直、心”。“外得于人”是就施者而言,“内得于已”是就具有德行的本体而言。德字从心从直,本义即是正见于心,所谓端正心思;“内得于己”之意,即在内心确立正直的准则,加强心性的修炼,指导和约束个人行为以求达到“外得于人”的要求,这便是德。
8-12

莫让“标准”变成思维的紧箍咒

摘要:大千世界,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的理解或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真理,神圣不可篡改,把学生的理解统统视作是异端,是旁门左道,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按照教师的答案来回答,让“标准”变成了思维的紧箍咒。结果形成了同一种思维,同一种声音,同一种答案。
12-14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文本·解读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摘要: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的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15-16

《寒风吹彻》中的生命哲学再探

摘要: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收录了当代散文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林贤治曾赞誉其作品“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选文秉承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着眼寻常生活场景,以质朴的文字和诗性的叙述,深刻诠释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个体的生存方式。在此,笔者试从文本呈现的生命色彩人手,解读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
17-18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写作

应试写作的写作文化视角探讨

摘要:应试写作及教学问题丛生,纷繁难解。如果从写作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会有登高俯视的豁然开朗之感,进而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指导应试写作和解决应试写作教学的问题。写作文化不是单层面的概念,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的背景下的一种写作行为的时尚、规范以及这之上和规范背后的社会普遍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整体”。
19-22

写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细节意识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也一直是摆在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学生怕写作文,一拿作文题目就翻课外阅读书,笔下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写作过程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善于在内心建构视象画面。
23-25

写作教学亟待系统规范的独立教程

摘要:批评容易,建设难。每年高考都会触发全民狂欢,尤其对高考作文更是喜怒笑骂。三教九流齐上阵,作家学者同发声,形成围观之圈,发起围攻之势。然而,一阵热闹只不过是形同街头卖艺的杂耍,一哄而散之后,什么也不曾留下,只待来年再啸聚,如此而已。印象式的观感,即兴式的评论,治标不治本的医诊,只类似庸僧论禅,隔靴搔痒,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26-27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名师手记

贾平凹《风雨》备教笔记

摘要:2015年8月,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四中邀请语文湿地前往开展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最后确定会议主题为“全国名师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采取同课异构和专业成长主题报告的方式进行。时间定在2015年11月28号。这次活动,初定同课异构四节课。凤台四中老师一节,语文湿地名师一节,我一节。上什么呢?姐妹们让我定。
28-31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语文新锐

我看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摘要:现实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被归为保守主义者,因为这些语文教师常常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打破原有授课模式的现象,没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场面。批判者认为这些一线教师没能够从新课标的视角,从语文教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没有为语文教学做出前瞻、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并进而认为这种保守主义倾向会阻碍学生和老师的创造力。
32-34

课堂生成问题的有效利用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语文课教法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多语文老师按照课堂预设的程式有条不紊地“讲”下去,因循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处理课堂问题,这样的课堂便缺乏活力,很难做到“从学生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了;也谈不上做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更无法实现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之目的,不能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之时兼顾学生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4-36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教材

《再别康桥》与《荷塘月色》之“轻轻”“悄悄”探究

摘要:《再别康桥》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荷塘月色》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足见《再别康桥》与《荷塘月色》之重要。有趣的是,《再别康桥》以“绘画美、音韵美、建筑美”之“三美”著称,而《荷塘月色》则以“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之“三美”闻名于世,二者一诗歌一散文,可谓教材中的极品。
37-39

《归园田居》(其一)的疑点、盲点和难点

摘要:疑点:陶渊明“一去”多少年?《归园田居》(其一)前四句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高中语文教材对“一去三十年”的注释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一说当作‘十三年’。”
39-42

深度解读教《散步》

摘要:初中阶段散文阅读教学,常常听到部分老师这样议论: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大多通俗易懂,没有多大意思。再加上平时教学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往往一节课时间就将课文匆匆“扫”过了事。那么怎样才能教出散文的“意思”?笔者认为必须要教出文本的深度,而要教出文本的深度,则必须要先读出文本的深度。
42-44

小议《三峡》的出处与作者

摘要:《三峡》是我国古代山水名篇,长期以来作为重要篇目选人语文教材。由于各种原因,本文也涉及一些有争议的细节问题,如关于这篇课文的出处与作者的疑问就一度为一些老师所关注。有疑问,就要析疑,笔者拟就此略作梳理分析,为大家提供些许参考。
44-45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语言

浅谈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0多年来,特别是连续任教高三毕业班这七年,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现在的高中学生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越来越薄弱,这就直接导致考纲中的很多考点无法有效落实,例如很多学生不能确定词性,分不清句子的语法成分,语病题判断的正确率更是低得可怜。另外,对于文言文教学中实词的活用现象,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之类的特殊句式更是摸不着头脑,甚至在写作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语病现象。
46-49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案例

从发现品味的角度重构《装在套子里的人》

摘要:一、导语设计 中国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当感到做官是一种人生负担,就像陶渊明感到“心为形役”时,先前孜孜追求的儒家功利就成了“套子”。这时,他们就会寻找一种解脱的办法,像王羲之那样遁迹山林、放浪形骸,其实,他们无意中又钻人了另一种套子——道家放旷的套子。至于现代人,就像钱钟书所说“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来”,没有几人不是在流浪与回归的套子中钻来钻去的。
50-51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课堂·教学

课堂设计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

摘要:常态的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语文水平的长进靠的就是一节一节语文课的累积。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的备课决不能只是对课文的熟悉、对资料的搜集、对教学思路的简单梳理,而要从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角度,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对每篇课文、每节课进行教学的精心设计,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流程,从教学策略到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要反复推敲,不断优化,让每节课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优绩高效。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