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浅谈语文课程知识及其教学

摘要: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知识及其教学,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总的来说,还是语文教育的“返璞归真”.一、把握三对范畴:理念上回归文化自觉语文课程究竟要不要教学语文知识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面对这样一个显而易见、不假思索即可作答的简单问题,多年来竟然引起种种质疑与否定.20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淡化语法教学”;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人们批判语文知识教学;2 1世纪初推出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尽量回避语文知识的讲解与训练,以至于形成了语文课程“去知识化”的倾向,令不少学者喟叹这不能不说是60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失”了.
4-7

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语文课程知识构成的一个侧面

摘要:课程知识既来自课程标准的统一规定,也来自师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生成.正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的:“设计学习经验(此处可视为与课程内容同义)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它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1]语文课程知识,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宽泛的概念;“言语—思维”方式,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生丰富意义和价值.其实,语文教学前辈早就注意到了从范文中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例如,何仲英先生于1920年在《教育杂志》第十二期第二号上发表过一篇题为《白话文教授问题》的论文[2],其中有一段文字生动地讲述了他是如何讲授《武松打虎》这段选文的.
8-10

建设真语文的语用知识基础

摘要:关于真语文的讨论,有一个普遍忽视的方面就是:语文课程知识问题.课程的问题,“本质上是知识的选择问题”[1].尽管语文不是知识型学科,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学科,但语文实践离不开知识的指引,否则,就会堕入传统语文教育那种“暗里摸索”(叶圣陶语)的盲目低效境地.真语文“真”在哪里?真语文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应付现实生活、工作、学习真正实用的语文能力.这个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一套“语用型”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11-13

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论

摘要:语文教育自从遭遇上世纪末的尴尬之后,在本世纪初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意“淡化知识”,由此引发了研究者对语文课程知识存在必要性的论争.课程的核心是内容,内容的元素是知识,可以说,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是语文课程知识,语文课程知识支撑着或表现为语文课程内容.在取得语文课程知识需要除旧纳新的共识之后,研究者开始了持续至今的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运动.本次重构运动出现了与此前几次有所不同的新质,但所建构的知识的合法性、适宜性和时效性问题也应引起注意.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语文课程知识建构的未来路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删除了此前课程标准中“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的相关规定,而且在“课程目标”之后增加了“内容”一词,但是依然没有像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那样系统地、具体地列出语文课程知识这个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故本文也将论及语文课程标准吸纳新建的语文课程知识的困难及时机问题.
14-18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语文技能为核心——现代学习论视角下的语文课程观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和国家以往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标第一次从学习的角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彰显了“以学为本”“以学定教”的现代学习论教育理念,为我们深入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一般而言,从学生学习角度探讨课程的本质属性,人们的着眼点无外乎有两个:一是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什么”,二是学生在该课程中“怎么学”.这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学习内容方面的问题,后者属于学习过程、方式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两者的联系在于:“学什么”制约、决定“怎么学”.例如,学知识重在记忆和理解;学技能重在练习和应用,学态度重在观察和体验.因此,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决定课程本质属性的因素是“学什么”.
19-22

语文课程须立足语言形式

摘要:《语文建设》正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这是一件好事.人们也许会问:什么是真语文?其实,真语文就是语文.在一般语义层面上,真语文与语文这两个语词含义相同,语文是什么,真语文就是什么.真语文与语文的区别在于语用层面:真语文是针对假语文而言的.正如真假美猴王,真美猴王就是美猴王,之所以要叫真美猴王,是因为出现了假美猴王.真语文大讨论,其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思考并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反思并拒绝那些假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23-25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文章补叙例谈

摘要:文末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一段或几段话,是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对此却忽略了,未能抓住这些疑点、难点,引导学生对作者精巧的构思及蕴含其中的情感细加体味,文本解读欠深入,教材资源未得以充分利用.实际上,补叙是与顺叙、倒叙、插叙并列的一种叙述方式,是根据文章需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使文意更加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入意料的表达效果.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26-28

细读文本凸显两对矛盾

摘要:从新批评派的“语义细读”中蜕化而来的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已有一段时日,关于它的研究和讨论从未间断,有热烈的追捧,也有不断的质疑.阅读教学实践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有两对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一是包容与变异,二是局限文本与过度解读.一、包容与变异文本细读被引入到课程语境后,迅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新名词.名家学者的论文著述,一线教师的积极追捧,使其成了教学观摩研讨的焦点,教育刊物开设专栏的主题……大家都为找到了一把打破现今语文阅读教学困境的利器而欢欣鼓舞.
29-30

一种解读《沁园春·雪》的新视角

摘要:“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魏晋之前,几乎所有的诗都是为了唱的,至少是按演唱的模式创作的,都是歌词.鲁迅也认为歌早于语言:“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门外文谈》)中国诗史上,诗词与曲脱离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严重书面化.书面文本在时间与空间的传递过程中,不容易变异;而曲,由于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记录方法,只能靠口口相传,当然最容易失传.中国诗几度回到歌词重新出发,唐末五代开始的词,金元出现的曲,这两次中国诗歌史上重大的转折,都是诗回归歌词的显例.唐诗虽然有些作品并非为歌唱而作,却经常被歌姬采用,五七言绝句很容易配上各种曲子.
34-35

联结六问:读出文本结构密码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发现联系,将各种激活点相联结,将各属性联系成整体,从而主动获得意义联结呢?不妨以“联结六问”打开学生进行联结性语文学习的通道,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一问:本来是怎样的?关键词:相似中的差异艺术形象文本,大多塑造了一个个美的艺术形象.学生与美不期而遇,却不知如何欣赏.“这个语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如此概念式的套话,简单化了对美的理解,肤浅化了对艺术形象的认识.孙绍振认为,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等同于生活,而是作者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特征猝然遇合.因此,现象原来的模样与艺术化了的形象之间虽相似,但实有差异.发现差异,揭示矛盾,方能认识形象,理解艺术.
36-38

关注文本表达,关注学生表达

摘要:一、注重文本的表达特色用“讲课文的方式来教语文”,聚焦的仅仅是“文章写了什么”,而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本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凸显“文理”.这“文理”是指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等,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本质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章法,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重要范本.注重文本的表达特色,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39-40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在情节中的功能

摘要:林冲在《水浒传》中可谓“逼上梁山”的主题形象.他本来是统治集团里的上层人物,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职责是镇压造反,最后却走上造反的道路,其原因用“逼上梁山”概括再准确不过了.《水浒传》刻画人物和《三国演义》不同,一般是以环境“逼”出人物不同于表层的深层心理.对于林冲而言,就是让人物接二连三地遭遇恶性挫折,先是将其打出生活的常轨,走向了职责的反面;再是将其从心理上打出常轨,让他从一个正统人物变成了造反到底的人物.
41-44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从《踏莎行·雾失楼台》看秦观的暮年心态

摘要:北宋词人秦观(1049-1100年),素以柔婉妍雅的风格在词史上独树一帜,正如夏敬观所云:“(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1]然而在秦观词那种飞花丝雨式的清婉中,常常既流露出—份哀叹韶光易逝,浮生若梦,人生无常的悲凉,又彰显出一种悲慨仕途失意、人世沧桑的暮年心态.
45-46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

摘要:本文对《小石潭记》一文被忽视的几个关键点加以阐释,希望能对同人有所启发.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柳宗元以前真正意义的独立的山水散文,基本是直接对山水进行描写.查阅作者永州“八记”,多有交代其游踪语句,而其中有些文章是用“从(寻)……行(道)……步(里)”句式记载的,比如:《游黄溪记》“由东屯南行六百步”,《钴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柳州东亭记》“出州南谯门,左行二十六步”,如此精确记载,且不止一处.
47-48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语文测试选择题命制现状管窥——以2013高考阅读部分选择题为例(下)

摘要:上文(见本刊2014年第3期)呈现了2013年各省市语文高考卷阅读部分的典型选择题,并从题干表达和试题考点的公开解释两个角度梳理了七类选择题考查的能力要素和能力层级.以下将结合具体题目和答题思维过程两个方面透视这些典型题目实际考查的阅读能力情况.三、典型题目实际检测的阅读能力1.类型1具体题目测试能力分析下列对××(概念或某个词语)的理解(或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一类型的题目在较多省市高考中用到,看似比较简单,但也有需要辨析之处.
49-53

高考文言文复习“六要”

摘要: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对文言文的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本人结合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总结出高考文言文复习“六要”,希望能有助于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54-57

矛盾分析型作文——一种值得关注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向

摘要:近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更重视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量,尤其是矛盾分析型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题面中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仅仅停留于以往的作文程式教学或者概念化的审题立意指导,不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分析,不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判断,学生写作水平很难提高.矛盾分析型作文指导重在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分析题意;二是分析矛盾.下面分而论之.
58-59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艾伟和他的国文教学心理学之研究

摘要:在母语教育上,汉语有至少几千年历史,一点也不落后于国外,但是国产的语文教学法讲经验,讲描述性的总结,而西方现代教育心理学往往讲实证,让数据说话.例如,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水平不二法门、背书默书有助于记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经验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言而明的道理,但国外心理学研究就需要用事实来证明.德国维茨堡学派心理学就通过实验证明:“同样记忆一段学习材料,带有记忆目的的背诵比反复朗读更节省时间.”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