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特稿

“我们今天更需要这样沉重的书”——《神史》作品研讨会纪要

摘要:2011年11月27日,语文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了“底层青年的出路与乡土文学的新视野——纪念孙世祥逝世十周年暨《神史》研讨会”。《神史》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作者孙世祥,1969年生,云南昭通人。孙世祥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通过努力,先后成为中学教师、省政府公务员,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是三卷本长篇自传体小说《神史》。就在《神史》完成不久,孙世祥因病于2001年11月与世长辞。这部书的出版在学者和读者圈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有读者评价这部书为近十年来描摹中国乡村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本刊以特稿的形式撷取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同时刊发三篇评论文章,以期读者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这部作品。并借此一窥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动向。
4-9

《神史》:从乡村突围后,家园在何处?

摘要:一、丛林法则和宗族秩序杂糅的乡村 比起沈从文的湘西、路遥的陕北,《神史》呈现的中国乡村更有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中国乡村运行的主调从来不是田园牧歌,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样的诗歌后面,有着中国一代代乡下人多少辛酸、苦难和卑微的梦破灭后的忧伤。
9-11

一部搅动灵魂的书稿——我和《神史》的故事

摘要:当《神史》出版后,有不少同行好友问我是怎么拿到这部“煌煌巨著”的。我笑答完全出于偶然。其实,就我所知的不少出版佳话中,许多杰作与出版者的相遇都是一次不起眼的巧合。但《神史》真正让我感觉是一部值得且应该出版的小说,则是来自一个下午的感动。
12-14

并不愉悦,但很真切——《神史》读后

摘要:《神史》是云南昭通青年作家孙世祥的遗作,长达一百万字,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十年前,年仅32岁的孙世祥因病逝世,他的家人在2006年自费出版《神史》,但未引起太多关注。今年语文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并补全初版时删去的十万字,完整展现这一农村纪实巨著的全貌。对于《神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评价,或赞或弹,各有理由,但它对当代中国农村现实的细致描写与真实反映则是不可否认的成就。
14-16
语文建设杂志理念

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

摘要:对成见有所超越或发展,提出有较高逼真度的假说,这才是议论体式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
17-22

关于“焦虑感”和“职业性倦怠”

摘要: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
22-25
语文建设杂志论点摘编

关于近十年来“状元教育”现象的思考

摘要:朱曙初在《关于近十年来“状元教育”现象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近十年来,“高考状元”的报道频见各大媒体,“高考状元”的造势运动蔚然成风,由此催生出的“状元教育”现象,凸显出一种强大的名利期待,已然泛化成一个社会性的群体效应事件。
26-26

从学生“表达困惑”的视角指导阅读

摘要:钱正权在《从学生“表达困惑”的视角指导阅读》一文中指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妨从学生的“表达困惑”切入,使阅读的过程变为“理解文本如何表达,纾解表达困惑的过程”。抓住文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这一主题,既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又切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实际。
26-26

阅读不言“利”

摘要:王栋生在《阅读不言“利”》一文中指出,有些语文教师只让学生读散文而不许学生读小说或诗歌,理由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会考小说或诗歌”。有些老师鼓励学生阅读时,往往用“考试要考”来刺激学生。
26-27

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

摘要:李卫东在《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一文中,针对“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27-27

回到话语之乡

摘要:周益民在《回到话语之乡——我的民间文学阅读与教学》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儿童阅读民间文学还有意义吗?他指出,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原始意象与深层心理结构,是不可缺少的话语。
27-27

提升课堂讲授的文化品位

摘要:李长吉在《讲授文化:课堂教学的责任》一文中指出,课堂讲授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文化品位,主要表现为:因过于强调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课堂缺乏理想的指引与智慧的启迪;课程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元素受到冷落,讲授内容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27-27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乡愁》“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摘要:运用“非指示性”教育自主成长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
28-31

《乡愁》生命语文教学设计

摘要:2011年1月6日,余光中在出席某颁奖活动时坦言,一直被称为“乡愁诗人”让他有点烦。余光中解释说,乡愁固然很美,可是乡愁也不一定是绝对正面的价值,因为一个人一离故乡就发愁、想家的话,有可能这个人没有出息。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的训示,
31-33

《乡愁》比读式教学设计

摘要:余光中的《乡愁》是抒写乡愁的经典之作,情深意长,感人至深。朗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运用比读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又能在比读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33-3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研讨会在江西赣州举行

摘要:2011年11月26-28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习学习方式”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专家和中小学语文教师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35-35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摘要:一、导入:由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文。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乙己。
36-40

经典为什么总是被误读?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对经典的误读比较普遍。如:“打官司要有证据,法庭只重视证据,窦娥之冤的根源就在于无法证明自己的无辜。”“鲁提辖是一个知法犯法的凶手。”“刘兰芝被赶出焦府是因为没有生小孩。”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亲身遭遇了这类现象,在《狐狸和乌鸦》一文的学习过程中,就有学生对文中狐狸的表现大加赞赏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