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统计源期刊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13-1283/R 国内刊号
  • 1008-8849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河北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中西医结合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临床研究、论著、护理研究、综述、经验交流、麻醉、临床护理、物理诊断、实验研究、临床检验、病例报告、药物研究等

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5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抗衰老研究
现代抗衰老中药复方制剂研究进展(之一)1669-1671

摘要:在祖国历代医药文献中,记载着为数众多的摄生保健中药和延年益寿古方,这些补益方药基本上属于扶正固本类药物,具有调整阴阳、补养气血、健脾益胃、滋肾填精等功效.随着对抗衰老药物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开展,其品种日渐增多,而抗衰老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开发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中药复方的抗衰老作用明显优于单味用药,故复方制剂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抗衰老中药复方制剂包括:古代抗老方剂(如龟龄集);由抗衰老方剂为基础方进行加减的复方(如青春宝);以抗衰老中药为主药辅以其他抗衰老西药(如益寿康)等.市售的品种虽多,但经过一定程度的抗衰老药理学研究者却屈指可数.经过安全试验表明,抗衰老中药复方制剂均为毒性很低和较安全的补益药.但是由于延缓衰老用药均需长期和大剂量连续服用,故还应警惕由此而造成的"累积性中毒效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专题研讨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相关性研究1672-1673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辨证分型与梗死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史回顾与问卷调查形式,统计88例AMI患者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统计发现AMI的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AMI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之间有相关性,EKG可以作为AMI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1673-167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6例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 mV,20例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 mV的CK-MB值及CK-MB/CPK比值,心脏彩超值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结果Ⅰ组CK-MB值更高,CK-MB/CPK比值更大,射血分数减低更明显,左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容积增大更多,冠脉造影示致窄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端或多支.结论老年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 mV时,其梗死范围较大,易发生较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功能损害及左心室重构.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类型非典型临床表现原因分析1674-1675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发病年龄呈不断下降趋势.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病例报告
康复新加普通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1例1675-1675

摘要:2004年10月我院收治1例原有糖尿病的肝硬化患者,在外院抢救时药液不慎外渗引起左小腿前部10cm×15cm皮肤组织坏死(组织乌黑,并有大量渗出液),用康复新口服液+普通胰岛素(RI)局部湿敷后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论著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关性研究1676-1677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RCIA)及其与血清SOD活性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防治EH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亚硝酸盐法和细胞形态学方法分别测定了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RCIA)功能指标和血清SOD活性.结果 EH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较正常人低下,血清SOD活性代偿性增高.RCR、TRR与血清SOD活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RICR与血清SOD活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不同中医辨证分型EH患者虚证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实证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EH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红细胞免疫指标的检测可作为反映中医气血较灵敏的指标,为中医药防治EH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1678-1678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谷峰比值与平滑指数的研究1679-1680

参芪降糖胶囊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干预作用1681-1681

摘要:目的研究参芪降糖胶囊对糖耐量减退患者血脂、血糖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观察对象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参芪降糖胶囊,2组患者均有严格运动及饮食限制,观察12个月.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血脂水平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参芪降糖胶囊能显著降低血糖及血脂水平,能预防糖耐量异常患者向糖尿病转化.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1682-1683

摘要: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中等量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采用中等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5例,复发2例,有效率76%,复发率10%,无明显肝毒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9例,复发6例,有效率55%,复发率30%,有肝毒性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2组有效率、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等量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患者易耐受.

20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1684-1685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验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动外排机制的研究1686-1688

摘要:目的对临床分离株中主动外排机制介导耐药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合理用药、耐药性控制及新型敏感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标准株ATCC25923及对喹诺酮类敏感临床株接种于含4×MIC氧氟沙星的MH琼脂平板上(含或不含20mg/L的利血平),观察利血平对诱导耐药出现的抑制作用,并测定诱导耐药株对溴乙啶、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MIC(含或不含20mg/L的利血平),观察利血平对诱导耐药株MIC的影响,用利血平抑制试验法测定临床上耐喹诺酮类金葡菌中主动外排机制的流行性.结果利血平可抑制喹诺酮类对金葡菌的诱导耐药率,可降低诱导耐药率的MIC.利血平抑制试验是检测金葡菌中主动外排机制简单直观的方法,临床上耐喹诺酮类金葡菌中约50%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结论主动外排是临床上金葡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一种重要机制,利血平可抑制喹诺酮类对金葡菌的诱导耐药率,并可降低耐药菌的MIC,与喹诺酮类可起协同抗菌作用.

治风活血法对微循环气滞血瘀模型的影响1689-1691

摘要:目的探讨治风活血法对微循环气滞血瘀模型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治风组(10只)、活血组(10只)、治风活血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同名方,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正常肠系膜微循环(血色、流速、流态、交织点),滴加0.1%肾上腺素(Ad)0.05mL时,生理盐水洗脱Ad后1min、3?min时微循环改变以及恢复时间.结果治风方、活血方、治风活血方均可改善Ad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均可使流速、交织点增加,对流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血色变红,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且以治风活血方作用最佳,活血方较治风方为佳.结论治风法与活血法有协同作用,通过治风可明显加强活血化瘀作用,表明治风活血法有其科学内涵.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经验交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低血压1691-1691

摘要:低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指血压在90/60mmHg(1mmHg=0.133kPa)以下.慢性低血压的原因很多,有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必须治疗原发病;部分患者是体位性低血压;但相当部分的低血压患者是多种方法检查而无器质性病变表现的原发性低血压,以女性多见,有的有家族遗传倾向,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论坛
五脏功能网络观1692-1693

摘要: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五脏是脏腑系统的核心.心、肝、脾、肺、肾五个子系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超结构的网络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同时机体内部以经络、气血、津液为媒介,形成一个上下统一、内外相应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

实践与发展是检验中医药科学性的根本标准——驳中医药不科学论1694-1696

摘要:针对有人提出中医药不科学的论调,笔者提出实践与发展是检验中医学科学性的根本标准的观点.认为判断中医药科学与否,主要应看它的理论知识能否正确指导临床诊疗实践,而临床实践又是否合理、有效或高效.以中药为重点,从中药卓著的疗效、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中药应用与研究的现代化方面论证了中医药学科在整体上的科学性.指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应随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而逐步解决.

肝肾阳同源的发生学认识1696-1697

摘要:肝肾阳同源是肝肾同源理论的重要内涵之一.笔者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了肝肾阳同源认识的发生学原理,并认为肝肾阳同源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指导肝肾阳同治.

治疗“温病”当注重养阴1698-1698

摘要:按卫气营血辨证温病的治疗当分卫分、气分、营分、血分4个阶段,卫分阶段症状轻、时间短,很快进入气分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邪热炽盛、消烁津液,造成了人体津液的大量消耗及不足,当病变发展到营血分阶段后,不仅使原有的津伤程度加重,而且会进一步波及到营阴、血液,使阴伤发展到更深层次,同时由于病变发展到营分阶段,脏腑组织有明显的实质损害,其功能障碍也更为严重,从而使脏腑化生输布津液、营阴、血液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更加重了阴伤的程度.营血分阶段每有动血而造成斑疹或腔道出血,内脏也有渗血、瘀血,故更加重了脏腑功能的障碍,影响了阴血的化生、输布.总之,阴伤是温病各个病理阶段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与热毒、瘀血、出血、脏腑功能障碍等病理变化互相影响,故在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同时应注重阴液的变化及养阴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