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残留型叠合小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成功案例551-563

摘要:贝中次凹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内的一个小型断陷,面积为260km^2,主体勘探面积仅110km^2,其下部为富含火山物质的残留断陷,上部为遭受严重剥蚀的断坳和坳陷。2005年以来,以残留型叠合断陷盆地勘探理念为指导,通过实施三维地震和不断深化地质研究,在贝中次凹探明了5 000×10^4t级规模储量,成为小凹陷获得大发现的成功案例。贝中次凹勘探经验揭示,"残留"和"叠合"的特点可能是小凹陷富含油气的关键因素。"残留"意味着原始沉积时断陷规模有可能很大,与未遭受过剥蚀的小凹陷相比,残留凹陷通常有效烃源岩比例要大,油气资源丰度相对要高,而且,富含火山物质的残留断陷期储层易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叠合"意味着其上的断坳期地层可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多期不整合面和断裂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东北亚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其中发育众多的残留型叠合小断陷,贝中次凹勘探的成功预示着这些小断陷可能具有类似的油气成藏优势,是下一步实现勘探突破的方向。

塔南断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564-572

摘要:基于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塔南凹陷主裂陷幕发育的南屯组湖进体系域优质烃源岩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发育层段,烃源岩之下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岩及与烃源岩同期发育的湖进体系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塔南凹陷陡坡带表现出了明显的"沟谷控源、断坡控砂"的成盆特点,即同沉积断裂体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多方向沟谷控制了沉积物源和扇体走向,而不同类型同沉积断裂组合形成的断裂坡折系统控制了扇体的展布和砂体的分布;陡坡带发育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为最利于油气储集的亚相相带,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的微相类型是辫状沟道;储层中含有的凝灰质成分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砂岩的储集能力。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勘探的关键问题及对策573-579

摘要:现阶段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勘探面临3个关键问题:①强超压层系内天然气是否可以成藏;②中深层沉积体系复杂,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清;③储层评价和烃类检测技术遇到瓶颈,储层含气性不易识别。经深入分析近年中深层高温高压钻井和勘探实践,认为烃类气已在中深层聚集成藏,但储层物性较差,因此,寻找优质储层是当前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策略上,一是要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方法和思路寻找有利相带,预测优质储层;二是要进行储层类比研究,充分认识储层内非均质性引起的物性变化,探索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三是要以岩石物理研究为基础和桥梁,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尝试叠前地球物理反演研究,增强烃类检测的可靠性,提高气层预测的精度。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基底结构及其油气勘探意义580-587

摘要:南海北部陆缘地区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俯冲挤压作用,发生多期次不均衡隆升,表现为以琼海断裂和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为界,基底呈现西老东新、侧向分块的3个阶梯式分布。而在垂向上则表现为不同分带结构特征,琼海断裂以西的琼东南盆地基底为两层结构,下部元古界,上部古生界,缺失中生界;琼海断裂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之间的珠江口盆地西部基底为不完全三层结构,中生界呈孤岛状分布;而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以东的珠江口盆地东部基底则为三层结构,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均保存较好。对基底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潮汕坳陷及东沙隆起带分布有巨厚的中生界,发育大型宽缓褶皱带,并且具有较厚的暗色泥岩分布,烃源岩条件较好,而在基底之上厚度较大的古近系可作为与之配套的盖层。因此,借鉴台西南盆地成功的勘探经验,推测南海北部陆缘前新生代地层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珠琼运动二幕的构造—沉积响应及区域构造意义588-595

摘要:珠琼运动二幕是发生在珠江口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一次重大构造运动。通过对恩平凹陷的地震层序、沉积演化和断裂活动研究揭示,珠琼运动二幕的构造—沉积响应表现为文昌组与恩平组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从断陷至断—拗阶段的变革、沉降中心迁移、新生EW走向断层和沉积体系整体转变等。结合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研究,珠琼运动二幕及同期构造作用不仅在珠江口盆地,而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均可追索,对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以及油气生-储-盖组合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共同特点是拗陷作用增强、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伴随右旋张扭作用,其形成与晚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成岩相596-604

摘要:在综合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期次与成岩流体性质,得到:①研究区长8油层组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自生矿物的充填及破裂等成岩作用;②沉积相对成岩作用的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受古湖岸线位置控制的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是原生粒间孔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③压实-压溶作用是造成孔隙缩减的主要原因,这一成岩作用贯穿整个成岩阶段;④自生矿物充填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从早成岩阶段B期延续到中成岩阶段A1期,对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⑤溶蚀和破裂作用主要发生在早成岩阶段B期和中成岩阶段A1期,对改善储层物性意义重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区长8油层组划为致密泥岩压实相、绿泥石环边胶结—溶蚀相、溶蚀—碳酸盐胶结相及方解石连生胶结相4个成岩相组合。储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相控制,研究区中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区的绿泥石环边胶结—溶蚀成岩相带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相带。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隆重召开604-604

摘要: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于2011年6月8—1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这次年会是在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科技盛会,其主题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石油企业论坛、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轮古地区碳酸盐岩洞穴型储层充填程度的测井评价605-610

摘要:碳酸盐岩洞穴型储层是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油气稳产、增产的基础,对于洞穴型储层充填程度的判断是评价该类储层是否具有储集空间和有效性的关键。由于该类储层自身的复杂性,使得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洞穴型储层充填程度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对其充填程度的定性评价阶段。笔者在利用交会图法和判别分析法建立洞穴型储层充填程度的定性评价图版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的成果,利用声波时差和自然伽马资料对洞穴型储层充填程度的定量计算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适合研究区储层洞穴充填程度计算的相关公式,提高了洞穴型储层充填程度的测井评价精度,对储层洞穴充填程度测井解释评价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611-620

摘要: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组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活动、沉积特征、成岩特征研究了该碎屑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探讨了低渗透砂岩背景下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砂岩以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多小于1×10^-3μm^2,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有机酸溶蚀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后期构造活动的控制。其中后期构造活动是影响低渗透砂岩中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白垩纪末期—新生代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得以保存,同时构造活动产生的微裂缝不仅可以作为油气储集空间,而且还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并改善储层的渗滤特征。寻找裂缝性储层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突破点。

青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活动热流体与油气成藏621-628

摘要:对2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系统分析表明,青藏高原措勤盆地下白垩统郎山组、多尼组存在大量沥青及有机包裹体,证实盆地内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测温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5幕热流体活动,且均与油气运聚有关,其中以第2幕—第5幕的大量天然气运聚为主。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和沉积埋藏史,确定措勤盆地下白垩统有3期热流体充注,其时间分别为距今124.1-101.5Ma、距今96.4-89.9Ma和距今80.4-63.1Ma,其中第1期和第2期是研究区油气的主要运聚时期。措勤盆地在构造作用影响下流体活动频繁,后期高温热流体活动促进了盆地内烃源岩的热演化,但也使古油藏遭到强烈破坏,油气散失严重。由此认为,措勤盆地油气勘探应以寻找晚期形成的新生界油藏或者中生界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油藏、天然气藏为主。

地震沉积学在生物礁滩预测中的应用——以川东褶皱带建南—龙驹坝地区为例629-636

摘要:为减少常规方法预测生物礁滩的多解性,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主体思路,在分析建南—龙驹坝地区生物礁滩岩相模式与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将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引入地震沉积学,利用反演结果,并结合地震解释成果进行地震沉积学解释。依据生物礁滩的岩相模式,利用典型井生物礁滩的地震相与反演剖面特征建立生物礁滩识别模式,进行生物礁滩全区追踪预测。钻井资料证实,预测结果较可靠。

生油增压定量模型及影响因素637-644

摘要:在考虑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孔隙水和油的排出、氢指数对生油的影响、生油作用产生的超压对孔隙水压缩和干酪根的压实作用、压实使石油密度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生油增压模型,并通过生油增压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生油增压成因机制和生油增压模型。生油增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强超压,而且实测生油增压值与生油增压模型计算结果可比,说明生油作用可以成为含油气盆地产生大规模超压的一种成因机制,也验证了生油增压模型可以用于定量评价烃源岩生油增压。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增压受烃源岩成熟度、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和石油残留系数(α)等多种参数影响。生油增压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和石油残留系数(α)这3个参数中以氢指数对生油增压的影响最小,石油残留系数(α)影响最大。在没有排烃之前,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如果渗漏的油量达到生成石油总量的25%,则不能产生明显的超压,但在封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有机碳含量仅有0.5%的烃源岩生油作用也可以产生比较强的超压。

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与管理体系645-651

摘要:以中国油气储量管理现状为背景,分析了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的基本原则、主要特点及与SPE等提出的石油资源管理系统(PRMS)的主要差异。并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储量管理体系的简要介绍,揭示了中国油气储量分类在企业层面的具体实践,这对深化中国油气储量分类理论研究,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均具有现实意义。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缔合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实验652-657

摘要:通过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随孔隙流速的变化,研究了缔合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临界缔合浓度(CAC)上,缔合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随孔隙流速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当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又开始下降;当浓度在CAC以下时,溶液的阻力系数随孔隙流速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随孔隙流速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与MO4000相比,缔合聚合物溶液具有更好地改善水驱流度比的能力,且岩心渗透率越低,改善水驱流度比的能力越强,表现出弹性效应的孔隙流速越低;在低速下缔合聚合物溶液阻力系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其比较高的吸附滞留量,而在高速下其阻力系数增加主要来源于溶液比较好的弹性。

低渗透油藏不同流动单元并联水驱油658-663

摘要:为了描述低渗透油藏多层合注合采时,各层水驱效果差异、流体流动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不同流动单元并联水驱油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以新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低渗透储层为例,按流动层段指标由大到小将储层划分为五类流动单元,选取其中三类流动单元的9块天然岩心与1块人造岩心,组成4组并联模型,进行了水驱油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岩心并联组合后,物性好的流动单元驱油效率比单独驱替时要高、物性差的流动单元驱油效率比单独驱替时要低;不同流动单元之间渗透率级差越大,流动单元之间相互影响越强烈,驱油效率相互差值越大。

低渗透砂岩裂缝参数与应力场关系理论模型664-671

摘要:以低渗透砂岩为研究目标,借助于地质力学原理,从应力场和裂缝主要参数的关系入手,以裂缝开度、密度为桥梁,在适用性破裂准则优选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的方法,建立应力—应变和裂缝开度、密度的力学模型,得到应力场-能量和裂缝参数的一套定量化方法。结果表明:能量方法和破裂准则相结合是建立应力场和裂缝参数力学模型的有效途径,当岩石内部应力状态超过破裂条件后,裂缝密度、开度都随应变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低渗透砂岩裂缝主要在古应力场下形成,其裂缝开度、密度都比现今应力场作用下大很多,现今应力场不利于裂缝的形成,裂缝开度可通过裂缝壁面上承受的正应力和剪应力计算得到。最后,以史南油田史深100块沙三中油藏低渗透砂岩为例,进行了古、今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和裂缝参数预测工作,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地层测试压力资料估算油层动用程度和剩余油饱和度672-677

摘要:利用电缆地层测试器(FMT)资料估算油藏无水采油期剩余油饱和度,是其在油田开发阶段的重要应用之一。在引入油层动用程度和油层采出程度的概念之后,笔者提出一种确定无水采油期当前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即利用油层压力资料来估算剩余油饱和度。当油层处于无水采油期时,油层不含水,此时油层电阻率与原始油层电阻率变化不大,由常规电阻率计算的剩余油饱和度与原始含油饱和度差别不大,易得出油层"没有被动用"的假象。因此,应当利用FMT资料来估算剩余油饱和度。对于开发生产井,常规电阻率测井资料和FMT资料综合估计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新型聚胺页岩抑制剂特性及作用机理678-682

摘要:通过抑制膨润土造浆、屈曲硬度、耐崩散等新型实验方法,评价了新型聚胺页岩抑制剂SDA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SDA的抑制性优于传统抑制剂KCl,并与国外同类产品Ultrahib相当。借助FT-IR、XRD、Zeta电位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深入探讨了聚胺的强抑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低分子聚胺进入黏土层间后,解离出的铵离子交换出层间水化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中和黏土晶层表面负电荷,降低黏土层间水化斥力;同时聚胺与黏土层间硅氧烷基形成氢键,进一步强化其在黏土表面的吸附,二者共同作用将相邻黏土片层束缚在一起,抑制黏土水化膨胀;聚胺吸附在黏土晶层表面之后,其分子结构中聚氧丙烯疏水部分覆盖在黏土表面,使黏土亲水性减弱,进一步抑制黏土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