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1-9

摘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都经历了早第三纪裂谷断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裂后沉降阶段,但各盆地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成拉分型和伸展型两大类,其中伸展型又可分成断陷型和断坳叠加型两亚类。烃源岩主要有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泥岩。储集层包括海相砂岩、生物礁和陆相砂岩。该区生储盖组合主要包括陆生海储型、陆生陆储型和海生海储型。二级构造带包括隆(凸)起带披覆构造、凹陷陡坡断裂构造带、凹内断裂构造带、凹内底辟构造带、缓坡带以及隆起带生物礁等,各个盆地优势油气二级构造带各具特色。勘探领域包括已证实富生烃凹陷的精细勘探、新区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南海北部地区油气分布受富生烃凹(洼)陷控制,已证实的富烃凹陷仍有很大潜力,是近期勘探的重点;高温高压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深水区勘探是下一步储量增长的接替区。积极开辟和探索新区、新领域是中国南海地区勘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储层的高温高压、低孔低渗,低阻油层和非烃气的识别,以及特殊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资料的采集处理是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叠合盆地老烃源岩系油气勘探前景评价方法——以南华北周口坳陷上古生界为例10-15

摘要:丰富有效的烃源岩、超晚期的“二次生烃”过程、相对较好的储集条件、继承性隆起的构造部位和有效的封盖层是形成上古生界自生自储油气藏必备的条件。石炭-二叠系原型盆地解体后,在周口坳陷中部坳陷带和北部坳陷带的中、新生代深凹区不同程度地残存有石炭-二叠系。其中倪丘集凹陷和谭庄—沈丘(东部)凹陷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在中三叠世末(一次生烃)时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低,因而在喜山期再次深埋中保持了较强的“二次生烃”潜力,为成藏创造了条件。立足于超晚期成藏及充分考虑烃源岩“二次生烃迟滞效应”,提出了叠合盆地老烃源岩系油气勘探前景评价方法。根据二次生烃潜力和成藏条件,在周口坳陷上古生界评价出3个较有利勘探区和3个远景勘探区。

柴西地区含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研究16-22

摘要:利用动态联系与整体相结合的思路,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演化和古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地区主要成藏期。根据主要成藏期沉积与古构造配位特征,划分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含油气系统。以时间为主线,以要素的空间有机组合研究为基础,再现了盆地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含油气系统的演化特征,并对研究区各区带的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川西北矿山梁地区沥青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23-28

摘要: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北段东缘矿山梁地区受海西构造运动中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系统的控制,在矿山梁和碾子坝构造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之中分布着众多的沥青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沥青脉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沥青脉抽提物的饱和烃和芳烃中沥青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其分子化合物的组成具有某些独特之处,这可能是由于沥青脉源于震旦—寒武系古油藏,当时只有藻类和细菌生源,沥青脉属于热蚀变沥青,形成后经历了长期演化。同时,矿山梁和碾子坝分布的沥青脉也指示在龙门山褶皱带东缘找寻我国最古老的震旦—寒武系油田的良好前景。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统一下渐新统沉积特征29-34

摘要: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文昌层序是断陷期沉积,低位体系域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3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恩平层序属于断陷向坳陷转换期的沉积,低位体系域在构造高部位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在凹陷内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和南部2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

塔河油田南部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相精细划分35-40

摘要:从地质、测井及地震等方面,阐明了一间房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与划分的标志,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一间房组与上覆恰尔巴克组的地层分界进行了重新厘定,在三级层序框架内建立了一间房组上部的五级层序高精度地层格架,并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恢复了三级层序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对一间房组上部Ⅱ-Ⅴ高频层序的滩体进行了精细刻划,分析了各个高频层序滩体演变规律。塔里木盆地在中奥陶世已由早奥陶世的一个台地分化成了2个台地。一间房组发育开阔台地相和台内礁滩相两种沉积相,礁滩体发育于台内坡折带内缘,为台内点礁和小型滩。

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研究进展41-46

摘要:结合国外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的形成机理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成藏的可能性、可能成藏的有利地区以及研究前景。结果表明,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不仅存在,而且分布较为广泛,研究前景也十分广阔。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非生物成因气,特别是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的认识将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碳酸盐岩溶洞型储层综合识别及预测方法47-51

摘要:多期岩溶作用使碳酸盐岩溶洞型储层各向异性特征显著。由于溶洞被少量充填、大部分充填或完全充填,使溶洞储层的地球物理特性变得更为复杂,单因素的地质或地球物理分析方法导致溶洞储层的钻井成功率较低。对塔河油田11区的综合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有效溶洞储层的发育应同时具备3个常规地震剖面波形特征,即断裂+串珠状反射+强波谷;一间房组顶面0~20ms振幅变化率特征为较强极强;波阻抗特征为极低的波阻抗值(绝对波阻抗值小于1.2×10^7kg/m^3)。利用这3个条件可识别和预测有效溶洞和被完全充填的非储层溶洞,有效实现了碳酸盐岩溶洞型油藏的滚动开发。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轻质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52-57

摘要:采用GC-MS分析技术,在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5口井6个轻质原油样品中检测到了联苯、萘、菲、二苯并噻吩等13个系列200多种化合物,详细分析了轻质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L1井和P1井轻质原油与P2、P3和P43口井的轻质原油芳烃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差异较大,L1井和P1井轻质原油样品中具有二苯并呋喃和芴系列化合物含量高、萘系列化合物含量低的特征,而且这两类轻质原油的联苯系列和萘系列化合物相对丰度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芴、硫芴和氧芴含量也表明了两者之间沉积环境的差异。这都表明L1井和P1井轻质原油与P2、P3和P43口井的轻质原油的来源不同。P2、P3和P43口井轻质原油母源为恩平组烃源岩,而L1井和P1井2个轻质原油可能主要来自于文昌组湖相泥岩,或者为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两者混合来源。芳烃中甲基萘、甲基菲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成熟度参数反映番禺低隆起轻质原油样品成熟度已经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

成岩作用和岩石结构对砂岩弹性速度的影响58-63

摘要:对济阳坳陷沙河街组Es3z地层的127块砂、泥岩岩心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利用速度孔隙度关系,研究了成岩作用(胶结物)、岩石结构(分选性和黏土含量)对砂岩弹性速度的影响及其在速度孔隙度关系中的变化形式。研究结果表明:速度—孔隙度关系的变化主要受成岩作用(钙胶结物)的影响,砂岩速度与胶结物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岩石结构(分选性和黏土含量)控制了岩石速度和孔隙度的次一级变化。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特定岩石物理参数的变化代表储层岩石沉积学特征,给出了胶结物、分选性和黏土含量对地震速度属性影响的理论岩石物理模型。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全国第五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成功召开63-63

摘要:2007年11月13日~19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了“全国第五次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层序地层学的最新进展,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展望和研讨今后我国层序地层学的前景与发展对策。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64-68

摘要:将地震资料用于储层地质建模的研究定义为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论述了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的意义、地震资料的约束作用、与地震反演的区别、应用领域和建模技术。实例研究表明,结合地震资料开展储层地质建模研究能够降低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储层地质建模的精度。

有机质生成生物气的生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75-78

摘要:国内外评价生物气资源量普遍采用微生物厌氧发酵法,该方法不能反映生气期,为此,依据生化动力学,建立了有机质生成生物气的生化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验条件下生物气产率,标定了生化动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考虑菌体浓度和温度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将所标定的动力学参数在柴达木盆地进行应用的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生物气生成速率随埋深先增大后减小,速率最大值对应的深度约为600m,与前人研究结论相近。这说明根据实验室产气率数据标定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在考虑菌体浓度和温度对动力学参数影响的条件下可以用来定量评价生物气生成期。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柔性转向剂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79-83

摘要:为了遏制水驱油藏注入水通过高渗透部位时出现无效循环,研制了柔性转向剂(代号SR-3),用于改变油藏中水的流场及实现深部液流转向。这种柔性转向剂可随机发生形变,具有韧性好、不易破碎和断裂以及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室内物理模拟显示:SR-3转向剂能在地层高渗透率区大孔道中运移,可实现沿程调剖。SR-3在地层“大孔道”中流动遇阻时发生形变并产生堵塞压力。随压力的升高,SR-3蠕变并出现突破压力。然后又降至流动压力并趋于平衡;再遇阻又发生形变并产生堵塞,如此反复地在地层深部产生动态堵塞。大庆油田东部萨尔图和葡萄花油层的柔性转向剂现场试验验证了此机理,也说明了无裂缝砂岩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在水驱主流道可能冲刷出了大孔道高渗透带。对这些大孔道进行沿程堵塞。可以大幅度地改善水驱波及系数。

基于量子神经网络的分子沉积膜驱原油采收率预测方法84-88

摘要:提出一种用于预测分子沉积(MD)膜驱原油采收率的量子神经网络方法。基于生物神经元信息处理机制和量子计算原理构造出一种量子神经元,该神经元由加权、聚合、活化、激励四部分组成。再由量子神经元构造出三层量子神经网络模型,其输入和输出为实值向量,权值和活性值为量子比特。权值和活性值调整由量子门实现。基于梯度下降法构造了该模型的学习算法。将该模型应用于MD膜驱原油采收率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三层BP网络。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水平井井网形式研究89-92

摘要:水平井在水平段上有效压裂N次,其渗流能力在理论上提高N倍。再配合适当的注采井网,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建立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最佳的直井和水平井组合方式及其井网形式。采用交错井网,用直井注水的方法,在油井水平段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行多点有效压裂,能有效地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分形理论在油层物理学中的应用93-96

摘要:对压汞喉道半径与渗透率贡献值分布频率、退汞孔隙半径与退汞饱和度分布频率、岩样孔隙度与地层因素分布频率以及油、水相对渗透率与水饱和度分布频率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分形研究。结果表明:测量标尺与测量对象的相关系数均满足α为0.01时所需要的相关系数r值,分形性良好。砂岩岩心不仅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而且油、水在岩石内部渗流过程中岩电特性曲线和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也具有分形特征。研究中所论及的分形维数与岩样均质系数相关性良好,它们均可以作为反映岩心均质程度的特征参数。

底水油藏开发室内模拟试验研究97-100

摘要:利用特制的底水油藏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对底水油藏后期治理和先期堵水的负压开采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地质体的非均质状况与底水油藏开发有密切的关系。堵剂的赋存状态与堵剂的注入时机也密切相关。在先期堵水时。堵剂多呈居中向前的“尖顶瘦扇状”;而后期治理时,堵剂多呈不规则的扁平状,赋存状态不理想。开发方式、储层非均质状况和堵剂的赋存形态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中流体渗流特征和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后期治理和先期堵水负压开采的最终开采效果差距较大。二者最终驱油效率相差约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