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苏丹迈卢特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1-5

摘要:迈卢特盆地是苏丹东南部中新生代的一个大型陆内裂谷盆地。该盆地发育了强-弱-强3期裂谷,这决定了下白垩统发育主力生油岩、古近系发育主力成藏组合。利用地震资料推断出北部凹陷是主力生烃凹陷,凹陷的半地堑结构和平面斜列特征决定了缓坡带是主力成藏带。而且盆地地温梯度偏低使成藏期偏晚,为古近系提供了充足油源。据此建立了有别于邻区Muglad等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的成藏模式,明确了盆地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为Palogue世界级大油田的快速发现提供了依据。

近20余年来中国石油产量及构成变化6-10

摘要: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分别在1985年和1988年由上升转变为下降,而近20年来的西北区石油产量上升弥补了东部的减产。海域珠江口盆地的产量在1997年后下降,其储产比已降到很低;但渤海的产量将迅速上升,这不仅可弥补南海产量的下降,而且能为全国产量的增加作出贡献。20余年的产量变化表明,西北和海域已初步形成了对东部老油区的战略接替,全国石油产量至少还能保持15年左右相对稳产并略有上升的局面。

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特征11-15

摘要:运用适合于陆相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渤海海域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特征。在渤海古近系可划分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与层序地层格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至下降的转换位置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位置,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的晚期是砂体发育的位置,中期层序界面与层序界面附近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与长期活动的断层一起构成了渤海复杂的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渤海海域古近系有6种隐蔽油气藏类型,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在层序中出现的位置可以预测的。以JZA气藏为例,简要分析了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16-19

摘要: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勘探程度低、砂体与油气分布具有较强隐蔽性的特点,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预测该区侏罗系储集砂体分布规律。根据钻井和地震标定结果,以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为界,将侏罗系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有3种构成样式,形成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和滨浅湖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类型。根据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及关键界面对测井曲线的标定结果,建立了侏罗系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测井解释模型,将其划分为1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受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动态变化的控制,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于中期基准面上升期,基准面下降期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不易形成岩性油藏。钻井证实SQ3层序的中下部是岩性油藏的主要发育段。

柴西阿尔金山南缘中生界古流特征20-27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的阿尔金山南缘自三叠系到白垩系发育了一套陆源碎屑岩,厚度可达3~4 km,露头条件非常好。其中,中、上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的陆源碎屑岩中发育了一些指示古流的沉积构造,主要有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爬升层理、槽模、炭化植物茎干及砾石。这些沉积构造指示柴西中生代古流格局比较复杂:在月牙山一带,中生代古流自北东流向南西,表明其物源区在北东方向,极有可能是以阿拉巴斯套为主体的古阿尔金山;在犬牙沟与采石岭一带,中生代的古流主要来自于南东方向和北东方向。前者可能与昆仑山和芒崖坳陷腹地的古隆起有关;后者可能与中部的砾石梁一带在中生代某些时期隆升形成"陆桥"而接通了来自北东方向阿拉巴斯套的水系有关。在砾石梁一带,中生代的古流格局则非常紊乱,表明其可能具有多个物源区。在阿拉巴斯套与昆仑山之间中生育了一个大的沉积坳陷(古泛芒崖坳陷),这个坳陷呈近东西向,坳陷中心在砾石梁与月牙山南侧一带。

百色盆地原油成因类型及聚集特征28-33

摘要:根据原油样品生物标志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资料,揭示了指示其生源和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参数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将百色盆地已发现的原油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各类原油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甾烷碳数分布、Pr/Ph值和碳同位素组成等指标有明显差异,在盆地内呈区域性分布。盆地东部坳陷原油成熟度总体分布格局是:东高西低,坳陷内部低边缘高。这主要是受控于生油层成烃演化与断裂活动期的时空配置关系。原油与生油层的地球化学参数在区域上分布相一致,表明原油成藏具有近源聚集的特点。这可能与盆地缺乏广覆性的疏导层和断层的切割、封堵作用有关。同时,也正是这种因素使得生油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表现为区域上原油类型的多样性。

反转背斜构造自生自储油藏成藏模式34-37

摘要:对辽河盆地黄金带地区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其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该区为一典型的反转背斜构造,其下部为向斜构造,上部为背斜构造;下部生成油气,上、下均可储存油气;早期以岩性圈闭为主,晚期构造及岩性圈闭均较发育。在该类地区中、浅层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深层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深化勘探的重要目标。根据其成藏模式,在该区沙三下段部署了井位,经钻探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再论生物礁与大油气田的关系38-42

摘要:对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状况进行了评述,并对有关生物礁勘探技术的方法也作了简要讨论。中国西部克拉通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情况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是生物礁型油田的主要勘探方向,寒武系的盐下及白云岩储层中的油气值得关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生物礁天然气勘探尚须重视,特别要注意基底断裂与生物礁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礁体的封盖条件。生物礁白云岩(储集层)膏盐(盖层)的模式是寻找生物礁油气藏的关键,我国应重视对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这是中国西部地区下古生界(及震旦系)碳酸盐岩寻找大油气田的最好的靶区。

鄂尔多斯盆地埋藏演化史恢复43-47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和勘探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地区白垩系的声波时差资料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用泥岩压实趋势法估算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剥蚀厚度缺乏普遍适用性。采用钻井分层资料“点连线、线线相交闭合”方式及以地层对比为主的方法对三叠纪以来4期地层抬升并遭受剥蚀的剥蚀量进行了恢复,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恢复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为三叠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期全盆抬升剥蚀事件,三叠纪末期、中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这3期剥蚀事件相对较弱。自三叠纪以来,盆地表现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前陆层序致密储层的单因素成岩相分析48-52

摘要: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的构造、沉积和成岩单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井资料对单因素成岩相进行了约束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面叠加,确定了综合成岩相。在川西前陆盆地可以识别出前陆层序和非前陆层序,须二段是前陆层序中的油气储集体发育段,可划分出8种单因素成岩相,即压实压溶成岩相、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石英次生加大成岩相、粘土矿物(伊利石)胶结交代成岩相、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破碎裂缝成岩相和有机质充填成岩相。其中,冲断带发育的压实-破碎-溶蚀成岩相及近前渊三角洲相砂体中发育的强压实-溶蚀-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均可形成较好的储层。

扇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53-57

摘要:微相砂体的地质知识是储层随机建模的基础。地质知识来源于对现代沉积区、露头区和密井网区的精细解剖,其中密井网区的精细描述是在我国东部老油田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时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双河油田密井网数据,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原型骨架模型,研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叉规律,获得了微相砂体的长度概率分布、宽度概率分布、宽-厚比关系和长-宽比关系等定量地质知识,为双河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的精细表征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富集特征分析58-63

摘要: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4种矿产的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共存特征和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历经的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变迁决定了多种矿产富集的时空特征,盆地中铀的富集与深部油、气、煤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且盆地中铀的富集对油、气、煤成藏、成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中国石油学会首届学术期刊优秀论文奖揭晓63-63

摘要:为了提高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鼓励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中青年科技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经中国石油学会研究决定,从2005年起,开展中国石油学会学术期刊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从《石油学报》和《石油学报》(石油加工)两个学术期刊中评选出10篇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低渗透油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64-67

摘要:根据低渗透储层特点,利用恒速压汞、核磁共振、低渗透渗流理论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手段,将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有效驱动因子4个参数作为低渗透油储量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与之对应的分级评价方法和分级界限。同时以丰度、有效厚度、喉道半径、可动流体比率、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驱动因子6个参数作为低渗透油田储量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新方法。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大庆油田低渗透储层评价,为低渗透储层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用多种随机建模方法综合预测储层微相68-71

摘要:提出了将多种随机建模方法综合预测储层微相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基于目标的方法较好地再现了简单几何形态目标分布的特点;基于象元的方法再现了复杂空间展布目标的特点。建立了反映实际储层微相分布的高精度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了具体建模流程。以濮城油田水下扇储层为例,将基于目标的储层目标层次建模方法与基于象元的序贯指示建模方法相结合,从而获得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微相储层地质模型。模拟结果检验表明,建模效果较好。

聚合物溶液在驱油过程中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弹性作用72-76

摘要:从微观驱油实验出发,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在驱油过程中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油湿盲端,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加,盲端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提高。对于水湿“盲端”,聚合物溶液不能提高不可动残余油的驱替效率。如果“盲端”处的残余油为可动油,或有其他油滴流入“盲端”与残余油聚并,即可形成较大的可动油滴,用粘弹性流体驱替,可使“盲端”处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对仿真类孔隙介质,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均可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计算新方法77-79

摘要:分析了影响井网系数、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的因素,结合非达西渗流理论,对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储层,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不能全部有效动用井网控制储量,在井网系数中引入了有效驱动程度。水驱油效率是驱替压力梯度的函数,随井网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平面波及系数是注水方式、裂缝走向夹角及裂缝相对长度的函数。用该方法计算的水驱采收率与低渗透油藏动态比较吻合。该方法适合于测算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

蒸汽-二氧化碳-助剂吞吐开采技术研究80-84

摘要:针对辽河油田杜84块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了二氧化碳吞吐开采,总结出蒸汽-二氧化碳-助剂辅助吞吐开采稠油工艺的技术机理。利用经验方法确定了二氧化碳吞吐开采稠油的热力学物性特征,包括溶解度和粘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二氧化碳吞吐与常规蒸汽吞吐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差别。结合杜84块油藏的实际情况,对二氧化碳吞吐参数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宜的注汽压力、注汽量和施工工艺。最后对施工效果的统计和分析表明,蒸汽-二氧化碳-助剂吞吐工艺可加快采油速度,是开采稠油、超稠油的经济、有效的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