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Economy

  • 21-1016/F 国内刊号
  • 1001-6139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经济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民问题、资源配置、市场与贸易

农业经济 200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经济杂志农业科技
难解的结: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3-5

摘要: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难题,其焦点就是农村中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三农问题”的症状引发出“三农危机”。笔者认为,解决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目前农民小农经济的意识和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国家出台相关的农业政策,变农民的被动接受各种补贴到主动创造增加收入的能力。

对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分析及对策思考6-7

摘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近些年来,党和国家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但是,就其成效来看,仅仅只是恢复性的。为了撬动“三农”问题,当前情况下,我国必须尽快寻找一个能够用以撬动“三农”问题的支点。这个支点笔者认为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8-9

摘要: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当前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城乡统筹思考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10-11

摘要:一,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 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经济结构态势仍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具体表现在:农业分散经营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衔接还不紧密;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较大,而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樊篱依然存在,导致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受农业自然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还比较落后,环境脏乱差问题严重,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

中国农村发展的瓶颈——土地制度12-15

摘要: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制度因素很多,如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但是本文认为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瓶颈则是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是一定阶段党和国家在农村基本政策最重要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土地利用而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的全部经济关系。

天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16-18

摘要:一、研究的背景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与此同时,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复杂局面,面临着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无法和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甚至基本的公共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薄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屡有发生;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低,就业增收难度大;社会保障普遍短缺等。由于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特殊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时期,中国必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的公共需求,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分析19-2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产能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理论和实践表明,稳定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但目前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因素中的外贸需求,已开始受到来自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逐步把精力转移到国内市场的开拓上来,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扩大内需的突出问题是农村有效需求不足。解决农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不仅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就很有必要。

对湖北省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分析21-22

摘要:一、收入增长态势分析 湖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态势,表现为持续、缓慢和水平较低的特征。第一,收入持续增长。湖北省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668元,2004年为2890.1元,增加额为323.3元,增长了12.6%。2005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099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2%,增速下降了5.4个百分点。第二,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农村居民入均收入的相对位次由2000年和2002年的全国第11位,下降到了2004年的第13位。

东北文化对现代农村科普的影响23-24

摘要:文化对经济的巨大作用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东北文化的历史演进,明确东北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农村科普工作的影响,从而继承发扬东北文化中的精髓,摒弃糟粕,使东北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农业经济杂志人力资源开发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25-26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自此,这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宏伟战略举措,便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期间曾引起全国人民热烈讨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详尽的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远景。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是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之后的第一个专题,可见中央对这项工作任务的重视程度,这与连续几年来中央“1号文件”的意义是不谋而合的。纲要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共有六章,分别涉及到了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及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这六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存在着内部联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转移农村人力资源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7-28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逐渐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农村、农业、农民”这三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本文比较赞成“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的观点。因为“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农民,只有将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三农”问题才可能消失。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近年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农村得不到安置,于是就进入城市,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成本、收益29-30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转移创造效应。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及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自身、社会所承担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有所不同。

广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31-32

摘要:在2006年春节前后,利用农村劳动力返乡过年机会,我校组织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广州农村学生,针对当地处在迁移和流动状态的农村劳动力展开了访问调查,调查范围覆盖番禺、增城、花都、从化、萝岗及白云区的农村,共32个镇以及11个被整合为街道办事处的农村区域。通过广州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便为政府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提供参考。我们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17份,问卷有效率达89.1%。经对调查问卷资料的整理,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劳动力产业间的有序转移33-34

摘要:作为后起工业化国家,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劳动力过剩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党和政府在做出决策时,要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就业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方针,要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力产业间转移模式,即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

农业经济杂志农民社会保障
进城务工农民权益的缺损及其防治35-37

摘要:进城务工农民是指那些在城镇从事非农工种,而身份仍然是农民的进城务工人员。从身份上说,他们来自农村,户籍身份是农民,在家乡承包着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从事着农业劳动,并从农业生产中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上说,他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并以此作为他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工退保:制度缺失与重新设计38-39

摘要:一、现象:农民工养老保险低参保率与高退保率 城市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城市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背景的必然产物。在我国,为城市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被视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却出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而退保率升高的现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在我国农民工整体参保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退保率却在逐年攀升。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路径研究40-41

摘要:土地是农民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成果、规避各种社会风险的唯一途径和最后一道安全网。对农民而言,土地承担着双重功能,它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存保障基础,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意味着失去重要的生活保障。但在现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征地行为越来越多,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目前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大量失地农民未被纳入城市三条保障线的救助范围,而传统地行之有效的“土地换就业”的安置方式又逐渐失灵,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简单、低水平和不全面的货币补偿机制在当今既不能解决他们的近忧,更是难以用土地换得必要的社会保障,从而在客观上导致失地农民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尤其是他们面临的生、老、病、残、死等风险明显增加。

农业经济杂志县域经济
强县扩权与县域经济发展42-43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县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的单元,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是属于“诸侯经济”。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县级政府比较了解县域实际情况,在对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与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