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32-1391/R 国内刊号
  • 1005-3220 国际刊号
  • 1.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精神医学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南京医科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精神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学术交流、综述、临床研究、学术天地、病例专栏、简讯、病例报告、精神医学漫谈、稿约、专栏等

临床精神医学 200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利培酮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65-67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9-羟利培酮血清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方法:5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利培酮治疗,于第2、4、6周末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和静坐不能量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库仑阵列电化学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与日剂量存在正相关;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无相关性;出现锥体外系(EPS)反应组的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显著高于未出现组.采用ROC曲线分析,9-羟利培酮浓度24.8 μg/ml,活性部分浓度26.1μg/ml可作为预测锥体外系反应的阈浓度.结论:增加利培酮日剂量会提高血药浓度,但不一定增加疗效;其活性部分的浓度高至一定程度时,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认知疗法治疗神经性贪食症1例67-67

摘要:1病例 患者女性,17岁,半年前目睹其姨去世前,无法进食而饿死,心里很难过.自此,每餐多吃一点,意以替姨进食;并因恋爱而烦恼,进食量明显增加,每日达10次以上,每次2.5~5kg.吃不下则自己采取引吐-进食-引吐-再进食.由于呕吐频繁,导致严重营养不良,体质量(体重)由70 kg减轻至40kg.闭经3个月,明显消瘦,不能上学.入院检查:体质量35 kg,消瘦.精神检查:意识清,有体象障碍,认为自己的身体并不瘦,对肥胖恐惧.认为自己的胃有问题,大量进食就愉快,不进食就烦.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与疗效68-69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CSF)内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检测CSF中的DA及HVA含量,并与32名健康人进行对照.患者组同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组在治疗前CSF中DA和HVA含量分别为(3.23±0.36)μmol/L和(1.99±0.49)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44±0.32)μmol/L和(1.41±0.37)μmol/L;患者组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2.49±0.35)μmol/L和(1.42±0.28)μmol/L.其治疗后降低值与PANSS总分的减分差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CSF内DA和HVA含量显著增高,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DA和HVA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进一步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DA功能亢进的假说.

围绝经期抑郁症抗抑郁药的疗效观察70-72

摘要:目的:比较观察激素替代与激素替代加抗抑郁药两种方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5岁以上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倍美盈,观察组用倍美盈加氟西汀.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绝经指数(KMI)评价围绝经期症状.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2.1%.HAMD第3周开始观察组迟滞抑郁及睡眠障碍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第4周时观察组的焦虑因子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开始后两组各时间点KMI基线分均显著下降,第6周末后观察组KM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加用抗抑郁药可有更好的疗效.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阿咖酚散所致精神障碍1例72-72

摘要:阿咖酚散俗称"头痛粉",每包含对乙酰氨基酚126 mg,阿司匹林230 mg,咖啡因30 mg,属解热镇痛药类的一种复方制剂,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较常使用.现报告1例阿咖酚散所致精神障碍如下.

因急性精神障碍而发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72-72

摘要:1病例 患者,男性,17岁,3天前组织人员打群架,自己未参与斗殴,随后出现紧张、问话不答、间歇性乱喊乱叫、不眠、不语、不进食.家族中无精神疾病患者,其外祖父及舅舅均因不明原因肝病去世,体格检查不合作,肌张力增高,走路不稳,角膜色素环阳性.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准确,问话不答,偶尔喊叫一声,动作迟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1×109/L,血小板44×109/L,血生化肌酸激酶540 U/L,总胆红素23μmol/L,铜兰蛋白0.07g/L(正常值0.2~0.6g/L).头颅CT:两侧基底核区低密度病变.腹部B超:脾体积增大,肝光点增粗.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国产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73-74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结果:共215例,其中扎来普隆组106例,佐匹克隆组109例.完成试验的203例,扎来普隆组97例,佐匹克隆组106例;扎来普隆组的有效率77.0%,佐匹克隆组的有效率8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3%和36.7%;均无显著差异.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干、头晕及嗜睡.结论:扎来普隆能改善睡眠,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治疗睡眠障碍安全而有效的新药.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研究新进展讲习班通知74-74

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75-77

摘要:目的: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韦氏记忆量表(WMS)及自制不良反应观察表分别评定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总体疗效相当,但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二者对记忆均有影响,前者对记忆的影响在1~2周内恢复,后者持续2周以上.其他不良反应均较小.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抑郁症方法,而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对有高度自杀风险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率可能更高.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病理性半醒状态继发创伤后应激障碍1例77-77

摘要:1病例 患者,男,31岁,已婚,初中文化,工人.既往体健,性格内向,无不良嗜好.婚后数年,夫妻感情很好.无家族精神病史.因工作繁忙,感到紧张,心慌,失眠.服安眠药效果欠佳.曾连续3 d仅睡眠2~3 h.第4天,患者服用安眠药(具体药物不详)入睡至次日凌晨4时许,突然与妻吵架,后将妻扼死.自打110报警称"误杀妻子".羁押期间患者表现合作,对杀妻非常懊悔,担忧女儿今后生活,情绪沮丧.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检查发现患者意识清晰,对答切题,言语连贯,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情绪低落,泣诉案发当晚"又出现失眠,几次服药后入睡,觉醒前曾有梦样感觉,觉得有人来抓自己而与之搏斗,清醒后发现妻子已被扼死."对杀妻经过难以回忆.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无锡市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78-79

摘要:目的:了解无锡市神经症的患病率及人口学特点.方法:采用1993年中国7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方法,于2003年在无锡市进行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城乡15~59岁的1928人中,神经症患病率为38.38‰,其中以抑郁性神经症患病率最高(20.75‰),其余按患病率高低依次为焦虑症(8.30‰)、神经衰弱(4.67‰)、疑病症(2.59‰)、癔症(1.04‰)和强迫症(1.04‰).患病率与性别、经济状况、职业等因素有关.结论:神经症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列为社区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疾病.

近10年我国部分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文献分析80-81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方法:对1993年至2003年部分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是鉴定的医学诊断的前2位,报道最多的是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精神损害赔偿案中的因果关系、动机论和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中应用理论依据是讨论的重点.结论:司法精神疾病鉴定在某些病种的法定能力评定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部分分歧或新问题的出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同性恋杀人1例81-81

摘要:因同性恋"失恋"而发生杀人的颇为罕见,报告如下. 1病例 患者女性,30岁,高中文化,未婚,无业,既往健康,自幼被父母当男孩抚养,以男孩自居且厌恶异性,给其介绍对象均拒绝.与某女性相识后,来往密切,经常"同居".主动抚摸对方生殖器及乳房,并且有行为.称对方是其精神支柱,在一起时有甜蜜感,见不到时则焦虑不安.2年后对方因谈恋爱逐渐与其疏远,便感失落,精神萎靡,曾因此而自杀未遂.后对方要求中断往来且态度坚决,感到绝望进而产生同归于尽的念头.某晚将李某骗出并将其毒死,后投案自首.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智力正常,未查出精神病性症状.自述与另一女性相识多年,关系密切,她们在一起互相抚摸、,以获得性的满足."失恋"后感到极其绝望,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于是有了同归于尽的想法.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238例共患躯体疾病老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82-83

摘要:目的:探讨共患躯体疾病的老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238例共患躯体疾病的精神科老年患者及167例未共患躯体疾病者的有关情况.结果:238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共患躯体疾病518例种,平均(2.18±0.81)例种,各种精神障碍共患躯体疾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共患躯体疾病组精神障碍的近期疗效明显低于非共患疾病组.结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共患躯体疾病存在着普遍性,老年精神科工作中应充分重视.

西酞普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所致抑郁对照研究84-85

摘要: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抑郁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诊断为AD的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与阿米替林组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结论:西酞普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抑郁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作用85-85

摘要:有研究报道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一定疗效[1].为此,我们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为我院2004年3月至10月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病程≥5年,曾接受多种抗精神病药治疗.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抗精神病药辅以音乐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组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39.7±7.5)岁,平均病程(15.7±6.8)年,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367±29)mg/d.对照组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41.0±7.5)岁,平均病程(17.2±6.9)年,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344±21)mg/d.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86-87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以单相抑郁症患者79例,其中39例首发年龄≥60岁为老年组,40例首发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老年组伴有躯体疾病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HAMA评分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治疗第2、4、6周HAMD减分率老年组均低于非老年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老年组为61.5%,非老年组为85.0%.结论: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治疗效果差于非老年期抑郁症.

精神科自动出院患者前瞻性调查分析88-89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和有关因素.方法:对843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自动出院者23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区模式、性别、年龄、家属文化程度、费用负担、求医途径及患者家庭收入是患者自动出院的影响因素.经济困难是导致自动出院的最主要原因.结论: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减轻疾病负担,是降低精神疾病未治率和提高治疗有效率的积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