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与社会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and Society

  • 11-1009/G3 国内刊号
  • 2095-1949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与社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与社会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论坛_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论坛_建言中国教育、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会议报道、STS研究_科技的社会研究、科学文化与传播、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论坛_AI治理:寻求效率与安全的统一、论坛_“卡脖子”问题引发的思考

科学与社会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与社会杂志论坛伦理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智能系统中人类伦理嵌入的计算挑战1-13

摘要:本文从设计的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进化对伦理的挑战,回顾了人工智能的进化历程及其影响力。从公平需求、个体偏见和群体行动一致性的可能性,以及伦理训练集设计的路线,寻求智能机器人伦理原则以及和人类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机器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解决框架,设计人类伦理嵌入智能应用系统的实施可能性。

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思考14-24

摘要: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领域之一。机器人伦理是哲学伦理学的一个新研究方向。机器人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在对象和内容方面还有很多差异。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面临不同的伦理问题。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现实中的弱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伦理问题与未来可能要实现的强人工智能一样值得思考和重视。本文分析了弱、强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和风险,提出了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对策。

浅谈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伦理问题25-39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有力支撑。然而,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养老护理服务,在显著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所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亟需关注。本文结合智能机器人提供老龄护理服务的基本过程,从两个层面对所涉及的主要伦理问题予以浅析:一个是关乎老龄护理对象人格与尊严的伦理问题,另一个则关乎智能老龄护理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本文认为,从政策制定、资源配备以及从业规范等多个角度,在综合考虑护理机器人所涉及各种伦理问题的应对方案的基础上,构建理性的智能老龄护理体系,以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才能真正被广泛接受,并最终造福人类社会。

对人工智能若干伦理问题的思考40-48

摘要:本文对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开展对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作者对人工智能能否从根本上代替人的工作岗位、谁应该为人机交互系统中的事故负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下一步伦理研究应先弄清人的伦理机制中可以结构化的内容,才能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从人机环境综合的角度进行伦理问题研究,未来人工智能的进步不能仅限于技术,相应的机制也应更加完善。

我国自动驾驶民事责任主体的个性和格局——基于技术生态的视角49-58

摘要:实证研究发现,车企和相关科技机构等主体在技术上的后发劣势较为明显,路权争夺激烈和路况复杂加大了技术难度,还有数量巨大的非机动车主体更可能成为交通事故受害者,构成了我国自动驾驶民事责任主体的三个主要个性。从整个主体格局上看,强势的车企和科技企业与弱势的大城市中低层市民之间形成云泥之势。这些给我国自动驾驶的技术竞争和产业发展带来挑战和困惑。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下功夫在“智能”之外,需要正视近忧在法律之外,更需要民安则为,在安全保障和交通事故责任配套制度上着手进行实实在在的变革和努力。

科学与社会杂志STS研究科技的ELSI研究
两种“两种文化”交汇中的人工智能59-71

摘要:人工智能已经强势出现在今天世界的舞台上。人工智能不同于以往的主、客关系(第三问题),人类还完全没有应对的基本观点、范式和全局性的研究平台。本文认为,只有在“科学与人文”和“中、西文化”这样两种“两种文化”的共同视域下,才有可能应对人类目前面临的挑战。在智能哲学论域中,研究人与人工智能的基本关系是人类对“不确定性”问题关注的一个新高度。人、机伦理关系比人、机技术关系更为根本。智能哲学的专门研究范畴如学习与模仿、直觉与“局面”等,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综合性上,将人类的认知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

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研究述评72-87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也渐成趋势,自动驾驶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也开始出现。相关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AI系统“道德算法”预设问题;制造商、乘客、行人、监管部门、汽车自身的责任分担问题;现行监管政策的挑战应对问题。本文在梳理核心问题的基础上,主要考察了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规范、法律责任和监管政策三个方面的研究状况。

科学与社会杂志科学文化与传播
科学传播困境背后的技治主义——以黄金大米的科学传播为例88-99

摘要:黄金大米自上世纪90年代问世至今,尚未成功市场化。我国是黄金大米目标市场之一,民间已开展了若开次针对该产品的科学传播活动。但这些活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黄金大米的认知。如果从传播学,并从一种具有内省性的角度看,这是由于科学共同体和传播者采取了技治主义立场,该立场基于的是三种脆弱的预设:公众是科学知识匮乏、需要进行科学信息注入的群体;公众对特定技科学存在顽固敌意;大众媒体的失误导致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误解。技治主义立场及这些设定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未能把握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已经由传统而理想化的“科学与社会”转变为“社会中的科学”。

“科学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之网100-113

摘要: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抽象符号,具有审美、道德评价和意识形态评判的功能。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无疑是在这种文化中产生的,并成为不同于文学文化的科学文化。文化的地方性使得产生于其中的科学在发生的意义上也具有了地方性,这与科学知识的普遍适应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文试图阐明:文化作为价值评判的方式、传播知识的途径以及扩展知识的手段,是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背景性和渗透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塑造并制约了科学的发展。

从认识方式的视角理解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趋势114-126

摘要:理解科技博物馆的基本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发掘其中的认知结构。约翰·皮克斯通的认知方式的概念为我们理解科技博物馆的认知结构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视角。在梳理西方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本文使用认知方式的概念,探讨了当代科技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并对中国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做出两点观察:一是迟早要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二是应主动引导公众理性地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试论企业博物馆的科技传播作用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127-143

摘要:近些年来,一些企业博物馆在国内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企业博物馆是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基础设施的重要形式,在科技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访谈法、文献法,选取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家企业博物馆为例,探讨了企业博物馆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并分析了影响企业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