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9 15:52:50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1)

1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1.1创新思维的特点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过程。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向书本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的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

1.2创新思维的来源分析起来有四个方面。那就是:自然现象的探索,科学规律的发展,偶然现象的捕捉和国家需求的促进。我国科研工作大部分是国家需求的课题,这是最多的创新思维来源。拿整个科技发展的历史来说,首先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第二是科学规律的发展,就是原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从这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引出新的问题,学科发展的需要,深层次的探索是永远没完的。偶然现象的捕捉也经常是科技创新的来源,这在药物研究领域里经常有这种情况。比如看到挤牛奶的孩子不得天花导致牛痘的发现;青霉素的发现是偶尔在瓶子里发现了污染的地方不长细菌。按巴斯德的话说,就是“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创新思维来源就是国家需求。国家需求是大量的,那就有很多需要创新思维。

1.3辩证认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思维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思维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思维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思维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创新思维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创新思维要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强调错误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思维。

2在科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创新思维

在科学研究中,必须确立创新思维的实践观,创新思维的历史观,创新思维的批判观,创新思维的重点观和创新思维的群众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最大目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2、1确立创新思维的实践观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一切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必然遵循的思想路线。无疑,创新也必须遵循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提倡创新思维,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真正的创新思维及其由此产生的理论也能够正确而有效地指导实践。在科学研究中,必须重视以下两方面:首先,要把创新思维建立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来自实践。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创新,既不是为了时髦,也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因为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只有适应这种要求,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那么,实践到底为创新提出了哪些要求?要准确把握实践的要求,靠空想不行,靠本本也不行,关键是深人实践。否则,空谈所谓的创新思维,必定是无源之水、雾里看花。其次,要善于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创新思维来自实践,又用于实践。如果只有思维,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也会黯然失色。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同志说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它还只说到间题的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由此看来,有了创新思维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把可贵的创新思维用于活生生的创新实践。在科学研究中,提倡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口号,而要使之真正化为创新的实践,化为先进生产力,化为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2.2确立创新思维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历史的延续性,只能在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创新思维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基础上去实现的。它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与现实的统一。就是将“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现实文化的统一,以形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百家争鸣、开放和谐的良好科学研究氛围,信守科研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创造人才脱颖而出、敢为天下先的良好科研环境。其次是借鉴世界在科学研究上长期形成的共同优秀文化。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是一种探索活动,需要科学家有冒险和献身的精神;它又是一种严格、严密、严肃的工作,需要科学家有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当前我国还需要大量学习引进。学习引进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基础,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要把科技创新和学习引进对立起来。学习引进,先要把人家的东西学会,掌握好、消化了,在人家高水平基础上再搞创新,那才是真正的创新。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当借鉴世界科学研究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化,并结合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实,加以创新。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2)

国际传媒专家沙利尼?文特雷利曾指出:“正如黄金是过去时代的货币一样,信息社会的黄金便是智慧以及创意思维。”正如沙利尼所言,随着科技及信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品质和能力的世界,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及脑力竞争日益激烈、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界环境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判断一个人及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队伍成为一个民族持久不衰的保障。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高等教育更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要载体,高校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随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纵深发展,以往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高等教育都提出了挑战。原教育部部长周济针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曾说过:“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我们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创新教育,但是由于时代和社会原因,他的关于创新思维的教育并没有得到推广实践,直至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知识、人才的重视,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才开始被关注,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创造性思维理论层面的支撑,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因此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3-02

当今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开拓性人才。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在学习与日常活动中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或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途径对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涵义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和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求异的思维方向、灵活的思维结构及新颖的思维表达。人类就是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认识世界,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观或物化。正是这种思维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为止发展得最为完善的一门学科。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已经成为其它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物理学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转为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一个个重要的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物理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来看,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它是逻辑性、思想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量的发明典故及科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素材。其次,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能讲得清,学生能听得懂,教学就算成功。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物理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具有怀疑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大量的事例表明,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不迷信书本,这是科学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拥有批判的头脑和怀疑的精神,是打开未知科学大门的钥匙。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对问题的认识,是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的,而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的理论的怀疑开始的,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提出一个新异而又深刻的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个重大突破的实现。在我们已往的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表现在他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善于提出问题的灵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从而诱发创造。

2.重视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当前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系统地对物理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进行整理总结,提炼成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出,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掌握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实质。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科研本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生定律和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中形成发现定律和创建理论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在实际创造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3.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物理现象的真实反馈。实验能力是一种从事科学创作的技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将实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不仅包括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仅是会做几个实验和掌握一些实验技术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物理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掌握比会做实验本身更为重要。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善于进行小的创造发明。比如开设一些低成本实验,废物利用、一物多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中。

4. 把握物理思维特征,强化思维技能训练

在物理教学中应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新的学习结构,提高创造思维的深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聚敛思维,强调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并不仅仅只存在逻辑层面,还应重视直觉、激发出灵感。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科学创造工作的需要,既要使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又要使他们不把这种思维模式固定化,必须使他们从科学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受到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便对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有所准备。

结论

在以上论述中,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容,不断探索和改革物理教学方法,必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4)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 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毛泽东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 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 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5)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 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毛泽东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 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 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6)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时展主题,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探求解决具有中国特色发展问题而形成最新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深刻反映了当代思维科学的变革方向。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当代哲学变革方向,有着宏大而深邃的思想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迅速兴起,极大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认识,在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以系统论为代表的现代哲学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模式,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法,也带来思维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些思维成果引发人们对社会理论的重新解读,使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大为提高;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异化现象,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二律背反。科技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人的发展却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诸多问题引发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追问。人们的思维方向开始从自然物向人类自身转变,重新思考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克服异化、回归人本的理念得到推崇。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思想转变背景下,在总结我国发展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发展的科学性、更加关注发展的人本性,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力避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开拓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深刻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要求。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开放达到新水平,发展不平衡加剧,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中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愈加明显、资源能源紧缺、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迫切需要作出正确解答。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自觉反思和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主义发展观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扬弃了西方社会发展观,吸收了世界各国关于“发展”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之精华,将传统哲学的一些思维方式经过创造诠释和现代化转换,使之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资源。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现实状况,学习借鉴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首次提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首次提出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首次作出“五个统筹”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反映时代变革的呼声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思想利器。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有利于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范式。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人本思维、动态思维、反思思维、开放思维、系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给人以思维启迪,对开阔思维境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品质,会使我们自觉地朝着当代哲学的重大命题和纵深领域迈进,提升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层次。掌握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人生境界和品格修养。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

时代性。当今世界,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时代课题。时展要求必须用全新的思维认识、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大格局中谋划,放到全球化进程中思考,既考虑当前发展,又考虑长远发展;通过发展既为当代人造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发展既讲速度,又求质量;既重视经济效益,又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总之,科学发展观把理论与一系列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始终使理论思维与实践脉搏同起伏、与时代步伐同节奏。

人本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且这个实践是以自然界为前提和以人为本的。自然对象和人的本身构成实践的客体和主体两大要素。人类通过实践既改造自然,从而构建了社会有机体,同时又满足自己、发展自己。社会有机体的运行和发展充分说明,人既是推动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享用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和本质,不仅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抓住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从特定的思维向度统摄了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

协调性。系统由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的系统是有序的、平衡的,对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系统的无序性、不平衡性增加,对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利的。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来考察。要求我们在把握社会整体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深入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相互关系,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

和谐性。化解矛盾、追求和谐,达到“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变化中实现稳定,在协调中实现和谐,是事物生成和存在的基础。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重新认识和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走出斗争哲学的思维定势,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明确提出“和谐”范畴,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使“和谐”的理念深植人心。科学发展观把和谐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既是思维主体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又是思维主体的人格品质、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要求思维主体注重学习,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高尚的道德追求、不懈进取的精神状态。

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立场问题是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创新思维的动力、目的及最终成果,从根本上引领创新思维的方向,最终决定创新成果的社会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所以强调创新思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作为最基本的思维素材,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思维的逻辑起点,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

必须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与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精神现象和思想认识范畴。一方面,解放思想为创新思维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创新思维又为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加工”并最终提供成果证明,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思想障碍,永远不僵化、不迷信、不为过去的思维习惯所束缚;永远不因循守旧,不为传统的行为模式所局限;永远不安于现状,不为已有的经验成绩而自满。在实践中,要冲破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始终与时代同步;冲破坐井观天,孤芳自赏的思想束缚,坚持以真理为师;冲破囿于传统,迷信经验的思想模式,自觉与科学为伴;冲破脱离群众,唯我独尊的习惯做法,保持思想解放、思维创新的源头活水。

必须始终坚持以系统整体思维为思维基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成体系和系统的。因此,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是认识一切事物,分析各种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基本依据和认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时,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定要有协调意识,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一定要有统筹意识,处理好城与乡、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一定要有可持续意识,坚持事物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递进性。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7)

创新素质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构成创新智慧的基础。我国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于传统单一创新素质的解决思路与方案显得局限,而为了寻求更为智慧的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对于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整合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以创新精神为主导的哲学观,在尊重实践、科学、辩证地反思与批评中,更能够引领个体从综合能力的展现中来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当前创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是我们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更从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创新价值中客服片面思维的局限性,增强个体创新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表现

1.1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和“素质”两个词,其内涵的把握应该从两者的组合上进行解读。对“创新”的定义,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对新事物的开发过程,或者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或改进新事物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从环境学上将对一个组织或一定环境的重新接受,并被应用到新的实践或制造物中的过程。对于“素质”的内涵,心理学认为,主要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如神经系统、大脑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构成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见,对于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个体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创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既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也包括实践领域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理论创始人J•P•熊彼特提出,个体创造性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R•J•斯坦伯格提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在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还能够以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勇于承担、敢于挑战,以“全面的”的视角来组织事件。心商理论创始人王极盛从四个方面来提出创新素质的构成,即实现系统,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智力策略;动力系统,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个性等;调控系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协调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供给系统,包括潜心能因素,如记忆的潜能、想象的潜能、尚未顿悟及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1.2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

创新素质作为个体在继承先天既得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后天的努力而形成的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立场、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及思维等。对于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往往是个体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对各类信息进行重组、选择、嫁接、综合的过程。由于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探讨创新素质中可以从剖析创新思维的表现来关注创新素质。

1.2.1科学化思维

对于学术界中科学化思维的探讨,也称为求真思维,主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思维方法与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倾向于实验数据来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获得可重复性、可证实性的逻辑思维,其方法多以精确性、实证性数据对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对于人文科学中的思维方式,主要倾向于从偶然中寻找必然的思维逻辑,其研究对象与特定事物相隔离,或者以纯粹的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表现在发散性、模糊性、思维的横向性及归纳推理上,侧重于定性分析。

1.2.2艺术化思维

艺术化思维不同于逻辑性思维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跟进,而是依据个体的情感体验、从想象、联想中来感悟事物的规律及本质。艺术化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性的信息材料基础上,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以形成新的形象。对于艺术化思维的表现,尽管属于非逻辑性思维方式,对思维的结果存在偶然性或有待逻辑证明和检验,但艺术化思维往往能够从直觉能力上获得意外的创新成果,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必要思维之一。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中,将人的自由下落旅行想象成骑在一束光上,从而获得了对科学创新的经典构思。

1.2.3哲学化思维

哲学化思维是通过思辨、批判、反思等方式来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倾向于运用超越性思维来重新审视世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哲学化思维的价值能够从多方科学思维的整合中,吸收艺术化思维、科学化思维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哲学化思维作为认识论之一,能够从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协同中把握新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哲学化思维能够从宏观认识上,而不局限于某种科学或艺术性创作方法来揭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等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并给与回答;哲学化思维作为高于局部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求真”中获得更深、更高、更广的认识或价值。

2.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基于实践形成的,对一般问题获得的唯物辩证地概括与归纳,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并非囿于自我精神的封闭,而是从个体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实践的层面来进行概括与推演,基于实践来理解个体、理解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强调个体的理论源自实践,还要将个体的思维方法付诸实践,进而从实践中来对理论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二是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挥到极限,力求从对象的总和及意义上来把握“无限”。抽象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往往以主观世界的普遍性或一般性来看待世界。可见,对于唯心主义哲学思维,从“物质”特性上进行抽象,超越具体的物质的象,以构建成有限领域内具体物质的象,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本质层面上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从超越具体实物论上,将“客观实在性”作为世界可能的、有限的、无限的最普遍的特性进行整体抽象。三是唯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上来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强调思维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并从个体思维与客观实际的相符合上来崇尚实事求是。四是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变化发展的动力,在揭示认识事物思维上表现出鲜明的辩证特征。首先表现在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从事物的整体性、多向性和开放性上来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其次从矛盾分析法上来坚持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思维”。五是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强调实践性,从尊重实践上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地创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基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将对实践的尊重进行经典阐释;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德国哲学与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来进行探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更是从多种哲学思潮的批判中来进行新哲学观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形成过程

在对创新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关系研究后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凭借其立得稳、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从创新思维的高度自觉性、动态灵活性和积极求异性上来实现创新目标。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提升个体创新素质上具有鲜明的推动性和涵育价值。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了创新立场。作为创新哲学思维,从思维的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上来促进创新者立足实践,并从自觉反思中来追求卓越;同时,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将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实现创造真善美的基本立场。事实证明,创新立场的明确,对于创新之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能够从批判和超越中为创新者奠定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方法提供必要的导向作用。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对于所用的方法或程序,如比较法、归纳法、分类法、演绎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表现为单一化倾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能够从辩证思维方法上,从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上来看待创新,能够引导个体发现新的创新方法,即客服单一方法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过程提供具体的修正功能。创新的过程是从创新计划的实施中获得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首先从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中坚持实事求是,并从辩证法上来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从联系的、变化的发展中来优化创新方法。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科学的理念。矛盾是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矛盾作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可见,对于创新的开展与实现,需要从问题的发现、深刻的揭示与完美的解决中,遵循科学的创新理念,依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4.结语

创新素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养成,关键在于从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态度,把握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承认矛盾和问题,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中来展开思维,有条理的对困难进行怀疑与开拓,促进创新主体能够从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中对创新主体进行创新假说,以独立思考来自主建构和追求卓越,最终为实现创新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8)

一、数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1.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本质上是辩证的。从其本身来说,数学对象并非独立存在,而只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具有主观性。但就其内容而论,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即数学对象就是抽象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正是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的一个侧面,因而数学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2.数学的特征

(1)抽象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但是,数学的抽象性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抽象。因而数学的抽象性不仅表现在广度上,还表现在不同层次的深度上,故恩格斯称数学是一种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这是对数学抽象性深刻概括。

(2)精确性

数学的精确性,指的是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明确性。数学的对象是形式化的思想材料,他的结论是否正确,一般不能像物理等学科那样,借助于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主要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一丝不苟的计算,使得每一数学理论都不可动摇。当然逻辑的严密性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任何理论的逻辑严密性都是逐渐加强的。

(3)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研究的量及其关系不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物质运动形态中,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物质运动形态中。因而它必然能应用于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研究,成为各门科学发展的共同工具。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其《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曾精彩的论述了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的应用,生动地说明了一切科学技术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问题。

(1)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有意识的去创新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主动建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而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格是指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敢于创造的勇气、善于创造的敏感性、不怕失败的毅力、创造成功的信心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促进创造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

2.创新教育的特征

(1)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较好的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而创新教育不仅注重继承,更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和对未来的创新,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即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提升。

(3)应试教育、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压制个性,束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个性。创造教育是侧重于操作的教育。而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内容的增减,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教育的重大革新与价值追求,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

三、数学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1.思考的充分自由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情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作为一门科学,数学更是如此,但数学比其他学科或科学更注重思考、强调思考,主要体现在思考的充分自由性上。“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是著名数学家康托尔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精辟概括。正是“思考的充分自由”这个思想使康托尔有可能在超越了有限的世界中,以数学的严密性建立起了集合论,使几何学家有可能建立起超越了我们想象的高维空间,使公理学家才有可能建立起抽象的纯数学和种种特异数学来。这个思想是数学产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思想。显然,数学上的思考的充分自由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正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研究事物本质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2.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创新的品质

数学的作用就是使人们利用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去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这无疑要求一批批的科学家来研究数学。而科学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献身于自己事业的那种持久而强烈的精神。现实告诉我们:非凡的天才只有少数几个人才有,而奉献精神则是人人都可拥有的而且也应当拥有的,没有这样的精神人的生命便失去了价值。

3.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能不能进行创造,这里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以知的知识经验在创造想象的参与下,通过思维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过程。人类从事的创造活动就其本质的内容来讲,就是创造性思维、人民所取得地创造成果,也无一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成功物化的结果。而思维作为一种技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然这种训练的过程可能是艰苦的,当你真正能掌握这种技巧并能运用自如,立杆见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了。

事实上,整个数学几乎全都是创新精神的产物,从初等代数、几何到高等数学、基础数学的整个数学中充满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于是这就为启发、锻炼、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无数很好的合适的材料。

参考文献: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9)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思想、勇于怀疑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基础的。从地方高校来看,作为研究生教育基础的本科教育还存在如下一些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其三,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其四,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1]军事院校的本科教育除了存在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诸如“过于重视服从教育而轻视自主教育,过于重视外在约束教育而轻视内在能动教育”等弊端。自然辩证法教学是克服上述本科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自然辩证法作为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其教学注重思维的超越性、灵活性与前瞻性,符合当前倡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教育发展大趋势,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自然辩证法有助于优化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所必要的知识结构

当代科学技术,一方面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另一方面各门学科在知识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统一。科技创新往往就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之处产生。人类历史发展显示,军事是科技创新最敏锐和最活跃的领域,当代军事技术创新不仅遵循同样的规律,而且表现更为突出。例如飞机飞行的学科基础是空气动力学,但要设计制作一架飞机,要有力学、机械、材料、信息、控制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还要有人机工程、生理适应等方面的考虑。自然辩证法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深厚的科技史和哲学史为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有哲学和科学技术交叉,又有文理交叉。它特别注重广泛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思想,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中的有益成份,有助于改善知识结构,弥补现行教育状况所造成的学生知识偏专、视野狭窄之不足。它会使研究生学到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从而拓展研究生的知识背景,使研究生在思考问题时能排除自己的“门户之见”,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中去分析和把握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这样研究生考虑问题时能够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训练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所必要的思维方法

创新的过程是一多种思维方式,如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军事技术创新同样需要遵从这样的创造性思维规律:一是要从“正”的方面进行,即运用现有科学技术发展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二是要从“奇”的方面进行,即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否定的辩证关系,从敌方武器装备中存在的不足中找到突破点。[2]然而,许多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缺乏这样的创新思维能力,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往往重视经验的、常识性的思维,满足于感性的直观认识而忽视了理性对现实的深刻反思。理科学生对问题的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工科学生长于动手而怠于发散性思维。专业教育造成的这种思维定势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来说是一种局限。对此,自然辩证法可以助一臂之力。自然辩证法课程有大量的有助于创造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如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有助于研究生以批判和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不断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和创新科学理论和观点。在教学中,自然界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可逆与不可逆、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等内容对启发人们冲破机械思维,形成系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技的整体化、综合化、信息化发展要求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辩证思维,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所必要的精神品格

现代创造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非智力的精神因素,如不迷信不盲从的品质、富于想象的品质、团队合作意识与责任感等,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锻炼以及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军事技术创新是有国界的,是一项跨学科、高难度、复杂性与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要使研究生成长为创新型军事人才,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自然辩证法坚持从哲学、社会、历史的多角度反思科学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要求人们培养求实的精神;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要求人们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真理的相对性要求人们要具备怀疑批判权威的精神,应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的意识;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科学划界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这有助于解放思想,打破教条主义。科技的交叉化、综合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学生认识到科研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使学生既能从中领略科学家严谨求实、为科学而献身的科研作风,又能感受到科学家尊重知识、奋斗不息的高风亮节,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

总之,创新是极其复杂的活动,从事科技创新,要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知识、素质、修养、心理等的准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积极开发,以期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梁馨.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思考.现代教育,2001(5)10.

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37-02

一、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强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党和国家对现代教育的期盼和要求。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杰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学校的诸多任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开展创新教育则是这个过程的源头和关键。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合格的教师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要坚持在各门学科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坚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塑造杰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师范生创造性思维培育尤其重要

高等师范院校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因为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使命,既是培养教师的孵化器,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开发师范生的创造力,培育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高等_师范院校的性质和任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也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但是;师范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在向综合性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方向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院校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学科教学方面也是这样。这些院校在教学中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技能的培训,这是师范性的特性决定的。高等师范院校要为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服务,承担着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的重任,理应重视教育学科的教学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要努力培养师范生胜任教师的业务能力,诸如全面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等等。但是,对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很不重视,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致使学生缺乏开拓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不注重在教学中培育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范生大多数将成为未来的教师。登上基础教育或中等教育的讲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的使命。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因为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时期,为中小学生打好基础非常重要。所以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尤其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时期,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创新发明打好基础。在中等教育时期,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师更要注重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打好基础。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坚持实施创新教育,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开发师范生的创造力,在传授学科知识、培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他们将来登上基础教育或中等教育讲台的时候,才能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上一篇: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下一篇: 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