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与社会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and Society

  • 11-1009/G3 国内刊号
  • 2095-1949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与社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与社会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论坛_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论坛_建言中国教育、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会议报道、STS研究_科技的社会研究、科学文化与传播、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论坛_AI治理:寻求效率与安全的统一、论坛_“卡脖子”问题引发的思考

科学与社会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与社会杂志论坛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素养1-8

摘要:科学素养及其度量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传统的科学素养测评框架是特殊时代和特殊需要的产物,当今社会的科技、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和社会发展对科学素养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鉴于此,本文对科学素养的测度和计算方法提出了质疑,同时对米勒的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及其对于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思考,指出科学素养要适合当代中国创新创业的需要,科学素养及其测度更应该注重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创新文化氛围的塑造,也就是要达到学、知、行的统一。

聚焦“问题解决”,补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短板”9-17

摘要:随着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实施开展,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且短板明显,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中呈现出动态问题解决能力不足,问题解决能力预期值偏低的现象。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分科化和知识点化的教育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革青少年科学教育模式,充分借鉴国外STEAM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是解决当前问题,弥补短板的重要手段。

助力公共科学服务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18-24

摘要:公共科学服务重点包括“一个中心,两个服务”,一个中心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两个服务包括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和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作为新时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系统方案,公共科学服务已受到英、美等科技领先国家的重视。然而该模式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本文重点从体制机制、科研环境、传播媒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科学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科学与社会杂志科学社会学与教育
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建设的考察25-36

摘要: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主体主要分布于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学科的教育体系中,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既有社会学学科建设自身的问题,包括科学社会学教育的边缘化、科学社会学教育的非中心地位等;也有缺乏外部发展条件的缘由,包括很难发现类似科学社会学系、科学社会学研究所等专业建制。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应从体制化建设做起,建立科学社会学教学教育社团,制订规范的科学社会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重视HPS教育的合作交流及推动HPS在各级科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社会学的演进:路径、特征与挑战37-43

摘要:中国的科学社会学研究长期在自然辩证法的旗帜下进行,学科的建制化在社会学以外发生。本文分析了这种发展路径形成的原因,探讨了这种路径的特征及其挑战。本文认为,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结构,以充分挖掘马克思的科学社会学思想,需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科学社会学的建制化,加强科学社会学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

科学与社会杂志STS研究
《自然之死》对科学革命的编史学意义——兼论夏平有关科学史学科的“过度专业化”概念44-54

摘要:《自然之死》一书自出版以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直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环境史两方面。科学史领域忽视了该书对“科学革命”的重构。该书以女性主义立场对科学编史学的修正,即对作为狭义科学编史学核心议题的科学革命及其连带科学观的重塑,应该被重新评估。此外,还有必要由《自然之死》一书在科学史领域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即学科“过度专业化”现象,延伸讨论学术研究的方法问题。

格鲁恩瓦尔德的程序技术伦理研究55-66

摘要:格鲁恩瓦尔德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哲学教授,德国联邦议会技术评估办公室主任。技术伦理是他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面对传统技术伦理的困境,格鲁恩瓦尔德从剖析现代技术的风险特征和社会道德多元的现实状况出发,指出现代技术伦理只能是作为方法论的伦理,即程序伦理。程序伦理能够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为冲突各方提供一个彼此沟通的方法论、一个比较冲突各方所用论据的有效尺度。在“预先思考的同意”的条件下,冲突各方可以在政治、经济、科研、使用、公众讨论等各个方面为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条件的-规范性建议。

互联网社会实验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变革与进步——基于国外已有成果的分析67-84

摘要:互联网社会实验研究的出现是社会研究发展、互联网相关技术进步与普及的必然结果。本文基于互联网社会学实验的两个典型案例,总结互联网社会学实验研究的特点,分析互联网社会学实验研究较传统的社会学研究的优势和局限。目前互联网社会实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成果不多,但是所具有的优势不容忽视,可能成为今后社会学研究的一种主流,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科学与社会杂志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青年学生的核电知识水平及对核电态度的影响85-109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据此框架总结核电知识与核电态度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探讨青年大学生的核电知识水平及其对核电接受度的影响。本文认为,大学生的核电知识水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客观知识反映了大学生关于核电实际的知识储备,主观知识则是大学生对自身对于核电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关于核电的客观知识水平和主观知识水平均偏低,且二者的匹配度不高;获取核电知识主动性越高的大学生,其主观知识水平越高;提高大学生关于核电的客观知识水平和主观知识水平均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人类使用核电、我国发展核电和家乡建设核电站三个层面的核电接受度;大学生关于核电的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水平与他们对于人类使用核电、我国发展核电和家乡建设核电站三个层面的核电接受度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且客观知识水平与对于我国发展核电的接受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强于主观知识水平。

科学与社会杂志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
塑造科学:政策语境下的科技创新110-121

摘要:随着公共R&D投入的提高,政府越来越多地运用政策工具介入对科学和技术的管理,科技政策正以其日益强大的力量塑造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本文以科技评价体系为例分析了这个形塑过程,首先探讨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化的初始状态,解读我国科技评价的政府规制,剖析我国科技评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科技评价政策如何规定了我们的创新行为,以及这种规定性对创新行为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对如何塑造政策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认为,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行为及结果具有了(一定的)规定性。

科学与社会杂志评论
知识、趣味与区隔——《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评介122-127

摘要:“趣味是命定之爱。命运的选择,但也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由存在条件产生的,这些存在条件将其他一切可能作为纯粹的梦想排除,除了必然的趣味没有给出其他选择。”

“科学大战”之后的路——评《我们现在都是科学专家吗?》128-134

摘要: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与室女座干涉仪(VIRGO)科学合作组织基于两台LIGO探测器的数据,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了人类对引力波的首个来源于双黑洞并合的直接探测结果。这一重大科学成果在受到自然科学界同行密切追踪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科学与社会》“论坛”栏目征稿启事135-136

摘要:科技体制改革使我国科学技术得以从制度创新中获得快速发展机会,同时也使科研管理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科技评价存在的种种弊端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我国宏观科技评价未能充分发挥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科学共同体评价仍未成熟和完善,以及两者间的失衡问题,等等。科技评价导向对科研环境存在负面效应以及对科研诚信建设的不利影响尤为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