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 11-5184/G 国内刊号
  • 1672-6804 国际刊号
  • 0.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文化评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文化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术沙龙、书评·书介、人物·访谈、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

科学文化评论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与人文
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与“礼性”5-14

摘要:本文从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运用两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从知识的创造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具有“诗性”,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类比”,类似《诗经》中的“兴象”。这种“诗性”的思维,表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想象、表达和推理的方式。而从知识的运用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是为建立秩序、治理国家服务的。基于天文历法“月令”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国家统治之合法性的基础;古想的职官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古代知识体系;对国计民生重要的科学知识,得到国家持续的支持;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古代科学的“礼性”。

将历史引入STS:中国技术文化中的变迁和延续15-24

摘要:本文为2016年11月19日白馥兰教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12届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网络学术会议”上的主旨报告“Bringing History into STS: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a’s Technological Cultures”。文中简要概述了中国从晚清帝制国家过渡到经济改革时期的现代技性科学国家的过程中,技术景观和技术文化的转移和变化。本文表明,应用STS的概念,可以有效地为中国前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带来新的视角。进而说明“将历史引入STS”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志会译。

后李约瑟时代中国科技通史的编史学变革25-35

摘要:从编史学角度看,中国科技通史的研究至今未能真正超越李约瑟所开创的“实证史”编史学纲领。尽管李约瑟之后的科技史家在编史学变革方面做了许多重要探索,但这些探索大多停留在对实证史纲领的方法论反思,未能从形而上学层面彻底反思科学观、技术观、历史观等编史学预设,从而未能真正超越实证史纲领。要超越实证史的编史学局限,有必要引入身体现象学视角,从形而上学层面深入反思与批判实证史的编史学预设。这种反思将引领我们走向一种后李约瑟时代的新编史学纲领:“现象史”,即身体现象学视角的中国科技通史。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阿米什人技术选择范式及其文化语境36-46

摘要:阿米什人是近代以来在北美迅速发展的民族宗教团体。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特立独行,对技术选择性使用的态度已成为阿米什人的标识。研究阿米什人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规训”技术,使其服务社群生活的方式;分析阿米什人现代语境下选择性接受技术的范式;揭示阿米什人对技术采用拒斥——容忍——接受态度的文化语境;在反思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对现代技术的依赖及其相关问题上具有重要启示。

玻尔研究所与中丹科技交流与合作47-59

摘要:玻尔研究所是近代物理学的圣地,在中丹科技交流史上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玻尔父子的三度来华,在中国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促成多批科学家赴玻尔研究所访问研究,从而对中国核物理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史实,包括奥格’玻尔1973年访华,1960年至1990年中国出访玻尔研究所的确切名单,并尝试分析玻尔研究所、哥本哈根精神对中国当代科技交流、科技创新的意义和启示。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从HPS到STS60年学术生涯回顾60-73

摘要:我于20世纪60年代末学习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内在论的科学史和价值中立的科学哲学受到兴起的科学社会史的挑战。我放弃了单纯的科学主义,开始批判地看待科学。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成为70年代出现的科学技术元研究的重要内容。从1970年以来,我在韩国许多大学开设了STS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新课程,积极参与了环保相关的民间运动。目前主要集中于国际层面的科技伦理研究。

忆1956年钱学森首次访苏吴鸿庆教授访谈录74-81

摘要:访谈整理者按1956年3—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小组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其中,火箭、导弹专家钱学森是综合组组长。他不但主持起草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报告,还力排众议,促使其被列为国家57项重点项目之一。

从新生代研究室到地质学古生物学研究所德日进在北京的科学活动82-94

摘要:法国耶稣会士德日进是20世纪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思想家。他于1923年来华,与桑志华共同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水洞沟。他积极参与在华的学术活动,与地质调查所建立了密切关系,并于1929年被聘为新生代研究室名誉顾问。本文基于新发现的书信、考察记等原始文献,探讨了在当时中国的学术和社会环境中,德日进如何将工作重心从天津北疆博物院转移到北京,指导周口店项目的发掘研究,与多位中外地质学家合作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对中国是否要建大型对撞机的几点意见95-101

摘要:王贻芳所长规划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项目并不是什么创新项目,总体的设计思路借鉴了欧洲LHC并加以放大,项目经费也非常大。美国的SSC项目,计划能量为20TeV;意大利,以及欧洲曾有一个比美国的SSC更大的Eliosatron项目,计划能量为70TeV。现在王贻芳所建议的SPPC的能量为70—100TeV,其实也和Eliosatron的差不多,而后者未经多个国家讨论,即遭遇欧洲的多位高能物理学者的反对而夭折。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书评·书介
情境主义与计算主义难题的解决读《计算主义及其理论难题研究》102-110

摘要:《计算主义及其理论难题研究》引发了关于计算主义纲领在认知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再思考。认知的计算主义纲领可以表现为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该书将计算主义面临的难题归结为形式系统的意义获取问题,这一策略对计算主义的辩护是有效的,但关于形式系统产生意义的方案还可以尝试一种情境主义的补充。形式系统意义获取上的情境主义思想在认知理解和认知实现等方面也面临挑战。

从《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科学观111-122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斯威夫特科学观主要研究观点的变化及不足之处,试图将斯威夫特笔下的“科学”放在一个“科学一哲学.政治.宗教”的结构关系中进一步研究,并通过找到斯威夫特的思想源头即“古今之争”来深入研究其科学观,得出结论:斯威夫特认为,如果不将现代科学放在它该放的位置上,它所带来的“现代性”启蒙不仅会伤害政治、哲学和宗教本身,破坏三者间合理的关系,而且会带来人性的败坏。

郎世宁等《哨鹿图》及其中的疑似望远镜123-127

摘要: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籍的耶稣会士,1715年来华,在中国居留长达51年,也是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画家和建筑师。雍正年间,郎世宁协助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出版了一部译介西方透视学原理和方法的《视学》。他和其他服务于清廷的西洋画家一道,为中国画引进了“透视法”和“阴影法”,同时在自己作品中尝试融合中国画技法,对促进中西绘画艺术的交流与传统水墨画的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