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 11-5184/G 国内刊号
  • 1672-6804 国际刊号
  • 0.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文化评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文化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术沙龙、书评·书介、人物·访谈、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

科学文化评论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与人文
一种自然主义的数学哲学5-16

摘要:本文是对笔者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自然主义数学哲学研究方案的介绍。在简要介绍这个研究的背景之后,本文将首先说明这个研究的哲学基础,即自然主义,然后介绍这个研究方案的基本思想及一些具体的成果,它们涉及意义、真理与逻辑的自然化,对数学知识的本性、数学的客观性与先天性、数学的可应用性的解释等等。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与首次科学奖金的评奖17-40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与首次科学奖金的评奖,是中国科学院发展史和中国当代科学史上值得关注的重要史事。科学院建立科学奖励制度,主要是在苏联培养科学干部的经验的影响下,打算通过实施科学奖励解决在培养科学干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加强对科学家的团结工作,从而试图促进科学院的发展。首次科学奖金的评奖,先由科学院各学部评选,再相继由科学奖金委员会和院务会议审议。各学部均以请奖著作本身的学术水平作为根本尺度,本着实事求是和宁缺毋滥的原则,以同行专家“三审定案”制和民主的方式评选。科学奖金委员会和院务会议都基本尊重各学部的推荐意见。这次评奖并未受到过多的政治干预,科学院在评奖中实现了高度的学术自治,为日后中国科技奖励的评奖树立了一个典范。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生命伦理专题
生命伦理学的演化41-44

摘要:生命伦理学是人文学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回应。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医学的转折时期。在生命科学领域,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确立后,科学家们又在破译遗传密码、基因技术等方面接连取得成功,开辟了探究生命奥秘与疾病机理的新路径。在临床医学领域,随着体外受精、心脏外科、器官移植、人工呼吸机等技术得到应用,医生们获得了解决疾病问题的新方法。

文化多元与全球化境遇中的生命伦理学45-61

摘要:生命伦理学是文化自我理解的产物,植根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国度背景下的生命伦理学首先是多元的。任何特质的文化道德传统,总是在与其他特质文化道德传统相互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当今,不同国度的生命伦理学同时也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生命伦理学无法避免普世价值与全球化的选择。多元的生命伦理学与普世的全球生命伦理学并存,在适宜多元或需要普世价值的不同境况下展示其多元性与全球普世性的面貌,正是当代生命伦理的重要特质。否认生命伦理学的民族特质,或者认为生命伦理学越是民族化、本土化就越好的观点,都是与时潮流相背的。提倡尊重、宽容、合作及相互消融,是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理想追求.

生物医药讯息学之伦理议题62-67

摘要:自从计算器之发明与使用开始,即有把每位病人的生物与医药信息储存到电子文件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初步的医疗电子信息支持系统,到20世纪末,在西方先进国家的医院诊所,已把病人之病历电子化视为医疗工作的一般程序。近年许多国家都在推进和建立生物医药电子数据库,储存健康照护的信息,以为医疗照护之用。这些电子化发展,如病人病历电子化,不但节省很多纸张和储存的成本,也使得运用病人病历进行医疗更有效,对病人更有好处。20世纪末的人类基因体计划的推动与完成,所成功的庞大的人类基因的信息,以及日渐增多的不同物种的基因体排序完成,累积的信息量非常庞大,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68-89

摘要: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而在1950年的遗传学界,恐怕大多数人都知道李景均。李景均先生的离国出走,在50年代初甚至还惊动了中央的最高层。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黑洞、真子与平行世界90-96

摘要:今年4月15日晨读Slashdot发来的新闻时,倒数第三条引起了我的注意: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黑洞”和“真子”等名词的提出者惠勒(John A.Wheeler)教授逝世,终年96岁。消息如下:

王锡阐与惊隐诗社97-108

摘要:一 王锡阐其人 王锡阐可谓是清代历史上一位奇人。甲申(1644)三月,李白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身死。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吴江,年仅17岁的王锡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随其后。他先投河寻死,遇人救不死,继而绝食多日,勺水不进,最后在父母的逼迫之下才勉强进食。此后,他即完全断绝了走科举、进仕途的念头,做了一个彻底的明朝遗民:他足不入城市,不用当世钱,不用当朝年号,著书用篆体作楷书,人多不能识。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读书评论
文化史视野下的大众科学 读R.达恩顿的《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109-121

摘要:弗兰克·安东·麦斯迈尔(Frank Anton Mesmer,1734—1815)与以其命名的催眠术(mesmerism)或“动物磁性论”(animal magnetism)是启蒙运动科学史研究中饶有趣味的一个领域,但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个主题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科学史领域,学者普遍对它缺乏兴趣,而且评价不高。丹皮尔认为,麦斯迈尔及其继承者的研究是“电在生理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庸俗化”。

美国贝尔实验室掠影122-128

摘要:工业革命之后,科学与工业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19世纪下半叶,德国最先在企业里系统地利用科学家,其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一战中得到了展示。美国的工业实验室最早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用电器公司率先建立研究实验室,应用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使公司获得很大发展,其他大公司群起效仿。贝尔实验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