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载乳铁蛋白壳聚糖微球/nHA/Co复合材料的制备。

摘要:目的:制备载乳铁蛋白壳聚糖微球/nHA/Co复合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材料拟修复骨缺损。方法:通过乳化交联法法制备载乳铁蛋白壳聚糖微球,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改良酸酶法提取Ⅰ型胶原,应用京尼平交联制备复合材料,SEM检测材料的微观结构,测定壳聚糖微球对乳铁蛋白的载药率和包封率。结果:复合材料及各组成成份扫描电镜观察均具有较好的微观形态,壳聚糖微球对乳铁蛋白的载药率为(1.06±0.06)%,包封率为(88.2士2.9)%。结论:载乳铁蛋白壳聚糖微球/nHA/Co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微观形态。
195-197

丙戊酸钠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本实验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VPA)对口腔鳞状细胞癌(Tca-8113)生长抑制情况以及促进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0、0.1、2.5、5、10、12.5、25、50、100mmol/L丙戊酸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干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方法及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细胞呈多边形,贴壁,生长活跃;实验组细胞形态改变明显,大部分细胞核固缩,细胞变小、变圆、脱壁。细胞生长曲线显示,随丙戊酸钠浓度增加、时间延长,Tca-8113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5、10mmol/L丙戊酸钠作用24h,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9.2%和26.7%,与对照组3.6%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戊酸钠体外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生长,呈时间一剂量依赖性,并诱导细胞凋亡。
202-205

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对中间普氏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提取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研究两者对中间普氏菌(P.i)与牙龈卟啉单胞菌(P.g)生物膜的作用。方法:通过低温超速离心,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血链球菌胞外蛋白;通过超声破碎,硫酸铵盐析,SephadexG一25除盐及透析的方法提取血链球菌胞内蛋白。观察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对P.i及P.g的作用。观察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对P.i及P.g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作用。结果:血链球菌胞内蛋白对混合培养的P.i与P.g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为0.125g/L;血链球菌胞外蛋白对P.i与P.g未见抑菌作用。P.i与P.g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在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作用后,生物膜活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O.05);但在血链球菌胞外蛋白作用后,生物膜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链球菌胞内蛋白对P.i和P.g及两者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血链球菌胞外蛋白对P.i和P.g及两者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无抑制作用。
206-209

小鼠孕期锌摄入量与其子代腭裂发生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给予妊娠期C57BL/6母鼠不同剂量的微量元素锌,探讨母体锌含量与其子代腭裂畸形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锌对致腭裂环境因素的拮抗作用。方法:将C57BL/6孕鼠随机分为Ⅰ和Ⅱ两大组,Ⅰ组为单纯锌干预组,即正常对照组、高锌组(a组)、低锌组(b组),Ⅱ组为锌+外界因素干预组,即高温组(A组),高温+高锌组(A’组),内毒素组(B组),内毒素+高锌组(B’组),并给予相应干预,于胚胎18d处死孕鼠,观察胚胎腭裂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a、b、A、A’、B、B’组胎鼠腭裂发生率分别为3.13%、2.94%、27.27%、21.21%、5.02%、27.59%、6.06%。实验a组和对照组间胚胎腭裂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者与实验b组间比较(P〈0.05);实验A’、B’组胎鼠的腭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A和A’组间以及实验B和B’组间胎鼠腭裂发生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体血清锌含量与子代腭裂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中锌的含量过低易致腭裂的发生,在相同的致畸条件下,通过饮食摄入足量的微量元素锌可以对腭裂畸形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210-212

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以免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为支架材料、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为生长因子,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能力。方法:兔下颌骨体部15mm×15mm全层骨缺损分别采取:A组,组织工程骨;B组,自体髂骨;C组,单纯nHAC材料;D组,对照组修复。术后1、3、6个月行放射性核素骨检测、骨密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检测:术后1、3个月,A、B组成骨代谢能力明显优于C、D组,术后6个月时,各组之间骨代谢能力无明显差异;骨密度测定:A、B、c组骨缺损区域骨密度逐渐增加明显高于D组,术后3个月A组、B组骨密度较c组明显提高;组织学检查:A组术后1个月可见小片状类骨质出现,nHAC开始降解,术后3个月时新生骨成大片状结构,术后6个月nHAC几乎全部降解,缺损由骨组织修复,其成骨量与B组无明显差异却明显大于C组,D组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能力与自体髂骨相似而强于单独使用nHAC,且nHAC材料于体内可完全降解,因此BMSCs与nHAC及自体PRP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替代材料。
213-217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经验交流

鼻内镜下切除上颌骨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资料来源于我科2003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患者2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CT扫描检查证实。其中男20例,女8例,含牙囊肿7例,根尖囊肿21例。年龄6-60岁.平均年龄33岁,其中侵犯硬腭8例.侵入面部6例,侵入筛窦6例,侵入蝶窦l例,侵入翼窝1例,侵入对侧颌骨6例。
217-217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LE-pGJA-P/VAX黏膜递呈系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评价

摘要:目的:制备LE-pGJA-P/VAX黏膜递呈系统,并对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进行检测。方法:利用中试生产的pGJA-P/VAX质粒通过与脂质体LE溶液直接混合制备LE-pGJA-P/VAX复合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和激光粒度仪检测该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并将其体外转染CHO细胞检测是否能体外表达目的蛋白。结果:制备的LE-pGJA-P/VAX复合物平均粒径为50nm,ZETA电位为14.5mV,体外转染CHO细胞48h后,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转染组可见细胞浆红色荧光染色,提示可有效表达质粒编码的PAc蛋白,而裸质粒转染组则未见明显红色荧光。结论:LE-pGJA-P/VAX复合物表面电荷均匀,粒径小,且粒径分布范围窄,符合纳米粒子特征,可在体外表达编码蛋白,提示该递呈系统可用于防龋DNA疫苗的黏膜递呈,为后续增强防龋DNA疫苗经鼻腔黏膜途径投递的免疫效能奠定基础。
218-219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冠桥固定重症牙周炎松动牙对牙龈微循环和牙周组织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冠桥固定重症牙周炎松动牙对牙龈微循环和牙周组织影响。方法:选重症牙周炎患者40例,分为2组,对照组用牙周洁治和刮治,固定组在上述基础上作松牙固定,2组患者分别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GBF,刚果红染色检测龈下菌斑形态学变化,并测定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和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结果:治疗后1周时固定组GBF和GI、PLI、PD、AI。及杆菌、螺旋体和梭状菌比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在治疗1周时固定组GBF比治疗前明显增加,GI、PLI、PD、AL和杆菌、螺旋体和梭状菌比率明显降低;在治疗3个月时,固定组GBF明显大于1周时,杆菌、螺旋体、梭状菌比率明显低于1周时。结论:冠桥固定重症牙周炎松动牙可使GBF明显增加,改善牙龈微循环,使龈下菌群向非致病型转变,其疗效与调节牙龈微循环和龈下菌群有密切关系。
220-222

内毒素耐受对人牙龈上皮细胞分泌IL-1β、IL-6和IL-8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脂多糖(1ipop01ysaccharides,LPS)反复刺激细胞,诱导产生的内毒素耐受对人牙龈上皮细胞(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HGECs)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8的影响。方法:采用1mg/L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LPS或1mg/L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eoli)LPS刺激HGECs 24 h,洗涤细胞后,分别采用相同的LPS再次刺激24h,构建内毒素耐受模型。采用ELISA技术检测细胞条件培养液中IL-1β、IL-6和IL-8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P.gingivalis LPS或E.coli LPS刺激HGECs 24 h后,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均较刺激前明显增高(P〈O.05)。2种LPS重复刺激,诱导细胞耐受后,IL-6和IL-8的分泌水平较第1次刺激后明显降低(P〈O.05),但P.gingivalisLPS重复刺激后,IL-1β的分泌水平与第1次刺激后无明显差别。结论:内毒素耐受能抑制HGECs分泌细胞因子IL-6和IL-8,进而可能影响牙周组织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223-226

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与即刻CERECⅡ-3D全瓷冠修复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单颗前牙早期种植后使用西诺德CEREC-3D椅旁型即刻制作全瓷修复冠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1名前牙根折患者,使用奥齿泰GS3种植体1枚即刻微创非翻瓣种植术,术后同期使用CEREC-3D系统(椅旁型)行全瓷冠修复,术后12个月复查。结果:种植体愈合良好,牙龈美学效果良好,保存率100%,X线复查骨吸收小于0.5mm,软组织无明显退缩,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严格把握临床适应症和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前提下,使用CEREC-3D系统(椅旁型)可以在单颗前牙即刻种植后即刻修复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227-229

上颌第一磨牙分体桩核冠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分体桩核冠修复磨牙后牙根及核桩的应力分布规律,比较分体桩的直径和长度对修复磨牙的影响。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及医学影像传输与转录技术,建立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分体桩核冠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不同载荷下各桩核冠修复磨牙后牙根及核桩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减少核桩的长度,可以降低牙根及核桩的应力峰值;牙根的应力随着核桩直径的增加而增加,而核桩的应力随其直径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适当减少核桩的长度和直径有利于提高修复体的成功率。
237-239

10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6例,女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术前行Matas试验2例,7例颈动脉体瘤被单纯剥离切除,2例行包括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1例行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交感神经受累,2例迷走神经受累,3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和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完善检查和准备非常重要,CTA在诊断中具有良好作用。较小的肿瘤可以完整剥除;与颈外动脉包绕紧密的一并切除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包绕紧密难以剥离的可以行人工血管重建。
240-243

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病例资料,总结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麻醉特点、诊疗规范、手术特点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病例,总结选择全麻的原因、拔除牙位、离院评价得分,分析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麻醉特点、手术特点。根据术中情况和术后复查分析该方法的安全性。结果:共收集18个病例,男11例,女7例,年龄7-50岁。选择全麻的原因包括:无法配合手术的儿童、智障、癫痫、咽部敏感、局麻药物过敏和有紧张晕厥病史。拔除牙位主要是阻生智齿和埋伏多生牙,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所有病例手术顺利并安全离院,离院标准评分均在13分以上。结论:严格遵从诊疗规范的情况下,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对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局麻下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44-246

超声骨刀在下颌磨牙分根术及半切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分根术及半切术后行桩核冠桥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符合条件的27颗下颌磨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应用超声骨刀行分根术或半切术,必要时做冠延长术,根分又有炎症先行牙周治疗,而后做桩核联冠或固定桥修复。随访2年。结果:除一颗患牙牙周炎进展导致牙周脓肿松动拔除外,其余26颗患牙均能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患者主观感受无明显不适,X片示牙槽骨无明显吸收或少量增生。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行牙分根术及半切术联合冠桥修复对治疗严重缺损下颌磨牙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47-249

4种维药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测定

摘要:目的:观察没食子、桑白皮、石榴皮、月季花4种维药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并对4种药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浓度为1000g/L),检测没食子、桑白皮、石榴皮、月季花4种药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结果:没食子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g/L,杀菌浓度(MBC)为50g/L;石榴皮浸液对白色念珠菌MIC为125g/L,MBC为250g/L;月季花浸液对白色念珠菌MIC为125g/L,MBC为500g/L,桑白皮浸液对白色念珠菌无抑、杀菌作用。结论:没食子、石榴皮、月季花提取液在体外均具有一定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作用,桑白皮浸液在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无抑、杀菌作用。
250-251

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临床病理研究

摘要:目的:结合文献复习,研究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AFH)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方法:报道了3例该病变,并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等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主要有局灶型及多中心型2类,组织学分型主要有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2型。本文3例均为局限性肿块、透明血管型,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文献指出,AFH是一种交界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局灶型肿块为良性,而多中心型常为恶性结局。结论: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单中心型多可通过手术达到治愈的目的,多中心型手术切除后有复发可能,需结合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对于多中心型AFH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预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对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尤为重要。
252-254

前牙区单个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牙龈诱导后的美学评价

摘要:目的:分析评估前牙区单颗种植体经过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牙龈诱导成形后的红色美学和白色美学结果,并分析红色美学与白色美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2例患者在前牙区行单颗牙即刻种植,术后使用临时基台和临时修复体进行牙龈诱导重塑,4个月后完成恒久修复,使用红色美学分值PES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红色美学分析,使用白色美学分值WES对种植修复体进行白色美学分析。结果:32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修复。红色美学分值和白色美学分值PES/WES总均值为(16.37±2.64),红色美学分值PES的均值为(8.37士1.52),白色美学分值WES的均值(8.00±1.37)。红色美学分值PES的五个变量中的近中龈乳头(1.91±0.28)的分值最高,而根部凸度/软组织颜色和质地(1.46士O.51)的分值最低。在白色美学分值WES这5个变量中的牙冠形态(1.77±0.43)的分值最高,而牙冠的表面质地(1.37±0.49)的分值最低。种植体的红色美学分值PES和白色美学分值WES呈显著正相关(r=0.592,P〈O.001)。结论:即刻种植时采用即刻修复牙龈诱导技术,可使种植修复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种植体单冠的白色美学与红色美学相关。
255-258

231例男性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监测及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男性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的特点。方法:对我院睡眠医学中心诊断的231例男性青年OSAHS患者的整夜PS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情况、氧减饱和情况、睡眠结构以及各指标间可能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组0SAHS患者超重率93.07%,肥胖率为75.76%。中位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40.1次/h,AHI>40者占51.95%。中位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为70%,LSaO265%-<85%占45.45%,<65%者占40.69%。血氧饱和度<90%、<85%、<80%分别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TS90、TS85、TS80)为20.75%、4.53%、1.66%。快动眼相REM睡眠时间占(17.00±7.45)%,非快动眼相(NREM)睡眠时间占(82.96士7.40)%。AHI除与LSaO2、平均夜间血氧饱和度MSaO2呈负相关,与其他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氧减饱和指数ODI、每小时氧减时间(简称氧减/h)相关性强。体重指数BMI与LSaO2、MSaO2呈负相关,与AHI、ODI、最大氧减幅度LDD呈正相关。LSaO2与呼吸暂停最长时间、低通气最长时间、TS90、TS85、TS80均呈负相关。结论:男性青年OSAHS患者超重肥胖率高,存在睡眠结构紊乱。
25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