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信息·广告

2011年“第六次中国国际暨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会议第一轮通知

摘要:经报中华口腔医学会批准,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主办,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的2011年"第六次中国国际暨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6月17日~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4-4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HMME—PDT对致龋模型中变形链球菌的杀伤作用及组织病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对大鼠口腔变形链球菌的杀伤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构建致龋模型,随机分成7组:照射60、90、120 s的PDT组、单纯光敏剂、单纯激光、0.2%NaF阳性组、0.9%生理盐水阴性组。选择半导体激光为光源,血卟啉单甲醚(HMME)为光敏剂。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观察各组对变形链球菌的杀伤作用,组织病理观察大鼠口腔软组织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DT防龋处理可使大鼠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光照时间为90s时对大鼠口腔软组织的损伤较小。结论:HMME-PDT可有效杀灭大鼠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选择合适照射时间,不仅可以提高灭菌率还可减少对口腔其他组织的损伤。
5-8

唑来膦酸局部治疗对骨质疏松时自体髂骨移植内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局部治疗对骨质疏松时自体髂骨移植内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家兔随机分成A、B、C 3组。B、C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A组接受假手术。术后12周测量股骨骨密度(BMD)。在家兔右侧胫骨近中干骺端制备骨缺损,行自体髂骨移植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A、B组植入HA涂层种植体,C组植入唑来膦酸钠涂层种植体。术后第2、12周处死动物,制作硬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骨计量学检测。结果:A、B组BMD显著低于C组(P〈0.01)。术后2周,B、C组间TCBI、BCR、BVC相似,均显著低于A组(P〈0.01)。术后12周,A组TCB、IBCR、BVC最高,C组次之,B组最低(P〈0.01)。和2周比较,12周时TCB除B组略降低外(P〈0.05),A组和C组变化均不明显;IBCR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而BVC则是B组降低(P〈0.05),A组和C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唑来膦酸局部应用则可拮抗骨质疏松的影响,使种植体骨结合率增加。
12-15

PDGF-BB与IGF-Ⅰ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为正畸临床治疗加快正畸牙移动,缩短正畸治疗时间进行探索。方法:在32只SD雄性大鼠上颌安装施加50 g力正畸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分别或联合注射200 ng rhIGF-Ⅰ及10 ng rhPDGF-BB,对照组注射1%PBS。加力10 d后记录大鼠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处死动物,并取材用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结果:PDGF-BB及IGF-Ⅰ均明显促进压力侧破骨细胞增殖,加速正畸牙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BB与IGF-Ⅰ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其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与对照组(P〈0.01)及单一因子组(P〈0.05)相比有明显差异,正畸牙移动距离与对照组(P〈0.01)、IGF组(P〈0.01)及PDGF组(P〈0.05)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源性PDGF-BB和IGF-Ⅰ在正畸牙的局部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进一步促进牙周组织改建,加速正畸牙移动,具有协同效应。
16-19

自制双腔与传统负压引流管引流实验性兔脓肿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自制双腔负压引流管与传统引流管的引流效果。方法:对家兔背部皮下接种粪便造成皮下脓肿,分别用自制双腔负压引流和传统引流管引流脓肿,观察创面愈合状况,引流物性状以及引流物带菌量。结果:用自制双腔负压引流管引流脓肿较传统引流管引流效果好,创面愈合速度快,创面带菌量少(P〈0.05)。结论:用自制双腔负压引流管引流脓肿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能够加快脓肿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
20-22

口腔医用镍钛合金高级氧化法改性的离子析出量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口腔医用镍钛合金经过高级氧化法改性前后,材料表面Ni+的析出量。方法:对镍钛合金采用高级氧化法改性,将改性前后的镍钛合金浸泡在pH6-7的人工唾液中,分别在第1、2、3、4、5周末时,取出试件,应用AA-24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浸泡液中的Ni+析出量。结果:镍钛合金高级氧化法改性前后,Ni+析出量随着时间均呈现上升趋势;在同一时间点,改性组的Ni+析出量少于抛光组;在5周内,改性组的Ni+析出量少于抛光组(P〈0.01)。结论:在唾液环境中,高级氧化法改性能显著抑制镍钛合金表面Ni+的析出量,提高其表面稳定性。
23-25

两种光固化树脂材料机械性能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光固化流体树脂直接用于恒牙早期或可疑窝沟龋微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使用万能材料实验机测定两种树脂的机械性能,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固化流体树脂的压缩强度和挠曲强度分别为(284.41±24.33)MPa和(104.28±15.31)MPa,与后牙树脂的(320.34±29.59)MPa和(109.44±14.56)MPa无显著性差别,两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分别为(6.00±0.567)GPa和(12.10±0.884)GPa,光固化流体树脂小于后牙树脂(P〈0.05)。结论:光固化流体树脂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微创充填材料。
26-28

NTN/PGLA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对兔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应用重组NTN(Neurtuin)神经营养因子/PGLA导管修复,对兔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手术制作新西兰兔左侧面神经低位切断伤+自体神经修复模型,右侧低位切断伤+NTN/PGLA修复模型,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标记,甲苯胺蓝染色对面运动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和形态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术后早期,NTN/PGLA的修复有效改善细胞形态,伤后5周存活神经元细记数明显比自体神经移植多(P〈0.05);伤后10、14周,NTN/PGLA的保护作用减弱,NTN/PGLA侧与自体神经移植侧存活神经元记数无显著性差异,HRP逆行追踪NTN/PGLA侧于术后10周成功标记到FMN,且两侧标记的细胞数无明显差异。术后14周自体神经移植侧标记细胞出现神经元的分布异位,而NTN/PGLA侧仅1例出现。结论:成年动物(兔)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其形式以凋亡为主,兼有坏死;应用NTN/PGLA导管的修复早期对FMNs有明显保护作用,长期则可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相当的效果;且神经元分布异位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
29-33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病例报告

口腔颌面部异物1例

摘要:在口腔颌面外伤中,彻底的清创是预防伤口感染和促进组织愈合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清理伤口时应尽可能去除异物。在大多数时候,异物局限于伤口内,一般都能及时发现并清除。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33-33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改良下三角瓣法及L瓣法联合应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畸形

摘要:目的:遵循几何原理改良下三角瓣法及L瓣法联合应用极大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手术效果。方法:通过几何原理,分析了唇裂设计中鼻小柱基部与患侧鼻翼基部的定点变化规律,阐明了唇裂畸形的本质,提出了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联合患侧唇缘L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鼻畸形。结果:采用改良下三角瓣法联合L瓣法整复,手术效果满意,能较好恢复上唇两侧唇部及鼻部对称性的病例,占90%以上。结论:改良下三角瓣法各个定点都较明确,有严格的理论基础,整复效果稳定可靠,再结合L瓣法,能显著地纠正单侧完全性唇裂畸形。
34-36

Lasp1 mRNA和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上升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Lasp1基因与蛋白质水平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asp1在3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Las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Lasp1蛋白在临床晚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中表达明显升高,与烟酒嗜好、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Las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上调,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的靶标。
37-39

Stat3和cyclinD1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口腔鳞癌中Stat3和cyclinD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单纯增生黏膜、异常增生黏膜与OSCC中Stat3和cyclinD1表达。结果:正常口腔黏膜、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和OSCC中Stat3和cyclinD1阳性细胞面积指数和IA值逐步升高,Stat3阳性细胞面积指数和IA值除单纯增生与口腔正常黏膜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cyclinD1阳性细胞面积指数除单纯增生与正常口腔黏膜、单纯增生与异常增生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cyclinD1 IA值除单纯增生与口腔正常黏膜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Stat3与cyclinD1阳性细胞面积指数和IA值基本呈线形正相关。结论:Stat3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OSCC中的表达及与cyclinD1表达的相关性表明,Stat3与cy-clinD1可成为口腔鳞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靶目标。
40-43

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后边缘骨吸收的回顾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年龄、种植体长度、直径、位置、种植修复体CRR和种植体周围炎症病史等因素与种植体周围MBL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188名患者的平均年龄43.6±5.6岁,种植体平均长度10.4 mm,随访时间12~48个月。所有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均未出现松动、脱落、折断等情况,累计生存率达100%。种植修复体平均CRR为1.06±0.22,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CRR值较高(P〈0.001);不同长度种植体的CRR分布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种植修复后第1年内的MBL值与其他时间段的测量结果相比较高(P〈0.001);不同时间段内各因素与种植体周围MBL间的统计结果显示,有种植体周围炎症病史患者的MBL值相对较高(P=0.002),而其他因素与MBL在各时间段内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患者(〉60岁)和使用短种植体修复的患者,修复体CRR值偏大。除了"炎症病史"以外,还未发现其他观察指标与MBL之间存在联系。
44-48

中文版儿童感知问卷的信度检验

摘要:目的:建立儿童感知问卷(Child Perceptional Questionnaire-CPQ)中文版,并分析其信度、效度。方法:按量表翻译程序将问卷翻译成中文,在寻求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选择541名11~14岁的儿童,要求其完成CPQ11-14问卷。随机选择54名患者2周后重填问卷。结果:Cronbach'sα系数在0.68-0.89间,重测信度ICC值在0.64~0.88间。自我认为需要接受正畸治疗CPQ11-14分数显著高于认为自己不需要接受正畸治疗的个体;认为牙齿对生活质量没有影响的个体的CPQ11-14均数也显著低于认为对生活有影响的个体。结论:中文版的CPQ11-14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能用于研究儿童与口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49-51

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并探讨其发生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法观察牙龈组织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及20例牙周健康者牙龈组织中凋亡蛋白Casepase-9、Cyt-C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可观察到凋亡细胞,Case-pase-9、Cyt-C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较牙周健康者龈组织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并依赖于线粒体途径。
52-54

热牙胶连续波根充与冷侧压根充后根尖微渗漏的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根管预备方法下,热胶牙连续波根充与冷侧压根充术后,根尖微渗漏的情况。方法:将100颗单根离体恒牙,随机分为2组,A组50颗牙采用ProTaper预备,B组50颗牙采用不锈钢K型锉预备。根管预备完成后,A组牙齿随机分为A1组25颗牙齿,A2组25颗牙齿,分别使用连续波热牙胶垂直根管充填以及冷侧压根管充填。B组做相同处理。染料渗透法染色后测量根尖微渗漏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1组的染色线长度为(1.28±0.39)mm,A2组的染色线长度为(1.36±0.42)mm,B1组的染色线长度为(1.68±0.44)mm,B2组的染色线长度为(1.96±0.41)mm。其中A、B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即不同的根管预备方法下,根尖的微渗漏无明显不同。A1、B1,A2、B2组间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说明不同的根管充填方法下,根尖微渗漏不同。结论:在离体实验条件下,连续波热塑充填具有较好的根管壁适应性和密合度,充填效果优于冷牙胶侧压充填方法。而根管预备方法的选择对根尖微渗漏的影响尚未发现明显差异。
55-56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8年6~8月3个月内结束正畸固定矫治的202例患者,进行釉质脱矿检查和问卷调查,脱矿检查由一名检查者完成,将检查和问卷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2例正畸固定矫治结束的患者中釉质脱矿者117例,患病率为57.9%,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每人平均有4.81颗牙齿发生釉质脱矿。下颌尖牙、上颌侧切牙、上颌尖牙釉质脱矿患病率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年龄、正畸治疗中不良习惯的改变、正畸疗程、甜食的摄入频率引起牙釉质的脱矿OR分别为0.40、0.27、3.22、2.91(P〈0.05)。结论: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对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尽早开展釉质脱矿的防治工作。
57-59

锥形束CT结合simplant软件在颌面部三维测量中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结合simplant软件对颌面部硬组织进行三维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正常牙合成年人(男性,年龄:22岁)的颌面部进行CBCT扫描,数据经DICOM格式直接转入Simplant软件中,通过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以获得扫描区的冠状面、矢状面、轴面图像,采用Simplant软件中McNamara分析法对颌面部硬组织进行测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1周内5次测量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simplant软件测得前后5个阶段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技术结合simplant软件提供了方便、快捷、准确的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平台,可为有关牙颅面发育畸形提供相关诊治依据。
60-63